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遗传易感性的研究进展
POLD1基因在癌症中的研究进展

POLD1基因在癌症中的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7-07-04T14:23:24.437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5月上第9期作者:李锦源[导读] 真核细胞染色体的DNA复制是一个复杂的,但高度管制的过程。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530021真核细胞染色体的DNA复制是一个复杂的,但高度管制的过程。
通过多种蛋白因子和酶包括DNA聚合酶的合作,每个染色体在一个细胞周期中完成一次复制。
DNA聚合酶δ是哺乳动物核DNA合成的主要酶类之一。
POLD1基因是DNA聚合酶δ的催化亚基p125的编码基因,DNA聚合酶δ的聚合酶及外切酶活性又集中位于p125亚基,因此POLD1基因在细胞周期的过程中的调控研究十分吸引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本文就POLD1基因的理化特性及生物学功能、表达水平改变、基因序列中的碱基突变、与其他调控因子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对癌症的影响,从国内外的对POLD1基因研究中进行简要的阐述。
1、POLD1基因的理化特性及生物学功能根据已有的研究可知,DNA聚合酶δ具有3'-5'核酸外切酶活性。
纯化的DNA聚合酶δ由一个125-kDa的催化亚基和一个功能尚未被定义的48-kDa的小亚基组成。
自1991年人为的从小牛胸腺DNA聚合酶δ中分离出其催化亚基125-kDa的POLD1基因编码序列后,人类相继从啤酒酵母、裂殖酵母、疟原虫和小鼠细胞中分离出该序列。
人们发现POLD1基因编码序列中有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结合位点,对DNA 聚合酶δ活性具有由低到高的转换作用。
经Northern Blot和cDNA克隆等技术研究,发现DNA聚合酶δ催化亚基的编码基因POLD1基因位于第19号染色体19ql3.3- 13.4上。
人类POLD1基因含有27个外显子和26个内含子。
该基因cDNA全长3443bp ,其相对应的基因DNA序列长约32kb。
POLD1基因片段分子量为125kD,可编码1 107个氨基酸残基。
父母可能把这8种癌“遗传”给下一代

父母可能把这8种癌“遗传”给下一代作者:罗荣城来源:《婚育与健康》2019年第09期父辈患癌是否一定会遗传给下一代?有癌症家族史的人能否逃脱“命运的审判”?在我们面临的所有疾病中,癌症是最令人恐惧的疾病之一。
简单来说,癌症是由于一组或多组基因突变导致的细胞功能异常,形成了快速、无限制生长的恶性肿瘤。
我们都知道基因会代代相传,因此遗传也是致癌因素之一。
父辈患癌是否一定会遗传给下一代?有癌症家族史的人能否逃脱“命运的审判”?癌症本质是基因病说到癌症遗传,有个例子非常值得一提。
2013年5月,美国女演员安吉丽娜·朱莉在《纽约时报》上发表的文章《我的医疗选择》提到:“我自身携带一个‘错误’的基因——brca1,这让我有87%的概率患乳腺癌,50%的可能患卵巢癌。
完成切除乳腺后,我的乳腺癌患病风险从87%降至5%,我的孩子们不必再担心因为乳腺癌而失去自己的妈妈了。
”朱莉称,她的母亲与乳腺癌搏斗十余年后,于56岁时去世。
朱莉通过基因检测,发现自己从母亲那里遗传了同样的突变基因,毅然选择预防性地双乳切除,这在当时非常轰动。
与此同时,她的故事也让更多人意识到癌症会遗传,越来越多人关心,亲人患癌是不是意味着自己也有很大风险。
从癌症家族性聚集的现象到肿瘤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都证明癌症存在遗传倾向。
癌症本质上是一种基因病——原本在正常细胞中发挥重要生理作用的基因,在某些条件下,如病毒感染、化学致癌物或辐射作用等,被异常激活,转变为致癌基因,诱导细胞发生癌变。
基因作为遗传的基本单位,确实可能导致某些癌症的遗传。
不过,遗传过程本身非常复杂,不同癌症的遗传概率及遗传基础有很大差别。
通俗地讲,癌症遗传的往往不是癌症本身,而是癌症的“易感性”。
以朱莉为例,她携有brca1基因就会使她比普通人更易患乳腺癌、卵巢癌,或者她患癌的时间可能较一般人更早。
癌症遗传有别于普通遗传病,与“爸爸得什么病,儿子就得什么病”不同。
·癌症的遗传可能出现多人患不同癌症的现象,一个基因的致病突变可能导致多种癌症,例如brca1基因发生突变后,可能导致乳腺癌,还可能导致卵巢癌等。
《胃蛋白酶原、促胃液素-17在胃癌前疾病中的临床研究》

《胃蛋白酶原、促胃液素-17在胃癌前疾病中的临床研究》一、引言胃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胃癌前疾病则是胃癌发病前常见的病理状态。
准确了解胃癌前疾病的临床特点、病理生理变化,对胃癌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胃蛋白酶原(PG)和促胃液素-17(G-17)的检测在胃癌前疾病的诊断和评估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旨在探讨胃蛋白酶原、促胃液素-17在胃癌前疾病中的临床研究。
二、材料与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经胃镜检查并确诊为胃癌前疾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
同时,选取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
2. 检测指标检测所有受试者的胃蛋白酶原(PG I、PG II)和促胃液素-17水平。
3. 检测方法采用血清学方法检测胃蛋白酶原和促胃液素-17水平。
三、结果1. 胃蛋白酶原在胃癌前疾病中的变化研究发现,胃癌前疾病患者的PG I、PG II水平与健康人群相比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PG I水平降低,PG II水平升高;而胃溃疡患者则表现为PG I和PG II均升高。
这些变化可能与胃癌前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有关。
2. 促胃液素-17在胃癌前疾病中的变化促胃液素-17水平在胃癌前疾病患者中也有所变化。
研究发现,胃癌前疾病患者的G-17水平较健康人群升高,且与疾病类型和严重程度相关。
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G-17水平升高最为明显。
3. 胃蛋白酶原与促胃液素-17的关系研究发现,胃蛋白酶原和促胃液素-17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在胃癌前疾病患者中,PG I、PG II和G-17水平的升高可能共同参与了疾病的发病过程。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联合检测PG I、PG II和G-17可能有助于提高胃癌前疾病的诊断准确率。
四、讨论本研究表明,胃蛋白酶原和促胃液素-17在胃癌前疾病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通过检测PG I、PG II和G-17水平,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情况,为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胃癌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胃癌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前些天,老吴参加单位组织的体检时,发现胃部有点问题。
但是,在这之前,老吴并没有觉察到胃部有任何不适。
因此,对这一检查结果老吴并没有在意。
后来,老吴愈发感觉到上腹饱胀、疼痛,尤其在吃过饭后,甚至影响到了食欲,短时间内人消瘦了不少。
随后,还出现了黑色大便,同时脸色暗黄,整个人疲劳、乏力、注意力不集中,有时甚至会感到眼前发黑,此时老吴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来到医院接受检查。
检查结果显示,此时的老吴已经处于胃癌中晚期。
胃癌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想要了解胃癌,先了解胃人体的胃由贲门、胃底、胃体、胃窦、幽门组成,位于胸骨剑突下方、肚脐上方偏左的位置,上端经过贲门与食管连接,下端经过幽门与十二指肠连接。
胃壁共包含五层,由里到外的顺序依次为:胃黏膜、黏膜肌层、黏膜下层、肌层、浆膜。
从外形上看,因人的高矮胖瘦等因素不同,胃分为钩型胃、牛角型胃、长型胃、瀑布型胃,是一个肌肉性的空腔脏器,可储存食物,同时分泌胃液消化食物。
食物经胃初步消化后,经十二指肠进入小肠。
对于人类而言,胃是非常重要的消化器官,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健康。
但是,由于某种情况,胃容易出现问题,例如:胃炎、胃溃疡、胃癌等。
什么是胃癌?胃癌在我国的临床发病率较高,属于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疾病,且近几年,每年都有大量的新增患者。
其中,早期胃癌发病时是有征兆的,只是人们容易将其与普通胃病混淆,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期。
因此,想要保证预后效果的改善,必须让人们对胃癌有正确的认识,一旦发现任何不适,可以及时到院就诊。
胃黏膜上皮是胃癌的根源,受多种因素影响,导致细胞病变而引发的恶性肿瘤疾病。
结合相关研究,饮食结构、工作压力、幽门螺杆菌感染均可引发胃癌。
并且,近几年,胃癌患者的年龄越来越小,发病呈年轻化趋势。
胃的任何部位均可发生胃癌,其中,发病率较高的为胃窦、胃小弯、贲门、胃体。
临床最常见的胃癌类型为腺癌,发病早期患者的症状具有隐匿性,通常会感受到上腹不适、嗳气,症状特异性较差,且与胃炎、胃溃疡等疾病的表现类似,容易混淆,从而影响到早期胃癌的确诊率。
癌症存有家族遗传?是的,尤其是这5种癌症容易遗传,别忽视

癌症存有家族遗传?是的,尤其是这 5种癌症容易遗传,别忽视癌症与家族遗传之间的关系很多人可能都关注到了一个问题:在有的家族中很多人都死于同一种癌症,因此自然会产生一个疑问,就是癌症会有遗传性质吗?如果有,上一代人患有癌症那么下一代人患有癌症的几率是多少?如果癌症存在家族遗传性质那么如何看待环境因素的作用?有遗传可能的家族下一代人应该怎样预防癌症的产生等等。
目前医学研究者通过大量的、长期的实验探索研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癌症并不是直接遗传性疾病,主要还是因为环境引起的,但是遗传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尤其是某几种类型的癌症,遗传因素可能起着主要的作用。
但是也有少数癌症的发病具有家族倾向性,家族中家长患有该种癌症,那么子女患癌症的几率要比一般人群高数倍。
这是因为在此家族中,家族成员体内会存在肿瘤细胞壁角面干的基因,这种敏感基因就可以通过父母双方染色体结合遗传给下一代。
因此子女体内也就会存在肿瘤细胞敏感的这种基因,一旦条件合适,这类基因就可能被激活,导致该种细胞不受限制的扩张、繁殖,最终导致癌症的发生。
这种癌症称为遗传性家族性癌,包括:食管癌、大肠癌、乳腺癌、胃癌、子宫内膜癌等等,这种遗传因素形成的影响称为遗传易感性。
通过观察和临床研究人们不断认识到,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以及所接触的环境中存在某些致癌物质,长期接触这些物质就会增加癌症对人体的易感性。
也发现某些先天免疫缺陷的患者发生癌症的几率要高于一般人群。
而对于遗传性家族性癌来说,个体存在先天性免疫缺陷患者的癌症的可能性也就更大。
比如某女士的母亲和姐妹患有乳腺癌,那么该女士本人患乳腺癌的几率为一般人群的3倍。
又比如一名女士其母亲和外祖母在绝经前患有双侧乳腺癌,那么该女士一生中发生乳腺癌的几率将高达50%,她在50岁之前患乳腺癌的几率将高达10%。
遗传性表现最为明显的是视网膜母细胞瘤,但是发病率较低。
大量的临床资料显示,家族中有人患有癌症,后代不一定患癌。
另外,还发现一些特殊的家族,这样的家族中约有1/3的人群先后患癌症,而且是同一种癌症,男女诱发癌症的几率一样,这样的癌症家族肯定与遗传因素相关,但是这样的家族,并不多见。
《胃蛋白酶原、促胃液素-17在胃癌前疾病中的临床研究》

《胃蛋白酶原、促胃液素-17在胃癌前疾病中的临床研究》一、引言胃癌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诊断和预防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胃蛋白酶原(PG)和促胃液素-17(G-17)是反映胃黏膜功能和胃部疾病状态的重要指标。
本文旨在探讨胃蛋白酶原、促胃液素-17在胃癌前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胃癌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了经胃镜和病理学检查确诊的胃癌前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进行了胃蛋白酶原、促胃液素-17的检测,并对其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1. 胃蛋白酶原在胃癌前疾病中的变化胃蛋白酶原是一种反映胃黏膜细胞数量和功能的指标。
在胃癌前疾病患者中,胃蛋白酶原水平明显降低,表明胃黏膜细胞受损严重。
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蛋白酶原水平最低,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因此,监测胃蛋白酶原水平有助于早期发现胃黏膜病变,为预防胃癌提供依据。
2. 促胃液素-17在胃癌前疾病中的变化促胃液素-17是一种促进胃酸分泌的激素,在胃癌前疾病患者中,其水平升高。
这可能是由于胃黏膜受损后,机体为了维持胃酸平衡而分泌更多的促胃液素-17。
然而,随着病情的进展,促胃液素-17水平逐渐降低。
因此,监测促胃液素-17水平的变化有助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
3. 胃蛋白酶原与促胃液素-17联合检测在胃癌前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本研究发现,联合检测胃蛋白酶原和促胃液素-17在胃癌前疾病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
通过综合分析两者的变化趋势,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情况。
此外,联合检测还有助于鉴别其他胃部疾病,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四、讨论本研究表明,胃蛋白酶原和促胃液素-17在胃癌前疾病中具有重要价值。
监测两者的变化有助于早期发现胃黏膜病变,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为预防胃癌提供参考依据。
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样本量较小、研究方法等。
因此,未来需要进一步开展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研究,以验证本研究的结论并探讨其他与胃癌相关的生物标志物。
IL-1B-511基因多态性与广东梅州客家人群胃癌易感性的关系

州客 家人 群 中存 在 C 、 C ' T C 、 T 3种 基 因型 , T C 、 I基 因型 在 胃癌 组 的 分 布 频 率 为 4 .3 、6 4 % 和 I C 、 C T" 4 2 % 3 .6
l. 1 , 7 3 % 在健康对照组分布频率为 5 .4 2 .5 3 8 %、 11 %和 2 .0 , 间比较差异 无统计 学意义( 50 % 组 P>00 ) 等位 基 .5 ;
因 C T频率在 胃癌组和 对 照组分 别为 6 . 8 3 .2 和 4 .8 、19 % , 间比较 差异 无统计 学意 义 ( 、 0 5 %、9 4 % 80% 5.2 组 P> 00 ) .5 。将性别进 行分层分析 , 发现 男性人群 中携带 一5 1 / 1C T基 因型患 胃癌危 险是 一5 1 / 1 C C型的 70 . 0倍 ( 5 9 % C . 9— 7 9 ) /12 3 . 1 。结论
引物 为 5A G Y G T A C TG A G 唧 C C T A A G T C TCC G G C C3
全球呈普遍下 降趋 势 , 当前世界有 3 % 的胃癌新 发 但 9 病例在中国 , 尤其是 在农村 地 区发 病率 更高 …。近年
来 , 1 5 1 因多态性 与 胃癌 的关 系成 为研 究 I L一 B一 1 基
嘉应学院医学院( 广东梅州 54 3 ) 。 10 1 ; 广东省梅州市人 民医院肿瘤外科( 10 1 543 )
【 摘要】 目的 探讨促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 ) 1 I 一 B基因启动子区一 1 位点基 因(L一 B一 l) L 51 I 1 51 多态性
与 广 东省 客 家人 群 胃癌 易感 性 的 关 系。方 法 采 用 1 1 例 一对 照 方 法采 集梅 州客 家 人 群 5 :病 2例 胃癌 患 者 及 5 2
IL-1RN基因多态性与安徽地区胃癌易感性的关系

5 6。 6
安徽 医科大学学报
At nv saiMein l n u 0 8O t 3 5 c U i r t s dc aiA hi 0 c: ( ) a e i t i s 2 4
I -R L 1 N基 因多态 性 与安 徽 地 区 胃癌 易 感性 的关 系
张和平 , 张 红 , 继锋 , 吴 秦 蓉
D A Bod MiiK t Q ae 试 剂 盒 提 取 基 因组 N l n i( i n) o g D A, 有步骤 均按 试剂盒 说 明操 作 。所提 D A均 N 所 N
1 材料 与方法
1 1 研究 对象 .
收集 2 0 2 0 0 7~ 0 8年安 徽 医科 大学
部地区 比较 , 差异无显 著性 。结论
感
第 一附属 医 院就 诊 的 胃腺癌 患者 9 例 , 6 1 男 4例 , 女
2 7例 。年 龄 2 2~8 ( 8 4±1. ) , 4 5. 10 岁 中位 年 龄 6 0
及 I一R 2等位基因在 胃癌 高发 区安徽地 区与 胃癌 的易 I1 N
主题 词 白细 胞介 素 1遗传 学 ;多态 现象 ,遗传 ; 因频 / 基
率 ;胃肿瘤/ 流行病学 ; 安徽/ 流行病学
中图 分 类 号 R7 52 R3 ; 9 . ; 24 3 . ; 6 R 34 2 RZ 5
易感 性相 关 ,L1 一1 I.B3T等位 基 因及 I一R 2 2 L1 N 纯合 子基 因型携 带者增 加 了 胃癌 的危 险性 。随后 在
葡 萄牙 人 群 中证 实 了 I.B和 I 一R L1 L1 N基 因多 态
性 与肠型 胃癌 的危 险性 密 切相 关 , L1 N 2等 位 I.R 基 因增加 了 胃癌 的危 险性 。而亚洲 及 国内的一些 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 的研究 发现‘ 高加索人群 中 I-B的o7 7 , 在 L1 3 3 C>T .4 4 、16 G>C -1C>T和 -1 、 1 5 3 T>c
与 胃癌 或 癌 前 病 变 不 存 在 统 计 学 相 关 性 。另 外 在 韩 国人 群 的 调 查 研 究 也 发 现 I-B5 1 I一R L1 -1 、L1 N等 S P并 非 是 胃癌 发病 的 主 N 2 L 1 因 : -0是 抗 炎 细胞 因 子 的一 种 , 抑 制 炎 症 和 预 防 肿 瘤 方 面 起 着 重 要 作 用 。 研 究 发 现 I.O的 . 8 G 等 位 .I一0基 I 1 L 在 L1 1 2 0
1 【1 因 : 一 .I- 基 』 I 1是感染产生或起 放大免疫反 应的重要 细胞 因子 , L 并且 是 胃酸分泌 强有 力 的抑制剂 , 其基 因位 于染 色体
21 q 3上 , 有 I-A、L1 含 L1 I-B和 I -R ( L I N 编码 I . 受体 拮抗剂 ) l m r L1 。E— a 等 首 次发表 了 I.B启动子 多态性增加 胃癌风 险的 O L1 研究 之后 , 出现了大量关于细胞 因子与 胃癌相关 性 的研究 。I一B的-1 L1 3 C>T 3 5 C>T和 5 1 、9 4 1c>T被多项 研究 证实 与 胃癌 的发生存在关联 , 并且 H 感染 可增 加患 胃癌 的风险 。I .R p L1 N等位基 因与 胃溃疡 和胃腺 癌 的易 感性相 关 , 同时 H p感染也 增 加这种发病 风险 。Hp 染增 加宿主 胃癌 的发病风 险可能与其扩大 胃黏膜 的炎症反应有 关 。I. 感 L1受体拮 抗剂 (L1a 是 I.r ) 调节 I・B激 活的一种抗炎 因子 , L1 它通过与 I一B受体 结合阻断 信号传 导 , L1 从而减 少 I一B的炎症 损 伤 ,L1a基 因多 态性对 L1 I .r
发现亚洲 胃癌人 群 中 从 基 因型频率明显低于健康 人群 , G基 因型要高于健康人 群 。不 同的分层方 式有可 能获得 不同 的 A 统计学结果 , 因此在鉴定 胃癌相关易感基 因的研 究 中 , 分层方法要 能进一步寻找有 意义或能提示 疾病 的发病 机制 。 3 .肿瘤坏死 因子 (u o icol fc r lh ,N — :N . tm rI rs t - p aT F ) T F 基因位 于 HL e 8a o a A第三类 区域 , 该基因 的 S P包括.0 G>A、 N 38 .
生华
医师塞志 ( 电子版) 0 0年 1 21 2月第 4卷第 l 2期
C i l ia s Eet ncE io ) D cmbr1 2 1 V 14. o 1 hnJCi c n ( lcr i dt n , ee e 5.0 0. o. N .2 ni o i
. 43. 29
-
综 述
基 因与 胃癌高风险相关 , 且 H J并 p感染可 明显增/  ̄ 种危险性 u 同时 G J _ n , G型有增加 胃癌患者发展 为恶病质 的风 险I l 。此 外最新研 究发现豆制 品摄人量影 响 I一0基 因与 胃癌易感 性 的相关性 , -0 C G单体 型 ( a l ye 增 加低 豆制 品摄人 量者 L1 I 1 C L h p tp ) o 患 胃癌 的风险 。尽管 mc t a分析发现 I . L1 0的.0 2 1 8 G>A在整合各种族 的群体 中与 胃癌 易感 性无 显著 意义 , 但是 分层 分析
的发生 。H p p计划的实施 , aMa 众多基因 的 S P被 识别 ,N N S P及 S P单倍 型用 于多基 因疾病 的研究 策略 为 胃癌 的研究 开辟 了 N
新思路 , 极大地推动 了胃癌易感 基因识别研究 。本文就 胃癌相关 易感性 的研究 现状 进行综述 。
一
、
细胞 因子与 胃癌遗传 易感性
素共 同作 用的结果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 , 胃癌 患者 中约 1% 会出现非 胃癌家族成 员 0 其
的发病 率高 。此外 , 胃部疾病 、 胃部手 术、 B病 毒和 H E p感染表现 出与 胃癌 的密切相关性 。因此 , 了 HP感染 、 除 胃部基础 疾病
I 一B 胃癌 易 感 性 存 在 协 同作 用 J 此 外 ,L1 L1 。 I .B其 他 S P m194、 s 13 2 、s13 2 ) 可 能 与 胃癌 发 生 有 关 。 但 是 , N ( 64 rl4 6 7 rl4 69 亦 在
该基 因的研究 中存在种族差 异。
要 因 素 。
・
胃癌 遗 传 易感 性 的研究 进 展
郭一 方静 盛 海辉 郜 恒骏
胃癌是我 国继肺癌 和肝 癌之后的第三大 常见肿瘤 , 每年新发 胃癌 患者 4 0万人 , 死亡 人数 3 0万人 [ 。尽管 胃癌 的治 疗取 J ]
得 了 长 足 的进 步 , 胃癌 仍 居 癌 症 死 因 的第 二 位 。 目前 已 知 胃 癌 是 遗 传 因素 、 门 螺 杆 菌 ( ecbc r roiHp 感 染 及 其 他 因 幽 hloat p r, ) i e i
( 胃炎 , 除手术 )生活习惯等 因素外 , 胃切 、 造成个体 间 胃癌易 感性差异 的一个 最 主要原 因就是 遗传 因素。显然 解析 胃癌 的遗
传机 制 , 才有可 能真正实现个 体化预防 , 并有助 于发展更有效 的医疗方法 以降低 临床不 良后果 , 具有重 大的临床意义 。
基 因组 D A序 列变 异是 人 类疾 病 易感 性 的遗 传 学基 础 , 其 中尤 以单 核 苷 酸多 态性 (igen c o d oy op i N 这 s l ul t eplm rhs n ei m。 S P 最为重要 。S P影响并 改变一些正 常的炎 症过程 、 N) N 免疫 调节 、 N D A合成和 修复等病理 生理过 程 , 这些变化 最终导致 胃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