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讲述传奇故事

合集下载

敦煌莫高窟传说故事

敦煌莫高窟传说故事

敦煌莫高窟传说故事篇一:敦煌莫高窟壁画故事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故事佛的前世曾经是生活在恒河旁的一只九色鹿王.一次,有一个人掉入深水之中,仰天呼救,正逢色鹿从河边经过,看到溺水人即将被激浪吞没.九色鹿奋不顾身将溺水人救上岸来.溺水人为了报答九色鹿的救命之恩,起誓愿作奴仆终身为鹿王采集水草.九色鹿谢绝了溺水人的乞愿.只希望溺水人为其保守密秘,千万不要向别人告诉它居住的地方,溺水人应诺而去.这时国王的宠妃夜梦神鹿,身毛九色,双角如银,要求国王捕获神鹿,剥其皮毛做裘衣,取其犄角做拂柄.国王在宠妃的多次纠缠下,无奈张榜悬赏:若有捕获九色鹿者, 愿赐一银碗金粟,一金碗银粟,并且分国一半,共同治理.溺水人得知此事之后,忘恩负义,贪财告密,并带领国王亲自进山捕获九色鹿.此时九色鹿正在山林中安睡,九色鹿的好友乌鸦在树上看到围猎队伍时,赶紧去唤醒九色鹿.当九色鹿惊醒,举目四望,已被国王率领的猎队包围了.九色鹿大胆无畏,面见国王,问道:是谁告诉我在这里的?"国王手指溺水人.九色鹿一见溺水人,气愤填膺,向国王陈诉了溺水人的忘恩负义.国王听后,深为感动,谴责了溺水人的不义行为即刻放九色鹿归山.并下令全国:若有捕杀九色鹿者,诛连五族.溺水人从此口中发臭,身生恶疮,人人厌恶.王妃因没有达到私欲,悲愤而亡.一个已出家的尼姑现身说法,向一群刚出家不久的贵族妇人讲述了自己前世有罪,今世报应,屡受苦难折磨,最后出家为尼的经过.微妙曾经是生长在一个高贵种姓的婆罗门家中的美貌女子.成年后嫁给了一个门当户对,又聪明多才的婆罗门青年.当他们生过第一个孩子时,父母相继去世.生第二个孩子,与丈夫同回娘家.在回家路上,半途产子,血腥味召来毒蛇,咬死了丈夫.微妙悲痛难忍,身背大孩子,怀抱婴儿向前行.河水猛涨,挡住去路.微妙放大孩子在河边,抱婴儿过河.放下婴儿来背大孩子时,孩子自扑水中被河水冲走.回头又去看婴儿时,已被狼食.微妙失去孩子,悲痛欲绝,无奈孤身投奔娘家.娘家失火,全家被烧死,无一生还.微妙不得已改嫁一无业酒徒.一夜酒徒酗酒回家,微妙因刚生产不能前去开门.酒徒破门而入,撕打微妙,并生煎刚生婴儿逼迫共食.微妙不堪忍受虐待,被迫出逃.在路中墓园边歇息遇到一为新丧妻子上坟的长者子.微妙感其情诚,与长者子结夫妻.新婚七日,丈夫暴病而死,微妙被活埋殉葬.盗墓贼半夜来掘墓,微妙没死获救.贼头子见微妙美貌强迫为妻,不久盗墓贼犯案,判为死罪.按国法民俗,微妙再次殉葬.不幸半夜野狼来挖新坟,微妙再次还生.历经劫难,微妙不知怎么活下去,去找佛祖释迦牟尼.佛祖为微妙受戒,收为弟子,并向微妙讲述了前世因缘:你的前世曾是一个富贵长大夫人. 因大夫人不生儿子,又娶了小妻,小妻年轻美貌长者宠爱.不久生一男儿大夫人嫉妒,害怕小妻儿子长大后,继承家业,因而心生恶念,用铁针刺入婴儿脑门婴儿不几天死去.小妻怀疑是大夫人所为,前去质问大夫人发誓:"若杀你子,使我生生世世,夫为蛇杀所生之子,水漂狼食,自啖其子,自见生埋,父母大小,失火而死...."你现世改嫁三次,活埋两次,就是你前世所发咒誓。

敦煌壁画神话故事

敦煌壁画神话故事

敦煌壁画神话故事敦煌壁画历经十个朝代,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展示了我国中古时期广阔的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社会生活场景,反映了大量的民间艺术流传及演变。

以下是整理的敦煌壁画神话故事,一起来看看吧!敦煌壁画神话故事一乘象入胎《乘象入胎》壁画,描绘其母摩耶夫人梦见一位菩萨乘白象而有身孕的画面:古代印度波罗奈国,疆域辽阔,兵强马壮。

国王净饭王,年老无子。

一日,国王的夫人摩耶在睡梦中梦见天空中有一人坐乘白象,周围大放光明,普照天下,并有天人散花奏乐,由空中飞下,之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夫人从梦中惊醒,告之净饭王,国王不知此梦是否吉祥,便请相师占梦,相师说:“此梦预示圣神已来府降胎。

太子以后,在家当为转轮圣王,出家学道当得作佛,度脱十方。

”表示能仁(或护明)菩萨化乘白象,投入摩耶夫人胎中。

乘象入胎是佛传故事中最流行的题材之一,在壁画中多有表现。

夜半逾城《夜半逾城》壁画的故事情节生动:释迦牟尼涅槃图太子在出外游观后更欲出家。

太子二十九岁那年的四月七日夜里,太子决心离世出家,急命马夫车匿为他备马,白马不忍太子离去,前后跳踏,不愿让太子接近,太子扶拍马背,口说颂偈,才得以上马。

骑上白马,离宫而去。

此时国中人均昏睡不醒,为了不使马蹄踏地时发出声响,天神托起马蹄,腾空而起。

行至城门,在诸天的帮助下城门无声而开,太子乘犍陟马逾城而出,开始了漫长的苦行生活。

这一故事是莫高窟佛传故事中最流行的题材,早期画面构图简单仅绘出太子骑白马一情节,之后情节及画面有了进一步的丰富。

涅槃图《涅槃图》是敦煌故事壁画的重要内容,涅槃指灭尽烦恼解脱生死。

早期《涅槃图》用色简捷,笔触强烈,人物分布排列简单。

隋以后,《涅槃图》形成规模较大的独立涅磐经变故事,强化叙事情节,突出表现人物内心世界,整个画面趋于写实。

除《涅槃图》外,还有表现各国哀悼释迦牟尼涅槃的故事壁画,如第158窟中的《举哀图》,画工们用线描方式准确把握各国人物形象特征,不仅鲜明生动地刻画出当时各国的人情风貌,还以写实方式准确记录不同的哀悼习俗,是十分珍贵的民俗画史和历史人文艺术史资料。

敦煌壁画故事全部讲解

敦煌壁画故事全部讲解

敦煌壁画故事全部讲解《敦煌壁画故事篇一》嘿,咱今儿个就来说说敦煌壁画的故事。

我呀,曾经有幸去了一趟敦煌,那可真是一场超级震撼的体验。

我刚走进洞窟的时候,那感觉就像走进了一个千年的时光隧道。

洞窟里有点暗暗的,但是墙上的壁画却像在发光一样。

我当时就想,这些壁画背后肯定有无数精彩的故事。

就说那幅《九色鹿》的壁画吧。

从前啊,有一只非常漂亮的九色鹿,它的毛有九种颜色呢,在那片森林里就像一个会移动的彩虹。

有一天,一个人不小心掉进了河里,他大喊救命啊,那声音在森林里回荡。

九色鹿听到了,它可善良了,立马就跳进河里把那个人救了上来。

那个人被救上来之后,对九色鹿感恩戴德的,说:“九色鹿啊,你就是我的救命恩人,我啥都能为你做。

”九色鹿就说:“你可别把我住的地方告诉别人,我就想安安静静地生活。

”那个人连忙点头说:“放心吧,我肯定不会说的。

”可是啊,这人回到城里后,看到国王张贴的布告,说谁要是能找到九色鹿,就给他好多好多金银财宝。

这人啊,一下子就被钱财迷了眼。

他跑到国王那儿说:“陛下,我知道九色鹿在哪。

”国王一听可高兴了,带着人就去找九色鹿。

当他们来到森林里的时候,九色鹿正在睡觉呢。

它的好朋友小鸟发现了这些人,赶紧叫醒九色鹿说:“九色鹿,不好了,有人来抓你了。

”九色鹿醒来一看,发现是自己救的那个人带着国王的人来了,它特别失望地对那个人说:“你怎么能这样呢?你答应过我的。

”那个人低着头,不敢看九色鹿的眼睛。

这时候国王看到九色鹿,哇,真的是太漂亮了,但是他也听到了九色鹿和那个人的对话。

国王心想,这九色鹿这么善良,我可不能伤害它。

于是国王就下令把那个忘恩负义的人给惩罚了,然后带着人离开了森林,让九色鹿继续在那儿自由自在地生活。

我站在那幅壁画前,就像真的看到了这个故事在眼前上演一样。

我旁边有个小朋友,他就拉着他妈妈的手说:“妈妈,这个九色鹿好漂亮啊,那个人太坏了。

”他妈妈就笑着说:“宝贝,我们可不能像那个人一样,要做个诚实守信的人哦。

敦煌神秘传说

敦煌神秘传说

敦煌神秘传说在中国古代,敦煌是一个充满神秘传说的地方。

位于甘肃省的敦煌,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驿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

数千年来,这个地区的神秘故事被传颂于世。

本文将为你揭开一些敦煌的神秘传说。

敦煌壁画是敦煌的一大奇迹,也是全球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壁画以其丰富的题材和精美的画面而著名。

但是,在敦煌壁画背后,隐藏着一个神秘的传说。

相传,在古代,有一个名叫敦煌的城市,曾经是繁荣的都市。

然而,由于某种原因,整个城市沉入地下,仅剩下上方的沙丘和壁画留存至今。

这个传说让人们对敦煌壁画充满了浓厚的神秘感。

敦煌莫高窟是敦煌壁画的代表之一。

这是一系列位于莫高窟中的石窟寺庙,内部不仅有壁画,还有佛像和经卷等珍贵文物。

据说,莫高窟的开凿始于公元366年,历经数百年才最终完成。

然而,有人怀疑这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些神秘而超自然的力量。

有传闻称,这些石窟是由神秘的修道者们利用某种神奇的力量所创造的,而非人力所能及。

这样的传说给了人们更多的想象空间,也增添了对敦煌莫高窟的神秘感。

除了壁画和莫高窟,敦煌还有其他的神秘传说。

其中之一是关于敦煌魏晋墓的传说。

据说,在敦煌的某处,有一座魏晋时期的墓地,掩埋着许多贵族和名人。

这些墓葬被认为是古代文化的宝藏,但也因为神秘而难以开发。

许多考古学家和冒险家一直在寻找这些魏晋墓的踪迹,希望能够解开其中的谜团。

虽然至今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这个传说的真实性,但这个故事依然吸引着人们的好奇心。

敦煌的神秘传说也与民间传说息息相关。

有传言称,在敦煌的某个夜晚,人们可以听到沙漠中飘荡着清脆的歌声。

这些歌声被称为“沙中仙音”,传说是仙人在夜晚中降临到敦煌,为当地的居民带去祝福和安宁。

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这些传说的真实性,但这些民间传说使得敦煌更加神秘而迷人。

总之,敦煌是一个充满神秘传说的地方。

从敦煌壁画的起源到莫高窟的创造,再到关于魏晋墓的传说和沙中仙音的传闻,这些神秘的故事吸引了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敦煌壁画里的“西游记”

敦煌壁画里的“西游记”

敦煌壁画里的“西游记”敦煌壁画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重要遗产,而其中的“西游记”主题壁画更是备受关注。

敦煌壁画上的“西游记”内容丰富,包括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经典人物形象,以及取经路上的艰辛历程,展现了丰富的神话故事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对敦煌壁画里的“西游记”进行深入探讨,介绍其历史背景、艺术特点以及文化价值,带领读者领略这一独特的艺术珍品。

一、历史背景敦煌壁画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它们出现在甘肃敦煌莫高窟中,是中国最大、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宝库。

敦煌壁画的绘制始于公元4世纪,一直延续到14世纪,历时近1000年之久。

其中包括了众多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的壁画,而“西游记”则是其中的一大亮点。

敦煌壁画上的“西游记”主题形象来源于中国古代文学名著《西游记》。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代文学家吴承恩。

小说以寓言故事的方式,塑造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唐僧等鲜活的形象,展现了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和儒家思想在其中的融合,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敦煌壁画中的“西游记”主题即是根据《西游记》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绘制创作的,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辉煌成就。

二、艺术特点敦煌壁画上的“西游记”主题以其精湛的绘画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在这些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形象的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西游取经主要角色,以及各种神魔、妖怪、妖精等丰富多彩的神话人物形象。

这些形象线条流畅、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绘画特色,展现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独特魅力。

敦煌壁画上的“西游记”主题不仅仅是静态的人物形象,更重要的是它们背后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壁画承载了中国古代宗教信仰、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等多种文化元素,通过绘画形式将这些文化元素生动地展现出来,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加直观地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敦煌壁画上的“西游记”主题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风格多样性。

这些壁画的风格包括了线描、工笔、水墨、彩绘等多种表现手法,形象生动、色彩丰富、层次分明,给人以美的享受。

敦煌壁画的故事

敦煌壁画的故事

敦煌壁画的故事敦煌壁画,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学者和游客前来观赏。

而敦煌壁画背后的故事,更是承载着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传承。

敦煌壁画最早出现在公元366年,当时的敦煌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来往的商旅和僧侣们将佛教传入这片土地。

在佛教的影响下,敦煌开始兴建佛教寺庙,而壁画则成为了这些寺庙的主要装饰。

壁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内容,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代表作品。

敦煌壁画的内容丰富多样,既有佛教故事和传统神话,也有宫廷生活和社会风情。

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千佛洞”中的壁画,这些壁画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和丰富的内容,展现了唐代的社会生活和宗教信仰。

而“舍利塔”中的壁画,则更多地展现了佛教故事和传统神话,这些壁画以其绚丽的色彩和深刻的内涵,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然而,敦煌壁画的保存却并不容易。

由于历史的变迁和自然的侵蚀,许多壁画都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国政府和相关机构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如修复工程和开展科学研究。

同时,世界各地的学者们也积极参与到敦煌壁画的保护和研究中,他们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为敦煌壁画的保存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敦煌壁画已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它不仅展现了古代艺术的魅力,更承载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每一幅壁画都是一部历史的长卷,记录着古代社会的风云变幻和人们的情感世界。

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着世人的心灵,成为了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敦煌壁画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

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人们展现了古代中国的辉煌和智慧,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让我们一起珍惜和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敦煌壁画的故事在人们心中永远流传下去。

敦煌莫高窟传说故事

敦煌莫高窟传说故事

敦煌莫高窟传说故事敦煌莫高窟传说故事篇一:敦煌莫高窟壁画故事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故事佛的前世曾经是生活在恒河旁的一只九色鹿王.一次,有一个人掉入深水之中,仰天呼救,正逢色鹿从河边经过,看到溺水人即将被激浪吞没.九色鹿奋不顾身将溺水人救上岸来.溺水人为了报答九色鹿的救命之恩,起誓愿作奴仆终身为鹿王采集水草.九色鹿谢绝了溺水人的乞愿.只希望溺水人为其保守密秘,千万不要向别人告诉它居住的地方,溺水人应诺而去.这时国王的宠妃夜梦神鹿,身毛九色,双角如银,要求国王捕获神鹿,剥其皮毛做裘衣,取其犄角做拂柄.国王在宠妃的多次纠缠下,无奈张榜悬赏:若有捕获九色鹿者, 愿赐一银碗金粟,一金碗银粟,并且分国一半,共同治理.溺水人得知此事之后,忘恩负义,贪财告密,并带领国王亲自进山捕获九色鹿.此时九色鹿正在山林中安睡,九色鹿的好友乌鸦在树上看到围猎队伍时,赶紧去唤醒九色鹿.当九色鹿惊醒,举目四望,已被国王率领的猎队包围了.九色鹿大胆无畏,面见国王,问道:是谁告诉我在这里的?"国王手指溺水人.九色鹿一见溺水人,气愤填膺,向国王陈诉了溺水人的忘恩负义.国王听后,深为感动,谴责了溺水人的不义行为即刻放九色鹿归山.并下令全国:若有捕杀九色鹿者,诛连五族.溺水人从此口中发臭,身生恶疮,人人厌恶.王妃因没有达到私欲,悲愤而亡.一个已出家的尼姑现身说法,向一群刚出家不久的贵族妇人讲述了自己前世有罪,今世报应,屡受苦难折磨,最后出家为尼的经过.微妙曾经是生长在一个高贵种姓的婆罗门家中的美貌女子.成年后嫁给了一个门当户对,又聪明多才的婆罗门青年.当他们生过第一个孩子时,父母相继去世.生第二个孩子,与丈夫同回娘家.在回家路上,半途产子,血腥味召来毒蛇,咬死了丈夫.微妙悲痛难忍,身背大孩子,怀抱婴儿向前行.河水猛涨,挡住去路.微妙放大孩子在河边,抱婴儿过河.放下婴儿来背大孩子时,孩子自扑水中被河水冲走.回头又去看婴儿时,已被狼食.微妙失去孩子,悲痛欲绝,无奈孤身投奔娘家.娘家失火,全家被烧死,无一生还.微妙不得已改嫁一无业酒徒.一夜酒徒酗酒回家,微妙因刚生产不能前去开门.酒徒破门而入,撕打微妙,并生煎刚生婴儿逼迫共食.微妙不堪忍受虐待,被迫出逃.在路中墓园边歇息遇到一为新丧妻子上坟的长者子.微妙感其情诚,与长者子结夫妻.新婚七日,丈夫暴病而死,微妙被活埋殉葬.盗墓贼半夜来掘墓,微妙没死获救.贼头子见微妙美貌强迫为妻,不久盗墓贼犯案,判为死罪.按国法民俗,微妙再次殉葬.不幸半夜野狼来挖新坟,微妙再次还生.历经劫难,微妙不知怎么活下去,去找佛祖释迦牟尼.佛祖为微妙受戒,收为弟子,并向微妙讲述了前世因缘:你的前世曾是一个富贵长大夫人. 因大夫人不生儿子,又娶了小妻,小妻年轻美貌长者宠爱.不久生一男儿大夫人嫉妒,害怕小妻儿子长大后,继承家业,因而心生恶念,用铁针刺入婴儿脑门婴儿不几天死去.小妻怀疑是大夫人所为,前去质问大夫人发誓:"若杀你子,使我生生世世,夫为蛇杀所生之子,水漂狼食,自啖其子,自见生埋,父母大小,失火而死...."你现世改嫁三次,活埋两次,就是你前世所发咒誓。

敦煌莫高窟壁中的故事与传说古代文化传承与教育启示

敦煌莫高窟壁中的故事与传说古代文化传承与教育启示

敦煌莫高窟壁中的故事与传说古代文化传承与教育启示敦煌莫高窟壁中的故事与传说:古代文化传承与教育启示敦煌莫高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震撼人心的壁画而闻名于世。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座壁画艺术的瑰宝不仅传承了古代文化的智慧和美学观念,也留下了许多令人讶异和感慨的故事与传说。

这些故事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对古代文化的了解,更带给我们宝贵的教育启示。

首先,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描绘了大量宗教故事,如佛教中的生死轮回、神话传说等。

这些故事以画面的形式展现,让人们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感受其中蕴含的道理和哲学思想。

例如,《地藏经》中有一则故事描述了一个母亲为了救活她已经死亡的孩子而坚持不懈地做善事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坚持善行,奉献和助人是人生道路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品质。

其次,敦煌莫高窟壁画中还描绘了古代社会的生活场景和历史事件,如贸易活动、宴会、宫廷生活等。

这些画面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使我们能够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例如,在一幅画中,描绘了丝绸之路上的商旅和他们的行头。

这幅画告诉我们,敦煌曾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也反映了当时经济繁荣和外交关系的密切。

另外,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还反映了古代文化的交融和多元性。

在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等不同宗教的图像和符号共存。

这种宗教多元性反映了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各种宗教和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的历史背景。

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多元宽容的教育启示,敦促我们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和信仰,共同建立和谐的社会。

除了美丽的壁画,敦煌莫高窟还涌现出许多与它们有关的传说和故事。

其中最有名的是关于莫高窟的发现和保护的故事。

据传说,在唐代,一名僧人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壁画,亲自雕刻了一个石像,将自己的形象融入其中。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也教导我们珍惜和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以便将其传承给后代。

总的来说,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故事与传说不仅是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延续,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育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敦煌壁画讲述传奇故事(组图)敦煌的佛传故事壁画是我国早期连环画的鼻祖,它是描述释迦牟尼成长出家、苦修悟道、降魔成佛以及涅槃等传记性神话的叙事性连环画。

这些壁画往往场面宏大复杂,内容丰富细致,叙事妙趣横生,人物细腻生动,色彩绚丽多姿,用高度概括的艺术画面阐述朴素的惩恶扬善思想,从而成为世界艺术史上的瑰宝。

敦煌早期佛传壁画多以单幅为主,具有强烈的西域格调和浓郁的装饰意味,隋唐后多为巨幅连环画形式,将不同时空人物故事组合在一起,按情节突出主要人物,叙事更加妙趣横生。

《乘象入胎》《夜半逾城》乘象入胎夜半逾城《乘象入胎》《夜半逾城》是敦煌故事壁画中最具装饰美感的作品,描绘了释迦牟尼入胎出生以及克服艰难寻求真谛的两个神话传说。

《乘象入胎》壁画,描绘其母摩耶夫人梦见一位菩萨乘白象而有身孕的画面:古代印度波罗奈国,疆域辽阔,兵强马壮。

国王净饭王,年老无子。

一日,国王的夫人摩耶在睡梦中梦见天空中有一人坐乘白象,周围大放光明,普照天下,并有天人散花奏乐,由空中飞下,之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夫人从梦中惊醒,告之净饭王,国王不知此梦是否吉祥,便请相师占梦,相师说:“此梦预示圣神已来府降胎。

太子以后,在家当为转轮圣王,出家学道当得作佛,度脱十方。

”表示能仁(或护明)菩萨化乘白象,投入摩耶夫人胎中。

乘象入胎是佛传故事中最流行的题材之一,在壁画中多有表现。

《夜半逾城》壁画的故事情节生动:释迦牟尼涅槃图太子在出外游观后更欲出家。

太子二十九岁那年的四月七日夜里,太子决心离世出家,急命马夫车匿为他备马,白马不忍太子离去,前后跳踏,不愿让太子接近,太子扶拍马背,口说颂偈,才得以上马。

骑上白马,离宫而去。

此时国中人均昏睡不醒,为了不使马蹄踏地时发出声响,天神托起马蹄,腾空而起。

行至城门,在诸天的帮助下城门无声而开,太子乘犍陟马逾城而出,开始了漫长的苦行生活。

这一故事是莫高窟佛传故事中最流行的题材,早期画面构图简单仅绘出太子骑白马一情节,之后情节及画面有了进一步的丰富。

举哀图《涅槃图》是敦煌故事壁画的重要内容,涅槃指灭尽烦恼解脱生死。

早期《涅槃图》用色简捷,笔触强烈,人物分布排列简单。

隋以后,《涅槃图》形成规模较大的独立涅磐经变故事,强化叙事情节,突出表现人物内心世界,整个画面趋于写实。

除《涅槃图》外,还有表现各国哀悼释迦牟尼涅槃的故事壁画,如第158窟中的《举哀图》,画工们用线描方式准确把握各国人物形象特征,不仅鲜明生动地刻画出当时各国的人情风貌,还以写实方式准确记录不同的哀悼习俗,是十分珍贵的民俗画史和历史人文艺术史资料。

画面中人物完全写实,嚎啕悲泣和捶胸顿足等情态被刻画得淋漓尽致,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

第158窟的涅槃像。

长16米,枕右手侧身而卧,比例度,姿态自然,似睡非睡,心境恬静;出神入化地刻画出释迦牟尼涅槃时安详自信、泰然而往的形象。

与四周充满哀悼的壁画人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些佛的弟子们和各国王子们中间,修行功德圆满,果位很高的神态自然,心境平静,而果位不高的尚未脱离尘俗情思,以为佛陀真的死了,就嚎啕大哭,击头捶胸,切鼻、割耳、穿胸、刺腹,痛不欲生,表现了世俗的柔子之情。

佛床下还有奏乐跳舞、翻筋斗者,他们都是佛的反对派,以为佛是真的死了。

当然,佛教徒不是真的表现他们高兴,而是讽刺他们愚昧无知。

这尊优美的巨型卧佛,体现了佛教只有美的身体,才能主载美的心灵。

九色鹿本生故事《九色鹿》被确认是中国最早的连环画。

这组故事壁画人物众多,构图紧凑独特,特别注重人物内心活动和面部表情刻画。

该壁画通过描述古印度恒河边一只善良的九色鹿救一溺水人却被出卖的过程,讲释了迦牟尼前世“轮回”的故事,该连环画构图别具匠心,共有8个情节,画工却把故事高潮安排在中央,引导人们在读画时最大限度地关注情节。

古印度恒河边,有一只美丽的鹿,她身上的毛色由九种不同的颜色组成,姿态健美,动人心魄。

一天,九色鹿在恒河里奋力救起一个失足溺水者,当溺水者要报答它时,九色鹿只是要求他保守见过自己这个秘密来作为回报。

溺水者满口答应,谢恩而去。

豪华的宫殿里,王后梦见美丽的九色鹿,她一心想用多彩的鹿皮做褥子,用鹿角做佛柄。

在王后一再的恳求下,国王爱妻心切,最终答应了她昭告天下寻找九色鹿。

重金悬赏之下,那个溺水者禁不住向国王透露了秘密,并给国王和他的军队带路去猎杀九色鹿。

九色鹿虽有好友乌鸦的报信,终还是没有来得及避开。

当它见到那个溺水者时,悲愤的眼泪流下了眼角。

它用人语向国王说明了一切,被感动的国王从此下令不许任何人伤害、捕捉九色鹿。

而那个溺水者因为自食其言,顿时浑身长疮,满口腥臭。

《佛说九色鹿经》最后说道:“是时夫人者孙陀利是也。

是时乌者阿难是也。

时溺人者调达是也。

时鹿者我身是也。

调达与我世世有怨。

阿难有至意得道。

”将故事中的角色和释迦牟尼身边的人联系起来,更将他们前世的因缘一并理清。

《化城喻品》《强盗成佛》追求扬善惩恶思想五百强盗成佛敦煌故事壁画另一个特点,就是追求朴素的惩恶扬善理想。

其中,《化城喻品》壁画和《强盗成佛》壁画是其中的典型。

《化城喻品》壁画描绘了一群人取宝时,因路途遥远困难重重,心生畏惧不愿前行时,佛陀幻化出一座城池让大家休憩的故事。

画面中山水以线描勾勒,以青绿重色晕染,树木勾勒笔法严谨,体现出唐代李思训一派青绿山水的原貌。

从敦煌壁画中保存下来的这些山水画,是宋代以后逐渐被人遗忘了的青绿山水真迹,《强盗成佛》壁画则描绘了五百强盗作乱却最终皈依佛门的故事。

从前,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

在古印度南部,有个侨萨罗王国。

国中出了五百个强盗,占山扎寨,拦路抢劫,打家劫舍,杀人放火,无恶不做,商客游人和地方百姓深受其害。

地方官员多次用兵,终不获胜。

只好报知国王,国王派精兵良将前来征剿,经过激烈的战斗,五百强盗战败全部当了俘虏。

国王决定,对人们恨之人骨的五百强盗处以酷刑。

这天,刑场戒备森严,杀气腾腾。

兵士手持尖刀将赤身裸体、披头散发、捆在刑柱上的强盗双眼全部挖掉,有的还割掉鼻子、耳朵,然后放逐到荒无人迹的深山老林中。

这座山谷林木葱笼,狼嗥虎啸,阴森恐惧,衣食无着。

强盗们悲愤欲绝,撕心裂肺地绝望地嚎叫着。

凄惨的呼叫声传遍四野,也传进了释迦牟尼佛的耳朵。

知道这是五百强盗在生死线上挣扎呼救,便用神力送来了香山妙药,吹进了五百强盗的眼眶。

霎时,个个双眼重又见到光明。

释迦牟尼亲临山谷,给五百强盗讲经说法:“正是你们以前作恶多端,才有今天的苦难。

只要洗心革面,弃恶从善,皈依沸门,就能赎清罪孽,修成正果,脱离苦海,进入极乐世界。

”众强盗听了佛的教诲俯首悔过,口称尊师,成了佛门弟子。

从此,山谷中的森林被称作“得眼林”。

很多年后,当年的五百强盗终于修成正果,成为五百罗汉。

此图采用中国传统的横卷式连环画构图,按情节先后顺序将故事组织在完整的空间环境中。

画面构图严谨,结构紧凑,情节连贯,情景交融。

图中作战与施刑场面气氛紧张,而皈依和参禅场景却相当宁静,对比鲜明。

整组故事由建筑物和山石树木进行分隔和连接,使故事完整展现在自然之中。

画面上部均有飞天舞动,与下部自然场景形成对比,具有强烈的装饰艺术美感。

尸毗王割肉救鸽佛成道之前的修行事迹,称为“本生故事”。

在敦煌莫高窟二五四窟(北魏)北壁的壁画中,用绘画的形式描述了尸毗王“割肉救鸽”的事迹,只画了割肉和过秤两个情节,属莫高窟最早的连环故事画之一。

早在释迦牟尼佛的前身,为尸毗王时,慈悲仁厚,广行菩萨道,唯求作佛。

帝释和毗首羯磨为试探尸毗王的慈悲与道心,就相约化成老鹰和鸽子,演出猎食逃命记。

鸽子躲入国王臂弯,老鹰疾飞猛追前来;国王表明救护一切众生的决心,老鹰抱怨道:“您渡一切众生,难道我不在一切众生之内吗?为何唯独不受您的悲悯而抢夺我的食物?”国王说:“我曾发愿,若有众生前来投奔归附,必当保护。

你需要什么食物?尽管说,我也一定满你的愿。

”老鹰毫不客气,直索“新杀热肉”国王深思,“这就难了,不杀生,如何取得呢?想我这身躯,老病死之后,转瞬间即腐败臭烂,既然老鹰要,就布施给它吧!”于是国王唤人拿刀,自己割下大腿肉给老鹰。

不料老鹰竟然还要求:“我要你肉的重量与鸽子相当,斤两可别骗我呀”国王又命左右拿来天平,让鸽子停在一端、另一端摆国王割下的身肉。

奇怪的是,此时鸽子重量急遽增加,国王身肉相对变轻。

全身肉几乎割完了,还是小鸽子重。

国王菩萨决心舍尽全身,以求与鸽子等重,于是奋力挣扎要爬上天平。

鲜血淋漓、颤抖摇晃的身躯,连老鹰看了也不忍。

“大王,您这是何苦?鸽子还我就得了。

”国王坚持悲愿,以手攀爬秤子,不料一使力,肉尽筋断,失控摔跌在地,却再度起身上秤。

其心坚定无悔,感得大地震动、枯树生华,天降香雨、天女歌赞此菩萨必当成佛。

国王便作誓愿,“我割肉血流,不嗔不恼,一心不闷以求佛道者,我身当即平复如故。

”霎时,身体恢复完好如初。

人天见之,皆大悲喜。

释迦牟尼佛于是圆满布施波罗密。

原来,白鸽是帝释天变的,老鹰是毗首翔摩变的。

他们用这种方法来考验尸毗王对佛、对普度众生的坚定至诚。

尸毗王割肉救鸽图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佛陀曾向弟子开示累世修菩萨行的事迹,在众人的恭敬虔诚中,佛陀以手轻触大地,显现六种震动之瑞相,一座七宝佛塔从地涌出。

弟子阿难开启塔门,见一七宝函,其内雪白舍利无数。

佛陀观见,随即赞颂曰:“菩萨殊胜功德,是勤修六度行。

故勇猛求菩提,持大舍心无倦。

”佛陀教导比丘们,应该顶礼此舍利!因为舍利是无上戒定慧所修而成,继而宣说这则“萨埵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揭示前身修行菩萨道乃至成佛的精进,而这则故事在敦煌莫高窟二五四窟(北魏)南壁中以本生故事画的形式向人们展示出来。

久远以前,有位国王名号大车,他有三位王子,其中小王子名曰摩诃萨埵。

一天,三位王子游赏山野谷地,来到一处竹林。

见一母虎新产七子,看似多日未进食,奄奄一息。

大王子说:“七只幼虎缠身,母老虎无暇觅食,最后饿坏了,一定是把幼虎给吃了。

”二太子附和道:“可怜啊!这些老虎势必无法活命,我有什么能力帮助它们呢?”小太子摩诃萨埵不发一言,深思我这身体千百劫来生死不休,未曾有真实利益,今日为救老虎,何不能舍弃呢?此身之大用,在于能行大善业、于生死轮回中作大慈航。

若舍离这些,此身不过一具躯壳罢了。

我应舍对身体的执着,以求无上究竟涅槃,离悲忧无常苦恼,成就一切智,布施一切众生无量法乐。

小王子生起大勇心,悲愿力又增强其信念。

但顾虑两位皇兄,故请其先行回宫。

于是摩诃萨埵太子来到虎穴,脱去衣裳,挂于竹枝,然后躺卧老虎前面,但老虎饿极耗弱,无力吃他。

慈悲的太子见状,就以干竹枝刺颈出血,舍身饲虎。

一时感得大地六大震动,如风激水,涌没不安,天地日月昏暗,天雨众华,缤纷坠遍竹林。

虚空一切天人,皆共赞叹。

这时饿虎舐血啖肉皆尽,唯留余骨。

国王皇后身处宫中,忽梦不祥。

这时惊闻宫女禀报,小太子外出历久未归。

国王派员四处寻找,最后得报王子舍身之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