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教案

合集下载

《声声慢》教案4篇

《声声慢》教案4篇

《声声慢》教案4篇《声声慢》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李清照的《声声慢》属于苏教版必修四“笔落惊风雨”这一模块。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

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保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

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词风沉重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体会运用叠字所达到的抒情效果。

2、理解这首词奇妙的铺叙手法,借助意象抒发思想感情。

〔二〕技能目标:1、理清思路,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熟读成诵。

2、在诵读、品尝得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育鉴赏技能。

〔三〕情感目标;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心灵,培育丰富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这首词的含义,并品位它的语言风格。

2、体会李清照这首词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以及它的思想情感。

四、学情分析1、高一同学对宋词有了肯定了解,也具备了肯定的诗词鉴赏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宋词也有肯定的爱好,情愿学习诗词。

2、同学对学习诗词缺少自信心,一般老师讲什么他们就听什么,并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岂不知诗歌鉴赏有非大的性格差异,需要学习者仔细品尝、观赏。

五、教学方法1、采纳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2、反复吟诵3、学案导学六、课前预备1、同学的学习预备:预习文本,争取熟读成诵;搜集材料进一步了解李清照。

2、老师的教学预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迷惑检查落实了同学的预习状况并了解了同学的迷惑,使教学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听我国的闻名民乐《二泉映月》,创设诗歌学习的氛围。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1、介绍:老师:其实对李清照我们并不生疏,在中学时我们曾学过她的词,能回忆一下吗?同学:自由背诵《如梦令》和《醉花阴》。

《声声慢》教案四篇

《声声慢》教案四篇

《声声慢》教案四篇《声声慢》教案篇一一.说教材《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有时代色彩。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把握词人前后词风的差异。

2.品味叠词的妙用。

3.理解词中的意象,体会其情感,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由于这首词里包含了大量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词人除了直接抒情之外,更妙的是借意象来抒发愁情,但我们的学生对这些意象的把握是不准确的,有的甚至根本没有接触过,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理解词中的意象,体会其情感,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二.说教法和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本节课内容比较多,信息量比较大,如果像平常一样一支粉笔,那一节课的时间根本不够。

因此,我准备采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方式。

利用多媒体的直观、快速演示的特点,能节约很多的课堂时间。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帮助,我采用讲授法和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学法上,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思考、回忆、合作一起来鉴赏这首词,通过自主探究得出结论。

三.说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环节展开。

1.导入新课。

学生们学过李清照的《醉花阴》,课前我就播放《醉花阴》的歌曲,让学生在美妙的歌声中进入本课教学。

同时通过听觉让学生体会《醉花阴》和《声声慢》抒发的感情的差别,这样很自然引入李清照的作品风格。

2.如何入愁让学生听配乐朗读,体会词人的情感并留心哪些句子直接表明词人的感情,哪一句定下了感情基调。

由此引出对前三句的分析:词人通过动作、环境、感受入愁。

接着分析这三句“叠字”的妙处。

3.缘愁选景学生们明确了词人“如何入愁”,便引导学生分析词人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愁情。

学生们通过交流很容易能找出“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这些意象。

李清照《声声慢》优质教案(精选5篇

李清照《声声慢》优质教案(精选5篇

李清照《声声慢》优质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李清照的《声声慢》,涉及教材的诗词欣赏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对《声声慢》的背景介绍、词牌特点、诗句解析、意境把握及修辞手法运用等方面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了解《声声慢》的词牌特点。

2. 掌握诗句的解析方法,深入领会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

3. 学会分析并欣赏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句意境的把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重点:诗句解析、背景了解及词牌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课堂。

随后,以李清照的生平简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声声慢》。

2. 新课导入:介绍《声声慢》的词牌特点,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

3.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诗句,分析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作。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句,讲解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帮助学生掌握修辞技巧。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

7.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朗诵,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六、板书设计1. 《声声慢》2. 主要内容:李清照生平简介《声声慢》词牌特点诗句解析修辞手法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诗句解析方法,分析《声声慢》中的两句诗句。

请从《声声慢》中选取一个修辞手法,并分析其在诗句中的作用。

2. 答案:解析示例:诗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运用叠字手法,生动地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孤寂与忧伤。

修辞手法示例:拟人。

如“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通过拟人手法,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表达了词人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诗句意境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让学生阅读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了解她的创作风格。

李清照《声声慢》教案(精选5篇

李清照《声声慢》教案(精选5篇

李清照《声声慢》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李清照的《声声慢》,位于教材第七章第二课。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声声慢》的词牌、背景、主题、艺术特色等方面,详细解读诗句,品味李清照的词作之美。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声慢》的词牌特点,掌握其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感受李清照词作的情感魅力。

3.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修辞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对《声声慢》词牌的理解,以及对诗句中情感内涵的把握。

重点:诗句的艺术特色分析,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课堂。

2. 背景介绍:讲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其创作《声声慢》的背景。

3. 诗句解析:逐句解读诗句,分析词牌特点,探讨诗句中的情感表达。

4. 例题讲解:以诗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为例,讲解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创作练习。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句中的艺术特色,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声声慢》2. 板书内容:a. 词牌特点b. 艺术特色c. 情感表达d. 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声声慢》中的词牌特点。

b. 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

c. 仿写一首以《声声慢》为词牌的词。

2. 答案:a. 《声声慢》词牌特点:七言律诗,上下片各四句,共八句。

b. 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对仗等。

c. 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诗句情感的理解,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2. 拓展延伸:a. 了解李清照的其他词作,进行对比分析。

b. 探讨古典诗词在现代文学创作中的应用。

c. 组织诗词鉴赏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词牌特点与背景介绍。

2. 教学目标中学生对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声声慢》教案范文(12篇)

《声声慢》教案范文(12篇)

《声声慢》教案范文(12篇)《声声慢》教案 1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生平,联系她的其他作品理解她的“愁”。

2、分析词中情感的表现手法: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叙抒情)结合,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

3、比较阅读,感受婉约派的艺术风格,提高分析鉴赏能力。

重点难点1、作者沉重复杂的“愁”2、作者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1、诵读法:扫除文字障碍,初步品味字、词、语的妙用;2、研读法、点拨法: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李清照语言的独特魅力;3、比较鉴赏法: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以《如梦令》导入1、诵读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乐。

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时的情景。

通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

)2、诵读《声声慢》。

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哪里直接传达出来了?(“愁”;“怎一个愁字了得”)3、作者两首词表达的情感怎么会有如此的不同?她在写《声声慢》时怎会有如此浓重的愁呢?联系其生平运用知人论世法去理解。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南宋杰出的女词人。

父亲李格非很有学问,母亲王氏知书能文,文学气氛浓厚的士大夫家庭造就了李清照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成就。

公元1101年,李清照18岁时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

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

宋高宗赵构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

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

夫妻二人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仓皇南渡到建康。

二年后,(公元1129年8月18日)在赵明诚奉诏赴湖州太守任的途中,因中暑不治身亡。

此后,李清照孤身一人,同南渡流亡的难民一样,漂泊在杭州、绍兴、台州、温州、金华一带,始终无安身之所,过着动荡无定,孤苦伶仃的寡居生活,最后在颠沛流离中死于杭州。

《声声慢》教案四篇

《声声慢》教案四篇

《声声慢》教案四篇《声声慢》教案篇1目的: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并通过作品初步了解其创作主题及风格。

2、了解个人的生活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

3、初步感受婉约词的特点。

教学重点:分析《声声慢》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课型课时:品读-鉴赏课。

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课件显示《如梦令》插图)首先请大家看到大屏幕。

画中的女子端坐在小舟上,小舟停泊在一片藕花深处,不远处有鸥鹭惊飞。

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看到这幅画,你们会想起怎样的诗句呢?(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不错,正是李清照的《如梦令》(课件显示如梦令板书)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词的作者。

二、作者及作品风格介绍(课件显示)李清照其人: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

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

母亲王氏,也擅长诗文。

李清照通晓音律,长于诗词,工散文,能书画,是位才华出众的女词人。

十八岁嫁给工部侍郎赵挺之之子太学士赵明诚为妻。

早期生活优裕,夫妻和谐,情趣相投,家庭美满。

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靖康之变时,夫妻仓皇南逃,避居江南,后丈夫病卒,金石文物丧失殆尽,孑然一身,饱受国破家亡之痛,在辗转流离中度过凄苦的晚年。

李清照其词:李清照是宋词婉约派大家。

她的词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有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词的内容、风格迥然不同。

前期多为闺情词,反映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清新明丽,意境优美。

后期的`李清照由于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饱经风霜的凄苦生活,其词一变前期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抒发悼亡之悲和怀旧之思,以寄寓家国之痛和故土之思。

刚刚我们了解了李清照词作的前后期差别,那么,《如梦令》应该属于哪个时期的作品呢?(前期)不错,它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的情景。

这首词让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

声声慢优秀教案(优秀5篇)

声声慢优秀教案(优秀5篇)

声声慢优秀教案(优秀5篇)《声声慢》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理解婉约派词融情入景、叠字抒情的特点。

2.感受词人撷取意象表述情感的方法。

3.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体味融情入景、叠字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品味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一课时主要内容:了解柳永和李清照的生平,了解创作动机;理解婉约派词融情入境,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会通过分析歌词意象来揣摩词人情感的方法。

一。

导入:前天我们学习了宋词中一首婉约派的作品,题目叫——《蝶恋花》,作者是北宋词人晏殊。

除了晏殊,婉约派的代表人物还有柳永和李清照。

今天我们来学习柳永的《雨霖铃》和李清照的《声声慢》,体会婉约词的融情入境的特点,缠绵凄切的基调。

二。

先了解两个词人的生平和词作的背景,以理解创作的动因。

1.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

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

他精通音律,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雨霖铃》,唐时旧曲,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

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

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2.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明水人。

她的父亲是当时礼部员外郎,同时也是一位学者兼散文家,母亲是卸任宰相王圭的长女。

李清照自小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

李清照十八岁嫁给了当时宰相之子赵明诚,这是一个喜爱收集金石古玩的收藏家,夫妇俩常常在一起诗词唱和,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我们学过她的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声声慢》教案范文六篇

《声声慢》教案范文六篇

《声声慢》教案《声声慢》教案范文六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声声慢》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声声慢》教案篇1《声声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及婉约派2、朗读3、理解该词,体验情感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本词体验情感品味语言教学过程预设:导入:人字是一个象形字,演变到今天,你们猜想为什么会上尖下大?(学生言说)其实对人的认识,古人达到很深的高度,老子有过“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的认识;《易经》把“三才”作为其结构的框架,而“三才”就是指天地人。

人处于天地之间,与天地息息相关。

现在我们要从课文读一个活在北宋南宋之间的李清照,该如何解读?(学生言说)(教师总结)我们就围绕“天、地、人”三个字学习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慢词《声声慢》。

感受思悟体验:一、读“天”1、朗读词2、寻找与“天”有关的内容。

乍暖还寒时候黄昏秋天(黄花)晚 || 风细雨3、学生活动,交流4、教师指导,共同明确二、读“地”风急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雁 || 窗儿三、读“人”1、人的活动寻寻觅觅三杯两盏淡酒有谁堪摘守着窗儿2、人的所感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最难将息怎敌正伤心独怎一个愁字了得3、人的性别、身份、经历?联系背景资料四:想象体验情境五、把握主旨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和着血泪写下的千古绝唱六、品味语言:1、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触景生情)2、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移情入景)3、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寓情于景)参考:用酒消愁是不顶事的,只能更增愁苦。

“雁过也三句,是说南来秋雁飞过的时候,正好托它带信,可是丈夫已死,这信寄给谁?想想只有伤心”。

再一看,这只雁原来是曾经替她给丈夫带过信的旧时相识,这就叫她更难过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声慢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词,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情感。

2.感受李清照在词中表达的浓浓愁情。

【学习重点】
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验情感。

【学习难点】
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

【学法指导】
诵读品悟点拨探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一曲充满着浓浓愁绪的《声声慢》把我们带进今天的课堂,也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九百多年前北宋年间那个秋天的傍晚,菊花凋零,凉意微微。

一位心怀愁绪的女子睹物伤神,举杯消愁。

她就是李清照,三千年古代文学史的长河中,那位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

那么,到底是怎样一种愁绪能使一位如花似玉的女子消损殆尽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声声慢》,走近李清照,走进她充满着无限愁情的内心世界。

一、作者简介(幻灯2)
二、学习目标:(幻灯3)
我起个头,大家一起朗读明确学习目标。

(下面同学们结合学习目标一自由朗读这首词,每位同学读两遍,我们初步感知李清照的愁情)
1.哪位同学来读一下?这首词表现的是愁情,所以我们读的时候应该是?缓慢低沉的。

2.老师范读
三、初步感知《声声慢》1.词眼:愁
.读过这首词,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词的大概内容,也就是本词的词眼,大家觉得该是哪个字?
“愁”对,“怎一个愁字了得”。

下面请同学们找一下能奠定全词愁调的句子。

(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好,我们就从大家找的这个句子入手,品读鉴赏这首词:
五:品读鉴赏:
(一).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1.你觉得李清照在寻觅什么?(学生自主回答)
(当时的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她可能在寻觅往日欢笑的岁月,寻觅流亡前的太平生活,可能寻觅丈夫在世时的爱情,也可能寻觅其它心爱之物)
2.她寻觅的结果又是什么?
(寻觅的结果不但没有找到失去的东西,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被一种孤寂凄凉的气氛包围。

“冷冷清清”,此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由环境而感染到心情,处境的冷清更衬托出心境的清冷)
3.最后诗人的心理感受怎样?
(“凄凄惨惨戚戚”,是写诗人的心理感受沉痛、凄厉。

由冷清的环境又过渡到凄惨的心灵。

三个词,可以互换吗?不可以,感情逐层深入:动作——环境——心境。

以上三句,由外而内,由浅入深,至此,一种浓浓的愁绪已开始笼罩全篇。


好,同学们齐读这句话,深入体味作者的愁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当作者带着满眼的忧愁来观察事物时,“物皆着我色”,李清照开头就有了这么浓浓的愁绪,那么她眼中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呢?
下面同学们齐读一遍课文,读的时候注意找出以景写情的句子?注意放慢节奏,投入情感。

节奏再慢一些,情感再投入一些,哪位同学试一下?
(二)下面我们分组讨论:词人以景写情的句子中,你认为哪句最能体现愁情,为什么?
要求:确定一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不断产生。

A、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
1.为何喝酒?借酒浇愁。

“举杯消愁愁更愁。

”不足为奇,“淡酒”为什么是淡
酒?说明什么?愁浓。

所以,这里并非酒太淡,而是愁情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

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问:那么你能举出古人以酒表示愁的诗句吗?
学生: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拙酒杯。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结论:看来中国古文化里就有“酒”文化是“愁”文化的渊源。

2. 怎么理解“晚来风急?秋风渲染什么情绪?
学生:“晚”即可指晚上,也可指晚年,自喻晚年的凄苦悲凉。

用秋风渲染愁情。

词人浓烈的愁绪,本以为可以解酒来消除,但酒淡压不住愁浓啊,更何况在这样一个风急的傍晚,就更见其愁。

B、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问:为什么作者看到过雁会"正伤心"?又为何说雁是旧时相识?
(因为“雁”也是从北方来到南方,但雁可以再回到北方,而自己却只能客居江南。

另外,“雁”是传递信息的使者,如今大雁依旧而收信的丈夫却不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

旧相识”:在哪见过?什么时候见过?曾经寄来丈夫赵明诚的信。

《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而现在大雁虽在,而人已去。

抛下她一个人在孤寂中打发冷清时日,急风、淡酒、浓愁的情境中,一群大雁自然给词人给人孤寂冷清之感。

C、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黄花是什么花?菊花。

如今有没有人为李清照摘花或者陪李清照一起摘花?
没有,无人共摘,更无人为之摘,遥望当年,丈夫赵明诚与之一起把酒吟诗,踏雪寻梅,琴瑟和谐,生活多么美满幸福,而如今,良人已去,又无子息,剩下孤单的李清照在时光的凄苦漫长里守望着繁华已逝憔悴损的满地黄花。

然而,憔悴损的又只是菊花么?那更是词人自己呀。

年轻时鲜丽娇嫩,嫁于明城,爱情呵护下更是娇嫩异常,可后来国破家亡,丈夫病逝,再婚不幸,金石遗失,晚年孤寂,千万愁绪无人倾诉,再娇嫩的花也已憔悴不堪了。

D、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古人有诗,“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

”古人也有诗,自古逢秋悲寂寥,这儿作者写梧桐更兼细雨,同学们可以大胆展开联想与想象,说出这句梧桐更兼细雨给你的感受?或者诗意的语言(能不能)描绘此句营造的意境:
(温庭筠有诗: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晏殊有诗:碧纱秋月,梧桐细雨,几回无寐。

李煜更有诗: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由此看出,梧桐细雨是果真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啊。


以上同学们找的句子,情中带景,景中含情,淡酒晚风孤雁黄花梧桐细雨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无疑把词人的愁形象化了,生动化了,具体化了,无一字写愁,却处处惹愁。

出示幻灯片意象和愁
至此,相信同学们对李清照的愁的体味更深了一层,下面,请同学们投入情感,把自己当成诗人李清照,自由朗读夲词,深入体会作者难以化解的愁情。

好,同学们读得都很投入,哪位同学愿意单独给大家朗读一下?带领同学们沉浸到这凄美绝然的意境里。

(三)最后来看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在品读这句词之前,我们先回顾下其他诗人或词人写愁的句子:提问学生,
关于愁我们并不陌生,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愁,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让我们知道了愁有长度;纳兰性德的“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让我们知道愁有温度;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让我们知道了愁有浓度。

那么词人李清照呢?李清照只说:怎一个愁字了得!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眼前这一切使词人的哀愁重重叠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形容,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铺垫、渲染、夸张,对比,而是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相形之下,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好,贺铸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也好,好像都觉逊色了,因为他们的愁还可以形容,而词人的愁绪则已多得非笔墨所能形容。

拓展延伸:
从1103年李清照写作《一剪梅》至1151年左右写成《声声慢》,时间过了大概半个世纪,那么命运到底在李清照身上刻下了哪些烙印,使得那位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的快乐女子,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呢?
下面《声声慢》的曲子中,结合学案,我们再一次走进李清照的生活,回顾李清照大事记,分组讨论:李清照“愁“的深刻内涵。

体味词作背后最真实的苍凉!(2分钟时间,同学们自由讨论,然后回答问题。


我们看到:由亡国到丧夫,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一连串的灾难都无情地发生在李清照这位多愁善感的女子身上。

晚景凄凉,没有子息的李清照就这么去了,带着一腔悲愤,悄无声息的去了,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

连最公正的时间老人也没有记录。

李清照的词到这儿我们讲完了,可是对于李清照也好,对于我们也好,“愁”都是一个永远也诉说不完的话题,不论是楚辞里“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国愁,唐诗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国愁,还是宋词里“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情愁,抑或是当代余光中笔下“如一枚小小邮票”的乡愁,每一种愁,都值得我们去慢慢品味。

最后,我们还是回到九百多年前那个秋天的傍晚,看那位苦海愁心的词人依然在秋风黄花里吟诵着那首永远的《声声慢》寻寻觅觅——
结束语:
她心底的愁怨和所有的故事都化为这一生的寻寻觅觅,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

一曲《声声慢》,让我们读懂了词人,也读懂了什么叫人生无常,感谢《声声慢》,让我们在读懂词人的同时也更加珍惜我们现在的拥有。

记住《声声慢》吧,记住这个在千年前终结却在历史的星空一直闪闪发光的词作,连同它所有的故事,以此来祭奠这位乱世中的美神,并向李清照孤傲、坚韧的灵魂致敬!板书设计:
声声慢,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更几番风雨能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