产业经济学 第六章(出版社)[40页]

合集下载

产业经济学 第6章 进入壁垒[精]

产业经济学 第6章 进入壁垒[精]
4
结构性进入壁垒
结构性进入壁垒是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重 点。
构成进入壁垒的结构性因素主要有规模经济、 绝对成本优势、必要资本量、产品差异、网络 效应和政府管制等。
5
规模经济壁垒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市场容量OM的大小; 最小有效规模产量OB相对于OM的大小。一个产业的 MES越大,且在OM中所占份额越大,则该产业客观上只 能容纳少数企业存在,从而进入壁垒较高; 产量小于OB时平均成本曲线斜率的大小。产量小于 OB时平均成本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表明产量小于 MES的企业的生产成本劣势越大,进入壁垒也就越高。
1984年,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和司法部了结了针对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的反 托拉斯案,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同意将自己分解成几个公司。有一个公司 (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提供长途电信服务,而其他的公司则提供地方电话 服务。司法部的律师们明显感到,同时提供地方电信服务和长途电信服 务的垂直一体化的电话公司,在生产效率方面没有存在的必要,或者, 解体能够带来与之相抵消的其他收益。根据司法部的说法,一个公司的 垂直结构给其他长途电信服务供应商提供了一个不公平的竞争机会。例 如,通过收取较高的地方电信服务费率,或者向其他长途电信服务(长途 电信需要地方电信服务的配合)供应商提供低质量的地方电信服务,美国 电报电话公司可以损害联网的竞争者。司法部还注意到,很难对美国电 报电话公司在管制业务(电话)和相对未受管制业务(例如电话机和其他设 备的制造)之间展开的成本转移活动进行监管。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的解体 被认为可以减轻司法部的这些担忧。
第六章 进入和退出
第一节 进入壁垒 第二节 策略性行为
1
第一节 进入壁垒
进入:是指在某产业内出现新的卖者(企业)。 进入壁垒:使进入者难以成功地进入一个产业, 而使在位者能够持续地获得超额利润,并能使 整个产业保持高集中度的因素。

第六章 新型工业化道路 《产业经济学》PPT课件

第六章  新型工业化道路  《产业经济学》PPT课件

6.2 为什么要走这条新路
6.2.3 走这条新路是三个必然选择 1.是解决经济发展速度与资源承载能力不相适应的必然 选择 2.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必然选 择 3.是走绿色生产力发展道路、发展绿色经济的必然选择
6.3 怎样走这条新路
6.3.1 明确立足点和升级方向
1.立足国情,放眼世界 2.准确判断我国工业化所处的发展阶段 3.明确我国工业化升级方向
6.3.2 要坚持实施的战略举措
防止下列四种片面性: (1)不能只讲发展大企业,今后应更加注重发展中小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 (2)不能只讲城市工业化,今后应更加注重农村的工业化。 (3)不能只讲工业支援农业,城市支援农村工业也需要农业支持,城市也需农村支持。 (4)要讲工农、城乡在全部资源和全部市场两大方面进行全方位地互动和协调发展。
第6章 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6章 新型工业化道路
6.1 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在哪里?
我们把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与内涵概括为高、好、低、 少、优、谐、适、序这八个字。高是指科技含量高;好是指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好;低是指资源消耗低;少是指保持生态 平衡、环境污染少;优是指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谐是 指产业结构和谐;适是指工业发展速度适度;序是指以毛泽东 倡导的农轻重和邓小平倡导的吃穿用为序。这里的序指的 是后者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要以前者为基础。前六个字 主要是质的规定性;适和序两个字,主要是量的规定性。一句 话,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质与量的统一体。
6.2 为什么要走这条新路
• 6.2.2 走这条新路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 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目标的两个客观要求 •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

产业经济学第6章

产业经济学第6章
• 从资源配置的倾斜角度对产业结构发展方 式进行归纳。
• 平衡发展模式
• 基本主张:发展中国家为了摆脱贫困,应该在国民经济的 各产业进行全面的、大规模的投资,以各产业的平衡增长 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 代表性理论:
• 罗丹的“大推进理论” • 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1)大推进理论
• 各国的经济服务化趋势明显
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人均产值(美元) <150 满足温饱 150~300 300~600 600~1500 1500~2500 >2500 追求个性与时尚 服务化 追求便利与机能 工业化 农业化与初步工业化 消费结构发展阶段 产业结构发展阶段
对产业结构理论的反思
• 在同一理论的指导下,不同国家的发展结果不同
高加工度化过程
• 在重工业化的过程中,工业结构表现出的 以原材料工业为中心转向以加工装配工业 为中心的发展趋势。 • 加工度越深,产值链越长,附加价值也越 大。因此,高加工度化也可称为高附加值 化。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及其成因
• 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和城市化水平低是造 成三次产业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
• 克拉克对配第定律的验证
• 利用三次产业分类法,总结了伴随着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 的变化规律,从而开拓了产业结构理论这一应用经济领域。 • 随着经济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 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 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移动。 • 原因:需求因素与效率因素
• • • • • 支持和鼓励国内产业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发展 适合“小国结构” 选择相对优势产业 以制造业产品代替初级产品出口,提升产业结构 最有成效的当数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产经第6章产业组织理论

产经第6章产业组织理论

二、产业组织理论产生的理论渊源
(二)马歇尔的经济理论 1.1879年马歇尔与其夫人合著的《工业经 济学》出版。第一次把产业内部的结 构定义为产业组织。 2. 1890年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出版, 该著作集中了他的经济学说。 ①提出第四生产要素——组织; 扩大生产规模而获得的经济性源于内部 与外部。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芝加哥学派
主要思想:高度集中产业的高利润不是因垄断
而产生,而是由于企业生产的高效率和创新的 结果,强调与市场结构无关。因此市场高度集 中有利于获得规模经济和提高生产效率。
政策主张:即使市场处在垄断或高度集中的情
况下,只要市场绩效好,政府就不需要进行产 业规制。除个别部门外,反对政府以各种形式 干预市场结构。
一、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建立
(四)贝恩——产业组织理论的集大成者 1959年,贝恩出版《产业组织》,系统 论述产业组织理论。 构建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框架,即市 场结构(S)、市场行为(C)、市场绩效(P) 框架分析范式(SCP分析框架)。 同年,凯森、特纳合著的《反托拉斯政 策》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做出贡献。
一、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建立
(三)继梅森之后的有效竞争标准的三分法 市场结构标准
主要内容:集中度不太高;不存在进入流出的人 为限制;没有极端的产品差别化 市场行为标准 主要内容:对于价格没有共谋;对于产品没有共 谋;对竞争者没有压制政策。 市场绩效标准 主要内容:存在不断改善产品质量的市场压力; 产品价格能向下调整;没有长期的设备能力过 剩;销售费用比中不存在过高现象。
第三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哈佛学派从80年代开始在美国失去了主导
地位。(原因有三:国际竞争力的下降、巨额社会成本、理论

最新产业经济学第六章

最新产业经济学第六章
从狭义上说,流动壁垒是指同一产业中的厂 商从某一细分市场转向另一细分市场时遇到的 障碍。
第四节 进退无障碍理论与潜在竞争
一、进退无障碍理论 (Contestability Theory)
所谓进退无障碍理论是指厂商可以自 由地、无任何损失地进入或退出某一行业, 这实际上是完全竞争概念的推广和具体化。 鲍莫尔等人认为,进退无障碍理论是分析 资源有效配置的最好基础,是产业组织理 论的新研究领域,对制定公共政策很有帮 助。
三、进入退出壁垒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四、制度性进入退出壁垒与国有企业亏损
第三节 流动壁垒
Barriers to Mobility
从广义上说,流动壁垒是指那些阻碍厂商进 入或退出某一产业、从某一产业的某一细分市 场转向另一细分市场的所有因素。从这个意义 上来说,流动壁垒是包括进入壁垒、退出壁垒 和在同一产业内转移壁垒的总称。
一定的沉淀成本可以由不同的产品分摊, 即存在范围经济时,厂商更倾向于进行多样 化经营,这也会使市场更加集中。
3、策略的非对称性
如果某些厂商享有策略优势(在序贯进入中 就是先动优势),市场也更可能出现集中的 趋势。
以上三个方面说明,一旦存在水平的产品 两个要素:一是退出的程度; 另一个是退出的速度。可以用退出率或 净退出率来表示。
退出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全部退出 2、逐步退出 3、同一产业中的企业间的兼并,使该 产业的厂商数量减少
二、退出壁垒(Barriers to Exit)
退出壁垒是指当某一产业的在位厂商 不能赚取到正常利润(亏损)决定退出 时所负担的成本,或者说是已经投资还 未收回的那部分投资在退出时依然还不 能收回,即沉淀成本。
产业经济学第六章
第一节 进入、进入壁垒及其影响

产业经济学 第六章

产业经济学 第六章

第六章 产业组织理论流派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heory)6.1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学派及其理论内容 6.2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6.3Outline: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和发展6.1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不完全竞争经济学》罗宾逊(Robbison) 《垄断竞争理论》张伯伦(Chamberlin) 马歇尔冲突马歇尔(Marshall)《国富论》亚当·斯密(Adam Smith)梅森提出了产业组织理论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向,并在1939年出版了《大企业的生产价格政策》一书和一批关于产业集中度的资料梅森(E·S· Mason )在哈佛大学建立了一个产业组织研究小组,对市场竞争过程,组织结构、竞争行为竞争结果进行研究克拉克(J·M·Clark )发表了《论有效竞争的概念》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和体系的建立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提出了有效竞争的基本概念和标准1938年1939年1940年二 20世纪三十年代——七十年代三、70年代以后•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哈佛学派不断受到批评和挑战•代表主流学派即哈佛学派沿着SCP范式继续前进的产业组织理论;代表人物有考林、沃特森等;•以芝加哥学派为首的其他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

代表人物有斯蒂格勒、德姆塞茨等。

6.2 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学派及其理论内容Market structureMarket conductMarket performance一 哈佛学派的主要理论 Harvard School 1、SCP 范式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 Paradigm“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范式 ◆主要以进入壁垒、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等指标来衡量。

◆哈佛学派建立了完整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在分析方法上重视实证分析、重视市场结构的作用。

产业经济学 第六章 进入退出壁垒

产业经济学 第六章 进入退出壁垒

第一节 进入退出壁垒概述
第一节
进入壁垒概述 退出壁垒概述
进入壁垒概述
进入壁垒的定义
进入:是指在某产业内出现新的卖者(企业)。
进入壁垒:产业经济学理论中对进入壁垒含义的理解存在分歧,许多研究者从各自的研究视角 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 ——20世纪40年代梅森(Mason)和贝恩(Bain)等人 :进入壁垒是指在一个产业中在位企业拥 有的相对于进入企业的优势,从而使在位企业可以持续地把价格提高到最小平均生产和销售成 本以上,而又没有引起新企业进入这个产业。 —— 施蒂格勒(George J. Stigler) :进入壁垒是新企业寻求进入某一产业时必须承担的、高 于已有企业的生产成本 。
“间接的网络效应”:随着某一产品使用者数量的增加,该产品的互补品数量增多、价格降低而 产生的价值,这种网络效应主要是由基础产品与辅助产品之间技术上的互补性所形成的。
策略性进入壁垒:即进入阻挠,是指产业内在位企业为保持在 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获取垄断利润,利用自身的优势通过一系 列的有意识的策略性行为构筑起的防止潜在进入者进入的壁垒。
对进入壁垒的这种分类只是为了方便理论分析,现实中的进入壁 垒并不是由单一因素构成的,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既包 括结构性因素又包括策略性因素 。


规模经济壁垒
成 本
C
D
需求D
LRAC
O
A
B
M
图6-1 规模经济与进入壁垒
产量
规模经济壁垒
规模经济壁垒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①市场容量OM的大小; ②最小有效规模产量OB相对于OM的大小; ③产量小于OB时平均成本曲线斜率的大小。
一个产业的MES越大,且在OM中所占份额越大,则该产业客观上只能容纳少 数企业存在,从而进入壁垒较高。产量小于OB时平均成本曲线斜率的绝对值 越大,表明产量小于MES的企业的生产成本劣势越大,进入壁垒也就越高。

最新产业经济学 第六章

最新产业经济学  第六章

传统幼稚产业保护面临的修正
• 传统幼稚产业保护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 传统幼稚产业保护造成产业结构的长期滞
后; • 传统幼稚产业保护面临跨国公司的挑战; • 传统幼稚产业保护面临贸易自由化的冲击。
幼稚产业的选择标准
• 穆勒标准 ①正当的保护只限于对从外国引进的
产业的学习掌握过程,过了这个期限就应 取消保护。②保护只应限于那些被保护不 久之后,没有保护也能生存的产业。③最 初为比较劣势的产业,经过一段时间保护 后,有可能变为比较优势产业。 巴斯塔布尔标准
我国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
• 1.我国产业转移将延续结构高度化的趋势。
• 2.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投资将成为我国产业转移 的新热点。
• 3.我国产业转移出现了组团式或产业链整体转移的趋势 。
• 4.跨国公司成为国际产业转移主体的趋势更加明显,投 资方式多样化。
结束语
谢谢大
• 第一节 产业结构优化 • 第二节 主导产业的特征及选择 • 第三节 支柱产业的特征及选择 • 第四节 幼稚产业的特征及选择
产业结构优化
以产值结构为指标的“标准结构” 赛尔奎因和钱纳里在分析产业结构高级化时所使用的,以产值结构
为指标的“标准结构”,被称之为赛尔奎因-钱纳里模式。 以劳动力结构为指标的“标准结构”
⑴ 在国民经济中承担主要责任。 ⑵ 具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⑶ 具备相对成熟和较高的技术水平。 ⑷ 同时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内适用 性。
支柱产业的振兴途径
• 1、促进主导产业的迅速发展,使之及时向 支柱产业转移;
• 2、增强本身的及时开发能力,延长支柱产 业的生命周期;
• 3、重视产业结构演变规律,有目的地培育 新兴支柱产业;
①受保护的产业在一定时期以后,能 够成长自立;②受保护产业将来所能产生 的利益,必须超过现在因为实行保护而必 然受到的损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Lj=Lj/Xj (j=1,2…,n)
各类系数的计算与确定
第六章 第二节
7.完全消耗系数
是直接消耗联系与间接消耗联系的全面反映。其经济
含义是指某产业部门单位产品的生产,对各产业部门产品
的直接消耗量和间接消耗量的总和。用公式表示:
n
bij=aij+
bik akj
(i,j=1,2…,n)
k 1
式中:bij—完全消耗系数,表示生产单位j产品所直接
二、 产业关联类型
(一)根据产业之间依托方式的分类
1.产品、劳务联系 2.生产技术联系
3.价格联系
4.劳动就业联系
5.投资联系
(二)根据产业间供给与需求之间联系的分类
1.前向关联;
2.后向关联
第六章 第一节
二、 产业关联类型
(三)根据产业技术工艺的方向和特点的分类 1. 单向联系 2.双向联系 3. 环向联系
第六章 第一节
单向联系
是指先行产业部门为后续产业部门提供产品,以供其 生产时直接消耗,但后续产业部门的产品不再返回先行 产业部门的生产过程。
例如:棉花→棉纱→棉布→服装
第六章 第一节
双向联系
是指两个产业部门之间相互为对方提供产品。
石油开 采业
双向
电力工 业
环向联系
第六章 第一节
是指先行产业部门为后续产业部门提供产品,作 为后续产业部门的生产性直接消耗,同时后续部门的 产品也返回相关的先行产业部门的生产过程。
和间接消耗i 产品数量之和 (i=1,2…,n);aij—直接消耗系
数; n bik akj
—间接消耗系数,其中k为中间产品部门,表
示通过k 1k种中间产品而形成的生产单位 j产品对 i产品的全部
间接消耗量。
投入产出两个基本模型
第六章 第二节
1.按行平衡关系建立的投入产出模型:揭示了 总产品与最终产品之间的相互关系。
价格联系
第六章 第一节
实质是产业间产品和劳务联系的价值 量的货币表现。产业间产品与劳务的“投 入”与“产出”联系,必然表现为以货币 为媒介的等价交换关系,即价格联系 。
劳动就业联系
第六章 第一节
表现为:某一产业的发展可以导致另一 产业的发展,进而会相应地增加一定的劳动 就业机会,如果该产业发展能带动一些相关 产业的发展,也就必然使这些相关产业增加 劳动就业机会。
产品、劳务联系
第六章 第一节
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些产业部门 为另一些产业部门提供产品或劳务;或者 产业部门间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产品、 劳务联系是产业间最基本的联系。
生产技术联系
第六章 第一节
生产技术作为产业间联系的重要依托,其 发展变化不仅将直接影响产业间产品和劳务的 供求比例关系,而且还会使某一产业在生产过 程中与其发生产品和劳务联系的产业发生变换, 或者依存度发生变化。
各类系数的计算与确定
第六章 第二节
3.国民收入系数 亦称净产值系数,表示某产业部门生产单位产品所创 造的国民收入或净产值的数额。其计算公式为:
aNj=Nj/Xj (j=1,2…,n) 4.劳动报酬系数 是指某产业部门生产单位产品需支付的劳动报酬数量。 其计算公式为:
aVj=Vj/Xj (j=1,2…,n)
第六章 第二节
一、投入产出含义 二、投入产出表
(一)投入产出表的假设前提条件 (二)投入产出表的结构形态
1. 实物型投入产出表 2.价值型投入产出表
三、投入产出模型
(一)各类系数的计算与确定 (二)投入产出两个基本模型
投入产出涵义
第六章 第二节
投入产出的“投入”,是指产品生产所消耗的 原材料、燃料、动力、固定资产折旧和劳动力。
产业经济学
第六章 产业关联与投入产出分析
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产业经济学国家精品课程
教学团队制作
第六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产业关联概述
第二节 产业关联分析方法:投入产出法
第三节 投入产出分析法的应用
第四节 产业波及效果分析
第五节 产业的空间关联分析
本章内容总结
本章作业
一、产业关联的内涵和实质
第六章 第一节
其经济含义是生产单位j产品所直接消耗的i产品的数 量。直接消耗系数是建立模型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系数。 直接消耗系数的计算公式为:aij=xij/Xj (i,j=1,2…,n)
2.直接折旧系数
其经济含义是某产业部门生产单位产品所提取的直 接折旧费用的数额。其计算公式为:
aDj=Dj/Xj (j=1,2…,n)
“产出”是指产品生产出来后所分配的去向、 流向。
第六章 第二节
投入产出表的假设前提条件
• 产业活动的独立性 • 产业产出的单一性 • 规模报酬的不变性 • 技术的相对稳定性 • 价格体系的公正性
中间需求 部分



毛附加价值 部分
最终需求 部分
各类系数的计算与确定
第六章 第二节
1.直接消耗系数(投入系数)的计算与确定
煤炭采 掘业
环向
采矿设备制 造业
钢铁冶 炼业
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第六章 第一节
直接联系是指两个产业部门之间存在着直接的提供 产品,提供技术的联系。例如:
石油开采业
石油加工业
间接联系是指两个产业部门本身不发生直接的生产 技术联系,而是通过其他一些产业部门的中介才有联系。
例如: 煤炭开采业
纺织业
电力工业
汽车工业
高速公路业
投然导致 另一些相关产业的增加投资的现象。
汽车制造业
钢铁业
第六章 第一节
前向关联
前向关联就是通过供给关系与其他产业部门发 生的关联。
后向关联
后向关联就是通过需求关系与其他产业部门发 生的关联。
后向关联 前向关联
煤炭采掘业
钢铁业
汽车制造业
(四)根据产业间相互依赖程度的分类 1.直接联系 2.间接联系
一、产业关联的内涵和实质
第六章 第一节
产业关联是指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 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
在一般经济活动过程中,各产业都需要其他产业 为自己提供各种产出,以作为要素供给;同时,又把 自己的产出作为一种市场需求提供给其他产业进行消 费。产业关联实质,就是各产业相互间的供给与需求 关系。
各类系数的计算与确定
第六章 第二节
5.社会纯收入系数 表示某产业部门生产单位产品所能提供的社会纯收入 数量。计算公式为:aMj=Mj/Xj (j=1,2…,n) 上述五个系数均依据价值型投入产出表计算而得。
6.直接劳动消耗系数 表示某产业部门生产单位产品所需投入的劳动力数量, 它是依据实物型投入产出表来计算的。计算公式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