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密切联系
艺术与环境保护艺术对环境的关注与呼唤

艺术与环境保护艺术对环境的关注与呼唤艺术与环境保护:艺术对环境的关注与呼唤艺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更能够塑造社会的文化价值观。
然而,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日益严重,引发了人们对环境保护的紧迫关注。
艺术作为一种表达形式,也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呼唤中来。
本文将探讨艺术对环境的关注与呼唤,以期唤起更多人的环保意识。
首先,艺术对环境的关注体现在艺术作品中对环境问题的描绘与表达。
艺术家们通过绘画、雕塑、摄影等方式捕捉并再现了环境中的美与变化。
他们通过描绘自然景观、采用环保素材或以环境污染为题材等方式,向观众展示了环境的珍贵和脆弱。
艺术作品中的自然元素和环境意识引发观众的共鸣,进而激发起对环境保护的关注。
其次,艺术作品还通过对环境问题的呼唤来引导观众思考与行动。
一些艺术家使用独特的创意和表现方式,通过作品中的符号、象征和隐喻等手法,传达出对环境问题的关切和警示。
例如,一幅呈现着满目疮痍的城市景象的绘画作品,通过对城市污染和破坏的描绘,唤起人们对环境状况的关注,并激励他们采取有效的环保行动。
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得环境问题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同时,艺术还能够通过艺术活动和社区参与,呼唤人们共同保护环境。
一些艺术家和组织积极策划和组织艺术节、展览和公益活动,将环境保护与艺术相结合,通过艺术表演、环保讲座和社区互动等方式,向公众传递环保理念,并引导人们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中来。
这种艺术与环保的结合不仅能够提升人们的审美体验,更能够激发起大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行动。
然而,尽管艺术对环境的关注和呼唤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进环保的作用,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艺术本身并不能解决环境问题。
艺术只是一种表达方式,它能够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和关注,但真正的行动还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努力。
因此,我们需要将艺术与环保行动相结合,通过艺术的力量激发社会的环保责任感。
生态艺术与环保意识的传播

创作理念的转变
生态艺术通过创新的艺术形式表现自然之美,唤起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保护欲望。
艺术形式的创新
生态艺术强调艺术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共生,体现了艺术家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社会价值的体现
教育普及
媒体宣传
公益活动
政策支持
通过学校教育、社会宣传等途径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关注度。
组织环保公益活动,鼓励公众参与环保实践,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
生态艺术与环保意识传播相辅相成
03
生态艺术不仅有助于环保意识的传播,同时环保意识也能促进生态艺术的发展。
推动生态艺术产业发展
鼓励和支持生态艺术作品的创作和生产,培育生态艺术产业市场,促进生态艺术的商业化发展。
强化生态艺术在公共空间的应用
将生态艺术作品融入城市景观、公园绿地等公共空间,让公众在日常生活中感受生态艺术的魅力。
环保意识促进生态艺术的发展
随着环保意识的普及和提高,公众对生态艺术的需求和关注也在不断增加,这为生态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生态艺术与环保意识的共同目标
生态艺术和环保意识都致力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保护地球家园,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生态艺术的传播和实践,可以进一步强化公众的环保意识,共同致力于环境保护事业。
节能减排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生态艺术关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通过艺术作品表达对生物多样性的尊重和关注,引导公众关注自然生态。
生态艺术强调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如使用可再生材料、回收材料等,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生态艺术推动环保意识的提升
生态艺术通过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语言,引发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思考和关注,从而推动环保计、绿色雕塑、生态景观等多种类型,涵盖绘画、雕塑、建筑、设计等多个领域。
数字媒体艺术中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数字媒体艺术中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数字媒体艺术是一门涵盖了多种艺术形式的学科,它可以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数字媒体艺术家们通过数字技术与环境相互作用,创造出了许多令人惊叹的作品。
然而,数字媒体艺术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如何在创造美的同时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数字媒体艺术中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数字媒体艺术家们通常使用数字技术来创造作品。
这些技术包括计算机图形学、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互动装置等等。
这些技术使得数字媒体艺术家们可以在虚拟世界中创造出各种奇妙的景象,从而打破了传统艺术的限制。
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可以呈现出非常真实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创造出超乎想象的场景。
然而,数字媒体艺术作品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数字媒体艺术作品通常需要大量的电力支持,这会导致能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此外,一些数字媒体艺术装置可能需要使用大量的材料和资源,这也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数字媒体艺术家们需要考虑如何在创造美的同时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他们可以使用一些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和材料来创造作品。
例如,他们可以使用可再生能源来供电,如太阳能、风能等等。
此外,他们也可以使用可生物降解的材料来制作装置,从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除了使用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和材料外,数字媒体艺术家们还可以在作品中表达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主题。
例如,他们可以创造出一些互动装置,让观众参与其中,并通过互动来传达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信息。
此外,他们还可以使用数字媒体艺术来呈现出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从而唤起人们对环保问题的关注。
总之,数字媒体艺术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数字媒体艺术家们需要考虑如何在创造美的同时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他们可以使用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和材料来创造作品,并在作品中表达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主题。
数字媒体艺术不仅是一门艺术形式,也是一种对环境和社会责任的承诺。
艺术与环保的参考文献

艺术与环保的参考文献艺术与环保是两个看似毫无关系的领域,但事实上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
艺术作为一种表达和传达情感、思想和观点的媒介,可以通过表现自然环境、揭示环境问题以及倡导可持续发展等方式来与环保联系起来。
以下是几篇相关的参考文献,探讨了艺术在环保领域中的作用和意义。
1. 张丽玲, 周菲. 从人文关怀到自然保护: 环境艺术中的自然诠释 \[J\]. 大自然, 2019(4): 26-29.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环境艺术如何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和解读来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
文章中介绍了许多环境艺术家的作品,通过对大自然的刻画和揭示,让观众产生对自然美的赞赏和保护的动力。
2. 吴丹尼. 艺术与环保的结合: 低碳生活的视觉叙事 \[J\]. 社会科学, 2018, 20(2): 108-112.这篇论文探讨了艺术如何通过视觉叙事的方式来传达环保的价值观和低碳生活的理念。
文章中介绍了一些艺术家的作品,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环境问题的捕捉和再现,唤起观众对环保的重视和行动。
3. 叶青涛, 温音. 环保主题艺术作品对环境教育的启示研究\[J\]. 河北教育学院学报, 2017, 28(2): 79-81.这篇研究探讨了环保主题艺术作品如何对环境教育产生启示作用。
文章中通过对一些环保主题艺术作品的分析,指出艺术作品可以通过情感共鸣、形象记忆、直观感受等方式,深入人心,加深观众对环保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4. 富国强, 王琳. 从环境反思到环保意识: 环境艺术的社会价值研究 \[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6, 43(5): 734-737.这篇研究探讨了环境艺术如何通过对环境问题的反思和表达,引发人们对环保的深思和行动。
文章通过对环境艺术作品的分析,指出艺术可以通过视觉和情感的冲击,唤起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反思,从而培养环保意识和行为。
5. 杨越, 罗丽霞. 环保题材艺术作品中的生态艺术传递研究\[J\]. 辽宁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5): 105-108.这篇研究主要探讨了环保题材艺术作品如何通过生态艺术传递环保理念和价值观。
环境保护与文化建设如何相互促进和融合发展

环境保护与文化建设如何相互促进和融合发展在当今社会,环境保护和文化建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议题。
这两个领域看似独立,实则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它们的融合发展对于实现可持续的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保护是指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以确保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存条件。
而文化建设则涵盖了价值观、信仰、知识、艺术、传统等方面的发展和传承,塑造着社会的精神面貌和人们的行为方式。
首先,环境保护为文化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灵感源泉。
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也是文化产生和传承的土壤。
例如,美丽的山川、河流、森林等自然景观,往往成为文化创作的重要素材,激发了诗人、画家、音乐家等艺术家的灵感,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作品。
许多古老的文化都与特定的自然环境紧密相连,如中国的山水文化、草原文化等,它们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依赖,同时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
再者,环境保护有助于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见证。
然而,环境的破坏可能会对文化遗产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损害。
比如,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可能会淹没沿海的历史遗迹,森林砍伐和水土流失可能会破坏古建筑和古村落的结构稳定性。
因此,通过保护环境,我们能够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创造有利条件,使其得以传承给后代。
另一方面,文化建设对环境保护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文化能够塑造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从而影响人们对待环境的态度和行为。
当一种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文化深入人心时,人们会更自觉地采取环保行动。
比如,通过教育和宣传,让人们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从而促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减少浪费、节约资源、选择绿色出行方式等。
此外,文化传统和习俗中的一些元素也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有益的借鉴。
在一些地区,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注重生态平衡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些经验可以在现代环境保护中得到传承和发展。
艺术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的研究方向调查报告

艺术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的研究方向调查报告前言艺术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艺术如何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艺术对生态文明的贡献1.1 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艺术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表现形式,能够通过艺术教育向社会传递环保意识、保护自然资源的理念,培养人们的审美意识和环保意识。
例如,一些环保主题的艺术作品通过艺术的形式来表现环境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反思。
1.2 艺术的文化传承作用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了人类文化的深层内涵。
艺术作品通过展现自然风光、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传递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念,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3 艺术的环境改善作用艺术作品可以通过美化环境、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等方式,改善城市环境和自然环境。
例如,在城市绿化建设中,可以通过艺术创作来美化公园和绿化带,让城市环境更加宜居。
二、艺术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结合2.1 艺术与城市规划的结合城市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是通过建设绿色、环保的城市,构建生态文明的城市发展格局。
艺术可以通过城市规划中的公共艺术、城市雕塑、景观艺术等形式,为城市的绿化和环保工作发挥积极作用。
2.2 艺术与生态旅游的结合生态旅游是当前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艺术可以通过旅游景区的艺术展览、文化活动等方式,向游客传递环保意识,引导人们保护自然资源,推动生态旅游的发展。
2.3 艺术与绿色设计的结合绿色设计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重要手段,可以通过绿色建筑、绿色产品等方式实现。
艺术可以通过设计绿色产品的包装、标识等形式,为绿色设计提供视觉呈现效果,让人们更加关注环境保护,推动绿色设计的发展。
三、结语通过综合分析,可以看出艺术与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
未来的研究可以深入探讨艺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具体作用和实施方法,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加有效的手段和思路。
艺术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艺术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艺术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密的联系。
自古以来,艺术家们就借助自然环境中所蕴含的美感和灵感,创作出许多令人赞叹的艺术作品。
无论是世界著名的自然景观,还是平凡的自然元素,艺术都在其中找到了无穷的创作灵感和表达方式。
本文将探讨艺术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分析它们相互影响的方式以及艺术对自然环境的反哺作用。
一、自然环境对艺术的影响自然环境对艺术的影响不可忽视。
自然界中的景色、气候、地貌等元素都能够激发艺术家们的灵感和创作欲望。
例如,西湖的美景曾启发了许多诗人的创作,其中杭州诗派更是以描绘西湖景色著称。
同样地,阳光、海浪和沙滩等自然元素也成为了无数画家和摄影师心目中的经典题材,催生了许多富于艺术表现力的作品。
此外,自然环境的静谧、深邃和宏伟也常常影响了艺术家们的情感和思考方式。
大自然的辽阔和壮美可以让人们感受到无穷的想象力和宁静感,启发了艺术家们以更深层次的方式表达内心世界。
比如,许多古典音乐作品都具有大自然的气息,通过音乐的美妙表达来渲染自然界的宏伟和神秘。
二、艺术对自然环境的诠释艺术家通过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不仅仅是描绘了自然环境,更是对自然环境进行了情感的诠释和赋予了新的意义。
他们透过艺术作品传递了对自然界的思考、观察和感悟,使观者对自然环境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绘画作为一种常见的艺术形式,经常以自然元素为主题进行构图。
艺术家们通过对自然界的再现和描述,表现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例如,梵高的《星月夜》通过对星空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浪漫情怀和对宇宙的无限想象。
此外,艺术还可以通过抽象的形式,诠释自然环境中的抽象概念和哲学思考。
雕塑艺术家可以通过雕塑形态的变化,表达对自然界中有机生命力量的理解;舞蹈艺术家通过舞蹈动作的抽象和编排,展现对大自然力量的理解和表达。
三、艺术的反哺作用除了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对其进行诠释,艺术也具备反哺自然环境的作用。
艺术作品扩展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和关注,促使人们更加珍惜、保护和维护自然环境。
艺术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艺术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艺术和环境保护是两个看似截然不同的领域,但它们实际上有着紧密的联系。
艺术通过表达和传达对环境的独特视角,鼓励人们保护和尊重自然环境。
环境保护则为艺术提供了创作灵感和主题,为艺术家们提供一个展示环境问题的平台。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艺术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一、艺术对环境的影响艺术可以以独特的方式展示自然和人造环境的美丽和独特之处。
绘画、雕塑、摄影等艺术形式可以将自然风光或城市景观转化为作品,让观者们感受到环境的魅力和价值。
例如,印象派画家克劳德·莫奈通过其作品《睡莲》展示了自然景观的绚丽和多样性,鼓励人们欣赏和保护湖泊和湿地生态系统。
艺术还可以通过对环境问题的表达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
一些艺术家借助他们的作品传递出对环境破坏、气候变化和物种灭绝等问题的关注。
例如,雕塑家伊恩·哈密尔顿·菲尼展示了由垃圾堆积而成的雕塑作品,强调了过度消费和浪费对环境的影响,引发了公众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的思考。
二、环境对艺术的影响环境问题和自然景观可以成为艺术家们创作的灵感源泉。
自然元素如山脉、河流、花草等,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创作的主题和材料。
例如,中国古代山水画以描绘山川河流为主题,表达出对大自然之美的赞美和敬畏。
现代艺术家也常常通过捕捉环境变化和自然现象,以独特的视角展示出环境的美和脆弱性。
环境问题也激发了一些艺术家们对社会责任的思考和表达。
一些艺术家通过他们的作品传递对环境破坏和气候变化等问题的愤怒和忧虑。
他们通过艺术形式呼吁人们关注环境问题,并采取行动。
例如,摄影记者雅各布·里斯通过他的纪实摄影作品《潮水的威胁》揭露了全球海平面上升对低洼沿海地区造成的威胁,引发了公众的关注和反响。
三、艺术与环境保护的互动艺术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
艺术的力量可以激发人们保护环境的动力和决心。
一幅描绘自然美景的画作可能会引发人们的共鸣,激发他们保护环境的意愿。
同时,环境保护也为艺术提供了更丰富的素材和主题,使艺术家们能够创作出更有力量和影响力的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密切联系摘要: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否,不仅会影响人们的生活与健康,也会影响艺术的创作与欣赏。
对艺术的审美,尤其是对名胜古迹、园林艺术等景物的审美,是和生态环境分不开的。
艺术的创作,特别是城市建筑、环境设计,更要常常顾及环保问题。
生存美学是新世纪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无论是美学探讨、艺术创作、艺术研究都要有助于对生命整体质量的提高,有助于“天、地、人”的和谐。
关键词:艺术家的环境绿色设计工业设计设计师的贡献绪论:艺术需要个性,但和艺术风格一样,它不是可以追求得来的。
一个画家往往很难找到自己,追求往往只是模仿。
在当今信息社会,过于频繁的信息有时也会将画家的个性掩盖,使画家更难发现自我。
加之繁杂的人际交往,人的个性常在自觉不自觉中被掩饰。
日久天长,个性的表露也只能似在偶尔的“不慎失言”中闪现。
由此可见,身为画家的境遇又是何其的局促和神不守舍!画家之难又难在心灵的不被污染才致个性之不被扭曲。
再则,当前艺术创作的“电脑化”孕育着电脑化的艺术家——那些精通创作的“程序”的“艺术家”。
而最终引来的必将是艺术的消亡。
1.1 艺术美与大自然的美人类已经进入了工业文明的时代,一系列的科学技术革命使人类获得了无穷的力量.然而,当人们为此陶醉时却忘记了一点:地球只有一个,资源是有限的!联合国多次召开过保护人类环境方面的会议.这些会议取得比较一致的看法和制定共同的原则以鼓舞和指导世界各国人民保持和改善人类环境.人类既是人类环境的创造物,又是环境的塑造者,保卫者.但在地球上许多地区,人们可以看到大片被污染的迹象:在水,空气,土壤以及生物中,污染达到危险的程度;生物界的生态平衡受到严重扰乱;一些无法取代的资源受到破坏甚至陷于枯竭.很显然,被污染的环境,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都是格格不入的.艺术用真善美塑造人的灵魂,艺术的整体发展,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紧密联系.社会经济的兴衰状态,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否,不仅会影响人们的生活与健康,也会影响艺术的创作与欣赏."文革"中表现"围海造田"的一些国画,宣传的是人们和大自然,也是和人类自己过不去.艺术美与自然美的主要交接点是环境设计美.名胜古迹,园林艺术的美,更是艺术美与自然美的结合.一个名胜古迹,一个艺术化了的园林,一个艺术品,如果是处在被污染了的环境之中,那真是大煞风景.对名胜古迹,园林艺术的审美,无疑离不开对周围环境的审视.昆明滇池有"五百里滇池之称".1981年版《中国名胜词典》中讲:"池上烟波浩渺,一碧万顷,风帆点点,景致极佳,被誉为云贵高原上的一颗明珠."可惜现今却成为众所周知的污染区域之一,整体上呈现的几乎是一种浑浊的绿色.这就不能不影响到对滇池近边奇特的旅游景观西山的审美.而云南被联合国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丽江,与不远的玉龙雪山,则很少被污染.丽江古城简直像一幅彩锦,又像一个造形奇美的天国花园.这样一个以纳西民族为主生活的地方,风格近似江南水乡的周庄,同里.纳西族保留着古代丽江四方城的"洗城"措施.我国的少数民族兄弟中蕴藏着极大的智慧和良好的审美习惯,不仅讲究服饰的美艳,而且在居住上也把建筑艺术与环保结合起来.傣族吊脚楼建筑中的干栏建筑,墙体外斜,能导引气流使炉火燃烧充分。
艺术与环保应当是互相吻合,互相补充的.如果仅注意艺术,不注意环保,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也不能保证.世界上这样的教训早已有之.兴起于4年前的玛雅文化,玛雅文明曾经辉煌一时,被认为是中美洲乃至人类文明的始祖.玛雅人在中美洲的热带雨林中建起了巍峨的金字塔,创造过许多精美的艺术品.然而,玛雅文化在1050年却突然神秘消失.直到19世纪,人们才在静穆千载的密林深处被他们的遗迹震撼.究竟他们为何放弃家园?美国人类学家的考古发现给出了答案:玛雅人乱砍滥伐的集体行动,严重破坏了原始城郭天然的水循环系统,缺乏饮用水的玛雅人被迫大举迁移,流离他乡.许多建筑,无数的艺术品只好覆埋地下.古代中国的哲人们早就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是个哲学命题,也是个美学命题,其中一个观点是"重生",即重视生命.为了保护人类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宣传环保意识,作家艺术家也义不容辞.1.2 绿色设计的必然趋势绿色设计是室内设计的必然的发展趋势.目前,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威胁,在维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同时,也需要人类在思想上深刻地反思.秉承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当代设计从"以人为本"转向"以自然为本",在这一思想中,人类是被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来考虑的.绿色设计是一种态度,它要求人们从思想上树立绿色环保意识.在绿色的室内设计中,要求充分考虑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利用光能、风能等自然界中的能源,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的消耗以及对环境的污染,为人类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环境. 7月28日,“地震灾区重建中的绿色学校建设”研讨会在京召开。
参与此次灾后重建的规划者、设计者、建造者,以及当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基金会、捐助者等社会各界人士在此研讨会中就灾区学校重建如何融入绿色环保理念做了多角度多层面的交流与探讨。
5·12大地震,使四川省、甘肃省、陕西省灾区众多学校的校舍或严重垮塌,或程度不同的损坏,上百万学生学业中断。
目前,灾后重建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其中学校的重建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部分。
新建千余座新校园,是一项庞大且长期的工作,能否在设计、建造的过程中融入了生态环保的理念,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落实和教育品质的提升。
会议主办方之一自然之友认为:建设一所学校,不仅仅是造坚固的楼、修平整的操场,建漂亮的校园;设计修建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能源节约、废弃物处理、校园绿化设计、资源循环利用等要素,更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需要着力推动的大事。
若以此次大规模重建为契机,打造绿色校园,将为以后的学校运行和环境教育工作建立良好的基础。
别处空间建筑师事务所的冬梅建筑师指出,在重建之路上,我们要更多地考虑环境的容量,珍惜土地,节约能源与水资源,要对废墟里的建材进行循环利用,要从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来评估建筑的经济性,要重视废物排放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要让地域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延续。
这些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落到实处绝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单位之力能完成的。
它不仅需要政府主导,专业技术人员的参与,更需要广大灾区民众的觉悟与自主参与。
在研讨会上发布了《地震灾区重建中“绿色学校”建设倡议书》,呼吁参与此次灾后重建的社会各界能携起手来,在校园重建中融入绿色环保理念,建设能源节约、资源循环、环境友好的新学校。
倡议书中特别列举出在校园建设的过程中,应注重确定科学的建设规模;整体规划,分期实施,延长建筑寿命;可回收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节约型能源与新能源利用;废弃物排放与处理符合安全与环境保护的要求等10条有助于绿色学校建设的规范。
1.3 环保设计对现今的重要性设计中的环境意识对现今社会越来越重要,设计活动作为规划、创造人类生活环境的最基本的活动,在构成世界三大要素的人、社、环境之间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
对任何设计活动的评价,都不能仅从眼前或局部的利益出发,而忽略了长期的或综合的环境影响。
工业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商业竞争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有时设计的商业化走向了极端,成了驱使人们大量挥霍、超前消费的介质,从而导致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50年代美国的商业性设计其核心是:“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试图以年度换型计划等方式,过人为的设计使产品不断花样翻新,从而大大缩短产品的使用周期,迫使消费者不断地购买新产品,抛弃旧产品。
这里工业设计扮演的纯粹是一个商业性的角色,设计的环境意识完全没有考虑到在当代技术条件下,将设计的商业利益与环境效益统一起来是切实可行的。
某些发达国家,人们愿意用稍高的价钱买对环境友善的产品。
产品融入整个环境,成为环境中重要不可分割的部分,设计是成功的。
1.4 设计师在社会的系列对策设计师们就环境问题设计一系列的对策,首先是温室效应节约能源方面,其表现在改善效能、再生利用、低能耗、重新设计、节约成本、加强公共交通;其二是臭氧层破坏,如再生纸、该用其它喷雾发射溶剂、新型绝缘材料、无氟代用品。
其三为废弃物和垃圾处理。
现有垃圾处理方式其优点是投资小,缺点是占用土地面积大,并存在污染空气和地下水的危害,对生活垃圾的处理主要有卫生填埋、生物堆肥和焚烧发电三种方式。
国内对垃圾主要采取填埋方式,其优点是投资小,但占用土地面积大,并存在污染空气和地下水的危害;而生物堆肥前期处理劳动成本非常大,但堆出来的肥效却赶不上化肥,只能作为土壤感应剂使用。
相比之下,垃圾焚烧发电前期不需要任何处理,焚烧后的残留物也只有原有垃圾的 10% — 15%. 垃圾焚烧发电具有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三大优势,是公认垃圾处理最好的方式。
在日本和西欧,处理城市生活垃圾主要采取焚烧的办法。
焚烧后,垃圾的体积和重量较焚烧前减少90 %和80%,产生的热量还可用于发电和供热。
解决垃圾处理问题有效的方法是尽量减少垃圾的产生。
在这方面,设计活动可以起到非关键的作用,好的设计确实能减少垃圾对人类的危害: 1)通过设计使产品更耐用,或者更易于修理,可以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从而减少废弃物。
2)产品在外观风格上的变化应有一定的连贯性,只要产品使用情况尚好,人们就很难从造型风格上判断其使用年限,也就不至于过早地抛弃它。
设计中考虑再生性应遵循的原则——易拆卸、减少材料种类、避免互相不容的材料组合、不用复合材料、识别材料、剔除污染再生的材料。
1.5 “环保?设计——300位日本设计师作品展”了解完国内的艺术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和联系,让我们来看看国外的艺术设计对环境的影响。
现今社会越来越注重环保理念,而设计中更投入大量的环保理念,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日本环保设计风潮。
如今全球面临气候暖化,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为了保持社会的持续发展,环保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而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日本主流社会在吸收、崇尚、模仿西方现代设计的同时,融合了日本传统和文化的特质,继而确立了日本设计特有的艺术风格。
当这两者有所搭界及碰撞时,将会擦出怎样的火花?眼下在报端出现最多的词就是“环保”和“创意”,这两大主题业已受到广泛关注。
如果这两者之间有所搭界,将会是什么样子?日前,在由上海当代艺术馆与日本株式会社瑞可利联合举办的“环保?设计——300位日本设计师作品展”上,我们领略到了日本设计师的绝妙创意,他们将环保意识与创意思维巧妙结合并融为一体,从而设计出令人惊艳的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