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认知与心理健康

第五讲认知与心理健康
第五讲认知与心理健康

第五讲认知与心理健康

认知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和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对于同样的外界刺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理体验和情绪反应,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对该刺激的认知存在差异。因而可以说,一个人在精神上是苦还是乐,既与他遇到什么事有关,更与他怎样对待这些事有关。片面、错误的认知方式和非理性观念(又称不合理信念),往往是个体产生抑郁、自卑、焦虑、恐惧、痛苦等不良情绪的根本原因,是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的大敌之一。

研究生群体虽然具有较丰富的科学知识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在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还存在不少错误的认知。因而学习认知理论,掌握认知调适技术,调整认知结构,学会理性认知,将有助于我们减少情绪困扰,增强对应激、对环境的适应和改造能力。

一、认知与心理健康

认知是刺激与反应的中介,通过认知的转换,而使刺激具有了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意义。研究发现,心理健康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与认知合理与否有关。

(一)认知是情绪和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

1.认知是人对刺激作出反应的中介

认知是指人们对周围事物的特性及联系以及周围事物对自己的意义与作用的想法和观点。认知理论研究人的认知过程以及认知与人对周围环境做出的反应间的关系。

认知理论有一表达其基本思想的公式:S-C-R。其中S代表刺激(stimulus),R代表反应(response),C(consciousness)是指意识、经验因素。它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不是简单S-R的关系,而是要通过意识经验因素作为中介。这里S 因素指整个外部世界中可以引起刺激作用的成分,包括外部事件、情境、他人、人际关系以及自己的行为表现等等。意识C就是对这样的现实世界的认知。

譬如,通常人们会认为考试不及格(S)是引起个体失望、消沉(R)的直接和必然因素,其实不然。期望越高,对不及格毫无心理准备或对考试成绩很在意的同学,与有所心理准备或考试经常不及格或不在意的人,两者间的反应会有很大的差别。显然,这种差别来自于不同个体对同一刺激(S)的不同的认识和评价(C)。不仅仅如此,对同一个学生而言,不同情况下,对考试不及格的反

应也会有差别,这是因为不同情境下会有不同的认识。

2.认知对情绪、行为的决定作用

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变化过程是相当复杂的。认知理论将其过程模型简要概括为:首先是刺激通过感觉器官而成为感觉材料,经过以记忆方式贮存的过去经验和人格结构的折射,再由思维过程(通常是自动化了的)为感觉材料赋予意义,这就构成了知觉过程。通过这一知觉过程,个体可以对过去事件作出评价,对当前事件加以解释,或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做出预期;这些评价、解释和预期进一步激活了情绪系统和运动系统,产生各种情绪和行为。从该理论模型中可以看到,认知在人对刺激的反应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认知是情绪和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

不仅如此,在上述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情绪和行为,并不是纯粹的情绪和行为。因为按照认知理论的看法,一种特定的情绪其性质(喜、怒、哀、乐等)是由认知因素决定的;而一个特定的、有目的的行为,其动机,也就是行为的目的,也是由认知过程来把握的。因此,从刺激到反应这一整个系统中,认知过程是无所不在的。

(二)认知与心理障碍

如上所述,认知与情绪、行为密切相关。不良的认知,常常容易导致情绪障碍和非适应性行为。

A.贝克是认知理论的代表之一,他提出的情绪障碍认知理论认为,心理问题不一定都是由神秘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所产生的,相反,它可以从平常的事件中产生。例如错误的学习,依据片面的或不正确的信息作出错误的推论,以及不能正确地区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别等等。

贝克认为,悲哀产生于对有价值的事物的丧失的认知基础上;对获得某物的期待则导致急迫或兴奋;当生理上或心理上感到自己受到威胁以及对自己来说重要的事物有可能丧失时,就引起焦虑;而愤怒的产生,则源于对来自外部的直接攻击行为的认知。也就是说,一些特殊的认知就导致了诸如悲哀、兴奋、焦虑或愤怒等情绪反应。并且,他还认为,如果这些认知与现实不符,包含着对现实的歪曲,那么它所导致的情绪反应就是不适当的;如果这种不适的反应状态反复出现以致长时间地持续下去,就会出现抑郁、躁狂、焦虑反应或妄想状态。

按情绪障碍认知理论,任何情绪障碍和行为障碍都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歪曲和思维紊乱,这在精神分裂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其它精神疾病中,这种情况也同样存在,只是程度有所差异。

不良认知影响心理健康的过程中,内部言语起了很大作用。人的思维借助语言而进行。内部言语是非交际性言语,指借助语言进行思维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言语现象。认知心理学认为,不断地用内部言语重复某种不合理信念就会导致无法排解的情绪困扰,并可能由此形成心理定势。那些持续不断地对自己所说的话,经常就是,或者就会变成自己的思想和情绪。在地震废墟中坚持十多天的幸存者,正是不断地对自己说“我一定能等到人们发现我的那一天”,才不致于丧失生存信心;总是给自己暗示“我不如别人”、“我真无能”,正是很多人自卑、悲观等心理、情绪之所以持续的根源。可见,内部言语强化了不合理信念,维持、促进了原有的负性情绪、不适行为,损害了心理健康。

二、非理性信念及其特征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利斯认为,每个人既有理性的一面,又有非理性的一面;人生来都具有以理性信念对抗非理性信念的潜能,但又常常为非理性信念所干扰。也就是说,任何人都或多或少地具有不合理信念,而有心理障碍的人,这种成分则更多、更明显。

(一)常见的非理性信念的剖析

下面对艾利斯概括的人群中常见的非理性信念做一剖析,正是它们常容易引起人们的情绪困扰。

1.人应该得到生活中所有对自己是重要的人的喜爱和赞许

这很难做到,而且也未必真的有那么重要。持有这种信念的人,常有一种压力,总怕稍有不慎而做错任何一件小事,或说错任何一句话。他们没有安全感,很容易导致自我挫败。而且他们即使得到了所有重要人物的赞许,还会担心赞许的多寡、程度等问题。结果,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如何得到别人的喜爱上,而没有充裕的时间去从事有益的活动以充实自己,成了心理行为上的他人导向而非自我导向。

2.有价值的人应该是全能的,应在各方面都比别人强

这种想法是把一个人的价值完全放在能力与成就的水平上。实际上,不但没

有人能够在各个方面都能力十足,出类拔萃,而且大部分的人连在一个很小的方面也做不到出人头地。每个人固然应该努力追求成功和胜利,但是要求自己非成功不可,则往往会使自己焦虑不安,而且害怕尝试,最后反而丧失成功的机会。

3.任何问题都能找到一个正确或完美的答案,如果不能找到,那是难以容忍的事

有些人相信每一问题都有正确、完美的答案,自认为无法生活在一个不完美、不肯定的世界里,这是不现实的。实际上,人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并没有完美或绝对的事,如果总是持着完美、绝对的观念,会使人忽视甚至放弃那些可行而较不完善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丧失机会,拖延进程,或什么也不干。理性的人面对问题时,会设法寻找各种可能的答案,接受其中较好的一个,而不要求完美。

4.不愉快的情绪是由外界引起的,自己无法控制

很多人认为不愉快的情绪是由外人和外在的事物引起的,并且相信,如果外在因素改变的话,他们便不会如此不愉快。实际上,正如所持的批评本身并不伤人,而是受批评的人对这些批评的看法和态度使人受伤那样,人的情绪大部分是自己的知觉、想法、评价引起的。因而,人应对自己的情绪负责。了解了这一些,改变不良情绪也就容易多了。

5.对于危险或可怕的事,一个人应该非常小心,而且应该随时顾虑到它可能发生

考虑危险事情的发生并设法加以避免是可以减轻后果的,但是如果过分地担忧或焦虑,反而会使人在事情发生时无法有效地去面对,甚至无法判断事情危险的程度。有些天灾人祸是不易控制或无法加以预防的,担忧只是徒增烦恼,对自己毫无益处。要预防“万一”,但不是把“万一”等于“一万”。理性的人既有心理准备,又总是保持乐观的态度。

6.逃避困难、挑战与责任,要比面对它们容易得多

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因为人们在逃避时,可能会有片刻的轻松,但却忽略了逃避会带来更多的困扰。实际上面对问题并努力工作,会使人们在行动过程中更具信心,而逃避则使人变得胆怯,而且永远得不到行动的经验和成功的机会。

7.人应该依赖他人,并且依赖较自己强的人

社会中的人是互相依赖的,但又是互相独立的。人如果过于依赖别人,特别

是过于依赖强者,久而久之会失去独立性,失去自我表现的机会,或失去安全感,而且,一旦依赖丧失,则很容易产生焦虑,乃至引起崩溃。理性的人既相信自己,也相信别人;一般情况下,他总是独立自主,对自己负责;当他需要时,并不拒绝别人的帮助;他知道自己的努力可能会失败,但值得尝试,而且认为失败并非是什么灾难。

8.过去的历史是现在的主宰,过去的影响是无法消除的

这种想法是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实际上,过去的经验固然会对现在有影响,甚至是现在生活的基础,但要改变并非绝对不可能。有的人以这种说法为借口拒绝改变,是逃避责任。他们将责任推给过去,不愿面对现实,或不敢对现在负责、不愿做任何努力,完全是一种被动的生活态度。事实上,每个人都有改变的可能,全在于自己把握。

9.对于别人的行为和处境,我们应当予以非常的关切

关心别人、帮助别人是社会中每个人的责任,但过分则不妥。有些人常忧心于他人的行为,并且总是设法控制他人的行为,实际上低估了他人自行改变行为的能力,又为自己增添了苦恼而疏忽了自己的事情。理性的人能决定是否需要帮助他人、是否值得关切,如果是的话,他会试着去帮助别人,帮不上忙则接受这种现实。

10.对于有错误的人应该给予严厉的惩罚和制裁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都不免会犯错误。人际交往中,责备和惩罚往往无助于行为的改善,相反常常会导致逆反心理心理或对立情绪,以致引起更严重的后果。如果别人犯了错误,理性的人会努力去理解他,在可能的情况下阻止他们继续沿错误的道路走下去。学会宽容别人和以诚待人、以善待人,是理性的人际交往态度。以上这些非理性信念在日常生活中是很普遍的,它们常常会带来情绪困扰。

(二)非理性信念的特征

韦斯勒(R.A.Wessler)经过归纳研究,总结出了不合理信念的三个特征:

1.绝对化的要求

在各种不合理的信念中,这一特征最常见。是指人们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某一事物怀有认为其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它通常与“必须”,“应该”

这类字眼连在一起。比如:“我必须获得成功”,“别人必须很好地对待我”,“生活应该是很容易的”等等。怀有这样信念的人往往把生活看成非黑即白的单色调,没有中间色,因而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中。

因为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经常会发生出乎意料的事情,这很正常;此外,人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志,一个人无权对他人提出不容置疑的要求,要求他人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同时,他人也不可能按某个人的意志行事。

就某个具体的人来说,他不可能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获得成功;而对于某个个体来说,他周围的人和事物的表现和发展也不可能以他的意志为转移。因此,当某些事物的发生与其对事物的绝对化要求相悖时,他们就会受不了,感到难以接受、难以适应并陷入情绪困扰。因而持有绝对化要求的人,应改变这种极端的思维方式,认识其绝对化要求的不合理、不现实之处,学会“弹性”思维,学会以合理的方式去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人与事物,以减少他们陷入情绪障碍的可能性。

2.过分概括化

这是一种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就好像以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其内容的好坏一样。过分概括化的一个方面是人们对其自身的不合理的评价。如一遇失败,就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一钱不值”、是“废物”等。以自己做的某一件事或某几件事的结果来评价自己整个人、评价自己作为人的价值,其结果常常会导致自责自罪、自卑自弃的心理及焦虑和抑郁情绪的产生。

过分概括化的另一个方面是对他人的不合理评价,即别人稍有差错就认为他很坏、一无是处等。这会导致一味地责备他人,以致产生敌意和愤怒等情绪。埃利斯主张“评价一个人的行为而不是去评价一个人”,即对事不对人。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达到完美无缺的境地,所以每个人都应接受自己和他人是有可能犯错误的这一现实。

3.糟糕至极

这是一种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发生了,将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场灾难的想法。这将导致个体陷入极端不良的情绪体验,如耻辱、自责自罪、焦虑、悲观、抑郁的恶性循环之中,而难以自拔。其实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都有可能发生比之更坏的情形:摔坏了车,幸好人无恙;受了伤,幸好未致残。没

有任何一件事情可以被认为是百分之百糟透了的,因而糟糕至极是一种不合理的信念。当一个人沿着这条思路想下去,认为遇到了百分之百的糟糕的事或比百分之百还糟的事情时,他就是把自己引向了极端的不良情绪状态之中。合理的信念是:非常糟糕的事确实有可能发生,尽管自己多么不愿意。但没有任何一件事是足以致人于死地的,毕竟天无绝人之路。想象的危害往往会比实际的危害更可怕,人应该面对现实,在可能的情况下改变这种状况,在不可能时则学会在这种状况下生活。

三、心理障碍与非理性信念

认知理论认为,任何心理障碍都伴有认知问题。贝克早年在治疗抑郁症病人过程中发现,认知因素在抑郁性障碍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进而创立了情绪障碍认知理论。根据这一理论,他对各种心理障碍的认知过程作了解释。另一名美国心理学家雷米认为,错误观念是以群集的方式出现的,每一群集与一组有系统的变态行为与情绪扰乱相对应,这些群集中所包含的观念是具体的。他认为,一种错误观念就像是病人对自己或他人说出的一个句子。

(一)抑郁症的认知及其群集

抑郁产生于患者在应付外部事件时所感受到的失败体验。这种失败可能是真实的,可能只是一种假设,也许根本就是一种幻象。患者把失败感人为地夸大,把它看成是长久不变的、不可逆转的,并认为会扩散到生活的其它方面;把这种失败完全归之于自己的能力和身心方面的缺陷,从而对自我持一种否定态度,认为自己毫无价值。若这种态度影响到对未来的看法,患者就会对自己的生活、前途毫无信心,失去行动的动机,不愿做任何的尝试。这种否定性经验最终可能导致自杀的愿望和企图。因为患者会这样想,既然自己是毫无价值的,对别人也不会有什么帮助,反而会成为别人的负担,自己的死就可能使大家都好过些。这种对自我的否定性解释,对外界世界的否定性经验以及对未来的悲观失望,就构成了抑郁症病人认知的基本结构。而在患者看来,他所预设的前提和他的推理都是合理的、正确的。

与抑郁症有关的群集有:

1.我现在是、过去是、将来也总是没有希望的。

2.无论过去、现在、将来我都毫无价值。

3. 我永远不会受人重视。

4.我无法从事正常活动。

5.我愧疚,又孤立无援,所以自杀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6.我失魂落魄,马上就要陷入疯狂了。

7.我的处境都是我自己造成的。

8.我毫无价值,因而处处遭人拒绝。

9.我周围的世界充满了荆棘和艰难,几乎没有一丝成功的希望。

(二)恐怖症的认知及其群集

恐怖症以对某类特定的物体、某些活动或某种处境产生持续的、强烈的、毫无道理的紧张、恐惧和回避反应为基本特征。这种恐惧在别人看来,与实际环境的危险程度不成比例。其实恐怖并不是对情境本身的恐惧,而是当某种恐怖症患者置身于某种情境中时,对该种情景做出的预期。患者总是预期到会产生对自己有威胁的、不良的后果,而且这种威胁是背离现实情景,被过分夸大了的。例如:高楼恐怖症患者总是感到会从高楼上掉下去,摔个粉身碎骨,因而当他处于高楼之上时,尽管事实上很安全,但总感到那种巨大的危险就要发生,于是产生强烈的恐怖。

与恐怖反应有关的群集有:

1.我害怕见到的东西必定是危险的。

2.当我害怕见到的东西出现时,我多半得吓垮了。

3.我无法摆脱对于某种物体的恐惧感。

(三)强迫症的认知及其群集

如果某种事件可能发生不良后果,强迫症患者总是把这种可能性夸大,因而认为必须做出些什么事情来制止这一事件的发生。同时他认为要完全彻底地避免事件的发生,理应做出更大努力。于是他一方面做出一些动作以表明他为制止这一事件做出了努力,但另一方面又总是对自己的努力不满意,总力求做得更完美,于是他反反复复地重复着同一动作,考虑着同一问题。

与强迫症状有关的群集有:

1.我必须永远是诚实的、有良心的、可以信赖的。

2.我必须能控制每一件事、每一个人,包括我自己。

3.我必须万事留心。

4.我的一切努力和花费必须是高效率和有价值的。

5.什么事情都随时可能发生。

6.一贯正确这件事比什么事都要紧。

7.我不能容忍脏、乱、差、无秩序和不讲卫生。

(四)癔症的认知及其群集

癔症患者总是自认为身体受到了伤害,总是和别人进行比较并向自己指出症状。由于患者坚信自己有病,因而每一种微小的不舒适感都被当做病症的表现。患者敏感多疑,往往比别人察觉出更多的不适,这又反过来巩固了其认为自己有病的信念。这种恶性循环带来的顽固信念使其不去做其它任何尝试,以验证自己是否真的患病,而只相信敏感所显示的证据。患者常具有自我中心的认识特征和行为特征。

与癔症人格有关的群集有:

1.我应当受到别人更多的注意和帮助。

2.轻佻的表现、诱惑的行为、活泼多动、戏剧化之类的行为总是有效的。

3.不用别人帮助,我自己就能达到我的目的。

4.我是一个牺牲品,因而关于我的问题我不负任何责任、

5.我无法容忍失败和挫折。

四、常见的非理性信念及其认知调适

不少人存在着不合理信念或不良认知,尤其是那些适应不良、有心理障碍者,大多具有一系列相关的不合理信念。这些信念牢固地占据了他们的一部分思维,并影响到他们的行为。虽然,多年的知识教育使他们普遍具备了科学精神和理性思维习惯,但是他们中的不少人有时仍然不能理性地认识自我,不能理性地分析、评价与自己相关的人和事,从而陷入焦虑与痛苦之中,影响了个体的健康和发展。

(一)常见的不合理信念

根据对大学生的调查和咨询实践,发现大学生中常见的不合理信念主要表现在对自我、人际交往以及挫折的认知上。

1.对自我的不良认知

大学生的不合理信念最集中地表现在自我认识上,而对自我的不良认知又主

要表现为自卑。常见的不合理信念有:

(1)我这么矮,别人肯定瞧不起我;

(2)我长得不漂亮,肯定没人喜欢我;

(3)只要别人有一处强过我,我就该认输;

(4)我没有一处比同学们好的,我真没用;

(5)女同学都喜欢打毛衣,我一点也不喜欢,我不像个女孩子;

(6)我来自农村,什么都比不上城里长大的同学;

(7)我组织的这项活动没有成功,是因为自己无能。

自卑是大学生对现实自我的一种主要认知偏差,有两种表现:(1)与他人比较,觉得在知识、能力、体貌等各方面,自己都不如别人;(2)面对要做的事或试图达到的目标,怀疑自己的能力。自卑者的认知特点是过低估价自己,只看到他人的优点,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只看到完成工作的困难,而忽视有利条件;往往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机遇好,而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于自身条件的不足,认为是自己的无能、愚笨、缺乏魅力造成的;在学习、工作及人际交往中,多有失败的预期。他们常常认为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是无足轻重的,暂时的,其他人也很快就会具备的;而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却是实在的、重要的、自己所难以达到的。特别是在外表和家庭条件等方面,更是惯于夸大他人的优势,贬低自己。这样的人,往往既自卑又很自尊,敏感多疑,易受伤害;容易情绪压抑,心境烦乱;行动上突出表现为缺乏勇气,胆小怕事,优柔寡断,不能发挥正常水平;常常坐失良机,事后又懊悔不已,长吁短叹。

一个人认识自我是必需的,但要客观、全面地认识,切忌片面。认识别人也一样,不能只看到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事实上,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不足,因而,只看到别人的优点而以此贬低自己是片面的,不妥的;另一方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任何人都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天生我才必有用”,因而,把自己看成是一无是处,无能透顶,也是片面的。

对自我单有较全面的认识还不够,还应该悦纳自我。优点和长处要接受,缺点和不足也要接受。一个人的长相、出身是无法选择的,只有悦纳,才是最实际最明智而且最有帮助的态度。

一件事的成功与失败,不能简单地归因。主观上努力、个人能力强、机遇好、

有外界帮助、任务容易等都有利于获得成功,而机遇不好、任务难度大、主观欠努力和能力欠缺都可能导致失败。因而要分析每次具体的失败和成功,要扩大“视野”:既要看到自身的因素,又要看到外部环境的因素;既要看到自身的客观条件,又要检查个人的主观努力程度,从而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和相应的调整。否则,犹如管中窥豹,只见一斑,难免有失偏颇。

2.对人际交往的不良认知

对人际交往的不良认知是引起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惑、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有:

(1)我必须与周围的每个人建立密切关系;

(2)应随时防备别人,言多必失;

(3)接受别人的帮助,必须立即予以回报;

(4)人都是自私的,不可信任的;

(5)别人都应该待我好;

(6)只有顺从别人,才能保持友谊;

(7)别人对我好,是想利用我或占我的便宜;

(8)有些人自私、自利、斤斤计较,他们应该受到指责和惩罚,我不能与他们来往;

(9)朋友之间应该坦诚,所以不应有保密的事;

(10)如果有一个人对我不好,说明我的人际关系有问题;

(11)应随时思考别人是否有兴趣与我交往。

在人际交往的认知偏差中,有一部分与自卑有关,其认知特点是以他人为中心。这种人与他人交往的目的似乎只是为了使别人高兴,使别人满意,其实是为了获得别人对自己的认同。他们十分担心说话做事得罪别人或有什么地方让人不满意,因而总是谨小慎微,甚至畏畏缩缩,不敢大胆发表意见;总是尽力顺着别人的兴趣和意向,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选择权力和自主性;与不熟悉的人相处,常常担心别人并没有与己交往的兴趣,因而缺乏主动交往的勇气;不轻易接受他人的帮助,即使偶尔接受了他人的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帮助,也会受宠若惊,连声称谢,并设法尽快给予回报。他们关心别人,但在集体和他人中往往缺乏威信;人际关系良好,但对此的自我满意度却很低,常有压抑感,易受人际焦虑的困扰,

感觉活得很累。

另有部分人在认知上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都是自私自利的;人与人之间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不可相信的;只有自己才最可靠。因此凡事从个人利益出发,斤斤计较,常为些蝇头小事大动干戈或闷闷不乐,嫉恨他人;对人常怀防范之心,生怕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缺乏真诚,不愿表露自己的真实思想;死守“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信条,对与自己相关的人事、名利非常敏感。这种人戒备心强,缺乏安全感,对他人和集体缺乏感情,同时也不指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帮助,甚至认为他人的帮助是别有用心。因而孤独,寂寞,好嫉妒,缺少朋友,常与周围的人闹矛盾,甚至怀有敌意。

还有少数人自视清高,把别人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视为庸俗,缺乏教养,或能力低下。他们要么不屑与别人交往,要么把别人看成是可以随意支配的小人物。这种人往往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不自知。

人际交往是一个互动过程。只要主动去交往,一般总能得到他人的热情回报。如果谁都想着对方主动与己交往,则友谊难以启动;以真诚和信任,才能换得他人的真诚和信任,否则难以建立真正的友谊;古语说“水至清无鱼,人至察无徒”,人无完人,只有理解和宽容,友谊才能巩固和持久。另外,双方交往中,既要注意互相间的协调和谦让,又要注意保持自己的个性,这样才能达到互相弥补、互相提高的目的。其实,保持个性还是交往中赢得对方尊敬、兴趣的保证。

3.对挫折的不良认知

正如上一讲中所指出的,认知是影响挫折反应性质和程度的关键因素。大学生中对挫折的不良认知主要有:

(1)一旦这种事情(如退学、失恋、受到学校处分等)发生在我身上,那我一切就完了;

(2)与其冒失败的风险,还不如不干;

(3)我从来没有失败过,失败一定非常可怕,我会受不了的;

(4)别人的看法是非常重要的。一旦失败,外界一定会议论纷纷;

(5)人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失败就是弱者;

(6)任何事情,只要去做,就应该做得彻底而完美;

(7)一个人犯了错误,有了污点,那一辈子也无法抹掉。

大学生进大学前大多一帆风顺,富有优越感。因而他们中有些人认为自己不会与挫折沾边,缺乏挫折的思想准备,一旦遭受挫折,则不愿承认和接受,采取逃避的方式;有的人往往把挫折对自己可能带来的影响无限夸大,将暂时的、局部的损失视为是永久的、全面的丧失;有的人面对挫折,不是考虑如何接受挫折并作出调整,而是把注意力放在别人会怎么评价上;有的人有过失败的体验,就不敢做新的尝试;还有的人对己对人要求过高,追求完美,因而往往感到不理想、不满意,内心常常体验挫折的痛苦和沮丧。

(二)不合理信念的认知调适

认知调适是以合理认知代替不良认知的过程,有认知治疗和自我调适两种方式。认知治疗指根据认知理论,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来访者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常用的有合理情绪疗法、贝克认知转变疗法等。认知自我调适指通过学习认知理论和认知疗法的基本技术,了解认知与情绪和行为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转变自己的不良认知着手,提高自我适应能力。因而,认知治疗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不仅是咨询员必需掌握的基本知识,还是大学生进行认知自我调适需要了解的内容。

1.认知治疗的基本技术:

(1)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此技术为艾利斯所创立。指用科学、逻辑的方式,对患者所持有的关于自己、他人的及周围环境的不合理信念进行挑战和质疑,以动摇他们的这些信念。如一位患者持有“我是全校最丑的女孩子”的不合理信念,因而很自卑,很压抑。咨询时,咨询员对她渐次递进地发问:“有什么根据证明你是全校最丑的女孩子?”“你做过多大范围的调查?”“有谁说过你是最丑的女孩子?如果有,有多少人?你亲自听到的吗?”“美有绝对的标准吗?相貌能代表一个人的能力和价值吗?相貌是决定一个人前途和幸福的必要条件吗?”等等。通过辩论、质疑,使患者动摇其不合理信念,明白自己认知的错误所在。同时,辅以家庭认知作业,巩固新获得的合理认知,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2)语义分析法。主要用以克服来访者错误的自我观念。这种观念往往表现为一种特殊的句式,如“我是一个懦夫”。一旦有了这样的逻辑判断,人们就会用这种判断来概括自己的一切行为。因为“我是一个懦夫”这句话总是暗示着自己在一切方面都像懦夫那样行事。此外,这种判断由于没有时间性的词语加以

限定,就易产生一种效果,即此话的内容有可能长久不变,甚至是终身判决,这会影响他的自我形象和一系列行为。

用语义分析就可以看出,这种结构中,“我”作为主语,是由与我有关的各种客体(比如我的头发、我的身体、我的眼睛等等)以及与“我”有关的各种行为(比如我走路、我吃饭、我做梦)等组成的。并不存在一个抽象空洞的“我”。而“是”后面的表语是对主语整体性质加以描述。因此,从这种语义学的观点看,“我是一个懦夫”这句话是没有逻辑价值的。固然可以说:“我上次和别人打架时的表现是懦夫般的表现”,但绝不能说:“我的头发像个懦夫”或“我走路像个懦夫”,这些句子显然毫无意义。

同样,这种句式中,适合作表语的词很少。比如“我是一个人”在逻辑上是有意义的,其它词却难以对“我”从整体性质上正确加以描述。据说有人称爱因斯坦是个天才,爱因斯坦回答说:“不,我只不过在我的研究工作中碰巧产生了一个天才的观念。”这里,天才不是用来说明爱因斯坦,而是用来修饰爱因斯坦的一些观念。言下之意,爱因斯坦生活的其它方面,并不都是富有天才的。

况且,作为表语,什么叫“懦夫”必须放在社会文化的框架中,按照社会通行的标准作出断定。若不能加以科学的测量或界定,则表语缺乏含义。

咨询员采取语义分析法,帮助来访者认识到诸如“我是一个懦夫”之类的自我概念是错误的,这样的句式在逻辑上是毫无意义的;合理的论述应该是“我上次和人吵架时的表现是不够勇敢的”等等,使来访者学会把“我”分解为一些特定的客体或行为,对自己的评价客观化;学会就事论事,而不是简单地就事论人或以偏概全。

(3)重新归因。帮助来访者认识到,成功和失败,一般既有个体的原因,又有外界的原因;在客观原因中,既有个人主观努力的因素,又有个人身心局限的因素;进而帮助他们克服归因的单一性和偏向性,学会全面客观的归因方法;消除因把挫折都归因于自己而产生的自责、自惭、自罪感;学会如何面对现实,采取更为理智的、切实可行的行为。

(4)真实性检验。根据来访者持有的不合理信念,咨询员与来访者一起设计严格的真实性检验程序,鼓励来访者进行实际调查,以达到改变其认识的目的。

如来访者确信,他无论走到哪里,人们都会用异样的目光看他。但经过严格调查,结果他可能发现,95%以上的调查时间里,他的这类判断是不符合实际的。

(5)合理的情绪想象技术。即在咨询员指导下,使来访者在想象中进入曾使其产生过不适当的情绪反应或自感最受不了的情景之中,体验在这种情景下的强烈的情绪反应。然后帮助其改变这种不适当的情绪反应并体会适度的情绪。停止想象后,再强化来访者的新的合理信念,纠正一些不合理信念,补充其它有关的合理信念。如一位女大学生,她对自己即将在一个大会上发言感到恐惧,认为自己肯定不行。通过想象技术,帮助她消除恐惧感,使她体会到有点紧张但能坚持发言的感觉,从而增强信心,敢于面对现实。

以上所述的认知治疗的基本技术同样适用于认知的自我调适。只是由于有些人的不合理信念是长期形成的,而且自己对其深信不疑,因而,单靠自己的力量,有时效果有限。这时,可求助于心理咨询。咨询员能更准确更熟练地帮助找出核心的不合理信念并予以消除。

2.认知治疗方法:

认知疗法虽然历史较短,但发展却很快。目前认知治疗的技术种类很多,下面作一简述。

(1)合理情绪疗法。该疗法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利斯(A。Ellis)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基本观点是:一切错误的思考方式或不合理信念是心理障碍、情绪和行为问题的症结。艾利斯把RET法归纳为ABC理论。A(activating event) 指诱发性事件,B(beliefs)指个体在遇到诱发性事件之后产生的相应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想法、解释和评价;C(consequences)是指个体的情绪或行为的反应或结果。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但ABC理论则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C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

合理情绪疗法认为,人们的情绪困扰是由于不正确的认知即不合理信念造成的,因此,通过改变认知,以理性治疗非理性,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

思维方式,就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不合理信念给人们的情绪所带来的不良影响。(C并不是A的直接结果,其中有中介因素,不同的B(信念)导致不同的C(情绪反应)。改变了B因素就改变了情绪反应。我们用诘难法D(dispute)去检测、修正B因素,最后得出效应E(effect),即治疗效果。)

RET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步骤:①帮助来访者(患者)明了自己有哪些不合理信念,以及与消极情绪之间的联系;②帮助来访者明了目前自己的不良情绪来自于自己现在所持有的不合理观念,自己应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③帮助来访者改变不合理观念,调整认知结构。这是治疗中最重要的任务;④帮助来访者学习合理的信念并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观念。

RET现已广泛地应用于不同人群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之中。艾利斯提出RET 的适应症有焦虑症及其神经症性障碍,性和婚姻问题,心身疾病,人格障碍,青少年犯罪等。不适合于无领悟能力者及对此法有偏见者。

(2)贝克认知转变法。由贝克于70年代创立,主要用以改变来访者的态度和信念,从而改变适应不良性认知。该疗法侧重采用真实性检验技术,检验来访者的消极认知,强调咨询员给来访者提供愉快和成功的反馈,以促成其认知转变。贝克认知转变法主要用于抑郁症。

(3)应对技巧训练。有戈弗雷特于70年代初提出,主要是让来访者通过在想象过程中不断递增恐怖事件(从想象引起焦虑反应最小的情景开始,逐渐递增,直到引起最大焦虑的情景)以学会调节焦虑和处置焦虑。其中要求来访者保持身心放松,基本上同系统脱敏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它有积极应对想象的成分。主要用于焦虑障碍。

此外,在国外常用的认知治疗方法还有自我指导训练、隐匿示范、解决问题的技术等。

由于大学生的文化程度较高,所涉及的心理困扰多与不合理认知有关,因此,认知方法对大学生的心理调节特别适用,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通过开设心理卫生课,举办专题讲座,利用报刊书籍宣传等,将有效地达到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目的。掌握合理的认知方式,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调节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

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 经历了十多年的努力,我们终于进入的我们自己梦想中的大学,我也是其中一个。很多人都认为我们真的很幸运,原因很简单,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进入大学的。但是作为别人眼中的幸运儿,我们其实有很多别人所不知道的困扰。从我们大学生自身看,大学正是人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大学生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化的协调发展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冲突,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往往会发生矛盾。面对这些问题,比如刚进入大学时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果不能得到解决,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疾病。这些东西都在时刻困扰着我们。这些还都是一些在校内常见的一些大学生的心里状况,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解决,只要经过咨询我们的学长或者是我们的老师和朋友,相信我们就会走出这些困扰。但是如果我们出现了比这样更严重的问题,而且还没有合适的途径来解决的话,这对我们大学生的成长将会是非常有害的。在这里我说几个大家都应该比较熟悉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就是2004年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相信大家对这件事情都没有忘记,这其实就是大学生的没有得到很好的心里健康教育的悲剧。虽然马加爵事件有多种原因,那些受害者也都有自己的不是,但是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马加爵的心里健康出了问题,如果马加爵能够从多方面寻求帮助,解决自己的一些困境,相信事情不会发展到那种地步,也就不会造成那样的悲剧。第二个例子就是清华大学的学生刘海洋用浓硫酸泼熊的事件。大家想一想,清华大学的学生,各方面应该是比较优秀的,但是即使是这么优秀的学生也会在做出这样的事情。据我从事件的了解知道刘海洋平时学习成绩很好,一直名列前茅,并且已经被系里推研,没有任何就业压力。刘海洋不是十分开朗,但也不属于沉默寡言那种类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武伯欣对这件事情是这样分析的,从心理学上分析,刘海洋可能存在认知上的缺陷,实际上也就是人格上的不健全。因其缺少成长氛围及心理抚慰往往更容易走上犯罪。当然了由于大学生的心里健康出了问题而造成的悲剧还远不止

我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我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首先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 认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两个没有关系的概念。实际上,这是不正确的。在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心理健康每时每刻都在影响人的生理健康。如果一个人性格孤僻,心理长期处于一种抑郁状态,就会影响内激素分泌,使人的抵抗力降低,疾病就会乘虚而入。一个原本身体健康的人,如果老是怀疑自己得了什么疾病,就会整天郁郁寡欢,最后导致真的一病不起。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方面应该注意合理饮食和身体锻炼,另一方面更要陶冶自己的情操,开阔自己的心胸,避免长时间处在紧张的情绪状态中。如果感到自己的心情持续不快时,要及时进行心理自我调试,必要时到心理门诊或心理咨询中心接受帮助,以确保心理和生理的全面健康。 随着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所处的社会也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工业化、现代化、社会化、一体化程度在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时间越来越宝贵,人越来越为效益所趋使;自主的、创造性的劳动和高级的智力劳动越来越多;人们的活动范围在不断拓展,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多,处理微妙复杂的人际关系为每个人所不可避免;各种各样的竞争强度也越来越巨大,人与人之间的收入、社会地位等差异越来越显著。 在现实生活中,所谓的正常人有许多人整天愁眉苦脸、心烦意乱、以安眠药渡日,长期在苦闷绝望中挣扎、煎熬,甚至走向自杀的绝路;有许多人终日以酒为伴、沾酒就醉,打人骂人;有许多人与人敌对、冲突、诉讼、犯罪;有许多人常常感冒,患高血压、关节炎等非器质性疾病,甚至身患绝症、早亡;有许多人无能、失意、潦倒、贫穷;有许多人学生学习不好;有许多人苦恼于性问题;有许多人不能和人正常的交往融洽相处,整日疑神疑鬼;许多家庭因成员的精神病而搞的苦恼万分;许多夫妻不和、争吵、打闹、离婚……。 而大学生的普遍年龄一般在18—25岁之间,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正处于青年中期。大学生的心理具有青年中期的许多特点,但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又不能完全等同与社会上的青年。心理是否健康一般采用量表测量,其标准不

大学心理健康心得体会4篇

本页面为作品封面,下载文档后可自由编辑删除! 学 习 心 得 体 会 单位: 姓名: 时间: 大学心理健康心得体会4篇

大学心理健康心得体会4篇 心得一:大学心理健康心得体会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往往面对着各种心理压力,种种心理压力积压在一起,久而久之,会造成心理上的障碍。作为天子娇子,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因此,在大学校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迫在眉急的事,具有预防精神疾患和身心疾病的发生,及时为学生疏通心里,排解压力,指引方向的作用。 那么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如何来判断自己或者是周围人的心理是否正常呢,以下有三项基本原则:首先,心理与社会环境是否趋于一致。其次,心理与行为行动是否趋于一致。最后,人的情绪在一个阶段内是否稳定。 如果一个人出现了与以上违背较大的情绪,那么他就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那么什么叫心理障碍呢?它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它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如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以上的情绪状态,显然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因此大学生有必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做到心理健康。我们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1、增强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心境的良好和乐观向上的情绪,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3、在有需要得时候主动进行心理咨询。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所以当我们心中感到压抑时,就应该及时主动的与心理咨询师进行沟通。 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大学生有必要不断提高心理素质,全面健康的发展,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来迎接未来的种种挑战,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心得二:学习大学心理健康的心得体会 第一次接触心理课程是在上大一的第二个学期的时候。我想学校可能是为了减小大学生学习与心理的压力,为我们排解心中苦闷与压力才开设了这门课程的。自认为心理还比较康健的我,听完课后我才真正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和需要变更和疏导的地方。从那时开始接触心理学,同样也开始慢慢了解心理学。心理健康课为现代的大学生树立了正确的择业观、爱情观、价值观提供了条件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对策#(精选.)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对策 当代大学生存在对大学环境不适应、无法承担巨大的求职和就业压力、自我定位出现迷惑等问题,为此,可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分析和研究他们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和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树立乐观向上的精神;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增强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现状 我国大学生多数处于青年中期(18~24岁)这一年龄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的生理发展已接近完成,已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种种生理功能,但其心理尚未成熟。如何促使大学生心理日益成熟,使其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成年人,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因为,青年中期是走向成熟的关键期,此时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很容易造成心理冲突,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竞争与求职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在高中阶段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入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使这些学生心理比较脆弱,缺乏挫折承受力。进人大学后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随着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也加剧了大学生内心的冲突,使他们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再加上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大学环境的不适应 进入大学后,发现成绩优异的同学有很多,他们在高中时代作为佼佼者的优越感消失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使一部分学生无法适应。在思想上,大学生往往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认识不清。学生在考大学前往往被灌输了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一生无忧等片面的观念。但进入大学后,他们感到学习考试的压力还是那么大,竞争更加激烈,还要面对就业的压力。这种现实与美好理想之间的差距,使很多大学生无法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而在生活上,大学生要自己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如何与同学室友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更是摆在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面前的一大难题。在学习上,学习方法的改变同样困扰着一部分大学生,他们习惯了以往中学里老师手把手的教育方式,对于大学老师的教育方式很不习惯,以致课业落后,自尊心受到打击,出现焦虑、甚至对学习失去信心等心理问题。 2.无法承担巨大的求职和就业压力 就业的双向选择,使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这在高年级学生中表现尤为显著,许多大学生在大四毕业前或毕业后都没有找到合适工作,心理问题也就随之凸现出来。但相对于城镇学生,农村学生因家庭经济状况等影响对能否就业就更为敏感,出现的心理问题也比城镇学生相对更多一些。 3.恋爱与性心理发生问题 这也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一般包括单相思、恋爱受挫、恋爱与学业关系问题、情感破裂后的报复心理等。随着生理和性心理的成熟,大学生对性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在生理发育、两性关系、恋爱等方面也经常出现心理困惑和障碍。一些大学生因一时冲动,或早婚早恋而荒废学业,或未婚先孕而痛苦不堪,或触犯刑法,走上犯罪的道路而留下终生遗憾。 4.自我定位出现迷惑大学生心理渐趋成熟,开始积极地思考人生,不断反省自我,探索自我,经历着种种内心自我评价与认知的矛盾和迷惘。对于学习为了什么,将来想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希望得到什么样的人生等问题的思索使大学生心理起伏很大,如果没有适时的引导,很容易诱发心理障碍。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才的关系

中学生心理健康心得体会范文3篇

中学生心理健康心得体会范文 3 篇 中学生心理健康心得体会范文篇1 通过这次学习,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深深感到做学生心理工作的重要性,不能把学生的任何问题都定位在表面处理上,而且应该透过现象看学生行为的心理因素,从根本上指导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 在这里,我谈一下自己这次学习的感受和想法。感受之一:这次培训帮助我认识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重要。真正的心育确实是进行德育、智育等教育的基础,而心理健康教师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赢得学生、家长、学校的认同,才能更好的发挥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感受之二:这次培训帮助我重新认识了学生、认识了自己、认识了教育。可以说每一位教师都是爱学生的,正是有了这份爱,我们才对学生付出了很多,可结果却是我们常常感慨:学生怎么会是这样?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而我现在真正体味到: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一句话的内在含义,那就是我们没有真正了解学生、没有把握学生的心理需要,我们的爱再多却都偏离了我们的预期,简言之我们的爱不是学生所需要的,那结果就可想而知了,这样怎能谈到教育的效果?也正因为如此,教师也无法体味到自己工作的乐趣,沉重的负担压得教师没有也不可能体味到应属于自己的快乐,这也许就是不懂心理教育、不会运用心理教育的必然结果吧! 让我们每个人都学会去

观察学生、去了解学生、去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再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感受之三:每一名教师都应该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健康教师。作为一名正规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每一个人都接触、学习过心理学,但一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却没有感到心理学的用途,因此早已将它抛之脑后了,虽然有时也会装模作样的应用一两个心理学的术语,那也不过是装装自己的门面罢了。可以说那是真的不懂心理学,更没有想到如何正确在教育教学上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所以在工作上产生了许多的困惑。正是这次学习它帮我才开始认识到心理学的重要,更帮我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原来我们在不经意之中虽运用着心理学,我们的困惑也正是源于不了解学生、不了解心理学啊! 只有每一名教师都成为合格的心理健康教师,我们才会更了解自己、更了解学生,从而更好的做好教育工作。 感受之四:通过培训我学到了更多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以往,自己将心理健康课看的过于神秘,原因就在于没有真正的懂得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心理需求,通过培训我明白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那就是:源于学生,服务学生; 引导学生,把握人生! 感受之五:这次培训帮助我明白了学无止境的道理,人非生而知之者,不学习,不及时充电,不及时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我们就将被时代所淘汰。 有太多的感受,溢于言表; 有太多的工作,等着我们去做。作为班主任,我们始终应该把心理和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以其来促进智育的发展,使得学校能培养出健康的学生。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感想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我认为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就是对生活和学习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同学们关系和谐,很好的融于集体;能很好的适应环境… 心理咨询,是指咨询员运用心理学的知识,通过询问等方法解决其心理困惑。心理咨询事实上是帮助来访者实现心灵再度成长的过程。那些认为只有心理有病的人才会去心理咨询的观念是不对的. 总之,心理咨询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来访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 通过这学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的学习,我对心理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首先是对心理学的发展史有了一定了解,然后是学习了一些团体活动的知识,并且在参加活动课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很多人生的知识,在团体活动中大家彼此敞开了自己的心扉,积极的参与到了集体的活动中,在此中再一次体现了集体的力量… 在心理咨询的活动课中,我认识到了人心中脆弱一面,有时心灵事多么的需要他人的呵护,那种心与心的交流才能让人体会到交流得喜悦,我们的心理咨询的模仿有时会让人感觉像节目表演,但是大家真诚的心却又不能不让感动,初次它让我体会到了那种帮助别人的喜悦。 活动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活跃课堂气氛,真正达到育人效果。学生在实实在在的活跃的生动的并且有一定新意的活动中受到教益和启迪,促进知行的结合。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激发了感情,明白了道理,情理凝结,形成了信念之后,进而需要在行动中表现自己。此时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把健康高尚的情感向外投射,为他们提供展现自己行为的机会和场所。 这学期我还参加了我们学校的心理协会---沁心港湾,这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大家在一起共同努力,不仅学到了很多心理方面的知识,还为其他同学提供心理方面的服务。特别是今年的5. 25活动更是深深的感动了我,老师与同学们的亲密交谈让同学们,还有我有懂得了很多很多……而且在这里我可以把在心理课上学到的知识付诸与实践,让我学而致用!

谈谈我对心理健康及心理卫生的认识

谈谈我对心理健康及心理卫生的认识通过培训,我对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有着新的认识,对健康观有着新的理解,下面就谈谈自己对心理健康及心理卫生的一些认识。 一、心理健康认识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的各种心理状态保持正常或良好水平,且自我内部以及自我和环境之间保持和谐一致的良好状态。横向上,心理健康是一种既自我快乐又适应环境的心理状态,两者相统一。纵向上,两者相统一的结果有着不同层次:一是没有心理疾病;二是良好的适应状态,即感到精神愉快,能有效地对付各种心理压力;三是高心理效能的理想状态,即人们在智力、道德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心理潜能。心理健康与个人的身体健康、工作绩效、生活质量与幸福感密切相关,关乎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而个体心理卫生目标是维护与增进心理健康。对于个体一生发展的心理卫生我们可采取基本策略:掌握不同年龄阶段的心身发展规律和特征;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以每一年龄阶段的心理健康发展课题为工作重心;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卫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 二、心理卫生认识 心理卫生是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学问和工作,或指心理健康的状态,是与生理卫生相辅相成的。心理卫生工作的重心应从防治心理疾病转到增进心理健康,从服务于少数人转到服务于全体人。 心理卫生价值核心就在于它的完美心理调节和发展健全个体和社会的功能。我们对心理异常与心理问题的正常态度应包括:心理异常与心理问题是常见现象,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往往是成长中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其基本上可随成长而康复。心理问题是可以预防的。心理问题是可以治疗的,尽管康复是缓慢的。心理问题并非是令人羞耻的。心理问题其实质是在大脑生理生化功能障碍和人与客观现实关系失调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客观现实的歪曲反映。所以我们应关爱精神病人。 教师心理卫生的重大意义:现代教师充当着多种角色,教师集学习的指导者、班集体活动的领导者、行为规范的示范者、心理保健者和教育科研人员;教师职业的艰苦性也要求教师意志坚强,不怕困难;教师职业的崇高性也要求教师正确对待各种冲突;教师职业的示范性也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楷模;教师职

大学心理健康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大学心理健康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往往面对着各种心理压力,种种心理压力积压在一起,久而久之,会造成心理上的障碍。作为天子娇子,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因此,在大学校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迫在眉急的事,具有预防精神疾患和身心疾病的发生,及时为学生疏通心里,排解压力,指引方向的作用。 那么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如何来判断自己或者是周围人的心理是否正常呢,以下有三项基本原则:首先,心理与社会环境是否趋于一致。其次,心理与行为行动是否趋于一致。最后,人的情绪在一个阶段内是否稳定。 如果一个人出现了与以上违背较大的情绪,那么他就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那么什么叫心理障碍呢?它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它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如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以上的情绪状态,显然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因此大学生有必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做到心理健康。我们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1、增强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心境的良好和乐观向上的情绪,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3、在有需要得时候主动进行心理咨询。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1500字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1500字 时代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拥有健康的心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下面和大家一起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1500字。 2015年8月23日“有幸”参加了3013年江苏省高校新任辅导员岗前培训班,“走运”聆听了江苏省委教育纪工委蒋书记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报告。受益匪浅,体会颇多。 一、重新认识了“健康”、“心理健康” 蒋书记在报告开始前问了大家一个问题:“你觉得什么是健康?”培训班的老师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我也思量着健康的标准:应该是一种积极且持续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表现为身心无恙、品行端正,情绪稳定,意志坚强,人际和谐……但是听了蒋书记转述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健康的定义: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还是让我自惭形秽。这也让我觉得在以后的工作中不能仅停留在关心学生的“身”“心”方面,还应该在大学生活中力所能及的去引导、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当然在关心学生“身”“心”健康的基础上,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显然是一门庞大复杂的系统学问,不可能紧靠辅导员一人之力就能解决,它需要学生本人、学生家庭、任课老师、辅导员老师……各方的合力才有可能解决。作为学生的引路人之一,在倍感荣幸之余也

有些许压力,担心自己能力有限,误人子弟,虽然这份担心有点夸张,但是作为辅导员老师还是应该力求尽善尽美,严格要求自己,在辅导学生前扪心问一下,自己凭什么去辅导学生,这样才会更加有责任使命。让学生接受高质量的辅导同时,自己也快快的成长起来。当然短时间内成长的快,也就意味着成长伴随的“痛苦”来的也越加猛烈,因此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应该做好吃苦的准备,多学习,多锻炼,争取让自己有能力、有方法去为学生做些有意义的事情,与学生共同成长和进步。 我在做兼职辅导员老师前,在学生工作岗位历经班长、协会主席、学工处助理,加起来已经4年多了,也一直认为自己是个积极肯干、身心健康的人,却一直没能有机会系统的学习过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遗憾之余多了一份庆幸,庆幸的是接下来我将担任学院心理自助中心的指导老师,对于这份熟悉但并不擅长的工作,相信我还有很长的学习之路要走,因此肩负重任,所以更需加倍努力,在这里也悄悄许下一个愿望,争取在未来的时间里通过三级心理咨询师的资质,能够更加专业的去解决学生遇到的心理方面的困难之余也多学习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回到报告来,其实听了蒋书记的报告,我还是体会颇多,辅导员老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之一,想要成为一名成功的心理健康方面的老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育人技能外,更需要的是辅导员老师本身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辅导员老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在刚刚入学的新生同学们眼中,辅导员老师是智者--什么都懂;是能者--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发展 考试题型:七题简答题,每小题五分(有标准答案) 论述题,前几小题10分,后面的题有15分,20分(无标准 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送分题为必考题!!! 第一章 1、心理学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精神)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背诵) 2、心理学研究对象:心理过程和个性。(背诵) 3、具体内容(理解,详见书第2-6页):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情感过程(情绪)---快乐、愤怒、悲哀、恐惧Array意志过程---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价值观 个性心理个性特征---气质、性格、能力 自我意识 4、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背诵,送分题) 1)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2)独立的生活能力 3)正确的自我意识,能悦纳自我 4)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5)协调和控制情绪的能力,心境良好 6)良好的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 7)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关系和谐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5、(送分题) 我校心理咨询中心预约电话:84399187 时间:8:00-21:00 地点:大活303 仙林大学城心理咨询电话:85891916 第二章 1、心里咨询定义(理解,书第16页) 1)不只是信息提供 2)不是社交谈话 3)不只是说教 4)不是逻辑分析 5)不只是忠告和建议 6)不只是安慰

辅导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位受过专业训练的辅导员,致力与当事人建立一个具有治疗功能的关系,来协助对方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进而欣赏自己,以至可以克服成长的障碍,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使人生有统合并丰富的发展,迈向自我实现。 2、心里咨询基本原则(理解,书第18页) 保密原则自愿原则发展性原则 3、大学生什么时候需要心里咨询(背诵) 1)生活中遇有重大选择,犹豫不定时 2)学习压力大,无力承担但又不能自行调节时 3)初涉世事,对新环境适应困难时 4)经受挫折后,精神一蹶不振时 5)在社交方面自感有障碍时(如怯懦,自我封闭等) 6)恋爱遇到挫折时 7)患有某种身体疾病,因此产生心理压力时 8)睡眠状态发生改变,初期失眠时 第五章 1、性格与人格(理解) 人格的形成因素:遗传因素,家庭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书第73页) 性格的特点:后天形成,适应环境,相对稳定,可变 第七章 1、学习动机/风格(理解) 1)定义:学习风格由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构成,它是反映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做出反映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 2)特点 1))独特性 学习风格是在学习者个体神经组织结构及其机能基础上,受特定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文化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长期的学习活动而形成,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2))稳定性 学习风格是个体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经形成,即具有持久稳定性,很少随学习内容、学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学习风格的稳定性并不表明它是不可以改变的,它仍然具有可塑性。 2、三个记忆系统(理解)

我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我对心理健康的认识首先,心理健康的标准是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乐观,人际关系和谐,行动自觉果断,热爱学习、生活和工作,正确的自我观。 针对这几点,我想谈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于第一点智力正常,我觉得作为大学的我们都能达到正常的标准,最多有高和低的区别,不多说了。 第二点是情绪乐观稳定,我觉得这个很重要,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药家鑫案,药家鑫在开车撞人后又对被撞者连刺八刀,我觉得让他有如此恶行的罪魁祸首就是他的情绪波动。作为一个心理健康、情绪稳定的普通人,我们撞人后第一反应应该是下车救人,而不是从后备箱里拿出水果刀刺向受害者。在后续的审判中,药家鑫的律师为其辩解,称其为“激情杀人”,我认为这个纯属无稽之谈,何谓“激情杀人”?只不过是对药不能控制情绪和心理不健康的狡辩罢了。所以,情绪稳定乐观对大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 第三点是人际关系和谐,有人说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在大学里除了学习还应处理好人际关系,以更好地使自己步入社会。在大学里如果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则对自己的成长非常不利,甚至对自己和他人造成很大的伤害。例如马家爵案,马就是因为在大学里没有处理好自己与同学的关系,才最终酿成了如此惨剧。在此案的后续调查中发现马家爵长期自闭,性格内向,基本上不与同学交流,因琐事与同学积怨,甚至同学随便的一句话他都认为是针对自己的。如此以来,马心中的情绪长期得不到宣泄,最终铸成大错。而如果他平时有良好

的人际关系,那么,他的亲朋好友在他需要时,都会成为乐于支持他的人。人际关系指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在社会中不是孤立的,人的存在是各种关系发生作用的结果,人正是通过和别人发生作用而发展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人际交往是社会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的需要都是在人际交往中得到满足的。如果人际关系不顺利,就意味着心理需要被剥夺,或满足需要的愿望受挫折,因而会产生孤立无援火被社会抛弃的感觉;反之则会因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第四点说的是行动自觉果断,一个人如果做事犹豫,反反复复,患失患得,最终将会一事无成。作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干什么事都有明确的目的性,经过深思熟虑以后便果断地采取决定,不盲目、不犹豫、把自己的决定贯彻如一。 第五点,热爱学习、生活和工作。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先不谈工作,我们应该热爱学习和生活。这里的学习不是狭义上的学习,而是最广泛意义上的,各个方面的学习,包括处事能力、为人能力、交往能力等各个方面的学习。在大学的学习中应该不断加强完善自己,让自己更好地走向社会,服务社会。 最后一点是正确的自我观,健全的自我意识应该是积极统一的自我意识,是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者的协调一致。这是指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对优点能积极地去发扬,对不足能自觉地去改进;不因为有优点而骄傲自大,也不因为有不足而自卑;总是知不足而进取不懈、为自己取得的成绩而愉快乐观。这点对大学生的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5篇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5篇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1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往往应对着各种心理压力,种种心理压力积压在一齐,久而久之,会造成心理上的障碍。作为天子娇子,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欢乐的基础。所以,在大学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迫在眉急的事,具有预防精神疾患和身心疾病的发生,及时为学生疏通心里,排解压力,指引方向的作用。 那么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如何来确定自我或者是周围人的心理是否正常呢,以下有三项基本原则:首先,心理与社会环境是否趋于一致。其次,心理与行为行动是否趋于一致。最终,人的情绪在一个阶段内是否稳定。 如果一个人出现了与以上违背较大的情绪,那么他就可能存在必须的心理障碍。那么什么叫心理障碍呢?它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出此刻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终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它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主要表此刻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如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境沉重,

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以上的情绪状态,显然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所以大学生有必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做到心理健康。我们能够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1、增强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本事,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坚持心境的良好和乐观向上的情绪,大学生应坚持进取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期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3、在有需要得时候主动进行心理咨询。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理解,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能够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忙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我,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所以当我们心中感到压抑时,就应当及时主动的与心理咨询师进行沟通。 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大学生有必要不断提高心理素质,全面健康的发展,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来迎接未来的种种挑战,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我的力量。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2 坚持心理健康,既能过着平平淡淡的日子,也能经受各种事件的发生。

如何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如何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 1、智力正常,有较浓厚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大学生智力正常主要表现为: ①思维力、想象力、记忆力、注意力等智力要素正常; ②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兴趣; ③能保证一定的学习效率,无学习障碍。 2、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 ①能正确认识自己,包括自己的身心状态、认知水平、行为表现,了解自己的气质、性格和能力; ②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对自己能做出恰当的评价,正确对待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不自傲,不自卑,不自暴自弃; ③能悦纳自己、关心自己、尊重自己,恰当表现自己。 3、情绪稳定协调,积极情绪占优势 ①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 ②肯定情绪多于否定情绪; ③情绪稳定,能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④情绪反应是由适当的情景引起的,反应的强度与引起这种情绪的情景相符合; 4、人际关系和谐 ①乐于与人交往。 ②在交往中,保持独立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 ③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善于扬长补短; ④能融于集体; ⑤与人相处时,积极态度。 5、人格完整 ①格构成要素的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 ②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统一性混乱; ③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 6、意志坚韧,有较强的执行力。 ①能适时地做出决定并运用切实有准备的方式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②能承受挫折、恐惧和不幸所造成的心理压力; ③面对失败的不屈性、面对厄运的刚毅性、面对困难的勇敢性。 7、能正确处理个人与环境关系,社会适应能力强 ①能在环境发生变化时作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使个人行为符合新环境的要求; ②能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社会现状有清晰的认识; ③能抵制环境中的消极影响,及时修正自己的需要和欲望,使自己的思想、行为与社会相协调。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精力充沛、勤学好问、反应敏捷、喜欢探索等特征。 过于老成、过于幼稚、过于依赖以及严重偏离自己所处的年龄阶段和角色要求均视为心理异常的表现。 如何正确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1、心理不健康与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不能等同。偶尔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不等于心理不健康。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的认识.docx

感谢你的观看我对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的认识 肇庆市实验小学李玲 今年暑假,我有幸参加了肇庆心理健康B证培训班的学习,亲耳聆听了阵容强大的心理学方面的专家、教授的精彩的授课,我受益匪浅。不仅纠正了我对心理认识的偏差,还使我初步懂得了利用心理学的一些知识去调控自己的情绪,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 通过听课学习我对心理健康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我明白了健康是包括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统一整体。心理健康是人体健康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心理健康不仅指个体没有心理上的疾病或变态,而且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均能保持最高、最佳的状态。即心理健康包含有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的含义。就生理层面而言,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生理功能应在正常范围;就心理健康而言,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发展健全,能积极面对现实,而不依赖消极的心理防御;就社会层面而言,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角色之扮演符合社会要求,与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且能为社会贡献力量。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人们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三种状态:正常状态(常态)、不平衡状态(偏态)与不健康状态或病态(变态)。首先是正常状态,个体在一般的没有较大的困扰的情况下,心理是处在正常状态之中。第二种状态是不平衡状态,个体一旦发生了“生活事件”,即扰乱正常生活、引起人们消极的情绪的事件如受挫折、欲求不能满足、受到威胁等,则会进入一种不平衡状态。即个体心理处于挫折、焦虑、压抑、恐惧、担忧、矛盾等状态。一旦个体处在不平衡状态,在通常情况下,他会通过自我调节来消除,如果单靠自我调节无效,就得借助于他人疏导,使之消除不平衡,恢复正常状态。然而,如果由于各种原因个体无法通过自我调节或他人疏导以回复正常状态时,则会出现三种情况:1、直接导致或累积压抑导致不健康状态。2、线性地发生不适应行为。3、接受不良的道德规范,从心理不平衡向品行不良蜕变。第三种状态是不健康状态,它包括轻度与重度两种情况 从前,我觉得心理问题是非常严重,跟精神病有关的。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几乎任何人都难以避免产生心理问题,但是,有许多心理问题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以克服的。一般心理问题:指由一般的适应不良所引起的负性情绪,如烦恼、痛苦、忧伤、紧张、愤怒或敌意等等。这些适应问题通常包括:人际适应,环境适应,学习与工作适应。由适应问题引起的负性情绪,相当于躯体疾病中的着凉感冒或消化不良,它们来得快去的也快,且很多时候是可以自愈的。 感谢你的观看

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4篇

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4篇 通过参加心理健康培训,我们能够学习了解心理健康问题。参加心理健康培训有什么经验分享呢?本文是整理的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我有幸参加了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对我来说,这次的培训意义重大,对我今后的工作具有很大的帮助。本次培训我很认真的听了多位专家的理论课,还有课上与课下的交流,让我受益匪浅,以下就是我在这次培训活动后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所想。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本次学习,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调查表明,学生中存在心理异常的约占30%,患有心理疾病的约占15%。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与考试焦虑、心理承受力脆弱、人际交往障碍、性格孤僻抑郁、自卑心理严重、对新环境不适应等等,并且在近几年呈上升趋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被重视。可是,不正确的关注,反而引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更严重的后果。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预防为主的,面向的是全体学生,不应该只针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应该是有他们的各自作用的;不应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理解为一门增加学生负担的学科,而应该具有促进学生各方面健康成长的独特功能;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要你生搬硬套理论,不要我们教师诚惶诚恐,而应

该是讲究艺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式应该是形式多样,时时处处注意的问题。 二、心理教育培训对于教师自身的重要性。 俗话说,“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老师也有烦心的事,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和苦恼。但如果要做一名受欢迎的老师,就无论如何也不能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带入课堂,更不能因此而在课堂上随意发怒,挖苦打击学生。而是要学会良好的情绪控制,在走进教室的前一刻,告诉自己,“一定要微笑”,要把自己最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展现给学生,并以此来感染学生的学习情绪。没有一个学生愿意看到一个怒气冲天,动不动就发火的老师的。教师乐观积极地稳定地情绪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3、提高心理健康的时效性。 在新形势下,小学生不同阶段表现出各自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这就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一是新生入学的适应期。 这一阶段应用心理评价系统建立小学生的心理档案,目的是通过分析评价,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气质、性格类型、兴趣爱好、情绪意向等基本心理素质和个体心理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树立健康的新形象。同时有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的角色转换,为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是学习生活的困惑期。 这一阶段小学生正处于儿童身心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这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

上海市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状况研究 张海燕 (华东政法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中心,上海201620) 【摘要】通过对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发展状况进行调研发现,时代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推进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总体上影响积极,调查所呈现的结果很大程度上显现了当前大学生的折射出鲜明时代特征的心理特点。在此基础上,对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做了进一步的思考。 【关键词】上海市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时代特征 [中图分类号】G4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92X(2008)09—0070-05 自1990年代以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关注,各种调查数据发布也很多,有权威、专业机构的专门研究,也有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者的各项有关调查,其中不乏一些令人不安的描述。处在青年中晚期、成人初期的大学生确有其独特的心理发展特点,但他们的心理发展状况就一定低于一般成人吗?人们通常使用的评价、比较大学生心理健康问卷的常模,一般并非取自于同时期的同龄人或成人样本,这样的比较就不一定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况且,大学生毕竟仍是“准社会成员”,尽管同样遭遇来自于各方面的诸多压力,但他们应对压力的能力相对于应激源而言,所产生的心理应激很难说一定严重于直面激烈社会竞争的成人。这些都提示我们,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状况确实需要唤起社会的高度重视,但更需要严谨科学的态度,需要客观、真实、全面的评价。为此,我们对上海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发展状况进行了调研。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研究的内容为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状况,涉及他们的作为心理发展重要生态背景的家庭的基本情况、个人生活现状、认知发展、社会性和人格发展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主要测量指标为:(1)调研对象的个人及家庭基本情况,包括性别、专业、学历、生源地、政治面貌、婚姻状况、工作经历等,以及父母的职业和学历水平、家庭经济、家庭或个人的宗教信仰、家庭类型和家庭教养模式等情况。(2)学习、休闲、校园活动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的生活现况,包括专业学习情况、学习动机和希望接受的教育程度、课外其他学习培训的情况、休闲娱乐活动情况、参与学校活动和社团活动的情况、参与社会服务或勤工助学的情况等。(3)认知发展状况,包括创造能力的发展,对于自我个性、自我发展、价值取向、社会等的认知。(4)自我发展水平,包括一般自我概念、自尊、自我价值感、自信心、自我效能感、抱负水平等维度。(5)情绪发展,包括正负情绪平衡、情绪的特点、.情绪的控制、影响情绪的主要因素等。(6)人际交往,包括交往现状与人际困扰、社会支持系统状况、人际问题归因分析以及求助模式等。(7)性心理健康与发展,包括性知识的需求与来源状况、异性交往状况、恋爱与择偶、性观念、性别角色的发展等。(8)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价和资源需求状况等。 研究对象为上海高校的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调查按照分段、分层抽样的方式进行,抽取上海17所高校、接近上海高校全体学生人数1%比例的样本。在实际回收的4874份问卷中,有效问卷4848份,占回收问卷总数的99.47%。其中, 兀  万方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