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魏氏梭菌病

合集下载

猪梭菌性肠炎发病情况与常见预防防治措施

猪梭菌性肠炎发病情况与常见预防防治措施

DOI:10.3969/j.issn.1003-1650.2024.03.030猪魏氏梭菌性肠炎,又称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通常称为仔猪红痢,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零星流行,流行于各省,近年来,该病发生有增多趋势。

本病是由于感染猪魏氏梭菌而发生的一种传染病,各年龄猪群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以深秋和初冬为甚,初生至1周龄仔猪最容易感染该病,随日龄增长,猪发病率下降。

魏氏梭菌性肠炎并非常见疾病,但却是突发的疾病,起病时间短暂,有症状时不易治愈,死亡率较高,是危害养殖业最主要的疾病之一,应该引起广大兽药技术人员及养殖户的高度重视。

一、魏氏梭菌概述魏氏梭菌是一种普遍存在于自然界的细菌,它可以通过土壤、河流、湖泊等环境进入人体,也可以通过污水和粪便进入人体。

养殖场是魏氏梭菌的主要传播区域,它的血清型多种多样,常见的有A、C、D三种类型,其中A型感染占绝大多数。

魏氏梭菌是一种革兰氏染色阳性大杆菌,可以成单存在或几个连接成一串似腊肠样,表面没有鞭毛而无法移动,在动物体和含有血清的培养基上均可形成荚膜。

直接从动物体中分离得到的魏氏梭菌大多是繁殖体,具有较强的代谢和活性,但是抵抗不良因素能力较弱,极易被害。

不良环境下收集到的魏氏梭菌,大多呈芽孢体形态,芽孢在菌体的中部,宽比菌体大,椭圆形,端头狭长中部宽大,似梭形而得名梭菌。

芽孢体具有抗外界不良因素,耐热,耐紫外线等特性,在干燥的环境下可以生存几个月,它可以在土壤里生存几年,毒力却没有减弱,对多种消毒剂均不灵敏。

二、发病机理猪感染魏氏梭菌后,致病菌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2种方式的。

第一类为毒素侵袭,魏氏梭菌经口入肠后,首先大量繁殖,繁殖过程中有大量代谢产物生成,这类产品主要是对人体有毒的毒素,能引起肠粘膜损害,使之增粗加厚,在病的中,后期发生脱落,减薄,甚至发生肠穿孔而诱发腹膜炎。

一些毒素也可以被吸收到血液中,随着血液流动到身体各处组织细胞,诱发器官功能衰退,甚至发生难以复原的器质性病变。

猪魏氏梭菌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

猪魏氏梭菌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

猪魏氏梭菌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猪魏氏梭菌病是一种由猪魏氏梭菌引起的猪类传染病,主要发生在猪只中,严重影响猪群的健康发展。

该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剖检变化以及防控措施是我们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知识,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一、猪魏氏梭菌病的发病原因猪魏氏梭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当猪只摄入了含有猪魏氏梭菌的饲料或水,或者接触了患有该病的猪只、污染的环境等,都可能引起感染。

猪只的应激反应也会降低其自身的抵抗力,容易感染该病。

猪魏氏梭菌病的临床症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消化系统症状:病猪出现食欲不振、厌食、不同程度的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严重时甚至出现血便。

2. 神经系统症状:患病的猪只常常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倦怠、昏睡、瘫痪等。

3. 呼吸系统症状:病猪出现呼吸急促、发绀等呼吸系统症状,严重的病例还会出现呼吸衰竭。

4. 全身症状:患病的猪只还可能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体重减轻等。

1. 内脏器官病变:病变主要在肠道、肝脏和淋巴组织等内脏器官,表现为肠道充血、水肿、黏膜糜烂、溃疡、脓肿等。

2. 组织病变:患病猪只的肌肉组织也可能出现病变,主要表现为浸润性炎症、坏死等。

3. 特殊病变:在某些病例中,还可能出现特殊的病变,如肝脏出现黄色肉芽肿、肠胃道出现动脉栓塞等。

针对猪魏氏梭菌病的防控,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1. 疫苗接种:对猪只进行定期的疫苗接种,提高猪只的抵抗力,预防疫情的发生。

2. 环境卫生:保持猪场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对猪舍、饮水设施、饲料等进行消毒和清洁,减少猪魏氏梭菌的传播。

3. 合理饲养管理:加强猪只的饲养管理,提高猪只的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4. 早期发现和隔离:定期对猪只进行体检,一旦发现症状异常的猪只,及时进行隔离和治疗,防止病情扩散。

5. 合理使用抗生素:在猪魏氏梭菌病的治疗过程中,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导致细菌耐药。

猪魏氏梭菌病是一种常见的猪类传染病,对猪群的健康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猪魏氏梭菌病

猪魏氏梭菌病

不分性别,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死亡率极高,是严重危害养猪养猪业的重要疾病。

1、流行病学
在高温潮湿的条件下流行且本病不分年龄性别品种均可发病。

在仔猪和种猪中发生率高于育肥猪,仔猪可暴发流行,常整窝发病,病死率20%—70%,种猪和育肥猪呈零星散发,中猪和成猪常突然发病,病程极短,如救治不及时很快死亡,也有不见任何先兆症状突然死亡。

本病常见于1—3日仔猪,1周龄以上仔猪发病率要减少,育肥猪、成年猪多发于90—180日龄,很多病例来不及治疗而死亡,且猪场一旦发生本病不易清除。

2、临床症状
发病前都有大便秘结现象。

发病时见腹部浑圆如鼓,猪腹痛难忍而起卧不安,摇头、摆尾,趴开后肢作排粪尿姿势,但未排出粪尿,呼吸急促,口吐白沫。

如发病于晚间,晚餐时会把料吃得干干净净,早晨见死在栏里。

尸体僵硬,腹胀隆起,口鼻流白沫。

解剖病死猪,见胃膨胀,充满气体和很多粥状物,大约8~9小时吃的饲料还未排空。

胃粘膜脱落,胃壁薄,胃底有出血斑。

小肠黏膜出血,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肿大。

大肠内多圆形硬粪。

肾弥满针尖样出血,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

3、诊断
组织抹片镜检镜检可见到一种革兰氏染色呈阳性、两端钝圆、短杆状直杆菌,单个存在或排列成链状。

美蓝染色可见蓝色、两端钝圆、短杆状或直杆状细菌,单个存在或排成链状。

分离培养结果接种病料的培养基厌氧培养48h后,可见在血液营养琼脂培养基上有细菌生长。

菌落形态为灰色,圆形突起,边缘整齐,表面光滑,半透明,并且出现α、β双溶血环;需氧培养未见细菌生长;在液体培养基中厌气培养呈均匀浑浊,并有气泡产生。

4、预防。

猪魏氏梭菌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

猪魏氏梭菌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

猪魏氏梭菌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猪魏氏梭菌病是一种由猪魏氏梭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病原微生物在猪场内传播而引起。

猪魏氏梭菌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剖检变化以及防控措施对于猪场的健康和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猪魏氏梭菌病的相关知识进行介绍,以便加强猪场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一、猪魏氏梭菌病的发病原因猪魏氏梭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属于厌氧菌。

它主要存在于猪场内各种废水、粪便和土壤中,能够在环境中长期存活。

猪魏氏梭菌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猪只摄入受污染的饲料、水源或其他物品后会引起猪魏氏梭菌病的发生。

猪魏氏梭菌还可以通过皮肤损伤、呼吸道感染等途径传播。

二、临床症状1. 急性型猪魏氏梭菌病急性型猪魏氏梭菌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烧、拉稀、腹泻、厌食、体重下降等。

患病猪只会出现粪便呈浆液样混合血、肠绞痛以及胁腹局部压痛等情况,病情严重时甚至会发生败血症。

2. 慢性型猪魏氏梭菌病慢性型猪魏氏梭菌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慢性腹泻、体重下降、生长迟缓、毛色粗糙等。

患病猪只的粪便有时会呈现黄绿色水样便,严重时可引起营养不良和免疫抵抗力下降。

三、剖检变化猪魏氏梭菌病的剖检变化主要表现在肠道和内脏器官上。

患病猪只的肠道黏膜出现水肿、充血、糜烂、出血等变化,肠壁变薄且失去弹性。

患病猪只的肝脏、肾脏等内脏器官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害。

四、防控措施1. 加强猪场卫生管理定期清洁和消毒猪场,清除粪便和污染物,避免猪圈内的细菌滋生。

对饲料、水源进行卫生监测和处理,确保猪只摄入的食物和水源不受污染。

2. 合理饲养管理严格执行科学的饲养管理制度,定期对猪只进行健康监测,及时发现疾病的早期症状。

避免过度密集饲养和长期的混龙饲养,减少猪只的应激情况。

3. 使用抗生素对猪只进行抗生素预防和治疗,减轻疾病给猪只造成的损失。

抗生素的使用需谨慎,必须在兽医的指导下进行。

4. 提高猪只免疫力定期对猪只进行疫苗接种,提高猪只的免疫力,增强其抵抗病原菌的能力。

猪魏氏梭菌病的预防与治疗

猪魏氏梭菌病的预防与治疗

猪魏氏梭菌病由产气荚膜梭菌感染所引起,该菌又称魏氏梭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由于能形成抗逆性极强的芽孢体,使得该菌能在养殖环境中长期存在,通过常规消毒方法难以完全杀灭,很多发生本病的猪场即使停养数年,再次复养时仍会对新批次的猪造成感染,从而对养殖效益产生影响。

为了能帮助大家更加科学地防控本病,笔者就此病的预防与治疗为话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大家作一下交流。

1病原简介魏氏梭菌是一种革兰氏染色呈阳性的大杆菌,恶劣环境下可产生芽孢,芽孢对环境的抵抗力非常强,耐干燥、耐酸、耐碱、耐紫外线、耐高温,常规消毒方法难以彻底杀灭。

染色后显微观察可见其为梭杆状,椭圆形,芽孢位于菌体中央,宽度大于菌体,周身无鞭毛,不运动,在动物体内及含有血清的培养基中采集的菌体有荚膜,这也是该菌的特点之一。

魏氏梭菌临床血清型众多,猪以A 、C 、D 三种血清型发病率最高。

魏氏梭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野外土壤中很容易分离到,生活污水、动物粪便、屠宰场下脚料、湖泊河流等也是魏氏梭菌常存在的地方,可对多种动物产生感染,如鸡、鸭、鹅、牛、羊、犬以及野生动物等。

动物感染后前期以肠炎表现为主,后期随着毒素被吸收和机体免疫力的下降,症状开始表现在全身,治疗不及时很容易引发死亡[1]。

繁殖体的魏氏梭菌对环境不良因素的抵抗力比较弱,一旦形成芽孢后,其抵抗力可增加数十倍甚至百倍。

2临床表现本病在流行病学上以散发为主,不会发生大规模的集中暴发,一般存栏量较大的猪场呈现出偶尔发现一头猪或数头猪感染的现象。

急性病例前期症状并不明显,发病后就突然倒地,继而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升高,机体极度缺氧,可视黏膜及体表松软皮肤发绀发紫,尤以下腹部、耳根、鼻盘等处最为明显。

随后四肢开始强烈抽搐,如划水样游动,全身肌肉也不自主打颤,受外界刺激时颤抖更加剧烈,如用手拍打其身体,猪的反应便更为强烈。

由于发病较急,出现症状后的数小时内就开始角弓反张,鼻孔、口腔流出少量的带泡沫的血样物。

猪魏氏梭菌病的病因与综合防控

猪魏氏梭菌病的病因与综合防控

2020年第03期猪魏氏梭菌病的发病较为突然,其潜伏期很短,很多患病猪还没有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就已死亡,给养殖场户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1发病原因猪魏氏梭菌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通常由感染产气荚膜梭菌引发,其高发期为阴雨潮湿、气候寒冷之时。

该病的发病范围较广,各种年龄和品种的猪都可发病,种公猪、哺乳仔猪尤其高发,其中,仔猪为暴发流行,成年猪、中大猪为零星散发。

猪魏氏梭菌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有:该病是由魏氏梭菌感染所致,魏氏梭菌进到猪的胃肠道后会在短时间内快速繁殖发酵产气;猪由于短时间内难以及时排出体内气体而导致腹围膨大、便秘,甚至死亡。

若病猪同时还混合感染了其它病菌(包括巴氏杆菌、沙门氏菌等),病情会进一步恶化。

魏氏梭菌是自然界中常在的条件致病菌人畜粪便、土壤、尘埃、或水体尤其在大雨之后的污泥中都有分布。

在炎热的夏季饲料较易发霉变质并产生较多的霉菌毒素;猪采食后会在短时间内出现胀气、消化不良等症状,尤其是缺乏运动的母猪更易出现猪魏氏梭菌病。

2综合防控措施若养猪场内出现了猪魏氏梭菌病,则须在第一时间内对病猪进行隔离封锁,及时将进行无害化处理采取,并对其产生的粪便、垃圾进行清除。

与此同时,给受该病威胁的母猪紧急免疫接种猪魏氏梭菌多价苗,第二次免疫需在30d 内完成,以防止猪魏氏梭菌病的蔓延与扩大。

为了给病猪止酵消气,可将一定量的酒精与鱼石脂充分混合之后给病猪灌服;或直接给病猪灌服一定量的人工盐(100~150g )、石蜡油(200~300m L )。

同时可将适量的水溶性阿莫西林加入到饮水中,再将适量的泰妙菌素、碳酸氢钠加入到饲料中。

人工放气是指将胃导管直接插入到病猪的胃中,缓慢地将其胃中的气体释放出来,再灌入2.5kg 的高锰酸钾溶液(浓度为0.1%),以便能够让病猪的胃内容物迅速排出;也可进行针剌放气,并给胀气严重的病猪静脉注射碳酸氢钠、甲硝唑、生理盐水等。

防控猪魏氏梭菌病,首先应该做好清洁和消毒工作,为生猪提供清新舒适的生存环境;应彻底清理运输车辆、猪圈、附属设备上的有机物质;无论是人员,还是车辆,只要进出养殖场均应及时消毒,消毒效果好的消毒剂有戊二醛、洗涤剂等。

猪魏氏梭菌治疗方案

猪魏氏梭菌治疗方案
-对于重症病例,可考虑采用联合用药和辅助疗法,如补液、电解质平衡调整等。
4.病例管理
-对确诊病猪立即隔离治疗,避免与健康猪接触。
-对病猪进行个别护理,提供清洁饮水和易消化的饲料。
-治疗期间密切监测病猪的临床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合法合规性保障
-治疗过程中严格遵守国家关于兽药使用的法律法规,确保用药合规。
-避免使用禁用药物,减少药物残留,保障食品安全。
-对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保护环境不受污染。
五、预期成效
-提高猪魏氏梭菌病的治愈率,减少死亡率。
-降低猪场的整体健康水平。
-增强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减少疾病传播风险。
六、注意事项
-本方案需结合猪场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不可盲目套用。
3.药物治疗
(1)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常用抗生素有:头孢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等。
(2)治疗过程中,注意药物剂量和疗程,避免产生耐药性。
(3)治疗期间,加强病猪护理,保持猪舍干燥、通风,降低应激因素。
4.免疫预防
(1)接种猪魏氏梭菌疫苗,提高猪群免疫力。
(2)根据当地疫情和疫苗接种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三、治疗方案
1.早期诊断
(1)加强饲养管理,密切观察猪群健康状况,发现疑似病例,立即隔离观察。
(2)采集病猪粪便、病变组织等样本,送检进行细菌分离、鉴定,确认病原。
2.隔离与消毒
(1)对确诊病猪进行隔离治疗,避免交叉感染。
(2)加强猪舍环境卫生管理,定期对猪舍、饲料、饮水、用具等进行消毒,减少病原菌传播。
猪魏氏梭菌治疗方案
菌治疗方案
第1篇
一、方案背景
近年来,我国生猪养殖业发展迅速,但在养殖过程中,猪魏氏梭菌病作为一种常见的细菌性疾病,对养殖业造成了较大的损失。为有效防控猪魏氏梭菌病,降低养殖户经济损失,本方案针对猪魏氏梭菌病的特点,制定了一套合法合规的治疗方案。

猪魏氏梭菌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

猪魏氏梭菌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

猪魏氏梭菌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防控措施【摘要】猪魏氏梭菌病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猪病,引起猪群的重大经济损失。

本文从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

介绍了猪魏氏梭菌病的概述,然后分析了病原菌感染的原因。

随后,描述了病症在猪身上的具体表现,包括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症状。

接着,阐述了病理学上的变化,如溃疡性出血性肠炎等。

提出了在防控方面的措施,包括做好环境卫生、加强饲养管理和合理用药等方面的建议。

本文探讨了猪魏氏梭菌病的全面内容,强调了对该病的防治意义,希望可以帮助养猪户更好地预防和控制这种疾病。

【关键词】猪魏氏梭菌病、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剖检变化、防控措施、防治意义1. 引言1.1 猪魏氏梭菌病概述猪魏氏梭菌病,又称猪脆性梭菌病,是一种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急性传染性胃肠炎病。

该疾病在猪群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严重影响了养殖业的发展。

猪魏氏梭菌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饲料和环境中受到感染的梭菌繁殖引起,病原体主要通过口腔、肠道等途径传播。

临床症状表现为猪只出现腹泻、厌食、呕吐、腹痛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脱水、萎缩和死亡。

剖检变化主要在胃肠道系统内可见充血、水肿、出血、溃疡等病变,肠黏膜呈现灰白色,故名脆性。

为了有效控制猪魏氏梭菌病的传播,防控措施包括对饲料和环境进行消毒、加强猪群的管理和监测,提高生猪的免疫力等方面的措施。

猪魏氏梭菌病的防治意义在于减少猪只的感染率和死亡率,保障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2. 正文2.1 发病原因猪魏氏梭菌病是由猪魏氏梭菌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其发病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环境因素:猪魏氏梭菌主要存在于土壤、粪便、水源等环境中,猪只在受到这些环境中病原体的暴露后才会感染猪魏氏梭菌。

2. 饲养管理不当:过度密集饲养、饲料不洁、饮水不清洁等因素会增加猪只感染猪魏氏梭菌的风险。

3. 病原菌传播:猪只之间通过呼吸道分泌物、排泄物等途径直接或间接传播猪魏氏梭菌,造成疾病传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氏梭菌可出现在人畜粪便、土壤、水、和尘埃中,该菌群属典型的条件性致病菌,它可引发地区性流行病,对畜牧业的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每年都有大量的动物因不同类型魏氏梭菌感染而死亡。

如牛肠炎、仔猪坏死性肠炎、兔子肠炎等。

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发生家畜猝死症与该菌有关,发病急、病程短、无任何前期症状而突然死亡,而且死亡率极高。

1 病原学
1.1分类
本菌可产生多种外毒素及酶类。

根据魏氏梭菌所合成分泌的主要毒素,可以将其分为A,B,C,D,E型,其中A型能够感染到人,形成气肿疽,死亡率不一,B、C、D型特别与动物的肠道感染关系密切。

1.2形态及染色特征
两端钝圆,粗大杆菌,单在或成双排列,短链较少,无鞭毛,不能运动,在动物机体里或含血液的培养基中可形成荚膜,无芽孢,革兰氏阳性。

1.3 生化特性
牛乳培养基中“暴烈发酵”,即接种培养8—10小时后牛乳被酸凝,同时产生大量的气体,使凝块变多孔的海绵状,严重时被冲成数段甚至喷出试管外。

1.4 培养特性
厌氧菌, 对营养要求、厌氧要求不高。

部分菌可使牛肉块变成为粉红色。

在普通培养基上均易生长,在葡萄糖血琼脂上的菌落特征:圆形、光滑、隆起、淡黄色、直径2—4mm、有的形成圆盘形,边缘成锯齿状。

多次传代后,表面有辐射状条纹的“勋章”样且菌落周围有棕色溶血区。

有时为双环溶血,内环透明,外环淡绿色。

2 流行病学
本病80年代已在我省零星散发,近几年有上升趋势。

并且在我国的四川、江苏、吉林、安徽、河南、山东、福建、陕西等省广泛流行过,A型为主要病原菌,其它因素协同作用。

本病多数在秋末冬初尤其在气候变化异常,阴雨潮湿的条件下流行且本病不分年龄性别品种均可发病。

在仔猪和种猪中发生率高于育肥猪,仔猪可暴发流行,常整窝发病,病死率20%—70%,种猪和育肥猪呈零星散发,中猪和成猪常
突然发病,病程极短,如救治不及时很快死亡,也有不见任何先兆症状突然死亡。

本病常见于1—3日仔猪,1周龄以上仔猪发病率要减少,育肥猪、成年猪多发于90—180日龄,很多病例来不及治疗而死亡,且猪场一旦发生本病不易清除。

牛以零星散发为主,多发于7月龄至4岁龄,孕母牛发病率高。

3 临床症状
体温升高到39—40.5℃,呼吸60—80次/分钟,脉搏90—11次/分钟。

病程短、死亡快、发病后一般在几分钟、几十分钟或几小时内死亡。

腹部臌胀明显,耳尖,蹄部,鼻唇部发绀,食欲减少,废绝,精神沉郁。

表现神经症状,乱冲乱撞,转圈,倒地,口流白沫或红色泡沫,四肢划动,全身肌肉颤抖,抽搐,怪叫,呻吟。

呼吸困难。

也有不具任何先兆症状者突然死亡。

粪便呈深绿色或褐色。

有时见有血便,并有特殊恶臭味,污染肛门周围、后肢、尾部皮毛。

仔猪表现为红色下痢,与大肠杆菌合并感染时拉黄色、黄红色、土灰色稀粪,脱水消瘦,部分猪呕吐,体质弱。

4 剖检病变
以肠道出血为特征,尤以空肠段最为显著。

淋巴结腹股沟,肠系膜淋巴结出血,红白相间,呈大理石样变水肿多汁。

胸腹腔胸腹腔积液且呈黄色。

心脏心肌变软变薄,心肌表面有树枝状充血,心包积液,心内外膜、心耳充血。

肠肠腔充气,特别是小肠臌气,肠壁松弛,使肠粘膜变得薄而透明,浆膜有出血斑,空肠与回肠充满胶冻状液体。

部分粘膜坏死形成溃疡。

盲肠粘膜有出血斑点。

内有稀粪且有气体
胃胃充满内容物及气体,胃粘膜脱落,胃浆粘膜血管充血。

肝肝肿大,质地脆易碎,病程长者呈土黄色。

胆囊肿大,充满胆汁。

脾肿大2—3倍,甚至肿大破裂,周边也有出血点。

肾淤血,有的有白斑。

肺肺充血,出血,气管环充血。

且气管或支气管中常带有白色或红色泡沫。

有些病例生前咯血。

5 实验室诊断
5.1 采集病死猪的空肠,回肠,盲肠,肠粘膜以及心血、肝脏病变组织。

5.2 直接涂片瑞氏染色,多量两端钝圆的粗大杆菌,有荚膜,部分菌体中央或近端有芽孢,芽孢小于菌体横径。

5.3 将被检材料接种肉肝汤培养基及紫奶培养基,置37℃温箱厌氧培养经6—8小时,肉肝汤变得混浊并产生大量气体。

紫奶培养基中牛乳凝团成多孔的海绵状凝块即“暴力发酵”。

5.4 牛奶培养由于本菌能迅速发酵牛乳中的乳糖。

呈现一种特有的强烈的凝固产气反应。

5.6 生化反应葡萄糖、麦芽糖、蔗糖、乳糖、果糖均产酸产气,不能发酵甘露醇。

6 防治
6.1 以防制为重点。

采用本地分离的菌株经甲醛灭活后,加Al(OH)3制成灭活菌。

对受威胁猪进行紧急接种。


采用多价疫苗注射,克服型不对号的不足,间隔2—4周注射2次,也可明显提高保护力,在疫情严重的疫点预防注射后1个月,加强免疫注射,免疫效果更好。

6.2 加强母猪饲养管理、母猪饲料配方科学。

6.3 对怀孕母猪用C型魏氏梭菌福尔马林氢氧化铝类毒素,在临产前一个月肌肉注射5ml,两周后再注射8ml,使母猪产生免疫,仔猪出生后吮吸母猪初乳可获得被动免疫,也是预防本病有效方法。

6.4 加强产房管理猪舍及周围环境采用二氧化氯等消毒,接生前母猪奶头清洗消毒,可明显减少本病发生与传播,胎衣、尸体进行无害处理。

6.5 药物治疗对临床分离的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筛选敏感药物(用平时不常用的药物)如江西某猪场对该场分离的魏氏梭菌进行药敏试验,其结果表明:高度敏感药物有氯霉素、头孢哌酮;中度敏感药物有红霉素;不敏感药物有氟哌酸、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复方新诺明、四环素、氨苄青霉素、杆菌肽、痢特灵、丙氟哌酸。

首先用高效药物混饲作基础治疗,对有明显症状者静脉注射甲硝唑水溶液可收到明显效果(怀孕母猪会强烈引起平滑肌收缩,导致流产)。

6.6 发现疫情立即封锁,处理病畜,严禁尸体乱扔。

烧毁垃圾、彻底消毒可完全控制本病的流行。

7 鉴别诊断
7.1大肠杆菌病其症状与仔猪的黄白痢的症状相似。

但剖检魏氏梭菌病肠道有明显的出血且空肠段臌气明显,浆膜层有气泡,淋巴结出血,肾针尖状出血,脑膜出血严重。

7.2炭疽病两种病腹胀明显,呈急性过程。

但炭疽常有天然孔流出暗红色粘稠象煤焦油血液,血液凝固不良。

皮下呈黄色或红色胶冻样浸润。

另外可以进行细菌学检查,炭疽杆菌革兰氏阳性、有荚膜、无鞭毛,在动物体内呈“竹节状”排列。

在普通培养基上,菌落呈典型的“卷发状”。

7.3 肉毒梭菌中毒症两种病的临床相似点,突然发病、急性死亡。

但魏氏梭菌病腹胀明显。

肉毒梭菌中毒症病,曾有饲喂腐败下脚料史。

膘情越好吃得越饱的猪中毒越深
7.4 氟乙酰胺中毒两病均引起猪“暴死症”,氟乙酰胺中毒病有误食灭鼠毒饵病史,或被人所害,投毒所为,猪发疯,然后痉挛死亡,发作快,试用解氟灵能控制病情,且死后无腹部臌气。

8 小结与讨论
8.1 本病目前虽不是常见病,但此病来势凶猛。

表现出症状后难以治疗,且死亡率很高。

应引起养殖户和兽医技术人员的重视。

8.2 魏氏梭菌常与其它菌混合感染,如临床上已分离到巴氏杆菌、大肠杆菌、链球菌、葡萄球菌、沙门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但也有单独感染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