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故土的坚守者——蒲三工战国船棺葬墓群考古发掘记

合集下载

文化交融 解开古蜀文明的密码

文化交融 解开古蜀文明的密码

文化交融解开古蜀文明的密码作者:暂无来源:《科学大观园》 2021年第8期一次次偶然而又必然的考古发现,将一部波澜壮阔的古蜀文明史从起源走向繁荣的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李白在《蜀道难》中曾经感慨谜一般的古蜀文明。

扬雄《蜀王本纪》也曾载“蜀之先王名蚕丛、柏灌、鱼凫、蒲泽(卑)、开明,是时人萌,椎髻左言,不晓文字,未有礼乐。

从开明上到蚕丛,积三万四千岁”。

20世纪80年代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发现,90年代以成都新津宝墩古城为代表的四川史前城址群的发现,2000年成都商业街战国船棺墓葬群的发现,2001年成都金沙遗址的发现……伴随着成都这座古老而又文明的城市现代化进程,一次次偶然而又必然的考古发现,将一部波澜壮阔的古蜀文明史从起源走向繁荣的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

三星惊现由蒙昧走向文明的见证过去,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只讲黄河流域由龙山时代到夏商,20世纪70年代扩展到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到夏家店下层,长江中下游由良渚文化、屈家岭文化扩展到吴越、荆楚等。

而80年代成都平原上的考古发现,使人们的眼界大开原来,长江上游的蜀地在4000多年以前业已完成了从“野蛮”到“文明”的历史过渡。

当然,发展不可能是均衡的,但文明的曙光已经从成都平原放射出来。

而这个突破正是从广汉三星堆的考古发现开始的。

1929年四川广汉市真武宫发现玉石器,1933年正式考古发掘,1980年开始广汉三星堆遗址发掘,特别是1986年三星堆1、2号器物坑的相继发现,使成都平原中心地区一种新的文化“三星堆文化”的面貌逐渐展现在世人面前。

三星堆文化是一种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它源自中原青铜文化但又有浓厚自身文化特质。

广汉三星堆两个器物坑出土的文物,铜器中除中原文化常见的尊、罍、瓿、壶、盘等,还有许多极具地方特色的铜像饰,这些铜像饰是中国迄今发现的种类最丰富、体态最高大、年代最久远的青铜群像。

事死如事生——古蜀文化船棺葬的演变及文化内涵

事死如事生——古蜀文化船棺葬的演变及文化内涵

【学术研究】Academic Research104Vol.2021 船棺葬简介从字面上理解,船棺葬是以船形棺作为葬具的一种墓葬形式。

这看起来是一种分类,但具体到船形棺的形制与葬法葬式就会出现很多的情况,如形制有头尾上翘的、整木刳空成独木舟式的,葬法葬式有土葬、悬棺葬、海葬等。

总体来说我国的船棺葬分布于东南沿海、长江流域、岭南以及陕西等地,从四川到福建均有发现,一般分为置于土中的土葬形式和置于岩上并发展为悬棺葬的形式。

可以看到船棺葬多分布在南方或是近水的区域,船棺葬在这些使用舟楫作为交通工具的地区似乎顺理成章,但是战国至秦汉间用船形葬具进行土葬的族群并不多见,唯有巴蜀先民是个例外。

那么为何先秦时期的巴蜀地区会出现大量的其他区域没有的船棺土葬墓呢?2 历史沿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川东地区出现了丰富的古文化,如魏家梁子文化、老关庙文化等。

而四川盆地中心区的新石器文化出现较晚,在距今4500-4000年间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宝墩文化”,并与后来出现的三星堆文化有直接的关系。

三星堆文化在本地宝墩文化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夏、商等其他文化因素,形成了以小平底罐、高柄豆、三瘦袋足器、鸟头形器等为典型陶器群的一种考古学文化。

三星堆文化兴起之后,以宝墩文化为代表的史前遗址群被废弃,大约在距今3200年前后,三星堆文化又逐渐被青铜时代中期的十二桥文化所取代,其代表器型是各种尖底器物,著名的成都金沙遗址就属于十二桥文化的范围,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一定数量的船棺葬。

在青铜时代晚期,以船棺葬土坑墓群和巴蜀式铜兵器为代表的晚期巴蜀文化是古蜀文明发展的最后一个高峰,成都商业街船棺葬遗址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秦并巴蜀后,有一个巴蜀本地文化与汉文化融合的阶段,巴县冬笋坝和昭化宝轮院等遗址的船棺葬土坑墓群一直沿用到战国末年至西汉时期。

一般认为文献所记载的古蜀国首领是可以和考古所得的古文化序列相互联系的,其对应的关联如代表器物花边口绳纹深腹罐、钵、碗对应新石器晚期的早期巴蜀文化,当时的古蜀国首领是蚕丛;代表器物巴蜀式铜兵器,代表遗址成都商业街、巴县冬笋坝、昭化宝轮院遗址,对应春秋战国的晚期巴蜀文化,当时的古蜀国首领是开明。

战国墓葬的地理环境

战国墓葬的地理环境

龙源期刊网
战国墓葬的地理环境
作者:
来源:《大自然探索》2017年第06期
战国船棺葬墓群位于蒲江县鹤山镇飞虎村,西北距蒲江河约400米、东南距长秋山约1000米,处于山麓与河流间平坝地带,地理环境优越。

蒲江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位于成都
平原向龙门山脉的过渡区域。

蒲江县是成都市远郊县,环境优美,称“成都后花园”。

这花园中亦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宝藏,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盐、铁和茶叶。

《汉书》载,汉宣帝地节三年(前67年)“穿临邛蒲江盐井二十所,增置盐、铁官”。

其所产井盐足供巴蜀地区人民食用,自汉至宋元未曾间断。

宋人乐史《太平寰宇记》载,蒲江有“金釜等八井,岁出课盐六万三千斤”。

目前,部分盐井及制盐场所仍存遗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蒲江出土的“廿五石”铁牢盆,是汉代官制井盐的考古证据。

蒲江亦存大量铁矿,目前已科学发掘多处炼铁遗址,部分遗址时代甚至可能早至汉代。

高考作文考古素材——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

高考作文考古素材——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

2022年高考作文最新考古素材---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目录:01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02三星堆考古札记⑬|三星堆片段03千年文物再证巴蜀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分支04三星堆遗址考古再“上新”正文:01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谈到三星堆遗址,常用“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来描述。

将时钟回拨至上世纪20年代末,广汉太平场(今南兴镇)的燕道诚淘浚溪流,在溪底发现璧形石环数十枚及石圭、玉琮等,就此意外揭开了三星堆考古大发现的序幕。

沿着三星堆遗址考古的时间轴线,1934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

那一年,由时任华西大学博物馆馆长的美籍学者葛维汉带队,在广汉太平场月亮湾进行了三星堆的首次发掘,出土器物及残件600余件。

虽然此次发掘只有约短短10天,但意义重大。

新中国成立后,四川省文物部门重新启动三星堆遗址考古工作。

上世纪80年代初,三星堆考古发掘者根据历年所获资料,将属于同一遗址群的各地点统一命名为“三星堆遗址”并首次进行了分期研究,使人们对三星堆遗址的认识从无序走向有序。

时间来到了1986年,由于砖厂工人取土,于当年7月和8月先后发现1、2号“祭祀坑”,随后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了青铜面具、青铜人像、青铜神树、金面罩、金杖、大玉璋、象牙等珍贵文物千余件,其中以青铜器为大宗。

相关专家认为“多数文物前所未见,揭示了一种全新的青铜文化面貌,也由此掀起了一个国内外探索三星堆的热潮”。

从1986年三星堆遗址1、2号“祭祀坑”的考古发掘吸引世界关注,到2019年11月重启祭祀区的发掘,时隔30多年,引发了不少公众疑问:“为什么要隔这么长?”就此,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告诉记者:“主要是因为没发现相关线索,但在这30多年间,围绕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工作一直在持续进行。

”确实,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万娇在其2020年9月出版的《从三星堆遗址看成都平原文明进程》一书中,详细梳理了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及考古工作,其中,从1987年到2014年共有15个重要时间点,考古工作包括对三星堆王城的初步认定完成、青关山台地发现“宫殿”基址等。

四川郫县发现战国船棺葬

四川郫县发现战国船棺葬

作者: 梁文骏
作者机构: 郫县文化馆
出版物刊名: 考古
页码: 560-561页
主题词: 船棺葬;战国时期;开明王朝;古蜀国;公社;四川省;文字;红光;出土文物;铭文
摘要: <正> 一九七六年十二月,四川省郫县晨光公社向阳大队二队灌溉渠旁发现战国时期船棺葬,因经水冲刷,仅残存船棺底,其木板残长4.2、宽1.2、厚0.12米(图一)。

出土文物有:巴式剑(带花纹)(图二)一件、铜钱二件、残矛一件、铜戈一件与铜釜残片(有烟炱痕迹)。

其中铜戈带有铭文,是继一九七二年在我县红光公社七大队出土的蜀国带铭铜戈(见《文物》1976年10期)后的第二件珍贵文物。

中国历史上凭空消失的古蜀王国

中国历史上凭空消失的古蜀王国

劳动保障世界驿站悦读古蜀文明,是指从远古时期到春秋时期早期,产生于我国今四川地区(包括四川省和重庆市等地)不同于中原文明却又与中原文明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古文明。

目前留存的遗址主要有成都金沙遗址、广汉三星堆遗址等。

与华夏文明、良渚文明并称中国上古三大文明。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有关蚕丛纵目、鱼凫成神、杜宇化鹃、开明复活的生动传说散见于《华阳国志》《蜀王本纪》等文献里,但几乎所有人都不认为这是历史,虚无缥缈的传说故事还没能与真实存在的古蜀王国发生联系。

直到近代以来,考古工作者们经过不懈的努力,相继发现三星堆、金沙、宝墩等重要文明遗址,才基本确定古蜀文明发展演进的脉络,这是一个把神话变成历史的过程。

古蜀人和古蜀文明,一直是考古学家们试图破解的千古谜团。

距今五千年至三千年前的古代四川人来自哪些种群?他们的种族结构、人种构成究竟怎样?金沙遗址的考古专家认为,金沙是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长江上游古代文明中心,也是古蜀王国都邑所在地。

出土的文物和三星堆有相似性,只是没有城墙,因此,约为三星堆文化的最后一期。

专家普遍认为,金沙遗址是三星堆文明衰亡后,在成都地区兴起的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代表古蜀文化中心的一次转移。

金沙遗址是在原址上边挖掘边对外开放展出的,这里更像是一个能让你身临其境的考古现场。

在遗迹馆,游人可沿步道深入遗址,其“四鸟绕日”的金箔造型已经成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性象征,而真正神奇之处在于它的轻巧,仅有43克,曾有老金匠目测至少在300克,这种工艺连现代人都无法做到。

对于三星堆文明的突然消失,其神秘的面纱也正渐渐揭开。

在古代文献记载的远古传说中,关于古蜀国的记载很少。

汉晋时期,包括常璩《华阳国志·蜀志》等在内的文献,记载了古蜀国先后经历“蚕丛”“柏灌”“鱼凫”“蒲卑(杜宇)”“开明”五个朝代,每个朝代“各数百年”。

最后的“开明”王朝在公元前316年被秦国所灭。

战国

战国

战国秦汉期间巴蜀巴蜀墓葬形制的演变巴蜀文化自20世纪40年代被提出以来,就以其独特的文化面貌著称于世。

由于目前发现的战国时期的巴蜀文化遗存多为墓葬,所以墓葬也就成为研究该时期巴蜀文化的主要材料。

墓葬形制作为墓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丧葬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方式。

墓葬形制在丧葬文化中,相对于随葬器物而言是较不易改变的部分,但它作为文化组成的一部分,必会受到时代变迁及文化流变的影响,也会有其自身的发展演变的规律。

在以往的研究中,“船棺葬”一词几乎一度成为战国时期巴蜀文化的代名词。

但随着近年来考古发现的不断增多,我们看到战国时期巴蜀文化的墓葬形制其实相当复杂:葬具中船棺虽常见,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如独木形棺、长方形棺等多种其他形制的葬具。

葬式有单人葬,也有双人葬、多人葬;有一次葬,也有二次葬;而2000年成都商业街大型合葬墓的发现,更突破了我们以往的经验,使我们对巴蜀墓葬的形制产生了全新的认识。

一战国时期巴蜀文化墓葬形制主要包括墓坑、葬具、附属结构和坑内填充物等几个方面。

下面分述之。

(一)墓坑战国时期巴蜀文化墓葬的墓坑多为竖穴土坑,一般墓口略大于墓底,平面形状大体为长方形,有时不太规整,少数略呈梯形。

按墓坑的长宽之比,则可以分为狭长形坑、长方形坑和近方形坑三类:1·狭长形坑平面为长方形,墓坑长度多超过3米,宽度在1米左右,宽长之比小于三分之一。

按墓坑长度的不同,又可以分成大型、中型、小型和超小型四种。

长度大于9米的为大型;长度在6~9米的为中型;长度在3~6米的为小型;极少数长度小于3米者为超小型。

按墓坑底部的形状,又可分为船底形坑与筒形坑两种。

船底形坑指墓坑中间平且稍深,略呈弧形。

2·长方形坑长方形坑的宽长之比介于三分之一与二分之一之间。

按墓坑长度的不同,又可以分成超大型、大型、中型和小型四种。

长度大于9米的为超大型;长度在6~9米的为大型;长度在3~6米的为中型;长度小于3米的为小型。

预感到可能有更大的考古发现

预感到可能有更大的考古发现

预感到可能有更大的考古发现作者:来源:《大自然探索》2017年第06期所谓“船棺葬墓”,是指古人将整段楠木两端截齐,从中间对剖分开,然后分别在中部掏出长方形棺室和棺盖,以此作为葬具的墓葬。

许多考古发现或重要的遗存的发现,都有其偶然性。

如秦始皇兵马俑就是一位叫杨志发的农民在1974年春天抗旱打井时发现的;河北满城汉墓是1968年解放军某部在此处进行国防施工爆破时发现的……但是,考古发现也有其必然性,因为有考古人一直在关注某些地区可能会出现的某些重要遗存。

蒲江战国船棺葬墓群的发现就既具偶然性又具必然性。

蒲江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是成都平原向龙门山脉的过渡区域。

县名“蒲江”即是指此次所发现墓地西北侧的蒲江河。

自20世纪70年代至2006年的近30年间,蒲江共零星发现过6次船棺葬墓,每次1~5座不等,出土器物主要有铜器、漆木器和陶器,据出土器物判断时代多在战国晚期。

有趣的是,发现的船棺葬墓几乎全部集中在蒲江县东北乡的飞龙村、飞虎村范围内。

由于四川地区土壤酸性较重,船棺中人骨皆没能保存下来。

但庆幸的是,部分船棺中残存少量墓主人牙齿,这些标本能为我们提供墓主人性别、年龄等考古信息,对其进行同位素分析,还能为研究战国时期巴蜀地区饮食情况等提供科学证据。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基础建设和商业开发前都应对施工区域进行考古勘探工作,以免施工对地上地下文物造成破坏。

我因就职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故经常有机会在蒲江域内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所以也特别关注蒲江船棺葬。

2014年,蒲江飞龙村盐井沟街一区域进行商业开发,我们例行组织勘探队伍对施工区域进行全面调查,未发现墓葬。

2015年,飞虎村工业大道西侧一区域进行商业开发,我们又组织勘探队伍对施工区域进行全面调查,发现了汉代遗址,但并未发现船棺葬墓。

2016年7月,蒲江蒲砚村在修建农民集中住房时发现船棺葬墓5座,出土铜印章、蜻蜓眼玻璃珠等精美文物30余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蜀故土的坚守者——蒲三工战国船棺葬墓群考古发掘记龚扬民;闫琰
【期刊名称】《大自然探索》
【年(卷),期】2017(0)6
【摘要】2016年9月至2017年3月,考古学家们在成都蒲江县对60座战国时期船棺葬墓群进行了考古发掘。

2000多年前的战国船棺和出土的400余件精美文物重见天日……墓葬主人是谁?为何聚集在此?他们为何使用船棺?他们又以何为业……
【总页数】16页(P8-23)
【关键词】战国时期;考古发掘;船;蒲江县;考古学;墓葬;出土
【作者】龚扬民;闫琰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31
【相关文献】
1.古蜀故土的坚守者——蒲江战国船棺葬墓群考古发掘记 [J], 龚扬民;闫琰
2.咸阳塔儿坡战国秦瓮棺葬墓发掘简报 [J], 岳起
3.成都闹市挖出2500年前古蜀国王族墓地船棺葬遗址再现古蜀文化辉煌 [J], 颜劲松;熊艳
4.事死如事生
——古蜀文化船棺葬的演变及文化内涵 [J], 刘芮伽
5.蒲江船棺葬墓群文物管窥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