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因素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一、个人主观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这里谈的“自身原因”是内因,后面要谈的家庭、学校、社会原因,是外因。
青少年自身素质的好坏是决定其是否违法犯罪的关键。
一些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
其自身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游手好闲、好逸恶劳、无事生非的不良嗜好和品行,自身性格的缺陷,幼稚的心理,以及自身生活需要、人格尊严得不到满足,加上法制观念的缺乏等等,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刺激,很容易走向犯罪道路。
二、家庭教育原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
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正如古人所言:“养不教,父之过。
”这主要有几种情况:一是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不会管,出了问题,往往棍棒相加,缺乏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二是子女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性,父母管不了,因为没有从早期教育入手、管得晚了;三是父母对子女丧失信心,不愿管,顺其自然,放任自流;四是父母离异后,孩子无人管,为了自己而不顾及或无暇顾及孩子,使之浪迹社会;五是父母自身行为不端直接影响孩子,使之效仿父母,小偷小摸,打架斗殴。
人们总结的一句话:“问题家庭出问题少年”,确实不无道理!前文谈到的我所曾承办的三名未成年人强奸案,三个被告人的家庭都是离异家庭,其共性是对孩子缺乏关爱。
法庭教育时,这三个父母都痛哭流涕,说对不住孩子,表示以后要加强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
三、学校教育原因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
学校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一些青少年流向社会、走向犯罪的重要因素。
现在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
尽管我国早已确立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也有“教书育人”的优良传统;但现在很多学校仍然存在着严重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
一个地方教育工作的好坏,一个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一个学校领导的政绩如何,一个教师的水平怎么样,都要由“升学率”来衡量,来体现。
学校有快、慢班之分,学习好的学生往往受到青睐,可以吃小灶,学习差的学生则受到歧视和排挤,结果是差距越拉越大。
犯罪行为的成因是什么?

犯罪行为的成因是什么?随着社会发展,犯罪事件越来越频繁,这不仅直接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还严重地危害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那么,犯罪行为的成因到底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一、个体因素1. 心理因素犯罪行为的成因中,心理因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心理上的缺陷,比如暴力倾向、自卑、孤独、愤怒、恐惧等,都是会引发犯罪行为的潜在危险因素。
例如,精神疾病的患者易产生暴力行为。
2. 基因因素某些基因突变可能会导致犯罪倾向。
研究表明,一些基因可能会影响人的决策方向、冲动控制、长期规划和智力发展等方面,影响人的犯罪行为。
二、环境因素1. 家庭因素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破裂的家庭会引发孩子情感上的压抑、行为障碍和自我认知障碍。
这些都是产生犯罪的内因。
2. 教育因素教育是塑造人类良好品质的重要途径。
不良的教育环境、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都可能导致个体意识形态上的僵化,意思偏差。
教育越不利,受教育者产生犯罪的风险就越高。
三、社会因素1. 文化因素文化是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基础。
而不同文化差异会导致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犯罪行为。
比如一些人可能会认为,家中存放刀把手枪是一种保护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但实际上这种做法会让家庭内部产生矛盾和冲突,乃至产生悲剧。
2. 经济因素资本主义式的市场经济环境促进了双方博弈的模式。
在这种模式之下,一些人为了获取物质财富和利益、稳定人际关系等各种社会资源,侵犯他人的个人利益和权益。
出于贪欲、恶意或是需要,他们可能违法犯罪。
结语犯罪行为是一种极端的破坏行为,通常会给周围的人和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
了解犯罪行为的成因,有利于我们在未来预防和制止犯罪行为的发生。
在掌握这些知识的前提下,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公民的教育、家庭的规范、社区的监管等,最大限度地减少犯罪行为的产生,保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暴力犯罪的原因及对策是什么

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是什么 这个社会上存在着很多的暴⼒犯罪事件,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预防暴⼒犯罪事件呢?下⾯是店铺精⼼为你整理的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起来看看。
暴⼒犯罪的原因 1、不良的⽣活背景 不良的⽣活背景是指压抑个性、妨碍⼈格正常形成和发展的⽣活经历和环境,如贫困、缺乏母爱的⼈⽣早期经验,缺乏理解与友爱的⼈际关系等。
在这种不良的⽣活背景下,极易形成⼀种反社会⼈格。
尽管这种不良⽣活背景是作为⼈的直接环境⽽发⽣影响的,但它常常是社会⽭盾的折射。
不难理解,⼀个在⾮暴⼒环境下成长的少年,⽐在⼀个充满暴⼒的环境下成长的少年更少暴⼒倾向。
2、民事纠纷 民事纠纷常常作为⼀种强刺激⽽导致杀⼈、伤害等犯罪⾏为的发⽣。
当纠纷中有过错的⼀⽅未受到应有的批评与处理,⽽⽆过错的⼀⽅也未得到适当的救济抚慰时,后者可能会采取过激⾏为⽤以泄愤报复。
纠纷⼀⽅或双⽅⼼胸狭窄,报复⼼重,更易发⽣暴⼒⾏为。
因此在处理民事纠纷过程中,官僚主义、不依法办事或者不能秉公处理,都可能导致⽭盾的激化⽽引起恶性案件的发⽣。
3、婚恋挫折 婚恋的挫折常常导致厌世、⾃杀或杀⼈。
⽽易于导致婚恋挫折和纠纷的情况主要有:包办婚姻;⼀见钟情,草率结婚;喜新厌旧,第三者插⾜;未婚同居,三⾓恋爱;恋爱中断,⼈财两空;以及现在的⼀夜情等等。
4、暴⼒渲染 有研究表明,暴⼒渲染具有⼀种⼼理暗⽰作⽤,看到过别⼈实施攻击性的⼉童或成⼈,⽐没有看到过的⼈更易采取攻击性⾏为,并且具有较⼤的强度。
如果他在某种场合下被激怒,那么暗⽰的影响就会被激发出来。
因此报刊、影视对暴⼒事件的宣传报道,哪怕它⽆意于教唆⼈去实施暴⼒⾏为,但可能实际上起着暴⼒犯罪的渲染作⽤。
众所周知,在美国9.11时间发⽣后⼀段时间,电视镜头曾多次播放基地组织劫持飞机撞向世贸中⼼的图⽚,后来就是因为这个原因,美国就禁⽌了这种实际上可能起到暴⼒渲染的⾏为在电视上的播放。
5、被害⼈的积极作⽤ 暴⼒犯罪常常是在被害⼈与犯罪⼈的互动中产⽣的。
第六章影响犯罪的社会原因

第六章影响犯罪的社会原因第一节经济与犯罪一、影响犯罪的相关因素二、经济的增长与犯罪随着经济的增长,我国的各种犯罪现象明显增多。
福建的肖剑鸣首先提出经济增长与犯罪现象之间存在着一种“同步效应”,即所谓经济增长与犯罪增长同步论,断言我国的经济增长与犯罪之间存在着一种必然联系,犯罪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代价。
从我国近二十年犯罪发展的情况看,可以认为“同步论”是有依据的,期间我国的刑事案件的年增长率与经济的年增长率是人们从直观上产生同步增长的感觉。
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虽有波动,但总的趋势是上升,同时犯罪率猛增,也使人感到经济发展与犯罪增长同步。
从理论上说,经济发展与犯罪增长同步的规律却未能为学者们普遍接受。
主要质疑来自两方面:(1)犯罪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不是经济现象,除非经济的增长使得社会、文化方面发生某些有利于犯罪增加的变化,才能促使犯罪增长。
目前犯罪学界大多认为犯罪的成因是多元、多层次的,其间存在着各种因素的交互影响。
因此,以单一的经济发展来解释犯罪增长不免过分简单化。
(2)从全面、长期的统计数据看,难以将经济发展与犯罪增长同步作为一个普遍的规律。
如我国历史上的犯罪高峰,有的出现在经济繁荣期,也有的出现在经济大衰落时期。
国外的情况也是如此,有的国家是高社会经济指标,高犯罪率,如美国,有的则是高社会经济指标,低犯罪率,如日本、新加坡。
由于单纯用经济发展来解释犯罪增长存在着许多困难,因此,许多学者提出犯罪增长与经济发展有关但又不是单纯的经济原因。
二、工业化、城市化与犯罪犯罪集中发生在城市,早在二十世纪初,一些著名的社会学家、犯罪学家就指出了城市化产生犯罪的原因:伴随工业化产生了大城市,而大城市的产生破坏了社会整合,产生了社会越轨行为,从而导致犯罪。
日本犯罪学者伊藤兹认为城市对犯罪的影响主要在以下两方面:(1)随着城市化的进展,人与人的关系变得冷淡,传统的地区秩序土崩瓦解,城市流动人口增加,彼此不知姓名,互不了解,社会条件及心理条件发生变化;(2)居民区内建起了中、高层密集住宅,市中心地带趋于冷僻空荡,致使城市的空间条件发生了变化。
犯罪学原因理论

犯罪学原因理论
犯罪学原因理论是仅了解犯罪的特定原因的科学意义上的研究。
犯罪活动主要是由潜在的原因,例如权力,贫穷和愤怒等,增加了做出不安全选择的可能性本质上形成的。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犯罪学原因理论:
1)社会学原因:社会环境如果是支持犯罪行为的话,那么这种行为非常可能出现。
黑帮,贫穷和无意识可能会导致犯罪行为。
2)悲剧原因:这是指某些个人可能会出现的更倾向于做出危险决定的情绪状态,这些情绪可能是由家庭环境,背景因素或社会环境引起的。
3)心理学原因:有时人们犯罪是因为他们有一些可能无法控制的精神健康问题,例如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或焦虑症。
4)社会心理学原因:犯罪和不正当行为也可能由人们的社会角色,社会行为和分组(例如暴力电影,犯罪团伙,娱乐圈等)所引起。
5)生态模式:这是目前学术界正在研究的一个原因,即社会和环境熔块可以影响人们犯罪的决定或行动。
6)行为学原因:有些人可能因惯性行为而犯罪,他们可能已经受到了重复行为训练,并且反复显示出犯罪行为。
以上只是犯罪学原因理论中的一小部分,这些理论研究正在正规化,优化和转移,从而成为助佣改造受影响者的工具。
通过理解人们如何本能地做出危险决定选择及其影响,研究人员可以开发更精准的犯罪预防和应对方案,以克服特定影响人群的压力并减少犯罪率。
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及预防

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及预防(文/昆明丑小鸭中学詹大年)一、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第一、社会因素方面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同时也滋生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人们容易在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之间失衡。
很多家长,在“忙于生计”中忽视了孩子的教育。
作为“生产资料的钱”和作为“生活资料的钱”在家长心目中概念模糊,这样会更加带来孩子对“钱”认识上的先天不足,导致有的青少年从小会追求消费、追求刺激、盲目攀比。
2、伦理道德文化冲突带来的负面影响中国的和西方的伦理道德文化,传统的和现在的伦理道德文化,彼此之间有“差异性”,也有“兼容性”。
这些,会带来社会价值流的改变,也会引起社会价值的迷乱。
负面的社会现实和一些低级的文化诱惑会导致青少年追求及时满足,否定工具价值;寻求感性刺激,丧失理性批判;讲究及时行乐,缺乏拼搏精神。
还有的青少年会对自己的未来感到十分的迷茫。
现在,社会教育文化发展严重落后于经济发展,教育的不公平性和不均衡性越来越严重,这一现象是谁都可以看到的,但几乎钱权之士都在寻找“优质教育”或者“贵族化教育”的教育消费需求,都希望自己能找到教育的世外桃源,或许是因为对教育的无可奈何,教育的社会责任感正在丧失。
这种现象,对基础教育的对象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导致部分青少年出现“社会道德冷漠症”。
表现为无视社会公德和法纪制度,心高气傲,冷酷无情。
3、社会不良风气及腐败现象的影响因为我国市场经济的不完善,政治制度的相对滞后,分配体制的不公平,社会上贪污贿赂、以权谋私、钱权交易的现象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些,已经无孔不入地影响着青少年对社会的认识态度的形成。
“坐在教室前排要送礼”,“当个小组长要送礼”,“评个三好生要请老师吃饭”这是连小学生都知道的常识,非正常的“权力观”和“人情观”从小就开始萌生了。
4、计算机网络商业利益的负面影响计算机网络技术改变着青少年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也改变着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神奇的力量影响着青少年的精神世界。
犯罪的社会原因

(2)贵州湄潭县抄乐乡小五年级二班 的班主任罗远寿宣布过一个规定,谁上 课时转头看后面的同学,就要令后面的 同学吐10口唾沫给他吞下。1999年12月 13日,学生冯航上课时向后张望,被罗 老师厉声呵斥,当即吓得发抖。尽管如 此,后排的同学还是被强令向冯强吐口 水。吐到第三口时,冯航受不了,回吐 了一口唾沫。
◆ 中国当前学校教育中的弊端
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表现: 其一,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素质教育;
其二,基础教育不够普及;
其三,教育方式陈旧 。
案例Leabharlann (1)2000年5月22日星期一上午,陕西澄 城县庄头乡柳池小学某班级上第三节数学 课,班主任李某检查作业时发现,她星期 五中午布置的56道数学应用题,班上有8 名同学未完成,于是,这些同学被老师叫 上讲台站成一排,让做完作业的18名同学 上去,每人打这8名同学10个耳光。挨了 180记耳光之后,这8名二年级的小学生都 哭了,脸也被打得肿起来。
家住湖南涟源市伏口镇的吴某已跑了近30年的 运输。地下六合彩蔓延到这里时,他也慢慢参与 买码(买六合彩),最后不但花光全部积蓄,甚 至还将自己新盖的房子也抵押给了码庄(庄家)。 2006年4月,他与同一条街上的其他生意人一样, 在特码(中奖号码)连出8期“双号”之后包“单” (包单:把1-49个数中的奇数全买下,以提高中 奖概率),结果一条街的人都赔傻了:“在听到 开出10号特码之后,街上顿时哭声骂声一片。” 那次开码,整个村子一下就流出了68万元资金。
凶手其人: 1. 23岁韩国学生赵承熙; 2. 1992年从底特律入境; 3. 性格孤僻独来独往; 4. 老师曾发现其文字描述暴力; 5. 曾被送入精神病院; 6. 3月份花571美元购买手枪及子弹。 作案动机: 1. 不满有钱人作风,宣言报复快乐主义; 2. 案发前在宿舍与女友发生争吵,怀疑女 友有外遇。
罪犯心理分析为什么有些人趋向犯罪

罪犯心理分析为什么有些人趋向犯罪罪犯心理分析:为什么有些人趋向犯罪犯罪行为是社会治安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虽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但是有些人却会选择违反法律和道德准则。
这些人往往具有特定的心理因素,促使他们趋向犯罪。
本文将分析罪犯的心理特征,以探讨为什么有些人会趋向犯罪。
一、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和他人的影响是罪犯形成犯罪倾向的重要原因之一。
个体在社会中与其他人互动和接触,会受到各种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如果一个人身处犯罪率较高的社区,或者与犯罪分子接触密切,那么他们更容易受到他人的引导和影响,进而趋向犯罪。
此外,失业、贫困、教育水平低等社会问题也是犯罪率上升的重要原因,这些因素使得一些人陷入绝望,选择犯罪作为应对方式。
二、个人因素1. 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状况与犯罪倾向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一些罪犯往往患有心理障碍,例如反社会人格障碍、精神疾病等。
这些心理问题使他们缺乏正常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导致他们更容易做出违法犯罪的行为。
2. 中毒和成瘾毒品成瘾和酗酒也是罪犯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毒品和酒精的滥用会严重影响一个人的思维和判断能力,使其做出冲动和犯罪行为。
长期滥用会导致人格扭曲,进一步加重其犯罪倾向。
3. 自尊心和认同感的缺失缺乏自尊心和认同感是犯罪倾向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一些人因为外界的不友好对待、教育上的失败或其他各种原因,导致他们对自己产生负面的情感,缺乏自信和安全感。
这种心理状态会使他们在社会中感到排斥和孤立,进而寻求犯罪行为来获取满足感和认同感。
4. 经济利益一些人犯罪是为了谋取经济利益。
毕竟,金钱在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些人可能因为贪婪、奢望物质生活或缺乏经济来源等原因,选择犯罪作为获取财富的手段。
尽管这种行为有违法和违背道德,但对于一些人来说,经济利益可能比法律和道德更引人诱惑。
三、解决方法针对罪犯心理,预防和纠正犯罪行为非常关键。
以下是几种可能的解决方法:1. 加强社会教育通过加强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标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犯罪行为的因素
中国从来就不缺乏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在法制日益完备的今天,犯罪行为不仅没有改善却愈加严重,着实让人费解。
现存的法律、法规,合理的措施、方案本应该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但为什么还会屡禁不止、愈演愈烈?这就要深入研究犯罪行为的因素了,看看是什么因素导致犯罪行为的屡禁不止。
犯罪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是指那些对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变化直至犯罪行为的发生具有一定影响作用的因素。
据研究这些因素有:
一.生理因素
(一)年龄因素
首先,犯罪率的高低与年龄相关。
其次,年龄与犯罪类型的选择也有一定的关系。
(二)性别因素
首先,性别影响着犯罪的主动性。
其次,性别对犯罪的类型和方式也有影响。
(三)神经类型因素
神经类型之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在犯罪心理形成过程中,主体神经类型所表现出的心理特点,是与其他心理因素相联系而起作用的,使主体在选择犯罪种类时体现出各自的特色。
有资料表明,暴力犯罪中,兴奋型的人为多;盗窃犯罪中,灵活型、安静型的
人多。
(四)异常生物学因素
1.遗传素质
2.精神障碍
3.脑损伤、身体残疾
4.内分泌和物质代谢异常
5.酒精中毒及药物依赖
二、心理因素
(一)低级的认知水平
(二)个性倾向性中的不良因素
(三)性格不良因素
除以上因素外,环境因素也是影响犯罪行为的因素:
一、家庭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一)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对犯罪心理的影响,通常我们把家庭不良的教育方式归纳为三种:过分溺爱、简单粗暴和放任自流。
(二)家庭破裂对犯罪心理的影响,家庭破裂可以分为两种情形,即结构破裂和心理破裂。
(三)家庭中不良行为对犯罪心理的影响,父母充当家庭教师这一角色,是不可选择的结果。
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天然的特殊联系,使得父母的思想、观念、态度和行为必然会对其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父母的言行举止,无论好坏,都极易被孩子无意识地模仿和学习。
二、学校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学校环境中存在的不良因素对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学校教育内容失衡对犯罪心理的影响
(二)学校教育方式对犯罪心理的影响,学校教育方式的缺陷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只教书不育人,二是以处罚代替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
(三)教师责任心不强对犯罪心理的影响,教师对学生关心不够是其责任心不强的表现之一。
教师对学生的正面影响不足是其责任心不强的又一表现。
对犯罪行为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还有很多,例如:朋友群体对犯罪行为的影响、社区居住环境对犯罪行为的影响、工作环境因素对犯罪行为的影响、情境因素对犯罪行为的影响等等。
除环境因素外,自然环境对犯罪行为也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
(一)地理环境因素,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地理环境因素是指边境地区、沿海和内地、城市和农村、繁华闹市与偏僻小巷等。
不同的地理位置,为犯罪人实施某种犯罪提供了一定的方便条件。
(二)季节因素,季节本身对犯罪心理的形成并无直接关系,只有当它同人们的习惯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时,才成为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一种外在相关因素。
(三)时间因素,时间因素对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表现在昼夜周期和社会周期两方面。
(四)自然灾害因素,自然灾害造成的特定情境会给具有不良意识的人带来可乘之机。
总之,产生犯罪行为的因素多种多样,详说不尽。
不同的犯罪行为有不同的动机,不同的犯罪也有其产生的复杂的背景。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来看,我们不可能完全消除犯罪行为。
但是,为了自身生命安全,也为了人人能生存在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坏境中,希望每一个人都有与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意识,希望每一个人都有一分社会的道义和责任,为维持社会的公共秩序尽一份自己微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