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易感性研究进展
酒精性肝病的遗传易感性研究现状 杨馥宁

K e yw o r d s : l i v e r d i s e a s e s ,a l c o h o l i c ;g e n e t i cp r e d i s p o s i t i o nt o d i s e a s e ;p o l y m o r p h i s m ,s i n g l e n u c l e o t i d e ;r e v i e w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1- 5 2 5 6 . 2 0 1 7 . 0 2 . 0 3 9 收稿日期: 2 0 1 6- 0 9- 1 8 ; 修回日期: 2 0 1 6- 1 0- 1 2 。 作者简介: 杨馥宁( 1 9 9 0- ) , 女, 主要从事临床检验诊断学与免疫学 方面的研究。 通信作者: 黄晶, 电子信箱: j l u h u a n g j i n g 1 @1 2 6 . c o m 。
O R= 2 . 7 9 , 9 5 %C I : 1 . 1 3 6 . 9 2 , P= 0 . 0 2 6 ; O R 相关( = 3 . 5 0 , 9 5 %C I : 1 . 7 3 7 . 0 8 , P= 0 . 0 0 1 ) 。研究表明 S O D 2基因多态性可增加对酒精性肝硬化的易感性, 提示氧化应激在酒精性肝硬化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 作用。 谷胱甘肽 S - 转移酶( G S T ) 是体内生物转化最重 要的Ⅱ相代谢酶, 参与机体解毒并具有抗氧化作用。
R e s e a r c hp r o g r e s s i ng e n e t i c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yt oa l c o h o l i cl i v e rd i s e a s e
克罗恩病遗传易感性的研究进展

有研究114旺实NODI基因突变亦与CD遗传易感性相关。
二、OCTN
OCTN(organic cation transporter)位于IBD5中大小为
10.3969/j.issn.1008-7125.2009.07.016
4Email:xiaoqy77@hotmail.corn
万方数据
・440・
to
Crohn’S disease.Nature,200l,41l(6837):602I-606.
genetic susceptibility,environmental factor reviewed the
recent
and immunity
factor play key rol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D.This article
advances
on
genetic susceptibility of CD.
Chin J Gastroenterol,2009。V01.14。No.7
250
kb的区域内,属于有机阳离子膜转运蛋白家族,在心
性菌LPS的识别有关闭。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在CD 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TLR介导的识别PAMP 的功能失调在CD发生、发展中起作用[271。
IBD肠上皮细胞中可见TLR3、TLR4异常表达;TLR4的
to
clinical management of
Aliment
Pharmacol Ther,
the pathogenesis of Crohn
disease provided by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cans.Nat
遗传因素与癌症的关系研究进展

遗传因素与癌症的关系研究进展癌症作为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遗传因素在癌症发生中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关于遗传因素与癌症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浮出水面。
本文将从基因突变、家族遗传和个体易感性三个角度探讨遗传因素与癌症之间的关系,并总结目前的研究进展。
一、基因突变与癌症基因突变是导致癌细胞异常增殖和转化为恶性肿瘤的主要原因之一。
细胞内发生突变后,正常细胞会失去对细胞周期以及细胞分化等过程的控制。
这些异常细胞堆积形成肿块,并进行迅速增殖、扩散。
当前,人们对基因突变与不同类型癌症之间关系已经有了较深入认识。
1.1 基因突变与乳腺癌乳腺癌是全球最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研究人员发现BRCA1和BRCA2基因在乳腺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使得DNA修复机制受损,导致基因组不稳定性增加,从而增加了乳腺癌的风险。
此外,其他一些基因如TP53、MAP3K1等也被发现与乳腺癌有关。
1.2 基因突变与结直肠癌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也与遗传有密切关系。
例如,APC、KRAS 和TP53等基因在结直肠癌的发生中起到关键作用。
APC基因突变可导致良性息肉向恶性结直肠癌转变。
KRAS和TP53等基因参与了细胞增殖和凋亡调控等重要生物学过程,其突变可引发结直肠细胞异常增殖以及对抗凋亡机制失效。
二、家族遗传与癌症家族遗传是指家族成员中多个人患有同一种或不同类型的肿瘤,且与该家族中其他成员患癌的比例相比,具有明显的增加风险。
这种现象揭示了家族遗传在某些癌症类型中发挥作用的可能性。
2.1 家族遗传与乳腺癌早期研究表明,乳腺癌具有显著的家族聚集性。
科学家们逐渐证实在一些乳腺癌高风险家庭中存在乳腺癌易感基因突变,如BRCA1和BRCA2。
这些基因突变使得个体遭受乳腺癌发生的风险大幅提高。
2.2 家族遗传与结直肠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结直肠癌亦存在较强的家族聚集性。
消化道恶性肿瘤人类白细胞抗原Ⅰ、Ⅱ类基因遗传易感性的研究进展

并 发现 了其 他 动物 的 主要 组 织相 容 性 复合 体 ( a rh t m j io o s-
cm ablycm l ,MH 。15 o pt it o pe i i x C) 94年 ,. ase 利 用 多 产 J D ust
妇 血 清 发 现 了 人 类 的 MH C—H J 统 j I A系 。 12 I A 的分 子 结构 .
[ 9 崔玉 , 1] 赵斌 , 韩培立 , 食管鳞癌 中 P E 等. T N和 C sae aps 一3的表
消化 道恶 性 肿 瘤人 类 白细胞 抗 原 I、 Ⅱ类 基 因遗 传 易 感性 的 研 究进 展
柯 士 , 慈 商 爻怀
【 摘要】 胃癌 , 管癌 及结 肠癌分别 占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生率 的第一 、 、 食 二 四位 , 发病机制迄 今未 明。在 机 其
13 1 参 与抗原处 理 ..
H A— I L 类分 子 的主要功 能是捕获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细胞 内病原体 的抗 原肽 , 并将 它们递 呈给免疫 系统 。H A L
一
13 , . oe 利用近交 系小 鼠研 究 发现 了 H一2系 9 6年 R G rr 统 。14 9 8年 C nl用 同系小 鼠证 明了 H一2基 因复合 体 , .Sel
关。
Ⅱ 基因区 : 3 类 有 0个基 因位 点 , 经典 的指 HL A—D 一 R、
D 一 P 编码 产物均 为双肽链 (【B 分子 。 Ⅱ类 抗原仅 在 Q、 D , 0 ) 、 免疫效应细胞上表达 。 Ⅲ类基 因至少有 3 基 因位点 , 于 Ⅱ类基 因和 I类 6个 位
基 因 间 , 编 码 H A抗 原 。 不 L 13 HL 分 子 的 功 能 . A
近视遗传易感基因的研究进展

Im m un,2O16 ,58:52.
(收 稿 日期 :2017—12—15)
文 章 编 号 :1007— 4287(2018)05— 0922~ 03
近视 遗 传 易 感 基 因 的研 究 进 展
徐 常钦 ,仲 炜。,马灵 军
(1.成 都 市 第 三 人 民 医 院 眼 科 ,四川 成 都 610031;2.吉 林 大 学 中 日联 谊 医 院 眼科 ,吉 林 长 春 130033)
phritis and Its Flare[J].Clin J Am Soc Nephrol,2016,11(1):
47.
[18]Sean M Silverman,Byung—Jin Kim ,Garreth R.Clq propagates
m icroglial activation and neurodegeneration in the visual axis
*通 讯 作 者
对延 长导 致 的 ,研 究 发 现 眼轴 长 度 遗 传 稳 定 性 比近 视遗 传稳 定性 更 高 ,将 眼 轴长 度 用 作 近 视 遗传 研 究 的内表 型 ,可 最小 化 甚 至 避 免 由更 复 杂 的近视 表 型 引 起 的偏 倚 ]。ZC3H11B是第 一 个 经全 基 因组 关 联 研 究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简 写 GwAS)确定 的关 联 眼 轴 长 度 和亚 洲 人 高 度 近视 的 基 因 l7]。 随 后 在 欧 洲 人 群 和 亚 洲 人 群 中 进 行 的 GwAS又发现 了 8个 眼 轴长 度 相 关 基 因 (C3orf26,
近 视是 最 常见 的屈 光 不 正 ,在 东 亚 青 少 年 中 比 较 普遍 ,根 据屈 光度 不 同通 常分 为 中低 度 近视 (球镜 屈 光 度小 于 一6.00D)和高 度 近视 (球 镜 屈 光 度 等 于 或大 于 一6.00D )。据 统计 中国上 海 1O岁学 龄儿 童 近视 发病 率 为 52.2Yo_1],香 港 17岁 学 生 近 视 发 病 率 达 74 _2],北 京 6到 18岁 青 少 年 近 视 的平 均 发 病 率 为 70.9 ,其 中高 度 近 视 为 8.6 ]。世 界 卫 生组 织 (W HO)认 为 ,不 充 分 矫 正 的 近视 (未 校 正 或 校 正 不 足 )是 视 力 障 碍 的 主 要 原 因 ]。
白细胞介素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遗传易感性的研究进展

[ 2 O ] 段丽芹 , 马爱琴. 宫外孕 保守 治疗 4 2例 临 床 观 察 [ J ] . 中 国现 代 医生 , 2 0 0 9 , 4 7 ( 1 1 ) : 7 7 —7 8 . [ 2 1 ] 陈梅娟 , 黄苑 萍. 异 位 妊 娠 早 期 诊 断 及 中 西 医 结 合 保 守 治疗观察 [ J ] . 海 南医学 , 2 0 1 2 , 2 3 ( 1 9 ) : 6 7 —6 9 . [ 2 2 ] 胡丽娜 , 工登风. 异 位 妊 娠 的药 物 治疗 [ J ] . 实 用 妇 产 科 杂
1 3l 4— 1 31 6 .
酮联 合 检 测 对 异 位 妊 娠 与 早 早 孕 诊 断 价 值 的探 讨 [ J ] . 实 用妇产科 杂志 , 2 0 0 6 , 1 8 ( 1 ) : 4 8 —5 0 .
c h a r d P B, S e r u m P . Hu ma n c h o r i o n i c g o n a d o t r o p i n、 [ 1o g e s t e r o n e : e a r l y p r e d i c t i o n s o f p a t h o l o g —
[ 7 ] 乐杰. 妇 产科 学[ M] . 7版 . 北京: 人 民卫生 出版 社 , 2 0 0 8 :
Me d, 2 0 0 7 , 3 5 7 ( 1 7 ) : 6 4 8 —6 5 3 .
[ 1 O ] 黄双 美 , 邱 万 臣. 异位妊娠 早期血 B — HC G 孕 酮 联 合 测 定 的 临 床 意 义 口] . 河北 医 药 , 2 0 1 0 , 3 2 ( 1 2 ) : 1 6 3 9 . [ 1 1 ] Ge v a e r t O,D e S me t F ,K i r k E, e t a 1 .P r e d i c t i n g t h e
牙周炎遗传易感性的研究进展

牙周炎遗传易感性的研究进展
李(龙/天);申玉芹;王万成
【期刊名称】《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年(卷),期】2004(30)1
【摘要】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工作致力于牙周炎遗传特性的研究和相关基因染色体的定位.从白细胞介素-1、组织非特异性碱性磷酸酶、IgG2 Fc段受体、维生素D受体、T细胞受体β链可变区域等特异性易感基因和关节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全身性促进性相关基因的角度探讨牙周炎的易感性.
【总页数】3页(P160-162)
【作者】李(龙/天);申玉芹;王万成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病科,吉林,长春,130041;吉林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病科,吉林,长春,130041;吉林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病科,吉林,长春,130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81.4
【相关文献】
1.FcγR ⅢB 基因多态性与牙周炎易感性相关研究进展 [J], 林琳;丁一;谢萍
2.白细胞介素- 8对牙周炎易感性的作用研究进展 [J], 李璟
3.RAGE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伴慢性牙周炎遗传易感性的相关研究 [J], 俞宁;孙尚敏;刘博;钟慧敏;潘亚萍;钟鸣
4.探讨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与中、重度慢性牙周炎遗传易感性的关系 [J], 吴婷; 张
诗扬; 王禹锟; 郭婧玉
5.IL-1B^(+3953)等位基因2多态性与中重度成人牙周炎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分析[J], 尹丽媛;李秀兰;林莉;仇丽鸿;于静涛;潘亚萍;何安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系统性红斑狼疮遗传易感性的研究进展

综
述
健 大 野・ 学 册 2 7 月 第5 康 视 医 分 0 年5 0 期
Ha oz・ec Seeail etHr nMda cn s u l i h o i icFc e l c
科 大学学报[ ]20 ,2 ( )5 7 J ,0 5 6 86 :9 . [ ] 乔瑞英 , 3 郑京 . p k c /i i p家族周期调控蛋 白与 肾脏 疾病 . 中国 中西结合 肾病杂 J ,0 6 2 ( ) 12 gf ]2 0 ,7 2 :2 . [ ] 陈济 , ccn 4 等、yh E—ck d 2分子 活性调 节机 制 . 医学分子 生物 学杂志[】2 0 , ( )2 2 J ,0 6 3 3 :2 .
活起着重大作用 , 转 向研究 H Al 抗原 。在 H A I 人们 L 类 I L 类抗 l 原基因 D D D 、 O、 N等位点 中, R、 Q、 P D D 以研究 D DQ与疾 病的 R、 相关性最 多 , 已表 明 ,L 现 S E与 H A—D区多态性基 因相关 , L 且 不同种族 的地 区的 S E与 HL L A关 联不同 , 在最初 血清学分型 中
人 S E A—D 1 因进行研究发现 , L L HL QA 基 S E病人 3 12明显增 00 多, 同时 抗 dD A(+) 抗 S sN 、 M(+) S E病 人 与 3 1 1和 的 L 00 3 12相关程度均大于其他几类基 因型 。 00 综合 以上研究成果 , 以看 出 S E与 HL 可 L A相关性研究 方面
系统 性 红 斑 狼 疮 遗 传 易 感 性 的研 究 进 展
王卓 杨红英 昆明医学 院第二 附属 医院( 南 昆明 60 0 ) 云 5 1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纤维化 /肝硬化
肝癌
NAFLD 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全球普通成人NAFLD
患病率约为25.24%。 中国NAFLD:15%,在肥胖儿童和青少年高达23%-60%。其中10~20%为 NASH。 NASH患者中,肝纤维化进展比例为40.76%。 HCC发生率为0.44/1000人。
A 瘦素和瘦素受体( LEPR)
B 脂联素和脂联素受体( AdipoR) C 肾上腺素能受体( ADRB) D 载脂蛋白CⅢ( APOC3 ) E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 ( PPAR)
食欲和脂质吸收代谢 相ຫໍສະໝຸດ 易感基因瘦素和瘦素受体( LEPR)
瘦素通过与其受体LEPR 结合调节人体食欲,维持体质量平衡。 最早发现的LEPR 多态性位点Lys109Arg,突变后蛋白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导致 食欲调节功能异常[1-2]. 此外,有学者发现LEPR 3057、Lys656Asn位点多态性可影响胰岛素敏感性及脂 质代谢,促进NAFLD 的发生[3]。 近期,Zain 等研究显示LEPRrs1137100 和rs1137101 在亚洲人群中均与NAFLD 密切相关; 同时该研究发现LEPR 和PNPLA3)基因位点间存在协同作用,显著增加 了人群罹患NAFLD 的风险,但具体机制不明[4]。
11
载脂蛋白CⅢ( APOC3 )
2010 年Pertersen等[12]应用候选基因法发现APOC3 基因。
APOC3 通过抑制载脂蛋白酶和肝脏降解脂质功能,提高血浆中甘油三酯( TG) 和极 低密度脂蛋白( very low densitylipoprotein,VLDL) 的浓度,在脂蛋白的运输中 发挥重要作用[13]。
2、易感因素
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
肠道微 生态 饮食因素
NAFLD
近年来遗传因素在常见肝脏疾病发病中的作用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
5
二、研究现状
6
2008 年 Romeo 等在 Nature Genetics 发表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结果,发现
PNPLA3 I148M多态性和NAFLD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里程碑事件 随后的多项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一重大发现。
9
脂联素和脂联素受体( AdipoR)
脂联素是为数不多被发现可以保护肝功能的基因,参与游离脂肪酸的动员、运输和 氧化,与AdipoR 结合后可通过激活AMP 活化的蛋白激酶及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 酶P38 两条信号通路,使乙酰辅酶A 羧化酶和PPARα 磷酸化,从而调节糖脂代谢以 及抗血管炎症反应等。当脂联素基因多态性表达受阻或下调时,其对肝脏的保护作 用显著降低。 研究发现,汉族人群中NAFLD 患者脂联素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人群。目前已发现 的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位点主要有脂联素 rs182052 、 rs16861205 、 rs822396 、 rs7627128 、 rs1501299 、 rs2241767 和 rs3774261 ,但研究多集中于脂联素 rs2241766 和rs266729 两位点上,且脂联素rs2241766与NAFLD 相关性的研究结 果仍存在争议[5]。脂联素rs266729 位点研究结论较为一致,表明该位点与NAFLD 的发生密切相关[6-8]。 AdipoR 存在AdipoRl和AdipoR2 两种异构体,古艳芳等研究发现,汉族人群中 AdipoR 233371 基因多态性与NAFLD 相关[9]。
肾上腺素能受体( ADRB)
ADRB 是一种G 蛋白偶联膜表面受体,该基因与机体能量消耗和脂肪分解有关。
研究[10] 发现ADRB3 Trp64Arg 可促进NAFLD 的发生。 目前ADRB2 作用机制不明; ADRB3通过与特异性配体鸟嘌呤核苷酸结合,激活 腺苷酸环化酶并通过环腺苷酸作用从而刺激脂肪细胞内脂肪氧化分解,增加胰岛 素敏感性,抑制NAFLD 进展。而ADRB3 Trp64Arg 突变则导致脂质代谢紊乱、 加重胰岛素抵抗( insulin resistance,IR) ,促进NAFLD 的发生[10、1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遗传易感性研究 进展
一、研究背景
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
NAFLD是以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和脂肪蓄积 等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 典型特征是:无过量的酒精摄入等因素引起的肝脏内甘油三酯(TG)的 异常沉积。
3
1、简介
正常肝脏
NAFL
NASH
12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 PPAR)
PPAR属于核激素受体超家族成员,主要在肝脏、肾脏、心脏和肌肉等进行脂肪 酸氧化分解的组织中表达。最新提出的“多重平行打击”学说认为NAFLD 的发 生并非由于TG 本身,而是TG 衍生的代谢产物对肝脏有毒性作用,同时肝细胞经 常非正常暴露于潜在的有毒脂质代谢产物( 如脂肪酸、溶血磷脂酸、磷脂酸等) 可 导致“脂毒性”损害的过程[22]。 PPAR 在游离脂肪酸( free fatty acids,FFAs) 的储存及分解中起到核心作用, 基因突变将导致大量FFAs 沉积引起脂毒性,诱导过氧化,引起炎症、细胞凋亡, 还可进展为NASH 及纤维化[22]。PPAR 的变异可直接影响脂肪酸的代谢,引起 NAFL。 研究[23]表明PPARα 227 多态位点主要通过影响脂质分解促进NAFLD 的发生。 PPARα Leu162Val 在加重胰岛素抵抗的同时可减轻氧化应激反应[23]。
早期一项荟萃分析[14]表明位于启动子区域的APOC3 rs2854116 和rs2854117 多 态性位点能够增加2 倍罹患MS 的风险。 但近年多项研究[15-19]显示APOC3 rs2854116 和rs2854117 多态性位点与NAFLD 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笔者团队对中国汉族人群的研究结果也与之相[13]。此外, 2014 年一项荟萃分析进一步支持这一结论[20]。 而Puppala 等[21]对APOC3 rs2854116 和rs2854117 多态性位点在印度人群中的 研究结果显示其与NAFLD的发生存在显著的关系。
1、Younossi ZM, Koenig AB, Abdelatif D, et al. Global epidemiology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Metaanalytic assessment of prevalence, incidence, and outcomes. Hepatology. 2016 Jul;64(1):73-84.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