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比较

合集下载

蛋白质的测定方法比较

蛋白质的测定方法比较

蛋白质的测定方法比较一、分光光度法1、测定原理:食品中的蛋白质在催化加热条件下被分解,分解产生的氨与硫酸结合生成硫酸铵,在pH 4.8 的乙酸钠-乙酸缓冲溶液中与乙酰丙酮和甲醛反应生成黄色的3,5-二乙酰-2,6-二甲基-1,4-二氢化吡啶化合物。

在波长400 nm 下测定吸光度值,与标准系列比较定量,结果乘以换算系数,即为蛋白质含量。

2、测定步骤:①试样消解:称取经粉碎混匀过40目筛的固体试样0.1g~0.5g(精确0.001g)、半固体试样0.2g~1g(精确至0.001g)或液体试样1g~5g(精确0.001g),移入干燥的100 mL 或250 mL 定氮瓶中,加入0.1 g硫酸铜、1 g 硫酸钾及5 mL 硫酸,摇匀后于瓶口放一小漏斗,将定氮瓶以45°角斜支于有小孔的石棉网上。

缓慢加热,待内容物全部炭化,泡沫完全停止后,加强火力,并保持瓶内液体微沸,至液体呈蓝绿色澄清透明后,再继续加热半小时。

取下放冷,慢慢加入20 mL 水,放冷后移入50 mL 或100 mL容量瓶中,并用少量水洗定氮瓶,洗液并入容量瓶中,再加水至刻度,混匀备用。

按同一方法做试剂空白试验。

②试样溶液的制备:吸取2.00 mL~5.00 mL 试样或试剂空白消化液于50 mL 或100 mL 容量瓶内,加1 滴~2 滴对硝基苯酚指示剂溶液,摇匀后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中和至黄色,再滴加乙酸溶液至溶液无色,用水稀释至刻度,混匀。

③标准曲线的绘制:吸取0.00 mL、0.05 mL、0.10 mL、0.20 mL、0.40 mL、0.60 mL、0.80 mL 和1.00 mL 氨氮标准使用溶液(相当于0.00μg、5.00μg、10.0μg 、20.0μg、40.0μg、60.0μg、80.0μg 和100.0μg 氮),分别置于10 mL 比色管中。

加4.0 mL 乙酸钠-乙酸缓冲溶液及4.0 mL 显色剂,加水稀释至刻度,混匀。

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

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

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
一、Lowry法。

Lowry法是一种经典的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其原理是利用蛋白质与铜离子和
碱性试剂在碱性条件下发生蓝色化合物的形成,然后通过比色法来测定蛋白质的含量。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灵敏度高,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蛋白质样品,但需要注意的是,样品中的其他成分可能对测定结果产生干扰。

二、Bradford法。

Bradford法是一种快速、简便的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其原理是利用共轭蛋白
质与染料结合后产生吸收峰的变化来测定蛋白质的含量。

相比于Lowry法,Bradford法对于样品中存在的干扰物质的耐受性更强,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更为广泛。

三、BCA法。

BCA法是一种基于铜离子的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其原理是利用蛋白质与铜
离子和BCA试剂在碱性条件下发生紫色化合物的形成,然后通过比色法来测定蛋
白质的含量。

与Lowry法相比,BCA法对于一些常见的干扰物质的耐受性更好,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四、UV吸收法。

UV吸收法是一种利用蛋白质在280nm处的吸收峰来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

这种方法不需要添加试剂,操作简便,但对于一些特定类型的蛋白质可能存在灵敏度不足的问题。

以上介绍的几种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各有优缺点,选择合适的方法需要根据具
体的实验要求和样品特性来进行。

在进行蛋白质含量测定时,还需要注意样品的制备、操作的规范性以及仪器的准确性,以确保获得可靠的实验结果。

希望本文介绍的内容能对相关研究工作者有所帮助。

两种测定蛋白质含量方法的比较(精)

两种测定蛋白质含量方法的比较(精)
V
其中,Y为标准曲线查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白质得浓度(mg/mL),N为稀释倍数, V为血清样品所取的体积(mL),c为样品原浓度(mg/mL)。
注意事项
(1)须于显色后30min内比色测定。各管由显色到比色的 时间应尽可能一致。 (2)有大量脂肪性物质同时存在时,会产生浑浊的反应混 合物,这时可用乙醇或石油醚使溶液澄清后离心,取上清液 再测定。 (3)由于各种蛋白质含有不同量的酪氨酸和苯丙氨酸,显 色的深浅往往随不同的蛋白质而变化。因而本测定法通常只 适用于测定蛋白质的相对浓度(相对于标准蛋白质)。此外 蛋白溶液中存在核酸或核苷酸时也会影响紫外吸收法测定蛋 白质含量的准确性。
• 试剂:
双缩脲试剂:
试剂和器材
• 材料
1. 标准蛋白溶液 两种浓度的结晶牛血清白蛋白
溶液(BSA)。
2. 待测蛋白质溶液 人血清(稀释适当倍数,使其浓 度在标准曲线测试范围内。)
操作方法
一、制作标准曲线 二、样品测定
三、计算 取两组测定的平均值计算:
YxN 血清样品蛋白质含量(mg/100mL)=
紫外线吸收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优点是迅速,简便,不消耗样品, 低浓度盐类不干扰测定。因此,广泛应用在柱层析分离中蛋白质洗 脱情况的检测。
此法的缺点是:(1)对于测定那些与标准蛋白质中酪氨酸和色 氨酸含量差异较大的蛋白质,有一定的误差;(2)若样品中核酸 等吸收紫外线的物质,会出现较大的干扰。
不同的蛋白质和核酸的紫外线吸收是不同的,即使经过校正,测 定结果也还存在一定的误差。但是可作为初步定量的依据。该法可 测定蛋白范围应在0.1~1.0mg /mL。
思考题
1.干扰双缩脲实验的因素有哪些? 2.若样品中含有核酸类杂质,应该如何校正实验结

生化综合实验报告--测定蛋白质含量的三种方法及其比较

生化综合实验报告--测定蛋白质含量的三种方法及其比较
器材:
①容量瓶②试管及试管架
③恒温水浴槽④吸量管
⑤分光光度计⑥电热套
⑦锥形瓶⑧比色皿
(3)紫外吸收法
试剂:
样品蛋白溶液:准确称样品蛋白质,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
器材:
①紫外分光光度计②容量瓶
③试管、试管架④吸量管
⑤锥形瓶⑥比色皿
4.实验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
双缩脲法
标准曲线的绘制:
取12支试管分成两组,按下表平行操作,绘制标准曲线。
实验远没有我想象的那样简单,要想做好一个实验,容不得半点马虎。综合实验正是这培养了我们的耐心、恒心和信心,让我们的思维和创造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让我们的科学素养有了很大的飞越。真真正正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了我们的学习热情,不管实验成功或是失败,我们都能从中获得很多从其它地方得不到的知识,让我们获益匪浅!
若样品中含有大量吸收紫外线的物质,会出现较大的干扰。
5.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双缩脲法


0
1
2
3
4
5
样品1
样品2
O.D540
0
0.021
0.052
0.160
0.316
0.345
0.08
0.029
标准蛋白质浓度(mg/ml)
0
1
2
3
4
5
X
Y
考马斯亮蓝染色法


0
1
2
3
4
5
样品1
样品2
蛋白质浓度(ug/ml)
样品测定:
①制备样品的蛋白质提取液。
②取出两份1.0 ml样品液。操作同标准曲线,测定样品的OD值,平行两份
计算:

列举几种常用的蛋白质定量测定的方法

列举几种常用的蛋白质定量测定的方法

列举几种常用的蛋白质定量测定的方法常用的蛋白质定量测定方法如下:
1. Bradford法
Bradford法是一种基于蛋白质与染料之间的化学反应进行测定的方法。

该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可用于各种类型的蛋白质含量测定。

2. BCA法
BCA法是一种基于铜离子与蛋白质产生化学反应,从而生成紫色物质
的方法。

该方法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蛋白质测定,具有灵敏度高、稳定
性好等特点。

3. Lowry法
Lowry法是一种基于蛋白质与染料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进行测定的方法。

该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稳定性好,适用于不同类型的蛋白
质含量测定。

4. UV吸光度法
UV吸光度法是一种基于蛋白质带有吸收紫外线的物理性质进行测定的
方法。

该方法操作简单、快速,并且适用于大多数类型的蛋白质测定。

5. 酰荧光素改良法
酰荧光素改良法是一种基于蛋白质分解后产生的荧光物质进行测定的
方法。

该方法灵敏度高、稳定性好,且能够测定低浓度的蛋白质。

以上是常用的蛋白质定量测定方法,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的蛋
白质及其含量测定。

选择合适的方法能够提高测定的灵敏度和准确性,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

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比较

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比较

表1-1 五种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比较
方法原理时间灵敏度特征
凯氏定氮法将蛋白质转化为
氨,用酸吸收后
滴定8~10小时灵敏度低,适用
于0.2~1.0mg
用于标准蛋白质
含量的准确测
定;干扰少;较
费时
双缩脲法多肽键+碱性
Cu2+→紫色络合
物中速,8~10小时灵敏度低,适用
于1~20mg
用于快速测定,
但不太灵敏;不
同蛋白质显色相

紫外吸收法蛋白质中的酪氨
酸和色氨酸残基
在280nm处的
光吸收。

快速,5~10分钟较为灵敏
50~100μg
用于层析柱流出
液的检测;核酸
的吸收可以矫
正。

Folin-酚试剂法Cu+催化下,发生
还原反应生成蓝
色物质。

较慢,
用时长。

灵敏度较高
5~100μg
配制比较困难,
专一性差,干扰
物质多且影响
大。

考马斯亮蓝法考马斯亮蓝染液
与蛋白质结合,
颜色深浅随蛋白
质含量不同而变

快速,
5~10分钟
灵敏度很高
1~5μg
易于操作,干扰
物质少;颜色稳
定。

四种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四种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四种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蛋白质是生物体内的重要成分,其含量的测定对于生物学、医学、食品科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常用的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主要有四种,包括生物素-亲和法、BCA法、Lowry法和Bradford法。

下面将对这四种方法进行比较研究。

一、生物素-亲和法生物素-亲和法是一种基于亲和层析原理的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

该方法利用生物素与亲和基团之间的非共价作用,将生物素标记的探针与目标蛋白质结合,通过洗脱和检测来测定蛋白质的含量。

该方法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高重复性等优点,但需要使用生物素标记的试剂,成本较高。

二、BCA法BCA法是一种基于铜离子还原能力的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

该方法利用蛋白质与铜离子的络合作用,还原离子中的铜离子,生成紫色络合物,通过比色法测定蛋白质的含量。

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广、操作简便等优点,但受到还原剂和蛋白质成分的影响,结果易受到误差。

三、Lowry法Lowry法是一种基于蛋白质与酸性铜离子的还原反应的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

该方法利用蛋白质与酸性铜离子的还原反应,生成紫色络合物,通过比色法测定蛋白质的含量。

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广、重复性好等优点,但需要多个试剂的配制和操作,较为繁琐。

四、Bradford法Bradford法是一种基于染料结合的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

该方法利用染料与蛋白质之间的非共价作用,形成蓝色复合物,通过比色法测定蛋白质的含量。

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便、适用于多种蛋白质的测定等优点,但受到盐离子和其他成分的影响,结果易受到误差。

综上所述,四种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各有优缺点,选择合适的方法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和实验条件进行综合考虑。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
蛋白质的含量是指在样品中蛋白质的质量或浓度。

测定蛋白质含量是许多生物学和生化实验中常用的实验方法之一,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测定方法:
1. 布拉德福德法(Bradford法):该方法利用布拉德福德蛋白
质染料与蛋白质形成复合物,并产生特定的颜色,通过比色法测定颜色强度从而确定含量。

2. 低里氏法(Lowry法):该方法基于在碱性条件下,蛋白质
与碱性铜离子复合生成紫色产物的原理,通过比色法定量测定。

3. BCA法(Bicinchoninic Acid法):该方法利用BCA试剂与
蛋白质中的蛋白质产生螯合,形成紫色到蓝色的产物,并通过光度计测定吸光度从而测定含量。

4. 还原硝酸银法:该方法是通过硝酸银与蛋白质中的氨基酸中的硫原子反应产生黑色沉淀,通过沉淀的重量或者比色法测定吸光度来确定蛋白质含量。

5. 紫外吸收法:蛋白质具有特定的紫外吸收峰,在特定波长下进行测定,可以通过比较样品吸光度与标准曲线来计算蛋白质含量。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测定方法,根据具体需要和实验条件的不同,可以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蛋白质含量测定主要有五种方法,分别是凯式定氮法、双缩脲法、紫外吸收法、酚试剂法和考马斯亮蓝法。

这五种方法各有特点,优缺点明确。

凯氏定氮法
蛋白质是含氮的化合物。

食品与浓硫酸和催化剂共同加热消化,使蛋白质分解,产生的氨与硫酸结合生成硫酸铵,留在消化液中,然后加碱蒸馏使氨游离,用硼酸吸收后,再用盐酸标准溶液滴定,根据酸的消耗量来乘以蛋白质换算系数,即得蛋白质含量。

因为食品中除蛋白质外,还含有其它含氮物质,所以此蛋白质称为粗蛋白。

优点:重现性好,是目前分析有机化合物含氮量常用的方法,是一种蛋白质测定的经典方法, ,测试结果准确。

缺点:操作比较繁复,费时,试剂消耗量大。

且此法测定的蛋白质含量实际上包括了核酸,生物碱,含氮类脂,卟啉,含氮色素等非蛋白质含氮化合物。

双缩脲定氮法
双缩脲(NHCONHCONH)是两个分子脲经180℃左右加热,放出一个33分子氨后得到的产物。

在强碱性溶液中,双缩脲与CuSO形成紫色络合物,称4为双缩脲反应。

凡具有两个酰胺基或两个直接连接的肽键,或能过一个中间碳原子相连的肽键,这类化合物都有双缩脲反应。

紫色络合物颜色的深浅与蛋白质浓度成正比,而与蛋白质分子量及氨基酸成分无关,故可用来测定蛋白质含量。

测定范围为1~10mg蛋白质。

干扰这一测定的物质主要有:硫酸铵、Tris缓冲液和某些氨基酸等。

优点:较快速,不同的蛋白质产生颜色的深浅相近,以及干扰物质少。

主要的
缺点是灵敏度差。

因此双缩脲法常用于需要快速,但并不需要十分精确的蛋1 / 5 .
白质测定。

缺点:不太灵敏;不同蛋白质显色相似。

紫外吸收定氮法
双缩脲法是传统的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的方法,当含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肽键的物质和碱性的硫酸铜反应时,形成紫色的络合物,这个颜色产物是肽键中的氮原子和铜离子配价结合的结果。

蛋白质分子中,酪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残基的苯环含有共轭双键,使蛋白质具有吸收紫外光的性质。

形成颜色产物的量取决于蛋白质的浓度。

实际测定时,必须预先用标准蛋白质溶液制作一个标准校正曲线,通常用牛血清白蛋白水溶液做蛋白质标准溶液。

不同浓度的标准蛋白质溶液加入双缩脲试剂后,反应生成的颜色产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在540nm 波长下测定吸光度,以双缩脲试剂加缓冲或水作空白对照。

然后将测得的值分别对蛋白浓度(mg/ ml) 作图,得标准曲线。

未知蛋白样品用双缩脲试剂做同样处理,根据测得吸光度值在标准曲线上直接查得未知蛋白质样品中得蛋白质浓度。

优点:对各种蛋白质呈色基本相同;特异性和准确度好,精密度好;呈色稳定性好,试剂单一,方法简便。

快速,不消耗样品,测定后仍能回收使用。

缺点:准确度较差,干扰物质多,在用标准曲线法测定蛋白质含量时,对那些与标准蛋白质中酪氨酸和色氨酸含量差异大的蛋白质,有一定的误差。

故该法适于用测定与标准蛋白质氨基酸组成相似的蛋白质。

若样品中含有嘌呤、嘧啶及核酸等吸收紫外光的物质,会出现较大的干扰。

核酸的干扰可以通过查校正表,再进行计算的方法,加以适当的校正。

但是因为不同的蛋白质和核酸的紫外吸收是不相同的,虽然经过校正,测定的结果还是存在一定的误差。

此外,进行紫外吸收
法测定时,由于蛋白质吸收高峰常因pH的改变而有变化,因此要注意溶液2 / 5 .
的pH值,测定样品时的pH要与测定标准曲线的pH相一致。

酚试剂法
此法的显色原理与双缩脲方法是相同的,只是加入了第二种试剂,即Folin—酚试剂,以增加显色量,从而提高了检测蛋白质的灵敏度。

这两种显色反应产生深蓝色的原因是:?在碱性条件下,蛋白质中的肽键与铜结合生成复合物。

?Folin —酚试剂中的磷钼酸盐—磷钨酸盐被蛋白质中的酪氨酸和苯丙氨酸残基还原,产生深蓝色(钼兰和钨兰的混合物)。

在一定的条件下,蓝色深度与蛋白的量成正比。

优点:灵敏度高,比双缩脲法灵敏约100倍。

操作简单,不需要特殊仪器设备。

缺点:费时间较长,要精确控制操作时间,标准曲线也不是严格的直线形式,且专一性较差,干扰物质较多。

对双缩脲反应发生干扰的离子,同样容易干扰Lowry 反应。

而且对后者的影响还要大得多。

酚类、柠檬酸、硫酸铵、Tris缓冲液、甘氨酸、糖类、甘油等均有干扰作用。

浓度较低的尿素(0.5%),硫酸纳(1%),硝酸纳(1%),三氯乙酸(0.5%),乙醇(5%),乙醚(5%),丙酮(0.5%)等溶液对显色无影响,但这些物质浓度高时,必须作校正曲线。

含硫酸铵的溶液,只须加浓碳酸钠—氢氧化钠溶液,即可显色测定。

若样品酸度较高,显色后会色浅,则必须提高碳酸钠—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1~2倍。

进行测定时,加F olin —酚试剂时要特别小心,因为该试剂仅在酸性pH条件下稳定,但上述还原反应只在pH=10的情况下发生,故当Folin一酚试剂加到碱性的铜—蛋白质溶液中时,必须立即混匀,以便在磷钼酸—磷钨酸试剂被破坏之前,还原反应即能发生。

.
考马斯亮蓝法
考马斯亮兰G-250染料,在酸性溶液中与蛋白质结合,使染料的最大吸收峰的位置(?max),由465nm变为595nm,溶液的颜色也由棕黑色变为兰色。

经研究认为,染料主要是与蛋白质中的碱性氨基酸(特别是精氨酸)和芳香族氨基酸残基相结合。

在595nm下测定的吸光度值A,与蛋白质浓度成正比。

595优点:灵敏度高,据估计比Lowry法约高四倍,其最低蛋白质检测量可达1?g。

这是因为蛋白质与染料结合后产生的颜色变化很大,蛋白质-染料复合物有更高的消光系数,因而光吸收值随蛋白质浓度的变化比Lowry法要大的多。

测定快速、简便,只需加一种试剂。

完成一个样品的测定,只需要5分钟左右。

由于染料与蛋白质结合的过程,大约只要2分钟即可完成,其颜色可以在1小时内保持稳定,且在5分钟至20分钟之间,颜色的稳定性最好。

因而完全不用像Lowry 法那样费时和严格地控制时间。

干扰物质少。

如干扰Lowry法的K、+Na、Mg 离子、Tris缓冲液、糖和蔗糖、甘油、巯基乙醇、EDTA等均不干扰2++此测定法。

缺点:由于各种蛋白质中的精氨酸和芳香族氨基酸的含量不同,因此Bradford 法用于不同蛋白质测定时有较大的偏差,在制作标准曲线时通常选用
?—球蛋白为标准蛋白质,以减少这方面的偏差。

仍有一些物质干扰此法的测定,主要的干扰物质有:去污剂、Triton X-100、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0.1N 的NaOH。

(如同0.1N的酸干扰Lowary法一样。

)标准曲线也有轻微的非线性,因而不能用Beer定律进行计算,而只能用标准曲线来测定未知蛋白质的浓度。

应用范围
凯氏定氮法
.
适用样品广泛是国家标准第一法。

适合于各种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以及各类动植物蛋白测定。

适用于0.2~ 1.0mg氮,误差为?2%
双缩脲定氮法
适用于1~20mg氮。

紫外吸收定氮法
适用于柱层析洗脱液的快速连续检测,因为此时只需测定蛋白质浓度的变化,而不需知道其绝对值。

适用于50~100?g氮。

酚试剂法
可检测的最低蛋白质量达5?g。

通常测定范围是20~250?g 。

考马斯亮蓝法适用于1~5?g氮。

生物15-3班彭师韬150501330
5 /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