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用药护理101202

合集下载

中药用药护理101202

中药用药护理101202
不受消化液和食物的影响,能直接进入人体组 织,常用于各种病证和危重病人的抢救。

用法:皮下、肌肉、静脉、穴位注射。
十、药露Distilled Medicinal Liquid

用新鲜芳香药物通过蒸馏收取蒸馏液的剂型。

特点 :气味清淡、芳香无色、便于口服,一
般作为治疗中的辅助饮料。
十一、胶剂Gelatin
药物同煎
青黛 车前子
滑石 旋覆花
另炖

药物类型:贵重药物(人参、羚羊角片、 鹿茸等)
目的:为保存贵重药的有效成分,尽量减 少损耗 方法:将药物切成小片,单味煎煮2~3小 时,煎好后,单独服用或兑入汤药中同服


烊化

药物类型:胶质类或黏性大且易溶的药物 (阿胶、鹿角胶、饴糖等)

目的:防止药物粘锅煮糊,附着他药而影 响药效
药物配成方剂,加水煎煮成汤液,去渣取汁 饮服或外用,称为汤剂。

特点: 吸收快 ,作用迅速,加减灵活,适
用于一般病证和急性病证。

服法:内服、灌肠、熏洗。
二、散剂Powder

将一种或数种药物碾碎,研成混合均匀的干燥 粉末。

特点:制作简便,节省药材,不易变质,便于
携带即可直接冲服或用汤剂、米汤等
中药用药护理
教学目标


了解中药的剂型
熟悉用药禁忌


掌握各种药物的煎煮时间与火候
掌握各类药物的特殊煎煮法


能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正确的服药时间
掌握用药“八法”及护理

掌握中药中毒的一般解救原则
第一节


中药剂型与用法
Forms and Usage of TCM Preparations

中药用药护理范文

中药用药护理范文

中药用药护理范文中药用药护理的前期准备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护士需要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主诉,包括疾病的病程、病情变化、用药情况等信息。

其次,护士需要明确患者对中药的了解和接受程度。

有些患者对中药可能存在误解或担忧,护士需要通过专业的解释和讲解来提高患者的认可度。

同时,护士还需了解患者的体质和禁忌情况,以避免不适当的药物使用。

在中药用药护理中,药品的选用是非常关键的。

护士需要了解不同中药对疾病的疗效和适应症,并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

同时,护士还需注意判断中药的质量和安全性。

因为中药市场的品种繁多,质量参差不齐,可能存在劣质或伪劣药品,为了保证疗效和安全性,护士需要选择有信誉的制药厂家的产品。

在中药用药护理中,药物的剂量和用法是需要护士特别关注的方面。

一方面,护士需要掌握中药的用量和用法,确保给药准确。

另一方面,护士还需监测药物的疗效和患者的不良反应。

在给药过程中,护士需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不良反应,以及时调整用药剂量或换药。

中药用药护理还需要关注药物的配伍禁忌。

中药常常采用复方给药,不同中药之间的组成物质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效或产生毒副作用。

护士需要了解中药的配伍禁忌,并避免在同一时间或同一煎服中使用禁忌的药物。

同时,护士还需针对不同的体质和禁忌情况,选择适宜的中药配伍。

除了以上内容,中药用药护理还包括了解患者对药物治疗的反馈、监测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解答患者的疑问等。

护士需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信任,通过观察和询问,了解患者的主观感受和疗效反馈,以便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同时,护士还需通过专业的知识和经验,解答患者的疑问,提供合理的建议和指导。

总之,中药用药护理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

护士需要在药品选用、剂量用法、配伍禁忌、药物储存和保管等方面进行全面考虑和有效管理,以确保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满意度。

同时,护士还需在与患者的交流与沟通中,解答患者的疑问,增强患者对中药治疗的认同度和依从性,提高整体护理水平。

中药用药护理

中药用药护理
2 取合理体位,暴露湿敷部位, 注意保暖。
3 遵医嘱配制药液,药液温度适宜 并倒入容器内,敷布在药液中浸湿
后。 4 用无菌镊子夹取敷布拧至不滴
水为度 5湿敷中注意观察敷布的湿度和温
度。 5 操作完毕,擦干局部皮肤
中药湿敷法——方法
• 注意事项
1、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2. 纱布要拧挤至干湿适宜。过干
• 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
1局部皮肤电灼伤; 2用电意外;3药物 过敏反应;4皮肤
瘙痒
第八节 中药其他用药途径护理
特点
1
中药静脉用药法
2
中药雾化吸入法
3
中药口腔护理法
4
中药擦浴降温法
5
中药介入疗法
• 定义
中药静脉用药法
是将中药有效提纯物的无菌制剂直接注 入或滴入静脉,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 适用范围
适用于不宜口服、皮下 或肌肉注射中药,需迅
中药外敷法——方法

目的
具有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 肿止痛等的作用。
• 适应证与禁忌证
对所敷药物过敏者禁用。
• 操作前准备
1患者准备;2用物准备;3环境 准备;4操作者准备
中药外敷法——方法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 得患者配合。
2. 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患处,注意保 暖,必要时屏风遮挡。
第六药 中药用药护理 (第五--八节)
主要内容
五 常用中草药中毒解救及护理
六 中药灌肠法

中药外用法
八 中药其他用药途径护理特点
第五节 常用中草药中毒解救及护理
1 毒药的概念 2 中草药中毒的途径 3 中草药中毒的常见原因 4 中草药中毒的预防措施 5 中草药中毒的临床表现 6 中草药中毒的解救及护理

中药服药护理

中药服药护理

3
其他辅助工具
根据患者需求,准备如吸管、喂药器等其他辅助 工具。
03
服药方法与技巧
口服给药方法及注意事项
口服给药方法:将中药煎剂或中成药按照规定 剂量和用法,通过口服用药。
01
服药前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药物的 性质、功效、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03
02
注意事项
04
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可随意增减剂量 或改变用药方式。
服用中药期间,饮食宜清淡,避免生冷、 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05
06
如有不适或疑似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 咨询医生。
外用给药方法及注意事项
外用给药方法:将中药制剂直接涂抹 于患处或通过贴敷、熏洗等方式给药

注意事项
使用前清洁患处皮肤,保持皮肤干燥 。
按照药品说明书或医嘱正确使用药物 ,避免过量使用或使用不当导致皮肤 刺激或损伤。
05
中药副作用与禁忌
常见中药副作用及处理方法
胃肠道反应
恶心、呕吐、腹泻等胃 肠道反应是中药常见的 副作用,可调整服药时 间、减少药量或停药等 方法缓解。
过敏反应
皮疹、瘙痒、呼吸困难 等过敏反应可能发生, 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肝损害
部分中药可能导致肝损 害,表现为黄疸、肝区 疼痛等,需定期检查肝 功能。
给药方法及注意事项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在使用中药前应咨询 医生意见,避免使用对胎儿或婴儿有不 良影响的药物。
04
服药后观察与记录
观察患者反应和病情变化
生命体征监测
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以及神志 、面色、舌象、脉象等中医证候变化。
胃肠道反应观察
注意患者有无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反应,以及食欲 、口味等变化。

中药用药护理

中药用药护理

5、烊化
胶质、粘性大和易溶的药物,如阿 胶、蜂蜜、鹿角胶等,因煎煮时易于粘附于 锅和其他药物上,应另行单独溶化,再于其 他药物兑服。 6、冲服 某些贵重药、细料药、量少的药和 汁液性药物,如三七、牛黄、琥珀、沉香、 竹沥等,不需煎煮,冲服即可。 7、泡服 某些挥发性强、易出味后的药,不 宜煎煮,泡服即可。一般是将药物放入杯中, 加开水泡10-15分钟,出味后服用,也将可药 物放入刚煎煮好的中药汁液中泡服。
五、 服药后的观察及护理
服药后患者宜休息一段时间,以利于药
物更好的吸收;同时要严密观察服药后 的反应,尤其是服用有毒副作用的药物 和药性峻烈的药物,更应严密观察服药 后有无不良反应。
(1)观察服药后的必然反应
患者服用药物后,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药理
作用,否则,药物就未达到预期的作用, 如服解表药后,患者会汗出、服利水渗湿 药后,患者排尿次数和尿量增加,这说明 药物在体内发挥正常疗效了。
(三)服药温度
服药温度是指中药汤剂的温度或服药
时开水的温度。分为温服、热服和冷 服。
(1)温服

将煎好的汤剂放温后服用,或将中成药用温开 水、酒、药汁等液体送服的方法称为温服。 一般中药多采用温服。中医认为凉(冷)者属 阴,阴盛损阳,脾胃之气属阳,患者脾胃之气虚弱 时再进凉汤,势必更伤阳气,对病情不利。温服又 可减轻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如瓜蒌、乳香、没药 等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能引起恶心、呕吐等不良 反应,温服后能缓解上述不良反应。 值得注意的是,汤剂放凉后,要温服时,应先 加热煮沸,使汤剂中沉淀的有效成分重新溶解后, 再放温服用。不应只加热到温热不凉就服用,因为 汤剂放冷后许多有效成分因溶解度小而析出沉淀, 如果只服用上面的清液,舍去沉淀部分必然影响疗 效。如加热至沸,则已沉淀的有效成分又可溶解, 放温后服用,基本上与刚煎时效果相近。

中药用药护理课件

中药用药护理课件

案例四:肿瘤中药用药护理
总结词
肿瘤中药用药护理是针对肿瘤疾病的中药用 药方案,旨在提高免疫功能,缓解症状。
详细描述
肿瘤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其症状因肿瘤部位 和性质而异。肿瘤中药用药护理主要采用扶 正固本、软坚散结类中药,如人参、黄芪、 鳖甲等,通过煎煮或中成药的方式进行治疗 。同时,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 时调整用药方案,并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状
中药用药护理课件
汇报人: 2024-01-09
目录
• 中药基础知识 • 中药用药护理原则 • 中药不良反应与处理 • 中药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 中药用药护理实践案例
01
中药基础知识
中药的起源与历史
起源
中药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追溯 至公元前数千年的神农氏时代。
历史
中药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积累了 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形 成了独特的医学体系。
态和营养状况,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护理。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预防
遵循医嘱,合理使用中药,避免 过量或长期使用。同时,注意观 察不良反应的迹象,及时采取措
施。
处理
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 并就医。根据不良反应的类型和 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如抗过敏治疗、洗胃等。
观察与记录
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 不良反应的发生,及时记录并报 告医生。这有助于医生了解患者 的用药情况,为后续治疗提供参
严格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 用药,不得随意增减剂量 或更改用药方式。
了解药物
了解所使用药物的性质、 作用、用法、注意事项及 不良反应,做到科学用药 。
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及药物反应,及时向医生 反馈,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

中药用药护理(护士科室业务学习)

中药用药护理(护士科室业务学习)

外用中药的使用
• 使用前注意皮肤干燥、清洁,必要时局部 清创。应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如出现 灼热、发红、瘙痒、刺痛等局部症状时, 应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理;如出现头晕、 恶心、心慌、气促等症状,应立即停止用 药,同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并报告医 师。过敏体质者慎用。
谢谢!Biblioteka • 服药时间 • 一般情况下每剂药分2~3次服用,具体服 药时间可根据药物的性能、功效、病情遵 医嘱选择适宜的服药时间,例如:解表药、 清热药宜饭前一小时服用,服用解表剂应 避风寒或增衣被或辅之以粥以助汗出;消 食化积药,通常饭后服;泻下药宜饭前服;
内服汤剂
• 服药时间 • 补益药宜空腹服;安神药宜睡前服;驱虫 药应在早晨空腹服或睡前服用为妥,忌油 腻、香甜食物;急诊用药遵医嘱。
中药注射剂
• 6.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尤其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 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尤应加强巡视和 监测,出现异常,立即停药,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 7.发生过敏反应的护理 • (1)立即停药,更换输液管路,通知医生。 • (2)封存发生不良反应的药液及管路,按要求送检。 • (3)做好过敏标识,明确告知患者及家属,避免再次用 药。 • (4)过敏反应治疗期间,指导患者清淡饮食,禁食鱼腥 发物。
内服汤剂
• 服药温度 • 一般情况宜采用温服法,对有特殊治疗需 要的情况应遵医嘱服用。
内服汤剂
• 服药剂量 • 成人一般每次服用200ml,心衰及限制入量 的患者每次宜服100ml,老年人、儿童应遵 医嘱服用。
内服中成药
• 1.内服中成药一般用温开水(或药引)送服,散 剂用水或汤药冲服。 • 2.用药前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提醒 医生关注。 • 3.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对婴幼儿、老年人、孕妇 等特殊人群尤应注意,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并协助处理。 • 4.服用胶囊不能锉碎或咬破;合剂、混悬剂、糖 浆剂、口服液等不能稀释,应摇匀后直接服用; 如番泻叶、胖大海等应用沸水浸泡后代茶饮。

中药用药护理PPT课件

中药用药护理PPT课件

中药毒性的含义:
毒性即为偏性(药性) 以偏纠偏是中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用之得当即可发挥治疗作用 用之不当则可毒害机体
一、毒的涵义
3、 在本草中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有毒 无毒是指药物对人体有无毒性而言。本节所 述侧重具有毒副作用的中药。
二、中药中毒的途径
1、经消化道中毒 2、经皮肤中毒 3、经呼吸道中毒 4、经粘膜中毒
定义
适用范围
中药雾化吸入法
雾量大小可以调节,雾滴小而均匀;与口服 中药相比,药量小,药液直达病所,起效快; 与西药雾化吸入相比,效果好,尤其针对住 院时间长,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的患者, 效果尤为显著,且副作用小
特点
注意事项
1询问过敏史 2药液浓煎,随用随制,温度不宜过高3 指导“用口深吸气,用鼻呼气” 4胸闷气促加重或呛咳较甚者,应终止 治疗
适用于不宜口服、皮下 或肌肉注射中药,需迅 速发生药效的患者
中药静脉用药法
常用中药静脉注射剂
复方丹参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生脉 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
注意事项
要特别注意输液反应的发生;从小剂 量、低浓度、慢滴速开始用药;随用 随配;输注前后用生理盐水冲管
中药雾化吸入法
是利用超声波发生器通电后输出高 频电能,使水槽底部晶体换能器发 生超声波能,将罐内的中药液体击 散成微细雾粒,雾粒细而均匀,有 效颗粒密度高,能深入小气道和肺 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吸入法 急慢性支气管炎、咽喉 炎、鼻窦炎、中风痰涎 壅盛等病症均可使用
适应证与禁忌证
操作前准备
中药熏洗法——方法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 取得患者配合。 2. 根据熏洗部位协助患者取合适体 位,暴露熏洗部位,屏风遮挡,冬 季注意保暖。 3. 熏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 变化。若感到不适,应立即停止, 协助患者卧床休息。 4. 熏洗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 衣着,安置舒适卧位。 6.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沸汤

麻沸汤即滚开的沸水。 张仲景将麻沸汤用于大黄黄连泻心汤方和附 子泻心汤方。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后注中载: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 臾,绞去滓,分温再服。因方中大黄黄连苦寒气厚味重,煎煮 之后,多走肠胃而具泻下作用,故本方仲景不用煎煮,而以麻 沸汤浸泡,少顷,绞汁即饮,以取其气,薄其味,使之利于清 上部无形邪热,而不在泻下里实之法。
如大承气汤方后注云“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 两沸”。 枳实栀子豉汤是“下豉,更煮五六沸”。 柴胡加芒硝汤则为“纳芒硝,更煮微沸”。

(五)特殊煎药法
♣ 先煎
Decoting first ♣ 后下 Decoting later ♣ 包煎 Wrap-decoting ♣ 另炖 Decoting separately ♣ 烊化 Melting
不受消化液和食物的影响,能直接进入人体组 织,常用于各种病证和危重病人的抢救。

用法:皮下、肌肉、静脉、穴位注射。
十、药露Distilled Medicinal Liquid

用新鲜芳香药物通过蒸馏收取蒸馏液的剂型。

特点 :气味清淡、芳香无色、便于口服,一
般作为治疗中的辅助饮料。
十一、胶剂Gelatin
井花水
一种说法:取井水用杓扬之,使水上有泡沫谓井花水 另一种说法:井花水是从井里打上来的第一桶水;
因性甘味凉,具有清热泻火养阴的作用。
张仲景将其用于风引汤:如右十二味,杵,粗筛,以 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 升。
(二)水量

煎药的水量一般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吸水量的 大小、煎煮时间、治疗所需药量等因素决定。
《伤寒论》煎药用水
一般煎药用水

天然流动水,如江水、河水、湖水、 溪水以及井水等,

很少被污染
特殊煎药用水
甘澜水 清酒 麻沸汤 潦水 清浆水 苦酒
甘澜水

甘澜水最早见于《内经》之半夏秫米汤。 《玉函经》作“甘烂水”,又名“劳水”。
甘澜水的制作方法:取水两斗,置大盆内,
第四节
一、给药时间

中药给药原则
(一)选择用药时间
1、补益阳气、发汗透表、催吐、行气利湿等方药, 宜早晨或上午服用,以借助人体阳气达到祛邪目 的。
清酒

清酒是由米、米曲、水等材料制作而成,度数一般 在15~16度。具有温经通络、调和气血的作用。
张仲景将清酒应用于炙甘草汤方和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中。 如前方: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 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仲景旨为药用清酒煎 煮,可增强疏通经络,利血脉的作用。后方用清酒和水煎煮, 可加强活血祛寒的作用。
药物同煎
青黛 车前子
滑石 旋覆花
另炖

药物类型:贵重药物(人参、羚羊角片、 鹿茸等)
目的:为保存贵重药的有效成分,尽量减 少损耗 方法:将药物切成小片,单味煎煮2~3小 时,煎好后,单独服用或兑入汤药中同服


烊化

药物类型:胶质类或黏性大且易溶的药物 (阿胶、鹿角胶、饴糖等)

目的:防止药物粘锅煮糊,附着他药而影 响药效
x
疮疡臃肿
第三节
汤药煎煮法*
李时珍:“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 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 候失度,则药亦无功。” 清代医家徐大椿《医学源流论》:“煎药 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 此。”
一、煎药用具
(一)合适器具 砂锅、瓦罐、陶瓷罐为佳; 搪瓷类、玻璃器皿次之 (二)禁忌器具
方法:单独加温溶化或置于刚煎好的去渣 药液中,微煮或趁热搅拌,使之溶解

机器煎药

根据处方将各药混合装入以特殊布料制成的煎药 袋内,用冷水浸泡30~60分钟,加入适量水,将 水和浸泡好的中药连袋投入煎药机内,调节温度 和时间。

优点:方便卫生、剂量均匀、省时省力、可随时 服用、一剂或多剂一次煎成。
调服;外用,即将药物外敷或掺撒于疮面和患 部。
三、丸剂Pill and Bolus

将药物研成细末,与水或蜂蜜、米糊、面糊、 酒、醋等赋形剂混合制成圆形固体剂型。

“丸者缓也”

特点:吸收缓慢,药力持久,体积小,服用、
携带、贮存方便,常用于慢性和虚弱性疾病。

服法:吞服、嚼服。
四、膏剂Extract, Ointment and Plaster

苦酒

苦酒,乃米醋也,有敛疮消肿之功效。 仲景将其应用于苦酒汤方中,如:上二味, 内半夏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 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瘥,更作三 剂。旨在使半夏得苦酒,辛开苦泄,能加强 劫涎敛疮的作用。
《金匮要略》之煎药用水
特殊煎药用水


泉水
井花水 甘澜水 苦酒 清酒
泉水
泉水生于地下,性味甘凉,具有清热利尿的作 用。 张仲景用其煎煮百合知母汤方、百合鸡子汤方、 百合地黄汤方、滑石代赭汤方等。
以百合地黄汤方为例:右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 出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地黄汁,煎 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中病,勿更取。大便当如漆。是 借泉水下热气、利小便之功效,用以煎煮百合,共成润养 心肺、凉血清热之剂,阴复热退,百脉调和,病可自愈。
相畏、相杀的药物可去除药物的毒性
相恶、相反的药物应忌用,属于配伍禁忌
二、服药饮食禁忌

饮食禁忌简称食忌,即避免药物与食物之间相
互作用发生变化而影响药效。

一般忌口
服药期间,凡属生冷、粘腻、腥臭等不易消化 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应忌食。
特殊忌口
服发汗药后,忌服醋及生冷的食物; 服补药后,忌食浓茶和萝卜;
铁、锡、铜、铝
二、煎药用水

(一)水质
洁净、矿物质少为原则 多用自来水、井水、蒸馏水或纯净水 自来水不应现接现煎,最好先接在盆中静臵一 定时间,以减少其中所含的氯; 井水煎药宜放臵一段时间,以便沉淀后除去其 中的杂质,保证药物煎煮质量,以提高药物的 疗效。
•注意!!
头煎用凉水或凉开水,不可用开水煎药。
取汁,以药汁代水再煎其他药物。
附子
芦根
茅根 灶心土
后下
药物类型:气味芳香类药物 目的:为防其药物挥发 方法:一般药物煎好前10分钟放入,
再与其他药物同煎
薄荷
沉香
藿香 砂仁
包煎
药物类型:粉末类、含绒类药物 目的:防止煎后药液混浊及减少对消
化道、咽喉的不良刺激,
方法:纱布包好,再放入锅内与其他

用单味或多味含有胶质的药物熬成胶状制剂。

特点:贮运方便,多用于滋补治疗。 服法:烊化服用
十二、其它

片剂、胶囊剂、茶剂、气雾剂、滴丸、
安瓿口服液等
第二节

中药用药禁忌
Contraindications for Drug Application
一、药物配伍禁忌
相须、相使的药物可使药效协同作用

第一煎(头煎)加水至高出药面3~5厘米处, 第二煎(返渣再煎)加水至高出药面2~3厘米
处为宜。
(二)水量

平均每1克药加水约10毫升,具体加水量可依 照药材吸收量的大小而定。一般将全部用水
的70%加到第一煎中,余下的30%留待第二煎
用。
注意!!

花、叶、全草类药物,加水量要适当增多些。 矿物类、贝壳类药物,加水量稍减。 煎药过程中,不可频频加水;更不可把药煎干; 药煎糊后,不可服用,也不可加水再煎。
特点:阴虚火旺之证的病人禁用。 服法 :内服,多用于体质虚弱、风湿骨痛。
外用可消肿止痛、杀虫止痒。
七、冲剂Infusion Granule

将药物浓缩浸膏与适量辅料混合制成的颗粒状 散剂。

特点:比丸剂、片剂作用迅速;较汤剂、糖浆
剂体积小、重量轻、易携带、服用简单;但易 吸潮,需密封保存。多用于外感、肝胆、脾胃 等病证。

将药物用水或植物油煎熬浓缩而成的剂型。

特点 :服用量小,外用可缓慢吸收,持久发挥疗
效。

服法 :内服膏药用开水冲服,多用于滋补;外用
膏剂有软膏,用时直接涂抹于患处,常用于疮疡病 人;硬膏,用时先以文火烤热,使其变软,待全部 软化后,贴于患处,双手用力压匀,皮肤过敏者禁 用,如十香暖脐膏,常用于风寒痹痛。
《伤寒论》中张仲景主要以溶剂挥发量 的多少来控制煎药时间, 其次尚有米熟 汤成, 沸腾次数等掌握时间的尺度。
溶剂挥发量
张仲景以煎去3~4升水做为常规煎药时间的标准。 桂枝汤“以水七升, 微火煮取三升。”


米熟汤成:有粳米入药的方剂中
如白虎汤“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


沸腾次数:对某些后下药物
五、丹剂Pellet

用含汞、硫磺等矿物质,经过精炼、升华、熔 合等技术处理的化合制剂。

特点:剂量小,作用大,常用于急性病证。 服法:内服、外用
六、酒剂Medicated Wine

又称药酒,是以酒为溶媒,一般以白酒或
黄酒浸泡药物,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溶入酒
中,得出澄清浸出液的剂型。

先煎
目的:增加药物的溶解度或降低药物毒
性,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
难溶于水的药物:矿物类、介壳类药
物,质地坚硬,药味难出,打碎后先煎30
分钟再下其他药。
龙骨
赭石
牡蛎
石膏
先煎
有毒药物:生南星、生附子,为降低或消除
毒性先煎1~3小时
泥沙多的药物(灶心土等) 、质轻量大
的药物(芦根、茅根等) :先煎,澄清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