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因素分析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作者:赵品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2024年第05期农业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产业,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的稳定。
河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在农业生产中,玉米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作物,其用途广泛,既可作为食品,又可作为动物饲料,工业原料。
因此,提高玉米的产量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农业生产中,根据玉米品种特性,土壤地力,水肥灌溉条件及气候条件等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是影响玉米生长和产量的重要因素。
一、种植密度对玉米生理特性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玉米的生理特性和产量构成因素是影响玉米生长和产量的重要方面。
在农业生产中,种植密度可以影响玉米的生理特性和产量构成因素,从而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一)种植密度对玉米养分吸收的影响玉米种植密度过大,植株土壤养分的吸收量也会增加。
这是因为高种植密度可以增加单位面积内的玉米植株数量,从而增加了植株对养分的需求和吸收量。
但是,当种植密度过高时,玉米植株之间养分竞争加剧,导致养分吸收效率下降,反而影响玉米的生长和产量。
(二)种植密度对玉米的光合作用影响玉米适当提高种植密度可以增加单位面积内的叶面积,提高玉米植株的光合作用效率。
但是,过高的种植密度会导致玉米植株之间相互遮光,影响光合作用。
另外,种植密度过高还会影响植株的光照时间和强度,进而影响光合作用产物的形成和分配。
(三)种植密度对玉米的细胞分裂等生理过程的影响细胞分裂是玉米植株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种植密度可以影响细胞分裂的速率和方向,从而影响玉米的生长和发育。
过高的种植密度会导致细胞分裂受阻,影响玉米植株的生长和发育,导致玉米产量下降。
(四)种植密度对玉米的生理特性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在农业生产中,种植密度对玉米的生理特性和产量构成因素具有显著的影响。
选择合适的种植密度可以促进玉米的养分吸收、光合作用和细胞分裂等生理过程,从而进一步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分析

N o n g j i t u i g u a n g玉米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玉米的食用和种植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我国玉米种植面积极其的广泛,玉米不仅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而且还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饲料来源,促进了我国畜牧业的发展。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需求日益扩大,出现了更多玉米加工的产品,因此提高玉米种植的产量和质量无论是对人们的生活还是国家经济发展来说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针对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进行分析,说一说笔者的看法。
玉米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食物,玉米是一种耐寒性、耐旱性、耐贫瘠性极强的粮食作物,特别是在我国的农村,我国的南方都家家户户都会种植玉米来充当粮食供给。
玉米中含有丰富的素食纤维、维生素和淀粉,深受老人和孩子的喜爱。
而且玉米胚芽中还含有丰富的油脂,因此还能用玉米胚芽来炼油,因此玉米也就成为了集粮食、饲料、工业原料为一体的优良作物。
因此玉米种植的产量和品质是种植人员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影响玉米产品和品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玉米的种植密度成为影响其产量高低的重要因素。
就目前而言,增加玉米的密度成为我们提高玉米产量的主要手段。
在实际的种植过程中,增加玉米种植的密度,可以充分的利用光照和温度等利于玉米生长的自然条件。
但是这样并不是说在种植玉米的过程中,玉米的间距越小越好。
根据种植的经验和实验表明,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呈二次抛物线的关系,种植密度在一定范围内是成正相关的关系,但是超过了这一范围,玉米种植密度与玉米的产量成为一种负相关。
而玉米种植中的气候、土壤、水分、光照等自然环境成为了这个适宜玉米生长范围的必要条件。
密度过高对于玉米产量会有影响,密度过高玉米之间的通透性不太好,光照条件也不太好,玉米不能很好的进行光合作用,从而是玉米株矮小、萎黄,不利于玉米的正常生长,而玉米种植距离太过稀疏,会使光照资源大量的浪费,同样不利于玉米的光合作用,也会影响玉米的产量。
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种植密度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同的种植密度会对玉米的产量和品质产生影响。
本文将结合相关研究资料,分析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种植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种植密度的调整可以改变植株的生长状态,从而影响玉米的形态和产量。
因此,合理的种植密度可以提高玉米的产量。
下面是以不同种植密度的实验数据为基础,对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影响的分析:1.较高的种植密度对于提高产量有益一般而言,较高的种植密度可以提高玉米产量。
根据相关研究资料,种植密度在60,000-75,000株/亩范围内,玉米的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提高逐渐增加。
同样,在比较高的种植密度下,玉米的群体生长强度较大,茎粗、叶大、穗长、穗径宽,有利于充分利用土壤养分和太阳辐射,体现了玉米的高生产能力。
但是,也有一些限制,如种植密度过高可能导致养分、土壤水分和空间的竞争,降低玉米的叶片光合效率,从而使得玉米的产量下降。
因此,过高或过低的种植密度都不利于提高玉米的产量。
2.较低的种植密度可以提高品质除了影响产量,种植密度还会影响玉米的品质。
种植密度的调整可以影响玉米的成熟度、香味、色泽、口感等品质指标。
下面是种植密度对玉米品质的影响分析:较高的种植密度可以增加玉米群体的生长强度,从而增加每株玉米产生的光合产物,提高了玉米的糖度和淀粉含量。
也就是说,高密度种植的玉米粒重更大,产量也更高,糖度、淀粉含量也高。
但是,过高的种植密度会降低玉米叶片的光合效率,导致光合产物的转运速率降低,加重了玉米的生长负担,从而降低了玉米的品质。
2.适中的种植密度提高玉米的营养成分含量适中的种植密度可以保证玉米的叶面积、光合效率和养分吸收利用效率,使得玉米吸收到充足的养分和太阳辐射,容易快速生长和发育,同时,也不会导致光合产物和养分、空气和水分的竞争。
因此,适中的种植密度可以提高玉米的营养成分含量,并保持优良的品质特性。
不同种植密度及品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不同种植密度及品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玉米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民的收益。
然而,玉米的种植密度和品种对其产量有着显著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不同种植密度及品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种植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过低的种植密度会使得玉米生长缓慢,形成的秸秆细小,叶面积小,通风不良,水分分配不均,从而导致产量低下。
而过高的种植密度会使得玉米每株生长受限,分布不均,夺取养分不足,也会影响产量。
因此,科学合理地制定种植密度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玉米的种植密度在4-8万株/公顷之间为宜。
过去的实践表明,当玉米的株密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虽然单株产量会减少,但总体产量会增加。
玉米品种的选择也对其产量有着显著的影响。
在不同的环境和管理条件下,不同品种的玉米会产生不同的表现。
例如,在高条件下,一些耐旱品种的产量明显高于其他品种。
此外,玉米品种的生长周期、抗病性、耐逆性等因素也会影响产量。
因此,在种植玉米时,应根据不同的种植条件选择合适的品种。
在低龄土壤或灰裂石地等贫瘠的土地上,应选择生长快、抗旱、耐盐碱的品种;在高产田地里,应选择高产性、早熟性好的品种。
3. 种植密度和品种的综合影响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不同的环境和管理条件综合考虑种植密度和品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在良好的条件下,高密度种植和高产量品种的组合可以产生最高的产量。
例如,在河南省平顶山市的一个试验站的实验结果表明,当种植密度为6.25万株/公顷时,采用杂交玉米品种“郑单698”和“淮25”组合的产量最高,分别为1143.5和1120.7千克/亩。
总之,种植密度和品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是相互作用的,只有在科学合理地制定种植密度,选择合适的品种,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才能生产出更多的玉米,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的生活带来更多的贡献。
论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论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广泛,产量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粮食作物。
玉米的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科学合理地确定种植密度对于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一、种植密度的影响1. 产量影响玉米的种植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种植的玉米植株数量,通常以每亩播种的玉米植株数量来表示。
适当的种植密度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单位面积内的产量。
种植密度过大会导致植株之间的竞争过于激烈,影响玉米植株的生长发育,从而降低产量;而种植密度过小,则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影响产量的提高。
科学、合理地确定玉米的种植密度对于提高产量至关重要。
2. 品质影响玉米的品质受到种植密度的影响,过高的种植密度会导致植株生长受限,使得植株内部通风不良,阳光透不进去,导致玉米籽粒发育不良,品质下降;而适当的种植密度可以使得植株获得足够的养分和阳光,有利于玉米的籽粒充分发育,从而提高玉米的品质。
二、种植密度的确定方法1. 土壤肥力和地理环境:不同的土壤肥力和地理环境情况下,适宜的种植密度也会有所不同。
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区可以适当增加种植密度,而土壤肥力较低的地区则需要适当降低种植密度。
2. 品种选择:不同的玉米品种对于种植密度的适应性也有所不同,对于不同的玉米品种可以根据其生长特点和品种特性来确定种植密度。
3. 栽培措施:合理的栽培措施可以提高玉米植株的养分利用率和阳光利用率,有利于提高产量和品质。
在确定种植密度时,还需要结合栽培措施来综合考虑。
三、案例分析某地区的玉米种植面积较大,根据当地土壤肥力和地理环境情况,对不同的玉米品种进行了不同种植密度的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对于某一具体品种的玉米,适宜的种植密度可以明显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具体数据如下:在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区,采用较高的种植密度(每亩种植植株数量为12万株)可以获得较高的玉米产量,平均每亩产量提高了10%;而在土壤肥力较低的地区,采用较低的种植密度(每亩种植植株数量为8万株)可以获得更好的玉米品质,饲料价值更高。
玉米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生长及产量影响分析

玉米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生长及产量影响分析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被广泛种植于全球各地。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食品需求的增加,玉米的种植密度对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
不同的玉米品种对种植密度的适应性也各有不同,研究玉米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玉米的种植密度是指在单位面积内播种的玉米植株数目。
种植密度的不同会影响玉米植株之间的竞争关系、养分利用效率和光合作用效率等因素,进而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
一般来说,适当的种植密度可以提高玉米的光能利用效率和养分利用效率,促进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从而增加产量。
如果种植密度过大,会导致植株之间的竞争加剧,养分和水分的供给不足,影响生长发育和产量。
不同的玉米品种对种植密度的适应性也各有差异。
一些玉米品种对种植密度的适应范围较宽,能够在较大范围内适应不同的种植密度,而另一些玉米品种则对种植密度比较敏感,适宜的种植密度范围较窄。
研究不同玉米品种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的生长情况,对于选择合适的品种和种植密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影响的分析玉米的产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种植密度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适宜的种植密度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从而提高玉米的总产量。
种植密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对产量造成影响。
种植密度过大会导致植株之间的竞争加剧,养分和水分的供给不足,会导致产量的降低。
种植密度过小则会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无法充分发挥土地的生产潜力,同样会影响产量的提高。
选择合适的种植密度对于提高玉米的产量非常重要。
目前,国内外对玉米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生长和产量影响的研究还比较少,大部分研究集中在玉米的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形成规律和栽培规程等方面,对于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
近年来随着对精准农业的需求不断增加,对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的研究也逐渐引起了广泛关注。
探讨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探讨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玉米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
本
文将探讨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种植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的植株数,通常以万株/亩为单位。
经过多年的研究表明,
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有着很大的影响。
1. 种植密度过低会导致产量下降
当玉米种植密度过低时,植株之间的竞争小,日照充足,养分供应充足,但是由于每
个植株的空间更大,株高和总穗粒数会增加,导致每株穗粒数减少,从而导致单株产量下降。
研究表明,当种植密度低于6万/亩时,玉米产量下降比较明显。
3. 适宜的种植密度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产量
适宜的种植密度可以使每株植株之间的空间适中,光合作用、养分吸收和利用等生长
过程相对平衡,从而达到最佳的生长状况,产量也会相应提高。
研究表明,适宜的玉米种
植密度为8-9万株/亩,可以获得最高的产量。
除了对产量有影响之外,玉米种植密度还对玉米的品质有一定的影响。
1. 种植密度过低和过高都会影响玉米品质
种植密度过低时,每株玉米的穗粒数较少,但是每个穗粒会更加粗大,导致单株玉米
的产量变低,但蛋白质含量较高,若是用于饲料作物,不如用于食用作物。
而在种植密度
过高的情况下,植株之间的竞争加剧,每个穗粒的养分分摊更多,单个穗粒的产量会减少,但是玉米的叶绿素含量较高,玉米的着色也更加鲜艳,与玉米的品质关系较大。
综上所述,玉米种植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种植玉米时,应
根据土地、气候、品种、肥料等不同条件,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从而实现玉米高产高
质。
不同种植密度及品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不同种植密度及品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密度及品种对玉米产量影响非常大。
本文将介绍不同种植密度及品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种植密度是玉米生产中非常重要的因素,适宜的种植密度可以充分利用土地和光能资源,提高玉米单产。
下面将分别介绍高密度种植和低密度种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1. 高密度种植高密度种植是指在单位面积上播种数量较多的玉米种子,通常 5-7万/亩。
高密度种植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玉米产量,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会导致玉米生长缓慢,不利于养分和水分的吸收。
此外,高密度种植还容易产生病害和虫害,对玉米产量造成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选择适当的种植密度对提高玉米产量非常关键。
一般而言,适宜的种植密度为4-5万/亩,但具体情况需要根据当地的土壤状况、气候条件和水源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
品种也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不同品种的生长习性和抗逆能力也不同。
下面将分别介绍高产品种和抗逆品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高产品种是指玉米单产较高的品种,这种品种具有生长快、叶面积大、耐寒抗旱的特点。
与传统品种相比,高产品种还可以提高光能利用率,增加玉米生产效益,从而提高玉米的产量。
然而,高产品种也有不足之处,如高产品种的生长期短,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相对较弱。
2. 抗逆品种抗逆品种是指能够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良好生长的品种,如耐旱、耐寒、耐盐和抗病等品种。
抗逆品种具有稳定高产的特点,即使在水源不足、气温较低或土质较差的环境下也能获得较高的产量。
因此,选择抗逆品种可以减少玉米生产中的风险,提高产量和效益。
总结:不同种植密度及品种对玉米产量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和品种是保证玉米产量稳定增长的关键。
在实际生产中,要结合栽培区域的气候、土壤、水源等因素,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合理的种植策略,以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因素
分析
摘要:玉米栽培技术所涉及的方面较为广泛,在品种选择以及种植管理方面
有很高的要求。
对于玉米种植,若不能及时对玉米的种植密度进行管理,会直接
影响玉米的质量以及产量。
本文将围绕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以及品质的影响进行
研究,并提出提高玉米种植质量和产量的举措。
关键词:玉米种植;密度;产量;品质
引言
玉米对种植环境以及周边环境的要求较小,在种植选择时更受广大农民的喜爱,但在玉米种植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不足。
种植密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对玉米的
产量以及质量造成影响,因此,近几年这一问题逐渐备受关注。
针对种植密度对
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具有实用价值。
1、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1玉米不同的种植密度对于产量的影响
(1)种植密度小对于产量的影响:在玉米种植时,如果种植密度过小,会
促进单株生长,然而整体产量会受到影响。
种植密度合理,单株玉米在光照方面
的需求能够得到切实满足,茎秆生长更为理想,如此一来,养分输送就更为顺利,单株玉米的营养实际需求就能得到满足,单株产量就会得到提高。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种植密度太小,所以单位面积内的玉米穗数大幅减少,导致整体产量降低。
(2)种植密度大对于产量的影响:在增大种植密度后,玉米叶面积也会增加,这样一来光合作用会有明显提升,整体产量也能得到保证。
需要注意的是,
由于穗粒数较多,所以穗粒重量难以达到要求,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单株
生长所处环境具有一定的竞争性。
众所周知,单株品质、整体产量之间难以保持
绝对平衡,因而要合理设置种植密度,这样一来可使玉米整体产量大幅增加。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种植密度过大,会降低产量。
(3)种植密度适宜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从玉米生长的角度来说,种植密度不可忽视,确保种植密度处于最佳状态可使光合作用更加充分,植株所需养分得到满足,玉米可以健康生长,整体产量会得到明显提升,穗粒重量会达到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应合理设置种植密度,可使植株在生长过程中避免光照不足、营养短缺,相关人员必须要重视科学规划种植密度。
1.2玉米不用的种植密度对品质的影响
在评价玉米品质时,需要注意蛋白质、脂肪、淀粉的实际含量。
具体来说,玉米种植密度发生变化时,蛋白质含量必然会受到影响,尤其进入灌浆中期后呈反比例关系,但籽粒已经成熟,并不存在明显的关联性。
脂肪含量对玉米种植密度产生的实际影响较大,在灌浆中后期呈正比例关系。
成熟后为线性关系,起先较高,继而逐渐降低。
当种植密度过大时,脂肪含量必然会受到影响,营养成分也达不到预期[1]。
淀粉含量对种植密度的影响较为明显,如果种植密度较大,淀粉含量会降低,呈现线性关系,由低变高。
由以上表述可知,种植密度对玉米品质产生的实际影响较大,所以在种植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种植密度,保证玉米品质有明显提升。
2、影响原因
在玉米种植的过程中,要对生长机理、环境需求等因素有清晰的认知,当加大种植密度后,光照、透风必然会受到影响,从而使得玉米产量、品质达不到预期。
如果种植密度太大,透光性会受到影响,玉米单株光合作用达不到预期,使得生长环境质量较差。
如果玉米种植密度太小,虽然光合作用能够得到增加,但是无法充分利用土地、水肥资源,使得农民经济收益降低。
另外,如果种植密度偏低,透光、通风等性能会受到影响;种植密度偏高,水肥供应无法得到满足,使得蛋白质、脂肪、淀粉的实际含量会受到极大影响,玉米品质自然就达不到标准要求[2]。
3、提升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举措
3.1根据玉米品种特点合理确定种植密度与种植时间
玉米产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种植密度。
我国国土面积十分辽阔,不同经度、纬度的土壤条件以及自然条件相差较大,因此,要合理选择玉米播种时间。
北方
播种时间在春季,南方播种时间在3—4月或6—7月。
种植密度会影响玉米的生
长过程,种植密度过小不利于玉米生长,不仅会影响玉米的品质,还会影响玉米
的光合作用;种植密度过大会大幅降低玉米产量。
因此种植人员要根据种植地形、土壤湿度和玉米种子类型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
选取品质优良的种子是保证玉米
高产的前提条件,通常种植户都会依照当地的气候温度和土壤状况来选取适宜的
玉米苗。
不仅如此,还要对品种的抗倒性、抗病性进行严格筛选。
抗倒性强的品种,其根系较为发达、秆茎相对结实。
玉米品种较多、植株高度以及自然环境都会对玉米的光合作用产生一定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提升玉米光合作用的效果,要求种植人员在确定种植密度时,充
分结合玉米品种的特点,结合玉米生长的实际需要选择种植密度。
此外,在种植
前要对种植环境以及自然环境进行有效分析,根据玉米的生长习性确定种植区间,以此保证玉米产量以及质量都能够达到预期的要求[3]。
此外,茎秆高度以及叶片
的繁茂程度会对玉米的产量和质量造成直接的影响。
种植杂交玉米,要适当增加
种植密度,以此满足玉米生长需求。
种植平展型玉米,应减少玉米的种植密度,
让每株玉米都能充分进行光合作用。
3.2优化种植形式
考虑到种植密度与玉米产量之间的关系,不同的种植形式种植密度不同,产
量也会发生变化。
平原地区土壤养分含量较高、水分较大,可以应用宽窄行进行
玉米种植,该种植形式可以保障种植密度提高种植产量,玉米吸收养分较多,不
会对植株的光合作用产生影响。
传统等距种植形式会导致玉米在生长期间光合作
用降低,影响植株生长效率。
如果必须应用等距种植形式,需要合理设置行距,
适当增加行距,明确地质和气候条件,确定种植密度最低值。
宽窄种植方式与等
距种植方式相比,不需要考虑到种植格局,可以有效避免植株后期生长光合作用
减弱的情况。
因此,在满足宽窄种植条件的基础上,可应用该形式对玉米进行种植,保障种植密度,增加玉米产量。
3.3种植技术开发
(1)应用新型自动化机械对玉米进行种植,在控制种植密度上具有一定的
优势,可以改变传统种植模式的弊端。
自动化机械种植过程不需要人工操作,操
作比较简单,设置参数后可以自行作业,完成播种、覆土等工作,种植效率较高。
经过调查研究后发现,应用自动化机械种植玉米,种植效率可提高40%左右,播
种率可达95%以上。
(2)根据玉米种植特点应用新型信息技术,对环境、水文、日照等条件进
行设置,应用信息化技术对各类种植条件进行分析,选择最佳的种植密度,达到
高产的目的。
3.4病虫害防治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要重视选种、播种,同时要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在病
虫害防治时,应从季节特点出发,了解病虫害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防治方法。
比如,越冬前期可选用低残留农药防治螟虫,也可采用生物方法来实现防治的目的。
播种前要对土壤进行翻耕,可降低大斑病的发生概率。
如果已经发生大斑病,要焚烧病叶、病株,避免其他植株感染,切实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提高玉米产量、品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不同的玉米种植密度会对玉米产量与品质产生影响,在玉米种植
过程中可以充分结合种植区域的不同,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确保玉米种植产量
与品质。
参考文献:
[1] 张丽.探究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提升策略[J].种子科
技, 2021,39(4):137-138.
[2] 李峰,闫秋艳,鲁晋秀,等.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茎秆性状及产量
的影响[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9,24(11):8-15.
[3] 贾梦杨,姚泽英,李长青,等.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和
品质的影响[J].饲料研究,2020,43(10):
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