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悟情,借情练笔

合集下载

放飞童心 抒写真情——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教学尝试

放飞童心 抒写真情——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教学尝试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学生个性化的作文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应利用一切可以挖掘的资源,及时捕捉训练的契机,启迪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感兴趣的事,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发展学生的个性。

一、在阅读教学中找准训练点众所周知,一本好书犹如醇香的美酒,令人回味无穷。

如果能让学生爱上阅读,与作者产生共鸣,还怕他的写作能力低吗?现在编写的教材都有许多很优美的文章。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这个有利的资源,在阅读中找到与练笔的结合点,引导学生在品读佳作时悟情悟理,在练笔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1.积累好词佳句。

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

”不但著名作家和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学生也是这样。

学生写作某篇作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对以前的知识、语言、思想等方面的积累。

学生生活阅历浅,对于语言的积累有限,因此要特别注重积累。

没有语言的积累,写出来的文章将是苍白无力的。

改编后的新教材特别注重让学生学习好词佳句。

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这一点,那学生在作文中不就可以把好词佳句信手拈来了吗?2.读写结合。

教材中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为我们提供了范例,值得我们借鉴。

课文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新习作的资源,这是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重要阵地。

(1)空白补写式。

例如,教完《荔枝》一课,我就组织学生将作者未说完的话补写完整,来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2)情节扩展式。

《将相和》一文中“负荆请罪”的画面写得非常简练。

我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并把廉颇和蔺相如的对话生动描述下来。

(3)结尾续写式。

教完《凡卡》一课,我让学生展开想象,运用恰当的描写,续写凡卡最终的结局。

(4)相关迁移式。

学了《猫》,学生掌握其写作方法后,我布置学生观察身边的一种动物,学着展开想象和联想写出他们喜欢的动物的特点来。

此外,阅读课上还可以引导学生写读后感,把课文中概述的内容写具体,为写景的课文写导游词、编广告语,为写人记事的课文增加细节描写。

特级教师实录

特级教师实录

一、发挥汉语言“形象性”强的优势,利用汉字构成来形象地理解词语《卧薪尝胆》中“奴仆”一词的教学:师:吴王和越王原来是对仇敌,后来变成了主仆关系。

你们见过奴仆吗?生:奴仆是给别人做事的。

师:如果我给你做事就是奴仆?生:奴仆就是服侍别人的。

师:他讲到服侍别人,有这个意思。

还有没有人见过?生:奴仆有一点像现在的保姆,但他们和现在的保姆不同的是,他们拿不到工钱,住在主人家里,一直干下去。

(众笑)师:哦,像现在的保姆,就是比现在的保姆差一点,没工钱。

(生大笑)生:一个国家打了败仗,另一个国家的国王就会被抓去,抓去以后,就会当奴仆。

师:什么样的人是奴仆?你们有没有见过?今天老师把“奴”给画出来,帮助你想象一下。

师(边画边讲)这是站着的一个人,这个人弯着腰,很恭敬,就是这样。

这是什么?这是人的两只手,这个人见到别人都要低着头,而且两只手要像老师这样交叉在身前(师做弯腰、低头、两手交叉在身前的动作)。

你猜猜这样的人是什么人呢?生:是奴仆,是奴隶。

师:你在电影里面有没有看到过,皇帝来了,服侍皇帝的人都要这样(再做动作)。

师:古代的女人见到男人都是这样非常温顺地低着头,很恭敬的样子。

这样的女人非常听话,但是日子并不好过。

(师继续画)这是什么?这是男人的一只大手,这只手抓住女人的头发,想打就打,想骂就骂,这样的女人在古代社会是什么?师:这是奴仆的“奴”字,你明白吗?这还跟我们想象的保姆一样吗?生:不一样了。

师:和佣人一样吗?生:不一样。

师:现在就是有人去你家里做保姆,也是平等的。

她为你提供服务,你得给她报酬。

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

但是,在古代的“奴”,是没有任何尊严和地位的。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个人好吗?这个人腰弯得还要厉害。

(师边画边讲)这是一个人,这个人头上戴着东西,戴的是一种刑具,很重的一种刑具。

这个人头上戴着这种刑具让人家一看就知道,他要么是罪犯,要么是战俘,就是打了败仗被俘虏的人。

(师在人形的屁股后面继续画)这种人屁股后面还要插一根毛。

读中悟情,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法- 促进学生感悟的策略

读中悟情,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法- 促进学生感悟的策略

读中悟情,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法-----促进学生感悟的策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感悟”已经越来越引起语文教师的关注。

怎样提高学生的感悟力?学习到有如下的做法:一、读书促感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读书感悟是传统阅读教学经验的精华,它追求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法。

当然,读书有一个方法问题,学生只有学会读书,才能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

1、在轻读想像中了解课文内容、目的。

在学生轻声读课文的同时,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借自身的经验、经历帮助了解课文内容,达到初步感知课文,为继续深入理解打下基础的目的。

如阅读《瑞雪》一文时,可以让学生一边轻声读课文,一边结合自身经历想像一个“漫山遍野,大雪纷飞,田野村庄,一片素裹”的画面,以促进学生对课文所表述的“北国雪景”的整体了解。

2、在朗读体味中领悟语言情感。

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仔细体味文中的语言情感,包括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作者所流露的思想感情等。

如《瑞雪》一课,可以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有关内容,在朗读中体味“小孩”、“大人”面对大雪的喜悦心情,以促进学生对“雪使人欢”的深入理解。

3、在默读思考中理解文章中心。

每一篇文章都包含着作者的写作目的,即文章的中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默读思考中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使其读书有所收获。

如《瑞雪》,在理解“瑞”字时,可以让学生边默读边思考:这场雪有什么特点?雪后的景色、人们的心情怎样?通过默读思考,使学生从中感悟到“雪大、景美、人更欢”这一“瑞”字的含义及由此而包含的文章的中心。

4、在品读剖析中感悟写作技巧。

教材所选的课文,大多出自名人之手,写作技巧各有千秋。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细细品读的基础上,认真剖析课文的写作技巧,为自己所用。

如:为了让学生领悟作者在炼字铸句上的技巧,在教学王安石的《泊船瓜州》时,可以让学生将“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改换成“吹”“过”“到”等字,再品读剖析,深刻领悟用“绿”字既显示出色彩,又把春风写得极具生命力,给人以强烈的动感,非常恰当。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好 的效果 ,只有 将阅读与 习作结合起来训练 ,才能收到很
好 的效 果 。 重视积累 。 “ 积而薄发” 厚


习作是一种释放 ,是 自己的思想 、情感 、智慧的输 出,
它 的前 提是吸 收和积 累 ,没 有不 断地吸 收和充 足的积 累 , 就不 可能写 出感 人至深 、令 人耳 目一新 的佳作 。 “ 厚积 而
《 浯文课程标
中也指出 : “ 语文教学要 重视 积累、熏 陶
摩作者 的习作思路和思想感情 ,感受作 者观察 、思维 表达 的方式 ,领 悟文章的遣词造句 。在练说 中由词成句 ,由句
成段 ,由段 成篇 ,以便为 习作 服务 。在 练习时 ,我们 不光 练 习文中某一个词语 ,还 可以根据积 累中对词语 的分类进 行有 目的地练说 。不过练说 的素材可 以让 学生从 生活中寻 找 ,把生 活中的事情用上 优美的词语链 接起 来 ,就成 了一 篇有 意义 的习作 。另外在 练 习说 话熟 练时不 妨提 高要 求 ,
的词句不但得到了运用 ,而且语 言表达能力也得 到了提高。
如学 习 一 篇 课 文 ,我 们 可 以 从 三 个 方 面 来 进 行 练 说 训 练 。 首 先 ,练 说 课 文 主 要 内 容 ;让 学 生 选 择 文 中一 些 词 语 概 括
学 生不 光认识 了这 一个词 语 ,还 认识 了一类或 几类词 语 ,
起 到了举一 反三的效果 。对 于句子 的积累也可 以从两方 面
课文 主要内容 ,不但 可以训练学生 的语 言概括能 力 ,而且
抓住 了课 文主要 内容 ;其次 ,练说词语 、句式 的理解 ;在 教学 中教师要注意引 导学生整体感 悟 ,多读悟情 ,根据 文 中语 境理解词语 、句 子 ,然后把 自己的理解通过 语言表 达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整体“我与自然”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整体“我与自然”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单元教学内容、学情与目标设定单元学习评价设计单元教学结构设计第 8 课时教学设计本课时教学内容、学情与目标设定本课时教学结构设计本课时学习评价设计【主要内容】1. 让学生广泛收集日常生活中的案例;2.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想法讲给家里人听。

【评价反馈】由于课前学生们充分准备了案例,所以习作都能做到有话可说。

【主要内容】1. 回顾口语交际“实话实说”,明确构段方式,激发写作动机;2.个性表达,乐写心愿卡,把现象、想法和建议写清楚;3.交流反馈,多重评价,进一步引导学生把想法写清楚。

【评价反馈】1.学生明确了构段方式,写起来很有自信,表达得也很清楚;2.多重评价既达到了指导作文的目的,又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主要内容】1.同学们把自己的心愿卡修改好;2.把心愿卡交到亲人手上,放到校长信箱,或者贴到小区宣传栏。

【评价反馈】1.学生能把想法和建议进一步写清楚,写完善;2.有些同学把心愿卡交给了相关的个人或者部门,迈出了关注社会,回馈社会的第一步。

本课时教学过程设计1 、同学们,从上节课,我们就开启了“我是小主人”的活动。

课上我们针对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实话实说”,说出了我们最真实的想法(板书:我有一个想法),我们每个人都想当小主人,有的同学想当家庭小主人,有的同学想当学校小主人,有的同学想当社会小主人(ppt出示图片)。

2、各位小主人,你们在生活中都发现了什么呢?跟同桌交流一下吧。

指名说。

评:这位小主人先说了自己看到的现象,然后再说自己的看法。

谁再说说?同学们,这位同学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小结:说自己的想法时,可以先说说看到的现象或问题,然后再说出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先说自己的看法,再说发现的问题。

两种方式都可以。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口语交际的内容,先让学生说一说,初步准备好写作素材,明确构段方式,为后面把想法写清楚做好铺垫【明确读者对象,激发写作动机】1、教师随机采访:你们刚才都交流了,那我采访采访你们。

从读悟写澜物无声——落实阅读课中写的教学

从读悟写澜物无声——落实阅读课中写的教学

从读悟写澜物无声——落实阅读课中写的教学
施丽弯
【期刊名称】《《福建教育:D版》》
【年(卷),期】2012(000)001
【摘要】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

传统的语文教学一般是另设专门的作文课,讲授写作方法和技巧。

但是,写作与阅读关系密切,读是写的基础。

因此,教师应重视在阅读中渗透写作教学,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页数】2页(P21-22)
【作者】施丽弯
【作者单位】晋江市金井镇毓英中心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
【相关文献】
1.“读悟写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 [J], 董仲杰
2.读中悟法,写中学写——《为家乡特产写广告或产品介绍》教学纪实与评析 [J], 张安龙(执教者);李威(评析者)
3.以读悟情以写悟理——在单元阅读教学中领悟借物抒情的运用 [J], 章锦华
4.以读悟写,以写解读——依托高中英语新教材简析读写结合教学模式 [J], 陶继红;郭霞
5.立足文本,悟写深读——高中阅读教学深阅读小练笔效用简析 [J], 云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六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

六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

六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语文园地四1.能通过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2.通过朗读和交流,学会分析小说中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借助小说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3.利用教材中形象的插图帮助学生了解古诗大意,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回乡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朗读并背诵古诗《回乡偶书》。

重点1.分析小说中的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及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体会人物形象。

2.熟读并背诵古诗《回乡偶书》。

难点1.分析、交流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2.感受回乡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

1.回顾旧知,读出感悟。

在“交流平台”中,通过对三篇小说人物形象的回顾,再次重点强调读小说时,一定要关注故事情节的发展、环境的描写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理解人物形象。

在“词句段运用”中,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抓住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对人物形象刻画的感化,理解小说人物形象;指导学生抓住环境描述中的枢纽词语,体会小说所表现的情感及人物形象;通过朗读人物心理举动的句子,体会人物忐忑不安、犹豫未定的庞大内心天下。

在“日积月累”中,回忆学过的关于描写家乡的古诗,借助图画,反复诵读,读出诗意,读出诗情。

2.方法渗透,学会阅读。

本单元主要通过小说的研究,明白小说人物塑造的方法与途径。

教学时,要指导学生明白本组课文在小说人物形象塑造上的方法,人物形象主要从故事情节,环境描述,人物语言、动作、心理举动中突显出来。

把握这一点,学生今后在阅读小说时可以从这些要素中理解人物特点。

特别关于一些比较长的小说,更能通过这些细处的描述发觉小说要表达的深刻含义。

通过知识的研究,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是研究语文的重要目标。

1.预提纲(1)温本单元三篇课文表现人物形象的重点语段。

(2)读《三国演义》中XXX的故事,初识人物形象。

(3)整理诗人XXX的资料,搜集思乡的古诗。

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

小练笔运用寓情于景,融情于景写法

小练笔运用寓情于景,融情于景写法

小练笔运用寓情于景,融情于景写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小练笔是一种以短小精悍的形式表达感受和情感的写作形式。

在小练笔中,寓情于景,融情于景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法。

通过巧妙地运用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使读者在欣赏景物的也能深刻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在写作中,作者可以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展示自己的情感和情绪。

在描写一个黄昏的场景时,可以用“夕阳余晖染红了天空,树影斑驳在路上”来表达作者心中的平静和温暖。

这样的描写不仅可以让读者感受到美好的景色,还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心灵的柔软和温暖。

寓情于景,融情于景也可以通过对人物的描写来展现。

在描写一个坚强的女性时,可以用“风吹散了她的头发,眼神却一如既往地坚定”来表达她内心的坚强和勇敢。

这样的描写不仅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人物的生动性,还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人性的理解和赞美。

寓情于景,融情于景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手法。

通过对景物和人物的描写,作者可以将自己的情感和情绪融入让读者在阅读作品时能更好地感受到作者的心灵和思想。

希望大家在写作时能够多多尝试这种写作手法,让自己的作品更加生动和有趣。

第二篇示例:小练笔,是一种小型的练习簿,用来练习写字。

在写字的过程中,除了练习笔法和字形外,我们也可以在练笔中运用寓情于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这种写法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让我们的文字更加生动有趣。

寓情于景,就是把自己的情感、想法融入到所描述的景物或场景中。

当我们写一篇关于春天的文章时,可以通过寓情于景的方式来描绘春天的美丽。

我们可以描述春天的万物复苏,花开花落,鸟语花香,让读者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勃勃。

在文章中加入一些自己的情感和感受,让读者更加容易产生共鸣。

融情于景,则是让我们的情感与所描述的景物或场景更加贴近、更加融合。

当我们写一篇关于夏天的文章时,可以将自己的感受与夏天的炎热、蝉鸣、海浪声等元素结合起来。

可以借助炎热的天气来表达内心的燥热,借助蝉鸣的声音来表达内心的不安,借助海浪声来表达内心的起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读悟情,借情练笔
叶圣陶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文章是有情之物,情动而辞发。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着眼学生的读悟,抓住情感因素,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搭建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桥梁,及时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创造性习作,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一、沉浸文本,情动辞发。

我们常说:“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语文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沉浸文本,反复读书,品味语言。

因为读的过程就是学生与文本、作者、文中的人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心灵对话的过程。

选择其中为你所用的段落,仔细研读,点面结合,把握中心。

比如《触摸春天》一文描写了一位盲女孩安静用自己神奇的灵性拢住一只蝴蝶的故事,表现了她对生命与自然的无限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

一个“流连”引发了我们无限的遐想,但文章作者并没有对此展开具体的描写。

这正是进行练笔的一个空白点,我就抓住“流连”一词,让学生思考:每天流连在花丛中的安静会做些什么呢?她会遇到怎样的景象呢?孩子们眼中的画面是丰富生动的:“嗅花香、与小草谈心、听流水叮咚、听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听虫子唱歌、听蛙鸣……”学生在“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文本空白点尽情地想象着,倾吐着,描绘了一幅幅美妙的画面,将一位热爱生命、享受自然的可爱的盲女孩形象淋漓尽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又何
尝不是孩子们自己的心声呢?“我手写我心”,学生能融入自己的情感、体会,去表现生活,抒写心曲,对于老师来说是何等欣慰啊!
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生进入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形成情感的共鸣。

语言得到内化,情感得到积淀,理解得到升华,这正是内化语文素养的过程体现。

“情动”必然“辞发”。

如果教师能善于捕捉和挖掘这种情感蓄积点,将学生置于独特的情境之中,当学生的激情快要迸发时,及时指导学生把激情化为文字,将这种情感和感悟沉淀下来,让文章内蕴的情感涌出纸外,也不外乎是一次习作的好机会。

二、拓展文本,释放情趣。

(1)移情体验,有效改写。

文中的当事人经历的事是学生未曾经历的,如何让学生与主人公的感情产生共鸣?我经常采用转换角度的方法,让学生想像自己是作品中的人物,设身处地地体验了人物的内心变化,从而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如《再见了,亲人》这一课,叙述的是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为了朝鲜人民浴血奋战,朝鲜人民为了志愿军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了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文章选取了三个典型的事例:老大娘为救伤员失去了小孙孙;小金花救侦察员失去了妈妈;大嫂为志愿军挖野菜失去了双腿。

读了这篇文章,学生只感觉到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付出,而感觉不到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出的牺牲。

并且,本文采用的是第二人称的
写法,读来倍感亲切。

随文习作可以从“移情体验”这个角度来设计:朝鲜人民早已将志愿军当作了自己的亲人,在分别时刻,大娘、金花、大嫂又是怎样劝慰,怎样回忆往事的呢?请你们把自己看作是朝鲜人民也用第二人称与志愿军话别。

于是,我让学生顺着课文的情节,运用课文中的语言续编下去,这样,刚好给了学生想象、表达的机会,学生的创作欲望非常高涨,效果颇佳。

(2)入境感悟,有效创写。

在教材中有不少课文,具有供读者想像的语言空间,在教学时教师如能有意地引导学生把握语言空间,拓展语言情境,想像语言情节,可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

如教学《金色的鱼钩》时,课文最后写道:“我把这个鱼钩小心地包起来,等革命胜利以后,我要把它送到革命纪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来瞻仰它,在这个长满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我让学生化身为革命烈士纪念馆的解说员身份,想想该怎样向前来瞻仰的参观者讲述这个鱼钩的故事。

一次练笔浓缩了复述、缩写、梗概等不同形式的训练,一举多得,让学生能紧扣中心,抓住重点,锻炼了对语言和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还要运用合适的礼貌用语等。

三、对话文本,书写情感。

“水本无痕,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

学生的感言,只有在合适的情境中才能被点燃、被激活。

老师善于抓住
课文中的拓展延伸点,因势利导,让学生能直接与文本对话,学生收获的是刻骨铭心的感悟,积淀的是扎实的语言文字,各种能力都得到了同步的提升。

比如《梦想的力量》一文学习之后,学生被文中一个6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的坚定执着的美好童心所震撼,明白了一个小小的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

我借机让学生思考:你有什么梦想?你是从什么时候起产生这个梦想的?为什么会产生这个想法?你为这个梦想做出过哪些努力?你打算怎样去实现心中的梦想?就这样我从孩子们的作文中看到了一大群有梦想、有追求的人,而且可以发现他们的想法大多来源于生活中发生的事或从电视上看到的事,触动了他们的心弦,引起了他们的关心别人、关心社会、扶危济困、惩恶扬善的责任感。

再如《凡卡》一文读后,我要求体裁不限,让学生充分自由发挥,写出心中所想的话,有用日记形式写的,有用书信形式给凡卡写信的,有用对比方式《我和凡卡比童年》的,还有用劝慰方式鼓励凡卡坚强、振作起来,与不公平的社会抗争的……
习作是一项艰苦的劳动,情感投入很重要。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读中悟情,情到词发,能把课文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外积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起到锤炼思想、锻炼习作能力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