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的变迁ppt课件

合集下载

北京中轴线的变迁ppt课件

北京中轴线的变迁ppt课件

20
(1)民国时期北京城中轴线沿线的变化 (2)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城中轴线的发展 (3)中轴线北延
21
如果说元、明、清三代是对北京城传统中轴线的建 设时期,那么从民国时期到现在则是北京城传统中 轴线的破坏与复兴时期。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圄联 军入侵北 京,中轴线也开始遭受一定程度 的破坏。民国期间, 中轴线上保护的工作 居多.但改造仍不可避免。这 段时间,北 京的中轴线开始改变,故将清末到19 49年建国前归为一个阶段,期间中轴线上的变 化 可从保护和改造两个方面来记述。
26
第四,地安门至鼓楼前大街面貌全部更新。 第五,紫禁城南部开放为古物陈列所,成立故宫博物院。
27
民国期间对待中轴线的态度是“保护,为我而用”。 对中轴线上古建筑的修缮和保护,体现了这条历史轴 线在城市的地位依然重要,适当的改造并设有削弱它 的重要性,现代交通的发展又起到了发展、加强中轴 线的作用。
22
一:保护
保护和修缮活动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中轴线上重 要建筑的修缮维护,中轴线道路的展宽、修建及街 道两侧市容的维护.中轴上广场、绿化的设计、建 造.中轴线两侧重要建筑、道路的修建和控制。
二:改造
中轴线上的改造和发展主要是出于交通原因,需 要对局部地区进行拆除等。
23
一:保护
24
二:改造
25
5
(1)确立与建造 (2)演变与形成 (3)继承与发展
6
7
北京中轴线的历 史可上溯到元朝, 其形成与元大都 的规划建设密切 相关。至元四年 (1267年),在金 代琼华岛离宫(现 在北海公园)的基 础上, 开始营造 都城 。
8
元大都的规划设计中 ,首先于积 水潭东北岸选定了全城的几何中 心(相当今鼓楼处), 设中心台, 建中心阁。由中心台向南. 切积 水潭东岸向东最突出的地方(相当 后门桥处), 引一条正南正北的 直线,确定为全城的中轴线,这 就是现在北京旧城中轴线的确定 之始 至元二十二(1285年)元大 都整体(包括城郭)基本竣工 。

北京城市的变迁

北京城市的变迁
北京城市的变迁
• 北京的历史背景 • 北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 • 北京的人口和社会变迁 • 北京的环境和生态变迁 • 北京的未来展望
01
北京的历史背景
北京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起源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北端,是古代中原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交往的交通要道。 北京的起源可追溯至公元前1046年,西周武王封召公于北燕,北京开始成为一 方政治中心。
城市治理结构
北京的城市治理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从以政府为 主导到政府与社会共同参与的城市治理模式。
北京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
经济总量增长
北京的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持续增长,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 中心城市之一。
产业结构调整
北京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从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向以现代服务 业和高技术产业为主转变。
公共设施建设
现代北京的公共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包括交通、教育、医疗、文化体育 等领域,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北京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历程
城市建设历程
北京的城市建设经历了从 古代到现代的演变,不断 进行城市改造和更新,形 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
经济发展
北京的经济发展迅速,成 为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经 济中心之一,吸引了大量 人口和资源聚集。
生态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北京建设了多个生态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丰富了城市的生态多样性。
05
北京的未来展望
北京的城市发展目标和战略
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北京将致力于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 境,增强城市的产业,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 级。
城市规模
随着历史的发展,北京的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但总 体上仍保持了相对紧凑的 布局。

北京ppt课件

北京ppt课件

清华大学
历史与文化
清华大学成立于1911年, 是中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 之一,以工科和理科为主 要特色。
学科建设
清华大学在工科、理科、 管理学科等领域拥有很高 的学术声誉,为国家培养 了大批优秀人才。
师资力量
清华大学拥有一支高水平 的师资队伍,为学生提供 优质的教育和学术氛围。
中国科学院
历史与文化
历史事件
北京历史上发生过许多重要事件,如元朝忽必烈在此建立元大都,明朝永乐皇 帝迁都北京,以及近代的五四运动等。这些事件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02
北京的旅游景点
故宫博物院
总结词
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详细描述
故宫博物院位于北京市中心,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 、最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博物院内收藏有大量珍贵文物和艺术品,展示了 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科技园区和创新中心
中关村科技园区
创新中心
中关村科技园区是北京市最大的科技 园区之一,聚集了众多高科技企业和 创新型企业。
北京市还拥有众多创新中心和孵化器 ,为初创企业和创业者提供全方位的 支持和服务。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北京市重要的 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糖火烧
总结词
糖火烧是北京传统的甜点心,以其酥脆的外皮和甜香的内馅 而受到喜爱。
详细描述
糖火烧以面粉、红糖、芝麻等为主要原料,经过烙制而成。 其外皮酥脆,内馅甜香,是北京早餐桌上的常客。
豆汁焦圈
总结词
豆汁焦圈是北京传统的早餐食品,以其 独特的豆汁和焦圈而著称。
VS
详细描述
豆汁焦圈以黄豆为主要原料,经过发酵熬 制而成豆汁,再搭配炸制而成的焦圈。豆 汁味道独特,焦圈香脆可口,是北京人的 早餐首选。

北京城市介绍PPT

北京城市介绍PPT
鲁班在建北京的传说里面是个重要人物,有"锔大 家伙",修白塔的传说。什么叫"锔大家伙",就是 白塔裂了,石匠们不知道怎么办来修这缮,每天 都愁得要死。有一天突然来了一位老人,他是锔 锅锔碗的。这位老手艺人故意地在这边喊"锔大家 伙喽,锔大家伙喽。"哦!这些木匠听明白了,咱 们得把这白塔裂的这缝给它锔起来,所以后来这 白塔就按他的指点给修好了。后来想想这个人不 是别人,就是鲁班。
一 历史故事
苦海幽州
传说以前北京是一片苦海,人们都管它叫“苦 海幽州”。苦海幽州来了一个穿着红袄短裤的 小孩,名字叫哪吒。哪吒跟龙王、龙子打了起 来了,整整打了九九八十一天,最后拿住了龙 王、龙母,放跑了龙子、龙孙。这龙王、龙母 被拿住以后,水就平下去了,慢慢地露出了陆 地。接着哪吒又封闭了各处的海眼,把龙王、 龙母关在一处大的海眼里,上面砌了一座大白 塔,叫龙王、龙母永久地看守白塔。从此,这 个地方就不叫苦海了,光叫幽州。
一 历史故事
西便群羊
以前西便门外有一批石头,现在当然看不见了。 这些石头其实就是石景山那边的山脉边缘落下 的几块石头,这几块石头也被传说是赶石头赶 过来的。传说他们应该在鸡叫之前进城,结果 它们磨磨蹭蹭,或者是赶石头的人疏忽大意慢 了半拍,不小心鸡叫了,这石头就赶不动,落 下了。
一 历史故事
锔大家伙
北 京 印 象
旅游
胜地
史年北 文历京 化史是 名的有 城国着 。家三
历千
一二 三四 历特特当 史色色地 故景美习 事点食俗
北京的古都文化不仅历史发展脉络清晰,而且庄重、大气,丰富多 彩。北京城“象天设都”“法天而治”“天人合一”。

第一章 历史故事
一 历史故事
天坛传说

北京介绍ppt课件

北京介绍ppt课件

北京的春季气温回升快,日照 充足,降水较少;秋季晴朗、 凉爽、气候宜人。
北京的气候变化较大,夏季午 后的局部地区可能会出现高温 、高湿的桑拿天。
北京的自然景观
北京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包括山区、森林、湖泊、河流等。 北京的山区以长城为骨架,构成了北京地形的骨架,也是北京旅游的重要资源。
北京的湖泊和河流如颐和园的昆明湖、圆明园的福海等,都是重要的旅游景点。

北京的民俗文化和传统手工艺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老北京的 胡同文化、传统的糖人、剪纸等手工艺品,都展现了北京独特的文化魅 力。
北京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
北京历史上涌现出许多重要的人物,如孔子、孟子等古代思想家,以及近代的孙 中山、李大钊等革命先驱。他们都在北京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和足迹。
北京也发生过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这些事件都对中 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京介绍ppt课件
目 录
• 北京的历史与文化 • 北京的地理与环境 • 北京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 北京的旅游景点 • 北京的美食与购物
01
北京的历史与文化
北京的历史沿革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着悠久的历 史。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燕国,到金朝建 立的中都,再到明清两代的北京,这座
城市一直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北京的文化特色
北京作为中国的文化中心,汇聚了众多的文化艺术资源。这里有着悠久 的京剧、昆曲等传统戏曲文化,也有着蓬勃发展的现代艺术和创意产业 。
北京的博物馆和图书馆也是其文化特色的重要体现。如故宫博物院、中 国国家博物馆等大型博物馆,以及国家图书馆等大型图书馆,都收藏了
丰富的文物和书籍,为人们提供了学习和研究的平台。
02

北京城市的变迁概要

北京城市的变迁概要

明清北京综述
建筑布局:严格遵从《考工记》。轴线 对称,内外方城,居中内城宫殿为主体, 体现中央集权皇权至上;住宅突破胡同 定制;左祖右社,拓宽前方空间,增设 天坛等;缩短南北线,便于防御。 交通 布局:基本是旁三门,棋盘路网。道路 宽阔,规划整齐。 商业:有固定市场。 东南西北四面靠门均有集市,便于贸易。
布局
元大都是少见的与旧朝古 都并存的都城。大都 的新建都城在旧朝金都城以北。
建筑布局:遵守周王城制,充分体现儒家皇权至上, 中央集权的思想。如方城;分内外两城,内城外廓, 内以卫君外以守民;内城居中靠南,是因为引入水系 北部为泽地,不便建房;轴线对称,宫殿为主体,并 且胡同的定制限定了房屋建筑空间。 交通布局:引 入水系 便于漕运;遵从《考工记》的城制,旁三门, 棋盘路网;南北线长,东西线短;道路大,宽,规划 整齐。 商业:国家稳定,经济繁荣,交通规划出现 了三个市:北面积水潭斜街市及与以往不同的“朝前 市”——靠城市西南、东南门
明 清 北 京 平 面 图
明北京城
从今天的北京地图来看,二环路以内的整个区域,为一 典型的“凸”字形轮廓。这种平面格局始于明代。明北 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初为便于防守, 将北城墙向南收缩五里,在现在的北二环路建起新的城 墙,并将积水潭西部隔于城外,因地势形成日后的北京 城西北的斜角。在今天的地图上可以发现,西直门桥到 积水潭桥之间的二环路走向与东直门桥到雍和宫桥间的 二环路走向并不对称,其因正在于此。此后,因皇城和 中央各衙署规划建设的需要,将南面城墙向外拓展二里, 移至现今的前三门大街一线。明迁都北京后,增筑城南 一面外墙,自此北京城有了内城、外城之分,形成一特 有的“凸”字形平面轮廓。全城共分为36坊,面积约62 平方公里,设内城9门外城7门,明形成的这种北京城市 平面格局历经清、民国未变,一直到新中国建国初期, 为了发展需要,城区才逐步向外扩延。

北京城市的变迁

北京城市的变迁

故宫

故宫的主要建筑 基本上是附会 《礼记》、《考 工记》及封建传 统的礼制来规划 的,为体现帝王 至高无上的权力, 采用突出中轴线, 主要建筑沿中轴 线南北纵深发展, 次要建筑则严格 对 称地布置在中 轴线两侧的手法。
民国时期

北京的旧城经过明朝初期的规划建设,清 朝的继承和维护,基本完好地延续到民国 初期。民国时期对北京街巷布局影响最大 的是皇城的拆除,从而使皇城内外的大街 小巷融为一体,形成今天前三门大街以北 的二环路内的街巷格局。在日伪统治期间, 北京城在格局上发生的显著变化则是,开 放了东面和西面的新城门(现在的建国门和 复兴门)。另外在当时的东郊大北窑以南新 建了工业区,在西郊公主坟、万寿路、五 棵松到玉泉路一带规划建设了近代新市区。 这两个新市区的发展,带动了城区在东西 方向上的延伸。
清北京城

明朝北京城市建筑和宫殿格局,清朝几乎完整地继承了下 来。将乾隆十五年京城全图与明代北京城图相比可以发现, 北京城只是在街巷和宫阙名称上有所调整,并且街巷的数 量比明代增加了不少,主要体现在紫禁城与皇城之间的区 域。清最显明的特征是实行八旗制度,内外城分治,实行 旗人驻守内城、居民迁移外城的措施,把京师划分为两个 世界。从京城全图可以看出,内城由正黄、正白、正红、 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的满人居住,汉官、 汉民、商人、回民等居住的外城,则自西往东依次划分为 西、北、中、南、东五城。清代建造的王府散布内城各处, 外城基本不建王府。有几座王府比较完整地保留至今,如 恭亲王府、醇亲王府、孚郡王府、礼亲王府等。乾隆年间 有王府30座,其中包括19座亲王府,11座郡王府,这些在 京城全图上都详细标出,并注有名称。清代对北京城市建 设的最大贡献就是建于北京西郊的三山五园。现今,在畅 春园的遗址上建有北京大学新校区和宿舍区;圆明园曾遭 英法联军的劫掠焚烧,现已被辟为圆明园遗址公园;清漪 园后经扩建改称颐和园,现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引 人入胜的美景之一;静明园和静宜园现分别是玉泉山和香 山公园。在咸丰十年的地图上,清晰地绘有这三山五园。 其周边驻扎有镶黄旗、镶白旗、正黄旗、正白旗、正蓝旗 等多个旗营,今天的地图上中关村和香山附近仍留有这些 地名。

6.1.3古老而现代的首都北京ppt课件

6.1.3古老而现代的首都北京ppt课件
5
思考:为什么皇帝们选择北京作为都城?
霸都鲁就曾向元世祖忽必烈建议说: “幽燕之地, 龙盘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且天 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大王果欲经营天下,驻跸 (bì泛指帝王出行的车驾 )之所,非燕不可”。
地理位置优越…进可攻退可守,是长城内外,燕山南北的交通枢纽,
军事要道。
自然环境优越…
34
平民百姓的老北京生活
北 京 的 胡
鲁迅故居

老舍故居
钱市胡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无有 名名 胡胡 同同 似三 牛百 毛六 。,
35
胡同北京独特的文化品位
36
日常生活中投射出的北京文化
胡同
四合院
极具老北京生活气息的场所 37
日常生活中投射出的北京文化
胡同,是北京特有的一种古 老的城市小巷。胡同原为蒙古语, 即小街巷。由于北京古时城建就 有严格规划,所以胡同都比较直, 星罗棋布,共有7000余条,名 称五花八门,有的以人物命名, 如文丞相胡同;有的以市场、商 品命名,如金鱼胡同;有的以北 京土语命名,如闷葫芦罐胡同等。 北京最长的胡同就是东西交民巷, 全长6.5公里;最短的一尺半大 街,长不过十几米;最窄的胡同 要数前门大栅栏地区的钱市胡同, 宽仅0.7米,稍许胖点的人得屏 住呼吸才能通过。
冰糖葫芦
豆汁儿
烤鸭
炸酱面
酸梅汤
茯苓夹饼
烧麦
糖耳朵
果埔蜜饯
艾窝窝
豌豆黄
驴打滚
43
文化魅力
捏面人
面人也称面塑,是一种制作简单但艺术 性很高的民间工艺品。它用面粉、糯米 粉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蜡、蜂 蜜等成分,经过防裂防霉的处理,制成 柔软的各色面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明 清 北 京 平 面 图
8
明北京城
从今天的北京地图来看,二环路以内的整个区域,为一 典型的“凸”字形轮廓。这种平面格局始于明代。明北 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初为便于防守, 将北城墙向南收缩五里,在现在的北二环路建起新的城 墙,并将积水潭西部隔于城外,因地势形成日后的北京 城西北的斜角。在今天的地图上可以发现,西直门桥到 积水潭桥之间的二环路走向与东直门桥到雍和宫桥间的 二环路走向并不对称,其因正在于此。此后,因皇城和 中央各衙署规划建设的需要,将南面城墙向外拓展二里, 移至现今的前三门大街一线。明迁都北京后,增筑城南 一面外墙,自此北京城有了内城、外城之分,形成一特 有的“凸”字形平面轮廓。全城共分为36坊,面积约62 平方公里,设内城9门外城7门,明形成的这种北京城市 平面格局历经清、民国未变,一直到新中国建国初期, 为了发展需要,城区才逐步向外扩延。
明朝北京城市建筑和宫殿格局,清朝几乎完整地继承了下 来。将乾隆十五年京城全图与明代北京城图相比可以发现, 北京城只是在街巷和宫阙名称上有所调整,并且街巷的数 量比明代增加了不少,主要体现在紫禁城与皇城之间的区 域。清最显明的特征是实行八旗制度,内外城分治,实行 旗人驻守内城、居民迁移外城的措施,把京师划分为两个 世界。从京城全图可以看出,内城由正黄、正白、正红、 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的满人居住,汉官、 汉民、商人、回民等居住的外城,则自西往东依次划分为 西、北、中、南、东五城。清代建造的王府散布内城各处, 外城基本不建王府。有几座王府比较完整地保留至今,如 恭亲王府、醇亲王府、孚郡王府、礼亲王府等。乾隆年间 有王府30座,其中包括19座亲王府,11座郡王府,这些在 京城全图上都详细标出,并注有名称。清代对北京城市建 设的最大贡献就是建于北京西郊的三山五园。现今,在畅 春园的遗址上建有北京大学新校区和宿舍区;圆明园曾遭 英法联军的劫掠焚烧,现已被辟为圆明园遗址公园;清漪 园后经扩建改称颐和园,现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引 人入胜的美景之一;静明园和静宜园现分别是玉泉山和香 山公园。在咸丰十年的地图上,清晰地绘有这三山五园。 其周边驻扎有镶黄旗、镶白旗、正黄旗、正白旗、正蓝旗 等多个旗营,今天的地图上中关村和香山附近仍留有这些 地名。
明北京城的规划重点是在宫城和皇城的建设上。宫
城即紫禁城,建筑群分外朝和内廷,另在宫城后面人工
堆起万岁山,为当时全城制高点和几何中心。宫城外筑
有皇城,承天门乃皇城的正门,今在皇城东墙处辟有皇
城根遗址公园。著名建筑太庙、社稷坛、天坛等均兴建
于明代。以上这些在万历至崇祯年间的明北京城图上都
有确切反映。
9
清北京城
北京城市变迁
1

2
北京城的历史演变图
3
金中都
在北京城市发展史上,金中都占有承上启下的特 殊地位,它是在以莲花池为主要水源的古蓟城旧 址上发展起来的,是北京作为全国性政治中心即 首都的开端。将大定、贞祐年间的金中都图与今 天的北京地图作仔细对比可以看出,金中都的位 置相当于今宣武区的西部及相邻的海淀区、丰台 区的一部分。其西南角在今丰台区凤凰嘴村一带, 西北角在军事博物馆南的黄亭子,东南角在今北 京南站西南的四路通,东北角在今宣武门内翠花 街。图上金中都城呈正方形,辟十三门,其中会 城门这一地名一直沿用到现在。据载,当时金中 都城墙周长37里余。图中清晰显示了都城、皇城 与宫城嵌套的金中都平面格局。中都的中心位置 是皇城,皇城分宫城和同乐园两个区域。宫城内 有美丽的皇家御用花园鱼藻池。今白纸坊桥往西 的青年湖,乃皇家园林同乐园内的太液池遗址。 自西湖发源的一条小河叫洗马沟,不过数千米, 但就是这样不起眼的一湖一河,却维持了金中都 及其前身蓟城近2000年的生存。现在此建有莲花 池遗址公园。
10
明清北京综述
建筑布局:严格遵从《考工记》。轴线 对称,内外方城,居中内城宫殿为主体, 体现中央集权皇权至上;住宅突破胡同 定制;左祖右社,拓宽前方空间,增设 天坛等;缩短南北线,便于防御。 交通 布局:基本是旁三门,棋盘路网。道路 宽阔,规划整齐。 商业:有固定市场。 东南西北四面靠门均有集市,便于贸易。
6
布局
元大都是少见的与旧朝古 都并存的都城。大都 的新建都城在旧朝金都城以北。
建筑布局:遵守周王城制,充分体现儒家皇权至上, 中央集权的思想。如方城;分内外两城,内城外廓, 内以卫君外以守民;内城居中靠南,是因为引入水系 北部为泽地,不便建房;轴线对称,宫殿为主体,并 且胡同的定制限定了房屋建筑空间。 交通布局:引 入水系 便于漕运;遵从《考工记》的城制,旁三门, 棋盘路网;南北线长,东西线短;道路大,宽,规划 整齐。 商业:国家稳定,经济繁荣,交通规划出现 了三个市:北面积水潭斜街市及与以往不同的“朝前 市”——靠城市西南、东南门
11
明清北京综述
明清北京城是中国传统城市的“三套城”布局形式,即宫城居中, 外筑皇城,再外为内、外城,城市平面轮廓为凸字形。城市中间 为贯穿南北的中轴线,将宫城、皇城内的重要建筑以及钟鼓楼、 万岁山、棋盘街以及宫城、皇城、内外城城门串联起来,形成城 市的主线。其他建筑及街道均以这条主线左右均衡对称布局,如 社稷坛与太庙、天坛与先农坛等。城内街道为方格网式,南北为 经,东西为纬。即东西多为胡同,南北多为大街,且长度和间距 基本相同。城内水系依城市平面在天然水泊的基础上经人工开凿 改建而成,环“三套城”有护城河,城西部为大面积水面并形成 皇家园林,水流自西北至东南,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建筑布 局均为围合式院落,主要建筑居北,次要建筑左右对称安排,院 落居中。建筑形式为坡屋顶,木构架,型制统一,等级严格。城 市空间轮廓平缓开阔,宫城建筑高大宏伟,地位突出,其它建筑 均为陪衬。
4
元大都
历史背景 元朝 是我国古代第 一个由少数民 族(蒙古族) 统一执政的国 家。元世祖忽 必烈的开疆拓 土,奠定了我 国版图的大致 轮廓。国家的 强盛稳定同时 也促进了农业 纺织业商业等 的发展,经济 的繁荣 。
5
元大都
选址 自然条件 北边临水 便于漕运 人文条件:元朝
为蒙古族统治,发家在北方;历史上经济发展 不可避免的东移(河运海运);北京在当时版 图地理位置上居中,便于交通和地理 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