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易感性_环境交互作用研究方法进展_张军

合集下载

遗传与环境的相关及交互作用分析——兼评行为遗传学研究方法的新进展

遗传与环境的相关及交互作用分析——兼评行为遗传学研究方法的新进展
要对 之 有更多 细节 的 了解 。行 为遗传 学研 究 的两大
1 1 遗 传 与 环 境 相 关 的 内 涵 .
遗传 与环 境 的相关 是 指对 环境 的表达 ( 显 露 ) 或
的基 因控 制 , 在解 释 环 境 上 的 遗 传 差 异 , 就 是 即 也 说 , 能与 经验 倾 向有关 的遗传 倾 向 。换 言之 , 传 可 遗
又有 区别 的概 念 的提 出。这 两 大具 有里程 碑意 义 的 事件 无 疑使行 为遗传 学 的研究 超 出遗传 率 (2 的界 h)
限, 改变 了人们 的环境观 : 环境对造成个体心理差异
的影 响 主要是 来 自非共 享环 境 , 而且 主体 对环境 ( 经 验 ) 主动创 造和 建构 相 当程 度 上 源 自各 自遗 传 的 的 作用 。而且上 述两 大发 现导致 行 为 遗传学 的研 究 由 “ 传 与环境 的作用 孰 轻 孰 重 ” 移 到 具 体 分 析 “ 遗 转 遗 传 与环 境到底 是如何 相互 作用 以影 响个体 心理 发展
与 环 境 的相关 是特定 基 因与特定 环 境 同时 出 现频 次 的函数 。承 认 遗传 与 环 境 的 相关 作用 , 就 意 味着 也 承 认 个体经 历 的环 境并 不 是 随 意 的 , 是 由其 基 因 而 引起或 与其 基 因相关 的。在传 统 的数量 遗 传学 公 式
V =V P G十V 2 O ( E 十V E4 C V G ) G×E中 。 G 和 V - V E分
t e 和主 动型 (c v) 遗传 与环 境 的相关 进 行 了系 i) v at e 的 i
evom n) nin et的概 念 ; 二 , “ 因 型 ( 传 ) r 其 为 基 遗 与环 境

小麦抗旱节水生理和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小麦抗旱节水生理和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小麦抗旱节水生理和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张军;吴秀宁;王新军
【期刊名称】《商洛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36)2
【摘要】小麦是世界范围内主要的粮食作物,干旱是当前农业生产的最主要气象灾害。

以国内外近20年的文献为基础,从小麦抗旱节水性鉴定指标、小麦耗水特征、抗旱节水小麦分子机理和抗旱节水小麦品种培育及栽培技术等四个方面,对小麦抗旱节水生理和遗传育种的研究进展做了综述。

认为根据区域降雨特点建立对应小麦抗旱节水性评价体系,灌溉区和雨养农业区要采用不同栽培措施来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通过基因工程育种可实现特定性状的精确高效的改良是小麦抗旱节水的重要研究方向。

【总页数】7页(P7-13)
【作者】张军;吴秀宁;王新军
【作者单位】商洛学院生物医药与食品工程学院/商洛市秦岭植物良种繁育中心;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2.1
【相关文献】
1.小麦抗旱节水生理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2.《作物抗旱节水的生理遗传育种基础》出版发行
3.《作物抗旱节水的生理遗传育种基础》出版发行
4.《作物抗旱节水的生理遗传育种基础》出版发行
5.《作物抗旱节水的生理遗传育种基础》出版发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来自差别易感性模型的证据

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来自差别易感性模型的证据

心理科学进展 2017, Vol. 25, No. 8, 1310–1320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DOI: 10.3724/SP.J.1042.2017.013101310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来自差别易感性模型的证据*赵德懋 冯姝慧 邢淑芬(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北京 100048)摘 要 差别易感性模型认为, 携带某种基因型的个体既容易受到消极环境的不利影响, 同时也容易受到积极的、支持性环境的有利影响。

随着定量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涌现出关于基因−环境对儿童发展交互作用的大量研究, 主要包括5-HTTLPR 、DRD 4、MAOA 、COMT 和BDNF 五种基因与环境因素(如, 母亲敏感性、压力性生活事件和家庭养育环境等)对儿童发展的交互作用, 支持了差别易感性模型。

但是, 关于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机制、携带易感性基因个体的种族和性别差异问题以及优势敏感性假说的验证, 都是该领域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 基因−环境交互作用; 基因; 差别易感性; 优势敏感性 分类号B845当前心理学界中一个公认的观点——人类的发展结果不仅仅是由先天生物因素或后天环境因素决定的, 而是两者交互作用的结果, 这一理论思想早已提出, 但是缺乏相应的实证研究。

近年来, 由于定量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技术的发展, 使得人类在理解基因−环境对个体发展的交互作用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Ellis, Boyce, Belsky, Bakermans-Kranenburg, & van Ijzendoorn, 2011)。

差别易感性模型(Differential Susceptibility Model)是解释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的最重要理论之一, 该理论模型巧妙地化解了遗传与环境的争论, 可以合理地解释为什么在相同环境中不同个体会出现不同的发展结果, 为外部环境与儿童发展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和方向(Windhorst et al., 2015), 是当前心理学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之一。

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的统计学研究方法

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的统计学研究方法

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的统计学研究方法基因环境交互作用是指基因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现象,其中基因和环境的作用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

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对个体的发育和进化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为了研究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的统计学方法,已成为现代遗传学和生态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的研究需要考虑两个要素:遗传变异和环境变异。

遗传变异指不同个体之间的基因差异,而环境变异则包括不同个体之间或同一个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表现差异。

这两个要素的交互影响导致了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的现象。

在现代生物技术的帮助下,研究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的方法不断发展。

统计学方法在生物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也成为研究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的重要工具。

下面将详细介绍几种常用的统计学研究方法。

1. 方差分析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ANVOA)是研究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的常用方法之一。

它通过比较不同处理组之间的方差大小来分析基因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方差分析可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双因素方差分析进行。

单因素方差分析是研究基因或环境对表现型影响的一种方法。

例如,我们想研究不同基因型对某一性状的影响,就可以将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分成不同处理组,并进行方差分析。

如果不同处理组间的方差显著,则说明基因型对性状有影响。

双因素方差分析则是同时分析基因和环境对表现型影响的方法。

例如,我们想研究不同基因型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对某一性状的影响,就可以将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分成不同处理组,然后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进行方差分析。

如果不同处理组间的方差显著,则说明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存在。

2. 回归分析回归分析是一种寻找变量间关系的方法,它可以用来研究基因和环境间的交互作用。

回归分析可分为线性回归和非线性回归两类。

线性回归是一种用来寻找变量间线性关系的方法,它可以用来研究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对表现型的影响。

例如,我们想研究不同基因型和环境条件对某一性状的影响,就可以利用线性回归进行分析。

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研究

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研究
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基因和环境因素如何共同作用,导致人类复杂疾 病的发生。
个性化医疗和精准预防
通过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研究,可以制定针对个体的定制化医疗和预防措施,提高治疗效 果和预防疾病的发生。
推动生物医学领域的发展
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研究是生物医学领域的前沿课题,其研究成果将推动生物医学领域的 发展,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数据收集和处理
遗传数据收集
通过基因测序、SNP芯片等技 术手段,获取个体的遗传信息

环境数据收集
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 方法,收集个体成长过程中的 环境信息,如家庭背景、教育
经历、社会交往等。
数据整合分析
将遗传和环境数据进行整合, 运用统计分析和生物信息学方 法,探讨遗传与环境因素的交
互作用。
行为问题的环境基础
环境对行为问题的影响
环境因素如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教 育环境等可以影响个体的行为表现和 发展。
环境因素的研究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和调查等方法,可以 研究环境因素对行为问题的影响。
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在行为问题中的表现
交互作用的概念
遗传与环境在行为问题中的交互作用指的是基因和环境因 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个体的行为表现和发展。
01
遗传因素
包括基因序列、基因表达、表观遗传 修饰等,它们可以影响个体的生理、 代谢和免疫等系统,从而对环境因素 的敏感性产生差异。
02
环境因素
包括物理环境(如气候、地理位置) 、化学环境(如污染物、营养素)和 生物环境(如微生物、病毒)等,它 们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体的生理 和心理健康。
03
个体特征
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概念
基因-环境交互作用

人类行为的遗传基础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

人类行为的遗传基础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

人类行为的遗传基础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人类行为是一门复杂而广泛的研究领域,涵盖了从个体的认知和决策过程到社会群体的互动行为的方方面面。

对于人类行为的形成和表现的研究,一直以来,学者们一直在探索人类行为是由遗传基础还是环境因素所决定。

人类行为的遗传基础是指通过基因所表达的个体行为特征。

科学已经发现,我们的基因对于塑造我们的认知能力、性格特质以及一些行为倾向具有显著的影响。

首先,遗传基因在人类行为形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某些基因可能与冲动控制能力相关联,导致个体更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干扰。

这种特质可能与一些行为问题如注意力不集中和冲动行为有关。

此外,基因也可以影响个体对风险的评估和处理能力,进而决定个体在面临抉择时是否采取冒险行为。

基因的遗传特征也可能与个体的社交行为和合作能力有关。

然而,环境因素也对人类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早期生活阶段。

环境因素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文化以及其他社会交往等。

这些因素对于个体的发展和行为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家庭环境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儿童时期受到的父母教育方式、家庭信仰和价值观等对于个体的道德观念、性格特征以及社交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通常培养出有爱心和同理心的个体,而一个家庭暴力或忽视的环境则可能导致行为问题的发展。

其次,教育环境对于塑造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社交技能也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教育质量的差异,教师的教育方法以及学校的教育氛围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

优质的教育环境有利于个体的知识获取和认知发展,对于培养个体的创造力和合作能力也有重要作用。

此外,社会文化环境对于个体的行为塑造也至关重要。

社会文化因素涉及到个体所处的社会组织结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社会文化环境塑造了个体的行为范式和社会角色,决定了个体是否遵循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

例如,不同社会文化对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重视程度不同,因而导致个体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存在差异。

生物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实验和建模

生物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实验和建模

生物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实验和建模生物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生态学家通过实验和建模来了解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如何相互影响和适应。

实验是生态学家用来研究生物环境交互作用的最基本工具之一。

在实验室中,生态学家可以控制环境的一些因素来模拟自然环境,从而减少干扰变量的影响,进一步深入研究生物和环境之间的作用。

例如,生态学家可以通过实验来了解物种竞争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不同物种之间的竞争将导致资源的分配不均,进而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功能。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生态学家可以在实验室中以不同植物种子密度进行试验,观察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竞争现象。

通过实验的结果,他们可以建立一些基本的理论模型,进一步指导自然环境中的研究。

此外,生态学家还可以将实验室中的结果推出到自然环境中,从而更好地理解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

例如,研究者们可以在野外田地和农场中操纵农作物的品种和优先权,以了解它们如何适应和响应环境变化,进而为粮食安全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关政策和建议。

另一个方面,建模也是用来研究生物与环境交互作用的重要工具。

建模不仅可以帮助生态学家理解复杂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可以用来预测未来环境变化的影响。

生态学家使用多种模型来描述生态系统的不同方面,例如种群动态模型、生态位模型、食物网模型、生态系统模型等。

对于物种的种群动态模拟,生态学家可以使用种群动力学模型。

这些模型通常考虑生物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环境变化,以预测物种数量和动态。

而生态位模型则研究物种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关系。

食物网模型则描述了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从而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中的职位和功能。

生态系统模型则更全面地研究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物理化学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

总之,生物与环境交互作用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问题,需要多种方法来研究。

生态学家可以通过实验和建模来了解生物和环境之间的交互,进而预测环境变化的影响,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研究支持。

基因与环境互作中的最新研究成果

基因与环境互作中的最新研究成果

基因与环境互作中的最新研究成果在人类的生命史中,基因和环境一直是其中两个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对于基因和环境之间的互作关系也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最近的研究表明,人类的基因与环境之间的互作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单向作用,而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过程。

一些研究发现,环境因素可以改变基因表达,并导致基因的突变。

比如,人类暴露在放射线或化学物质等有害物质的环境中,就可能导致基因序列的改变,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

然而,在另一些情况下,环境因素也可以促进有益基因的表达,从而提高人类对环境适应的能力。

例如,人类在高海拔地区的生存能力与一定程度上的基因适应有关。

除了环境因素的影响,基因本身也会发生突变,导致人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发生变化。

随着人类的进化,一些基因可能会不断突变,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例如,研究表明亚洲和欧洲人种在维生素D受体基因上存在差异,这与不同地区的日照强度有关。

这个差异可能是为了适应当地的光照条件而产生的。

此外,科学家还发现了一些与基因和环境互作相关的生理机制。

例如,通过分析不同环境下的基因表达数据,研究人员发现人类对低温的适应机制与一定程度的基因表达有关。

这些研究结果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人类生理机制的理解,还为科学家们开发更有效的适应性治疗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

总之,基因和环境的互作关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但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需要我们去探索。

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科学家将会更加深入地研究这一领域,为我们带来更多启示和发现。

思考题:对于基因和环境这两个复杂的因素,你认为人类究竟能做些什么来更好地应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exposur e OR - genotype 1) 若效应大于 1, 则为协同作 用, 小于 1 为 拮抗作
用。
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如何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发病
风险, 其作用机理和模式还不清楚。O t tm an[ 7] 提出了
五种交互作用模式( 如图 1 所示) 基本概括了遗传和环 境因素的作用情况。模式 A 中, 易感基因导致或促进 了环境因素的作用, 环境因素的效应在没有易感基因 的作用下也可以显现, 暴露效应不会因为基因型而改
预防医学论坛 2010 年 1 月第 16 卷第 1 期
Prev M ed Trib, V ol. 16, N o. 1, J an. 2010 % 59 %
交互作用效应, 但在研究遗传因素或者遗传与环境交 互作用时, 它并不是最佳的研究方法。首先是人群分 层偏倚[ 10] 。该方法的潜在问题是当病例和对照遗传 背景不同时, 会由于这一混杂因素而不能对遗传作用 或者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做出正确估计。当除遗传因 素外的其他因素( 例如, 环境因素或者其他基因) 导致 患病, 且这些因素在各个亚人群中分布也不同时, 则有 可能由于遗传因素与其他因素的相关而得到遗传与疾 病之间的虚假关联结果。二是所需样本量大。评估交 互作用所需的样本量一般是评估相同大小主效应所需 样本量的 4 倍。因此很难用于暴露率低或罕见基因的 疾病, 因为过小的暴露率会使所需样本量过大, 以致无 法实施。三是对照组基因信息较难得到( 生物样本采 集困难) 。
% 58 % 预防医学论坛 2010 年 1 月第 16 卷第 1 期
Prev M ed T rib, V ol. 16, N o. 1, Jan. 2010
遗传易感性 环境交互作用研究方法进展*
综述
张军1 , 于石成2 , 杨功焕2
( 1 济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山东 济南 250001;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北京 102206)
病例 病例研究的主要缺点是不能估计各因素的 主效应, 不能校正协变量的效应, 并只能计算相乘模型 的交互作用。U m bach 与 Weinberg [ 14] 发展了一种新 的方法, 在研究时不但收集病例的基因和环境因素资 料, 同时收集对照的环境或基因因素资料, 这样既能保 持单纯病例研究设计的优点, 还能估计各因素的主效 应。
* 基金项目: !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 # # # 淮河流 域水污染与肿瘤的相关性评估
第一作者简 介: 张 军( 1973 ~ ) , 男, 博 士在读, 研 究方向: 为 肿瘤与 环 境关系。
的效应有差别。
在交互作用的判定中模型的选择非常重要, 而应 选择哪种模型还存在争论[ 6] 。统计学中交互作用常用
关键词: 基因 环境交互作用; 遗传易感性; 病例对照研 究
肿瘤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慢性疾病, 其危 险因素大体上可以分为环境和遗传两类。遗传易感性 与环境因素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已为 很多研究所证 实, 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于肿瘤病因研究具有重要 的科学意义和公共卫生方面的应用价值, 也越来越受 到重视[ 1~ 4] 。学 者们从方 法学上也 进行了有 益的探 索, 在传统病例对照研究基础上发展了单纯病例对照 设计、病例父母对照设计、病例同胞设计等非传统病例 对照等研究方法, 本文对这些方法的原理、应用条件、 优缺点等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变, 实际上这并不是一种交互作用。模式 B 中, 易感
基因对个体没有直接产生效应, 只是加大了环境因素
的效应。模式 C 中, 环境 暴露放 大了易 感基因 的效 应, 但它对个体没有直接的作用。模式 D 中遗传和环 境因素都是疾病危险增加所必需的。模式 E 中, 遗传
和环境因素对疾病都有各自的效应, 如果它们同时存
的数学模型有两种: 即相加模型与相乘模型。 相 乘 模 型: OR = OR interaction / ( OR exposure genotype
∃ OR ) exposur e
genotype
相 加 模 型: OR = OR interaction / ( OR exposure genotype
1 遗传 环境交互作用 交互作用又称为效应修饰, 它分为统计学意义上
的交互作用和生物学意义的交互作用。当两种或两种 以上暴露因素同时存在时所致的效应不等于它们单个 作用相联合的效应时, 则称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5] , 当前者大于后者时称为正交互作用, 说明两种或多种 因素同时存在时效应增强, 其生物学意义为协同作用; 但前者小于后者时称负交互作用, 说明两种或多种因 素同时存在时效应降低, 其生物学意义为拮 抗作用。 它是与疾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有关的一种客观存 在的作用, 在混杂被控制的情况下依然存在。肿瘤遗 传 环境交互作用具 有两层含 义: 不 同基因型 的人群 中, 环境暴露具有不同的患病风险; 不同环境暴露的人 群中, 不同的基因型具有不同的患病风险[ 5] , 即为在携 带不同的遗传易感基因型人群中, 环境因素对肿瘤的 效应有差别; 或是在不同的环境暴露下, 某易感基因型
病例 病例研究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所研究基因 和环境因素要相互独立, 但在实际研究中很难判断所 研究的两个因素是否相互独立。因此, 这个前提条件 是否成立以及如何检验是目前争论和 研究的一个焦 点。如果不满足这个条件, 研究结果就会带有偏倚, 并 且偏倚大小与关联 程度成正相关[ 18, 19] 。A lbert 等[ 4] 通过模拟检验发现单纯病例研究结果与独立性假设密 切相关。如果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关联, 即使是很小 的关联, I 类 错误将 被放大, 导致 虚假 联系。他 们认 为, 只有相当的经验数据表明基因和环境因素满足独 立性要求时, 单纯病例研究才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 如果没有这种证据时, 对 于单纯病例研究结果( 估计 值、可信限等) 的解释要谨慎。对于独立性的检验, 有 学者在研究环境危险因素与基因之间的交互作用时, 同时收集病例和对照信息, 在对照人群中确认二者相 互独立, 再进行单纯病例研究。Chang Claude 等人[ 20]
Piegorsch 等[ 11] 分析了病例 病例研究理论上的可 行性, 认为当人群中基 因( G) 与环境因 素( E ) 相互独 立, 且所研究疾病发病率很低时, 以病例为基础进行交 互作用分析从理论是可行的, 即使没有对照组也可以 估计 G 与 E 之间的交互作用, 并且结果精确度要优于
传统的病例对照研究。Y ang 等[ 12] 比较了同等条件下 单纯病例研究与病例对照研究所需要的样本大小及检 验效率, 发现前者可大大节省样本含量, 并且估计精度 高, 检验效能高。很多学者也从单纯病例研究设计、样 本大小、检验效能等进行了相关分析与研究, 认为单纯 病例研究可以作为分析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一个较 好的选择[ 11~ 15] 。
图 1 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 五种模式
3 病例 病例研究( Case case st udy ) 又称为单纯病例研究( Case only st udy) 或病例系
列研究( Case series st udy) 。此研究方法与传统的病 例对照类似, 也是按是否携带易感基因将病例分为两 组, 有易感基因组成为新的! 病例组∀, 而未携带易感基 因者则为新的! 对照组∀, 分析方法有计算 OR 值和可 信限或用多因素回归模型控制混杂。病例 病例研究 的最大优点在于不需要! 无病的人作∀对照, 使研究易 于实施。
近年来单纯病例研究越来越多用于评价基因与环 境交互作用。Saint ot 等人( 16) 在 282 例女性乳腺癌 患者研 究 了 吸烟 与 三 种基 因 ( 细 胞 色素 P 450 1B1 ( Val432L eu CYP 1B1 ) 、 硫 转 移 酶 SUL T 1A ( A rg213H is SU L T 1A1 ) 和 甲 基 转 移 酶 COM T ( Val158M et COMT ) 多态性之间的交互作用, 发现携 带 V alCYP1B1 等位基因的吸烟者发生乳腺癌的危险 性显著高于携带 Leu/ L eu 基因型的非吸烟者( OR i= 2 32, 95% CI : 1 00~ 5 38) , 携带 H is SUL T 1A1 等 位基因的吸烟者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 显著高于携带 A rg/ A rg SU L T 1A 1 基 因 型 的 非 吸 烟 者 ( OR i= 2 55, 95% CI : 1 21 ~ 5 36) , 显 示 乳 腺 癌 患 者 CYP 1B1 和 SU LT 1A1 基因多态性与吸烟之间存在这 交互作用。Chunhong F an 等[ 17] 用单纯病例研究在中 国大肠癌患者中研究代谢酶基因与吸烟的交互作用, 发现吸烟与 CYP1A1 1294G 等位基因之间存在着交 互作用 ( OR = 3 47, 95% CI : 1 12 ~ 10 80) , 并 且 CYP 1A1 1294G 与 SUL T 1A1 638A 两个基因之间也 存在着交互作用( OR = 2 68, 95% CI : 1 16~ 6 26) 。
号: 1672 9153( 2010)01- 0058- 05
摘要: 遗传易感性与环境因素之间的交互作 用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已被很多研究所证实, 其方法学 研究也得到了 较 大的 发展。本 文对在交互作用研究中常用的病例对照研究、病例 病 例研究、病例父母对 照研究、病例同胞 对照研究等 方 法的原理及其应用等进行了综述。
% 60 % 预防医学论坛 2010 年 1 月第 16 卷第 1 期
Prev M ed T rib, V ol. 16, N o. 1, Jan. 2010
在研究 PT CH 1 多态性、口服避孕药与乳腺癌关系时, 同时收集乳腺癌患者与健康对照者的资料, 先对健康 对照者 PT CH 1 多态性与口服避孕药之间是否相关进 行 2 检验, 然后进行单纯病例研究。M ar cus 等人[ 21] 收集了 16 项有关膀胱癌患者吸烟状况与 NAT 2 关系 的研究文献, 用 M eta 方法 分析其与膀胱癌易感性之 间关系, 首先分析了对照情况, 证明吸烟状况与 NAT 2 相互独立没有关联, 以此为基础再对患者情况进行单 纯病例分析。H eiko 等人[ 22] 研究了分析 50 岁以上乳 腺癌患者环境、生活方式因素与遗传易感性之间关系, 他们也是收集对照资料对环境危险因素与基因是否相 互独立进行了检验, 发现足月妊娠数量与乳腺癌一级 家族史之 间存 在着 负相 关 ( r = spearman - 0 15, P < 0 001) , 很明显不满足单纯病例对照研究的前提条件, 因此不再用单纯病例研究分析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 有学者建议通过病例对照研究中非患病对照的独立性 检验来证明[ 23~ 26] 。Gat t o 等[ 19] 则认为对照人群中基 因与环境因素的独立性检验来反映人群情况是有前提 条件的, 如果不注意就会存在很大的问题, 甚至会导致 错误的结论。他们分析了其应用条件: 疾病的基准风 险不高于 1% , 基因因素呈中等效应( RR < 2 5) 。他 们强调即使满足以上条件, 使用和解释对照人群交互 作用的分析结果也要非常谨慎。也有学者认为对照中 基因与环境因素的独立性检验并不能代表病例中的情 况, 也不能反映目标人群中的情况。K at hleen 等人[ 27] 组织了一项大样本量的病例对照研究( 病例和对照各 800 人) , 分析吸烟和 NAT 2 与乳腺癌的关系, 在病例 和对照中分别进行了交互作用分析, 结果并不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