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诗歌

合集下载

30年代诗歌

30年代诗歌

(二)现代派发展和消亡的简史
▪ 1.诞生
▪ “现代派”的诞生以1932年5月《现代》创刊为标志,—— 一年之后便因其风格相近,被时人称为“现代派”。《现代》 主编施蛰存函致戴望舒曰:“有一个南京的刊物说你以《现 代》为大本营,提倡象征诗,现在所有大杂志,其中的诗大 都是你的徒党”。“徐志摩而后,你是有希望成为中国大诗 人的。”据此,可以说从1932年5月至1933年初是现代派的 诞生期。
《老马》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的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932.4
▪ 第一节写老马不胜重轭;第二节写精神上 的重荷。
▪ 是诗人自我人格的象征,诗人心境的自况。
▪ 是中国农民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
《新月诗选》序中宣称:“主张本质的醇正,技巧的 周密和格律的谨严”“我们也始终忠实于自己,诚实表现 自己渺小的一掬情感,不做夸大的梦”“我们写诗,只为 我们喜爱写”,只“因为有着不可忍受的激动,灵感的跳 跃挑拨我们的心,原不计较紧要的原素”要 求“准确适当”地表达感情,做到“忠实于自 己”。
2.发展
▪ 1933年至1935年为现代派的发展期。其标志有二,一是形 成了一支蔚为壮观的创作队伍,二是有了自己突出而醒目的 风格特征。除了《现代》杂志,当时在全国较有影响的刊物 还有:北平的《水星》月刊,上海脉望出版社的《现代诗风》 双月刊,上海文艺社的《星火》月刊等,以这些刊物为基地, 团结了一大批诗人。
时代,反映现实,在鼓舞人民起来投入反帝反封建 的斗争中,发挥了积极的战斗作用。
▪ 蒲风大力提倡现实主义和诗歌大众化,丰富 了中国新诗理论宝库;他创作的一大批反映 现实生活、 充满时代精神、富有民族风格的

19世纪下半年中国诗

19世纪下半年中国诗

19世纪下半年中国诗人诗词谭嗣同《潼关·终古高云簇此城》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狱中题壁》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有感·世间无物抵春愁》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到家·孤岭破烟石径微》孤岭破烟石径微,湾头细雨鸬鹚飞。

有人日暮倚门望,应念归人归未归。

曾国藩《忆弟·无端绕室思茫茫》纷纷节候尽平常,西舍东家底事忙?十二万年都小劫,七千馀岁亦中殇。

蜉蝣身世知何极,胡蝶梦魂又一场。

少昊笑依情太寡,故堆锦绣富春光。

《岁暮杂感·高嵋山下是侬家》高嵋山下是侬家,岁岁年年斗物华。

老柏有情还忆我,天桃无语自开花。

几回南国思红豆,曾记西风院碧纱。

最是故园难忘处,待等亭畔路三叉。

《次韵何廉昉太守感怀述事·浔阳江水接天长》二月长安春姑归,觚棱回首梦魂飞。

宫鸦掠日槐阴瘦,厩马嘶风柳絮肥。

东阁赐茶双凤阙,西效扈跸九龙旗。

十年苦忆钧天奏,老大真怜未拂农。

《柴关岭雪》我行度柴关,山关惊我马。

密雪方未阑,飞花浩如泻。

万岭堆水银,乾坤一大冶。

走兽交横奔,冻禽窜荒野。

挥手舞岩巅,吾生此潇洒。

忽忆少年时,牵狗从猪者。

射虎层冰中,穷追绝壁下。

几岁驰虚名,业多用逾寡。

久逸筋力颓,回头泪盈把。

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早行·一叶西风里》一叶西风里,催程曙色微。

水流残梦急,帆带落星飞。

宿鸟未离树,寒潮欲上矶。

江湖无远近,莫问几时归。

《秋宵怀湖上》萧疏树影过西墙,残月溶溶到草堂。

秋景最清尤在夜,客居虽好总怀乡。

延青水榭吟诗舫,饮渌山庄斗酒场。

一自孙卢蹂躏后,悲风燐火肃欠枯杨。

《偶书·高楼人去碧天长》高楼人去碧天长,点点帆迎落日黄。

敢冀舟中逢谢尚,漫劳市上识韩康。

丧家毕竟非秦赘,悯世何曾是楚狂。

二十年来尤守拙,白云沧海总茫茫。

三十年代小说6-诗歌、戏剧

三十年代小说6-诗歌、戏剧

2、“发现”与“陡转”的安排。
“发现”与“陡转”指决定整个戏剧冲突性质的关键 性历史戏剧被发现并导致戏剧情节产生突变。
• 第一次在第二幕,周鲁相认。没有爆发,原因在于周朴园 和侍萍都想掩盖。
• 第二次在第三幕,周萍与四凤幽会。同样不爆发,原因是 母亲想“遮丑”。
• 第三次在第四幕,全部发现,但是被迫、意外。
结果,一切都既成事实,只是剧中人不知道而已。每一个历 史情节的暴露,都会推动今天生活中人物关系的大变化,决 定戏剧冲突的性质。历史情节的总暴露,就形成了今天戏剧 的高潮 。
历史的戏剧: 周朴园和侍萍30年前同居。 蘩漪与周萍3年前“闹鬼”。 周萍与四凤1年前产生暧昧关系。
现实的戏剧: 鲁妈回来要带走四凤。 周萍想甩开蘩漪。 周朴园开除大海,认侍萍,辞退鲁家人。 周萍与四凤幽会。 蘩漪把周鲁两家人关在周家客厅里。
夜行者
戴望舒 这里他来了:夜行者!
冷清清的街上有沉着的跫音[qióng yīn] ,
从黑茫茫的雾, 到黑茫茫的雾。 夜的最熟稔的朋友, 他知道它的一切琐碎, 那么熟稔,在它的熏陶中 他染了它一切最古怪的脾气。 夜行者是最古怪的人。 你看他走在黑夜里: 戴着黑色的毡帽, 迈着夜一样静的步子。 选自《望舒诗稿》上海杂志公司一九三七年一月版
现代诗派 30年代的诗歌流派。由后期新月诗派和20年代末的象
征诗派演变而成。因《现代》月刊而得名。主要诗人有戴
望舒、卞之琳[biàn zhī lín] 、施蛰存等。提倡写作纯然
的现代的诗,追求诗歌的散文化,以意象繁复、内涵丰富 、组合奇特著称,形成朦胧晦涩的诗风。诗作多表现诗人 瞬间的情绪和遐想,被称为“意象抒情诗”。抗战爆发后 ,现代诗派走向衰退。 1.“纯诗”的艺术观 :贵族化立场 2.病态的心灵,浊世的哀音:即现代人所感受的现代情绪 3.诗艺的突破与创新:拥有现代的辞藻与现代的诗形。

中国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诗歌

中国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诗歌

忧郁的诗绪
• 浸透了诗人灵魂、永远摆脱不掉的忧郁,是构成 艾青诗歌艺术个性的基本要素之一。 • 在他的诗里,一再地回旋着这样的调子:“中国 的苦痛与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薄雾在迷蒙着 旷野啊……”,“你悲哀而旷达,辛苦而又贫困 的旷野啊”(《旷野》)
为何忧郁
独特意象与主题
• 太阳 • 1,“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灵魂的另一面: 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 • 2,诗人说过:“凡是能够促使人类向上发展的, 都是美的,都是善的,也都是诗的”,正是从这 种美学思想出发,诗人几十年如一日地热情讴歌 着:太阳,光明,春天,黎明,生命与火焰。这 正是艾青的“永恒主题”。这一时期写得最好的 光明颂是《向太阳》与《黎明的通知》。
现代派诗人
• 1932年5月《现代》杂志创刊(1935年5月终刊),成了 刊载现代派诗歌并使之独立与成熟的重要园地,“现代 派诗”也因《现代》杂志而得名。以后,戴望舒主持的 《现代诗风》(1935年10月出版,仅一期),戴望舒、 卞之琳、梁宗岱、冯至主编的《新诗》月刊(1936年10 月-1937年7月)先后出版,进一步扩大了现代派诗的影 响,约在1936、1937年间达到了创作的极盛期。其代表 诗人除戴望舒外,还有施蛰存、何其芳、卞之琳、废名、 林庚、李白凤、金克木等。《现代》主编施蛰存在《现 代》4卷1期上发表的《又关于本刊中的诗》几乎可以看 作是现代派诗歌的一个宣言:“《现代》中的诗是诗, 而且是纯然的现代诗。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 受的现代的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形。”
三十年代
诗歌
三十年代诗歌概说
• 30年代的新诗,即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 出现了以殷夫为前驱、蒲风为代表的中国 诗歌会诗人群,和以徐志摩、陈梦家为代 表的后期新月派,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 派诗人群两大派别相互竞争的局面。 • 向内转 • 向外转

30年代诗歌概述

30年代诗歌概述

这,就是你弟弟的前途, 这前途满站着危崖荆棘, 又有的是黑的死,和白的骨, 又有的是砭人肌筋的冰雹风雪。 但他决心要踏上前去, 真理的伟光在地平线下闪照, 死的恐怖都辟易远退, 热的心火会把冰雪溶消。 别了,哥哥,别了, 此后各走前途, 再见的机会是在, 当我们和你隶属着的阶级交了战火。
30年代诗歌
创作背景
大革命失败,现实的黑暗,导致诗人采取 不同的人生姿态与创作态度: 反抗、战斗 幻灭、感伤 各自的得失评价
第一节

30年代新诗概述
一、左联诗人—殷夫
殷夫(1909~1931), 诞生于浙江象山。原 名徐柏庭,学名徐祖 华,笔名有殷夫、白 莽等。父亲行医,大 哥是国民党高级军官 左联五烈士之一,是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优 秀的无产阶级诗人。

你诚意地教导使我感激, 你牺牲的培植使我钦佩, 但这不能留住我不向你告别, 我不能不向别方转变。 在你的一方,哟,哥哥, 有的是,安逸,功业和名号, 是治者们荣誉的爵禄, 或是薄纸糊成的高帽。
只要我,答应一声说, “我进去听指示的圈套,” 我很容易能够获得一切, 从名号直至纸帽。
戴望舒 何其芳
4. 高潮:36年10月戴望舒主编《新诗》杂志,并
邀卞之琳、冯至、孙大雨、梁宗岱等参与,把现 代诗派推向高潮。
5. 衰落:抗战爆发后,急剧分化,走向衰落,其
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则为40年代的“九叶诗派” 所继承和发展。
6、代表诗集
戴望舒的《望舒诗稿》(1937年)、卞之 琳的《鱼目集》(1935年)、诗歌合集 《汉园集》(1936年)、何其芳的《预言》 (1945年)、徐迟的《二十岁人》(1936 年)、南星的《石像辞》(1937年)、林 庚的《春野与窗》(1934年)等。

30年代新诗 (1)

30年代新诗 (1)

1909-1931
政治抒情诗: 热情饱满、富有鼓动力。 《血字》诗共七首,其 中《别了,哥哥》最著 名。
别了,哥哥
——算作是向一个‘阶级’的告别词吧 别了,我最亲爱的哥哥 二十年来手足的爱和怜,
你的来函促成了我的决心
恨的是不能握一握最后的手
二十年来的保护和抚养,
请在最后的一滴泪水里, 收回吧,作为恶梦一场。
蒲风 积极实践中国诗歌会的 创作主张。诗集《茫茫 夜》,长篇叙事诗《六 月流火》。作品思想健 康,诗风刚健朴实,语 言通俗,感情充沛。
蒲风和谢培珍伉俪
咆哮
旋风吹过高山,原野,沟壑, 潜进村落, 在平原,田野,森林上 疾驰,奔走。 稻草上显现出那急速的浪 波, 森林里独有那号号然的战 歌。 昔日是那卑贱的一群, 终日低头曲背为人作嫁衣 裳, 今天,他们都有新的觉醒: ——他们相信自己的伟大 力量! 他们的力量足把世界推翻, 只有他们才能创造自己的 幸福乡。 闪闪的刀,尖尖的戈, 各种耀目的利器, ×帜(注:日军太阳旗的 意思)浴在日光里
无数万的褴褛群在跃动。 一切都是蓬勃,蓬勃生气, 他们每一个 都像长城的任何一块砖, 他们一个一个的 就连成一座铁的长城, 他们要用自己的力量 来维护他们自己的土地。
敌人的飞机,炮弹在头上飞, 但敌人终究不能 占领他们的土地一分一厘 这里,每一亩土地都会咆 哮, 足使敌人丧胆; 这里,每一座森林都会唱 出战歌, 顿增他们杀敌的勇敢。
洋 车 夫
一片风啸湍激在林梢, 雨从他鼻尖上大起来了, 车上一盏可怜的小灯, 照不破四周的黑影。
他的心是个古怪的谜, 这样的风雨全不在意, 呆着像一只水淋鸡, 夜深了,还等什么呢?
《老马》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30年代诗歌概述(二)

30年代诗歌概述(二)

【参考书目】
1、陆耀东,《二十年代中国各流派诗人
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2、孙玉石,《中国现代诗歌艺术》,人民
文学出版社,1992年。
【思考题】
1、名词解释:中国诗歌会
现代诗派
2、简评30年代两大派别的诗歌竞存局面。
3、结合具体的诗歌评析,论述戴望舒二
三十年代诗歌观念与诗艺诗风的衍变。


《雨巷》的文学史意义
《雨巷》系其初期的代表作。该
诗采用象征主义方法,标志着诗 人从早年浪漫主义的感伤抒情向 现代派诗的过渡。
以《雨巷》为代表,戴望舒早期
的诗歌多用传统意象,注重诗的 结构的匀称和音乐性,呈现出呼 应新月诗风的特点。
赏析《雨巷》

《雨巷》在低沉而 优美的调子里,抒 发了诗人浓重的失 望和彷徨的情绪。 诗作一开始就描绘 了一幅梅雨季节江 南小巷的阴沉图景。
现代派诗

中国现代派由新月派和象征派演变而来,代表诗人有戴望 舒、卞之琳等。中国现代派的崛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 1932年《现代》杂志在上海的创刊,作为现代诗歌的刊载 平台,该刊物成为现代派诗人发表作品的重要阵地。
最早提出“现代派”概念的是当时的批评家孙作云,他于 1935年发表了《论“现代派”诗》一文。这篇文章的发表, 标志着中国现代派诗群的诞生。

《雨巷》(1927)— 《我的记忆》(1929)— 《望舒草》(1933)— 《灾难的岁月》(1948)

戴早年的诗作,多写爱情的苦闷和个人的忧愁 , 并塑造了两类抒情形象:苦闷的孤独者,飘忽 愁怨的少女。
作为现代诗派的代表诗人,戴望舒的诗歌艺术 历程大体可分为二个阶段,可以概括为“雨巷” 与“记忆”时期、 “残损”时期。 前一阶段的诗绪较为低沉,境界较狭小,第二 阶段的诗风则趋向明朗,诗境较阔大。

第十四章 30年代诗歌

第十四章  30年代诗歌
1931《诗刊》创刊号
4、戴望舒与现代诗派
(1)现代诗派: 30年代崛起的第二个现代派色彩的诗歌流派。代表 诗人戴望舒、卞之琳等。因他们主张“纯诗”艺术,表 现上 注重心灵感应,侧重暗示与象征,追求西方现代诗风, 又多围绕在《现代》杂志周围,故名。
主编施蛰存《又关于本刊的事》:“《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是纯 然 的现代诗。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 列成的现代诗形。” 是20年代新月派与象征派的合流。
《眼》:1936年10月16日写。
无渚崖的水, 暗青色的水, 在什么经纬度上的海中, 我投身又沉溺在 以太阳之灵照射的诸太阳间, 以月亮之灵映光的诸月亮间, 以星辰之灵闪烁的诸星辰间, 于是我是彗星, 有我的手, 有我的眼, 并尤其有我的心。
在你的眼睛的微光下 迢遥的潮汐升涨: 玉的珠贝, 青铜的海藻...... 千万尾飞鱼的翅, 剪碎分而复合的 顽强的渊深的水。
《寻梦者》:1932年11月8日出国前写
梦会开出花来的, 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 去求无价的珍宝吧。 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 你去航九年的旱海吧, 然后你逢到那金色的贝。 它有天上的云雨声, 它有海上的风涛声, 它会使你的心沉醉。
在青色的大海里, 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 深藏着金色的贝一枚。
把它在海水里养九年, 把它在天水里养九年, 然后,它在一个暗夜里开 绽了。
雨 巷 诗 人 戴 望 舒
(2)艺术特点:
①一种人生微妙情绪的捕捉。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的东西。 一种凄艳、凄迷、朦胧、空灵的美。 新月社一路,但比《再别康桥》(1928-11)早。
②中西诗美艺术结合的宁馨儿。
(A)现代象征与古典意境的融合。 “我”是人生道路上追求者的象征,“雨巷”是人 生道 路的象征,“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是人生理想的 象 征。全诗凄婉、迷茫的情绪与诗歌的立体空间结合又造 成一种凄婉、迷茫的意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派诗人
• 1932年5月《现代》杂志创刊(1935年5月终刊),成了 刊载现代派诗歌并使之独立与成熟的重要园地,“现代 派诗”也因《现代》杂志而得名。以后,戴望舒主持的 《现代诗风》(1935年10月出版,仅一期),戴望舒、 卞之琳、梁宗岱、冯至主编的《新诗》月刊(1936年10 月-1937年7月)先后出版,进一步扩大了现代派诗的影 响,约在1936、1937年间达到了创作的极盛期。其代表 诗人除戴望舒外,还有施蛰存、何其芳、卞之琳、废名、 林庚、李白凤、金克木等。《现代》主编施蛰存在《现 代》4卷1期上发表的《又关于本刊中的诗》几乎可以看 作是现代派诗歌的一个宣言:“《现代》中的诗是诗, 而且是纯然的现代诗。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 受的现代的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形。”
• 戴望舒诗歌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象征化的意象来 表达感情与主旨。
《汉园集》三诗人
• 《汉园集》是1936年出版的三位青年诗人 的合集,内收何其芳的《燕泥集》、李广 田的《行云集》与卞之琳的《数行集》。
艾青
• 艾青的诗在中国新诗发展历史上所完成的是历史 的“综合”的任务。一方面,坚持并发展中国诗 歌会诗人“忠实于现实的、战斗的”传统,另一 方面又克服、扬弃其“幼稚的叫喊”的弱点,批 判地吸收现代派诗人在新诗艺术探讨中取得的某 些成果,进一步丰富与发展新诗艺术,成为新诗 第三个十年最有影响的代表诗人。
忧郁的诗绪
• 浸透了诗人灵魂、永远摆脱不掉的忧郁,是构成 艾青诗歌艺术个性的基本要素之一。
• 在他的诗里,一再地回旋着这样的调子:“中国 的苦痛与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薄雾在迷蒙着 旷野啊……”,“你悲哀而旷达,辛苦而又贫困 的旷野啊”(《旷野》)
为何忧郁
• 1,很早就感染了农民的忧郁,成了个人道主义者 。 • 2,当他徘徊于巴黎街头,过着半流浪式的生活,置身于
淫荡、疯狂、怪异、陌生的资本主义文明世界中,咀嚼 异国游子的内心孤寂的时候,与表现大都会里个人失落 感、追念乡村古老的宁静的西方现代象征派、印象派诗 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个人境遇、气质与西方文学思潮 的结合,形成了艾青早期作品中流浪汉的“漂泊的情愫”
中国诗歌会诗人群
• (一) 及时、迅速地反映时代重大事件,表 现工农大众及其斗争,强调诗歌对实际革命运动 的直接鼓动作用
• (二) 中国诗歌会强调“诗的意识形态化”, 这自然大大加强了诗的理性化色彩与主观性
• (三) 这一时期中国诗歌会诗人的创作,在 艺术表现上,大都采取直接描摹现实的方式,提 出了“歌谣化”的主张。
• 这是一种农民式的忠实于生活的清醒的现实主义 态度,产生于对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长期性、艰 苦性的这种深刻认识与体验中。
• “艾青式的忧郁”正是时代情绪、民族传统、西 方文化影响与艾青个人气质的一种“契合”。
• 艾青的忧郁当然不表示他对生活的灰心与绝望; 相反,正是表现了他对美好生活执著的追求与坚 强的信念。
• 3,在抗日战争的炮火中,当艾青辗转于中国的“北方” 时,不仅理解了“载负了土地的痛苦的重压”的北方农 民的现实苦难,而且对这“古老的国土”所“养育”的 “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种族”的感时愤世、忧国忧 民的传统产生了心灵的契合。
如何理解这忧郁
• 这忧郁里,浸透着诗人对祖国、人民极其深沉的 爱,更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忠实与思索。
独特意象与主题
• 太阳 • 1,“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灵魂的另一面:
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 • 2,诗人说过:“凡是能够促使人类向上发展的,
都是美的,都是善的,也都是诗的”,正是从这 种美学思想出发,诗人几十年如一日地热情讴歌 着:太阳,光明,春天,黎明,生命与火焰。这 正是艾青的“永恒主题”。这一时期写得最好的 光明颂是《向太阳》与《黎明的通知》。
三十年代
诗歌
三十年代诗歌概说
• 30年代的新诗,即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 出现了以殷夫为前驱、蒲风为代表的中国 诗歌会诗人群,和以徐志摩、陈梦家为代 表的后期新月派,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 派诗人群两大派别相互竞争的局面。
• 向内转 • 向外转
中国诗歌会诗人群
• 中国诗歌会成立于1932年9月,它本身就是左联 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中国诗歌会除了 在上海建立总会外,还在北平、广州以及日本东 京等地设有分会。上海总会有机关刊物《新诗歌》 旬刊(后改为半月刊、月刊),各分会也有自己 的刊物或副刊。中国诗歌会的发起人有穆木天、 蒲风、杨骚、任钧(卢森堡)等人。要求诗歌自 觉地表现大时代阶级斗争的“急风狂雨”,而不 是趋向诗人的内心世界;要求诗歌缩短(而不是 拉大)与“大众”的距离。
戴望舒
• 戴望舒一生的诗歌仅九十三首。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 (1929)分“旧锦囊”、“雨巷”和“我底记忆”三辑。 1933年出版《望舒草》。1937年1月出版《望舒诗稿》, 汇集了戴望舒当时的大部分诗。1948年出版《灾难的岁 月》。
• 戴望舒开始写诗,正是“五四”退潮期,青年知识分子中 普遍弥漫着一种孤独、寂寞、苦闷、失望和怀疑的情绪。 后来又亲历了大革命失败的惨剧,深感幻灭。《我底记忆》 所传达的基本上是一个孤独的流浪者和一个失意的恋人的 落寞感伤的情怀。
独特意象与主题
• 土地 • 1,“土地”的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祖国——
大地把这种感情表现得最为动人的, 是他的《我爱这土地》。
• 2,“土地”的意象还凝聚着诗人对于生于斯、 耕作于斯、死于斯的劳动者最深沉的爱,对他们 的命运的关注与探索。
• 3,诗人正是通过对于土地的痛苦、复活与解放 的描绘,真实地写出了中国农村现实的灵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