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改性工艺实践

合集下载

《O3型Fe-Mn基层状钠离子正极材料的改性研究》范文

《O3型Fe-Mn基层状钠离子正极材料的改性研究》范文

《O3型Fe-Mn基层状钠离子正极材料的改性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对高效、安全、环保的储能系统需求日益增长。

钠离子电池作为一种重要的储能技术,其正极材料在电池性能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其中,O3型Fe-Mn基层状钠离子正极材料因其资源丰富、成本低廉和环境友好等特点,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然而,该材料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性能上的挑战,如循环稳定性差、容量衰减等问题。

因此,对O3型Fe-Mn基层状钠离子正极材料进行改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O3型Fe-Mn基层状钠离子正极材料的现状与挑战O3型Fe-Mn基层状钠离子正极材料具有较高的理论容量和良好的结构稳定性,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其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往往难以满足高功率、高能量密度的需求。

这主要归因于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结构变化和锰离子的溶解等问题。

因此,针对这些问题,对O3型Fe-Mn基层状钠离子正极材料进行改性研究势在必行。

三、改性方法及原理针对O3型Fe-Mn基层状钠离子正极材料的性能挑战,本文提出以下几种改性方法:1. 元素掺杂:通过引入其他元素(如Al、Ti等)对材料进行掺杂,可以改善材料的电子结构和化学稳定性,从而提高其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

2. 表面包覆:在材料表面包覆一层稳定的物质(如碳、氧化物等),可以有效地抑制材料与电解液的直接接触,减少锰离子的溶解,提高材料的循环稳定性。

3. 纳米化处理:通过纳米化处理,可以减小材料的颗粒尺寸,增加材料的比表面积,从而提高其反应活性。

同时,纳米化处理还可以缓解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应力变化,提高其结构稳定性。

四、实验方法与结果分析1. 元素掺杂实验:通过掺杂Al、Ti等元素,对O3型Fe-Mn基层状钠离子正极材料进行改性。

实验结果表明,掺杂后的材料具有更高的电子导电性和离子扩散速率,其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得到了显著提高。

2. 表面包覆实验:在O3型Fe-Mn基层状钠离子正极材料表面包覆一层碳或氧化物。

材料专业实习报告范文6篇

材料专业实习报告范文6篇

材料专业实习报告范文6篇材料类专业是一个很传统的专业,作为引领时代发展前沿的专业,材料专业的学生具备良好的创新创业意识,而正式工作之前,实习是很好的锻炼方式。

本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材料专业实习报告范文,仅供参考。

材料专业实习报告范文篇一:一、实习的性质与目的1.生产实习安排在学生已掌握部分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后进行。

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课堂。

通过实习,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业务上应使学生对所学专业课加深认识,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对即将学习的专业理论课课堂教学内容有一定的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包括根据工作需要收集生产现场数据和资料的能力,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生产实习,。

让学生利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去分析实际生产过程,培养和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高分子材料制备和应用过程中有关技术问题的能力。

加强加工用模具设计制作、材料常用检测设备和仪器的使用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并了解本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协作关系,为今后的毕业设计及走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2.生产实习是专业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力手段,是进行现场教学,补充理论教学的最好场所,每个学生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

通过生产实习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扩大知识面,为学习专业打好基础。

生产实习中根据工厂实际情况和教学安排,有条件时可参加一些生产和力所能及的调查研究,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生产实习,了解工厂生产规模、生产方法、产品品种及应用;了解生产工艺过程、工艺条件条件、控制因素和产品质量检测方法;了解生产设备的结构性能、工作原理、操作条件及设备的维修、保养及使用注意事项。

实习过程中应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实习工厂的生产特点及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尽可能提出建议、意见及改进措施。

了解各车间所用设备、生产能力、原料消耗指示及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了解生产中曾出现过的故障及其原因,采用的措施及今后的打算。

煤沥青改性石油沥青工艺分析研究

煤沥青改性石油沥青工艺分析研究

煤沥青改性石油沥青工艺分析研究何敏1,李丰超2,符峰2,薛永兵2,李俊1,李明亮1,,成 1(1.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88;2. 太原科技大学, 太原 030024)摘要:利用中温煤沥青对石油沥青进行改性试验,研究了煤沥青种类、掺加量、粒度大小和搅拌方式对混合沥青的软化点、针入度和延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上因素对混合沥青性能都存在一定规律影响。

试验发现煤沥青的加入能够有效提高基质沥青的软化点,使石油沥青向变硬的趋势发展,为煤沥青作为石油沥青改性剂在实体工程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依据。

为进一步探究煤沥青与石油沥青间的作用特点,采用简单计算法、四组分法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混合沥青组分间变化特点进行了讨论。

结果发现煤沥青与石油沥青间发生的是物理化学变化,化学变化虽然相对微弱,但是其作用不可忽视,综合研究结果得出:混合沥青的结合特点类似“八宝粥”模型,为将来的工程实践提供若干理论支持。

关键词:煤沥青 石油沥青 组分变化 结合特点收稿日期:2020-07-14。

作者简介: 何敏,男,1983年生,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道路新材料的研发工作。

E-mail:****************项目基金: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院)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项目编号:2018-E0001)煤炭与煤化工一直是传统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为了治理环境污染问题和提高煤炭的科技含量价值,政府提出建立煤化工及可代替石油资源领域的技术创新支撑体系,要求煤化工产品向高端、精细化方向推进。

20世纪初,德国科学家首先开发了煤沥青改质作筑路材料的技术,但是该类沥青并未解决煤沥青低温下易发生脆裂的情况,并不能满足高速公路现代化和重型车辆行驶的工程要求。

随着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石油沥青用作筑路沥青逐渐受到关注,但是,实践发现单纯地使用石油沥青,难以满足公路交通的发展和高等级公路的铺设和要求,所以一些国家开始探索煤沥青和石油沥青共混做筑路材料。

空间齿轮传动副用材料离子注入改性工艺研究

空间齿轮传动副用材料离子注入改性工艺研究

空 间齿 轮 传 动 副 用 材 料 离 子 注 入 改 性 工 艺研 究
蒋 钊 周 晖 桑瑞鹏 霍 丽霞
甘肃兰州 7 0 0 ) 3 0 0
( 兰州空 间技术物理研究所表 面工 程技术 重点实验室
摘要:对空间机械 的齿 轮传动副用材料进行 T +N离子注入表 面改性研 究,考察不 同注入 能量 和剂 量条 件下 的改 i 性材料 的硬度 和真空摩擦磨 损性能 ,获得表 面改性效 果优异 的离子 注人 工艺参数 。结 果表 明,在注入 能量为 T 4 i/ 5
i ln ain wa td e t co a d e s a d p roma c f v c u ti oo r et d frt e mo iid mae as mp a tto ssu id,he mirh r n s n e r n e o a u m rb lg we e tse h d f trl f y o e i p e a e n e i e e ttc n lgc lp a tr fi ln e n r n o e T e o t z d tc n lgc aa tr r p r d u d rd f rn e h oo ia a me es o mp a td e e g a d d s . h p i e e h oo ia p rmee s f r y mi l
Istt o P yisLnhuG nu7 0 0 ,hn ) ntue f h s ,azo as 3 0 0 C i i c a
Ab ta tTh u fc dfc to e h oo y o h tra s d frs a e g a r n miso ar t i+N o s sr c : e s ra e mo i ain t c n lg fte mae lu e o p c e r ta s sin p is wi T i i h in

材料表面改性技术

材料表面改性技术
离子渗氮
离子渗氮法是由德国人B. Berghaus于1932年发明的。 原理:在0.1~10Torr的含氮气氛中,以炉体为阳极,被处理工件为阴极, 在阴阳极间加上数百伏的直流电压,由于辉光放电现象便会产生象霓虹 灯一样的柔光覆盖在被处理工件的表面。此时,已离化了的气体成分被 电场加速,撞击被处理工件表面而使其加热。同时依靠溅射及离子化作 用等进行氮化处理。
3、喷丸表面质量及影响因素
(1)喷丸表层的塑性变形和组织变化
金属表面经喷丸后,表面产生大量凹坑形式的塑性变形,表层 位错密度大大增加,而且还会出现亚晶界和晶粒细化现象。喷 丸后的零件如果受到交变载荷或温度的影响,表层组织结构将 产生变化,由喷丸引起的不稳定结构向稳定态转变。
如:渗碳钢表层存在大量残余奥氏体。喷丸后,这些残余奥 氏体转变成马氏体而提高零件的疲劳强度。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
(一)感应加热基本原理
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在工件表面产生密度很高的感应电流,并 使之迅速加热至奥氏体状态,随后快速冷却获得马氏体组织的 淬火方法。
• 当感应圈中通过一定频率交流电时, 在其内外将产生与电流变化频率相同 的交变磁场。将工件放入感应圈内, 在交变磁场作用下,工件内就会产生 与感应圈频率相同而方向相反的感应 电流。感应电流沿工件表面形成封闭 回路,通常称之为涡流。
化学热处理渗层的基本组织类型:单相固溶体;化合物;同时存在 固溶体、化合物的多相深层
形成扩渗层的3个基本条件:
(1)渗入元素必须能够与基体金属形成固溶体或金属间化合物。 要满足这一要求,溶质原子与基体金属原子相对直径的大小、 晶体结构的差异、电负性的强弱等因素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
(2)欲使渗入元素与金属之间直接接触,必须创造相应的工艺条 件来实现

原位合成法改性xERW制备工艺研究

原位合成法改性xERW制备工艺研究

原位合成法改性xERW制备工艺研究在工业生产中,管道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金属制品,其材料多使用钢材。

然而,普通钢制管道存在着易被腐蚀的问题,因此需要进行防腐处理,以保证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其中一种防腐方法是使用高分子材料进行内附加工。

相比传统的切削加工、挤压加工等方法,原位合成法可实现无缝衔接和材料浸涂,成为一种较新的管道内衬技术。

原位合成法是一种在所需树脂中加入固化剂和光引发剂,并利用管道内部保温的方法实现其自发的化学反应的方法。

该方法的特点在于可以高效而均匀地涂覆多种高分子材料,且涂覆后一次性成型,无需二次手工加工。

其制备的防腐层具有较强的耐腐蚀性和粘着性,因此能为管道提供良好的保护。

xERW管道制程是此方法的一种具体实现,并且广泛应用于石油、天然气等领域中,其主要特点在于可以实现管道壁厚的高度控制、焊缝质量优良等特点,从而使得生产效率提高,并且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为了使得xERW管道能够获得更好的内防腐性能,我们引入了原位合成法改性技术,即将原位合成法所得到的高分子材料进一步改性,并将其用于xERW管道内附加工。

其中,改性的重点是提高高分子材料的耐高温性和耐化学性能。

我们通过实验证明,在原位合成法的基础上,加入了聚氨酯树脂,可以提高高分子材料的耐化学性。

此外,加入若干增塑剂,可以增强高分子材料的柔韧性和耐高温性。

加入过量增塑剂会降低其硬度,从而影响到管道使用时的爆破韧性和负荷承载能力。

改性后的xERW制造过程与传统流程相对应也有所不同。

我们引入了激光熔覆技术,在管道内表面形成一种厚度均匀、性能良好的防腐层。

此外,我们还对管道进行了表面处理和清洗处理,使得管道内壁更加光滑,从而提高激光熔覆涂层的覆盖度并减少涂层的裂纹和气孔等传统问题。

实践结果表明,原位合成法改性xERW制备工艺可以有效提升管道内部的防腐性能和耐高温、耐化学性能,并且有效控制了管道制造过程中的热变形和几何形变等传统问题。

此外,在生产成本方面,原位合成法改性技术相对传统方法的额外成本并不高,甚至略低。

SBS改性沥青防水材料施工工艺

SBS改性沥青防水材料施工工艺

SBS改性沥青防水材料施工工艺(1)施工部位结构底板和结构侧墙采用双层4mm厚的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铺设,其中:迎水面一侧的材料可采用SBS ⅡPYPE4类材料;背水面一侧的材料必须采用SBS ⅡPYS4类材料,且砂面须面向结构外表面(2)基层处理要求1、混凝土垫层和围护桩表面不得有明水,否则应进行堵漏处理,待基层表面无明水时,再做找平层。

2、找平层采用1:2.5的普通水泥砂浆,厚度不得小于20mm。

3、找平层表面应平整,其平整度用2m的靠尺进行检查,直尺与基层的间隙不超过5mm,且只允许平缓变化。

4、找平层表面、干燥,不得有明水流,允许出现局部潮湿部位,不得有酥松、掉灰、空鼓、裂缝、剥落和污物等部位存在。

5、左右阴角部位均采用1:2.5的水泥砂浆做成50mm×50mm的钝角或R≥5cm的圆角。

(3)铺设顺序及方法1、首先在达到设计要求的阴阳角部位铺设防水卷材加强层。

加强层卷材采用单层SBS ⅡPYPE类材料,宽度为500mm,厚度同作为防水层的单层卷材的厚度,转角两侧各250mm。

加强层卷材采用点粘或条粘法固定在基面上。

2、当有管、件等穿过防水层时,应先铺设此部位的加强卷材,加强层卷材采用满粘法固定在基面上,大面防水层满粘固定在加强层表面。

3、铺设底板大面防水层时,第一层均空铺在底板基面上,防水层幅面间的搭接宽度100mm,采用热熔满粘焊接。

第一层防水层与阴、阳角部位的加强层热熔满粘。

4、铺设第二层防水层,砂面向上。

第二层防水层采用满粘法与第一层防水层热熔焊接。

第二层搭接宽度为100mm,热熔满粘,第一层防水层与第二层防水层的搭接缝错开1/2~1/3幅宽。

两层卷材不得垂直铺设。

底板防水层铺设完毕后,应立即浇注C20的细石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50mm。

5、立面的第一层防水层采用点粘或者条粘法固定,第二层防水层与第一层防水层满粘粘贴,搭接要求同底板防水层。

要求防水层甩槎的长度均应超过预留钢筋顶部至少200mm。

回收聚烯烃材料的改性技术及应用

回收聚烯烃材料的改性技术及应用

回收聚烯烃材料的改性技术及应用发布时间:2022-10-14T06:16:38.286Z 来源:《中国建设信息化》2022年11期6月作者:贺金正张雪娜崔亦林[导读] 回收聚烯烃材料是一种基于绿色低碳和环境保护的再生资源材料,它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循贺金正张雪娜崔亦林山东京博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山东省滨州市 256500摘要:回收聚烯烃材料是一种基于绿色低碳和环境保护的再生资源材料,它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循环利用。

这既是一种资源的保护,也是一种节能的有效途径。

所以,在对聚烯烃树脂的合成和应用进行深入的研究时,着重对其回收利用的处理方法进行了分析,以扩大其应用范围。

关键词:回收材料;聚烯烃材料;改性技术1聚烯烃材料概述1.1聚乙烯材料聚乙烯树脂实质上属于一种通用聚烯烃材料,其是由乙烯经连锁聚合方式制成。

聚乙烯树脂是一种无毒、无色、易燃的热塑性树脂,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像蜡一样的情况。

按其产品结构的差异,可以将其划分为 LDPE、HDPE、LLDPE和UHMWPE。

按其制备工艺的不同,还可以划分为高压聚乙烯和低压聚乙烯,一般HDPE由低压装置进行生产,LDPE由高压装置进行生产,随着技术的升级,全密度聚乙烯装置可实现多种聚乙烯产品的生产。

1.2聚丙烯材料聚丙烯也是是一种通用聚烯烃材料,大部分的聚丙烯是乳白色的粒子,没有毒性和气味。

相对于聚乙烯,其具有更低的密度和较好的透明度,它是最轻的通用树脂。

聚丙烯按其空间结构的不同,可以分成三类:等规聚丙烯、间规聚丙烯、无规聚丙烯。

2回收聚烯烃材料的改性技术2.1接枝改性技术接枝法是目前聚烯烃改性的一项重要技术,它是一项新的工艺。

由于聚乙烯与聚丙烯均为局部结晶的非极性高分子,印刷性、染色性与有机填充剂之间的兼容性不佳,采用含有不饱和双极性的功能性高分子与聚烯烃进行接枝,不仅可以改善其极性、反应性,而且与其它物质的界面兼容性也会迅速改善。

此外,采用接枝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聚合物的亲水性和相容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改性工艺实践
题目:60Si2Mn端淬实验报告
学生:
学号:
专业:
班级:
指导老师:
摘要:通过对60Si2Mn的端淬实验,将淬火后的试样进行打磨后在洛氏硬度计上测硬度值,并将热处理后的试样进行切割,磨制,抛光,腐蚀,在蔡司显微镜上拍下其不同位置的组织图片,分析淬火加热温度对钢淬火后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末端的冷却速度最大,其组织为马氏体,随后为屈氏体,再逐渐过渡到原始组织,其硬度也相应逐渐降低。

关键字:端淬;硬度;组织;性能
前言:金属材料通过不同加热、保温和冷却方式使其部的组织结构发生变化以达到改善加工工艺性能和强化力学性能的目的。

本实验对60si2mn进行端淬实验,分析组织和性能关系,揭示现象本质为更深入分析材料所具有的潜在的综合机械性能,充分发挥材料使用性能。

一、实验目的:
1、熟悉钢的淬透性及测定方法
2、研究钢的含碳量、奥氏体化温度对淬透性的影响
3、研究不同冷却速度对碳钢、合金钢组织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试样运用末端淬火法进行淬火,其原理为:将
钢的标准试样(Φ25×100mm)在自动控温箱式热
处理炉加热到860 ℃后,迅速放入末端淬火试验
机的冷却孔中,对试样的末端喷水冷却。

规定喷
水管径为12.5mm,喷水口距式样端部为
12.5mm,其示意图如图1所示。

由于试样仅末端
淬火,所以整个圆柱沿长度方向由下而上冷却速
度逐渐减小,故试样经末端淬火的组织马氏体→
贝氏体→屈氏体→原始组织,其硬度也相应逐渐
降低。

三、试验方法:
3.1实验材料与设备
试样为Φ25×100mm 的60Si2Mn 钢件,离试样3~
5mm 处是直径为28~30mm ,以供淬火悬挂使用。

实验设备为:箱式电阻炉,端淬机,金相试样切割机,台式砂轮机,砂纸,R (D )150A1洛氏硬度计,金相试样抛光机,Axovert25蔡司显微镜。

3.2加热
将60Si2Mn 试样放入箱式电阻炉中,加热温度为860℃,加热1小时,保温180分钟后,用长柄钳子取出,进行端部淬火。

3.3制样与磨样
淬火完成后,将试样距淬火端部50mm 处用切割机进行切割,切割完成后将带有淬火端部的50mm 试样用砂轮机沿圆柱表面纵向相对的两边各磨去0.2~0.5mm 的深度,然后经砂纸研磨,以获得相互平行的两个平面,以获得平面,便于测定硬度。

试样在切割与磨制过程中要进行冷却,以免试样产生回火而影响硬度的测量。

图1 末端淬火法示意图
3.4测量硬度值
利用洛氏硬度计用来测量其洛氏硬度值。

将试样放在“V”型试样台上,沿试样磨制平面的中心线进行测量,由试样水冷端(即末端起),每隔1.5mm测量一次,当硬度值下降趋平稳时,可每隔3mm测量一次。

一般测量至离水冷端30~40mm即可。

本次实验试样60Si2Mn的硬度值数据如表1所示,硬度曲线如图2所示。

值数据如表1所示,硬度曲线如图2所示。

3.5磨样
使用4道粗细不同的砂纸进行细磨,需要从粗到细的不同金相砂纸的磨制,把他们逐渐减轻,为进一步抛光做准备。

砂纸应放在玻璃板上,依次用120,240,400,600进行磨制,每更换一道砂纸试样应转到90°,并使前一道的磨痕彻底去除。

3.6抛光
抛光目的是消除试样磨制时在磨面上留下的细微磨痕,得到平整、光亮、无痕的镜面。

理想的抛光面应是平整、光亮、无痕、无浮赚、无蚀坑、无全属扰乱层,
抛光原理为:抛光时由抛光微粉与磨面间的相对机械作用面使磨面抛光,其主要作用有:
3.7腐蚀
组织显示:由于金属中合金成分和组织的不同,造成腐蚀能力的差异,
腐蚀后使各组织间、晶界和晶产生一定的衬度,金属组织得以显示。

常用的金相组织显示方法有:
(1)化学浸蚀法;
(2)电解浸蚀法;(本实验用4%硝酸酒精腐蚀)。

3.8 60Si2Mn
60Si2Mn弹簧钢是应用广泛的硅锰弹簧钢,强度、弹性和淬透性较55Si2Mn 稍高。

60Si2Mn弹簧钢适于铁道车辆、汽车拖拉机工业上制作承受较大负荷的扁形弹簧或线径在30mm以下的螺旋弹簧、也适于制作工作温度在250 ℃以下非腐蚀介质中耐热弹簧以及承受交变负荷及在高应力下工作的大型重要卷制弹簧以及汽车减震系统等。

图一(距淬火端1.5mm)图二(距淬火端10.5mm)
图三(距淬火端16.5mm) 图四(距催火端49mm)
图一为端淬火后1.5mm,端部硬度HRC60以上,出来的是马氏体,组织晶粒细小所以硬度较大。

图二为距淬火端10.5mm,硬度HRC45左右,出现少量贝氏体组织,组织晶粒开始变大。

图三为距火端34.5mm,硬度HRC35左右,过渡到屈氏体组织碳化物。

图四为距火端49mm,硬度HRC27左右,为60Si2Mn的集体组织。

4结论
(1)通过60Si2Mn钢加热到规定的温度保温后,经末端淬火,末端的冷却速度最大,其组织为马氏体,随后为屈氏体,再逐渐过渡到原始组织,其硬度也相应逐渐降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