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火山岩分布图
华北东部中、新生代岩石圈地幔的不均一性:来自橄榄石的组成填图结果

表 !"华北东部中!新生代玄武质岩石携带的橄榄岩捕虏体或捕虏晶的橄榄石组成 # $ %& ’ !"( & ) * ) +’, . /0 ) 1 ) +0 2 3 .4 ’ +, 3 5 0 1 0 3 4 ’ +& ) 1 60 ’ +1 3 $ +) +’ 7) +1 6’8 ’ 0 9 ) ,$ +7 : ’ +9 ) ,%$ 0 $ & 1 ) ,3 , ;0 ) +1 6’’ $ 0 1 ’ 3 +< 3 1 6: 6) +$: 3 $ 1 +
寄主岩年龄 !>?@ AB !@ C8 $ !!A@ !B >@ K8 $ CF@ IB !@ F8 $ EK@ JB I@ K8 $ 晚白垩世末 CE@ ?D CF@ A A> AI@ J A!@ J AK A!@ J A!@ J 橄榄石已全部滑石化 A>@ J A> A!@ E A>@ K A>@ K AK AI AI@ C A> A! A! AI AI AI@ > A>@ > 橄榄岩捕虏体 AK@ E AI@ CD CA@ J A> D CA@ J A! D CK A! D CK AI D CK AI D CK AI@ >D C>@ > A>@ >D CC@ K AK@ ED CC@ K CA@ J CA@ J CF CK CK CF C>@ > CC@ K CC@ K AK D CC A>@ KD C?@ J A>@ KD CJ@ > A!@ ED CF CF CJ@ > C?@ J CC A> D CA@ J CA@ J A>@ JD CA@ ? CA@ ? A!@ JD CA CA A!@ JD CF@ ? CF@ ? AK P CA CA 王冬艳等$ >II> 郑常青等$ !AAA % 郑建平等$ >IIF G 6$ +H ! " #$ @ $ >IIK % 本次研究 Q N! " #$ @ $ >IIK 鄂莫岚和赵大升$ !ACE % 刘若新$ !AA> = $ +$ +7 R /’ 3 $ !ACA % O+H $ +7 = 3 ’ 5 $ !ACA % S N7+) , ;! " #$ @ $ >II? = $ +! " #$ @ $ >III % # $ +H ! " #$ @ $ N+/N%& ) 0 6’ 7 7$ 1 $ 汤艳杰等$ >II? 汤艳杰等$ >II? G 6’ +H ! " #$ @ $ >II! % 本次研究 陈道公和彭子成$ !ACJ % 高知云和章濂澄$ !AA? 陈道公和彭子成$ !ACJ % = $ +! " #$ @ $ >III S N7+) , ;! " #$ @ $ >II? 本次研究 王方正等$ !ACE % G 6’ +H ! " #$ @ $ !AAC 王萍和李国昌$ !AAF % T ) $ ! " #$ @ $ N+/N%& ) 0 6’ 7 7$ 1 $ 本次研究 T N! " #$ @ $ !AAC 鄂莫岚和赵大升$ !ACE % 刘若新$ !AA> A!@ JD CA CA AI@ JD EJ@ F EJ@ F A> D CC CC M ) +H ! " #$ @ $ >IIF G 6N ! " #$ @ $ >II?%% O6$ ! " #$ @ $ >IIJ 许文良等$ !AAA % G 6$ +H ! " #$ @ $ >IIK % G 6N ! " #$ @ $ >II?$ FF@ CB !@ J8 $ !>>@ E8 $ !IJ@ J8 $ A>@ !B >@ !8 $ C?@ CB !@ F8 $ !IE@ K B!@ F8 $ !EC@ K BK@ C8 $ 第三纪 第三纪 晚第三纪 E@ C8 $ 晚第三纪 晚第三纪 I@ EK8 $ J@ FD J@ E8 $ 晚第三纪 晚第三纪 晚第三纪 晚第三纪 晚第三纪 I@ JJ D I@ E>8 $ 晚第三纪 橄榄岩捕虏体 橄榄岩捕虏体 石榴石二辉橄榄岩 尖晶石二辉橄榄岩 橄榄岩捕虏体 橄榄岩捕虏体 橄榄岩捕虏体 橄榄岩捕虏体 橄榄岩捕虏体 橄榄岩捕虏体 橄榄石捕虏晶 橄榄石捕虏晶 橄榄岩捕虏体 橄榄岩捕虏体 橄榄岩捕虏体 橄榄岩捕虏体 橄榄岩捕虏体 橄榄岩捕虏体 橄榄岩捕虏体 橄榄岩捕虏体 橄榄石捕虏晶 橄榄岩捕虏体 橄榄岩捕虏体 韩宗珠和付强$ !AAK 橄榄岩捕虏体 CA CA D CF CF 橄榄岩捕虏体 A>@ > A>@ >D CC CC
中国中_东部地区新生代玄武岩的分布规律与面积汇总_陈霞玉

中图分类号:P588.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7493 (2014) 04-0507-13
Distribution Summary of Cenozoic Basalts in Central and Eastern China
CHEN Xiayu, CHEN Lihui*, CHEN Yang, ZENG Gang, LIU Jianqiang
2 统计方法及应用
本次研究对中国中—东部地区新生代玄武岩的 统计方式与以往有所不同,首先依据中国地形存 在阶梯性的特点,将其划分为中国中部和中国东 部两大类,然后依据地理区域将中国东部和中国 中部进一步细分。在地质年代上,依据 IUGS 国际 地质年代表 2013 版将新生代火山岩分为三个纪, 其中古近纪与新近纪的年龄分界为 23.0 Ma,新近 纪与第四纪的年龄分界为 2.588 Ma。 2.1 统计方法
本文中进行面积统计选取的素材包括 GeoMapApp 应 用 软 件 中 附 带 的 地 质 图 East Asia Bedrock Age and Rock Types(CCOP)(以下简称地 质图 A) 和地貌图,以及中亚各国的地质图 Atlas of geological maps of Central Asia and adjacent areas (以下简称地质图 B)。其中 GeoMapApp 附带的地质 图 A 和地貌图均采用墨卡托投影绘制,因此导出后 即可完全重合。由于地质图 A 的范围为中国东北、 东部及南部地区,缺少中国中部的内蒙古地区, 因此选择了地质图 B 中的中国中部内蒙古地区进行 相应补充。为了满足计算和观察精度,我们首先 通过 GeoMapApp 应用软件,将其附带的地质图 A 和地貌图进行等比例的放大 (本文采用的放大倍 数为 32 倍),并通过 Photoshop 软件,将上述放大 的中国中-东部地区不同区域的地质图 A 和地貌图 分别进行无缝拼接,从而获得高精度的中国中-东 部地区地质图和地貌图各一张。由于地质图 B 为赤 平投影图,与地质图 A 和地貌图采用的墨卡托投影 存在差异 (图 2),因此我们需要通过 Photoshop 软 件将地质图 B 进行分割,并将每一个分割的小单元 进行软件变形,使其与地质图 A 和地貌图的经纬度 相对应。为了控制误差,本文中地质图 B 的经纬度 分割跨度为 1°。最后,根据经纬度将上述地质图
可可西里雄鹰台中新世橄榄安粗质火山岩的成因

榄石 少量 基 质也 以斜长 石 为主 , 由其构 成格架 , 在
其 中充填 辉石 、 橄榄 石 和磁铁 矿等矿 物 , 形成 间粒 一
间 隐结构 。 个别 样 品可 见直径 为 3 m 的石英 和 —5a
斜长石的杏仁体 橄榄安粗岩则气孔发育 , 气孔呈
扁平 状 、 圆状 , 椭 以直 径 为 3~ l 5i l m者 居多 , 物组 矿
地
球
化
学
囹 t圉 圈 , 园 圈 s圈 圈
图 1 藏 北 町 西 里雄 鹰 台 火 山 岩分 布 图 J
F g Di  ̄ b t n o o c n c 1 s i t o i ga i I s i u i fv l a i k n r e XinD, l i o r i n . Hu l n r e z n h Xi o t r Xia g hn
Fe AI +Ti
Fs M g
Fe +M n
图 2 辉 石 ( 黑云 母 ( ) 分类 命 名 图 a和 J b的
Fi Cls i c to i ̄ a fp rx n s { a dbo[ l 22 a sf a in d a ms o vo e e a n it ̄ b) i 0 t
基 盒 项 目 :国 家 重 点 基础 研 究 发 展规 划 项 目 ( 9 84 80 ;国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9 30 0 G19 0 0 0 ) 4727 作 者 简 介 :盂 繁 聪 {9 7一J 16 ,男 ,副研 究员 ,岩 石 矿 物 学专 业
维普资讯
孟繁 聪等 :可可西里雄鹰音中新世橄榄安粗质火山岩的成 因
25 4
岩 性 安粗 岩 安粗 岩 安粗 岩 安粗 岩 安 粗岩 安 粗 岩 安粗 岩 安 粗 岩 安粗 岩 安 粗 岩 安 粗 岩 安 粗岩 安 粗 岩 安粗 岩 安 粗 岩 安粗 岩 安粗 岩 安粗 岩
福建早侏罗世火山地层对比及岩相古地理特征-定稿

沉凝灰岩及粉砂质泥岩,发育水平微细层理及透 Sagenopteris sp.
镜状层理。厚度 124-937m。
下伏地层 下村组
J1x
灰白色中薄层泥岩、粉砂岩夹细砂岩
我省其它地区早侏罗世藩坑组代表性剖面还有平和芦溪、平和金京洋、长泰内寮、同安 白交祠、闽清上莲等剖面;各地岩石组合特征既相似,又有差异。从表 2、图 2 可以看出,
(3)早侏罗世火山岩中部都发育有沉积夹层(含沉积岩段),各地的厚度变化较大,但 岩石组成相似,主要为灰、灰黑色中薄层一中厚层(凝灰质)粉砂岩、泥岩夹(凝灰质)细 砂岩、石英砂岩等,发育微细水平层理;但沉积夹层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减薄;
(4)上、下火山岩段的岩石组合特征相似:上部以(中)酸性流纹质、英安质成分为主; 下部以(中)基性玄武质、安山质成分为主;
1 地层及岩石组合对比
早侏罗世火山地层在省内称为藩坑组。藩坑组最早是用以代表闽西南龙岩-永定地区的早 侏罗世以(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为主,夹滨海、浅海相、间夹陆相沉积的火山-碎屑岩系。
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大调查项目( 编码200013000125、200043000635)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陈润生(1968-),男,高级工程师,矿产勘查专业,主要从事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勘查工作。
关键词:藩坑组 火山地层对比 岩相古地理 早侏罗世 福建
福建省对早侏罗世火山岩及火山作用的认识始于上世纪 80 年代初。在此之前完成的 1:20 万上杭、龙岩、漳州、德化等幅区调都将早侏罗世火山岩归入晚侏罗世兜岭群第二段或晚侏 罗世南园组第一段。1981 年,陈金华等研究了龙岩象牙地区的火山岩石夹层中的部分瓣鳃化 石,认为其时代为早侏罗世[1];1978-1982 年福建省区调队在开展 1:5 万龙岩、适中、坎市幅 区调,在永定堂堡测制剖面时于火山岩之中部粉砂岩夹层中采到较丰富的植物及海相动物化 石,产菊石,生物群时代确定为早侏罗世,曹宝森据此建立下侏罗统藩坑组[2-3]。
iData_山东省白垩纪岩石地层序列与火山岩系地层划分_刘明渭

2003年7月JOURNAL OF ST RAT IGRAPHY 第27卷 第3期山东省白垩纪岩石地层序列与火山岩系地层划分刘明渭1) 张庆玉2) 宋万千1)( 1)山东省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 山东潍坊 261021; 2)山东省青岛市地质矿产开发局 山东青岛 266071)摘 要:由于陆相地层,尤其火山岩系的复杂性,研究者众多且多局限一隅,以往建立起的地层序列常只适用于某一地区,并且出现同物异名或异物同名现象。
正确理解和运用《国际地层指南》、《中国地层指南》,是准确划分中生代陆相火山岩盆地地层的理论依据。
借鉴层序地层学的方法,对划分山东省白垩纪岩石地层层序与火山岩盆地地层序列有了新的认识:南、北莱阳群虽在岩性组合上有较大差异,但仍可归于同一岩石地层单位;大盛群与青山群既不是严格的上下关系,也不是完全的同期相变,二者呈交叉对应关系,大盛群的底界稍高;王氏群的林家庄组和辛格庄组应修订为寺前村组和孟疃组,置于大盛群中。
关键词:山东省,白垩纪,岩石地层序列,火山岩地层,划分对比中图法分类号:P 53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959(2003)03-0247-07文稿接收日期:2003-05-18。
第一作者简介:1954年1月生,男,山东昌乐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事区域地质调查和地层古生物研究。
一、山东省白垩纪地层划分现状1 研究简史山东省白垩纪地层自二十世纪20年代谭锡畴先生考察研究至今,已有八十年历史。
1923年谭锡畴发表《山东中生代及旧第三纪地层》,将山东省的白垩系自下而上分为莱阳层、青山层、王氏系,奠定了山东省中生代地层研究的基础。
其后经八十年的研究历史,几代人的艰辛努力,至今日,山东省白垩系以比较清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研究成果在地质事业和国民经济生产中也产生很大效益。
纵观研究历史,除去谭锡畴先生的研究起了奠基作用外,其他有较大意义的有以下数家。
1.1 原地质部石油地质局第一普查勘探大队 二十世纪60年代初,该队对山东中新生代盆地作了大量调查研究,主要贡献是建立了莱阳地区的白垩纪典型剖面。
火山构造

三、次火山岩构造及其对成矿的控制
• 次火山岩构造的含义 • 次火山岩—是与火山岩在时间、空间和成因上有密切联系的浅成超浅成的侵入体。其形成深度小于1.5Km,岩石具有明显的斑状 结构,岩体内部的原生裂隙及角砾岩体十分发育。在次火山岩发 育过程中(侵入—冷凝过程中)形成的一套构造要素,称为次火 山岩构造。 • 次火山岩构造的特点 • 由于次火山岩形成环境浅,岩体内部的原生裂隙及角砾岩体十分 发育,成矿期构造裂隙叠加强烈,但热流变构造不发育。 • 剥蚀较浅的火山岩区,常作为火山岩构造的控矿单元之一;强烈 剥蚀区,常成群成带分布,构成次火山岩田。 • 其分布受断裂裂隙控制明显,多组断裂交汇部位是次火山岩田及 其有关矿田产出的有利部位。 • 次火山岩体的原生裂隙、角砾岩体、接触带及叠加的构造裂隙等 直接控制矿床、矿体产出位置、形态、产状及规模。
同火山洼地是与火山穹窿形成时间相近, 空间上相连的火山热液-沉积盆地。其 中除火山物质外,还堆积有碎屑质、泥 质和硅质沉积物。 是火山热液-沉积型的块状硫化物铜、 铅锌矿,铁锰的氧化物矿床形成的有利 场所。 在火山喷发的晚期或间歇期,当含矿火 山气液沿断裂或片理化带到达海底时, 由于物理化学条件改变,矿质通过化学 作用或与沉积物发生作用而沉淀成矿。 有斜形成在穹隆斜坡上的矿石,在海水 冲刷或气体爆发作用下破碎,沿斜坡向 洼地运动沉积成矿。矿体为似层状、透 镜状,与围岩整合。
1、破火山口构造成因与演化
破火山口构造的成因: 爆发式破火山口:由于火山的多次猛 烈爆发,崩塌了火山口上部的巨量岩 石而形成的。规模一般较小。 塌陷式破火山口:在火山活动的晚期, 火山机构可沿环形断裂塌陷而成。其 原因可能是浅部岩浆囊喷发,或是岩 浆回撤、火山自身塌陷时形成的 。大 量岩浆的撤退可能是由于其构造支撑 的丧失而造成的。 由塌陷或塌陷与爆发复合形成的破火 山口规模大,直径可达几公里或几十 公里。 某些破火山口形成后,经过一段时间, 断块再上升,形成复合破火山口 。
我美丽的家乡——腾冲(火山)

我美丽的家乡——腾冲一、腾冲的概况腾冲县位于东经98.31度,北纬25.01度,面积5845平方千米,人口约64.2万人。
腾冲县位于云南省保山市西南部,西部与缅甸毗邻,历史上曾是古西南丝绸之路的要冲。
腾冲县是著名的侨乡、文化之邦和著名的翡翠集散地,也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腾冲在西汉时称滇越,大理国中期设腾冲府。
由于地理位置重要,历代都派重兵驻守,明代还建造了石头城,称之为“极边第一城”。
二、腾冲火山群腾冲火山群位于横断山系南段的高黎贡山西侧的腾冲县,有“天然地质博物馆”之誉。
腾冲地处世界瞩目的阿尔卑斯——喜玛拉雅地质构造带之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急剧聚敛的接合线上,地下断层非常发育,岩浆活动也十分剧烈,为我国最为著名的火山密集区之一。
境内分布着大大小小高高矮矮的火山九十余座,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火山群景观,是典型的第四纪火山。
民谚云:“好个腾越州,十山九无头。
”这无头的山,十有八九是火山。
腾冲县城即坐落在来凤山火山流出的熔岩上,在县城西北10多公里的马站村附近火山较为集中,黑空山、大空山火山群自北向南呈一字形排列,为国家级火山地质公园。
腾冲火山群的形成:腾冲地处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汇处,地壳运动活跃。
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持续向北东挤压,缅甸板块向东俯冲于腾冲地块之下。
区内活动断裂主要为南北向或近南北向,其次是北东向断裂。
火山岩及火山口的分布与新构造活动关系密切。
其中有最新喷发活动历史的火山口基本上都沿南北向的瑞滇——腾冲断裂展布。
中新世——更新世期间由于印度——缅甸板块沿葡萄——密支那持续向东俯冲,使腾冲一带拉张,爆发了碱性玄武质喷发,形成了我国著名的腾冲火山群。
腾冲火山群的地质地貌特点:由图1可以看出,腾冲县城即坐落在火山流出的熔岩上,环腾冲城的许多山体是火山。
可以说腾冲十山九无头,是火山的世界。
腾冲地区的火山有90余座,可见到明显火山口的火山有30余座。
其中呈截锥形的火山,一般顶部有漏斗状火山口,火山底部直径由数百米至1公里左右,高10余米至数百米。
火山活动的基本规律火山构造的级别划分和识别火山机构的圈定

火山构造的级别划分和识别
• 火山构造是一个广义的名词,包括单个的火山机 构和由其组成的更大、更高一级的火山构造
• 中国东部中生代中酸性火山岩的火山构造可由小 到大分以下三级:
III级火山构造: 破火山 火山穹隆 火山锥 II级火山构造:火山-构造洼地、火山构造隆起 I 级火山构造:火山喷发区或火山喷发带
三个重要手段: 1。大比例尺遥感影象解译:
识别环形构造和放射状构造 2。地层-岩相双重填图
重点是要对具相标志特征(火口相、近火口相、远火口相) 的火山岩以岩相界线标在图上 3。注意不同相火山岩厚度、火山碎屑岩粒度及熔结程度的空 间变化
火山岩相的划分
溢流相 爆发相 次火山相
侵出相 火山通道相
火山沉积相
塑性岩屑粒度一般大于2mm,内部常见斑晶,可具有气孔 、杏仁和流纹构造。在正交镜下可见梳状边、球粒等脱玻 化结构。
半塑变岩屑---火山弹
半塑变岩屑---火山弹\火山饼
塑变岩屑
刚性岩屑(火山角砾)
塑变岩屑,内部 具斑状结构
②玻屑 玻屑是气泡化的岩
浆气孔壁爆碎的产物,喷 发时一般尚未完全凝固, 只有半塑(变)性和塑性 (变)玻屑之分。
③晶屑 晶屑是矿物晶体的碎屑,大多数来源于岩浆中 析出的晶体,也有来源于早期形成的粗粒结晶的岩石。
最常见的晶屑是石英、钾长石和酸性斜长石,其次是黑 云母、角闪石。
浆源晶屑的矿物组合与火山熔岩中的斑晶一 样,是判断岩浆成分的重要依据。
• 安山质:斜长石\角闪石\黑云母 • 英安质:斜长石+石英(+黑云母) • 流纹质:透长石+石英 • 粗面质:透长石(+黑云母+角闪石)
I 级火山构造:火山喷发区或火山喷发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