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元夕ppt课件

合集下载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课件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课件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课件 》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诗人简介 • 《青玉案·元夕》赏析 • 诗词中的传统文化 • 教学方法与策略 • 扩展知识
01
诗人简介
辛弃疾的生平与背景
出生于金国占领区的济南府 青年时期起义反金
祖父辛赞影响下的成长 南宋朝廷官员
重要作品与成就
作品数量丰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成就
作学习等。
教学环节设计
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环节,如 导入、新课学习、拓展延伸等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
度。
教学方法选择与应用
01
பைடு நூலகம்
02
03
情境教学
通过播放音乐、展示图片 等形式,营造诗歌情境,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情 感。
诵读教学
采用教师范读、学生朗读 、小组诵读等多种形式, 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诵读能 力。
《青玉案元夕》的背景
《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的作品之一,写的是元宵节夜晚的 景色和情感。该词以景起,以情结,表达了作者对国破家亡 的深切哀痛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04
教学方法与策略
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内容分析
明确教学内容及重难点,结合 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
学目标。
教学方法选择
选择适合诗歌欣赏的教学方法 ,如情境教学、诵读教学、合
合作学习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 开展诗歌鉴赏、分析等活 动,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反思与总结
教学效果反思
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跟 踪与反思,及时调整教学 策略和方法。
教学策略总结
总结本次课件的教学策略 及优点,为今后的教学提 供参考和借鉴。
学生发展评价

《青玉案-元夕》课件

《青玉案-元夕》课件

“众里”一句 可见词人对“理想”追寻的执着和艰辛。 “蓦然回首” 反映词人历经千辛万苦后突然获得的惊喜。 “灯火阑珊处” 点明灯火幽黯,暗示“孤寂”。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梁 启超在《艺蘅馆词选》中评论“自怜幽独, 伤心人自有怀抱”,谈谈自己的体会。
• 从作者身世看,这首词大约作于被罢职闲居期间, 置身热闹之外的“那人”形象里,实有作者自身的 影子在,或者简直就是作者人格的化身。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 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 路 ’——晏殊《蝶恋花》,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 辛弃疾《青玉案》,此第 三境也。”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 火阑珊处
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 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1.词人看到了哪些热闹景象?
火树银花(烟火),宝马雕车,凤箫,玉壶、鱼 龙。
2.这些热闹景象构成一幅怎样的画面?
车多、人多、灯多,焰火美、音乐美、花灯美、 服饰美、情态美。热闹非凡 、盛况空前。
(1)两句都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繁多的灯火比 作千树花,把满天的烟火比作雨点般落下的星星。 极为形象生动地渲染了元宵节张灯结彩,烟花怒 放的喜庆景象。
修辞手法 这两句用了借代的手法,“香”“暗香”均是借 体香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 戏耍的女子。 这样写含蓄而又生动,这些女子的欢闹与下文在 “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形成鲜明的对比,突 出了后者的可贵。暗香去。众里寻他千,蓦然回 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入夜,一城花灯像东风吹开千树繁花一样, 又像吹落了满天繁星,如雨一般洒落。

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PPT

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PPT
⑿蓦然:突然, 猛然。
⒀阑珊:零落稀 疏的样子。
诗词翻译
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 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 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 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 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 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 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 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 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 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 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诗句赏析
下阕,专门写人。作者先 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头 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行走 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 走后,衣香还在暗中飘散。
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 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 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 方,未曾离去!发现那人的一 瞬间,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 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
⑵元夕:夏历正 月十五日为上元 节,元宵节,此 夜称元夕或元夜。
⑶“东风”句: 形容元宵夜花灯 繁多。花千树, 花灯之多如千树 开花。
⑷星如雨:指焰 火纷纷,乱落如 雨。星,指焰火。 形容满天的烟花。
⑸宝马雕车:豪 华的马车。
⑹“凤箫”句: 指笙、箫等乐器 演奏。凤箫,箫 的美称。
⑺玉壶:比喻明 月。亦可解释为 指灯。
中心思想
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 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 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全词采用对比手法,上阕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 耳的元夕盛况,下阕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 落处的孤高女子,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余味无穷。

第四章

相关练习
默写题
1、《青玉案元夕》中作者藉那 “灯火阑珊处”的“那人”,暗 示自己不(随波逐流),不(趋 炎附势),(自甘寂寞)的孤高 性格。

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ppt课件

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ppt课件



渲染等
他人与我、乐与悲)
以乐写哀等。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可蜂 拥而出 或留恋 财物, 要当机 立断, 披上浸 湿的衣 服或裹 上湿毛 毯、湿 被褥勇 敢地冲 出去
1、再次大声朗读课文。 2、概括词上下阕的内容: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可蜂 拥而出 或留恋 财物, 要当机 立断, 披上浸 湿的衣 服或裹 上湿毛 毯、湿 被褥勇 敢地冲 出去
1、请您介绍你了解到 的辛弃疾;
2、请背诵您积累的辛 弃疾诗词或名句。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可蜂 拥而出 或留恋 财物, 要当机 立断, 披上浸 湿的衣 服或裹 上湿毛 毯、湿 被褥勇 敢地冲 出去
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 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 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绍兴三十一 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 表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 史。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 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 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 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 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 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 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 一代大家。
花灯闪亮,烟花怒放, 流光溢彩,舞鱼弄龙, 万人空巷,美女云集, 摇曳多姿,热闹非凡。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可蜂 拥而出 或留恋 财物, 要当机 立断, 披上浸 湿的衣 服或裹 上湿毛 毯、湿 被褥勇 敢地冲 出去
2、“那人”是个 怎样的人?为什么 没加入狂欢的行列?
3、作者塑造这样 一位美人,用意是 什么?

春节诗词青玉案·元夕-完整版PPT课件

春节诗词青玉案·元夕-完整版PPT课件

青玉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元夕
宋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 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 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火阑
珊处。
辛弃疾:南宋词人。原字坦 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 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 久归南宋。强烈的爱国主义 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 本思想内容。他是我国历史 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 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注释: 元夕:阴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 是夜称元夕或元夜。 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 玉壶:指月亮。
鱼龙舞:指舞鱼、龙灯。 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 的首饰。这里指盛妆的妇女。 盈盈:仪态美好的样子。 蓦然:突然,猛然。 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译文: 夜晚的东风将元宵的灯火吹得如千树花开, 更让烟火看来是被吹落的万点流星。华丽的 马车香气洋溢在行驶的路上。凤箫吹奏的乐 曲飘动,与流转的月光在人群之中互相交错。 整个晚上,此起彼伏的鱼龙花灯在飞舞着。 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身上穿着多 彩的衣物,在人群中晃动。她们面带微笑, 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我千百次寻 找她,都没找到她,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 见了她立在灯火零落之处。
简析: 此词极力渲染元宵节观灯的盛况。先写 灯火辉煌、歌舞腾欢的热闹场面。花 千树,星如雨,玉壶转,鱼龙舞。满 城张灯结彩,盛况空前。接着即写游 人车马彻夜游赏的欢乐景象。
观灯的人有的乘坐香车宝马而来,也有 头插蛾儿、雪柳的女子结伴而来。在倾 城狂欢之中,词人却置意于观灯之夜, 与意中人密约会晤,久望不至,猛见那 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结尾四句,借 “那人”的孤高自赏,表明作者不肯同 流合污的高洁品格。全词构思新颖,语 言工巧,曲折含蓄,余味不尽。

青玉案-元夕课件-PPT

青玉案-元夕课件-PPT

上片状景,铺叙元夕满城灯 火尽情狂欢的景象。开篇两 句运用夸张和比喻展示出一 幅火树银花的瑰丽画面。接 着四句,写人们欢度良宵的 种种活动。词中没有直接描 写人物,而是通过车马、道 路、乐声和舞灯等画面,烘 托出游人繁多、气氛热烈、 场景壮观的情景。辛弃疾在 上片极力描绘元夕热闹繁华 的场面,是为了反衬结尾 “那人”自甘寂寞的孤独情 怀。
2021/3/27
CHENLI
9
2021/3/27
这是一首婉约词,这首词的境界非常的美, 可以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词从开头起 “东风夜放花千树”,就极力渲染元宵佳 节的热闹景象:满城灯火,满街游人,火 树银花,通宵歌舞。然而作者的意图不在 写景,而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的那 叶 个人的与众不同。在元宵节上,人们盛装 落 出席,有说有笑,在她们走后,只有衣香 作 还在暗中飘散。这些丽者,都非作者意中 品 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 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 ……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 分明看见了心中的那个她。她原来在这冷 落的地方。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精 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到 此,全诗戛然而止才恍然,那上阕的灯、 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 腾,那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 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 而设,而C且HEN,LI 倘若无此人,那一切又有什 10 么意义与趣味呢!
2021/3/27
CHENLI
5
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稼轩的这一首,却谁也不能视为可有可无,即此亦 可谓豪杰了。然究其实际,上片也不过渲染那一片热闹景况,并无特异独出之处。 看他写火树,固定的灯彩也。写“星雨”,流动的烟火也。若说好,就好在想象: 是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 且还又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烟火,先冲上云霄,复自空而落,真似陨 星雨。然后写车马,写鼓乐,写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 们的载歌载舞、鱼龙曼衍的“社火”百戏,好不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其间 “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总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 氛来传神来写境,盖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 助意而已。总之,我说稼轩《青玉案 元夕》,前半实无独到之胜可以大书特书。 其精彩之笔,全在后半始见。

《青玉案·元夕》课件

《青玉案·元夕》课件
《青玉案·元夕》课 件
目录
• 简介 • 内容解析 • 艺术特色 • 评价与影响 • 相关作品比较
01
简介
作者介绍
01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 稼轩,山东历城人。他是一位著 名的爱国词人,也是豪放派词的 代表人物之一。
02
辛弃疾的词作多抒发强烈的爱国 热情,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民族 危机,风格雄浑豪放,意境深远 。
与作者的其它作品的比较
情感表达的比较
《青玉案·元夕》与《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的比较。两者都表达了人生苦短 的感慨,但《青玉案·元夕》更强调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和自我价值的肯定。
创作手法的比较
《青玉案·元夕》与《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的比较。两者都采用了丰富的比 喻和象征手法,但《青玉案·元夕》更注重对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和情感表达的细 腻。
04
详细描述
深入探讨《青玉案·元夕》中意象的象 征意义,理解作者通过这些意象所要 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06
详细描述
比较《青玉案·元夕》与其他版本或作品中的 意象,分析它们的异同点以及产生这些异同的 原因。
主题思想
总结词
阐述主题思想内容
详细描述
对《青玉案·元夕》的主题思 想进行阐述,包括作者通过 这首词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
词人运用丰富的比喻手法,将心中之人比作“月中玉兔 ”、“嫦娥下凡”,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她的美貌和气质 。
02
对比
通过“花灯盛景”与“孤独赏灯人”的对比,突显出词 人内心的孤寂与无奈。
03
细节描写
对“花灯盛景”和“孤独赏灯人”的细节描绘,细腻入 微,使画面更加生动具体。
语言风格
01
02
03
婉约柔美

青玉案-元夕课件-PPT

青玉案-元夕课件-PPT
情感渲染
通过“光如昼”等词句,渲染出一种热闹、欢快的氛围,为后续的情感抒发做铺 垫。
词的下片解析
主角出场
下片开始,主角“我”出场,通过“凤箫声动”、“玉壶光 转”等词句,描绘出“我”的形象和动态。
情感抒发
在“我”的视角下,词人通过“宝马香车”、“鱼龙舞”等 词句,进一步描绘了元宵夜的繁华,并抒发了自己对这种热 闹的感慨和向往。
词牌名的含义
青玉案是词牌名,代表词的格式和韵律,也是词的标题。在《青玉案·元夕》中,青玉案作为词牌名,限定了词的 格式和韵律,同时通过标题传达了词的主题和情感。
词牌名的运用
在《青玉案·元夕》中,词人通过运用青玉案这一词牌名,展现了其高超的文学技巧和艺术修养。他严格遵循了青 玉案的格式要求,通过精心的构思和布局,将情感和意象融入词中,使得整首词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达到了完美的 统一。
感谢您的观看
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在现代文化中的应用与传承
影视剧改编
青玉案-元夕被改编成多部 影视剧,通过影像艺术形 式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音乐创作
青玉案-元夕被谱写成多首 歌曲,成为音乐创作的重 要素材,丰富了现代音乐 的内容和形式。
文学作品引用
青玉案-元夕被广泛引用在 文学作品中,提升了文学 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重要地位
青玉案·元夕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 地位,被视为辛弃疾的代表作之 一,对宋词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艺术价值
青玉案·元夕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其文字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 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启迪。
研究价值
对于文学研究者来说,青玉案·元夕 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有助于深入 了解宋词的发展历程、文学风格和 艺术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这首词的下片末尾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有人认
为是作者追慕的美人,近代梁启超则认为是“自怜幽独,伤 心人别有怀抱”,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请你谈谈对“那
人” 形象的理解。
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宋淳熙元年或二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 宋统治阶级 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
处一角的他
6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郭沫若
7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 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 和政治家。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 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辛弃疾在文学上与苏轼 齐名,号称“苏辛”, 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
15
精华延伸
16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 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 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此第 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
憔悴。—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 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
安”。
返回
8
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淳熙元年或二年。当 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 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 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 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 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 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返回
9
本词风格
婉约
10
稼轩心胸发起才,改之而下则犷, 起二句赋色瑰丽,收处和婉
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正月十五夜灯 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
正月十五夜 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明确:这一形象写的是一个自甘寂寞、不随流俗的女子,实际上是词人理想人 格的化身。 作者借以寄托自己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心情,以及宁愿幽居而 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和自 甘淡泊的理想人格(即不与媚敌求荣的主 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救国的政治立场)。
14
本文主旨
本词表面极写元宵节灯火辉煌、万人彻夜狂 欢的场面,讽刺南宋统治者只知沈醉于歌舞 升平,而不思复国。词中繁华的景象,衬托 出一位自怜幽独,脱俗不群的美人形象,从 中表现了词人唯我独醒,不随波逐流的清高 品格。
5
1、上阕写了哪些景象?下阕写了哪些形象? 其特点怎样?
A.焰火:如花树如星雨——形态之美。 B.车马:宝马雕车香满路——服饰华贵,观者之盛。 C.音乐:凤箫声动——音乐美妙。 D.月亮:玉壶光转——谓更深夜阑 E.士女: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妆扮、情态
之美。 上阙描写元宵节热闹狂欢之景象 下阙描写了盛妆艳服、欢声笑语的人群;灯火阑珊之处,独
1
青玉案 元夕
辛弃疾
题目
作者
背景
正文
2
青玉案
词牌名。取于东汉张衡《四愁诗》: “美人赠我锦锈段,何以报之青玉案”
元夕
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 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返回
3
青玉案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 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 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 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 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写作特点
思想感情
结束
4
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 星,指焰 火。形容满天的烟花。
凤箫:箫的名称。 玉壶:比喻明月,故继以“光转”二字,亦或
指灯。 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 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
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盈盈::零落稀疏的样子。
晏、欧诸公所 不许也。
17
作业
背诵这首词
18
19
提示:这两句用了借代的手法,“香”“暗香”均是借体香 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这 样写含蓄而又生动,这些女子的欢闹与下文在“灯火阑珊处 ”的“那人”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后者的可贵。
13Biblioteka 3、这首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反衬。上阕的描写的热闹场景是为了反衬下阕的灯火阑珊;描写游人的热烈是为了反衬那人 的孤寂,充分表现出那人不肯随波逐流,宁愿因此而被人冷落的品质,反衬出一个自甘寂 寞,独立不移、性格孤介的女性形象。
-清末词人谭献评《词辩》
11
表现手法
12
1.“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两句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提示:这两句都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前句把繁多的灯火比 作千树花,后句把满天的烟花比作似雨点般落下的星星,极 为形象的渲染了元宵之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
2.“宝马雕车香满路”“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两 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