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园改造提升中文脉传承

合集下载

建筑学中的建筑文脉传承案例分析

建筑学中的建筑文脉传承案例分析

建筑学中的建筑文脉传承案例分析建筑学是一门涉及建筑、城市规划、景观等多个领域的学科,它的诞生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

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学的发展也日新月异,但是,在建筑学中,文脉传承却是非常重要的。

文脉传承可以理解为从前人的经验和智慧中吸取精华,结合当代技术和现代思想,发展出更为适合现代社会的建筑形式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建筑文脉传承的角度分析几个经典案例,探究建筑文化传承的意义以及它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

一、从文脉传承的角度看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文化史上最负盛名的博物馆之一。

它座落在北京市中心,建筑面积为七十万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木质建筑群。

故宫博物院的建筑风格体现着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精华,而故宫的整个建造过程也是建筑文脉传承的一个例子。

故宫建筑复杂、壮观,建造过程令人叹为观止,但它所体现的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还有古代中国人在建筑方面的智慧和创新。

故宫博物院的建筑将传统中国建筑的特点和欧洲文化融合在一起,这是建筑文脉传承在当代建筑中比较成功的例子。

故宫博物院的建筑文化传承意义重大,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代表,还是世界文化的遗产。

二、建筑文脉传承的体现——北京建筑大学的建筑设计北京建筑大学是中国乃至亚洲最好的建筑学院之一。

在新世纪初期,北京建筑大学的建筑设计开始注重文脉传承,这种传承不仅仅体现在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还有对古代中国建筑和现代建筑的结合。

举个例子,北京建筑大学设计了一个名叫“竖向城市”的项目,该项目是结合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现代建筑风格的完美结合。

该项目的建筑形态和细节设计都非常出色,表达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这个项目的成功表明,建筑文脉传承在当代建筑领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建筑文化传承在现代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传统城市规划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而现代城市规划在此基础上更注重文化内涵。

将建筑文化传承融入城市规划是提高城市品质的重要途径。

在中国,许多城市规划已经开始注重建筑文化传承,致力于打造有中国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城市。

新公园改造案例论文范文7篇

新公园改造案例论文范文7篇

公园改造案例论文范文7篇5公园改造案例论文范文第一篇一、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人性化思考1.1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应做到“人化”与“物化”的统一人类设计是体现一定时期人们对审美、道德、历史文化以及伦理情感因素的行为活动。

唯物主义论称之为物的人化或者是造物的人化。

但人类的意识、情感和文化必须要通过一定的物质形式来体现,而人类设计作为人类生活方式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也承担人类精神的表达,这可称之为人类精神的物化或者是人的物化,物化和人化构成了人与设计作品的互相联系的关系,物化和人化是统一结合体,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

[4]我们从这个层面也应该明白设计中的人性化是人类自身就拥有的特质,而不是空穴来风。

对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只是将人化和物化有机相融合,达到人与物融为一体的过程,即所讲的人性化景观设计过程。

古时也有天人合一之说,从辩证的角度分析,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应遵循人性化的理念,达到人与景观统一的效果。

1.2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安全性与实用性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广大的市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园景观环境,为人们营造一个充满人文特征的,人性化的满足人们需求的设计作品。

如果景观设计过程中未将人性化理念作为设计思路,而是沿着传统的公园景观设计理念和方式进行设计,过多的束缚思想将难以给人们打造具有时代气息和人文气息的公园景观作品,难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换句话说,这样的设计作品只不过是现代城市建筑中的摆设品而已,毫无实际作用。

此外,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应严格从人性化的角度考虑设计内容,比如,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设计结构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尽可能地在城市公园的构造物中少设带有尖锐棱角的景观物体,台阶高程尽可能地低,这样的设计思路主要是为老人和儿童着想,使每一位使用者人身安全都有保证。

这是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基本要求也是关键要求,如果做不到这点,即使公园景观装点的华丽无比,也谈不上人性化设计。

1.3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脉传承城市公园景观具有地域性特征,也就是说不同区域的人文风情、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不同对城市公园景观的要求不同;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作为设计者应充分认识到地域文脉的差异性,针对不同区域城市的公园景观采取不同的设计思路,将各个地域的文脉得以体现和传承。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09.03•【文号】•【施行日期】2021.09.03•【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2021年9月3日)在城乡建设中系统保护、利用、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对延续历史文脉、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为进一步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以系统完整保护传承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和全面真实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故事为目标,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加强制度顶层设计,建立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制度机制政策、统筹保护利用传承,做到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既要保护单体建筑,也要保护街巷街区、城镇格局,还要保护好历史地段、自然景观、人文环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着力解决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遗产屡遭破坏、拆除等突出问题,确保各时期重要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得到系统性保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有力保障。

(二)工作原则——坚持统筹谋划、系统推进。

坚持国家统筹、上下联动,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中的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作用,统筹规划、建设、管理,加强监督检查和问责问效,促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城乡建设融合发展,增强工作的整体性、系统性。

——坚持价值导向、应保尽保。

以历史文化价值为导向,按照真实性、完整性的保护要求,适应活态遗产特点,全面保护好古代与近现代、城市与乡村、物质与非物质等历史文化遗产,在城乡建设中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城市公园设计理念

城市公园设计理念

城市公园设计理念(一)城市公园设计要秉承文脉延续的理念城市中的历史遗迹、空间格局、建筑风貌等传承着城市文化,体现着城市地域特色,因此,在城市中新建或改建城市公园,要严格保护历史遗迹,尽量保持城市原有肌理和格局,妥善保留和发扬具有传统地域风貌的建筑。

这并非是要求城市发展一成不变,随着历史的推进,社会经济生活环境的改变,城市及城市公园必将发生变化,但这种变化是有据可依的、有史可查的,而非切断历史的盲目建设。

(二)城市公园设计要秉承兼容并蓄的理念多样性是城市的活力之源,地域性和多样性并不矛盾,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宽松的氛围和对艺术、文化的包容,使得许多城市公园呈现出多元文化并处的格局。

当前,我国的城市公园设计应以地域性为本,在沿袭自身文化惯性的同时,吸收外部乃至外国文化中的有益元素,兼容并蓄,以此改变“千园一面”的局面。

(三)城市公园设计要秉承因地制宜的理念城市公园设计除了要延续城市文脉、兼容并蓄之外,还要因地制宜,根据城市自身发展及使用者的需要,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废弃地,因地制宜地在工业遗址上恢复生态环境,重塑衰败工业区形象,一方面改善地区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可以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要。

(四)城市公园设计要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城市公园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居民和旅游者,因此,以人为本,是城市公园建设的出发点和根本原则。

舒展的草坪,斑驳的森林合理的道路尺度,舒适的服务设施,都是城市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公园的建设要充分考虑使用者的时代、社会和文化因素以及生活习惯,加强绿色空间的亲和性、开放性与可达性,提高开放空间利用程度,提升交往空间的人本品质,从而营造和谐的城市公园空间。

(五)城市公园设计要秉承凝练精神的理念城市公园设计要有统一的主题,主题是高度凝练、高度抽象的文字,而公园小品、设施、标识等具象的物体是表现主题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优秀的设计可以展现城市特有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文脉,提升公园的品质。

许多与功能相结合的小品、设施、标识应该成为公园的“点睛之笔”,应体现文化内涵,突出地方特色,与绿色自然景观相统一,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和环境景观。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17.01•【文号】•【施行日期】2017.01•【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化正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1月)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

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现就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1.重要意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中,自觉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各级党委和政府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创新、富有成效的工作,有力增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创造力。

同时要看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迫切需要加强政策支持,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

对城市文脉主义的认识

对城市文脉主义的认识

对城市文脉主义的认识摘要:文章介绍了文脉主义的概念和背景,发现当代城市建设中存在的城市特色消失、地方文脉中断的问题,提出城市文脉延续的必要性,分析认识城市建设中文脉主义倾向的案例,从中得到一些对于当代城市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文脉主义;城市;发展;保护1“文脉主义”的渊源“文脉”(Context)一词,最早源于语言学的范畴,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对文脉问题有了认识。

而“文脉主义”真正被正式提出,是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兴起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而后现代建筑理论是针对现代主义建筑过分单调、刻板的风格以及潜藏在这种风格背后的割断历史、割裂文脉、重构价值取向的独裁者姿态进行批评的基础上形成的。

最先在建筑上提出后现代主义观点的是美国建筑学家罗伯特文丘里。

他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文中,指出要在现代建筑中采用历史因素,以改变建筑单一、刻板的面貌,从而奠定了后现代建筑的历史折衷主义立场。

“文脉主义”的正式提出是由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罗伯特•斯特恩在《现代主义运动之后》中将后现代主义理论概括为三个特征:①文脉主义;②引喻主义;③装饰主义。

文脉在语言学上的定义是用来表达所说所写的语言的内在联系。

广义上理解,它是介于各种元素之间对话的内在联系,在局部和整体及所在城市的关系,整个城市与其文化背景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对文脉的研究,可以使建筑和城市内在联系的明晰性上升到哲学高度,并将此称为“文脉主义”,还直接运用于建筑实践之上。

2城市规划中“文脉主义”的提出和发展在城市规划“文脉主义”观点提出以前,后现代主义观点的提出者美国建筑学家罗伯特文丘里就强调了建筑的“语言”和“场所”,建筑不再被看成是放哪里都可以的、毫无血脉的“机器”和功利第一的“产品”,而是人文历史的延续与表达。

除了时间上的延续性之外,文脉主义还强调空间上的延续性与整体性,即建筑与周围环境的有机构成与和谐。

文脉可以表现在由一种文化因素或一个主题串联起来的一组建筑、一条街区,乃至一座城市之中。

文化传承理念下遗址公园与城市建设发展关系的研究——以西安市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为例

文化传承理念下遗址公园与城市建设发展关系的研究——以西安市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为例

园林与景观设计2021年12月第18卷总第413期文化传承理念下遗址公园与城市建设发展关系的研究——以西安市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为例陈 璐,蔡宇威(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陕西西安 710055)摘要:遗址公园作为城市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是历史遗址留存,还见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城市的发展与变迁。

西安市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因其所蕴含的历史底蕴及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成为遗址公园保护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典型。

本文基于文化传承理念,从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的兴建背景、空间布局和造园艺术的角度出发,发掘遗址公园在城市建设中的功能及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文化传承;遗址公园;城市建设发展;唐大慈恩寺;造园艺术[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92/ki.csjz.2021.36.50Study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Heritage Park and Urba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under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A Case of Tang Dynasty Daci’en Temple Ruins Park in Xi’anChen Lu, Cai Yuwei(Sohool of Art,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Xi’an Shaanxi 710055, China)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urban construction, the ruins park not only carries important historical sites, but also record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witnesses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the city. The Tang Dynasty Daci’en Temple Ruins Park in Xi’an, because of its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its geographical location, has become a typical example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ruins park and urban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construction background, spatial layout and garden art of Tang Daci’en Temple Ruins Park, so as to explore the function of the site park in urban construction and its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Key words: cultural inheritance; site park; urba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Tang Daci’en Temple; gardening art遗址公园的保护一直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部分,2005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大会通过的《西安宣言》呼吁社会各界重视古建筑、古遗迹和历史区域的重要性和独特性,组织补救古迹遗址的消失或平庸化,采取一系列举措来保护古迹遗址周边环境。

城市老公园景观提升改造探讨———以上海和平公园景观改造为例

城市老公园景观提升改造探讨———以上海和平公园景观改造为例

2021年第08期现代园艺城市老公园景观提升改造探讨———以上海和平公园景观改造为例翟立娜(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200092)摘要: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公园成为人们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休闲活动场所,但城市老公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基础设施陈旧,绿化缺乏养护管理,功能布局无法满足现代休闲需求,道路布局不合理且状况不良,空间开放性差,缺乏与城市的有机联系,文化精神内涵丧失等。

分析了公园现状及存在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提出改造策略,从景观空间布局到具体改造方案分析,重塑景观空间,因地制宜整合提升,实现“旧园新面目”,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关键词:城市公园改造;景观设计近年来,城市发展建设遇到了瓶颈,一方面城市环境和城市生态遭遇破坏,另一方面是大兴土木让城市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所以,仅通过一次性规划去改造老城面貌变得步履维艰[1]。

为此,2016年上海市启动“社区空间微更新计划”,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对城区进行“小而美”的更新,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归属感的空间形态。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及政策背景下,和平公园作为上海内环内最大型综合公园之一,其所处的区位位置条件突出,且周边如瑞红新城等高档小区建设、街景重塑、周边环境的改善,对和平公园改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公园概况和平公园位于上海虹口区大连路1131号,历史可溯源自1958年的“提篮公园”。

曾在抗战时期,日军在公园内建造防空洞作弹药库;解放后,将公园改造成服务于百姓的幸福乐园;1959年,为纪念建国十周年,公园更名“和平公园”,是一座以自然山水园林风格为特色的综合性公园。

2公园现状及改造策略2.1公园现状和平公园北邻同济大学,南至虹口区区政府,四周多为居民住宅。

共4个大门,一号门设于大连路,朝向控江路;二号门设于新港路,朝向虹镇老街;三号门设于天宝路;四号门亦设于新港路,朝向瑞虹路。

游客出入方便,交通可达性强,但公园4个入口缺乏特色,难以体现公园整体形象;广场空间缺乏层次,铺装陈旧;植被缺乏季相变化,绿化郁闭度过高;水质不理想,驳岸形式单一,欠缺亲水性;山体步道缺少扶手,存在安全隐患;园区内建筑风格庞杂,便民购物及就餐点不足,服务人群未能覆盖全年龄段人群;健身设施简陋,缺少系统性健身跑道;座椅等休闲设施数量不足,宣传栏及广播系统老旧;游艺设施低龄化,未能考虑较大儿童的游戏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城市公园改造提升中文脉传承
摘要:城市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精神文明生活的重要载体。

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我国城市公园由于设施陈旧、布局杂乱等多年积累下来的问题,产生了“综合性老化”的现象。

随着新形势下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型城市公园的建设以及审美标准和方式的变化,我国城市公园面临着重大挑战。

如何达到公园的传统景观与现代城市生活需求之间的平衡,充分挖掘城市公园的历史文脉,使之重新焕发活力,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城市绿地系统
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公园作为一种具有长久生命力的文化载体,可以用来传承文化,当然也是历史文化最好的载体之一。

以上海市中山公园为例,对城市公园景观改造提升过程中,城市公园所表现
的文脉传承进行探析,为其它地区的公园改造提出文化传承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公园;文脉传承;公园改造。

中图分类号:g24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前言
上海中山公园始建于1914年,1944年6月21日,由兆丰公园改名中山公园。

位于上海中心城区西部长宁路780号,面积约为20.68公顷,集英式自然风景和庭院风貌与中国传统古典园林于一体,是迄今为止上海近代保存原有景观风格较为完整的老公园之一。

二、中山公园整体改造中文脉传承设计思路分析
中山公园起源于英式园林风格,后经过多次扩建,中式传统园林
风格凸显。

在改造方案中结合现有英式园林和中式传统园林风格提升公园景观。

公园在解放前多次遭到破坏,公园内原代表英式园林风格雕塑和景区已破坏严重甚至消失,故此次借公园建园100周年改造,保护、恢复和传承历史英式园林风格。

在此将粗略探讨中山公园整体改造方案设计中对公园文脉传承思路。

公园改造总体定位:寻回和传承城市记忆;
保护公园精心保留下来的英式园林景观:大理石亭景区、大石桥景区、后园门景区以及大悬铃木景区。

恢复公园历史文化中能唤起人们重要记忆的标志性小品:“四不象”雕塑、铜钟、铜亭、露天音乐台。

公园改造总体构思:①注重优化公园的总体布局,传承风貌、保护特色,充分利用现有设施,重点改造与市民游客需求不相适应的区域,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绿化景观,强化公园与城市环境之间的融合;②进行公园实地的观察和调查分析,从延续历史风貌、体现公园功能定位、适应公园对游客免费开放的新需求等角度出发,对现有公园现状进行评估;③恢复公园某些历史上原有景观,有助于进一步挖掘公园历史文化内涵,延续历史风貌。

中山公园整体改造项目中,主要对公园的绿化景观、水体驳岸景观、水质改善、园路系统、给排水系统、围墙改建、桥梁修缮、园林街俱小品等内容进行综合改造提升,新增技防照明系统,应急避难设施。

并在改造过程运用节能环保理念,在对公园进行保护、修复、修缮、提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和能源。

恢复公
园十二处景点,新增四处景点(花圃温室区域、月季园区域、樱花林区域、大理石亭)。

增设四处小品雕塑(音乐台、铜亭、铜钟、四不像雕塑)。

在整个改造方案中,从地面铺装、围墙、园林街俱小品及灯具等景观元素选择具有典型英式风格和传统中式风格形式,对公园英式园林风格和传统中式园林风格进行传承和提升。

公园具有英式园林景观区域:月季园(芳圃吟红)区域、温室花圃(旧园遗韵)区域、英式大草坪(绿茵晨辉)区域、大理石亭(石亭夕照)区域。

具有中国传统古典园林风格区域:桃花林区域、樱花林区域、后山区域(双湖环碧)、陈家池(水榭絮雨)区域、自然山水园(林苑耸秀)区域、植物标本园(独木傲霜)区域、荷花池(荷池清月)区域、牡丹园(花墅凝香)区域。

针对每个景区特色和历史文脉,采用保留、再现、转化等文脉表达手法,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在重塑的空间环境中借鉴了古典英式园林风格布置方式,打破了传统的中式园林概念,通过适宜性选择和表面材料与色彩上的整修,将大理石亭、露天音乐台、四不像雕塑、铜钟、铜亭变成了公园精致的标志物。

让人们在享受当代休闲乐趣的同时,寻味到红色年代的空间痕迹,在不同角度上感悟到城市历史文化的异常魅力,体现了场地的历史文脉。

中山公园的绿化景观改造设计是公园整体改造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对公园的园景综合改造与调整是在尊重前人“治园理水”的理念上,主要通过植物造景特色的恢复和提升,使之成为中心城区名副其实的面积最大、植物品种最全、景色最美的城市公园。

公园绿化改造遵循原则:调整、丰富、挖掘、科普、保护、安全调整:尊重原有植物群落,充分保留原有大树,适当清理中下木;特别是植物标本园和自然山水园及后山区域植物过密,对原有上中下层植物进行梳理;在自然岛式花坛内增加诸如香豌豆、金鱼草、紫罗兰、夹竹桃、马鞭草、罂粟花等自然生长灌木地被,形成步移景异视线观赏点。

丰富:进一步丰富、充实、提高每个景点观赏效果,提高林下地被和灌木质量,增加色叶植物和观花闻香植物及特色造型树,品种如银杏、皂荚、洋槐、棕榈、石榴、木本象牙红、麻叶绣球等,在林缘及路口增加花境,选择耐荫的特色地被,如赤胫散、云实、紫金牛、花叶络石、玉簪和扶芳藤等。

挖掘:结合公园的特色树种,如银杏、水杉、樱花、桃花、竹园、杜鹃花、樱桃、腊梅等,形成特色植物观赏区域,如观花区(月季园、桃花林、樱花林、梅林)、芳香区(桂花林、温室花圃)、色叶区(银杏林、水杉林、杏林、槭林及竹林)等,增加植物铭牌,又能起到让人们掌握了解植物知识的科普教育作用。

保护:保护公园内百年古树和特色名贵树种,如古刺楸,针对古树地理位置及特性,采用树下满铺松鳞、半径3米外周围设置座椅和布置花镜提高古树名木观赏性。

安全:考虑儿童活动区域的安全性要求,严格控制户外活动区内带刺植物的种植,同时调整人群集中活动区域内带有毒性植物的种植。

整个中山公园景观改造提升中,充分挖掘公园历史文脉,修复公园历史小品,保护英式园林风格,提升园林景观的品质,使之成为城市中最具魅力和活力的城市精品公园。

三、结语
人们对城市环境空间的认同,除了它的物质功能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感受和体验其依存的文化,印证自己的意象,进而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

因此,公园设计应注重城市空间的整体性,用恰当的文脉表达来形成其与城市空间的有机联系,使公园能够作为表达历史文脉的城市空间而产生永恒的价值。

在公园设计中,只有积极地从城市的历史文化中吸取营养、丰富园林设计的素材、增加公园的文化内涵,才能很好地延续和发展城市文脉,才能在快速发展的社会进程中,保持城市固有的文化特质而不至于迷失“自我”;“造园可以尊古为法,亦可以洋为师,两者皆不排斥。

古今结合,古为今用,亦势所必然”。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阮仪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3]张建华,许珂,当代城市景观中的历史文化信息表达[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06
[4]工飞,城市景观与文化特色[j],城市,2006(3):75-7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