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压迫易感性神经病的临床、电生理、病理及基因突变分析
骨科常见遗传性神经肌肉病

步态异常
❖ 共济失调(下肢→上肢)、构音障碍、眼震、眼肌麻 痹、慢眼活动、锥体束征、视网膜色素变性、锥体外 系征、肌萎缩、周围神经病和痴呆等
❖ 痴呆多见于SCA1、SCA2型,SCA2可有腱反射↓, SCA3常伴面、舌肌搐颤和突眼,SCA7有视网膜色素 变性
❖ 头部CT或MRI显示小脑脑干萎缩
指鼻试验不准
运动神经元病
世界五大绝症之一
• 运动神经元病 • 癌症 • 艾滋病 • 白血病 • 类风湿
四大神经退行性疾病
运动神经元病 亨廷顿氏病 老年性痴呆症 帕金森氏病
(运动神经元病)MND 被称作“世纪顽症”,病情 进展十分凶险。在中国,有20万“渐冻人”,实 际上可能更多。
• 生存期:自确诊后, 2-5年(多),10年以上(少 10%),50年(霍金1人);
萎缩、周围神经(多发感觉周围神经轴索受损)、心脏 (心脏扩大、心肌肥厚、结缔组织增生、铁沉积)
神经系统
❖ 小脑-感觉共济失调:行走不稳、易跌倒(躯干共济 失调)→ 辨距不良→ 言语不清(言语缓慢、爆发性 言语)、肌张力↓
❖ 感觉缺失:深感觉↓→ 浅感觉↓、腱反射↓ ❖ 眼球运动异常、视神经萎缩(30%)、神经性耳聋
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的诊断
• 临床资料 年龄、性别、症状和体征
• 系谱分析 两代以上、同胞
• 常规 辅助检查 血清学检查(肌酶谱、血清铜蓝蛋白)、电生理、影像学检查和
病理学检查 • 遗传物质及基因产物检测:
染色体检查:21三体综合征、 基因诊断:假性肥大肌营养不良、脊肌萎缩症等 基因产物检测:假性肥大肌营养不良
按主要受累部位
❖ 周围神经病(CMT、HNPP-遗传性压迫易感性神经病、 Refsum病-遗传性共济失调性多发性神经炎样病)
遗传性压力易感性神经病

12
3
入院后考虑周围神经病变:多发性感觉运动神经病(病 因不清). 给予B族维生素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高压氧及物理治疗 后,患者右上肢无力逐渐好转,住院89天后出院,出院 时右上肢近端肌力恢复至Ⅴ-级. 复查NCV:双侧尺神经、右侧胫神经感觉传导减慢,双侧 胫神经、腓神经运动传导减慢。较入院时无变化。
7
8
请其未发病父亲行神经电生理检查亦显示:双侧正中神 经、尺神经感觉传导速度明显减慢,双侧正中神经、尺 神经运动潜伏时延长。 确诊为遗传性压力易感性周围神经病。 患者出院后一直随访观察,患者避免军事训练,右上肢 无力症状基本消失,神经电生理检查提示周围神经损害 范围较前改善。
9
பைடு நூலகம்
患者孙某,男性,17岁,青年战士,河南省新乡市人, 入伍3月。 临床资料:患者因左上肢麻木无力1月于2014年11月20 日入院,主要表现为军事训练后出现阵发性左上臂麻木, 逐渐加重出现无力,上抬受限,自觉手部肌肉萎缩。下 肢活动正常。 查体:颅神经(-),双侧肱二头肌、大鱼际肌及拇长 展肌肌肉萎缩,双上肢肌张力稍降低,左上肢近端肌力 Ⅳ+,远端Ⅲ级,右上肢近端肌力正常,远端肌力Ⅳ+, 双下肢肌力肌张力正常,无感觉障碍。双上肢反射未引 出。
5
6
半年后仍未完全恢复正常,无法完成俯卧撑、引体向上 等对上肢力量要求较高的动作,复查神经电生理仍提示 周围神经弥漫性损害。因未明确诊断,故再次入院就诊。 经重医王学峰教授及肖飞博士会诊,拟诊为遗传性压力 易感性周围神经病,完善CMT1A(PMP22,peripheral myelin protein 22)基因检测,提取患者血液中有核细 胞DNA,使用CMT1A基因和内参TBXASI基因特异引物 进行PCR扩增,结果显示:CMT1A基因重复异常,拷贝 数减少。 行磁共振波普分析提示:前扣带回、双侧尾状核头及周 边见NAA峰降低,cho峰升高,部分似见倒立的Lac双峰, 右侧颞叶NAA/Cr比值降低,提示局部神经元或轴索功 能减低或损伤可能。 EEG:界限性异常。
PMP22基因相关性周围神经病的遗传学和临床特点分析

PMP22基因相关性周围神经病的遗传学和临床特点分析朱啸巍;詹飞霞;张超;刘时华;钟平;曹立;栾兴华【期刊名称】《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22(42)5【摘要】目的·研究周围髓鞘蛋白22(peripheral myelin protein-22,PMP22)基因相关性周围神经病患者的遗传学特点和临床特征,并探讨基因型和临床表型的相关性。
方法·收集2006年—2022年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162例周围神经病患者,应用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全外显子测序(whole exon sequencing,WES)和Sanger测序技术等分子诊断技术综合分析筛选出26例PMP22基因相关性周围神经病先证者及其33例家系成员患者的基因变异情况,包括重复突变、缺失突变及点突变。
进一步分析26例PMP22基因相关性周围神经病患者的遗传学和临床特点,临床特点包括人口学数据、临床表现、神经电生理特点、病理学特点等。
结果·PMP22基因相关性周围神经病患者共59例(男性37例,女性22例),其中46例为家系病例(来自13个家系),余13例为散发病例。
所有患者发病年龄34.0(14.0,49.5)岁,首发症状为肢体无力或肢体麻木。
51例为PMP22重复突变,临床表型为腓骨肌萎缩症1A型(Charcot-Marie-Tooth type-1A,CMT1A);6例PMP22缺失突变,临床表型为遗传性压迫易感性神经病(hereditary neuropathy with liability to pressure palsies,HNPP);2例PMP22点突变(p.S72L和p.G100V),表型为Dejerine-Sottas综合征(Dejerine-Sottas syndrome,DSS)。
pmp22基因缺失及遗传性压力易感性周围神经病相关研究

·综述·系统医学SYSTEMS MEDICINE 系统医学2020年1月第5卷第1期人类周围髓鞘蛋白22基因(peripheral myelin protein-22,PMP22)主要表现在外周神经系统的致密髓鞘中。
由于PMP22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性周围神经病患者的比例超过50%。
这一数字中包括PMP22基因重复突变导致的腓骨肌萎缩症1A型(Charcot-Marie Touth type-1A,CMT1A)、PMP22基因杂合缺失或点突变引起的遗传性压力易感性周围神经病(hereditary neuropathy with liability to pressure palsies,HNPP)和PMP22点突变导致的腓骨肌萎缩症1E型(Charcot-Marie Touth type-1E,CMT1E)。
该类病通常在早期临床当中症状轻微,临床和生活中常常被忽视,且很容易造成漏诊或者误诊。
该文主要就国外对PMP22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性压力易感性周围神经病(HNPP)的致病机制进行综述和讨论,以期进一步提高临床医师、患者其理解、认知与诊断水平。
1PMP22基因突变及其相关疾病早期有学者利用神经电生理学和病理学标准,将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神经病分为脱髓鞘型和轴突型,分别为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类型1(HMSN-1,现命名为CMT1)和类型2(HMSN-2或CMT2)[1]。
CMT1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减慢;而CMT2患者的传导速度通常是正常,但运动和感觉反应的振幅减小。
病理学上,CMT1显示出突出的洋葱鳞茎,代表了髓鞘神经纤维周围过度的细胞膜过程,而这些神经纤维无法形成致密的髓鞘。
相比之下,轴突型缺失是CMT2的主要特征。
有一小部分CMT患者不属于CMT1或CMT2,他们通常被归类为CMT的主要中间形式。
根据基因异常的不同,这一类中的每一种都被进一步细分[2]。
虽然CMT的患病率高达1:2500[3],但超过50%的CMT病例是由PMP22基因突变引起的,包括杂合重复(CMT1A)、杂合缺失(HNPP)和点突变(CMT1E)。
经基因诊断的遗传性压力易感性神经病的临床及电生理特点

经基因诊断的遗传性压力易感性神经病的临床及电生理特点宋春莉;王哲;王楠;周丽娜;孙大勇;刘丽波【期刊名称】《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年(卷),期】2012(029)007【摘要】目的观察经基因检测的遗传性压力易感性神经病(HNPP)的临床及神经电生理变化特点.方法评估6个家系12例HNPP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电生理及PMP22基因检测资料.结果男4例,女8例,年龄10~52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易卡压周围神经受到轻微牵拉或压迫后出现运动感觉障碍;神经电生理检查示广泛神经传导异常,其中以尺神经、正中神经传导减慢发生率高;HNPP患者的PMP22基因起始拷贝数值波动于0.16~O.38之间,低于正常对照组(0.45~1.68).结论HNPP多数以易受压部位起病,表现无力麻木症状;电生理检查对HNPP的诊断有重要意义,特点主要为弥漫性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基因检测提示国人HNPP的常见病因是PMP22缺失.【总页数】3页(P610-612)【作者】宋春莉;王哲;王楠;周丽娜;孙大勇;刘丽波【作者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辽宁大连116011;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辽宁大连116011;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辽宁大连116011;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辽宁大连116011;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辽宁大连116011;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辽宁大连116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5【相关文献】1.经基因确诊的遗传性压力易感性周围神经病的临床与神经电生理分析 [J], 江小琳;周瑞玲;2.经基因确诊的遗传性压力易感性周围神经病的临床与神经电生理分析 [J], 江小琳;周瑞玲3.遗传性压迫易感性神经病的临床、电生理、病理和基因突变分析 [J], 崔芳;黄旭升;陈朝晖4.遗传性压力易感性周围神经病散发病例临床及电生理分析 [J], 马明明; 付俊; 李书剑; 杨亮; 庞咪; 宋佳; 李刚; 张杰文5.遗传性压力易感性周围神经病一家系的临床特点及遗传学分析 [J], 葛绣山;白晋丽;焦辉;彭晓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遗传性压力易感性神经病5例临床分析

遗传性压力易感性神经病5例临床分析作者:吴文波奚和明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2年第27期遗传性压力易感性神经病(herediary neuropathy with liability to pressure palsies, HNPP)是一种临床少见的常染色体遗传性周围神经病,以反复发作的周围神经受压后麻痹,大部分完全恢复为特征,部分患者在疾病后期遗留轻到中度的周围神经病变。
临床主要表现为在轻微牵拉、压迫或外伤后反复出现肌无力、麻木和肌萎缩、踝反射消失、弥漫性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神经活检为节段性脱髓鞘和腊肠样结构改变。
又称为腊肠样神经病。
现将我院收治的6例病例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例1:男性,16岁,“反复左上肢麻木、无力1年,短暂右上肢麻木、无力4 d”入院。
1年前出现左上肢无力,左手并指不能,左小指麻木,反复发作,症状波动,时轻时重,无晨轻暮重,无双下肢无力及蹲起困难,无发热及肢体疼痛,无左上肢外伤,偶感双上肢肉跳,2月前患者左上肢睡觉受压后麻木、无力加重,左上肢不能举杠铃,发现左上肢较右侧变细,之后症状于1月内逐渐改善,入院前4 d出现右手写字费力、麻木,持续约5 h后好转。
查体:弓形足,颅神经查体未见异常,四肢肌张力正常,双上肢近端肌力5级,双上肢远端肌肉萎缩,以大小鱼际肌、骨间肌为主,左侧为著,左小指外展、内收力弱,夹纸实验阳性。
左下肢肌力5级,右下肢近端肌力5级,右足第5趾跖屈、背伸力弱。
左手尺侧感觉减退。
双上肢腱反射消失,双下肢腱反射减退,双侧病理征阴性。
肌电图:四肢周围性损害(累及运动及感觉纤维,合并双侧正中神经腕部、尺神经肘部、桡神经桡神经沟处、胫神经踝部、腓总神经腓骨小头处损害)。
家族史:其祖父、父亲、姑姑、表妹有类似疾病史。
例2:男性,15岁,学生,以“反复双上肢麻木、无力半年”为主诉入院,常在写字及打球时出现,数天后可自行好转,之后症状再发。
查体:双手骨间肌萎缩,大小鱼际肌萎缩,分指并指力弱,右手尺侧痛觉减退。
疾病遗传易感性的识别与治疗

疾病遗传易感性的识别与治疗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疾病遗传易感性的识别与治疗有了更多的认识。
虽然大多数疾病都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遗传因素却是很重要的一个。
因此,及早对疾病遗传易感性进行识别和治疗,对于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疾病遗传易感性的识别疾病遗传易感性与人体内基因组的一些变异有关。
这些变异可能来自于单个基因的突变(单基因遗传病),或者是来自多个基因的综合作用(多基因遗传病)。
通过对一些家族性疾病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可以通过检测这些基因的突变或多个基因的变异,来评估一个人患某种疾病的风险。
目前,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大量与人体健康相关的基因,在商业化遗传检测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去找一些开展遗传检测的机构。
遗传检测包括遗传咨询和遗传测试两个方面。
在遗传咨询方面,遗传医生会对被咨询者提供基因与疾病的相关信息,如患某种疾病的基因缺陷与该疾病的发病机制等。
在遗传测试方面,主要采用 DNA 测序的方法对人体基因组进行分析,以检测基因突变。
但需要注意的是,遗传检测的前提是其必须是在被测者自愿参加,并且知情同意的基础之上方可进行的。
同时,遗传测试对于疾病预测并不能确立绝对的风险,只是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针对遗传测试的结果,遗传医生会就患该疾病的风险与被检测者进行深入的交流、解释和建议,以及相应的预防和治疗建议等。
二、疾病遗传易感性的治疗对于疾病遗传易感性,治疗方法分为一般预防性措施和个体化治疗,在某些单基因遗传病方面还可采取临床遗传学治疗措施。
1. 一般预防性措施首先,基于遗传风险因素,人们应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降低患疾病的风险。
例如,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摄食量,避免肥胖等,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而对于心血管疾病,减轻体重,限制盐分和胆固醇等等,都是非常必要的。
此外,如果遗传学分析表明某个人具有某种严重的疾病风险,则避免搭乘某些飞机和旅游等等,也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措施。
2. 个体化治疗措施针对一些存在遗传易感性的疾病,个体化的治疗方法也值得重视。
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Ⅰa型神经电生理,基因与临床特点分析

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Ⅰa型神经电生理,基因与临床特点分析摘要:目的:从神经电生理、临床特点及基因三方面入手研究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Ia的基本特征。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8年5月~2022年4月收治的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Ia型患者20例,对选中患者进行电生理特征、肌电图、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等进行分析,对12例患者进行基因检测。
结果:选中的20例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Ia型患者感觉神经均未出现反应,8例患者下肢运动神经未作出反应,12例患者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有减缓迹象,患者肌电图收缩过程中运动电位时限基本相同。
12例进行基因检测患者周围神经髓鞘蛋白22基因突变。
结论: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Ia型患者电生理检测表现出神经性损害,同时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减缓,基因检测和肌电图可作为该疾病诊断的手段,有助于及早发现该疾病。
关键词: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电生理;基因;临床特点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是遗传性周围神经病中十分常见的疾病类型,发病率约为1/2500。
依照该疾病临床特点及基因分型,可分为I、II、IV、X等类型。
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临床表现为夏至未住的四肢远端肌无力或肌萎缩,伴有轻微感觉障碍。
作为遗传性疾病,该疾病表现为显性遗传,现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X连锁遗传。
本研究主要对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Ia型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基础资料选取我院在2018年5月~2022年4月收治的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Ia型患者20例,所有患者均为运动发育落后发病,主要表现为下肢远端肌无力及不同程度肌萎缩。
2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12例,患者年龄在1.2~1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8岁,病程在5个月~8年之间。
1.2神经电生理检查采用肌电图仪在恒温且安静的室内对患者进行肌电图检测。
首先,神经传导速度检查主要包括尺神经、右侧胫神经、左侧正中神经等的运动神经传导测试。
感觉神经传导测定包括左侧正中神经及右侧腓肠神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军医进修学院硕士学住论文
图1腓肠神经活检(例4)见神经外膜小血管增多,管壁末见明显异常,无炎性细胞浸润,神经束膜和内膜未见异常。
(HE染色,光镜,×100)
图2神经束膜和内膜未见异常。
无炎性细胞浸润。
(Masson三色染色,光镜,X200)
图3有髓纤维密度大致正常,部分纤维直径明显增
大,髓鞘明显增厚.辅索大小正常,未见明显的轴索
变性和再生丛。
(髓鞘染色,光镜,×400)
军医进修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图4腓肠神经活检(例1)大多数有髓纤维髓鞘增厚无髓纤维相对正常。
(甲苯胺蓝染色,光镜,×800)
图5部分髓鞘增厚的有髓纤维及相对正常的无髓纤维。
(甲苯胺蓝染色,光镜,x1000)
图6增厚的髓鞘向轴索内突出。
(铅铀染色,电镜
×1500)
军医进修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图7极度增厚的髓鞘。
(铅铀染色,电镜,×1800)ABCDEFG
图8(方法一)HNPP患者及正常人的PCR产物电泳图。
泳道A为^HindIIIMarker(从上到下23130、9416、6557、4361、2322、2027bp);泳道B、c、D为正常人EcoRI单酶切、SacI单酶切、双酶切的PCR产物;泳道E、F、G为HNPP的EcoRI单酶切、SacI单酶切、双酶切的PCR产物。
ABCDEFG
图9(方法一)CIdTlA患者及正常人的PCR产物电泳图。
泳道A为^HindlIIMarker:泳道B、C、D分别为CMTlA的双酶切、EcoRI单酶切、Sac/单酶切的PCR产物。
泳道E、F、G分别为正常人的双酶切、EcoRI单酶切、SacI单酶切的PCR产物。
军医进修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ABCDEFG
图lO(方法一)正常对照组的PCR产物电泳图。
泳道A为Marker泳道B、C、D为1例正常人EcoRI单酶切、SacI单酶切、双酶切的PCR产物:泳道E、F、G为另1例的正常对照。
ABCDEF
图11(方法二)HNPP患者及对照组的酶切结果。
泳道F为
Marker;A为PCR产物;B为CMTl的EcoRl+NsiI双酶切;
C、D为正常人的毅酶切;E为HNPP的双酶切,有2145bp的
特异性条带。
ABCDEF
图12(方法--)HNPP患者及正常人的酶切结果。
泳道F为
Marker;A为HNPP的EcoRI+NsiI职酶切,有2145bp的特异
性条带;B为PCR产物;C、D、E均为正常人的双酶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