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生长及产量影响分析

合集下载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作者:赵品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2024年第05期农业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产业,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的稳定。

河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在农业生产中,玉米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作物,其用途广泛,既可作为食品,又可作为动物饲料,工业原料。

因此,提高玉米的产量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农业生产中,根据玉米品种特性,土壤地力,水肥灌溉条件及气候条件等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是影响玉米生长和产量的重要因素。

一、种植密度对玉米生理特性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玉米的生理特性和产量构成因素是影响玉米生长和产量的重要方面。

在农业生产中,种植密度可以影响玉米的生理特性和产量构成因素,从而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一)种植密度对玉米养分吸收的影响玉米种植密度过大,植株土壤养分的吸收量也会增加。

这是因为高种植密度可以增加单位面积内的玉米植株数量,从而增加了植株对养分的需求和吸收量。

但是,当种植密度过高时,玉米植株之间养分竞争加剧,导致养分吸收效率下降,反而影响玉米的生长和产量。

(二)种植密度对玉米的光合作用影响玉米适当提高种植密度可以增加单位面积内的叶面积,提高玉米植株的光合作用效率。

但是,过高的种植密度会导致玉米植株之间相互遮光,影响光合作用。

另外,种植密度过高还会影响植株的光照时间和强度,进而影响光合作用产物的形成和分配。

(三)种植密度对玉米的细胞分裂等生理过程的影响细胞分裂是玉米植株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种植密度可以影响细胞分裂的速率和方向,从而影响玉米的生长和发育。

过高的种植密度会导致细胞分裂受阻,影响玉米植株的生长和发育,导致玉米产量下降。

(四)种植密度对玉米的生理特性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在农业生产中,种植密度对玉米的生理特性和产量构成因素具有显著的影响。

选择合适的种植密度可以促进玉米的养分吸收、光合作用和细胞分裂等生理过程,从而进一步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不同种植密度及品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不同种植密度及品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不同种植密度及品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被广泛种植在各大洲的许多国家。

玉米产量的高低直接关系着粮食安全和农业经济发展。

研究如何提高玉米产量,成为国际农业领域广泛关注的课题。

种植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过低的种植密度会导致玉米植株生长不良,产量减少;而过高的种植密度则会导致植株竞争激烈,互相遮荫,同样会影响玉米的产量。

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对于提高玉米产量至关重要。

不同品种对玉米产量也有着不同的影响。

一些玉米品种具有较强的耐寒、抗病虫害能力,可以在恶劣环境下保持较高的产量。

研究不同品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有助于选育出更适合各地区种植的玉米品种,提高产量和品质。

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及品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对于指导玉米种植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不同种植密度和品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探讨最佳的种植密度和品种组合,以提高玉米产量,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品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可以为农民提供种植技术建议,优化种植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通过对影响产量的其他因素和产量影响机制的分析,可以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基础,为玉米种植的持续发展和提高产量提供理论支持。

研究的目的在于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民的种植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1.3 研究意义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农作物。

研究玉米产量受种植密度和品种影响的意义重大。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农民种植玉米是为了增加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通过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品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可以为农民提供科学种植指导,提高玉米产量,增加农民的经济收益。

玉米产量受种植密度和品种影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农业生产的多个环节和因素。

通过深入研究玉米产量受种植密度和品种影响的机制,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更为科学的决策依据,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现代化和智能化进程。

不同种植密度及品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不同种植密度及品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不同种植密度及品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玉米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民的收益。

然而,玉米的种植密度和品种对其产量有着显著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不同种植密度及品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种植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过低的种植密度会使得玉米生长缓慢,形成的秸秆细小,叶面积小,通风不良,水分分配不均,从而导致产量低下。

而过高的种植密度会使得玉米每株生长受限,分布不均,夺取养分不足,也会影响产量。

因此,科学合理地制定种植密度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玉米的种植密度在4-8万株/公顷之间为宜。

过去的实践表明,当玉米的株密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虽然单株产量会减少,但总体产量会增加。

玉米品种的选择也对其产量有着显著的影响。

在不同的环境和管理条件下,不同品种的玉米会产生不同的表现。

例如,在高条件下,一些耐旱品种的产量明显高于其他品种。

此外,玉米品种的生长周期、抗病性、耐逆性等因素也会影响产量。

因此,在种植玉米时,应根据不同的种植条件选择合适的品种。

在低龄土壤或灰裂石地等贫瘠的土地上,应选择生长快、抗旱、耐盐碱的品种;在高产田地里,应选择高产性、早熟性好的品种。

3. 种植密度和品种的综合影响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不同的环境和管理条件综合考虑种植密度和品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在良好的条件下,高密度种植和高产量品种的组合可以产生最高的产量。

例如,在河南省平顶山市的一个试验站的实验结果表明,当种植密度为6.25万株/公顷时,采用杂交玉米品种“郑单698”和“淮25”组合的产量最高,分别为1143.5和1120.7千克/亩。

总之,种植密度和品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是相互作用的,只有在科学合理地制定种植密度,选择合适的品种,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才能生产出更多的玉米,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的生活带来更多的贡献。

玉米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生长及产量影响分析

玉米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生长及产量影响分析

玉米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生长及产量影响分析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被广泛种植于全球各地。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食品需求的增加,玉米的种植密度对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

不同的玉米品种对种植密度的适应性也各有不同,研究玉米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玉米的种植密度是指在单位面积内播种的玉米植株数目。

种植密度的不同会影响玉米植株之间的竞争关系、养分利用效率和光合作用效率等因素,进而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

一般来说,适当的种植密度可以提高玉米的光能利用效率和养分利用效率,促进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从而增加产量。

如果种植密度过大,会导致植株之间的竞争加剧,养分和水分的供给不足,影响生长发育和产量。

不同的玉米品种对种植密度的适应性也各有差异。

一些玉米品种对种植密度的适应范围较宽,能够在较大范围内适应不同的种植密度,而另一些玉米品种则对种植密度比较敏感,适宜的种植密度范围较窄。

研究不同玉米品种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的生长情况,对于选择合适的品种和种植密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影响的分析玉米的产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种植密度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适宜的种植密度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从而提高玉米的总产量。

种植密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对产量造成影响。

种植密度过大会导致植株之间的竞争加剧,养分和水分的供给不足,会导致产量的降低。

种植密度过小则会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无法充分发挥土地的生产潜力,同样会影响产量的提高。

选择合适的种植密度对于提高玉米的产量非常重要。

目前,国内外对玉米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生长和产量影响的研究还比较少,大部分研究集中在玉米的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形成规律和栽培规程等方面,对于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

近年来随着对精准农业的需求不断增加,对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的研究也逐渐引起了广泛关注。

不同种植密度及品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不同种植密度及品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不同种植密度及品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许多国家的重要经济作物。

种植密度和品种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调整种植密度和选择适合的品种,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玉米的产量。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有着显著影响。

种植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玉米植株的数量。

一般来说,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可以提高玉米的产量。

在较低的种植密度下,玉米植株之间的空间较大,光能和养分利用率较低,导致产量不高。

而在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后,植株之间的竞争加剧,植株会更加有效地利用光能和养分,从而增加产量。

种植密度过高也会导致植株竞争过度,影响养分的吸收和利用,从而降低产量。

选择适当的种植密度非常重要。

品种对玉米产量也有着显著影响。

不同的品种具有不同的生长特性和抗逆性。

一些品种具有较高的适应性和较好的抗病虫害能力,能够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生长并保持较高的产量。

在选择品种时,应根据种植区的气候、土壤和病虫害情况来选择适合的品种。

选择具有较长生育期和较高产量潜力的品种也有助于提高玉米的产量。

种植密度和品种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作用关系。

不同品种在不同的种植密度下表现出不同的生长特性和产量潜力。

一些品种在较低的密度下表现出较高的产量潜力,而在较高的密度下表现不稳定;而另一些品种则在较高的密度下表现出较高的产量潜力。

在选择品种和确定种植密度时,应综合考虑两者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最佳的产量效果。

不同种植密度及品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不同种植密度及品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不同种植密度及品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其种植密度及品种对农民的收益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不同种植密度及品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进行分析,旨在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种植策略,提高玉米产量,增加收益。

玉米的种植密度是指每亩播种的玉米种子数量,其密度的大小与玉米的生长和发育密切相关。

不同的种植密度会影响到玉米的生长速度、穗粒数、叶面积、光合产物积累和转运等方面,从而影响到玉米的产量。

1.高密度种植高密度种植是指每亩播种的玉米种子数量比较多,一般在6-8万株之间。

高密度种植能够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提高单位面积的生产效益。

在适宜的土壤条件下,高密度种植的玉米会形成人工“丛林”,叶面积大、叶绿素含量高、穗粒数多,形成高产的生态系统。

但是,高密度种植也会导致玉米间的竞争激烈,每株玉米的生长空间有限,容易出现小穗或不断生长。

若不能及时调整密度,容易导致系粒数下降、产量降低。

不同的玉米品种具有不同的适宜种植密度,农民在选择种植密度时,应根据自己的土壤条件、机械化程度、灌溉条件等情况作出调整,以达到最佳种植密度。

玉米品种是指在品种上下以种族的形式把狭义的品种更好地分散成适应土壤、气候等条件的个体。

中国历史悠久的玉米品种较多,呈现多样性和丰富性,而不同品种的玉米也会对产量产生巨大的影响。

1.优良品种优良品种通常在抗病性、适应性、抗旱性、稳产性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特点,可在适宜的土壤条件下发挥出更好的生长潜力,稳定、高产。

同时,优良品种的容错能力较强,当出现轻微的自然灾害或受排水不良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时,仍能保证产量。

2.一般品种一般品种在生长速度、穗粒数、光合产物积累等方面表现一般,一般情况下产量不高,只能在适宜的土壤条件下稀植密度,使得每颗玉米有足够的生长空间,才能达到稳产。

3.劣品种劣品种虽然它们普遍具有早熟、高产的特征,但承受自然灾害、环境适应性差等缺点较多,其容错能力弱,对水肥土壤的要求较高,一旦在生长发育期受到气候、病虫害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发生减产或绝产现象。

不同种植密度对全州秋季甜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试验

不同种植密度对全州秋季甜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试验

本试验以甜玉米品种先甜90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种植密度(2000株/亩、2500株/亩、3000株/亩、3500株/亩),统一在肥力中等的土壤上进行秋季甜玉米种植,通过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先甜90玉米的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为全州县秋季甜玉米高产栽培的密度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结果表明,全州县域秋季甜玉米种植密度3500株/亩的产量最高,但结合外观的商品价值,种植密度3000株/亩更适合在全县推广。

在全州县研究秋季甜玉米种植密度具有重要意义。

其一,全州县玉米播种面积大,但生产水平低下,主要原因是种植密度不够大。

对于一个地区而言,提高玉米生产水平归根结底还在于提高单产。

玉米产量是各产量构成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粒数和粒重的增加有很大局限性,穗数是其中最为活跃的因子,增密增产是通过最大限度地增加穗数并尽可能地降低粒数和粒重损失而获取高产。

玉米产量是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遗传性状,稀植注重个体潜力,而密植注重群体效应,因此合理密植可使群体和个体生长发育协调,解决穗数、粒数、粒重三者之间的矛盾。

其二,全州县地处桂北区域,双季稻生产常年受寒露风的制约,且下半年多呈持续高温干旱缺水的状态,部分农户收获一季早稻后,因无法找到合适的农作物种植而闲置耕地。

秋甜玉米生育期短且比水稻耐旱,栽培管理易,经济效益高(是普通玉米的2-3倍),针对全州县秋冬气候来说,是较为理想的经济作物。

一季早稻收割后种植秋季甜玉米的生产模式能有效规避上述不利因素的影响,提高耕地复种指数,促进农民增收。

其三,种植甜玉米经济效益好,且甜玉米营养丰富和具有良好的保健功能,能果蔬两用,口感好,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市场前景良好。

为保证全州县秋甜玉米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全州甜玉米的产量和商品价值,提高秋季玉米产业的效益,实现高产优质增收,2022年全州县农业技术中心推广站在全州县龙水镇塘前村委廖家村开展了不同种植密度对秋甜玉米先甜90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试验,以期为全州县区域条件夏秋季甜玉米高产优质栽培的适宜密度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不同种植密度及品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不同种植密度及品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不同种植密度及品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密度及品种对玉米产量影响非常大。

本文将介绍不同种植密度及品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种植密度是玉米生产中非常重要的因素,适宜的种植密度可以充分利用土地和光能资源,提高玉米单产。

下面将分别介绍高密度种植和低密度种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1. 高密度种植高密度种植是指在单位面积上播种数量较多的玉米种子,通常 5-7万/亩。

高密度种植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玉米产量,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会导致玉米生长缓慢,不利于养分和水分的吸收。

此外,高密度种植还容易产生病害和虫害,对玉米产量造成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选择适当的种植密度对提高玉米产量非常关键。

一般而言,适宜的种植密度为4-5万/亩,但具体情况需要根据当地的土壤状况、气候条件和水源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

品种也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不同品种的生长习性和抗逆能力也不同。

下面将分别介绍高产品种和抗逆品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高产品种是指玉米单产较高的品种,这种品种具有生长快、叶面积大、耐寒抗旱的特点。

与传统品种相比,高产品种还可以提高光能利用率,增加玉米生产效益,从而提高玉米的产量。

然而,高产品种也有不足之处,如高产品种的生长期短,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相对较弱。

2. 抗逆品种抗逆品种是指能够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良好生长的品种,如耐旱、耐寒、耐盐和抗病等品种。

抗逆品种具有稳定高产的特点,即使在水源不足、气温较低或土质较差的环境下也能获得较高的产量。

因此,选择抗逆品种可以减少玉米生产中的风险,提高产量和效益。

总结:不同种植密度及品种对玉米产量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和品种是保证玉米产量稳定增长的关键。

在实际生产中,要结合栽培区域的气候、土壤、水源等因素,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合理的种植策略,以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生长及产量影响分析
作者:李金艳牛力强张同稳穆焕文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20年第9期
李金艳牛力强张同稳穆焕文
玉米作为世界三大农作物之一,既是日常必需的粮食作物,又是重要的经济作物。

玉米种
植过程中,种植密度对其生长以及产量有着重要影响。

一般而言,玉米植株越高,产量也就越高,但并不绝对,植株过高,会导致玉米茎杆变细,反而不利于产量的增加。

由此可见,种植
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种植密度,对促进玉米生长、提高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分析玉米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以及产生这种影响的原因,提
出了合理种植密度的建议,为玉米种植户提供技术参考。

一、玉米种植密度对不同品种玉米生长及产量影响
玉米产量因种植密度的不同而不同。

不同品种的玉米,差异就更加明显。

因此,研究不同
品种的玉米种植密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衡水市作为河北省重要的农业城市,在玉米种植上拥有
一定的优势。

近几年玉米产量保持稳定增收的态势,平均产量约为500公斤/亩,高产地块可达700公斤/亩。

为保证玉米产量不受影响,就要加强对优良玉米品种的研究与引进,进而充分挖
掘衡水市玉米生产潜力。

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理论上适合衡水市种植的玉米品种主要有郑单958、先玉335、农华101、浚单20、吉祥1号、蠡玉35等主栽品种,另外还有登海605、圣瑞999等辅栽品种以及
华农138、极峰30等推广品种。

本文所研究的玉米品种主要以先玉335、农华101、郑单958
以及浚单20为主,对该四个玉米品种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的生长状态以及产量情况进行研究分析。

1、对玉米植株高度的影响
总体来看,种植密度对四种玉米品种的植株高度影响是相同的,均呈现高度与密度之间成
正比关系,密度高株高也会随之增加。

具体来看,先玉335、农华101、郑单958以及浚单20
这四个玉米品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植株高度明显增加。

种植密度加大后,先玉335、农
华101株高最高可达2.9米左右,郑单958、浚单20的株高大致到2.5米左右。

由此可见,种
植密度对这四种玉米品种植株高度的影响,以先玉335、农华101的效果最为显著。

2、对穗位的影响
随着种植密度的的增加,玉米植株的穗位高度也在增加。

浚单20的穗位最高,高度为
1.10米左右;郑单958为1.05米左右;先玉335、农华101分别为1.04米左右和1.02米左右,这两个玉米品种穗位增加程度比起其他两个品种的变化较小,但是,与其自身原有的穗位高度
相比,这种增长效果已经非常显著了。

3、对玉米植株叶片的影响
种植密度的大小对不同玉米品种植株的叶片生长也有一定影响。

密度越大,植株叶片数就
越少。

一般种植密度下先玉335全株叶片数为19片左右,农华101成株叶片数为20~21片,
浚单20和郑单958的常规数量为20片。

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叶片数量随之减少。

4、对产量的影响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是比较显著的。

先玉335、农华101、郑单958以及浚单20四
个品种,其产量会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提高。

但是这种提高是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的,也就是说,只有种植密度保持在增产区间之内的密度值时,玉米的产量才会随之呈现正比关系。

如果
超出区间数值,不仅产量不会发生增加,反而会出现减少的情况。

二、种植密度对玉米生长以及产量产生影响的原因
玉米种植密度对不同品种玉米的生长以及产量产生影响,原因主要在于不同的密度,会影
响光照、水分以及植株对养分的吸收,从而使植株的光合性能发生变化,对玉米穗部性状、出
籽量等产生影响。

种植密度会让植株的生长空间以及光照条件发生变化,种植密度增大,降低
了玉米的穗长,同时导致玉米秃尖的机率增大,进而使产量降低。

具体来说,种植密度通过影
响玉米产量的构成因素而改变了实际产量。

籽粒产量受到单位面积内穗数、穗粒数、百粒重三
个因素的影响。

密度增加,穗粒数和百粒重随之减少;而单位面积穗数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由此可见,籽粒产量的增加,主要来源于单位面积穗数的增加。

另外,种植密度对植株光合性
能产生了影响,这一影响主要发生在玉米生长的后期阶段。

密度加大使得植株通风透光率降低,光合作用减弱,植株中所含的叶绿素含量下降,植株无法通过光合作用及时输送养料,从而影
响其产量。

三、对玉米种植密度的合理布局
决定玉米产量的因素有很多种,但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种植密度。

无论什么品种的玉米,其
产量与种植密度之间的关系,除去量化的研究数据之外,均应根据自然环境进行合理布局。

因此,在种植过程中,要对玉米的种植密度进行科学合理的把握。

1、了解不同品种玉米的生长习性,增强土壤肥力,对生长环境包括光照、水源等资源进行细致调查与研究,选择合适的农业机械进行种植,确保玉米产量与质量保持在最佳状态。

2、玉米种植户积极学习玉米种植技术。

采取合适种植方式进行耕作,保证玉米植株健壮生长;不同的玉米品种,种植密度略有差异,杜绝因盲目追求高产量而忽视玉米适宜种植密度的
现象,要在保证高产量的同时,确保玉米产品的高质量。

目前,衡水市玉米种植以先玉335、农华101、郑单958以及浚单20四个玉米品种为主栽
品种。

郑单958的生育期比较集中,具有高产稳产的特点,因此成为衡水市种植面积最大的玉
米品种;先玉335的产量也相对稳定,出籽率高,且商品品质好,比较适合机械化生产与收割。

郑单958和先玉335属于紧凑型玉米品种,叶片上冲,植株的整体通风以及光能利用率较好。

另外,因品种采用适宜种植密度,植株茎秆的抗倒伏能力也会增强,从而降低空杆发生率,有
效提高产量。

因此,郑单958和先玉335适合高密度种植,要继续保持衡水市玉米产量的稳定性,并实现有效突破,就必须根据辖区内各玉米种植基地的生产条件以及自然资源特点,因地
制宜,合理选用玉米品种,采用主栽与辅栽相结合的形式,有效提高玉米产量,发挥优良玉米
品种的优势。

(作者单位:053000 河北省衡水市种子管理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