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膜分离技术介绍复习课程
生物分离工程总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复习题1.生物分离工程在生物技术中的地位?在生物技术领域,一般将生物产品的生产过程称为生物加工过程,包括优良生物物种的选育、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生物反应过程(酶反应、微生物发酵、动植物细胞培养等)及目标产物的分离纯化过程,后者又称为下游加工过程。
生物产物的特殊性、复杂性和对生物产品要求的严格性。
因此导致下游加工过程的成本往往占整个生物加工过程成本的大部分。
生物分离工程研究的根本任务:设计和优化分离过程,提高分离效率,减少分离过程步骤,缩短分离操作时间,达到提高海口收率与活性、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生物分离工程的特点是什么?1.产品丰富产品的多样性导致分离方法的多样性2.绝大多数生物分离方法来源于化学分离3.生物分离一般比化工分离难度大3.生物分离工程可分为几大部分,分别包括哪些单元操作?生物分离过程一般分四步:1.固—液分离(不溶物的去除)离心、过滤、细胞破碎目的是提高产物浓度和质量2.浓缩(杂质粗分)离子交换吸附、萃取、溶剂萃取、反胶团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双水相萃取以上分离过程不具备特异性,只是进行初分,可提高产物浓度和质量。
3.纯化色谱、电泳、沉淀以上技术具有产物的高选择性和杂质的去除性。
4.精制结晶、干燥在设计下游分离过程前,必须考虑哪些问题方能确保我们所设计的工艺过程最为经济、可靠?(1)产品价值(2)产品质量(3)产物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位置(4)杂质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位置(5)主要杂质独特的物化性质是什么?(6)不同分离方法的技术经济比较上述问题的考虑将有助于优质、高效产物分离过程的优化.5。
生物分离效率有哪些评价指标?目标产品的浓缩程度-—浓缩率m2.目标产物的分离纯化程度——分离因子或分离系数α3.回收率REC第二章细胞分离与破碎复习题1.简述细胞破碎的意义一、细胞破碎的目的由于有许多生化物质存在于细胞内部,必须在纯化以前将细胞破碎,使细胞壁和细胞膜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增大通透性)或破碎,释放其中的目标产物,然后方可进行提取。
膜分离基础知识普及技术PPt

不管膜多薄, 它必须有两个界面。这两个界面分别 与两侧的流体相接触。 膜传质有选择性,它可以使流体相中的一种或几种 物质透过,而不允许其它物质透过。
选择性透膜
膜上游 膜 膜下游 膜分离过程原理:以选择性膜为分离介质,通 过在膜两边施加一个推动力(如浓度差、压力 差或电位差等)时,使原料侧组分选择性地透 过膜,以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通常膜原料侧 称为膜上游,透过侧称为膜下游。
通透量理论:一种基于粒子悬浊液在毛细管内流动 的毛细管理论。
水通量(Jw)和截留率(R):
W Jw At
R c1 c2 c1
W—透水量,A—膜的有效面积,t—时间 c1—料液中溶质浓度, c2—透过液中溶质浓度
膜分离基本原理
1.5 膜分离过程的类型
分离膜的基本功能是从物质群中有选择地透过或输送特定的物 质,如颗粒、分子、离子等。或者说,物质的分离是通过膜的选择 性透过实现的。几种主要的膜分离过程及其传递机理如表2所示。
式膜(Tubular Membrane)和中空纤维膜(Hollow Fiber membrane)。
4. 按膜的结构分类
按膜的结构分为: 对称膜(Symmetric Membrane) 非对称膜(Asymmetric Membrane) 复合膜(Composite Membrane)
1.4 膜过滤的基础理论
大分子物 非对称性膜
非电解质, 大分子物 离子交换膜
质
难渗透性 气体或蒸 汽
均相膜、复 合膜,非对 称膜
难渗透性 溶质或溶 剂
待分离物
均相膜、复 合膜,非对 称膜
乳状液膜、 支撑液膜
1.6 膜材料
用作分离膜的材料包括天然的与人工合成的有 机高分子材料和无机材料。
第四章膜分离过程原理汇总

4.2 以压力差为推动力的膜分离过程
• 微滤是指大于0.1μm的颗粒或可溶物 被截流的压力驱动型膜过程(MF)
• 超滤是指小于0.1μm大于2nm的颗粒 或可溶物被截流的压力驱动型膜过 程(UF)
• 反渗透是指高压下溶剂逆着其渗透 压而选择性透过的膜过程(RO)
• 纳滤是指小于2nm的颗粒或可溶物被 截流的压力驱动型膜过程(nF)
• 根据原水水质,可经过预过滤以去除大颗 粒防止膜过快堵塞,亦可视情况投加混凝 剂或粉末活性炭,以生产有机物含量低的 水。但在生产高质量水时,通常作为超滤、 反渗透或纳滤的预处理设施。
• 而在生产高纯水时,微滤常作为纯水或超 滤水生产时的末端处理, 以去除剩余在水 中的痕量杂质。
• 目前,市场上的微滤膜多为平板膜折叠式滤芯, 膜材料为聚丙烯(PP)或聚砜(PS)、尼龙等。聚砜 膜的孔径经常为0.45mm、0.2mm或更小,其 孔径分布均匀,水通量大,不易堵塞。而聚丙烯 膜的过滤精度范围广,价格便宜,但精度差。
• 深层过滤:在微滤过程中,膜孔的孔径大于被 滤微粒的粒径,流体中的粒子能进入膜的深层 并被除去。
4.2.4渗透气化与蒸汽渗透
• 1.渗透汽化及蒸汽渗透原理
渗透汽化是指液体混合物在膜两侧压差得作用,利用膜对被分 离混合物中某组分有优先选择性透过膜得特点,使料液侧优 先渗透组分渗透通过膜,在膜得下游侧汽化去除,从而达到 混合物分离提纯得一种新型膜分离技术。
MF
UF
RO
4.2.1 反渗透
渗透是在膜两侧的压力相等的情况下,在浓差作用 下溶剂水分子从低浓度向高浓度透过.
反渗透是利用外压将渗透过程逆转,达到分离物质的
反渗透原理
反渗透(Reverse Osmosis)分离过程是使溶 液在一定压力(10-100 atm)下通过一个多孔 膜,在常压和环境温度下收集膜渗透液。溶液中 的一个或几个组分在原液中富集,高浓度溶液留 在膜的高压侧。
膜分离ppt课件

膜分离技术的重要性评论
美国官方文件曾说"18世纪电器改变了整个工业进程,而20世 纪膜技术将改变整个面貌”,又说“目前没有一种技术,能 像膜技术这么广泛地被应用”。
国外有关专家夸大地把膜技术的发展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 日本则把膜技术作为21世纪的基盘技术进行研究和开发。 在1987年日本东京国际膜与膜过程会议上,明确指出“在21
世纪多数工业中,膜过程扮演着战略的角色”。 世界著名的化工与膜专家,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北美膜学
会会长黎念之博士在 1994年应邀访问我国化工部及所属大学 时说:“要想发展化工就必须发展膜技术”。 他也非常赞同国际上流行的说法“谁掌握了膜技术,谁就掌 握了化工的未来”。
3
4
§4.1 概述
H OH
OH H
H
H H
O
O
CH2OH
H
CH2OH
O
H
O
OH
H H
H OH
n_ 2 2
H OH
OH H
H H
H
O OH
CH2OH
20
醋酸纤维素膜的结构示意图
表皮层,孔径
1%
(8-10)×10-10m
99%
过渡层,孔径 200×10-10m
多孔层,孔径 (1000-4000) ×10-10m
21
聚砜类
复合膜 转相膜
非荷电膜
复合膜 转相膜
多孔膜 不对称膜
膜
固膜
对称膜
无机膜-多孔膜
不对称膜 对称膜
生物膜(原生质、细胞膜)
15
对称膜
荷电膜 液膜
不对称膜 非对称膜
复合膜
对称膜的曲孔道 结构示意图
生物分离工程 第四章 膜分离技术[可修改版ppt]
![生物分离工程 第四章 膜分离技术[可修改版ppt]](https://img.taocdn.com/s3/m/bfec2904a1c7aa00b42acb5a.png)
在掌握各种膜分离方法和原理的基 础上,进一步了解膜特性及操作特点和 影响膜分离速度的因素以及膜分离过程。 清楚膜分离法在生物产物回收和纯化方 面的应用。
1、引言
(1)膜的概念 在一种流体相间有一层薄的凝聚相物质,其把流体 相分隔开来成为两部分,这一薄层物质称为膜。
膜本身是均一的一相或由两相以上凝聚物构成的复合体 被膜分开的流体相物质是液体或气体 膜的厚度应在0.5mm以下,否则不能称其为膜
(2)膜分离
膜分离是利用具有一定选择性透过特性 的过滤介质进行物质的分离纯化。
(3)膜分离技术
膜分离技术:利用膜的选择性(孔径大小), 以膜的两侧存在的能量差作为推动力,由于溶 液中各组分透过膜的迁移率不同而实现分离的 一种技术。
渗透与反渗透
渗透压
随着渗透过程进行,通过半透膜进入盐水 溶液中的水分子与通过半透膜离开盐水溶液 的水分子相等,所以它们处于动态平衡。此 时,盐水溶液和纯水间的液面差表示盐水的 渗透压。
渗透压的大小与盐水的浓度直接相关。
pBpAR v1Tln B A
反渗透的概念
在外加压力驱动下借助半透膜的选择截留作 用溶剂由高浓度溶液透过半膜向低浓度渗透 称为反渗透
N2
D2
c2 l
溶剂
溶质
摩尔通量:
N1
D1c1v1 RT
p
l
N2
D2
c2 l
质量通量: 体积通量:
J1A 1 p
JV
J1
L
LPp
J2 D2mlc2
反渗透原理
c2P
J2 JV
LP pc2
提高反渗透操作压力有利于实现溶质的高 度浓缩。
(2)超滤和微滤的概念
超滤
第4、5章课后习题答案 膜分离技术概论 黄维菊

第四章超滤和纳滤一、选择题1. UF同RO、NF、MF一样,均属于压力驱动型膜分离技术。
超滤主要用于从液相物质中分离大分子化合物(蛋白质,核酸聚合物,淀粉,天然胶,酶等),胶体分散液(粘土,颜料,矿物质,乳液颗粒,微生物),乳液(润滑脂-洗涤剂以及油-水乳液)。
采用先与适合的大分子复合的办法时也可以用超滤来分离低分子量溶质,从而可达到某些含有各种小分子量可溶性溶质和高分子物质(入蛋白质、酶、病毒)等溶液的浓缩、分离、提纯和净化。
其操作静压差一般为(A)被分离组分的直径大约为(B),这相当于光学显微镜的分辨极限,一般为分子量大于500-1000000的大分子和胶体粒子,这种液体的渗透压很小,可以忽略,总之超滤对去除水中的微粒、胶体、细菌、热源和各种的有机物有较好的效果,但它几乎不能截留(C).UF的分离机理为(D)过程,但膜表面的化学性质也是影响超滤分离的重要因素。
A(1)1mpa-10mpa (2)0.01mpa-0.2mpa(3)0.1mpa-1mpa (4)0.2mpa-0.4mpaB(1)0.1nm-1nm (2)10nm-0.05um(3)0.05um-1um (4)0.005um-0.1umC(1)无机离子(2)大分子物质和胶体(3)悬浮液和乳浓液D(1)筛孔分离(2)溶解-扩散机理2. 纳滤膜大多从反渗透膜演化而来,但制作比反渗透膜更精细。
日本学者大谷敏郎对纳滤膜进行了具体的定义:操作压力(A),截留分子量(B),NaCL的截留率<=90%的膜可以认为是纳滤膜。
纳滤以压力为推动力,依靠(C),可实现低分子有机物的脱盐纯化和高价离子脱除。
A(1)1mpa-10mpa (2)0.01mpa-0.2mpa(3)0.1mpa-1mpa (4)<=1.50mpaB(1)200-1000 (2)500-30万(3)>0.05um的颗粒C(1)筛孔分离(2)溶解-扩散机理(3)溶解扩散Donna效应(4)离子交换1.A(3)B(4)C(1)D(1)2、A(4)B(1)C(3)二、填空题1、超滤是介于______之间的一种膜过程,膜孔径范围为________。
膜分离技术PPT

通过改变膜孔径、孔道形状和分布等结构参数,提高 膜的分离性能和通量。
强化传质过程
采用促进传递、电场辅助等方法强化传质过程,提高 分离效率。
降低能耗
优化操作条件,如降低操作压力、提高操作温度等, 以降低膜分离过程的能耗。
面临挑战及解决思路
膜污染问题
开发抗污染膜材料、优化操作条件和 采用清洗技术等措施减轻膜污染问题。
石油化工
用于油品脱硫、脱蜡、脱色等石油加工过程,以及化工原料的分 离和提纯。
环保领域
应用于废气处理、重金属回收、垃圾渗滤液处理等环保工程。
05 膜污染与防治策略
膜污染类型及成因分析
无机物污染
由水中的金属离子、矿物质等无机物在膜表面积聚形成,降低膜的 通量。
有机物污染
水中的有机物,如腐殖质、蛋白质等,在膜表面吸附和沉积,导致 膜孔堵塞。
污水处理
采用膜生物反应器(MBR) 技术,结合膜分离和生物 处理,提高污水处理效率 和水质。
气体分离领域应用实例
氧气、氮气分离
工业气体分离
利用气体分离膜的选择透过性,从空 气中分离出氧气和氮气。
应用于合成气、氨分解气等工业气体 的分离和纯化。
天然气处理
通过膜分离技术去除天然气中的二氧 化碳、硫化氢等酸性气体,提高天然 气品质。
创新膜制备技术展望
1 2
3D打印技术
利用3D打印技术实现膜材料的精确控制和复杂 结构的制造,提高膜的分离性能和机械强度。
表面改性技术
通过表面涂覆、接枝等方法对膜表面进行改性, 提高膜的选择性、通量和抗污染性能。
3
纳பைடு நூலகம்技术
利用纳米技术制造纳米孔道或纳米结构,提高膜 的分离精度和效率,同时降低能耗。
第四章-膜技术ppt课件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3)控制蒸发沉淀
控制蒸发沉淀是将聚合物溶解在一个溶剂 和非溶剂的混合物中(这种混合物作为聚合物 的溶剂)。由于溶剂比非溶剂更容易挥发,所 以蒸发过程中非溶剂和聚合物的含量会越来越 高,最终导致聚合物沉淀并形成带皮层的膜。
①平板式组件; ②管式组件; ③毛细管组件; ④中空纤维组件; ⑤螺旋卷式组件。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一、平板式膜组件
平板式膜 组件,又 叫板框式 膜组件, 结构类似 于板框式 压滤机。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膜的定义
膜从广义上可以为两相之间的一个不连续区间。 这个区间的三维量度中的一度和其余两度相比 要小很多。膜一般很薄,厚度从几微米、几十 微米至几百微米之间。而长度、厚度则以米计。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2)蒸气相沉淀
将由聚合物和溶剂组成的刮涂薄膜置于被 溶剂饱和的非溶剂蒸汽气氛中。由于蒸气相中 溶剂浓度很高,故防止了溶剂从膜中挥发出来。 随着非溶剂渗入到刮涂的薄膜中,膜便逐渐形 成。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得到无皮层的的多孔膜。 在浸没沉淀法中,有时采用在空气中蒸发的步 骤,如溶剂与水互溶,此时会产生蒸气相沉淀。 用浸没沉淀法制备中空纤维膜时,常采用蒸发 步骤,此时溶剂与蒸汽相非溶剂交换而导致沉 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超滤(UF)和微滤(MF)
超滤(UF)和微滤(MF)都是利用膜的 筛分性质,以压差为传质推动力。
与反渗透膜(RO)相比,UF膜和 MF膜具有明显的孔道结构,主要用于截 留高分子溶质或固体微粒。
UF膜的孔径较MF膜小,主要用于处理 不含固形成分的料液,其中相对分子质量 较小的溶质和水分透过膜,而相对分子质 量较大的溶质被截留。
(1)对于溶剂(组分1,通常为水)
结合化学位和渗透压的公式
d1RTln d1V1dp
RT V1
ln1
式(4-3)可写成:
N1D1R C1TV1pX (4-4)
N1D1R C1TV1pX
式中 1 为膜相中组分1的活度;V 1 为 组分1的摩尔体积;p 为膜两侧的 压差;为膜两侧溶液的渗透压差; 为膜的X厚度。
其中, BD2K/X,是一个常数。 对于稀溶液,总的体积通量J和J1成 正比,故有
JA(p)(4-10)
式中, AA1/
ρ为溶液的密度。
由式(4-9)、(4-10)可知, 当压力升高时,溶剂通量线性增加, 但溶质通量与压力无关,因而透过 液浓度降低。
溶解-扩散模型能适合无机盐的反渗 透过程,但对有机物常不能适用,例如 当压力升高时,某些有机物在透过液中 浓度反而增大。
膜分离过程的实质是物质通过膜 的传递速度不同而得到分离。
根据推动力本质的不同,膜分离过 程可具体分为四类:
1)以静压力差为推动力的膜分离过程,包 括微滤(MF)、超滤(UF)和反渗透(RO);
2)以蒸气分压差为推动力的膜分离过程, 包括膜蒸馏和渗透蒸发;
3)以浓度差为推动力的膜分离过程,其代 表是透析;
C
' 2
,所以溶质
的质量通量J2可表示为
J2 D2KCX2
(4-7)
对于特定的膜/溶剂/溶质系统,溶剂 的质量通量J1正比于摩尔通量,式(4-4) 可写成:
J1A 1( p ) (4-8)
其中,
A1
D1
C1 V1 M RTX
(M为溶剂的分子量)
溶质的质量通量J2可简写为: J2 BC2 (4-9)
第四章膜分离技术介绍
1748年,Abbe Nollet发现水会自发地扩散穿 过猪膀胱(天然膜)而进入酒精中;
十九世纪中叶,人们已经可以用人工方法 制得半透膜,但由于透过速率低、选择性差、 并易阻塞等原因,一直未能应用到工业上;
1960年Loeb和Sorirajan制得了透过速率较大 的不对称膜,此后膜过程才逐渐走向工业化, 后来又出现了离子交换膜以及纳米膜等。
Loeb和Sorirajan制得的膜具有不对称结构:即 表面为活性层,孔隙直径在100nm左右,厚为 0.2~0.5μm,起过滤作用;下面厚度为50~100μm的 支持层,孔隙直径为0.1~1.0μm,起支持活性层作 用。
早期的膜多为结构与方向无关的对称膜。
优点
➢ 膜分离技术在分离物质过程中不涉及相变, 对能量要求低;
Sourirajan提出了优 先吸附-毛细管流动模 型:膜的表面如果对料 液中某一组分的吸附能 力较强,则该组分就在 膜面上形成一层吸附层。 如图所示,醋酸纤维膜 的亲水性较强,因而在 膜表面上形成一水层。 在反渗透中,水层就流 经膜表面上的毛细孔而 透过膜。
三. 透析
利用具有一定孔径大小、 高分子溶质不能透过的亲水 膜将含有高分子溶质和其他 小分子溶质的溶液(左侧)与 纯水或缓冲液(右侧)分隔, 由于膜两侧的溶质浓度不同, 在浓差的作用下,左侧高分 子溶液中的小分子溶质(例 如无机盐)透向右侧,右侧 中的水透向左侧,这就是透 析。
(2)对溶质(组分2)来说,浓度差 是主要的,利用Fick定律有
N2
D2
C2 X
(4-5)
再进一步假定:
1)溶质的溶解过程服从于下列平衡
关系
C2 K
C
' 2
(4-6)
式中C
2 为膜相中溶质的摩尔浓度;C
' 为液相中
2
溶质的摩尔浓度;K为溶质的分配系数。
2)对于稀溶液,溶液中质量浓度
C2正比于摩尔浓度
JV
3p
K(1)2S02L
(4-2)
其中,K为与孔道结构有关的无因次
常数,S0为孔道比表面积。
从式(4-1)和(4-2)均可看出, 透过通量与压差成正比,与滤液 粘度成反比。
这是分析超滤和微滤过程速度 的基础。
二.RO膜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反渗透膜的表皮 层没有发现孔道,所以可以排除溶剂或溶 质主体以滞流方式流经表层的可能性。
超滤过程中,膜两侧渗透压差较小, 所以操作压力比反渗透操作低,一般为 0.1~1.0MPa。
微滤一般用于悬浮液(粒子粒径为 0.1~数微米)的过滤,在生物分离中, 广泛用于菌体的分离和浓缩。
微滤膜孔径较大,操作压力比超滤 更小,一般为0.05~0.5MPa。
RO法适用于1nm以下小分子的浓缩;UF法 适用于分离或浓缩直径1~50nm的生物大分子 (蛋白质、病毒等);MF法适用于细胞、细菌和微 粒子的分离,目标物质的大小范围为0.01μm10μm。
关于反渗透过程有很多模型,但目前最 广泛被采用的是溶解-扩散模型。
根据不可逆过程热力学,对于非离 子型溶质,组分i的摩尔通量Ni应和化 学梯度成正比:
Ni
Di Ci RT
di
dx
(4-3)
式中
i 为膜相中组分i的化学位;C
为膜
i
相中组分i的摩尔浓度;D i为组分i在膜
中的扩散系数;x为膜厚方向的距离。
在透析操作中,通常将 右侧纯水或缓冲液称为透析 液,所用亲水膜称为透析膜。 透析过程中透析膜内无流体 流动,溶质以扩散的形式移 动,摩尔透过通量N为
毛细管流动模型
在超滤和微滤过程中,流体在膜孔道内层流 动。假设孔道为圆柱形,孔径均匀,则透过通 量可用根据动量衡算推导的Hagen-Poiseuille 方程表达:
d 2p JV 32 L
(4-1)
其中ε为膜的孔隙率,d为孔道直径,μ 为滤液粘度,L为膜的有效厚度。
适用于固定床内流体通量与压降关系的 Carman-Kozeny方程与实际的超滤或微 滤过程更接近:
➢ 膜分离的条件一般都较温和,对于热敏性 物质复杂的分离过程很重要;
➢ 操作方便、结构紧凑、维修费用低、易于 自动化。
存在问题
➢ 在操作中膜面会发生污染,使膜性能 降低;
➢ 耐药性、耐热性、耐溶剂能力有限, 故使用范围受限制;
➢ 单独采用膜分离技术效果有限。
4.2 膜分离过程的类型 及其分离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