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埋入式钢柱脚设计

合集下载

埋入式柱脚设计

埋入式柱脚设计

埋入式柱脚设计本工程设计柱与柱脚的连接板、锚栓均采用q345钢,柱脚采用刚性埋入式柱脚,采用c30混凝土fc=14.3n/mm2,ft=1.43n/mm2,箍筋和纵筋均采用hrb400钢筋(fy=360n/mm2)。

柱埋入深度都为900mm,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200mm。

()抗震作用下最不利的一组内力:m=-209.973kn⋅mn=-1440.320knv=55.53kn(1)底板设计选取l=428+50⨯2=528mm,b=407+20⨯2=447mm。

底板以下混凝土承载力验算n1440320σc===6.1n/mm2 lb528⨯447柱截面自由宽度b2=193.5mm,腹板高a2=358mm,底板悬臂长度a1=50mm查《钢结构节点设计手册》表8-4,得系数α=0.0682m1=α1σca2=0.068⨯6.1⨯3582=53162n⋅mm11m2=σca12=⨯6.1⨯502=7625n⋅mm22t≥==35.7mm,同时不应小于柱较厚板件的厚度且不宜小于30mm,因此底板厚选为36mm。

柱与底板连接:柱翼缘采用完全焊透坡口对接焊缝,腹板采用双面角焊缝连接hf=8mm(无引弧板)。

lw=428-2⨯35-2⨯24-2⨯8=294mm 焊缝应力:σn=σmn1440320==45.31n/mm22af+aew2⨯407⨯35+2⨯0.7⨯8⨯294m209.973⨯106==wf⎛132⎫⨯407⨯35+407⨯35⨯196.5⎪⎝12=74.82n/mm2.5v55.53⨯103τv===16.86n/mm2aew2⨯0.7⨯8⨯294翼缘焊缝承受的最大压应力σmax=σn+σm=120.13n/mm2 ⎛σnσw=β腹板焊缝最大应力⎝f2⎫45.31⎫⎪+τv2=⎛+16.862=40.78n/mm2⎪⎪⎝1.22⎭⎭2≤ffw=200n/mm2满足要求。

(2)锚栓设计锚栓起安装固定底板的作用。

钢结构刚性固定钢柱脚设计方法的总结

钢结构刚性固定钢柱脚设计方法的总结

钢结构刚性固定钢柱脚设计方法的总结一、钢柱柱脚形式的分类刚性固定柱脚:1)埋入式柱脚;2)外包式柱脚;3)插入式柱脚;铰接柱脚:外露式柱脚;二、埋入式柱脚2.1、基本概念:所谓埋入式柱脚是指将钢柱底端直接埋入混凝土基础筏板、地基梁或地下室墙体内的一种刚性连接的柱脚。

其特点是埋入相对自身绝对刚性的基础中而形成刚性固定柱脚节点。

这种柱脚构造可靠,常用于高层钢结构框架柱的柱脚。

2.2、埋入式柱脚的受力特点(1)柱的轴向压力N,由钢柱的柱脚底板直接传递给钢筋混凝土基础;柱的轴向拉力,则是通过柱脚底板悬出部分将其上部混凝土的反向压力传递给基础,或经由锚栓(底脚螺栓)直接传给基础。

(2)柱的弯矩M有两种传递方式:a、均由H型钢柱翼缘上的抗剪圆柱头焊钉传递给基础,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大多采用该方法。

(也有研究说:该形式的柱脚中栓钉的作用不大,内力的传递主要是下述方式。

)b、依靠钢筋混凝土对钢柱翼缘的侧向承压力所产生的抵抗拒来传递给基础。

(3)柱脚顶部的水平剪力V由钢柱翼缘与基础混凝土侧向承压力来传递。

由于目前还没有能力考虑的有利因素如下:(4)钢柱翼缘与基础混凝土在侧向承压应力状态下,由于钢柱翼缘与混凝土摩擦而产生的抵抗力,设计时不考虑。

(5)钢柱翼缘与基础混凝土之间的粘结作用设计时不考虑。

(6)在确定埋入钢柱周边对称配置的垂直纵向钢筋面积时,不考虑由钢柱承担的弯矩。

埋入式柱脚的埋深与构造示意图如下:2.3、埋入式柱脚一般构造要求及部分细部设计计算2.3.1、埋入式柱脚的钢柱埋入基础的深度一般可以在以下范围内采用(hc为钢柱截面的高度或管径):a、轻型工字钢截面柱:H=(2.0~2.5)hc;b、圆管形截面柱和箱型截面钢柱:H=(2.5~3.0)hc。

2.3.2、埋入式柱脚,在钢柱埋入部分的顶部,应设置水平加劲肋或横隔板;对H型截面柱,其水平加劲肋外伸宽度的宽厚比应不大于9(235/fay),对于箱型截面柱,其内部横隔板的宽厚比应不大于30(235/fay),2.3.3、埋入式柱脚在钢柱的埋入部分,应设置圆柱头抗剪栓钉,栓钉的数量和布置,应按计算要求确定。

埋入式柱脚设计

埋入式柱脚设计

4.6柱脚设计本工程设计柱与柱脚的连接板、锚栓均采用Q345钢,柱脚采用刚性埋入式柱脚,采用30C 混凝土()22/43.1,/3.14mm N f mm N f t c ==,箍筋和纵筋均采用HRB400钢筋(360=y f 2/N mm )。

柱埋入深度都为900mm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200mm 。

抗震作用下最不利的一组内力:973.209-=M m kN ⋅ 320.1440-=N kN 53.55=V kN(1)底板设计选取mm L 528250428=⨯+=,mm B 447220407=⨯+=。

底板以下混凝土承载力验算22/3.14/1.64475281440320mm N f mm N LB N c c =<=⨯==σ,满足要求。

柱截面自由宽度mm b 5.1932=,腹板高mm a 3582=,底板悬臂长度mm a 501= 查《钢结构节点设计手册》表8-4,得系数068.0=αmm N a M c ⋅=⨯⨯==531623581.6068.022211σαmm N a M c ⋅=⨯⨯==7625501.621212212σmax 6662576.0735.7mm 295M t f ⨯≥==,同时不应小于柱较厚板件的厚度且不宜小于mm 30,因此底板厚选为36mm 。

柱与底板连接:柱翼缘采用完全焊透坡口对接焊缝,腹板采用双面角焊缝连 接mm h f 8=(无引弧板)。

mm l W 29482242352428=⨯-⨯-⨯-= 焊缝应力:2/31.4529487.0235407214403202mm N A A N eW F N =⨯⨯⨯+⨯⨯=+=σ2236/82.745.1965.196354073540712110973.209mm N W M F M=⎪⎭⎫⎝⎛⨯⨯+⨯⨯⨯==σ 23/86.1629487.021053.55mm N A V eW v =⨯⨯⨯⨯==τ翼缘焊缝承受的最大压应力22max /265/13.120mm N f mm N c M N =<=+=σσσ腹板焊缝最大应力222222/200/78.4086.1622.131.45mm N f mm N w f v f NW =≤=+⎪⎭⎫ ⎝⎛=+⎪⎪⎭⎫⎝⎛=τβσσ 满足要求。

型钢埋入式柱脚设计,哪些事项要注意

型钢埋入式柱脚设计,哪些事项要注意

型钢埋入式柱脚设计,哪些事项要注意能抵抗弯矩作用的柱脚称为刚接柱脚,相反催化作用不能抵抗弯矩作用的柱脚称为铰接柱脚。

刚接与的区别在于是否能传递弯矩,如果锚栓在翼缘的外侧,就是刚接,而且一般不少于4个,如果在翼缘内侧,就是铰接,一般为2个或4个。

这2种柱脚内侧很明显的区别就是对侧移控制,如果结构对侧移控制较严,则采用刚接柱脚。

设计注意事项1、刚性固定埋入式柱脚是直接将钢柱埋入钢筋混凝土基础或基础梁的柱脚。

埋入办法一是预先将钢柱脚按要求组装固定在设计标高上,然后筑成基础或基础梁的混凝土;另是预先按要求浇筑基础或基础梁的混凝土,在浇筑混凝土时,按要求留出安装钢柱脚用的插入配备杯口,待安装好钢柱脚后,再用混凝土强度等级比高一级的混凝土灌实。

通常情况下,前一种方法对提高和确保钢柱脚和钢筋混凝土基础或基础梁的组合效应或全面性刚度有利,所以在工程实际中多被采用。

2、在埋入式柱脚中,钢柱的埋入深度是外界影响柱脚的固定度、承载力和断裂能力的重要非常重要因素,而且有时对中柱、边柱和角柱,其埋入深度也不相同,这就需要选择易于进行钢筋混凝土补强的埋入深度来处理。

3、为防止钢柱的局部压屈和局部变形,在钢柱向混凝土基础或基础梁传递水平力处压应力最大值的附近,设置水平加劲肋是一个有效的补强措施;对箱形截面形和圆管柱截面柱处设置水平加劲肋的环形横隔板外,在箱内和管内浇筑混凝土也将获得良好的效果。

4、为防止基础或基础梁混凝土早期的压坏和剪坏,应配置补强钢筋,合理地钢柱周边的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及其配筋是很重要的。

5、在中柱、边柱和角柱中,其混凝土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有时不一致,特别在边柱和尤其角柱的柱脚中,对并无设置基础梁的一侧,钢柱翼缘面处的箱型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中柱不小于180mm;边柱、角柱的外侧不小于250mm。

6、配置在钢柱埋入部分中的钢筋,除基础或基础梁应有的配筋外,应在钢柱周边必须增设补强垂直纵向主筋、架立筋、箍筋、顶部加强箍筋、基础梁主筋在钢柱埋入部分水平方向弯折处的加强箍筋。

埋入式型钢混凝土柱脚计算

埋入式型钢混凝土柱脚计算

(4)
(5)
(6)
f上]] 耻蟛+华一半lk2 \b。。矗)3
当‰≤^。时(图4b)
N B=N d
(8)
%=屹 M|=rima
(10)
310
MB=M:城-hB一毕h:
式中:M。——柱脚型钢底板下的弯矩设计值 ⅣB——柱脚型钢底板下轴力设计值 %——柱脚型钢底板下剪力设计值
M!——底层柱下端截面组合的弯矩设计值;

型钢截面形
式及承压方



¨

be
[=============一

“1
2,。+2df
8I

il
aj
18

,。+2dr;
3,。+4dr
f。——腹板厚度; df——腹板外表面至腹板弧端距离; hF——柱脚埋入深度;
必——型钢的弯矩(必=肜一/),W“为对X轴的净截面塑性抵抗矩;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玎——底层柱下端截面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增大系数,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的规定:一、二、三级框架结构的底层柱分别取1.5、1.25和1 15。
50011
2001)6.2

Jv。、必为柱脚型钢(型钢芯柱)在基础顶面处所承受的轴力、弯矩设计值
3底板下混凝土强度验算
在上述公式所确定的型钢混凝土柱底轴力Ⅳ口和弯矩MB的作用下,埋八式柱脚型钢底板下的混凝土应满
足下列公式要求: N日≤NB。
(12)MB。——型钢底板下混凝土部分的承载力设计值。计算时取型钢底板的混凝土截面.将型
钢底板的锚栓作为受拉钢筋,按钢筋混凝土截面计算其承载力。
4柱脚受剪承载力
对于型钢埋置深度较浅(AB≤h。)的埋八式柱脚(图4b),其型钢底板底面在水平剪力%作用下,应满足

埋入式钢柱脚抗震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

埋入式钢柱脚抗震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

埋入式钢柱脚抗震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结合现存的研究成果,对国内外埋入式钢柱脚抗震性能与设计方法进行比较,找到各种设计方法存在分歧的方面,为今后埋入式钢柱脚的研究指明具体方向,推动钢结构技术的发展。

标签:传力机制;抗震性能;实验研究一、引言建筑钢结构中,钢柱脚的作用是将钢柱脚下端的轴力、弯矩、剪力传递给基础,使上部结构与基础有效地连接在一起,确保结构安全。

钢柱脚是决定底层钢柱稳定承载能力的主要因素,同时也直接关系到结构整体的内力分布状况与变形性能。

按照埋入形式的不同,钢柱脚分为外露式、外包式与埋入式三种,最新研究还有基于埋入式的浅埋式柱脚。

二、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对埋入式钢柱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日本。

日本学者秋山宏研究了H型截面的中柱和边柱柱脚的破坏形式、设计方法;中岛茂寿研究了方钢管截面的中柱和边柱柱脚的抗震性能以及各因素对柱脚性能的影响、破坏形式;捷克学者Pertold J等研究了在静力轴压下柱脚的粘结承载力和冲切承载力、应力分布及设计方法。

三、国内研究现状蔡益燕、王燕分别翻译了秋山宏的设计方法和破坏形式,童根树通过试算研究了埋入式柱脚的传力机制,殷志文初步研究了中柱的M-θ滞回性能、埋置深度、栓钉的布置对柱脚的影响。

秋山宏等用8个试件研究了H型截面的埋入式钢柱脚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受弯承载力(Akiyama H,1984)。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提出埋入式柱脚的主要破坏形式和符合该试验数据的H型截面埋入式柱脚的设计方法。

四、实验概况(一)试件设计和制作设计四个构件EB300-050、EB300-050-H、EB300-050-U、EB300-050-U-H 来研究地梁混凝土保护层的破坏模式以及边柱柱脚的传力机理,图1所示为试件配筋图。

(二)试验结果预测规定构件受拉时为正方向,受推时为负方向,四个构件的预测极限承载力以及破坏形式如表1所示。

根据计算结果,按照CECS230得到的计算结果过于保守。

(三)加载方法与量测方法试验中设计了加载孔,水平千斤顶的锚栓通过这个加载孔将荷载施加到试件上,在柱顶部加一块钢板,竖向千斤顶通过这块钢板将荷载施加到试件上。

型钢埋入式柱脚设计注意事项

型钢埋入式柱脚设计注意事项

型钢埋入式柱脚设计注意事项能抵抗弯矩作用的柱脚称为刚接柱脚,相反不能抵抗弯矩作用的柱脚称为铰接柱脚。

刚接与铰接的区别在于是否能传递弯矩,如果锚栓在翼缘的外侧,就是刚接,而且一般不少于4个,如果在翼缘内侧,就是铰接,一般为2个或4个。

这2种柱脚很明显的区别就是对侧移控制,如果结构对侧移控制较严,则采用刚接柱脚。

设计注意事项1、刚性固定埋入式柱脚是直接将钢柱埋入钢筋混凝土基础或基础梁的柱脚。

埋入办法一是预先将钢柱脚按要求组装固定在设计标高上,然后浇筑基础或基础梁的混凝土;另一种是预先按要求浇筑基础或基础梁的混凝土,在浇筑混凝土时,按要求留出安装钢柱脚用的插入杯口,待安装好钢柱脚后,再用混凝土强度等级比基础高一级的混凝土灌实。

通常情况下,前一种方法对提高和确保钢柱脚和钢筋混凝土基础或基础梁的组合效应或整体刚度有利,所以在工程实际中多被采用。

2、在埋入式柱脚中,钢柱的埋入深度是影响柱脚的固定度、承载力和变形能力的重要因素,而且有时对中柱、边柱和角柱,其埋入深度也不相同,这就需要选择易于进行钢筋混凝土补强的埋入深度来处理。

3、为防止钢柱的局部压屈和局部变形,在钢柱向钢筋混凝土基础或基础梁传递水平力处压应力最大值的附近,设置水平加劲肋是一个有效的补强措施;对箱形截面柱和圆管形截面柱处设置水平加劲肋的环形横隔板外,在箱内和管内浇筑混凝土也将获得良好的效果。

4、为防止基础或基础梁中混凝土早期的压坏和剪坏,应配置补强钢筋,合理地确定钢柱周边的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及其配筋是很重要的。

5、在中柱、边柱和角柱中,其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有时不一致,特别在边柱和角柱的柱脚中,对没有设置基础梁的一侧,钢柱翼缘面处的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中柱不小于180mm;边柱、角柱的外侧不小于250mm。

6、配置在钢柱埋入部分中的钢筋,除基础或基础梁应有的配筋外,应在钢柱周边增设补强垂直纵向主筋、架立筋、箍筋、顶部加强箍筋、基础梁主筋在钢柱埋入部分水平方向弯折处的加强箍筋。

型钢埋入式柱脚设计有哪些注意事项

型钢埋入式柱脚设计有哪些注意事项

型钢埋入式柱脚设计有哪些注意事项型钢埋入式柱脚设计是一种常见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法。

钢结构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建筑物,地下车库、机房等场所,型钢埋入式柱脚可以使建筑物结构更加稳固,保证建筑的安全性。

但是,在设计型钢埋入式柱脚时,需要注意一些关键点,以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安全问题。

一、钢材规格的选择在设计型钢埋入式柱脚之前,需要确定所需的钢材的规格。

这涉及到许多因素,如建筑物的使用类型、建筑物的高度、地震等级等。

根据这些因素,工程师可以选择合适的钢材规格,以确保柱脚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选用的钢材规格越大,其刚度也就越大。

在设计钢筋网壳体时,一般都是为了给某些构件带来加强作用,从而避免其出现发生板裂缝的问题。

二、柱脚的埋入深度柱脚的埋入深度是极其关键的,因为它直接影响到柱脚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一般情况下,建筑物的设计人员通常会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钢材的埋入深度。

在确定柱脚的埋入深度时,也应考虑地下水位、土壤松散度、土质类型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如果柱脚的埋入深度不够,则可能会发生柱脚塌陷或结构不稳定的问题。

三、柱脚的安装安装是柱脚设计的重中之重。

柱脚在安装时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如支撑平整度、钢材的弯曲和损坏、电焊等。

在柱脚的安装过程中,应特别注意钢材的压弯、钢材的切割以及电焊的技术相关问题,有必要提前做好技术方案的制定和协调工作。

对于大规格的柱脚,一般需要使用重型机械来进行安装,并需要进行充分的检验和验收。

四、柱脚的质量监控柱脚的质量监控是关键的环节之一。

只有保障了柱脚的质量,才能保证钢构件的安全性。

在柱脚的质量检验过程中,需要详细地测量钢材的尺寸、硬度、物理和力学性能指标等内容。

在检测的过程中,如发现质量方面存在问题,应及时纠正。

只有经过充分的检验和验收,柱脚才能通过质量监控,达到使用的标准和要求。

综上所述,型钢埋入式柱脚的设计需要注意许多关键点。

在选择钢材规格、确定埋入深度、安装柱脚和进行质量监控等方面,都需要精心设计和仔细操作,以确保钢构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埋入式钢柱脚设计
摘要:近年来,钢结构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诸多优点也得到很好体现。

本文就钢结构柱脚设计,以现有施工技术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埋入式双底板柱脚节点设计方案,以前参考交流。

关键词:设计;局限性;基础冲切;计算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steel structure in building design more and more widely, its advantages are well reflected. In this paper, the design of steel structure column, with the exist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s the foundation, puts forward a new embedded double bottom column node design, previously.
Key Words: design; limitations; punching calculation basis;
1、钢柱脚的设计及其局限性
目前钢结构柱脚设计通常采用埋入式柱脚和外包式柱脚两种形式。

埋入式柱脚是将钢柱埋入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或基础梁或筏片式基础中的(见图1);外包式柱脚是将钢柱用钢筋混凝土外包构成的柱脚(见图2),钢柱的轴力和弯矩通过焊接于钢柱的栓钉传递给混凝土,外包混凝土的高度与埋入式柱脚的埋入深度要求相同。

图1埋入式柱脚
在建筑结构中,柱脚的作用是固定柱身并将柱中的内力传递给基础。

由于埋置深度的特殊要求,一般高层建筑都设有多层地下室。

这种多层地下室柱脚基本上弯矩、剪力较小,主要以轴力为主。

如果采用常规的埋入式柱脚形式,柱脚埋入深度需要是柱子截面高度的3倍。

以柱子截面1 m×1 m箱型截面为例,柱脚埋入基础深度就要3 m,而且这种截面的柱子荷载一般较大,若再考虑柱子的冲切问题,就会出现柱脚部分基础厚度很大,达到5 m以上,使设计不尽合理。

而若采用外包式柱脚的形式,由于钢柱每侧混凝土外包部分的厚度不得小于200 mm,这样1 m×1 m的柱子在最底下一层的截面就变成1.4 m×1.4 m,势必影响建筑使用功能。

针对这种情况,在实际工程中设计了一种新的柱脚形式,这里称为
埋入式双底板柱脚。

这种埋入式双底板柱脚是由上下两块底板与底板间设置竖向加劲板形成整体的柱脚形式,见图3。

2、新型埋入式双底板柱脚的设计思路
埋入式双底板柱脚是由上下两块底板与底板间的竖向加劲板组成,整个柱脚形成一个刚性节点。

柱脚的竖向荷载首先传递给下部底板,然后再通过上下底板间加劲板的竖向焊缝传递给上部底板,从而形成共同受力的一个柱脚整体,节点刚度较好。

另外由于柱脚上焊有上下两块底板,与仅一块底板的柱脚相比较,在埋入深度一致的前提下,前者的嵌固效果要好很多。

参考《混凝土设计规范(GB50010-2010)》中受拉普通钢筋末端采用弯钩或机械锚固措施时,锚固长度可取基本锚固长度的60%,所以与传统的埋入式柱脚相比,这种埋入式双底板柱脚的埋置深度可以大大减小,从而达到减少基础深度的目的。

3、埋入式双底板柱脚的设计步骤
3.1双底板尺寸、上底板截面面积A及底板厚度t的确定
为了充分发挥上底板的承压作用,尽可能将下底板承受的荷载通过竖向加劲板传导给上底板,设计中将下底板截面尺寸设计为上底板截面尺寸的1/2。

对于上底板,可假定混凝土基础对柱脚底板的反力为均匀分布,因此上底板截面面积A可根据柱脚所受轴力荷载设计值N和混凝土基础的抗压强度设计值直接得到,即所需上底板截面面积A为
式(1)中:B—柱脚上底板截面的宽度;L—柱脚上底板截面的高度。

设置了竖向加劲板后,柱脚底板被分成若干区格,见上图3。

底板区格有两种形式:一是三边支承的矩形板;一是三边支承的异形板。

可分别确定这两种区格板单位宽度上的弯矩,从而确定底板的厚度t。

若按弹性理论算出的底板厚度较大时,可基于极限状态的设计方法来确定底板厚度[1]。

3.2上下底板间距即柱脚高度H的确定
埋入式双底板柱脚荷载虽然主要以竖向轴力为主,但仍然存在部分的弯矩和剪力,此弯矩和剪力基本上由与柱翼缘接触的混凝土承压进行平衡。

按照柱翼缘的混凝土承压设计(见图4),由弯矩和剪力产生的最大混凝土承压力不得超过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设计值值[2],可得
式中:—柱截面的宽度;
H—柱脚高度。

3.3底板间加劲板厚度的确定
加劲板的厚度可按一端固接一端自由的梁承受底板传来的均布反力确定其弯矩后得出。

同时由于双底板间加劲板的作用是将柱子的轴向荷载由下底板承担逐渐通过加劲板的竖向焊缝传递给上底板,从而形成上下底板共同受力,故通过计算焊缝的有效尺寸,也可以确定加劲板的厚度t,见式(4)、式(5)。

若钢柱内灌混凝土即为钢管混凝土结构时,则(4)式改为
式中:n—加劲板竖向焊缝的数量;
—柱截面的高度;
—焊缝的抗剪强度;
—加劲板竖向焊缝的长度。

3.4地脚锚栓的设计
双底板柱脚的锚栓基本上起着施工过程中固定柱脚的作用,同时承受柱脚弯矩,锚栓的面积不得小于。

式中:—锚栓强度设计值;
—受拉锚栓与受压锚栓间的距离。

4、埋入式双底板柱脚的构造要求
(1)为便于基础底板上部钢筋的施工,埋入式柱脚的上底板埋入基础内深度不应小于100 mm。

(2)埋入式柱脚上下底板间距不得小于1倍的,其中为柱子截面尺寸中
较大边值,且下底板埋入深度不得小于1.2倍的。

(3)为保证底板厚度不宜过大,竖向加劲板之间的最大净距离应小于,其中为加劲板的厚度。

(4)上下底板间柱身部分应设置栓钉,保证钢柱脚与基础混凝土之间的可靠结合,栓钉直径不宜小于,间距不宜小于200 mm。

5、埋入式双底板柱脚的基础抗冲切计算
埋入式双底板柱脚设计的思路是由上底板承受大部分轴向荷载,故柱脚的基础冲切面可以从上底板面开始计算,见图5,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基础厚度。

6、埋入式双底板柱脚的局限性
由于埋入式双底板柱脚埋入深度较小,故抗弯、抗拉能力比常规的埋入式柱脚要小,所以这种柱脚一般用在有多层地下室的高层结构中,柱脚荷载以轴心受压为主。

对于无地下室或单层地下室的结构,若柱脚处弯矩较大,甚至柱脚荷载出现轴向受拉的情况则不适合用这种柱脚。

同时这种柱脚焊缝较多,为保证焊接质量需在工厂整体加工完成。

结语:
本文简单分析了一种新的高层钢结构柱脚节点型式以及这种柱脚的计算方法和构造要求。

与现有的钢结构柱脚节点相比,这种柱脚节点焊有上下两块柱脚底板,整体刚度较好,同时计算基础冲切时可以从上底板面开始,大大减少了柱脚基础的埋置深度。

因而这种埋入式双底板柱脚节点特别适合于以承压为主的具有多层地下室的高层钢结构工程的柱脚设计。

参考文献:
[1] 童根树. 钢结构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43-144.
[2] 陈富生.邱国桦.范重. 高层建筑钢结构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355-358.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