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种群和群落(一轮复习)

合集下载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种群和群落PPT演示课件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种群和群落PPT演示课件
1.种群密度 (1)含义: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如:养鱼池中每立方米的水体中鲫鱼的数量、每平方千米农 田面积内黑线姬鼠的数量等。
(2)表示方法:①小范围的水生生物——单位体积;②大范围及 陆生生物——单位面积
即:种群密度=种群的个体数量/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N=(4+6+8+8+9)/5=7只/m2
=70000只/hm2(注意:1hm2=10000m2)
调查一般的植物种群、昆虫卵的密 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 度等,都可以采用样方法
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可以用黑光灯 诱捕的方法调查它们的密度
如果一些动物活动性很强,活动范 围大,还能用样方法吗?
A·种群中幼年个体增多 C·环境中水热条件适宜 E·环境中天敌增多 G·寄生生物增多
B·种群性别比例改变 D·种群中幼年个体减少 F·环境中阳光不足 H·寄生生物减少
• 7.下图表示种群年龄组成的一种类型。
(1)此图表示__增__长___型的种群。 (2)该种群中__幼__年___个体多,_年__老___个体少。 (3)据统计,70年代初我国人口(种群)年龄组 成与此图大体相似,所以在这以后一段时间内的 发展趋势是______不_断__增__长_________。为此,我们 要认真执行人口的____计__划__生_育_____政策。
对于某池塘中的鱼,捕捞多少,才会既不 会使资源枯竭,又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二、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并不是许多同种个体的简单相加, 而是一个有机单元,种群的数量特征包 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 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这 些特征是单独的生物个体所不具备的。
(一)、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高考一轮复习生物全能讲练 专题23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含答案)

高考一轮复习生物全能讲练 专题23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含答案)

专题23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考情分析随着疫情的全球性爆发的趋势,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那么对于生态系统的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部分也是高考热点考查项目之一,该章节会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的知识点,这就要求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结构组成,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各种成分的功能,把握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和食物网形成的原因;也可能会结合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营养结构,能根据食物网判断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等;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掌握能量传递效率的相关计算;当然图形结合肯定是一个难点,会结合图形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各成分之间的关系,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字母代表的生物种类;识记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过程,掌握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能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必备知识1.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种群特征种群的基本特征与种群数量之间的关系图解及其分析: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都可以影响种群的数量。

3.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①产生条件: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天敌、传染病)②数学方程式:Nt=Noλt③种群增长率:不变(λ-1)[(Nt-Nt-1)/Nt-1](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①产生条件:食物和空间有限,有敌害(天敌、传染病)②存在种群环境容纳量,即存在K值,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0,K 值可改变,由环境(食物、空间、敌害)决定③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K/2时增长率最大,K/2时捕捞鱼时获得最大捕捞量4.群落: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5.群落的特征:丰富度(重要特征)、种间关系、优势种、群落结构(空间结构)(1)丰富度:群落中的物种树目的多少,越靠近热带的地区(温度越高)物种越丰富(2)种间关系:①互利共生②捕食③寄生④竞争(3)群落的结构①垂直结构:生物种群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包括地面以上、地面以下、以及水域生态系统)植物分层分布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分层与其食物及其栖息条件有关,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2专题十四第1讲种群特征、种群的增长方式及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生态因素学案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2专题十四第1讲种群特征、种群的增长方式及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生态因素学案

专题十四种群与群落2.1不同种群的生物在长期适应环境和彼此相互适应的过程中形成动态的生物群落2.1.1列举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特征2.1.2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2.1.3举例说明阳光、温度和水等非生物因素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都会影响生物的种群特征2.1.4描述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特征,并可随时间而改变2.1.5阐明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演替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2.1.6分析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该群落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分布特点第1讲种群特征、种群的增长方式及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生态因素一、种群1.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所有个体的集合体。

2.通常一个物种包含很多种群,同一物种的种群和种群之间存在地理隔离,种群长期地理隔离会导致亚种和新种的形成。

3.种群是物种的具体存在单位、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

在“①某地区所有的儿童;②某中学全体学生的总和;③某地区所有人的总和;④某地区所有生物的总和”各项中可以称为种群的是?[提示]是“③某地区所有人的总和”,其中不能称为种群的原因是:①②不具有种群所具有的某些特征,如出生率、年龄结构等;④某地区的所有生物是一个群落,不是一个种群。

二、种群特征1.种群密度2.种群特征的相互关系(1)种群密度是反映种群大小的最常用指标。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不同种类的动物,出生率相差很大,主要是由动物性成熟的时间、每次产仔(卵)数和每年生殖次数决定的。

(3)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种群的自然增长率。

(4)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结构。

年龄结构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只影响种群的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5)在生产实践中,人们常采用干扰和破坏害虫自然性别比例的方法来降低害虫的数量。

(6)年龄结构可用年龄金字塔来表示,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如下图)。

高中生物高考一轮总复习讲义 必修3 4.1、2 种群和群落

高中生物高考一轮总复习讲义 必修3 4.1、2 种群和群落

3.性别比例:种群中________数目的比例。
①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 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 化趋势的重要依据。②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
四、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产生原因:在________、气候适宜、________等条 件下。
2012· 广东· T27 2011· 江苏· T25 2010· 山东· T8 2010· 浙江· T32
2012· 新课标全国卷· T32 2012· 江 苏· T27 群落的结构特 2012· 福建· T3 2011· 海南· T20 征Ⅰ 2011· 海南· T23 2011· 江苏· T17 2010· 广东· T2 2010· 江苏· T30 2010· 天津· T5 群落的演替Ⅰ 2012· 海南· T17 2011· 海南· T24 2011· 安徽· T6 2010· 海南· T19 三年4考 三年9考
积方法 技能升
练真题 悟考情
课时作业

基础导学
一、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样方法 (1)适用范围: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2)取样关键:________,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3)常用取样方法:________、等距取样法。 2.标志重捕法 适用范围:________的动物。
样方法计数有一定的原则,同种植物无论大 小都应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个体,应遵循“计上 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条边 及其夹角上的个体。
2.种群空间特征和数量特征 种群空间特征表明种群在空间中的分布情况,而数量 特征则表示种群数量的变化。 3.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 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其虫卵则可用 样方法调查。

第65讲 种群数量的变化-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

第65讲 种群数量的变化-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
3.在一个培养瓶中,细菌数量会一直按这个公式 描述的趋势增长吗?如何验证你的观点? ①不会。因为培养瓶中营养物质和空间是有限的。 ②实验验证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 概念: 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数学公式
曲线图
Nn=N0 ·2n
科学精确,但不够直观 直观,能反映变化趋势,但不够精确
检 我爱生物
人教版高中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2节
第1课时 种群数量的变化
人教版高中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阅读课本65-66页,建构种群增长模型和J型曲线 思考并完成导学提纲
资料分析

在害虫种群密度达到多少 时喷洒农药,既能减少环 境污染,又能防止虫灾发 生?
对于某水体中的鱼,捕捞 多少? 才能既不会使资源 枯竭,又使资源得到充分 利用?
➢ 模型假设: 理想条件
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 ,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 N0——该种群的起始数量
t ——时间
Nt ——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
λ=
λ ——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细菌每20min分裂一次,怎样 计算繁殖n代的数量?
在资源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 条件下,细菌种群的增长不会 受种群密度增加的影响
Nn=2n N代表细菌数量,n表示第几代
观察、统计细菌数量,对自己 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提出合理的假设
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 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

4-1 种群的特征一轮复习课件

4-1 种群的特征一轮复习课件
N=(4+6+8+8+9) /5=7棵/mm2
2、标志重捕法----适合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在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处,一段时间后再重 捕,根据重捕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步骤: 捕捉 标记 放回
不会对动物产生伤害 不能过分醒目 要能维持一定时间
一般来说,选取的样方越多,求得的种群密度越接近实际情况。
5、取样的关键、取样方法有哪些?
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使估算值更接近真实情况;
6、计数时,位于边界上的个体如何计数?
7、如何计算种群的密度?
计数原则
方框内+相邻两边加顶点 【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常用的
①五点取样法【适用怎样的地形】
出生率 和死亡率
1、概念: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算一算,判一判:若某一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
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20%)
2、关系: ①出生率>死亡率:数量增长,密度增加。 ②出生率<死亡率:数量下降,密度降低。 ③出生率=和死亡:数量相对稳定,密度不变。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要点:1、一定自然区域 2、同种生物 3、所有个体
什 么 是 一 组 种块成群棉的田全是中部由棉物幼蚜蚜种、成的熟蚜存等 在单位一、片繁草地殖上所单有位的草、进化单位 种 群
两个池塘中的鲤鱼
一个蜂窝里全部的雄蜂
……
二、种群的特征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小结
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数量少的种群:

2025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种群和群落的实验题考点攻破

2025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种群和群落的实验题考点攻破

(12)种群和群落——2025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实验题考点攻破1.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错误的是( )A.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B.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试管中吸取适量的培养液用于计数C.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D.营养条件、温度、pH均可能影响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2.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东北虎的种群密度时可借助红外相机,不适合采用样方法B.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差距大的样方内数值应舍弃C.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两次捕捉的间隔时间越长统计结果越准确D.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可用标记重捕法精确统计种群密度3.下列关于种群密度和群落丰富度调查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黑光灯诱捕法可用于调查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B.粪便DNA标记法基于个体遗传信息的特异性开展,结果更准确可信C.若调查对象为大型濒危植物,则不宜选用样方法,应采用逐个计数法D.若动物对捕捉器产生了记忆,则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所得结果会偏小4.调查类实验是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关键手段。

下列关于种群密度及群落丰富度调查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某狭长区域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应采用等距取样法B.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若标记物脱落可导致调查值偏小C.调查某森林群落的植物丰富度时,应采用样方法D.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不需要设置空白对照组5.科研人员连续多年调查了某种大型动物的种群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其中N t表示当年种群数量,N t+1表示一年后的种群数量,虚线p表示N t= N t+1。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一般使用样方法调查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B.AC段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C.CD段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D.D点后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维持稳定,达到K值6.如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装置①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的趋光性进行采集B.装置①中的金属筛网能阻止小动物向下移动C.装置①主要用于采集体型较大的小动物D.装置①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置于70%的酒精中7.为了研究校园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某学习小组在校园的不同地点、不同深度进行取样,然后进行土壤动物的分类和统计。

种群和群落(一轮复习)

种群和群落(一轮复习)

↓ 1.样方内+相邻两边及其夹角 计数 ↓ 计算种群密度(取平均值)
要大胆舍弃特别悬殊的数值,取平均值
常用取样方法:
记数方法:
——蒲公英
——其他植物
注意:方框内+相邻两边(左、上)及其夹角上的个体
例.(2011年枣庄模拟)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基本单 位。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1)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有着重要意义。试 害虫防治 举一例:________。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知识要点:
1.种群的概念: 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同种生物个 体的总和。 概念的要点:①一定地域内, ②同种生物构成 ③全部个体的总和。 种群内部的生物关系:种内互助和种 内斗争。
思考: 种群内部的生物之间结成了什么关系?
思考?
• • • • • 种群和生物的进化有什么关系? 种群和生物的繁殖有什么关系? 种群和群落有什么关系? 种群和物种的关系? 种群和个体的关系?
性别比例的应用: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 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 从而达到杀虫效果。
6.种群特征间的相互关系
预测变化方向
影响数量变动
年龄组成
种群密度
性别比例
决定密度大小
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迁出率
外界环境
[关键一点] (1)城市人口的剧增——迁入率>迁出率造成的。 (2)中国人口的增长——出生率>死亡率造成的,不能单纯说是 出生率高造成的。
一、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特征种群有的但个体没有的特征。
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
(1)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2值
环境资源无限
无K值,持续增加
K值
种 量群 数
时间
时间 长种 率群 增
种群增长速 率曲线
增 率长 速
K/2值
K 时间
时间

K值和K/2值的应用
注意事项 灭鼠 捕鱼
捕捞后,使鱼的种 群数量维持在K/2 _____, 这样鱼的种群数量 会迅速恢复。 保护_____ K值 ,保证鱼 生存的环境条件, 尽量提升 _____ K值 K/2(最大 灭鼠后,防止鼠 增长率) 的种群在_____ K/2 附 近,这样鼠的数 量会迅速增加, 灭鼠效果不好 K(环境容 降低_____ K值 ,改变 纳量) 环境,使之不适 合鼠生存。
• 如图为理想状态下和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的种群数量 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①阴影部分表示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淘汰个 体数 ②a为"J"型曲线,b为"S"型曲线 ③阴影部分的个体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 个体数 ④K值为环境容纳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授课人:呼市一中李琳
种 群
(一)概念: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 生物个体的总和 (二)要点:
1、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内的同种生物与外界 的个体隔离。 2、一种生物的全部个体,个体之间相互联系。
思考题
(多选)下列叙述中属于一个种群的是: B D A.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
B.一片草地上全部的东亚飞蝗
三、注意事项: 1 酵母计数方法:抽样检测法:边缘效应 (计数上边线和左边线上的细胞数)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 将试管轻轻震荡几次,原因使酵母菌分布均 匀,减少误差。 3.本实验没有另设置对照实验,原因是该 实验时间上形成前后自身对照。为提高实验 数据的准确性,实验时应进行重复实验(多 次计数)。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一.生物群落的概念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 种群的集合(全部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叫做群落. 二.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㈠.物种丰富度
㈡.优势种 ㈢.种间关系 ㈣.空间结构 ㈤.群落的演替
三、种间关系
㈠.种间互助
互利共生: ⑴特点:两物种相互依赖,彼 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 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在 数量上两种生物呈现出“同生 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⑵例子:大豆与根瘤菌、地衣。
1、种群密度:
(1)概念:是指单位空间(单位面积、体积)内某 种群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特点:随种群的不同、环境的改变有差异。 ①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不 同。
②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
同。
(3)调查方法: 样方法、标志重捕法
2.出生率和死亡率 意义:决定种群大小和密度。对一个自然种群来说,影响种群 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3.迁入率和迁出率 意义: 决定种群大小和密度 ,如城市人口的变化。
二.群落演替的类型
㈠.初生演替 1.定义: 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 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 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实例: 沙丘、火山岩、冰川泥、裸岩上 进行的演替。
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阶段 森林阶段 (乔木阶段) ▲在以上演替的各阶 段中,所需时间最长 的是地衣到苔藓阶段, 所需时间最短的是草 本植物到灌木阶段。
一、构建种群增长数学模型的方法:
实验或观察: 检查修正:
(1)“J”型增长曲线
理想条件:
•食物(养料) •空间条件充裕 •气候适宜 •没有敌害 =
第二年的数量 第一年的数量
Nt=N0t
增长率= -1 保持不变
(2)“S”型增长曲线
环境条件有限 种群密度 增长率=0 增长率随着种群密 度的增加而按一定 的比例下降
种内斗争 捕食者 出生率 死亡率
增长率
思考: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都 能在“K”维持稳定吗? • 在自然界中,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很多, 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此,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着,在不利 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 消亡。
二、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种群的数量是 经常变化的。 种群数量的变 化包括增长、 波动、稳定和 下降、消亡等
㈠.垂直结构
1.定义:在垂直方向 上,生物群落具有明 显的分层现象。 2.平坦地面上的植物 分层分布主要与光照 强度有关。
3.高山植物群落的分 层分布主要与温度有 关。
麻雀总是成群地在森林的 上层的活动,吃高大乔木 的种子。 煤山雀、黄腰柳莺、和橙 红翁等鸟类总是森林的中 层营巢。
血雉和棕尾虹则是典型的 森林底层鸟类,吃地面上 的苔鲜和昆虫。
4.年龄组成
类型
增长型
图例
年龄比例 年幼个体大于 年老个体数
出生率与死亡率 种群密度 大小 变化 出生率>死亡率 增大
稳定型
衰退型
各年龄期个体 比例适中 年幼个体小于 年老个体数
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率<死亡率
稳定
减小
意义: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5.性别比例 意义: 直接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①雌雄相当型:雌性和雄性个体数目大体相等。 这种类型多见于高等动物。
6.种群特征间的相互关系
预测变化方向
影响数量变动
年龄组成
种群密度
性别比例
决定密度大小
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迁出率
外界环境
二、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
•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估算法 一、样方法
对象:植物,昆虫的卵,活动能力弱的动物 原则:随机取样 注意:样方的大小和样方的多少 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②雌多雄少型:雌性个体显著多于雄性个体。常见于 人工控制的种群及蜜蜂、象海豹等群体动物。
蜂群中几百只雄蜂,一只蜂王 和几十万只工蜂都是雌蜂。
③雌少雄多型:雄性个体明显多于雌性个体。这种类 型较为罕见。如白蚁等营社会性生活的动物。蜜蜂若 考虑有生殖能力的个体,也为雌少雄多型
性别比例的应用: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 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 从而达到杀虫效果。
㈣.种内、种间关系; ㈤.人类活动影响。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 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五 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研究方法:
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
一是记名计算法 二是目测估计法
问题: 制定计划: 实施计划:
准备→取样→采集小动物→观察和分类→统计和 分析→讨论
裸岩上的演替
㈡.次生演替
1.定义:原有的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 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 他的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 的演替。 2.实例: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 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3.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过程 ⑴一年生杂草 ⑵多年生杂草 ⑶小灌木 ⑷灌木丛 ⑸乔木(森林) 在干旱的荒漠上很难形成
4.动物群落也有 分层现象,其分 层主要与其食物 和栖息场所有关。
㈡.水平结构 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 照的明暗、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不 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种群的密 度也有差别,这就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第4节 群落的演替 一.群落演替的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 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C.世界上的全部的鸟 D.一个池塘中全部的大蟾蜍
牧民在承包的 草场上该放养多少 头羊,既能保护草 原,又能取得最好 经济效益? 怎样控制害虫 数量,以防止虫灾 发生?
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 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一、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特征种群有的但个体没有的特征。
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数 个 体 量 数 坐 标 图
豆科植物和菌瘤根
A B
能 量 关 系 图
A
B
时间
㈡.种间斗争
1.捕食: 捕食 ⑴特点: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 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 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 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 ⑵例子:羊和草、狼与兔、青蛙与昆虫。
个 体 数
A B
时间
B
A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大象和狮子抢夺水源 2.竞争: ⑴特点:两种生物在数量上呈 现出“你死我活”的变化。 一般生态需求越接近的 不同物种间竞争越激烈。
造血 及球 其计 基数 本板 使的 用构
基 本 使 用
back
二 . 酵母菌计数方法:抽样检测法。 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 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 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 待细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 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 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 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3)注意事项:
①标志不能过分醒目。 ②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不会产生伤害。 ③标志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在调查研究期 间不能消失。 个体总数N 再次捕获个体数 n (4)计算公式
初次捕获标志数 M 重捕的标志个体数 m
?只
30只
第1次捕捉12只,标志
第2次捕捉10只, 有标志4只
放回原种群
种群的空间特征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 或空间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或分布型。种群的 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 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
均匀型
随机型
集群型
第二节
模型假设: 建立模型:
种群数量的变化
理想条件下 Nt=N0 λt或“J”形曲线 现实条件下:高斯实验 “S”形曲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