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试

合集下载

记叙文表现(写作)手法作用题

记叙文表现(写作)手法作用题

记叙文表现(写作)手法赏析题表现(写作)手法及作用答题模板:点明手法,分析手法,结合内容,表现表达(情感、精神)常见手法联想、想象、象征 (托物言志)、对比、衬托、伏笔、铺垫、用典、以小见大、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借物喻人、前后照应、抑扬结合(欲扬先抑)、巧设悬念、讽刺手法作用●象征:借物抒情,将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可感知;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加委婉含蓄运用眼前之物衬托深远之意。

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衬托:文章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或相反、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表现手法就是衬托。

用类似的事物作陪衬,叫正衬,用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叫反衬。

作用:突出表现主要人物或事物的性格或特点等,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面做比较。

作用:运用对比,把……和……巧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很自然地从对比中感觉到……的变化(或者说优劣好坏),从而鲜明的表现或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的表现文章的主题。

鲜明地突出了主要事物……的特征。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以乐景写哀景):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环境的渲染来抒发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感情。

作用:情景交融,有极强的感染力,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欲扬先抑:后面要夸,前面先贬。

作用:作者本意的是…… (赞扬),而先…… (贬低),前后形成对比,突出强调了事物 (人物)的……特征,使所表现的对象形象更丰满,更鲜明,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间接描写:侧面烘托(景、社会背景)●铺垫:为了表现主要的写作对象而提前做的基础性描写。

铺垫是 “显性”的,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

作用:加强故事情节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完整性,使情节更具合理性。

●伏笔:指文章或艺术作品中前段内容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是 “隐性”的,通常只有一两笔,点到为止。

作用:使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照应:首尾照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

初中阶段常考记叙文的七种表现手法

初中阶段常考记叙文的七种表现手法

初中阶段常考记叙文的七种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讽刺夸张、借景抒情、设置悬念等。

七种记叙文表现手法:(1)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定义】在文章的主体结构或主要内容中,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即为对比手法。

【作用】a.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揭示本质;b.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c.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考察类型】1)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1.《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

2.鲁迅的《故乡》中将二十年前后的家乡人物变化进行对比。

2)描摩景物,抒发感情。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烦恼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2)象征【定义】文章借用某种具体形象的事物来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的方法(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即为象征。

【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某种特定的感情,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可以把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可以把不便于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示出来,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倾向等寓于征体的具体描写之中,构成美的意境,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富于深刻的哲理性和艺术的感染力。

其作用可概括为:a.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b.表达了……的感情;c.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加含蓄深刻;d.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举例】1.冰心的《谈生命》用东流的春水、小树这些具体可感的物,来暗示生命的历程是苦乐相伴、而生命的本质是在于生当奋斗不息,生命的规律又是始于微小、继而成长、最终消亡的,表达了作者自己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告诉人们应该让自己的人生经历更加丰富多彩。

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记叙文阅读:把握表现手法,分析作用

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记叙文阅读:把握表现手法,分析作用

七年级记叙文阅读——把握表现手法,分析作用叙事性文学作品对表现手法的考查最常见的有:衬托、铺垫、欲扬先抑、对比、设置悬念、照应等。

表现手法常见的种类:1. 从结构上分:开门见山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点面结合悬念伏笔呼应线索(1)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切入点独特,视角新颖,总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交代要素,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如:朱自清的《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有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开篇点题,表明了作者最难忘的是父亲的背影。

(2)承上启下:用词语,句子或段落衔接过渡。

表达效果:结构严谨,浑然一体,前后呼应,转移话题,连接事件,转换场景,衔接紧密,上下连贯。

(3)卒章显志: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

“卒”为完毕。

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亦作“卒章见志”,很常见的一种写作方法,一般地说,几乎在所有文体中均有应用,在散文中使用较多,卒章显志是立意手法之一。

(4)伏笔、照应:a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待,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

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

如《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

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这是一处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

b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

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

照应得好,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

如《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抒发一次次更加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背影形象的感人,这篇文章是情与泪的结晶。

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

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

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记叙文阅读之文章的主题(五)二、在鉴赏现代文阅读中,表达技巧包括:1、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2、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

3、结构技巧:承上启下、悬念、首尾呼应、前后照应、铺陈、铺张、铺垫等。

(一)对比。

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1、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如契诃夫的《变色龙》,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一只狗咬伤工匠赫留金的事故中,其态度在顷刻间变了四次,反复再三,前后判若两人。

这里通过主人公自己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鲜明地刻画了“变色龙”的性格。

再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通过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前后不同的对比,揭示出他们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的性格特征。

再如《故乡》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对比。

再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

2、运用对比手法,描摩景物,抒发感情。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烦恼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二)衬托。

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

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

1、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

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花的话》中用月下比美的众花来对比衬托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二月兰;再如《爱莲说》。

2、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

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三)铺垫。

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

如《荔枝蜜》采用了层层铺垫的写法。

写荔枝林的茂盛,是为蜜蜂提供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写荔枝蜜的甜香,是为下文赞颂蜜蜂作铺垫;写蜜蜂的辛劳,又是为赞颂劳动人民作铺垫。

(完整版)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与作用

(完整版)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与作用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与作用一.区分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一)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即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主要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

(二)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或表达技巧),是指把形象思维的成果用一定的手段表现出来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又称艺术手法。

即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

主要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

初中阶段常见的记叙文表现手法有:对比、象征、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侧面烘托、欲扬先抑、虚实结合等。

二.具体分析各种表达方式(一)叙述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

叙述的作用主要有三点:①介绍事件发生、发展过程。

②介绍人物的经历与事迹。

③为议论说理提供依据。

1.记叙的人称及其作用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2.叙述的方式叙述的方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等。

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进行叙述。

这种写法可以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

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

倒叙一般有必要的文字过渡。

采用倒叙手法,或者是顺乎思路的自然,或者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诸如为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者使结构有变化、叙述有波澜,以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二)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

作用: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记叙文阅读常考知识点+答题模板

记叙文阅读常考知识点+答题模板

记叙文阅读常考知识点+答题模板Ol题型:辨析题目的含义及作用1、含义:先分析基本义,再揭示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

2、作用:贯穿全文线索;概括主要内容;揭示文章主旨(情感或哲理);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注意、思考、兴趣等)02内容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格式:某人或某物+干什么(怎么样)方法指津:抓住记叙的六要素一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题型二:分析故事的情节叙事散文:起因、经过、结果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方法指津:如有示例,一定要严格按照示例的字数、结构等要求,归纳出与此形式相类似的情节题型三:分析文章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①开篇: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开宗明义;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季节、天气);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吸引读者;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②中间:表现了……人物的……形象特点(或性格特点、心理活动、思想感情、精神品质);与上文……相呼应,与上文……形成鲜明对比;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推动……情节的发展;③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升华主旨;耐人寻味,留下想象的空间;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激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03主旨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旨1、答题模式:内容+主旨(情或理)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叙述了、介绍了) .......... (人或物) ....... 的故事(事件、事迹、经过),表现了(表达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讽刺了) ......... 的感情(现象、感悟)。

2、方法指津:抓关键句,抓关键词如:标题、开头段,结尾段、过渡句(段)、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句、标题相关句、照应句题型二:分析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答题示例:点明主旨,揭示主题,升华主旨,深化中心。

04结构题型一:划分文章的段落,并概括内容方法指津:(1)按事件的发展过程(2)按空间的转换(3)按时间的变化(顺序、倒叙、插叙)(4)按感情的变化(5)按内容的逻辑变化(如总分总)(6)按表达方式的变换(叙事、抒情、议论)题型二:分析文章的线索1、类别:人物线索、事件线索、事物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情感变化线索、明暗两线2、方法指津:①文章的标题;②文中段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句;④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行踪3、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记叙文表现手法及作用

记叙文表现手法及作用

记叙文表现手法及作用记叙文表现手法及作用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或表达技巧),是指把形象思维的成果用一定的手段表现出来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又称艺术手法。

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是记叙文表现手法及作用,欢迎阅读。

记叙文表现手法及作用初中阶段常见的记叙文表现手法有:对比、象征、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侧面烘托、欲扬先抑、虚实结合等。

1、衬托:用另一事物来陪衬或对照以突出原有的事物,衬托有主次之分。

如《藤野先生》中以仙台职员对我的友好态度来衬托藤野先生;另一种描述: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2、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

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对比没有主次之分,如《故乡》中的闰土与杨二嫂的对比;3、铺垫:为了表现主要写作对象而提前做得基础性描写。

例如,鲁迅在《孔乙己》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

4、抑扬相生:“抑”是压低、否定,“扬”是振发、褒扬;“相生”是说文章要有“扬”有“抑”,相互生发,富于变化。

其中常见的是“欲扬先抑”,即对人欲表扬而先批评,对事欲说对而先说错,对物欲说好而先说坏。

当然“抑”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充分的“扬”。

“抑扬相生”手法中另有“欲抑先扬”,如果运用得体,也能使文章摇曳多姿,翻出新意。

如《白杨礼赞》中为了赞美白杨树而先说“它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5、铺垫与伏笔的区别伏笔: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

例如,冰心的作品《小桔灯》的第一自然段,特意交代竹凳、墙上的电话,暗示下文中主人公小姑娘将和这两件物件打上交道。

中考考点:记叙人称和写作手法(表现手法)类考题答题格式和模版

中考考点:记叙人称和写作手法(表现手法)类考题答题格式和模版

中考考点:记叙人称和写作手法(表现手法)类考题答题格式和模版(一)记叙文中使用的人称不同,其表达作用也不同,阅读中应仔细体会。

(1)第一人称: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写来亲切、自然,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

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给人以真实可信之感)(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二)记叙类文章常见表现手法及作用:写作方法(手法),也叫表现手法(方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

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象、象征、托物言志、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等。

(1)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2)衬托: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

(3)象征: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即“寓理于物”。

(4)夸张: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

(5)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试————————————————————————————————作者:————————————————————————————————日期: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练习一诺千金我做女孩时曾遇上一个男生开口向我借钱,而且张口就是借两元钱。

在当时,这相当于我两个月的零花钱。

我有些犹豫,因为人人都知道那男生家里很穷。

他母亲几乎每年都给他生一个弟弟或妹妹。

她留给大家的印象不外乎两种:一种是腹部隆起行走蹒跚;另一种是刚生产完毕,额上扎着布条抱着新生婴儿坐在家门口晒太阳。

我的为难令男生难堪,他低下头,说借钱有急用,又说保证五天内归还。

我不知道怎么拒绝他,只得把钱借给了他。

时间,一天天过去,到了第五天,男生竟没有来上学。

整个白天,我都在心里责怪他,骂他不守信用,惶惶忽忽地总想哭上一通。

夜里快要睡觉时我忽然听到窗外有人叫我,打开窗,只见窗外站着那个男生。

他的脸上淌着汗,紧紧攥着拳头,哑着喉咙说:“看我变戏法!”他把拳头搁在窗台上,然后松开,手心里开了花似的展开了两元钱纸币。

我惊喜地叫起来,他也快活地笑了,仿佛我们共同完成了一件大事,让一块悬着的石头落了地。

他反复说:“我是从旱桥奔过来的。

”后来我才知道,他当时借钱是给患低血糖的母亲买葡萄糖。

为了如期归还借款,他天天到北站下的旱桥帮菜家推车。

到了第五天的拂晓,他终于攒足了两元钱;乏极了,就倒在桥洞中,本想略睡一会儿,没料到竟酣睡了一个白天和黄昏。

醒来后他就开始狂奔,所有的路人都猜不透这个少年为何十万火急地穿行在夜色中。

这是我和那个男生惟一的一次交往,但是它给我留下的震撼却是绵长深切的。

以后再看到“优秀”、“守信用”之类的字眼,总会联想到他,因为他身上奔腾着一种感人的一诺千金的严谨。

据说那个男生后来果然成就了一番事业,也许他早已忘记了我们相处的那一段,可我总觉得那是他走向成功的源头。

去年秋天的一个傍晚,天降大雨,那是场罕见的倾盆大雨。

我打着伞去车站接一个朋友。

我们曾约定,风雨无阻。

我在车站久等也没见朋友露面,倒是看见一个少年,没带伞,抱着肩瑟瑟地站在车牌边。

我把伞伸过去,他感激地说谢谢,告诉我说,他在这儿等一个朋友。

车一辆一辆开过,雨在伞边形成一道道雨帘,天地间茫茫一片,怎么也不见我们所盼望的人。

我对少年说他们也许不会来了,可少年固执地摇摇头。

又来了一辆车,从车上跳下一个少年,无比欢欣地叫了一声。

伞下的少年一下子蹿了出去,两个人热烈地击掌问候,那份快乐是如此坦荡无愧,相互的欣赏流淌在那一击中,让目睹那画面的我感到一种灵魂的升华。

我终于未能等到我的那份欣喜。

我失望而归,却在家接到朋友的电话。

她说雨实在太大,所以……我想说:约定时为何要说风雨无阻,完全可以说大雨取消;既然已说了风雨无阻,区区风雨又何足畏惧!不过,我什么也没说,只是轻轻地挂断了电话。

因为一个并不怎么重诺言的人,她会找出一千条为自己开脱的理由;而我,更爱腾出时间想想那两个相会在暴雨中的少年。

(作者秦文君,有改动)1.在“借钱男生”、“两少年”以及“我的女友”中,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请简要概括其特点。

2.作者写两少年雨中赴约的目的是什么?从全文看这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目的:写作手法:3.文中有许多值得品味的句子,请摘抄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4.假如你是文中“我”的女友,看到此文后,你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请描写出来(40字左右)。

5.文中“我”对女友失约持什么态度?你对此有什么看法,理由是什么?三件不能让母亲知道的往事我是个乡下孩子。

母亲是土生土长的乡下人,没什么文化。

但没文化的母亲对孩子的爱并不会因为愚昧、不科学的原因而比有文化的母亲少一部分,只不过有的时候会以“特别”形式表现出来而已。

念高三那年的一个周末母亲第一次搭别人的车来到县城的一中。

在递给我两罐咸菜后,又兴奋地给我一盒包装得挺漂亮的营养液。

我惊讶地问母亲:“咱家那么困难,买它干什么?”母亲很认真地说:“听人家说这东西补脑子,喝了它,准能考上大学。

”我摩挲着那盒营养液,嘟囔着:“那么贵,又借钱了吧?”母亲一笑:“没有!是用手镯换的。

”那只漂亮的银手镯是外祖母传给母亲的,是贫穷的母亲最贵重的东西了,多年来一直舍不得戴,压在箱底。

母亲走后,我打开一小瓶营养液,慢慢地喝下了那浑浊的液体,没想到我当天晚上便被送进了医院。

原来母亲带来的那盒营养液是伪劣产品。

回到学校,我把它全扔了。

当我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母亲欣然道:“那营养液还真没有白喝呀,当初你爸还怕人家骗咱呢。

”我使劲儿点着头。

一个炎炎夏日,正在读大学的我收到一个来自家里的包裹单。

我急匆匆赶到邮局取邮包,未及打开那个里三层外三层包裹得格外严实的小纸箱,一股浓浓的馊味扑面而来,屏着呼吸打开才发现里面装的是5个煮熟的鸡蛋,经过千里迢迢的邮途,早已经变质发臭。

心里禁不住埋怨:也不动动脑子,这么大的城市,什么样的鸡蛋吃不到?大热天的,还那么老远从乡下寄,肯定要坏的。

很快,母亲让邻居代写的信飞至。

原来前些日子家乡流行一种说法,说母亲买5个鸡蛋煮熟了给儿女吃,就能保平安。

母亲在信中一再嘱咐,让我一定要一口气吃掉那5个鸡蛋……读信那一刻,我心里暖融融的,仿佛母亲就站在面前,慈祥地看着我吃下5个鸡蛋。

放暑假回家,母亲问我是否坏了,我笑着说:“没有,我一口气都吃完了。

”于是,我看到母亲一脸的幸福,阳光般的灿烂。

毕业前,我写信告诉母亲我处女朋友了,母亲十分欢喜,很快寄过来一条围巾。

当我拿给女朋友时,她不屑地说:“多土啊,你看现在谁还在围它?”女友说得没错,城里女孩子,几乎没有一个围着这种围巾的。

后来,我跟女友的关系越来越淡,最后只得分手。

那日,我问她:“那条围巾呢?”“那破玩意儿我早就扔了,你要,我可以再给你买一打。

”我当然没有要一打,只是心里充满了悲哀,为母亲那条无辜的红围巾。

后来我和妻恋爱时,我送给她的第一件礼物,就是跟母亲那条一模一样的红围巾,并且告诉她是母亲买的。

妻很珍惜。

后来,母亲曾自豪地跟很多人说:“一条围巾,一下子就帮儿子拴住了一个好媳妇……”看着母亲那一脸的喜悦,我当然不能告诉母亲,这个媳妇不是用她那条围巾拴住的……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我只是知道母亲是爱我的,而我能给母亲的最大安慰就是——让母亲知道正是这爱成就了儿子人生幸福,所有这三件事的真相我决定永远不告诉母亲。

1.说说你从文题中看出哪些信息。

(2分)2.本文通过记叙了、、三件往事,表现了。

(4分)3.“母亲是土生土长的乡下人,没什么文化。

”这句话交待在文章开头,有什么作用?(2分)4.文章第二段交代母亲手镯的来历有何作用?(2分)5.文中表现母亲“幸福”情绪的词有哪些?母亲为什么有这样的情绪?(4分)6.你认为“我”为什么不把这三件事告诉母亲?(2分)7.结合上面的文章,阅读下面的材料,探究出你的结论。

(3分)①一位三十多岁年轻的妈妈,为挽救自己2岁宝宝的幼小生命,决定献出自己三分之一的肝给小宝宝做肝脏移植手术。

②一位母亲老年痴呆,连老伴都不认识了,只认得自己人到中年的女儿,但还认为女儿在上学。

③王老太养育了两个儿子,长子是公务员,次子是医生,均在城市工作。

老太太年逾花甲,丧偶独居,加之体弱多病,但是两个儿子以各种理由拒绝为母亲提供必要的生活费和生活帮助。

老太太宁可忍受生活的痛苦也不起诉不孝子女。

结论:。

错过就会永远失去①年前,在北京孔庙的卖纪念品处,反复地放着古乐器埙的音乐磁带,十分地悠远苍凉。

从远古飘来的声音,重重地敲击着自己麻木的灵魂。

问了一下价,卖15元一盘,只觉得太贵,就放下了。

出了孔庙大门,立即就又后悔了,可是再进去还得花15元买门票,便作罢。

心想或许别处还能买到。

然而,别处竟然没有。

那埙的奇音至今揪扯着心中的悔,想起来就隐隐地针扎般地痛。

②一次,街上来了个卖水仙花根块的,我正骑着车去上班,懒得停下来,心想等一会儿下班时再买也不迟。

可是,下班后再找时那人早已不知去向。

本来非常喜欢水仙花的翠叶,哪怕就是不开花,只为那一丛亭亭昂首的青葱也值得。

然而,又一次与美好的东西失之交臂,那个冬的居处就没有了一簇蓬勃的春意在案头挺立,心中也就怎么也生不出厚重的诗情画意来。

③……④一次又一次地错过,一次又一次地失去。

失去的都是让自己梦魂牵绕的好东西。

失去了,竟然就从此永远无法找寻,无处可觅了。

⑤错过就是永远的失去。

人们非亲历不能明白这一点。

⑥一次失足,将导致一生走不出创伤的阴影;一次堕落,将写下黄河水洗不清的履历;一次抉择的不当,即能造成终生懊悔的遗憾;一次关键时刻的错判,将形成永远不能弥补的过失。

⑦命运有时就是一根洪水中的木头,抓不住就失去了生存的机遇;成就有时就是沿着选中的路头也不回地走下去,观望等待得久了也会被淘汰;幸福有时就是吃尽百般苦后品出的甘甜,贪图享受安逸的人很难体味得到;事业有时就是少说多做的人捡到的一枚果实,夸夸其谈者永远嗅不到她的馨香;荣誉有时就是付给孤独的创造者的酬金,不甘寂寞的人不可能获得这份报偿。

⑧功业、幸福、成就、荣誉,一个个都曾经从每个人面前经过。

抓住的人就走出了碌碌无为的平庸,一步步踏上胜利的顶峰;错过的人即将陷入无尽的烦恼,一点点跌入失败的深渊。

所以,世人永远有高低中下之分。

⑨错过就是永远的失去。

这一点不容置疑。

1.全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在第①段中找出与第④段“失去的都是让自己梦魂牵绕的好东西”一句相照应的语句。

3.请在文中第③段省略号处补上一段自己的亲身经历。

(50字左右)4.品析文章第⑥段,回答问题。

⑴从修辞运用的角度谈谈本段语言特点及作用。

⑵用一句名言或俗语概括本段的内容。

5、问题:文章结尾说,母亲坟墓周围开满了"圣洁无比的木槿花"。

这"圣洁无比的木槿花"有什么象征意义?请作简要回答。

参考答案:1.[示例]借钱男生:信守承诺,孝敬母亲。

两个少年:坚守承诺,不畏困难。

我的女友:不守诺言,畏惧困难。

2.目的:(1)突出诚信的主题。

(2)含蓄地批评成人的失信,不守诺言。

(3)赞扬孩子的真诚守信。

写作手法:对比(或衬托,或映衬) 3.示例:(1)[摘抄]他把拳头搁在窗台上,然后松开,手心里开了花似的展开了两元钱纸币。

[理解]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借钱男生兑现承诺后的喜悦、欣慰之情。

(2)[摘抄]以后再看到“优秀”“守信用”之类的字眼,总会联想到他,因为他身上奔腾着一种感人的一诺千金的严谨。

正理解这句话赞扬了借钱男生诚信守诺的品德,也写出了他的品德对“我”产生的深远影响和巨大震撼。

4.略。

5.[态度]责备(或批评,或不满,或埋怨)[看法]认同作者的态度(或否定作者的态度,或辩证地看待作者的态度)[理由](1)认同作者的态度。

人应该信守承诺,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2)否定作者的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