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 举世罕见的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历史
古槐寻根:常听人说的山西洪洞大槐树,到底留存着怎样的记忆?

古槐寻根:常听人说的山西洪洞大槐树,到底留存着怎样的记忆?2019年03月21日18:00:00来源:浩然文史0人参与0评论“问我家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这首民谣广泛流传于河北、河南、山东等地。
历史的风雨早已冲淡了人们关于祖先的记忆,却忘不却先辈来时的地方——山西洪洞大槐树。
一、大槐树下的移民潮洪洞县从唐宋时就建有驿站,驿站旁有一座古刹,叫广济寺。
广济寺建于唐朝,到明朝时已是一座香火旺盛的寺院。
寺旁有一株古槐,相传是汉朝所植。
明初规模浩大的移民,就是从这里集合出发,走向神州大地。
明初大槐树移民,是中国历史上第四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活动。
当然,规模如此浩大的移民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根据《明史》《明实录》等史书记载,洪武年间先后从山西移民10次,永乐年间移民8次,共计移民18次。
明朝组织的移民,事实上并不都是洪洞人,还有来自太原府及泽、潞等州的民众。
但是,洪洞县所在的平阳府是山西输出人口最多的地方,而洪洞又是其中人口最为稠密的县。
电视剧《大槐树》据成化《山西通志》记载,输出移民的太原府、平阳府及汾、沁、辽、潞、泽等州,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共有6万余户,而平阳府有2万余户,占1/3强,成为当之无愧的移民担当。
为什么要在洪洞县集合呢?因洪洞县交通便利,“其始为城者,适当大路津要,骅骖之所奔驰,商旅之所往来,轮蹄之声昼夜不绝”(乔逢辰《惠远桥记》)。
正是由于洪洞拥有四通八达的古驿道,才成为明朝官府组织移民的首选。
中国人安土重迁的乡土情怀,就像基因一样镌刻在人们的血脉之中。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没有哪一次移民不是伴随着离人泪的。
明朝组织的移民,都被集中到大槐树下集合,当他们回首与故乡作最后的告别时,看到的就是大槐树,和水鸟老鹳在树上搭的窝。
大槐树移民后裔分布在11个省(市)的227个县,遍布神州大地。
如今,越来越多的移民后裔来到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触摸先辈的痕迹。
大槐树组织万人祭祖大典有一个流传以久的说法,凡是洪洞大槐树移民后裔,脚的小趾的指甲是复形的,上面有一片大指甲,还有一片小指甲。
洪洞大槐树

洪洞大槐树洪洞大槐树,又称古大槐树,位于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公园内,大槐树是明代迁民的遗址。
历史记载,元末动乱,中原、江南等地人烟稀少。
而同期蒙古地主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山西却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人丁兴旺。
明朝建立后,为了发展生产、恢复人口和国力,从洪武到永乐年间,明政府屡迁山西之民于山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当年迁民最集中的地区就是洪洞县。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是闻名全国的明代迁民遗址,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3年到明成祖朱棣永乐15年将近50年的时间里,明政府在山西共组织了18次大的官方移民,因移民多在大槐树下汇集转迁,所以被称为大槐树移民,当时移民主要迁河南、山东、安徽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移民遍布整个中原地区。
明代大槐树移民以其移民范围最广、数量为了海内外数以亿计的大槐树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洪洞县成为了亿万大槐树后裔永远牵挂于心的老家。
大槐树旅游区位于临汾盆地北端,东靠南同蒲铁路与霍侯一级公路,南临309国道,西接汾河与大运二级公路以及大运高速公路,北依洪三公路,交通极为便利。
洪洞大槐树有一段渊源的历史。
当元统治者以游牧之勇破金灭宋,统治中国达98年。
虽时间不长却年年穷兵黩武骄兵图胜扩张疆土,大量消耗人力物力财力。
对内元官僚贵族与汉族地主阶级残酷的剥削压榨人民,“视民财如土苴戕民命如草芥,”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农民起义蜂涌而起,特别是至正年间,仅1341年河北、山东就有三百多处同时发生起义,差不多一个县平均二起。
元末人民起义规模大者有以下两家。
刘福通至正十一年五月(1351年)起兵颖州,起义军以红军为号称“红军”势力最大,占据河南、进击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其北伐军一支曾攻占元之上都以及塞外要地,也曾攻击辽东、朝鲜等地。
至正22年(1362年)刘福通被杀,战乱约11年而结束。
张士诚至正十三年(1353年)起兵平江(苏州)号诚王国号大周,占据南至绍兴北至徐州,东至东海,西与朱元璋占据之地接壤,因不与朱元璋合作为朱所迫,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被朱吞并,战乱14年。
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老鸹窝移民史

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老鸹窝移民史水有源,树有根,人有血脉宗亲。
那么,你来自何方呢?——可曾听祖辈们念叨过: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数百年来这些民谣在我国广大地区祖辈相传,妇幼皆知。
古大槐树处位于洪洞县城,是闻名全国的明代迁民遗址,海内外数以亿计的古槐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
几个世纪以来,古大槐树被当作“家”,被称作“祖”,被看作“根”,成为亿万人心目中的故乡。
一、古槐移民传说据《洪洞县志》和《明史》记载: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增,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
元政府予以残暴的镇压,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
元末兵燹的创伤未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
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
在中原战乱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四境安谧。
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
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1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
洪洞等地土沃水足,人烟尤为稠密。
明朝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便大量从山西往外地迁民,凡“丁多田少”及“有丁无田”之家,都在迁移之列。
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期间组织了十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
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为唐贞二年所建。
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
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前遮数亩,荫藏数目”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
汾河滩上的老鸹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
明朝政权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发放“凭照川资”。
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荟萃之地。
明洪武至永乐十五年间,屡移山西民于京、冀、鲁、豫、皖、苏、鄂、秦、陇等十余省市。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历史背景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历史背景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大规模地移民是有其历史背景和历史原因的,这自然要从元末年间的历史谈起。
元朝在中国的统治只有89年,虽然盛极一时,但“只识弯弓射大雕”,到了元代末年,由于蒙古贵族及封建地主对农民残酷剥削压迫,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水旱蝗疫不断,民不聊生,使河南、山东、河北皖北等中原地区“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人民无法生活下去,只有揭竿而起,反抗元帝国的残暴统治,仅至正元年( 1341),山东、河北、湖广等地就以生了百余次人民反元起义,以后人民起义更加频繁,力量也越来越大,至正八年方国珍在台州起义,至正十一年刘福通在颖州起义,号称红巾军,徐寿辉在蕲州起义。
至正十二年郭子兴、朱元璋在濠州起义,第二年张士诚也在江苏泰州起义,其后十余年,特别是刘福通的红巾军与军决战于两淮、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广大农民纷纷响应,元军出其精兵锐将与农民军决战,攻城掠地,掳掠杀人,干尽了残暴之事。
至正十二年九月元丞相“脱脱破徐州,遂屠其城”(《元史脱脱传》),至正十七年、二十一年元军察罕帖木儿部与农民军战,“两战皆败之,斩首万余级”(《元史察罕帖木儿传》),至正十八年十一月,元军“刘起租守顺德,粮绝劫民财、掠牛马、民强壮者令充军,弱者杀而食之”(《元史顺帝本纪》),后来元军正规军精兵使尽,无力把农民起义军镇压下去,一些地主武装,为了维护本身利益也配合元军与农民作战,山西的王保保(扩廓帖木儿)父子,陕西的李思齐,也出兵豫、陕、鲁和两淮,终于把红巾军镇压下去。
在这些战斗中,元军和地主武装,对农民军所据之地,多是“拔其地、屠其城”(《元史.顺帝本纪》),使豫、鲁、苏北、皖北之民十亡七八,名城扬州城中当时被杀的仅余有十八家。
(《明在祖实录》卷五)温县牛洼村《牛氏族谱》也载:“兵戮河南,赤地千里。
”已到了“春泥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的境地后来朱元璋出兵江淮,派派徐达、常遇春北伐,进取山东,收复河南,北定京都,元帝出亡漠北,这样元末长达十六年的兵乱才算结束。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真相说什么?你知道了么!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真相说什么?你知道了么!本文导读:明朝大移民的方法和步骤大体有遣返、军屯、商屯、民屯等几种。
更多的还是采用招诱、征派的强迫的办法。
再说中原地方好,几年不纳粮,谁也不愿迁去,只好制定徙民条例,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迁徙。
并规定凡移民者都必须到洪洞县的广济寺办理迁移手续,领取“凭照川资,”然后从这里出发,按官方指派的方向,在官兵的监护下,分别迁往中原各地。
甚至如民间传说的那样采用诱骗形式。
官方预先张贴告示:除广济寺大槐树底下的人不迁,所有地方的人都迁,也有的传说限定某日凡愿迁者都到大槐树下报道,不愿迁者也必须到那里向官府央情。
结果,当成千上万的民众齐聚在大槐树下的时候,官府出其不意,调集大批官兵,一举将大槐树下团团包围,所到之人不论男奴老幼,一个不留全部迁移。
凡不从者便绳捆索绑,一串一串连接起来,在官兵的喝遣下不得不依从。
那些留在家里的老弱病残,闻讯后赶来。
自然是“爷娘妻子奔走相送、牵衣顿足、拦路哭喊"的情景了。
明朝大移民主要是从山西和江浙一带往中原地区移民。
从各种历史资料上证实,明朝大移民最早开始于洪武三年直至永乐十五年,移民十八次。
其中洪武年间十次;永乐年间八次。
十八个省,五百个县。
八百八十一姓。
据《中国通史·明·》记载:朱元璋为解决宽乡劳力不足,狭乡缺少土地的矛盾,从1307年开始移民垦田。
他下令迁苏、松、嘉、湖、杭无田农民四千余户去临濠(安徽怀远、定远、凤阳、嘉山境内),徙江南民四十万于凤阳,迁山西泽(山西晋城)、潞(山西长治)二州无田农民于河北、山东、河南一带。
凡移民垦田,都有朝廷拨发路费,耕牛和籽种,免税三年。
明代人口的大迁徙有着重要的意义。
促进了人口的增加。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移民主要是垦荒屯田,这对于促进农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第三,促进了民俗的重组。
人是民俗事象的“综合载体”,一个人或是少数几个人进入一个新的民俗圈,往往被当地的民俗所同化,这便是所谓的“入乡随俗”。
洪洞大槐树—我们的根

洪洞大槐树—我们的根
洪洞大槐树,又称古大槐树,山西大槐树,位于中国山西省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公园内,是明代的一处移民基地。
:“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明代时,当时将山西境内的许多移民集中到此地,再分批迁往其他省份。
这些移民迁往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陕西、甘肃等十余省,500多个县市。
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
从山西迁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后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
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的大规模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而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仅此一例而已。
在这里还流传着一些有关迁徙的故事。
传说当年移民时,官兵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为记。
至今凡大槐树移民后裔的小趾甲都是复形(两瓣)。
“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
”你若有兴趣,不妨自我查看。
当时,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们反绑,然后用一根长绳联结起来,押解着移民上路。
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
”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
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
历史首次揭开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真相

历史首次揭开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真相在整个河南,在山东,在河北,在安徽……乃至大半个中国,都有这一歌谣流传。
过去上年纪的人总爱对年轻人说:“咱是山西洪洞县老鹳窝底下的人。
”为了证实这种说法,老人们总是让孩子们看小脚趾甲,说凡是过去从山西洪洞县老鹳窝底下迁来的,最小的那个脚趾甲都是两瓣的。
歌谣和传说标示着历史对发生在明代的一串惊天动地的“老鹳窝底下”事件的惨痛记忆。
这一切,还须从元末明初说开去。
自宋朝灭亡后,在一百多年的元朝统治中,统治者对农民的盘剥是异常残酷的。
到了元末,不堪忍受残酷剥削和压迫的农民终于举行起义。
官方镇压农民起义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当时中原地区又接连发生水、旱、蝗、疫四大灾害,天灾和人祸折磨得河南、山东、河北、安徽等地“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明太祖实录》)。
为了求生,农民起义更是不断爆发。
元军出其精锐,对农民进行了残酷的屠杀。
后来,朱元璋出兵江淮,派徐达、常遇春北伐,进取山东,收复河南,北定京都,元帝出亡漠北,结束了元末长年的兵灾,但水、旱、蝗、疫已使中原之地“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墟”。
山西与河南、山东、安徽等地相比,却是冰火两重天。
中原地区的兵乱及各种灾疫很少波及山西,那里大部分地区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盛。
元人钟迪在《河中府(蒲州)修城记》中说:“当今天下劫火燎空,洪河(黄河)南北噍类无遗,而河东一方居民丛杂,仰有所事,俯有所育。
”说明当时山西比较安定,再加上邻省难民流入山西,山西人口更加稠密。
明朝建立以后,由于中原地区人粮剧减,不得不把许多州、府降格,开封就由上府降为下府。
洪武十年,河南等布政司所属州县“户粮多不及数”,“凡州改县者十二,县并者六十”。
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芜、财政收入剧减直接威胁明王朝统治。
朱元璋深有所悟“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于是采纳了萄州苏琦、户部郎中刘九皋等人的奏议,决定了移民屯田的战路决策(《见明太祖实录》、顾炎武《日知录》等)。
栾城县洪洞大槐树老鸹窝迁民的传说

据县治记载,栾城县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山西省洪洞县移民,明朝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迁来在此占产立庄.县治记载的有:孟家园的孟氏二兄弟.南郄马、北郄马周、魏、谷、韩四家应帝诏从山西洪洞县石下村迁此定居.东佐、段干、宋北、楼底、永安、梅家村、小周、大周、夏户庄、南客、尹村.秦家庄秦氏三兄弟.北赵台南赵村的赵氏二兄弟.王村的王氏、马家庄的马氏、柴赵村的柴氏赵氏.胡家寨的胡氏五兄弟.山西省洪洞县王氏三兄弟,先来到彪冢落脚,安顿好老人,老二到北关占产立业,老三来到王家庄占产立业.解放初期三兄弟儿孙们每逢年节都到彪冢祭奠老人,设灶立锅吃一顿团圆饭.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鸦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临行之时,凝眸高大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鹞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鹤窝.为此,大槐树和老鹤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民谣数百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广为流传.洪洞县有一座广济寺院,寺院宏大,殿字巍峨,自唐宋以来,便建有驿站.常住驿官,处理四方往来的公差事务.在广济寺山门左侧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阳关古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的老鹳在古树上构巢垒窝,年长日久,特别是到了冬季树叶凋零之时,老鹳窝在古树上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初移民时,官府在广济寺和大槐树下设局驻员,集中移民,编排队伍,并发给“凭照川资”.当移民起程时,依依惜别,不忍离去,走了好远回首之时,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鹳窝.因此,大槐树和老鹳窝就成了梦绕魂牵的家乡的标志,几百年来传来传去,有的甚至把老鹳窝误传为村庄了.据说明初大槐树移民时人们谁都不愿离开自己的家,这时官府广贴告示,欺骗百姓说:“不愿迁移者,到大槐树下集合,须在三天内赶到.愿迁移者,可在家等待.”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后,纷纷赶往古大槐树下,晋北人来了,晋南、晋东南的人也来了.第三天,古大槐树四周集中了十几万人.突然,一大队官兵包围厂大槐树下手无寸铁的百姓,一个官员大声宣布道:“大明皇命,凡来大槐树之下者,一律迁走.”这道命令把人们惊呆了,不久人们醒悟过来,受骗了人们哭喊叫骂,但一切都无济于事.官兵强迫人们登记,发给凭照,每登记一个,就让被迁的人脱掉鞋,用刀子在每只脚小趾上砍一刀作为记号,以防逃跑.至今,移民后裔的脚小趾甲都是复形,据说就是砍了一刀的缘故.当然被砍了一刀,是不可能遗传的了,只能说明当初洪洞移民的小脚趾甲本来就是两半的.那为什么是两半的呢按现在科学分析是为基因遗传,那就是洪洞县移民都带有小指甲复形基因,因此洪洞县移民的后代也都同样都为小指甲复形两瓣“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你若有兴趣,不妨自我查看.官兵强迫百姓登记后,为防止逃跑,把他们反绑起来、然后用一根长绳联结起来,押解着移民上路.人们一步一回头,大人们看着大槐树告诉小孩:“这里就是我们的老家,这就是我们的故乡.”至今移民后裔不论家住在何方何地,都云古大槐树处是自己的故乡,就是这个道理.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被捆着,胳膊逐渐麻木,不久也就习惯了,以后迁民们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种习惯.现在有些年老的人还有这种习惯.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路上就经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就都明白是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如今栾城扔叫解小便叫解小手,大便叫解大手.行进途中人们风餐露宿、忍饥挨饿.渴了喝口山泉水,饿了便集体埋锅支灶,架火熬粥.为什么说埋锅,就是在平地按照锅形挖一个坑,将坑里的土贴在坑边上把锅架起也就是将锅埋入半截,前边开一个斜马道,后边开一个口出烟,不用炉条就可以点火做饭,省工省时、方便快捷.支灶也就是地下挖一小坑再用石头土块围一圆圈□□栾城叫kelang将锅架起做饭.这一省工省时、方便快捷的埋锅支灶技术一直沿用至今.饭熟后盛上一大钵碗,几个人蹲栾城叫□□gudi、gudei在一起边吃边诉说.这一习惯一直延续到今天,饭熟了盛上一大钵碗,一只手拿碗夹饼子,一手拿筷子夹一块咸菜疙瘩,几个人gudi在门口,边吃边聊,正是迁移途中的习惯600年没改.大钵碗又叫大破碗这一盛饭的物件,也就是从那时叫起来的吧,迁途中要吃饭,每人一个大碗盛饭,行进途中不难免要碰坏,坏了也不能扔掉,丢掉了吃饭的碗就要挨饿,所以就叫成了打破碗.押解路上,沿途村民见到这一队一队的迁民,纷纷落泪,拿出衣物、粮食相送,知道他们将要离开故土、离开妻儿老小,到一个不知名的遥远地方.有的村听说迁民在此路过,在路边架设锅灶熬一锅香喷喷小米粥,拿出自家最大的盛饭碗钵碗盛上一碗粥,为他们送行、告别.队伍越走越远越走越远,邻初几天沿途还能喝上家乡的米粥,现在只有走啊走,走啊走不知走了多久,实在是饥饿难忍倒下走不动了,于是官兵想出一个办法,按其凭照所到地址进行编排形成一个小集体,选出头目,将川资统一使用,购置锅灶用具、粮食,饿了就地挖坑做饭.迁民向着新的方向,互相搀扶,相互帮助,扶老携幼,慢慢的在官兵的押解下向前步行.在长时间的行进途中,她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她们不是一个村,也可能不是一个县,也可能是洪洞县,也可能是赵城,也可能是晋城,也可能是潞城.她们都有一个恋恋不舍,欲哭无泪,毫无办法的心情,反绑双手低头慢慢走路.离开了家乡离开了热土离开了熟悉的家园,向着一个不知名的地方行进,是生是死,谁也说不清.吃的问题解决了,睡就好办了,不就是和衣而卧,天当房屋地当床,烂衣当被草当墙,风雨来了当蚊帐.年轻力壮都好说,可是年老的体弱的小孩、妇女们怎么办晴天好说,阴天下雨刮大风又该怎么办官兵是不可能让你住进客栈,烧好洗脚水,温上一壶老酒为你解乏的.官兵当然有人家的军用帐篷,晚上还要轮流给你站岗.这可难不倒迁民,自有办法,砍来树枝,抱来杂草,或就地或靠坡搭建一个临时的草房,即避风雨又防寒,年老体弱小孩妇女往里边一挤,真是胜过席梦思,赛过沙发床.人若要是困乏了,就是睡在转头堆里也香甜.迁民管这种草房叫“窝棚”,如同钻进被窝一样的棚子,这种“窝棚”与看瓜的瓜棚有雷同,但瓜棚要比“窝棚”强上百倍.可后人们也把看瓜的瓜棚也叫窝棚.山西地处太行山西边,那里没有什么战事,人民比较安居乐业,生活较为丰足.到了新地方究竟是什么样子呢谁心里也没底.金窝银窝,不如自家草窝,是啊外边再好也不如自家舒坦.谁愿意离乡背井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安营扎寨,重打锣鼓另唱戏呢,若不是反绑双手,串成一串,早就跑了.如今走了几天几夜翻越了许多大山,路上只知道啼哭悲伤早已迷失了方向,只有听天由命,任人摆布吧……….民间传说则为“燕王扫北”.在此期间,人民遭受战乱的破坏和自然灾害的袭击,“村庄毁去十之八九,民仅存十之一二”,“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史书上记载,河北这块地方“青辚白骨”,“怵惊心目”,满目荒凉.栾城县位于冀中平原西部,河北省西南部,太行山东麓洪水冲积平原,旧时栾城人烟稀少,草深树茂,虎狼大型动物经常出没.虽然土地较为肥沃,但沟岗洼地颇多,雹灾、雪灾、洪灾、虫灾也是经常发生.移民一到指定地点,官兵换过文书交与地方,留下这一队移民面对空旷的荒野,真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怅然而泪下.”辛好,当地官府给每户发放了纹银,也就等于现在的安家费.按照官府指定,带上家人老小,或结伴或独家分散安居在栾城境内,于是就形成了现在的村落,村名也就在这时开始冠名.迁民到了新的居住地点之后,只好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建屋造房,凭借着仅有的纹银,购置些简单的农具及家什物件勉强度日.初始建造的房屋,都是半地下,挖一个大坑,坑土砌在边沿上,也就是半阴半阳,上边用砍来的木料、杂草盖上,压上黄土抹上黄泥.这样的房屋叫地窨子,冬暖夏凉.在50年代到60年代初还有很多这样的房子,大多是临时居住和贮存杂物之用,还可用来在冬季贮存大白菜.随着时间的宽裕便开始脱坯砌房,完全建在地面上,按上门窗,垒砌院墙,当时这种房屋叫做草屋又叫安屋.迁民们见面第一句话就是,安顿老小的房屋盖了吗见面多了问候也频繁了,逐渐演变为安屋盖了吗,盖了几间安屋,在实行生产队时,为了耕作方便,生产队在村外盖几间房子喂牲口也叫做安屋、草屋.安屋、草屋是600年前迁民最关心、最情切的问候语.随着时间的推移村庄也逐渐形成,或以自己的姓氏、或以当地明显的物体、或以当地的传说、或以其近邻村庄取大小或与方向而取名.我县大部分人的祖先,都是从洪洞县大槐树老鸹窝的迁民.迁民被逼无奈离开故土之时,纷纷折槐枝采槐角作为怀念家乡之物,迁民到了新的居住地点,到处是一片荒野,只好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建屋造房,开荒种地,不论干什么,都会联想起故乡的山山水水,为了寄托对故乡的苦恋.大多在自己新居的院子里、大门口栽种了槐树,以表示对故乡的留恋和怀念之心.槐树在新土地上生根了,长叶了;移民们在新地方住下了,安心了.槐树开花了,结实了;移民们也在新地繁衍子孙了.他们把这株槐树当作故乡的象征,当作祖先的象征.对它爱护,对它尊敬.把它视为最吉祥的树.“每逢佳节倍思亲”,逢年过节,人们面对小槐树,念故土,想亲人,寄一切情感于槐树.有的人还献上好吃的,烧上香,朝槐树叩头.家里有了什么难事,家人得了什么疾病,也面对槐树,祈求祖先保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作法便沿袭成习,后来慢慢由祭祖演变为拜神.时至今日,这种习惯人们仍然沿用着.咱栾城把槐树上结的槐角叫做“槐连咯豆”,有的老人把槐树叫作“槐连”,意为想念那恋恋不舍的故土.栾城县志记载:“永乐三年1405年西泽今晋城、潞今长治二州大批农民移居栾城.”泽、潞二州农民被骗与洪洞大槐树下,强制迁来.这次迁民也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迁移.在此头一年永乐二年1404年朔州马邑县农民郭氏迁居栾城岗头村,山西太原府榆次县汗河沟农民聂氏迁居栾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山西百姓向外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当时全县人口7600余人,约有1500余户,现在相当于过去的50倍.当时的栾城几经战乱与自然灾害,村庄废弃,农田荒芜,百姓也是苦不堪言,勉强度日.迁民到此更是苦上加苦,一切都得从头来,仅凭官府发放的这点纹银,很难维持一年的生计.也真是苍天有眼,大地有情,土地虽以荒芜,但在这片土地上生长着一种枝叶鲜绿而肥嫩、无毒无味的野菜,不管是沟岗还是坡地河边到处都是,迁民采此充饥,挽救了一批迁民.因此人们起名为“人情菜”,这种菜越是在闹饥荒时长势就越好,好像懂人心、通人情.还有一种菜叫“老捋”,嫩时叶面上有一层硝吃后会引起腹泻,到老时枝条上结满了小黑仔,迁民采此种子做成发糕,真是又香又甜,这也是大人孩子最爱吃的食物,并美其名曰“草籽糕”,与槽子糕今天的蛋糕相比美.这就是为什么叫老捋,意为是到老时才捋其种子.迁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步摸清了什么野菜能吃,什么野菜不能食用.要想活下去就得研究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也是迁民科学家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榆树,研究了榆叶榆树的叶子、榆钱榆树的种子的几种吃法,这也是美食家品尝不倒的美食,还有榆树皮的吃法.槐连咯豆怎样吃,草籽、草根、树皮、树根、果壳、野生瓜果等等近百种美食,但这也不及1960年的伟大发明.借此机会我向大家透露一下迁民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一研究发明牵扯了600年的历史,牵扯了洪洞迁民的血和泪,苦累又叫苦泪,苦累是菜多面少,找些老豆角、野菜、嫩榆钱、槐花、榆树叶等等洗净,放在锅里煮煮,捞出后切碎,放在盆里,然后拿干棒子面或其他草籽面往豆角、野菜、嫩榆钱、槐花、榆树叶上撒,一边撒一边拿筷子搅拌,太干了就洒点水,当面把菜都包起来成疙瘩状时就不要撒面了.有条件的多撒一些面,无条件的少撒一点面.然后开始点火蒸,有的直接踏在锅底蒸,有的放在笼屉上蒸,不管怎样蒸都要盖严盖儿.直接踏在锅底蒸时要掌握好时间,千万别糊了.这是迁民最好的美食,面多面少总有粮食的香味.或者用蒜泥绊了那就更好吃了.男人们干了一天活,回到家里吃上一顿这样的饭,心里也会得到安慰,再苦再累也心甘.每当端起饭碗就会想起家乡,想起家乡平安无忧的日子,止不住的眼泪就会流出,因此又叫苦泪.当然苦累味道一般,现在很少食用,但可以忆苦思甜,调剂大鱼大肉.现在吃苦累也就是闹个高兴热闹,调剂一下生活而已.要说最好吃的还是榆钱炒面.那时的榆树生长的非常茂盛,树势高达,而且数量又多,榆钱又浓又密,嫩时可以凉拌、蒸食、炒食、做汤.榆钱成熟时是在4—5月,有诗曰“风吹榆钱落如雨,绕林绕屋来不住.”那大风一吹,满地都是榆钱,迁民将其收回家中,用火炒熟,搓去果翅,捣烂食用,那真是又香又甜又顶饥.说起榆钱不难免要提到榆树,那榆树除了树干之外榆钱、嫩时叫榆钱老时叫榆钱仔又叫翅果翅果、叶子、树皮、树根都能食用,从树上或根部剥下来的皮叫榆皮,当然越是根部越好,将其晒干碾成面,配上玉米面做成榆皮面饸饹、饹豆、烙饼.书中记载:“榆皮榆白枌荒岁农人食之以当粮,不损人.”当然还有槐连咯豆,采槐树种子,清水浸泡膨胀后,剥去外皮,挤掉苦汁,取食包裹在豆种的外衣——胶质物煮熟食用,或用蒜泥拌了当菜食用,也是非常好吃的食物.还有一种胡弄肚子的吃法,农闲时或在粮食及其短缺时,就以野菜,树叶,果壳,糠秕之类当做主食,单一这类食物做主食真是难以下咽.这也有办法,用一把面拌上咸盐或放一些辣椒出成浆糊,这叫糊涂栾城读du吃一口糠菜,用筷子沾一点咸浆糊或辣浆糊,胡弄一下自己的嘴就咽下去了.实质这叫胡弄自己的肚子,糠菜半年粮,窝窝头、菜饼子能吃饱就好了,这是迁民最高的理想与要求.到了60年代说大黄饼子玉米面饼子让吃饱就行了,70年代想什么时候每天吃一顿白面就好了,而现在连馍馍都不想吃了.虽然官府给每户发放了一定数量的纹银,或叫什么补助或叫什么安家费我们都不去管它,并且免赋役三年,但那时的栾城农田废耕土地荒芜,兵役、战争、自然灾害,到处都是荒凉而凄惨,真是民不聊生.就是给你一座金山,你也不好买到粮食,除非家里急等钱用,没有办法时才将手中的粮食卖出.有谁能知道洪洞迁民我们的前辈是怎样艰苦,过的又是什么样的日子,这不过仅仅是传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密举世罕见的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历史在中国古代王朝的的末期,每逢社会混乱,这时总会出现人口的大迁徙。
今天乡土人文地理将给大家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口大迁徙(涉及到河南,山东,北京,天津,河北,陕西,安徽,东三省等大半个中国),这次人口迁徙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这就是明初山西洪洞大槐树人口大迁移。
文末附移民地理分布以及800多个姓氏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出发,看看有你家乡和祖先吗?在整个河南,在山东,在河北,在安徽。
乃至大半个中国,广为流传着一首歌谣:“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古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民间还流传着若干关于洪洞大槐树移民的故事。
为了证实这种说法,老人们总是让孩子们看小脚趾甲,说凡是过去从山西洪洞县老鹳窝底下迁来的,最小的那个脚趾甲都是两瓣的。
歌谣和传说标示着历史对发生在明代的一串惊天动地的“老鹳窝底下”事件的惨痛记忆。
这一切,还须从明朝的大移民说起。
明朝大移民明朝大移民是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朝政府先后数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中经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
明朝大槐树移民路径元末战乱之后,历经20余年,朱元璋统一了天下,但是,此时的江山已是遍地疮痍,布满了战争的创伤;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多是无人之地。
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为了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明洪武年间,朱元璋采取了移民政策,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迁移。
明初经洪洞县大槐树处迁往全国各地的移民曾达百万人之多,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
这对于当时的明王朝以及后来的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历史背景1. 黄河泛滥元朝统治中国虽然只有89年,但是它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却是其他朝代所难以比拟的。
那时候黄河两岸就流传着这样一句歌谣:“石头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元朝时的黄河曾有20多年不打口子,任其泛滥自流,致使中下游大片土地沦为沼泽。
人们被大水撵得东奔西逃,无处安生,不少地方人烟绝迹,黄水过后尸陈遍野,村舍变为废墟,良田淤成沙滩,所剩无己的居民往往又在瘟疫中命染黄泉。
据《元史·王行志》载:元末至正元年到26年,几乎每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滥成灾。
至正四年(1344年)黄河在曹州、汴梁等地三处决口,人民游移45.8万户。
燕、赵、齐、鲁及苏北、皖北、一片荒凉。
同年五月,济宁、兖州、汴梁、鄢陵、通许、陈百、临颖等县大水害稼、人相食。
至正八年正月河决济宁路。
23年七月河决东市、寿张、没城墙、漂屋庐、溺众生。
26年2月黄河北徙,上至东明、曹州、濮阳,下及济宁皆受其害。
济宁路肥城西黄河泛滥,漂没民居,百有余里,德州、齐河70余里亦如之。
由于当时黄河、淮河多次决口,使中原之地,淹没州城、村寨甚多,漂没民居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
古大槐树处旧貌2. 战乱不断元朝末年,政治黑暗,政府横征暴敛,百姓苦不堪言。
持续17年的元末农民战争主战场在黄河下游、黄淮平原一带,使山东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乐陵一县,仅剩400 余户;潍县之族姓,惟存李、金二姓。
连当朝皇帝朱元璋也不得不承认:“中原诸州,元季战争受祸最惨,积骸成丘,居民鲜少。
”同时靖难之役后,永乐帝打胜进入南京,由于河北一带连年战争,人民被杀伤掳掠,夫役差徭,折腾的百姓死的死,亡的亡,逃的逃,在河北这块大平原上赤地千里,没有人烟。
永乐登基后开始办两件大事:第一件是建设北京城,备日后迁都;第二件是往北京附近这片无人耕种的土地上大量移民。
派十万人马督押移民的事情,下令把山西的众多百姓移到河北及其它人少的地区来。
古大槐树处旧貌3. 山西情况正值中原地区大闹灾荒战乱之时。
山西晋南一带却是另一番景象。
由于那里四周都是群山峻岭,易守难攻。
起义军多次进攻山西,可终因地势险要而屡攻不下。
另一方面,由于地理环境因素,正好那些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4] 而中原一带的老百姓听说那里富庶,并且不打仗,便纷纷往哪里逃。
如此一来,与中原一带人烟稀少相比,山西倒是人满为患了。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明洪武十三年(1381年)全国总人口为59873305人,而山西人口却达4103450人。
以此可知,明朝移民,势在必行。
大槐树移民告示移民目的明朝统治者为了恢复生产,制定了移民垦荒为中心的振兴农业的措施,决计把农民从狭乡移到宽乡,从人多田少的地方移到地广人稀的地方。
至此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延续五十年的迁民活动。
移民方法明朝大移民的方法和步骤大体有遣返、军屯、商屯、民屯等几种。
更多的还是采用招诱、征派的强迫的办法。
再说中原地方好,几年不纳粮,谁也不愿迁去,只好制定徙民条例,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迁徙。
并规定凡移民者都必须到洪洞县的广济寺办理迁移手续,领取“凭照川资,”然后从这里出发,按官方指派的方向,在官兵的监护下,分别迁往中原各地。
甚至如民间传说的那样采用诱骗形式。
官方预先张贴告示:除广济寺大槐树底下的人不迁,所有地方的人都迁,也有的传说限定某日凡愿迁者都到大槐树下报道,不愿迁者也必须到那里向官府央情。
结果,当成千上万的民众齐聚在大槐树下的时候,官府出其不意,调集大批官兵,一举将大槐树下团团包围,所到之人不论男奴老幼,一个不留全部迁移。
凡不从者便绳捆索绑,一串一串连接起来,在官兵的喝遣下不得不依从。
那些留在家里的老弱病残,闻讯后赶来。
自然是“爷娘妻子奔走相送、牵衣顿足、拦路哭喊"的情景了。
古大槐树移民剧照事实是不是这样,从政史资料记载迁山西平阳之民却有数处。
洪洞县是平阳人口最多的县份,洪洞县是迁民重点应是无疑问的。
而且洪洞县地处交通要道,北通幽燕、东接齐鲁、南达秦蜀、西临河陇,洪洞县北关的广济寺又是唐宋以来的驿站,明朝政府在这里设局派员,集中移民队伍,发放川资凭照,这都是意料之中的事。
移民过程明朝大移民主要是从山西和江浙一带往中原地区移民。
从各种历史资料上证实,明朝大移民最早开始于洪武三年直至永乐十五年,移民十八次。
其中洪武年间十次;永乐年间八次。
十八个省,五百个县。
八百八十一姓。
据《中国通史·明·》记载:朱元璋为解决宽乡劳力不足,狭乡缺少土地的矛盾,从1307年开始移民垦田。
他下令迁苏、松、嘉、湖、杭无田农民四千余户去临濠(安徽怀远、定远、凤阳、嘉山境内),徙江南民四十万于凤阳,迁山西泽(山西晋城)、潞(山西长治)二州无田农民于河北、山东、河南一带。
凡移民垦田,都有朝廷拨发路费,耕牛和籽种,免税三年。
朱元璋移民分布根据《明史》、《明实录》、《日知录之余》等正史及笔记史料的记载,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在30个省市,2217个县市。
其中河南123个县市,北京、天津、河北142个县市,山东109个县市,山西104个县市,江苏、安徽、湖北、湖南316个县市,陕西、甘肃、宁夏182个县市,黑龙江、吉林、辽宁171个县市,浙江、福建、江西227个县市,广东、广西、贵州248个县市,四川、内蒙古、青海274个县市,云南、西藏、新疆210个县市,海南、台湾111个县市。
社会影响明朝政府为了使移民能顺利进行,曾颁布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发放棉衣、川资(迁移路费)以及安家、置办农具的银两,到那里土地可以“自便置屯耕种”,还免其赋税三年。
山西移民来到中原地区,看到那么多肥沃的土地无人耕种,一时间慌了手脚,有的跑马占地,以马蹄印为界,谁圈起来就是谁的;有的以犁占地,围着大地犁上一圈,这地就归我所有了。
有了地就张罗着盖房造屋,建立村落,有的依据地形建造,叫某坡、某坑、某河口、某湾;有的依据自己的姓氏,叫某村、某庄;也有的依据不同的行业,会种菜的叫某菜园;会打油的叫某油坊;会造纸的叫某纸坊。
还有的依据盖的房子取庄名,盖瓦房多的就叫某瓦房;盖平房多的就叫某平坊;盖楼多的就叫某楼等。
还有不少地方以“屯”、“营”取名的村庄很多。
如:丁官屯、马坊屯、欧山屯以及张营、李营、孟营等。
这些屯和营的来历大都是明朝洪武至永乐年间,实行军屯田、民屯田、商屯田所致。
据部分调查资料显示,中原一带特别是河南、山东一带半数以上的村庄是明代建立的。
如:山东省金乡县共有村庄1247个,元朝以前建村69个,明朝建村830个,清朝建村323个,民国以后建村8个,建村年代不详17个。
金乡县百分之七十的人口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
山东省曹县共有自然村2276个,属明代移民建村的就有1606个。
滕州市现有1223个自然村,属明代建村的就有687个。
现存425部族谱和碑文中,有225部族谱明确记载是明朝洪武、永乐年间,自洪洞县迁民来此。
河南省的林县、孟县、汤阴、内黄、兰考、修武等大多数县份的村庄都是自山西洪同大槐树移民来此。
社会评价明朝大移民前后经历三代皇帝长达50年,覆盖中原、华东数省,波及大半个中国。
几百年来与各地土著人杂陈而居,既有交流和融合,也必然有矛盾和竞争,正是在这些不断发生和消解的矛盾和竞争中,克服了民族惰性,激发了聪明才智、生机和活力。
也正是在一代一代婚配、交流和融合中,优化和提高了人类的生存能力,激活了人的各种潜在素质,在中国国中原地带的人类进化史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代大槐树(仿)历史典故1. 歌谣在黄淮地区广为流传着一首歌谣:“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古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民间还流传着若干关于洪洞大槐树移民的故事。
根据民国《洪洞县志·卷七·舆地志》记载:大槐树,在城北广济寺左。
按《文献通考》,明洪武永乐间屡移山西民于北平、山东、河南等处,树下为集会之所。
传闻广济寺设局驻员,发给凭照、川资。
动身一般是在秋收后,为的是多积攒点安家落户的费用。
飒飒秋风之中,树叶凋落,一个个老鹳窝更加醒目。
移民拖儿带女上路了,故土难舍,忍不住频频回首,再看一眼故乡。
路远了,村舍看不见了,映入眼帘的唯有那棵巍峨的大槐树和错落其上的一个个老鹳窝。
于是,这大槐树和老鹳窝便成为故乡的标志。
古大槐树处遗址(根雕大门)大多数方志、家谱、墓碑以及口头传承只是笼统地说来自洪洞县,也有一些具体到某个村落,如核桃园村、打水巷子、卧疃村、老吴村、双龙街、东门里、双狮子胡同等等。
在山东洪洞移民村落中,也有不少是洪洞以外其他府县的。
2. 诗词清朝末年,有个叫景大启的为官曹州(今山东菏泽),当地土民听说他是洪洞人,像远嫁的女儿见了娘家人一般,格外亲热,有些人还翻出族谱给他看,说祖上本也是洪洞人。
景大启很受感动,就和另一个在山东做官的洪洞人刘子林相商,募资修复古大槐树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