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元夕——PPT课件

合集下载

青玉案-元夕ppt

青玉案-元夕ppt

结合全词,思考作者是怎样表现“那人” 孤高不群形象的?
对比
灯火辉煌与灯火阑珊对比,渲染后者的清 冷氛围。烘托出那人的孤高脱俗。
“宝马雕车”中的人儿、“笑语盈盈”的 盛装贵女与那人对比,反衬出“那人”的不慕 繁华、卓然不群。
梁启超以为最后三句中的“他”是"自怜幽 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艺衡馆词选》), 你同意他的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东风还未催开百花, 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 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 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这是化用唐朝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 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仙 境,写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极为繁 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其间的“宝”、“雕”、“凤”、 “玉”,种种丽字,只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大 概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 意而已。这也是对词中的女主人公言外的赞美 。
下阙:“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下阕,专门写人。作者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头 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 走后,衣香还在暗中飘散。这些丽者,都非作者意中关 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 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
同意。 下片塑造了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清
冷佳人形象,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作者追 慕的是一个不同凡俗,自甘寂寞的美人。这反 映的正是他自己在政治失意后,宁愿闲居,不肯 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中心:
写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 面,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反 衬出一个不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 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寄 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自甘寂寞,不慕荣华富 贵,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

《青玉案元夕》课件

《青玉案元夕》课件

艺术价值
文学价值
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思想价值
作品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 思考,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04
CATALOGUE
作品评价
历代评价
清代陈廷焯
不是风流放荡,只是一腔血泪耳 。
现代学者夏承焘
茂秦以故相子,而词调乃尔,固 知其不独讲风雅也。
现代作家茅盾
比飞卿色泽较淡,意态却浓,温 韦之外别有独至处。
文学成就
创作了大量反映时代心声 的词作,被誉为“词中之,社会 矛盾尖锐。辛弃疾因力主抗金而 遭排挤和打击,内心深感苦闷。
此词作于公元1174年(宋孝宗 淳熙元年)的元宵佳节,时辛弃
疾在江西信州上饶一带闲居。
词人借此词寄托了自己对国家前 途的担忧和对百姓命运的关切。
CATALOGUE
艺术特色
语言风格
语言优美
作品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 排比、对偶、借代等,使语言富 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语言质朴自然
作品语言平实,不事雕琢,表现 了作者真挚的情感和自然的审美 追求。
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
作品通过描绘元宵节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感 慨。
象征手法
作品中运用了象征手法,如“花灯”象征着美好的事物和理 想的生活。
作品争议
01
关于作品主题的理解存在争议, 有人认为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追 忆和感慨,也有人认为表达了对 爱情的执着追求。
02
关于作品的创作背景也存在争议 ,有人认为是在悼念亡妻,也有 人认为是在表达对某个女子的单 相思。
作品影响
对后世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 广泛传颂和引用。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课件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课件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课件 》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诗人简介 • 《青玉案·元夕》赏析 • 诗词中的传统文化 • 教学方法与策略 • 扩展知识
01
诗人简介
辛弃疾的生平与背景
出生于金国占领区的济南府 青年时期起义反金
祖父辛赞影响下的成长 南宋朝廷官员
重要作品与成就
作品数量丰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成就
作学习等。
教学环节设计
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环节,如 导入、新课学习、拓展延伸等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
度。
教学方法选择与应用
01
பைடு நூலகம்
02
03
情境教学
通过播放音乐、展示图片 等形式,营造诗歌情境,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情 感。
诵读教学
采用教师范读、学生朗读 、小组诵读等多种形式, 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诵读能 力。
《青玉案元夕》的背景
《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的作品之一,写的是元宵节夜晚的 景色和情感。该词以景起,以情结,表达了作者对国破家亡 的深切哀痛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04
教学方法与策略
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内容分析
明确教学内容及重难点,结合 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
学目标。
教学方法选择
选择适合诗歌欣赏的教学方法 ,如情境教学、诵读教学、合
合作学习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 开展诗歌鉴赏、分析等活 动,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反思与总结
教学效果反思
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跟 踪与反思,及时调整教学 策略和方法。
教学策略总结
总结本次课件的教学策略 及优点,为今后的教学提 供参考和借鉴。
学生发展评价

青玉案元夕古诗文教学PPT课件

青玉案元夕古诗文教学PPT课件


感知课文
宝 马 雕 车 香 满 路 。

感知课文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 玉壶:比喻明月。

感知课文
上阕(第二句)
译文: 游玩的人,熙熙攘攘,比肩接踵,骏马、彩车来来往往 ,路上弥漫着一种让人兴奋不已的香味。

感知课文
初读诗词,理解句意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

小结讨论
讨论二:
1、下片写了元宵佳节哪两种人?她们各自有怎样的特点?
盛妆的贵族女子和“那人”。 作用: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后者的可贵。

小结讨论
如何理解“那人”的形象含义? (这是一首爱情词吗?)

小结讨论
小结: 主旨:表现“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 托了词人的理想人格——不同流俗,志怀高远。

感知课文
初读诗词,理解句意
“东风夜放花千树”
• 东风:春风。 • 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感知课文
初读诗词,理解句意
“更吹落,星如雨。”
• 星:指焰火。形容满天的烟花

感知课文
上阕(第一句)
译文: 元宵节的晚上,春风轻拂,到处张灯结彩,焰火璀璨, 像千树的繁花怒放,落时又如漫天的星斗被春风吹落, 化作流星雨。
青玉案·元夕
古风高中语文课件
目录页
















语文基础模块青玉案.元夕ppt课件

语文基础模块青玉案.元夕ppt课件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古典诗文诵读
青玉案·元夕
指导朗读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答案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古典诗文诵读
青玉案·元夕①“众里寻他千”,一个“寻”,一个“千”,表达 对“那人”的钦佩与执着。
②“蓦然回首”、“却”传达出一种踏破铁鞋,忽然相见的 惊喜。
答案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古典诗文诵读
青玉案·元夕
①描写元夜满城灯火、尽情狂欢的情景; ②描写妇女盛装打扮、结伴观灯的情景; ③描写在灯火暗淡处终于找到了“那人”的情景。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青玉案·元夕》是词人落职闲居江西上饶时所作,词中大力 渲染元宵佳节的热闹情景,以反衬“那人”与众不同的形象。作者 当时因政见不合遭到排挤,他的报国之志难以实现,但他操守不变、 志向不改,不愿随波逐流,不肯同流合污。“那人”的形象,正是 作者自己人格的写照。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青玉案-元夕》课件

《青玉案-元夕》课件

“众里”一句 可见词人对“理想”追寻的执着和艰辛。 “蓦然回首” 反映词人历经千辛万苦后突然获得的惊喜。 “灯火阑珊处” 点明灯火幽黯,暗示“孤寂”。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梁 启超在《艺蘅馆词选》中评论“自怜幽独, 伤心人自有怀抱”,谈谈自己的体会。
• 从作者身世看,这首词大约作于被罢职闲居期间, 置身热闹之外的“那人”形象里,实有作者自身的 影子在,或者简直就是作者人格的化身。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 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 路 ’——晏殊《蝶恋花》,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 辛弃疾《青玉案》,此第 三境也。”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 火阑珊处
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 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1.词人看到了哪些热闹景象?
火树银花(烟火),宝马雕车,凤箫,玉壶、鱼 龙。
2.这些热闹景象构成一幅怎样的画面?
车多、人多、灯多,焰火美、音乐美、花灯美、 服饰美、情态美。热闹非凡 、盛况空前。
(1)两句都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繁多的灯火比 作千树花,把满天的烟火比作雨点般落下的星星。 极为形象生动地渲染了元宵节张灯结彩,烟花怒 放的喜庆景象。
修辞手法 这两句用了借代的手法,“香”“暗香”均是借 体香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 戏耍的女子。 这样写含蓄而又生动,这些女子的欢闹与下文在 “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形成鲜明的对比,突 出了后者的可贵。暗香去。众里寻他千,蓦然回 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入夜,一城花灯像东风吹开千树繁花一样, 又像吹落了满天繁星,如雨一般洒落。

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ppt课件

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ppt课件



渲染等
他人与我、乐与悲)
以乐写哀等。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可蜂 拥而出 或留恋 财物, 要当机 立断, 披上浸 湿的衣 服或裹 上湿毛 毯、湿 被褥勇 敢地冲 出去
1、再次大声朗读课文。 2、概括词上下阕的内容: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可蜂 拥而出 或留恋 财物, 要当机 立断, 披上浸 湿的衣 服或裹 上湿毛 毯、湿 被褥勇 敢地冲 出去
1、请您介绍你了解到 的辛弃疾;
2、请背诵您积累的辛 弃疾诗词或名句。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可蜂 拥而出 或留恋 财物, 要当机 立断, 披上浸 湿的衣 服或裹 上湿毛 毯、湿 被褥勇 敢地冲 出去
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 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 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绍兴三十一 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 表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 史。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 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 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 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 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 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 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 一代大家。
花灯闪亮,烟花怒放, 流光溢彩,舞鱼弄龙, 万人空巷,美女云集, 摇曳多姿,热闹非凡。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可蜂 拥而出 或留恋 财物, 要当机 立断, 披上浸 湿的衣 服或裹 上湿毛 毯、湿 被褥勇 敢地冲 出去
2、“那人”是个 怎样的人?为什么 没加入狂欢的行列?
3、作者塑造这样 一位美人,用意是 什么?

《青玉案_元夕》ppt课件

《青玉案_元夕》ppt课件

提示:这两句用了借代的手法, “香”“暗香”均是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 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 这样写含蓄而又生动,这些女子的欢闹与 下文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形成鲜 明的对比,突出了后者的可贵。
10

谢谢大家!
11
Page 5
Page 6
上阕: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下阕:众里寻他千。 蓦然回首, 那人却 在灯火阑珊处。
凤箫声动,玉壶光 转,一夜鱼龙舞。
Page 7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不与 慕众 荣不 华同 不寂 流寞 时孤 俗独
Page 8
女火 “ 子阑 蓦 呢珊 然 ?处 回 ”首 这, 是那 个人 怎却 样在 的灯
Page 3
思想内容:辛弃疾的词今存六百二十
余首,主要表现了抗金救国、收复中 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批判南宋 王朝偏安江左、妥协投降政策,抒发 自己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
思想内容 及 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辛弃疾继承苏轼和南宋以 来爱国词人的豪放词风,气势壮阔的 艺术境界,也接受婉约词人的影响, 形成了自己瑰丽多姿的艺术风格。
学习表现手法

1.“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 作用?
•提示:这两句都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前 句把繁多的灯火比作千树花,后句把满天 的烟花比作似雨点般落下的星星,极为形 象的渲染了元宵之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 的喜庆景象。
9
2.“宝马雕车香满路”“笑语盈盈暗香 去”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 么表达作用?
Page 4
辛弃疾名句知多少?
①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 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③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是对辛弃 疾自己的一种写照。根据历史背景可知,当时的辛弃疾不 受重用,文韬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怀着一种无比惆怅之感, 所以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赏。也就像站在热闹氛围之外的那 个人一样,给人一种清高不落俗套的感觉,体现了受冷落 后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士之风。
14
主要运用反衬的艺术手法
蛾 儿 雪 柳 黄 金 缕 , 笑 语 盈 盈 暗 香 去
9
眾 里 尋 他 千 百 度
10
驀 然 回 首 , 那 人 卻 在 燈 火 闌 珊 處 11
东风仿佛吹开了盛开鲜花的千棵树,又如 将空中的繁星吹落,像阵阵星雨。华丽的香车 宝马在路上来来往往,各式各样的醉人香气弥 漫着大街。悦耳的音乐之声四处回荡,职如风 萧和玉壶在空中流光飞舞,热闹的夜晚鱼龙形 的彩灯在翻腾。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 晶莹多彩的装扮在人群中晃动。她们面容微笑, 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我寻找那人千 百次,都没看见她,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 了她立在灯火零落稀疏的地方。
青玉案 · 元夕 南宋 辛弃疾
1
青玉案·元夕 [宋] 辛
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
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 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 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 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 千,蓦然回首,那人却 在,灯火阑珊处。
2
注释
①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 夜称元夕或元夜。 ②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③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 星,指焰火。 形容满天的烟花。 ④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⑤凤箫:箫的名称。 ⑥玉壶:比喻明月。 ⑦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即舞鱼舞 龙。是元宵节的表演节目) ⑧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 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⑨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 ⑩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 气:零落稀疏的样子。
東 風 夜 放 花 千 樹
5
更 吹 落 , 星 如 雨 。
6
寶 馬 雕 車 香 滿 路
7
鳳 簫 聲 動 , 玉 壺 光 轉 , 一 夜 魚 龍 舞
8
下阕仍然在写“元夕”的欢乐,只不过上阕写的是整个场面,下阕写 一个具体的人,通过他一波三折的感情起伏,把个人的欢乐自然地溶 进了节日的欢乐之中。
关切之人,在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
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
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
明看见了心中的那个她。她原来在这冷落
的地方。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精神
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到此,
全诗戛然而止才恍然,那上阕的灯、月、
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
那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
3
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
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
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
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
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
过程。
15
这是一首婉约词,这首词的境界非常的美,
可以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词从开头起
“东风夜放花千树”,就极力渲染元宵佳
节的热闹景象:满城灯火,满街游人,火
树银花,通宵歌舞。然而作者的意图不在
写景,而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的那 叶
个人的与众不同。在元宵节上,人们盛装 落 出席,有说有笑,在她们走后,只有衣香 作 还在暗中飘散。这些丽者,都非作者意中 品
寺庙的和尚道士设孤魂道场,以祭奠阵亡的军士,中元节时,人们
要焚烧大量的纸钱。
农历十月十五,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
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日,水官根据考察,录奏天廷,为人解
厄。在民间,下元节这一日,还有民间工匠祭炉神的习俗,炉神就
是太上老君,大概源于道教用炉炼丹。
4
诗歌解读:本诗上阕写元宵之夜的盛况。主要是从这个场 景进行描写
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国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称
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赐福日,中元为地官赦罪日,下元
为水官解厄日。所以会在中元时普渡孤魂野鬼。中元节——农历7月
15日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元节”。在南方,亦称“鬼节”。也
有说法中元节是在农历7月14日。节日这天,人们带上祭品,到坟
上去祭奠祖先,与清明节上坟相似。在封建时代,地方官府还命令
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
而且,倘若无此人,那一切又有什么意义
与趣味呢!
16
• 不同的解读:
• 1、梁启超谓“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认为此词有寄托,可 谓知音。 2、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作者借此自喻明志。表 达自己和词中的女子一样高洁自持、孤芳自赏、娴静高雅。不肯与当 时的世风和黑暗现实同流合污,宁可一个人寂寞站于灯火阑珊处,也 不肯屈身降志,去和志向不同的当权者凑热闹。 3、它表达了人生的一种境界,或者是一种哲理,这种哲理或境界是人 生中超越时间、空间的理解,具有永恒性和宇宙性。不会因岁月、际 遇、环境的不同而磨灭或忘却。
• 用如山似海的观灯人,来反衬“灯火阑珊处”的她。观灯 图的是热闹,哪里热闹人就会往哪里去,而她却避开了繁 华,独自一人,静静地站在灯火零落的地方。或许是个性 使然,或许是有所期待,又或许是生世、处境异于常人。 总之,这是一个自甘寂寞,孤傲独立者的形象。上阕用了 大量的笔墨描写元宵的热闹场面,实则是为了下阕灯火阑 》云: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
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 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三 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13
关于“那人”
一种说法是说,“那人”是实指:一个青春妙龄的少女, 她在词的最后才于模糊的昏暗之处露了一下脸。。等她的 人在明处,她在暗处,也许她早就发现他了,但她却不急 着与他相见,先考验一下他的耐心,想看看他着急的样子, 也验证一下他对自己的爱,然后悄然无声地跟在他后头, 等到他等的快要崩溃的时候才给他一份意外的惊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