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氧饱和度监测在临床的应用-ICU重症监护网
脑氧饱和度监测

评估预后:预测患 者预后,为后续治
疗提供参考
脑氧饱和度监测在麻醉中的应用
STEP1
STEP2
STEP3
STEP4
监测麻醉深度:通 过监测脑氧饱和度, 可以实时了解麻醉 深度,确保手术安 全进行。
预防术后认知功能 障碍:脑氧饱和度 监测有助于及时发 现并预防术后认知 功能障碍,提高患 者术后生活质量。
医生了解患者的脑功能状 态,为治疗和预后提供重 要信息。
脑氧饱和度监测的临 床应用
脑氧饱和度监测在重症监护中的应用
监测脑部氧合状态: 实时监测脑部氧合 状态,及时发现缺
氧情况
减少并发症:及时 发现并纠正缺氧情 况,降低并发症发
生率
指导治疗决策:为 治疗决策提供依据,
提高治疗效果
提高患者生存率: 通过监测脑氧饱和 度,提高重症患者
脑氧饱和度监测
演讲人
目录
01. 脑 氧 饱 和 度 监 测 基 础
02.
脑氧饱和度监测的临 床应用
03.
脑氧饱和度监测的发 展趋势
脑氧饱和度监测基础
脑氧饱和度的定义
01
脑氧饱和度是指血液中氧 气的浓度与最大可能浓度 的比值
02
正常脑氧饱和度范围在
95%-100%之间
03
脑氧饱和度是衡量脑部供
氧情况的重要指标
04
脑氧饱和度监测有助于及
时发现和诊断脑部疾病,
如脑卒中、脑肿瘤等
脑氧饱和度的重要性
1
脑氧饱和度是衡量脑部供氧状态的重要
指标
2
脑氧饱和度降低可能导致脑部功能障碍,
影响认知和记忆功能
3
脑氧饱和度监测有助于及时发现和治疗
ICU患者血氧饱和度监测

ICU患者血氧饱和度监测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们对病人的生命体征监测也变得越来越精确和全面。
其中,血氧饱和度监测对于重症监护室(ICU)患者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ICU患者血氧饱和度监测的意义、常用的监测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一、ICU患者血氧饱和度监测的意义ICU患者血氧饱和度监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生命体征监测手段,它可以帮助医护人员及时掌握患者的氧合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疗。
血氧饱和度是指在血液中载氧血红蛋白的比例,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正常人血氧饱和度应保持在95%以上,而ICU患者受到病情的影响,其血氧饱和度可能会下降,甚至出现低氧血症的情况。
低氧血症是指血液中的氧气供应不足,不能满足机体正常代谢所需导致的一种病理状态。
对于ICU患者来说,低氧血症可能会导致组织器官功能受损,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对ICU患者进行血氧饱和度监测,可以及时发现低氧血症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二、ICU患者血氧饱和度监测的方法1. 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法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法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监测方法之一。
它利用脉搏波传感器,通过探测患者的红外线光吸收变化,计算出血氧饱和度的数值。
这种监测方法非侵入性、操作简单,可以连续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是ICU患者常规监测手段之一。
2. 动脉血氧饱和度监测法动脉血氧饱和度监测法是一种侵入性的监测方法,需要在患者的动脉中插入一根称为动脉导管的设备进行监测。
通过动脉导管,可以直接测量动脉血氧饱和度和动脉压力,提供更为准确的监测数据。
然而,由于其操作技术要求较高,仅适用于ICU患者中病情较为严重的特定情况。
3. 脉搏氧饱和度及呼吸监测法脉搏氧饱和度及呼吸监测法是一种结合了血氧饱和度和呼吸频率监测的方法,常用于新生儿ICU。
该方法利用专用传感器放置在患者的足部或手腕上,能够同时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和呼吸频率,并提供准确的监测结果。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适合应用于需要同时监测呼吸频率的患者群体。
脑氧饱和度监测在心血管外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脑氧饱和度监测在心血管外科手术中的临床应用神经系统并发症是心血管外科手术后最主要的致死致残原因。
神经系统并发症主要包括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谵妄、抑郁症等神经心理改变和脑卒中。
近红外光谱仪(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是一种持续、无创、简便、特异性高和敏感性高的脑氧饱和度(Regional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 rSO2)監测手段。
使用近红外光谱仪监测术中脑氧饱和度,指导术中干预措施及积极有效的脑保护,有效降低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
本文就脑氧饱和度监测在心血管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Abstract:Neurological complications after cardiovascular surgery is the primary cause of death causes damage. Neurological complications included 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delirium,depression and other neural psychological change and cerebral apoplexy.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in intraoperative monitoring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guiding intraoperative interventions and active brain protection,effectively reduce postoperative neurological complications. In this paper,application of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in cardiovascular surgery.Key words: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Cardiovascular surgical procedures;Complications of nervous system disease心血管外科手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是最主要的致死致残原因。
局部脑氧饱和度监测在临床中的应用进展

局部脑氧饱和度监测在临床中的应用进展李红云;魏嵘【摘要】Regional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rSO2) monitoring is a new noninvasive method to monitor cerebral oxy_gen balance.It can guid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through the assessment of cerebral oxygen supply and demand balance and changes in cerebral blood flow.At present,the reference ranges of rSO2has not reached a consensus,but it is mainly related to factors of cerebral oxygen supply_demand balance and infrared absorption.Intraoperative real_time monitoring of rSO2and maintenance within a certain range can optimize perioperative management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neuro_logical complications as well as improve the patient′s prognosis.Initially rSO2monitoring is mainly used for the brain protec_tion in cardiac surgery and deep hypothermic circulatory arrest,while with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increase,it is gradually used in neurosurgery,intensive care,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and assessing the prognosis of the nervous system.%局部脑氧饱和度(rSO2)监测是一种新型无创监测脑氧平衡的方法,通过评估脑部氧的供需平衡状况和脑血流量变化情况指导临床应用.目前,rSO2的正常阈值尚未达成共识,但其主要与脑氧供、脑氧耗及红外线吸收的相关影响因素有关.术中实时监测rSO2并将其维持在一定范围内可以优化围术期管理,降低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预后.rSO2监测最初主要用于心脏外科及深低温停循环手术的脑保护中,随着临床应用增多,rSO2逐渐用于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及体外心肺复苏中,用于评估神经系统预后情况.【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8(024)003【总页数】5页(P586-590)【关键词】局部脑氧饱和度;麻醉;体外心肺复苏【作者】李红云;魏嵘【作者单位】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麻醉科,上海200062;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麻醉科,上海20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14.1局部脑氧饱和度(regional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rSO2)监测是一种新型无创监测脑氧平衡的方法。
ICU患者的血液循环监测与调节

ICU患者的血液循环监测与调节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重症监护室(ICU)已成为医院关注的重点,在ICU中,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各种生理参数的监测与调节是至关重要的。
其中,血液循环监测与调节在ICU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ICU患者血液循环监测的重要性以及常见的监测指标和调节方法。
一、ICU患者血液循环监测的重要性血液循环是维持患者生命的重要保障,而ICU患者往往存在多种心脑肺肾等器官功能不全的情况,容易导致血液循环异常。
因此,ICU 患者的血液循环监测至关重要。
通过监测血液循环指标,可以及时评估患者的循环功能,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并及时采取调节措施,以保证患者血液循环的稳定和正常运行。
二、常见的血液循环监测指标1. 动脉压和中心静脉压监测动脉压和中心静脉压是ICU患者血液循环监测的重要指标。
通过动脉压监测可以了解患者的血压情况,判断是否存在低血压或高血压等循环系统问题。
中心静脉压监测可以评估患者的心脏前负荷和容量状态,对于调节患者的循环容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血氧饱和度监测血氧饱和度是反映氧合状态的重要指标。
ICU患者往往存在呼吸系统问题,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需要及时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同时也可以评估氧气输送和利用的情况,为合理调整氧疗方案提供依据。
3. 尿量监测尿量是反映肾血流情况和排尿功能的重要指标。
ICU患者往往存在肾脏损伤的风险,通过监测患者的尿量,可以判断患者的肾功能状态,及时发现和处理尿量减少或者尿量增多等异常情况。
三、ICU患者血液循环调节的方法1. 复苏液体管理对于血容量不足的ICU患者,复苏液体管理是常用的调节手段之一。
复苏液体可以通过静脉输液或者静脉注射的方式进行补充,以维持患者的血容量和血压稳定。
2. 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能够调节血管的收缩和扩张,以增加或减少血管的阻力。
在ICU患者中,通过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可以调整患者的血压和心脏前负荷,保持血液循环的稳定。
血氧在重症监护中的应用

血氧饱和度(SpO2)监测在重症监护中的应用监护仪是以分光光度测定法, 对每次动脉血搏动至指(趾) 端的血红蛋白进行光学容积测定,然后通过监护仪中血氧模块的控制下自动监测血中氧含量, 间接了解病人的循环及呼吸功能的好坏, 预测病情的转归。
它具有无创、简便、安全、迅速、准确、病人易于接受等优势, 在重症监护中占重要地位。
重症监护室护士如何正确使用监护仪的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监测, 并正确评估其结果, 充分发挥监测SpO2在重症监护中的作用, 对提高重症监护的护理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某医院重症监护室从2007 年7 月至2009 年12 月, 对187 例危重病人进行了SpO2监测, 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与体会, 现总结如下。
一、临床资料及方法111一般资料: 本组187 例危重病人, 其中颅脑损伤28 例,消化道大出血17 例, 产后大出血11 例, 肝癌术后13 例, 其他病种118 例, 年龄最小115 岁, 最大85 岁。
全部病例进入重症监护室后均用监护仪监测SpO2。
113监测方法: 病人安静平卧, 室温20~25℃, 清洁受检指指甲及指端皮肤, 指端裸露, 将血氧探头固定于被检指指端, 光源朝向甲床, 打开监护仪电源开关, 通过监护仪显示所测量数值。
114典型病例介绍例1, 患者, 女, 27 岁, 因产后大出血, 呼吸功能不全,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在监护期间, 病人的缺氧症状不明显,而SpO2的数值持续下降, 经吸痰处理后仍不上升, 即引起监护护士的警惕, 经认真检查, 其原因是呼吸机的疏水器的密封胶圈掉出而致漏气, 经处理后病人SpO2读数上升至正常,保证了病人的安全。
例2, 患者, 男, 60 岁, 颅内血肿清除术后, 从气管插管内给氧, 连续监测SpO2的读数为75%~87%, 值班护士即观察到病人有呼吸暂停现象, 口周青紫, 立即调大氧流量并报告医生, 医生看过病人后吩咐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并抽血气分析结果为PaO2(氧分压)6.5 kPa, SpO2 86.7%, 经给氧后患者缺氧状况缓解。
ICU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在重症脑损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ICU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监
02
测技术
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原理
监测原理
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监测是通过中心静脉导 管采集血液样本,利用血气分析仪测定血液中氧合血红 蛋白占全部血红蛋白的百分比,从而反映全身氧合状态 。
监测意义
ScvO2是评估重症患者氧合状态和组织灌注的重要指标 ,对于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患者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生理变化
重症脑损伤患者常出现颅内压增 高、脑血流量减少、脑组织缺氧 等生理变化,这些变化可进一步 加重脑损伤。
病理变化
病理变化包括脑细胞水肿、神经 元坏死、颅内出血等,这些变化 可导致患者神经功能受损,甚至 危及生命。
临床表现及预后评估
临床表现
重症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意识障碍、瞳孔散大、生命体征不稳定等,部 分患者还可出现癫痫、偏瘫等后遗症。
监测仪器与设备
01 中心静脉导管
用于采集中心静脉血液样本,常用的有颈内静脉 、锁骨下静脉和股静脉导管。
02 血气分析仪
用于测定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占全部血红蛋白的 百分比,以及其他血气指标。
03 其他辅助设备
包括注射器、肝素帽、三通阀等,用于采集和保 存血液样本。
操作流程与注意事项
操作流程:患者准备→选择穿刺部位→消毒铺巾→穿刺 置管→连接导管与血气分析仪→采集血液样本→测定 ScvO2及其他指标→记录结果。 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感染。
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样本量较小,未来可进一 步扩大样本量以提高研究的可靠
性和代表性。
目前对于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监 测的最佳阈值尚无统一标准,未 来可进一步探讨其最佳阈值及临
床应用范围。
未来可结合其他监测指标,如颅 内压、脑电图等,综合评估重症
脑氧饱和度监测临床应用护理课件

目录
• 脑氧饱和度监测概述 • 脑氧饱和度与临床疾病 • 脑氧饱和度监测局限性 • 脑氧饱和度监测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01
CATALOGUE
脑氧饱和度监测概述
定义与意义
定义
脑氧饱和度是指脑组织中的氧饱 和度,反映脑组织缺氧状况。
脑血管疾病
探索脑氧饱和度监测在脑梗塞、脑出血等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为评估病情和预后提供帮助。
对护理实践的影响与启示
护理干预措施
根据脑氧饱和度监测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护 理干预措施,改善患者缺氧状况,降低并发 症风险。
护理教育
将脑氧饱和度监测纳入护理教育课程,提高 护理人员对监测技术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脑氧饱和度监测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新技术与新方法的研发
光学技术
利用光学原理,开发更精确、无创的脑氧饱和度监测技术,提高监测的实时性和稳定性 。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
结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对脑氧饱和度监测数据进行深度挖掘,提高诊断和预测的 准确性。
在特殊疾病领域的应用拓展
神经退行性疾病
研究脑氧饱和度监测在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监测结果的局限性及注意事项
局限性
脑氧饱和度监测仅能反映局部脑组织的 氧合情况,不能完全代表整个脑功能的 状况。
VS
注意事项
对于监测结果异常的患者,应结合其他检 查结果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评估,避免误 诊和漏诊。同时,应定期对脑氧饱和度监 测结果进行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异 常情况。
05
CATALOGUE
操作规范
遵循设备使用说明,正确 安装和操作设备,避免误 差和干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氧饱和度监测在临床的应用进展解放军总医院麻醉科(100853)贾宝森张宏米卫东一.脑氧饱和度监测在儿科患者中的应用由于儿童自身的生理特点不耐受缺氧,麻醉状态下更应保障儿童在围术期不发生缺氧以免发生神经损害,因此在儿童患者当中监测脑氧饱和度尤其必要。
Dullenkopf A [1]等人研究正常年龄3个月-6岁儿童麻醉下的脑氧饱和度数值为59%-95%,为临床监测提供了准确的儿童脑区正常氧供需状况指标。
Hoffman GM [2]等人的研究证实脑氧饱和度监测可以为我们做好脑保护提供依据,其研究表明在采用深低温停循环的方法进行脑保护时,应注意在深低温体外循环前脑氧的水平维持依靠局部脑区灌注。
然而,在体外循环复温和停机以后,与体外循环前相比,脉搏氧的数值相比脑氧数值要低。
这些结果表明在深低温体外循环后脑血管的阻力增加,即使在持续的脑区灌注下,也会使脑部循环处于手术后危险的状况,提示我们应采用药物降低脑血管阻力,减少脑部循环发生危险性的可能性。
笔者曾在深低温停循环下参加巨大动脉瘤手术,在手术中也有同样的发现。
Abdul-Khaliq H [3]等人采用经典的颈静脉球饱和度( SjVO2)来比较研究脑氧饱和度rSO2%的准确性,研究发现颈静脉球氧饱和度SjVO2正常值为31%-83%, 脑氧饱和度rSO2%与颈静脉球氧饱和度SjVO2有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r = 0.93, p< 0.001). 脑氧饱和度rSO2%与动脉氧饱和度或脉搏氧饱和度无明显的相关关系。
脑氧饱和度rSO2% (脑的额叶区域的氧合血红蛋白)与颈静脉球氧饱和度SjvO2(监测全脑的氧合状态)数量的相关性意味着近红外光谱测量的脑氧饱和度rSO2%能反映儿童组患儿颅内的氧合状况,生理状态下可以认为反映了全脑的氧合状态。
使用近红外光谱的脑氧饱和度rSO2%监测能为紫绀和非紫绀先天性充血性心脏病的患儿提供无创的、实时的、可靠的、实际的监测脑血红蛋白氧合变化的手段。
二.脑氧饱和度监测在神经外科患者中的应用脑氧饱和度监测用于神经外科的围手术期监测,可以有效地发现颈部血管在围手术期因手术操作而诱发的脑区血供和氧供的变化。
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中应用广泛,能有效地防止颈动脉内膜手术相关的围术期死亡与引起残废的重要诱因-中风的发生。
Cuadra SA[4]等人的研究发现夹闭患侧的颈内动脉后,导致同侧的脑氧饱和度 rSO2%下降12.3% ( p < 0.001 ) 同侧动脉建立分流以后rSO2%又将增加10.9% ( p < 0.001).对侧的脑氧饱和度 rSO2%变化不大。
夹闭动脉后伴有术前神经症状的患者脑氧饱和度下降18.4% ,而不伴有术前神经症状的患者下降10.4%。
研究表明夹闭动脉与建立动脉分流脑氧饱和度变化有显著差异。
伴有神经症状的患者术中会发生更大的脑氧饱和度下降。
Samra SK[5]等人的研究同样发现在颈动脉夹闭时,伴有神经症状组的患者脑氧饱和度(从63.2%±8.4%下降到51.0%±11.6% )要比没有神经症状组的患者脑氧饱和度(从65.8%±8.5%到61.0%± 9.3% )下降的要多。
统计分析表明,与动脉夹闭前脑氧饱和度数值基础值相比,夹闭后脑氧饱和度值下降20%,预示着发生神经并发症的可能性,其敏感度为80%及特异性为82.2%,提示建立分流对于提高脑氧饱和度意义重大。
另外,在围术期应注意引起脑氧饱和度变化的手术诱因,及时提醒术者防止发生脑区缺血。
Shmigel'skii AV [6]等人的探究证实了这一点,在围术期有多种因素影响脑氧饱和度rSO2%的变化:在控制容量和其它原因引起的动脉压下降减少,插入的自动牵引器装置,临时性的夹闭脑动脉与脑动脉血栓,脑血管痉挛,动脉瘤破裂,动静脉畸形破裂等等任何原因使术中脑氧饱和度rSO2%下降,低于正常的脑氧饱和度rSO2%(55%~75%),表明脑部发生缺血的可能性很大。
在脑部创伤的患者中能否正常地使用脑氧饱和度监测仪存在争议。
有学者认为在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的中风阶段脑氧饱和度值有显著差异( p < 0.05 )。
这些脑氧饱和度值与glascow昏迷评分显示正性相关,但是结果没有统计学意义。
在中风急性期脑氧饱和度rSO2%值 ( p= 0.0034 )在非损伤侧比损伤侧的数值要高,数值的差异性在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消失。
结论认为脑氧饱和度可以作为在缺血性中风的不同阶段评价脑部的氧合的方法。
它有一种潜力-能发现脑部氧供不平衡,是判断缺血性中风治疗有效性的标准。
Dunham Cm et al[7]等人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在重症监护病房中推荐监测脑灌注压CPP。
然而,颅内压的测量常因有创的方式而受限。
经颅脑氧饱和度监测是利用近红外技术来间接地测量脑部氧饱和度(rSO2% )的一种无创的监测方法。
在这项前瞻性研究中,脑氧饱和度监测rSO2%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与颅内灌注压CPP相关。
当脑氧饱和度rSO2% ≥ 75意味着CPP是充分的,当脑氧饱和度rSO2%< 55意味着颅内灌注压CPP不充分。
虽然这些结果应该在更多的样本的研究中被确认,但是rSO2%可能作为一种无创地测量脑损伤患者的脑部灌注的方法;或者一种用于监控颅内压ICP变化的敏感指标。
也有学者提出反对意见。
Muellner T [8]等人研究认为采用脑氧饱和度监测无法监测伴有颅内压升高患者的脑氧饱和度变化,由于颅内压升高影响了近红外光谱的正常工作。
Buchner K [9]等学者的研究也支持这一点,认为由于脑氧饱和度监测失败率高和灵敏性有限,采用近红外光谱学原理的脑氧饱和度监测在急性脑损伤之后不适合临床作为神经功能监测的一部分,主要的原因是: (1)传感器和皮肤之间潮湿的空间,( 2 )在颅骨瓣切开之后有瓣下血肿或者( 3 ) 硬膜下有空气。
我们认为脑氧饱和度监测是一种新型的监测仪,应增加样本数量进一步研究才能得出结论。
脑氧饱和度监测在监测脑缺血的过程中显示出一定优势。
Karavaev Bi [10] 等学者进行颈动脉头臂段围术期脑缺血的监测的过程中发现:在目前所有的监测方法当中(体感诱发电位、经颅超声多普勒、脑电图记录、经打孔监测颅内压力)并非所有这些方法能充分、可靠、和安全地提供大量信息,只有脑氧饱和度监测简单、实用、可靠。
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11]中使用脑氧饱和度监测与体感诱发电位监测比较发现:发现脑区血流灌注的再通时:脑氧饱和度(rSO2%)要比体感诱发电位(N35)和血液动力学参数变化明显,有利于围术期观察脑区的血供再通情况,指导麻醉药物的使用,为颈内动脉手术围术期提供了有效简单的监测手段。
三.脑氧饱和度监测在心外科患者中的应用脑氧饱和度监测应用于心外科患者用于监测围术期神经功能变化、体外循环方式对脑的影响。
采用近红外光谱学原理的脑氧饱和度监测(rSO2% )被用于冠状动脉架桥术后认知功能的评价。
调查早期的手术后认知功能变化和术中脑氧饱和度监测之间的相互关系。
研究结果发现十六名患者( 34% )显示手术后的认识的机能障碍[12]。
脑氧饱和度监测在15名患者中数值低于于40% 的时间为17.2 ±6.5分钟,其中一名患者脑氧饱和度数值低于基线数值25%的时间为52.7 ± 7.8分钟。
得出结论:脑氧饱和度监测rSO2%可以作为冠状动脉架桥术后的患者发生术后认知功能变化的预测指标。
在体外循环中选择何种方式进行脑保护更加有益。
研究发现[13]采用脑氧饱和度监测了14名接受主动脉弓重建手术的患者,围术期接受逆行性脑灌注( RCP )和选择性脑灌注( SCP )后的脑氧变化。
结论认为选择性脑灌注( SCP )脑保护更加有益于体外循环下的脑保护。
儿童心外手术以后的神经并发症是困扰手术医师的常见问题。
采用脑氧饱和度监测可能会对儿童心外手术围术期发生神经损害提供指示。
Daubeney PE等人[14]的研究表明体外循环开始以前,患者局部脑氧饱和度下降不少于15%,患者最低脑氧饱和度达35%。
最普通的原因是在腔静脉置管前后处理和分离心脏的结果。
体外循环期间,局部脑氧饱和度以平均18%增加到平均的最大限度75%。
在停循环后,局部脑氧饱和度下降率与停循环的温度有关( 0.25%/min < 20℃; 2%/min > 20℃ )。
恢复灌注后脑氧饱和度上升复温后又再次下降。
这些观察提示体外循环前与体外循环后早期脑部氧供易受影响的时期。
采用近红外光谱原理进行脑氧饱和度监测是在体外循环停止期间监测氧供和氧耗变化的有效手段,及时地提醒术者注意手术操作,同时体外循环后早期适当加大流量增加脑区的灌注,提高脑氧饱和度以减少神经功能损害。
体外循环下的搏动血流方式是否会对脑产生保护存在争议。
Kawahara F 等人[15]的研究发现常温下通过使用经动脉内气囊反搏产生的搏动血流没有对颈静脉氧饱和度和脑氧饱和度产生任何有益的影响,对于脑保护意义不大。
四.脑氧饱和度监测在监测外周肌肉组织的氧供情况传统的监测外周组织的氧供情况可以通过脉搏氧饱和度监测及所在区域的动脉搏动情况,静脉回流状况来体现,判断起来比较复杂。
尤其是临床在对外周组织进行手术治疗以后,需要观察手术治疗区域的末梢循环情况,特别是氧合状况。
Muellner T [16]等人的研究发现在应用近红外光谱的脑氧饱和度监测方法研究手术治疗后的外周组织氧合状况时,如果外周组织的动脉供应区闭塞后脑氧饱和度监测数值要比回流区的静脉闭塞后数值下降得多,而且动脉和静脉的闭塞后的脑氧饱和度监测数值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说明脑氧饱和度监测可以用于监测外周组织的氧合状况,为外周组织的氧供状态提供指导依据。
五.脑氧饱和度在监测血容量变化中的应用在围术期为了改善患者的氧合时状态及循环稳定给预患者输注同型的压积红细胞,输注以后对于血色素的监测往往要通过循环参数的变化、动脉氧饱和度、血气分析才能得出结论。
对于血容量变化大的患者以上的参数可以提示明显的变化,以上的参数可能就会变化不大了。
采用近红外光谱的脑氧饱和度监测方法可以获得输血以后的血色素及氧饱和度方面的变化。
Torella F [17]等人的研究证实输血以后(对于血容量变化不大的患者),平均动脉的压力,动脉氧饱和度和呼%平均增加 4.2% 末二氧化碳分压在输血期间仍然保持稳定,而脑氧饱和度rSO2平均增加1.6% ( 0.3%-2.8%;( 3.2%-5.2%; P = 0.001 )和外周氧饱和度SPO2%中的升高与血色素( r = 0.59,P < 0.001 ) P = 0.016 )。
在脑氧饱和度rSO2与容量增加和容量增加( r = 0.58,P < 0.001 )相关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