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经济读书笔记
二元经济论读书笔记

二元经济论读书笔记《二元经济论》(刘易斯)刘易斯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是1954年发表于《曼彻斯特学报》的《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
这篇文章提出了用以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两个著名模式,这两个模式在经济学界引起广泛争论,也是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主要原因。
《二元经济论》一书共收录了刘易斯本人有关二元经济理论的七篇论文,这七篇论文虽每篇独立成章,但综合起来则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为本书首篇,此篇论文首次提出了二元经济理论模型,奠定了刘易斯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础。
其余六篇是对二元经济理论模型的补充完善和具体运用。
第二篇《无限的劳动力:进一步的说明》,第五篇《对无限的劳动力的反思》,第七篇《再论二元经济》分别写于1958年、1972年和1979年,集中体现了刘易斯对其二元经济理论模型的补充和完善。
尤其在经济发展的阶段划分、阶段的转折点上,在模型的三种基本形态的研究上,以及现代部门与传绕部门的相互影响,劳动力的来源和市场等方面,进行了精彩的论述。
另外的三篇论文《不发达地区的就业政策》、《发展中国家的失业》、《发展和分配》则是运用模型探讨了收入分配和失业这两个发展经济中的具体问题。
第一篇:无限劳动力供给下的经济发展这是刘易斯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奖论文,其在论文中提出了一个用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模型:二元经济模型,本文就是围绕这个模型来叙述的。
但在古典经济学模型中有一个问题困扰着经济学家:那就是古典经济学的模型假设劳动力供给弹性为零或者非常小。
因此,当增加任何投资时,工资都会上涨,从而反过来抑制经济的发展。
然而在发展中国家,情况却不是这样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刘易斯假设劳动力可以无限供给,即不管增加多少投资,工资都不会上涨,而只会提供劳动力的供给。
这是作者最重要的观点,下面的所有论述,都是基于这个假设以及这个假设的扩展来说的。
1、刘易斯首先解释了封闭经济条件下无限劳动力供给假设他并不认为这个假设应该适用于世界上一切地区。
《何谓二元经济结构》学习笔记

《何谓二元经济结构》学习笔记在论述二元经济结构时,缠师讲了他的经济理论又两个前提:一、人需要吃饭;二、人都要死。
这篇文章在这两个前提下,进行讨论。
“二元经济结构、资本主义的两种历史形态的根源又在哪里?”二元经济结构、资本主义的两种历史形态指的是:“资本主义的两种现实与历史类型:一、西方式的资本主义;二、列宁指鹿为马而成的披着所谓社会主义外衣的以反资本主义为口号旗帜的民族主义的资本主义,这种资本主义无一例外地演变为斯大林式的权力资本主义。
这两种类型的继续演变与纠缠,就是一切资本主义现象的根源与秘密。
所有资本主义社会的二元现象,无论是国营民营、官办民办、计划市场等等,当然也无一例外地源自于此。
”“所有的根源,归根结底都源自人本身。
人的存在,最原始的,不过是两种关系:一、人与物;二、人与人。
正是这两种最原始的存在关系的历史性演变,构成了上述的最终根源。
关于这根源如何时空性地展开出这世界历史的壮丽画卷,将是本ID经济学理论中一个小章节,不过详细写出来,也要费N多时间。
但本ID的理论其实就是一个纯几何的理论,任何有点智慧的,根据本ID上面给出的大的逻辑关系线路,再结合世界经济历史的发展与那五种社会形态的历史性关系,谁都能给出同一个必然的结论。
”缠师的经济学理论是一个纯几何的理论,这怎么理解?画图?“人的存在,最原始的,不过是两种关系:一、人与物;二、人与人。
正是这两种最原始的存在关系的历史性演变,构成了上述的最终根源。
”后面有一段少儿不宜的分析九不摘抄了。
“在人类可能社会的理论分析中,必须存在两种分类类型:一、单纯人与人关系的人吃人社会;二、有物作为中介的社会。
”这里把社会分了两个类型。
“当物被引入后,我们将面对的将是如下的完全分类:一、人与人;二、物与物;三、人与物。
任何一个完整严密的经济学理论,必须从这三个完全分类的角度全面地展开,可惜,除了马克思的理论,所有的其他类型的经济学,无论是斯大林式的还是西方式的,都无一例外地被意识形态所阉割。
学习笔记:对中国式“二元经济”的理论探讨

的劳动力——“ 持生活的最低 工资就可 以获得无 限的 支 和工业化 问题 , “ 使 二元” 转化为“ 一元 ”传统经济完成 向 ,
12 0
劳动力供给”就足 以解决 现代经济部 门的资本积 累问题 ④ ( 石 川滋 :发展 经济 学的基 本 问题》 第 1 、7页, , 日) 《 , O2
②( 刘易斯 :劳动 力无限供 给条件 下的经济发展》 载 美) 《 ,
( 刘易斯 :二 元经济 论》 北京经济 学院 出版社 1 8 美) 《 , 99
年版 。
③H・ ・ My tD as dteIt n t gt n f n L A・ i , u lma 1 ne a I e a o U — n i n } rl n r i o
乔根森把 “ 二元经济”定义为农业 与工业两 大部 门并存
济” 特别是对 中国式“ 、 二元经济” 的理论探讨 , 文谨 以 本 学习笔记求教方家 , 并望与学者展 开交流 和讨论。 “ 二元经 济” 理论模型 , 是美 国著名 经济学家刘 易斯
等。 中, 其 费景汉——拉 尼斯的“ 二元模型” 已经很 重视农 业 ,并 提出工业应先采取资本 浅化政策 以吸收更 多的农 业 剩余 劳动力 , 劳动吸收速度必须大于人 口增 长速度 。 但 其 中农业剩余 只是在农 业过剩劳 动力移出后才 能实现 ,
中间环节 的角色 , 演了上下 纵横 、 扮 沟通 连接 “ 统 ” 传 与
元经济”理论 因很大程度上符 合发展中国家 “ 统与现 传 代” 经济并存的实际 , 因探讨的是发展中国家最为关 心的 如何实现 “ 经济现代化 ” 的问题 , 而被众 多国家作为诠 释
和研究经济发展 的重要理论工具。
刘易斯二元经济论读后感

刘易斯二元经济论读后感篇一刘易斯二元经济论读后感哎呀,读了刘易斯二元经济论,我这脑子真是像被搅了个天翻地覆!你说这理论,到底是神来之笔还是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呢?一开始,我觉得这理论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它把经济分成农业和工业两个部分,还说农业里有好多剩余劳动力,能往工业里跑,促进经济发展。
我就想,这不是挺有道理的嘛,也许咱们身边的那些农村小伙伴跑去城里打工,就是这么个道理?可再细想,我又觉得有点不对劲儿。
难道说农业就只能给工业当“垫脚石”?那农业自身的发展咋办?这让我很纠结,可能刘易斯先生没考虑周全?我想起老家的那些农田,一年到头辛辛苦苦,也赚不了几个钱。
难道就因为这理论,就得把大家都赶到城里的工厂去?我觉得吧,也许农业也有它独特的价值和发展空间,不能说丢就丢。
不过话说回来,这理论也确实让我看到了经济发展中的一些关键问题。
比如工业的崛起可能带来的变化,以及城乡之间的差距等等。
总之,读了刘易斯二元经济论,我是又爱又恨,又觉得有启发又觉得有疑问。
这感觉,就像坐过山车,忽上忽下的,你们能懂不?篇二刘易斯二元经济论读后感嘿,朋友们!今天我要和你们唠唠我读刘易斯二元经济论的那些事儿。
刚开始接触这理论的时候,我心里那叫一个懵啊,啥是二元经济?搞不懂!但读着读着,好像有点眉目了。
刘易斯说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不一样,农业里人多钱少,工业里人少钱多。
我就在想,这是不是有点太简单粗暴啦?难道农村人就注定要往城里跑,把老家扔一边?不过呢,回头看看现实,好像还真有点那么个意思。
咱村里好多年轻人都去城里打工了,过年才回来一趟。
也许这就是刘易斯说的劳动力转移?但我又琢磨着,这转移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呀!城里的生活压力多大,房子贵,消费高,可能还受排挤。
难道留在农村就没出路?我觉得未必!比如说搞搞特色农业,发展乡村旅游,说不定也能赚大钱呢!刘易斯先生是不是忽略了这些可能性呢?读这个理论,我心情那叫一个复杂,一会儿觉得挺有道理,一会儿又觉得不全对。
二元经济论读后感

二元经济论读后感读完二元经济论,就像在经济的大森林里发现了两种特别不一样的树,一棵叫传统农业,一棵叫现代工业,它们之间的故事可太有趣了。
刘易斯这个大发现者啊,就像一个探险家,把这种经济里的二元结构给揪了出来。
以前我看经济就觉得是一团乱麻,各种工厂啊、农田啊混在一起。
但他这么一解释,就好像把乱麻捋顺了。
传统农业这边呢,就像一个慢悠悠的老伯伯。
人多、地少,大家都用老掉牙的方法种地,产出也就那么多,而且农民收入低得可怜,就像一群人在一个小锅里抢粥喝。
现代工业那边可就不一样啦,就像一个精力充沛的小伙子,技术先进、生产效率高,工资也比农业那边高出一大截。
我感觉这二元之间就像有个大磁场。
农业里那些多余的劳动力啊,就像小铁屑被工业这个大磁铁吸引着。
他们跑到城市里的工厂打工,这一流动可不得了。
对农业来说呢,人少了,可能剩下的人还能多分点地,日子也许会好过点。
对工业来说,有了大量的劳动力,就能扩大生产,赚更多的钱。
不过这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就像一群人突然往一个地方涌,城市住房啊、教育啊这些东西都得重新安排。
而且那些从农村来的人,一开始在城市里也会不适应,就像乡下的小兔子突然闯进了大城市,到处都是新鲜又有点吓人的东西。
这理论也让我想到我们身边的事。
比如说我老家,很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村里就剩下老人和小孩,这就是那种劳动力转移的活生生的例子。
而城市里呢,那些工厂不断招人,城市也越变越大。
我还觉得这个理论有点像一个大预言家。
它好像在告诉我们,随着这种二元结构的变化,整个国家的经济也会慢慢变个样。
从一个传统农业占大头的经济,慢慢走向工业和服务业发达的现代经济。
不过呢,这中间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少,就像要把老伯伯和小伙子的生活都照顾好,让他们能和谐共处,一起推动这个经济大车往前走。
二元经济论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理解经济发展的一扇新大门,让我看到了经济背后那些人和事的互动,还让我忍不住去想这个故事后面还会怎么发展呢。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刘易斯指明,"如果在不变的实际工资水平上可以用得到无限的劳动力,资本家的剩余就一直增加,而国民收入中每年投资的比率也在提高","当资本积累赶上人口,以至不再有剩余劳动力时,这个过程就必然停止。
但它也可能在此之前停止"。
刘易斯认为,从经济原因上分析,资本积累提前停止可能有四个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贸易条件可能变得不利于资本主义部门。
刘易斯所谓的贸易条件是指维持生计的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资本主义部门之间的经济交流关系,这"实际上是工农业关系问题",亦即传统经济和现代经济的相互关系问题。
简单说来,就是,假定资本主义部门不生产食物,将会出现两种对资本主义部门不利的贸易条件,一种是:如果传统部门即农业的生产不能满足现代部门对食品的需求,从而迫使资本主义部门提高付给农民的粮价,那么必将使资本主义部门减少利润,当这种情况达到一定程度时,"生产日益增多的工业品是无利的"。
另一种是,如果传统农业部门食物生产率提高,但食物价格的下降却不如生产率提高的速度,则同样会"迫使资本家把更多的产品作为工资支付给工人",从而减少工业利润直至无利可图。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奠基性理论之一。
刘易斯(A.Lewis,1954)较早地揭示了发展中国家并存着农村中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的农业和城市中以制造业为主的现代化部门,由于发展中国家农业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剩余劳动力,因此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能够促使二元经济结构逐步消减。
二元经济论读后感

二元经济论读后感在阅读了二元经济论相关的著作后,我深受启发,对经济发展的模式和规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二元经济论,简单来说,就是将经济分为两个不同的部分:一个是传统的、以农业为代表的部门,劳动生产率低,人口众多,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另一个是现代的、以工业为代表的部门,劳动生产率高,工资水平也相对较高。
这种划分方式让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和差异。
传统农业部门往往技术落后,生产方式较为原始,人们依靠简单的工具和经验进行生产,产出有限。
而现代工业部门则拥有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能够实现大规模生产,效率和效益都大大提高。
在发展中国家,这种二元经济结构表现得尤为明显。
大量的人口被束缚在农业部门,只能维持基本的生计。
由于农业部门的产出增长缓慢,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导致贫困和饥饿问题长期存在。
然而,二元经济结构也并非完全是坏事。
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潜在的动力。
当现代工业部门不断发展壮大时,会产生对劳动力的需求。
这时,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就有机会向工业部门转移,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
在这个转移过程中,会面临诸多挑战。
比如,剩余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往往难以满足工业部门的要求,这就需要加强教育和培训。
同时,工业部门的发展也需要相应的基础设施和政策支持。
从政策层面来看,政府在推动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政府需要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引导资源向现代工业部门倾斜,促进工业的发展。
同时,也要注重农业的现代化改造,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
此外,还需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应对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业和贫困等问题。
如果社会保障不到位,劳动力可能会因为担心失去基本的生活保障而不愿意从农业部门转移出来。
在实际的经济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成功和失败的案例。
一些国家通过积极的政策引导和有效的改革措施,成功地实现了二元经济的转型,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二元经济论读书笔记[4篇]
![二元经济论读书笔记[4篇]](https://img.taocdn.com/s3/m/8bb046cf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e4.png)
二元经济论读书笔记[4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二元经济论读书笔记的资料4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第一篇二元经济读书笔记1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基本假设,①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由一个弱小的资本主义部门和一个强大的传统部门组成,前者以工业为代表使用再生产性资本雇佣劳动追求利润,不仅包括城市制造业而且包括种植园和矿山,后者以农业为代表,使用不可再生性的资本,不雇佣劳动(而是自我雇佣)的谋求生存的部门,不仅包括乡村个体农户也包括城市的小商小贩、手工业者和其他自谋职业者(张培刚,1997)。
②传统部门存在无限供给的劳动力,因此,传统部门的实际工资率不变等于劳动的平均产量,劳动者的边际生产率极低接近于0。
③传统部门的工资等于平均产品与边际产品无关,现代部门则是等于劳动边际生产力的均衡点决定着资本和劳动的使用量。
④现代经济部门的资本劳动比率不变。
二元经济的发展机制通过现代部门的持续扩大,不断吸收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直至消失,相应地也就实现了传统经济转换为现代经济的发展过程,如上图所示(横轴为劳动,纵轴为劳动的边际产品),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工业部门只要按稍微高于传统部门平均产品的现行工资,就可以获得大大超过其需要的劳动力供给,模型表示工业劳动数量,纵轴表示边际劳动生产力和工资数量,MPL 线代表边际劳动生产力曲线,维持生存工资为w s ,工业部门提供的工资为w i ,工业部门利用劳动力一直达到工资等于MPL 曲线的那一点,因此,P 点为最初的均衡点,在这一点,劳动力利用数量为M ,现代工业部门的利润为NW i P ,假设资本家将利润全部用于投资,使得人均资本存量增加,因此会使劳动的边际产量线MPL 向右移动到下一阶段的N 1P 1,就业上升到M 1,利润规模上升到N 1W i P 这会进一步使MPL 线向移,这一过程将持续到所1,有剩余劳动力被吸收到工业部门为止,使传统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率逐渐提高并与现代部门相一致,从而实现二元到一元的转换,达到图中的P 0点,即刘易斯拐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元经济读书笔记
1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
基本假设,
①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由一个弱小的资本主义部门和一个强大的传统部门组成,前者以工
业为代表使用再生产性资本雇佣劳动追求利润,不仅包括城市制造业而且包括种植园和矿山,
后者以农业为代表,使用不可再生性的资本,不雇佣劳动(而是自我雇佣)的谋求生存的部
门,不仅包括乡村个体农户也包括城市的小商小贩、手工业者和其他自谋职业者(张培刚,
1997)。
②传统部门存在无限供给的劳动力,因此,传统部门的实际工资率不变等于劳动的平均产量,
劳动者的边际生产率极低接近于0。
③传统部门的工资等于平均产品与边际产品无关,现代部门则是等于劳动边际生产力的均衡
点决定着资本和劳动的使用量。
④现代经济部门的资本劳动比率不变。
二元经济的发展机制
通过现代部门的持续扩大,不断吸收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直至消失,相应地也就实现了传
统经济转换为现代经济的发展过程,如上图所示(横轴为劳动,纵轴为劳动的边际产品),
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工业部门只要按稍微高于传统部门平均产品的现行工资,就可以获得
大大超过其需要的劳动力供给,模型表示工业劳动数量,纵轴表示边际劳动生产力和工资数
量,MPL 线代表边际劳动生产力曲线,维持生存工资为s w ,工业部门提供的工资为i w ,工
业部门利用劳动力一直达到工资等于MPL 曲线的那一点,因此,P 点为最初的均衡点,在这
一点,劳动力利用数量为M ,现代工业部门的利润为i NW P ,假设资本家将利润全部用于投
资,使得人均资本存量增加,因此会使劳动的边际产量线MPL 向右移动到下一阶段的11N P ,
就业上升到1M ,利润规模上升到11i N W P ,
这会进一步使MPL 线向移,这一过程将持续到所有剩余劳动力被吸收到工业部门为止,使传统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率逐渐提高并与现代部门
相一致,从而实现二元到一元的转换,达到图中的0P 点,即刘易斯拐点。
主要结论及评论
①传统部门劳动力无限供给构成了二元经济的内在特征 ,二元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向现代部门转移的问题。
也就是说 ,通过现代大工业的发展 ,取得资本的积累 ,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充分的转移 ,诱发产业结构的演变 ,使城市化水平得以提高 ,最后经济由二元变成一元。
②现代部门节约劳动的技术选择或资本深化的增长制约了它对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吸收能力,从而强调发展中国家应注重选择适宜技术(《小的即是美的,舒马赫)。
③图中的工资线实际上是农业提供给工业的劳动供给线。
④农业不仅仅是提供劳动力更重要的是提供食品,刘易斯模型中忽略了提供食品的作用。
⑤应该鼓励资本家进行储蓄和投资,使工业的MPL线右移,从而转移更多的劳动力到城市。
⑥
⑦
⑧
⑨
2费景汉-拉尼斯二元经济模型
基本假设
①封闭型经济
②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的并存(这与刘易斯有所不同),传统部门的工资水平固定且劳动边际产出很低甚至为零
③工业部门劳动力供给曲线完全弹性
④劳动力转移的成本很步或接近于零
⑤与刘易斯资本劳动比不变不同,认为发展中国家资本相对短缺应该使用劳动密集型技术,二元经济的发展机制
把经济的发展或者说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surplus labour (MPL=0),第二阶段Disguised unemployment, underemployment (MPL< W),第三阶段Commercialis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sector”(MPL= wage)。
在第一个阶段对应于图a中的水平的劳动供给线部分,
①将经济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与刘易斯模型没有区别。
在这一阶段,经济中存在着隐蔽性失业,即相当一部分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为零或接近于零,因而劳动力是无限供给的。
农业部门的人均收入没有改变,工业部门的工资也保持不变。
当这部分劳动力转移完毕,经济发展就进入了第二阶段。
在第二阶段工业部门所吸收的劳动力是一些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低于农业部门平均产量的剩余劳动力,由于这部分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大于零,当他们转移出去以后,农业总产量就会下降,经济中开始出现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短缺,工农业之间的贸易条件变得有利于农业部门,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开始上升。
在第三阶段,当农业中全部的剩余劳动力都被吸收到工业部门就业以后,经济就进入了第三阶段。
在这一阶段,经济已进入商业化过程,农业已开始资本主义化了,农业和工业中的工资水平都由其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来决定,当农业部门劳动力的边际产量与工业部门相等时,经济就进入了新古典世界。
②
③
⑤
⑥
⑦
结论及对模型的评论
①与刘易斯模型的突出的不同点在于将经济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工资有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而不像刘易斯模型中始终为一条直线。
②费景汉—拉尼斯模型的意义在于它强调了农业对工业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它提供工业部门所需要的劳动力,而且它还为工业部门提供农业剩余。
如果农业剩余不能满足工业部门扩张后新增工业劳动力对农产品的需求,劳动力的转移就会受到阻碍。
③与刘易斯模型的区别在于注意到农业除了为工业提供劳动力外还提供食物。
④After a while, as labour leaves agriculture: Food production will fall
For a given food demand, this will lead to Declining terms of trade for industry and a Rise in modern sector wage, which slows down industrial growth
⑤图a中的SS线是农业部门对工业部门的劳动供给线,此处的劳动供给不再是无限的,在农业的劳动力转移到一定程度后,工资要上升。
⑥图b中的曲线表示从农业转移出的这部分劳动者在农业中的产量。
⑦
3乔根森(Jorgenson,1961)模型
乔根森(D.W.Jorgenson)模型通常被认为是新古典主义增长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乔根森的整个分析从刘易斯的剩余劳动下的经济发展,转变为农业剩余产品下的经济发展,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提条件是农业剩余。
当农业剩余等于零时,不存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只有当农业剩于大于零时,才有可能形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认为工业部门的工资等于边际生产力,而农业部门的工资等于劳动的平均产品,劳动力可以在两部门之间自由流动,工业的发展取决于“农业剩余”和人口规模,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4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
刘易斯的二元结构模型是一个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工业转移的过程,假设前提是城市工业有足够的吸纳能力,现实情况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农村和城市都存在失业。
认为劳动力迁徙过程主要是对‘预期的’城市和农村实际收入差额的反应,回答了为什么农村向城市的移民过程会不顾城市失业或隐蔽失业的存在而继续进行。
托达罗认为,城乡收入差异净值的预期值大于零时农村劳动力会流入城市,小于零时则留在农村,等于零时留在农村,因此,发展中国家在结构转换时期怎样实现城乡移民的均衡?只有两个基本途径:一是使城市劳动力实际收入变小,或者使在城市找到工作的概率变小,或者使二者同时变小以使在城市就业的收入总预期变小,这个变小的过程可以通过市场机制,也可以通过政府干预实现。
二是增加农村居民的实际收入,以提高乡村对劳动力
的吸引力。
托达罗模型的意义主要在于以下三方面:第一,托达罗模式对发展中国家城市高失业率和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大量流入并存的现象作出了解释,导致了大多数经济学家观点的转变。
第二,托达罗提出应控制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动,认为这对于解决城市失业问题,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以及农业经济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其三,托罗达认为,消除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结构,主要不是依靠工业部门吸收农业劳动力,而应大力发展农业,提高农民在农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才是根本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