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鉴赏:陆游《鹧鸪天·懒向青门学种瓜》赏析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考点综合解析版

一、形象分析(一)景物形象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描述时一忠实于原诗,二语言力求优美。
②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景物的特点。
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
分析意境特点时的常用术语。
(一般为四字短语)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清新、生机勃勃、欣欣向荣、萧条凄寂、宁谧寂静、淡雅朦胧、高远深邃、繁华热闹、清冷幽静、孤寂衰败、寥廓旷远、缠绵婉转。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怎样“感伤”。
2.分析景物描写的特色和作用答题步骤:①明确写景角度(远近、高低、俯仰、动静、虚实结合;色彩绚丽;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各种感官)等);②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③分析作用(表达技巧、营造氛围、情感)。
(二)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需要掌握以下方法:1.要对诗人的生活经历、写作风格、理想抱负等有所了解。
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
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
另外,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诗歌也不例外。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
诗歌可以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中词句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人物思想感情;借助意象、重要词语,运用典故、想象、比喻等技巧,感知人物形象。
(三)事物形象答题步骤:1.分析诗歌中所描写的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
页)10页(共1第2.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陆游《鹧鸪天》译文及赏析

陆游《鹧鸪天》译文及赏析这首词开头勾画闲居环境,苍烟落照,一尘不染,仿佛与污浊的尘世完全隔离。
接下来由环境而生活,竹林把酒,诗书漫卷,卧看行云,一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后那般闲适惬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陆游《鹧鸪天》译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和收藏!鹧鸪天陆游(宋)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
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
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译文我家住在有着苍茫如烟的云气和夕阳晚照的乡间,与世上的事情毫不相关。
喝完了玉瀣就散步穿过了竹林;看完了《黄庭》就躺下来观赏山中美景。
贪图的是任意放纵,蔑视世俗的生活,任凭自己在这种无拘无束的生活中衰老,别妨碍自己的处处开心,本来就知道上天另有一种心肠,就是使英雄无所作为地衰老就像是对待平常是一样。
注释玉瀣(xiè):美酒。
《黄庭》:道家经典著作,论养生之道。
啸傲:放歌长啸,傲然自得。
元:通假字,同“原”,本来。
赏析鹧鸪天是词牌名,又名《思佳客》、《思越人》、《剪朝霞》、《醉梅花》等。
因郑嵎(唐朝诗人)有诗句“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而取名。
《鹧鸪天》也是曲牌名,分南曲仙吕宫,北曲大石调,字句格律都与词牌相同。
北曲用作小令,或用于套曲。
南曲列为“引子”,多用于传奇剧的结尾处。
陆游(公元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
宋朝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出身官宦之家。
他出生第二年,北宋首都汴京被金兵攻陷,即随家人颠沛流离,因此自幼立志杀胡(金兵)救国。
宋高宗绍兴二十八年(公元1158年)任宁德县主簿。
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赐进士出身,任夔州通判,两年后投身军旅。
官至宝章阁待制。
这是一首借物寄志的小词曲。
作者过着非常优越的田园诗般的生活,简直像神仙一样了。
但是,这种生活能达到人生的至高境界吗?作者提出这样的质问,是不是很奇怪,是太贪婪了呢!还是有他的苦衷?请听:第一句: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
我家住在一个环境非常优雅的地方。
求陆游的《鹧鸪天》诗歌赏析答案

求陆游的《鹧鸪天》诗歌赏析答案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词作鉴赏此词为东坡贬谪黄州时所作,是他当时乡间幽居生活的写照。
词中所表现的,是作者雨后游赏的欢快、闲适心境。
上片写景,写的是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的景色。
开头两句,由远而近,描绘自己身处的具体环境: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高山耸入云端,清晰可见。
近处,丛生的翠竹,像绿色的屏障,围护一所墙院周围。
这所墙院,正是词人的居所。
靠近院落,有一个池塘,池边长满枯萎的衰草。
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
这两句词中,既有远景,又有近景;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意象开阔,层次分明。
作者运用拟人、拟物手法,传神地运用“断”、“隐”、“明”这三个主观色彩极强的形容词,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三四两句,含意更深邃。
宏廓的天空,不时地能看到白鸟飞上飞下,自由翱翔。
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
意境如此清新淡雅,似乎颇有些诗情画意;并且词句对仗,工整严密。
芙蕖是荷花的别名。
“细细香”,描写得颇为细腻,是说荷花散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
这两句写景有色有香,有动有静,空中与地上两组景象相得益彰,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丽图卷。
过片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
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
词句的大意是:天公饶有情意似地,昨夜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使得他又度过了凉爽的一天。
“殷勤”二字,是拟人化手法。
“浮生”二字,化用《庄子。
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句意。
这两句,抒发了作者乘兴游赏的盎然喜情。
这首词先写作者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抒发自己雨后得新凉的喜悦。
这种写法,避免了平铺直叙,读来婉转蕴藉,回味无穷。
陆游诗词鉴赏

陆游词作鉴赏生平简介陆游(1125 -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陆佃之孙。
以荫补登仕郎。
绍兴中试礼部,以语触秦桧,被黜。
绍兴二十八年(1158),始仕福州宁德县主簿,调福州决曹,迁大理司直。
孝宗即位,除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
史浩、黄祖舜荐以“善词章、谙典故”,赐进士出身。
隆兴元年(1163),张浚北伐,陆游为镇江通判。
乾道元年(1165)改隆兴府通判。
二年免归,卜居镜湖之三山。
乾道五年差通判夔州。
八年,四川宣抚使王炎辟为傒办公事,改成都府安抚司参议官,历蜀州通判,摄知嘉州、荣州事。
淳熙二年(1175),四川制置使范成大延置幕僚,宾主唱酬,人争传颂。
因人讥其颓放,自号放翁。
淳熙五年东归。
七年,奉祠归。
十三年,起知严州,历除军器少监,迁礼部郎中。
光宗即位,兼实录院检讨官,旋即罢归山阴,闲居十馀年。
嘉泰二年,诏权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预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寻兼秘书监。
次年归。
居于山阴。
嘉定二年卒,年八十六。
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为中兴四大诗人,其为中兴之冠,人呼为小太白。
有《剑南诗稿》八十七卷、《渭南文集》五十卷、《南唐书》十八卷。
词二卷,载于《渭南文集》。
淳熙十六年(1189),自编词集成,作《长短句序》云:“予少时汩于世俗,颇有所为,晚而悔之。
然渔歌菱唱,犹不能止。
”此后未尝绝笔,刘克庄《后村诗话续编》云:“放翁长短句,其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飘选高妙者,与陈简斋、朱希真相颉颃。
流丽绵密者,欲出晏叔原、贺方回之上。
”●感皇恩陆游小阁倚秋空,下临江渚。
漠漠孤云未成雨。
数声新雁,回首杜陵何处。
壮心空万里,人谁许!黄阁紫枢,筑坛开府。
莫怕功名欠人做。
如今熟计,只有故乡归路。
石帆山脚下,菱三亩。
陆游词作鉴赏这首词,是作者离蜀东归以前,感叹壮志未成,思念家乡时所写下的。
上片以写景起而以抒情终;下片以抒情起而以情景结合终。
在一个初秋的阴天,作者登上了江边的一个小阁,仰望初秋的天空看见迷濛的云气还没有浓结到要化成雨点的样子,俯视下面可以看到江水和沙渚,境界是开阔的,并带着些静漠与冷清。
《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

《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古体诗是诗歌体裁。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 1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宋朝姜夔京洛风流绝代人。
因何风絮落溪津。
笼鞋浅出鸦头袜,知是凌波缥缈身。
红乍笑,绿长嚬。
与谁同度可怜春。
鸳鸯独宿何曾惯,化作西楼一缕云。
《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译文她来自南宋的都城临安,有着高超的品格,又有举世无双的美貌。
你为何像风中的飞絮飘落到苕溪呢?从笼鞋露出的鸦头袜可以看出她是风流绝代佳人。
轻启朱唇,露出浅浅的笑,青黛色的眉毛紧蹙在一起,面对这美好的春景,有谁与她共同度过呢?只剩下孤零零一人怎么会习惯呢,只能饱受这相思之苦。
《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注释京洛:本指河南洛阳,此处借指临安。
风流:品格超逸。
津:码头。
笼鞋:指鞋面较宽的鞋子。
鸦头袜:古代妇女穿的分开足趾的袜子。
红:此处指朱红色的嘴唇。
绿:青黛色的眉毛。
乍:表示时间短暂。
《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赏析姜夔多次举进士而不第,布衣终身,过着飘泊江湖、寄人篱下的生活,这种十坷的身世使他对遭逢不幸的人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同情。
宋孝宗淳熙十年(1189),姜夔在苕溪(今浙江湖州)为一位不幸女子的身世所感动,写下了这首词。
而且,里于他有着一段不同寻常的合肥情事,他不知不觉中将这位不幸女子与其合肥情侣联系起来。
故通皆是对不幸女子的深深怜悯和同情,而毫无轻薄浮浪之语,格调高雅,意境醇正。
京洛,河南洛阳。
周平王开始建都于此,后来东汉的首都也在这里,所以又称京洛。
后人使用此词包括洛阳或京都两种含义。
此处代指南宋都城临安,风流,指品格超逸。
开即写这个妇女出处不凡,她来自南宋的都城临安;她既有超逸的品格,又有举世无双的美貌。
一首陆游的《鹧鸪天》,随手描写眼前的生活情景,举重若轻之妙,表现得十分明显

一首陆游的《鹧鸪天》,随手描写眼前的生活情景,举重若轻之妙,表现得十分明显《鹧鸪天·懒向青门学种瓜》陆游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
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
歌缥缈,舻呕哑,酒如清露鲊如花。
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
上阕开篇用典,秦朝时,邵平得封东陵候,秦二世而亡后,他便在长安青门之外隐居,以种瓜为生并以种瓜为乐,其瓜味道甘美,附近百姓纷纷前来购买,称其为“青门瓜”或“东陵瓜”。
陆游用邵平的故事领起全篇,一则奠定了隐逸的基调,二来“青门种瓜”只作为陪衬,并不为词人所取,相较于邵平对旧国都的眷守。
词人宁愿归乡隐居,由此突出“渔钓”的主题。
“只将”二字则尤其突显“渔钩”为生活乐趣的唯一性,表现出词人对此中乐趣的钟情。
“送年华”三字把词人坦然自信的姿态展现出来,在年华的流逝中,词人没有丝毫的志忑不安,只是乐在其中。
“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是对“渔钓”环境的描绘:一对对初归的燕子在湖水边齐齐掠过,自由自在地飞翔着,成群的沙鸥游弋于夕阳落照之中,而后栖落在沙洲上。
词人所处的环境祥和、温暖、静谧,其心情的闲适畅快就不难想象了。
下阕对“渔钓”生活作了进一步的铺展。
“歌缥缈,糖呕哑”,此两句为静态的视觉画面加人动态的听觉元素,令整篇作品显得更加生动,富于动感,令人仿佛能听到歌声与摇槽声夹杂一处合成的交响乐,此外应还有划水声的加入,更显场面之明快,景色之清丽,再者,骤然响起又连绵不绝的歌声,还能为全篇增添几分情趣。
“酒如清露鲜如花”,该句流露出日常生活的气息,在游乐之外更见朴实。
“酒”、“鲜”指饮食,此处具体为酒和下酒菜,值得深味的是,“酒”之意象往往包含丰富的文化含义,在此作中则隐藏着词人畅达豪放的情怀,而“鲜”这一下酒菜,乃作者辛勤劳作所得,以此佐餐,更显自得与惬意。
至于将“酒”比作“清露”,把“鲜”比为“花”,则是借用“清露”与“花”的特质表现“酒”与“鲜”带给人的美学享受,“清露”澄澈甘冽,“花”既美且香,一言以蔽之,就是表达“渔钓”之乐,以及词人乐在其中,不疲于此的隐逸情趣。
鹧鸪天诗文赏析题及答案

鹧鸪天诗文赏析题及答案鹧鸪天诗文赏析题及答案鹧鸪天陆游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①行穿竹,卷罢《黄庭》②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
元③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 ①玉瀣:美酒。
②《黄庭》:道家经典。
③元:同原。
(1)这首词上阕描写了哪些生活画面?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3分)(2)词末两句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有何深意?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3分)参考答案赏析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把陆游的词分为三类:其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飘逸高妙者,与陈简斋、朱希真相颉颃;流丽绵密者,欲出晏叔原、贺方回之上。
这首《鹧鸪天》可以算是陆游飘逸高妙一类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
上阕开头二句: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
把自己所居住的环境写得是如此的优美而又纯净。
苍烟落照四字,不禁让人联想起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蔼蔼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意境,一经讽诵便难以忘怀。
苍烟犹青烟,字面已包含着作者的感情色彩。
落照这个词里虽然没有表示颜色的字,但也有色彩暗含其中,引起读者的多种的'联想。
词人以苍烟落照四字点缀自己居处的环境,意在与龌龊的仕途作鲜明的对比。
所以在第二句中就直接点明住在这里与尘事毫不相关,可以一尘不染,安心地过着隐居的生活。
这也正是陶渊明《归园田居》里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的体现。
三、四句对仗工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
玉瀣是一种美酒的名称,明人冯时化在《酒史》卷上写有:隋炀帝造玉瀣酒,十年不败。
陆游在诗中也不止一次写到过这种酒。
黄庭是道经的名称,《云笈七签》有《黄庭内景经》、《黄庭外景经》、《黄庭遁甲缘身经》,都是道家谈论养生之道的书这两句的大意是说:喝完了玉瀣就散步穿过了竹林;看完了《黄庭》就躺下来观赏山中美景。
一二句写居处环境的优美,三四句写自己生活的闲适,动静行止无不惬意。
陆游读的《黄庭经》是卷轴装,所以边读边卷,卷罢黄庭就是看完了一卷的意思。
2020届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 诗歌鉴赏作业Word版含答案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诗歌鉴赏作业形象类题目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推导流程:本题考查鉴赏景物形象的能力。
【答案】描绘了一幅寒秋送别的凄凉画面。
落地的寒霜透出了寒意,鸿雁的哀鸣令人悲伤,云山茫茫行路难,寒冷的树色令人悲凉,这一切构成了一幅凄凉的画面。
【解析】(1)筛选典型意象。
诗中的典型意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述图景画面。
根据上面筛选出的典型意象,运用联想和想象,把意象连缀成富有诗意的画面。
(3)概括画面特点。
根据画面内容概括画面特点,描绘了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画面。
自主尝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导流程](1)游子、离歌、微霜、鸿雁、云山、关城树色、御苑砧声(3)寒秋送别的凄凉2.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戊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
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
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蝶恋花送春朱淑真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
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注】也愁人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鹧鸪天·懒向青门学种瓜陆游懒向青门学种瓜。
只将渔钓送年华。
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
歌缥渺,舻呕哑。
酒如清露鲊如花。
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
【赏析】公元1163年(宋孝宗隆兴元年),张浚以枢密使都督江淮东西路军马,主持抗金军事,陆游表示庆贺。
次年,陆游任镇江通判,张浚以右丞相、江淮东西路宣抚使,仍都督江淮军马,视师驻节,颇受知遇;张浚旋卒,年底宋金和议告成。
公元1165年(乾道元年)夏,陆游调任隆兴(治所在今江西省南昌市)通判;二年春,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免职归家。
这首词就是这一年归家不久后写下的。
另有两首词意思与此词大体相同,也是同时所写下的。
陆游自从任枢密院编修官然后再任通判镇江,后又被调任隆兴,最后被免职,他一再受到主和派的打击,心情抑郁,所以在乾道二年免职前所写的《烧香》诗中有“千里一身凫泛泛,十年万事海茫茫”之慨。
罢官后如《寄别李德远》诗的“中原乱后儒风替,党禁兴来士气孱”,另一首《鹧鸪天》词的“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既愤慨抗金志士的遭受迫害;而又一首《鹧鸪天》词的“插脚红尘已是颠”,“三山老子真堪笑,见事迟来四十年”,又自嘲对仕途进退认识的浅薄。
在这种心境支配下,词的上片“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二句,表示不愿靠近都城学汉初的邵平那样在长安青门外种瓜,只愿回家过清闲的渔钓生活。
但隐身渔钓,并非作者的生活理想,这样做只是作者在无可奈何之下的一种自我排遣而已,读“送年华”三字可以明显看出作者的感喟之情。
这时候,作者迁居山阴县南的镜湖之北、三山之下,湖光山色,兼擅其美。
在作者的诗人气质中本来就富有热爱自然的浓烈感情,所以当他面对这种自然的美景时,人事上的种种失望和伤痛,也因此自会暂时得到冲淡以至忘却,所以后面的二句:“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即就写镜湖旁飞鸟出没的情况,写出那里的风景之美。
句法上既紧承“渔钓”,又针对镜湖特点;情调上既表景色的可爱,又表心境的愉悦:脉络不变,意境潜移。
它用笔清新,对偶自然,轻描淡写,情景具足,以景移情,不留痕迹,是全词形象最妍美、用笔最微妙的地方,这其中的韵味,耐人寻思。
下片从湖边写到在湖中泛舟的情况。
开头二句,“歌”声与“舻”声并作,“缥缈”与“呕哑”相映成趣;第三句:“酒如清露鮓如花”,细写酒菜的清美。
这三句,进一步描写词人“渔钓”生活的自在和快乐:“鮓如花”三字着色最美,染情尤浓。
结尾二句:“逢入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
”表明词人不但安于“渔钓”,而且愿意以船为家;不但自在、快乐,且有傲世自豪之感。
但读者联系作者的志趣,可以知道这些自在、快乐和自豪,是词人迫于环境而自我排遣的结果,是热爱自然的一个侧面和强作旷达的一种表面姿态,并非出自于他的深层心境。
“笑指”二字和上片的“送年华”三字,一样透露出词人的这种心情矛盾。
表面上是“笑”得那样自然,那样自豪;实际上是“笑”得多么勉强,多么伤心。
上片结尾的妙处是以景移情;下片结尾的妙处是情景交融。
这时候作者景慕张志和的“浮家泛宅,往来苕霅间”的行径,自号“渔隐”。
词中的以船为家,以及这一年所写的词,如《鹧鸪天》的“沽酒市,采菱船,醉听风雨拥蓑眠”,《采桑子》的“小醉闲眠,风引飞花落钓船”,都是“渔隐”生活的具体描写,但读者一样可以从深层心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渔隐”实质。
上片的“送”字告诉读者这种实质比较明显,下片的“笑”字告诉读者这种实质却很隐秘。
陆游作词,本来就好像大手笔写小品,有厚积薄发、举重若轻的感觉。
这首词,随手描写眼前生活和情景,毫不费力,而清妍自然之中,又自觉正反兼包,涵蕴深厚,举重若轻之妙,表现得十分明显。
【陆游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
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陆游自幼好学不倦,12岁即能诗文。
他在饱经丧乱的生活感受中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20岁时与唐琬成亲,后被其母强行拆散,且唐琬后来早逝,导致这种感情伤痛终其一生,《钗头凤》、《沈园》等名作即是为此。
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赴临安应试进士,取为第一,而秦桧的孙子秦埙居其次,秦桧大怒,欲降罪主考。
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参加礼部考试,主考官再次将陆游排在秦埙之前,竟被秦桧除名。
二十八年(公元1158年),秦桧已死,陆游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
公元1163年孝宗即位后,以陆游善词章,熟悉典故,赐其进士出身。
历任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通判、安抚使、参议官、知州等职。
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范成大镇蜀,邀陆游至其幕中任参议官。
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但并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
六年(公元1179年)秋,陆游从提举福建常平茶盐公事,改任朝请郎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十二月到抚州任所。
他一方面用大量精力处理因茶盐官卖后,茶盐户破产,被迫采取私贩和闹事进行反抗而引发的各种纠纷和诉讼;另一方面上书朝廷,主张严惩不法官吏向茶盐户收纳高额茶盐税,趁机大量搜括民脂民膏的行为。
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春,抚州大旱。
五月大雨,山洪暴发,淹没大片田地和村庄,洪水冲到抚州城门口,百姓饥困潦倒。
陆游密切关注灾情发展,写下“嘉禾如焚稗草青,沉忧耿耿欲忘生。
钧天九奏箫韶乐,未抵虚檐泻雨声。
”诗句,同时上奏“拨义仓赈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
在未征得南宋政府同意前,他先拨义仓粮至灾区赈济,使灾民免于饥饿之苦,然后奏请拨粮和给江西地方官下令发粮,并到崇仁、丰城、高安等地视察灾情。
这一举措有损朝廷利益,十一月,被召返京待命。
行前,从宦游四方所搜集到的100多个药方中,精选成《陆氏续集验方》,刻印成书,留给江西人民,表达他的为民之心。
途中又遭给事中赵汝遇所劾,竟以“擅权”罪名罢职还乡。
陆游在家闲居6年后,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春,以朝请大夫知严州(今浙江建德县梅城镇)。
官至宝谟阁待制、晋封渭南伯,后被劾去封号。
又以“擅权”之罪罢其官职还乡。
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陆游在严州任满,卸职还乡。
不久,被召赴临安任军器少监。
次年(公元1189年),光宗即位,改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
于是他连上奏章,谏劝朝廷减轻赋税,结果反遭弹劾,以“嘲咏风月”的罪名再度罢官。
此后,陆游长期蛰居农村,于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元1210年1月26日)与世长辞。
陆游有七子一女。
根据《陆游年谱》记载:长子陆子虞、次子陆子龙、三子陆子修、四子陆子坦、五子陆子约、六子陆子布、七子是陆子聿(《冬夜读书示子聿》)。
孙子有陆元廷,(闻宋军兵败崖山忧愤而死)曾孙有陆传义(崖山兵败后绝食而亡),玄孙有陆天骐(在崖山战斗中不屈于元,投海自尽)。
陆游最终没有看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那一幕。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卷乙载:“陆游,字务观,山阴人……盖母氏梦秦少游而生公,故以秦名为字,而字其名。
或曰,公慕少游者也。
”这则记载提出陆游名字来历之二说,不少专家在有关传记或传论中或从前一说,或从后一说。
其实两说均难置信。
秦观生于仁宗皇祐元年(1049),死于哲宗元符三年(1100)。
陆游父亲陆宰生于哲宗元祐三年(1088),死于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
陆宰小秦观四十岁。
秦观死时,陆宰不足十三岁。
秦观到越州是神宗元丰二年(1079),其时陆宰尚未出生。
陆游母亲的年龄估计与陆宰相去无几,跟秦观不可能有什么交往。
“梦少游而生公”,纯属想象之词。
前一说不能成立。
所谓“公慕少游”,主要根据陆游八十二岁写的《题陈伯予主簿所藏秦少游像》一诗。
诗日:“晚生常恨不从公,忽拜英姿绘画中。
妄欲步趋端有意,我名公字正相同。
”该诗只是表达诗人对秦观的敬仰之情而已。
“正相同”三字,恰恰透露出陆游的名字不是自己“慕少游”而取的。
后一说也不能成立。
那么陆游的名字从何而来呢?清人查慎行《得树楼杂钞》所记较为可信:“陆放翁名游,字务观,其义出于《列子·仲尼篇》:‘务外游不知务内观。
外游者求备于物,内观者取足于身。
’”古代有“幼名,冠字”的制度,即幼小取名,二十岁左右定字。
士大夫家庭往往强调名和字的内在联系,而且往往摘取古代典籍中的词语,取名定字。
取名之时,实际上是定了字的。
因此,名游,字务观,跟秦观的名观,字少游,只是偶然相合而已。
至多也只能说明同源于《列子·仲尼篇》的那句话。
跟“梦少游”“慕少游”而取名字,了然无涉。
在陆游的诗中,有这样一首:“策策桐飘已半空,啼螀渐觉近房栊。
一生不作牛衣泣,万事从渠马耳风。
名姓已甘黄纸外,光阴全付绿樽中。
门前剥啄谁相觅,贺我今年号放翁。
”为什么号放翁呢?原来陆游任成都府路安抚使参议官时,与大诗人范成大一起共事,由于两人有些矛盾,范成大左右的官员认为陆游不知高下,不守礼义,是个粗野狂放的人。
陆游气愤地想到:“你们说我狂放,我就当个‘放翁’,总比明哲保身的庸人强。
”从此,“放翁”这个号经常出现在他的诗文中。
孝宗淳熙十三年,陆游回到临安,入朝做了军器少监。
但仍然以诗为戈,抒发爱国热情,坚持抗金爱国思想。
而令朝中的投降派十分不安,因而讨厌他,上疏皇帝诬陷陆游不务正业,只知“嘲咏风月”。
陆游再度被黜,他怀着满腔愤怒回到家乡山阴后,立即提笔把他在镜湖旁的住宅题为“风月轩”。
虽云“风月”,实则是发泄他壮志未酬的悲愤情怀。
他的诗集中现存诗9300余首。
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从少年到中年(46岁)入蜀以前。
这一时期存诗仅200首左右,作品主要偏于文字形式,尚未得到生活的充实。
第二期是入蜀以后,到他64岁罢官东归,前后近20年,存诗2400余首。
这一时期是他充满战斗气息及爱国激情的时期,也是其诗歌创作的成熟期。
第三期是长期蛰居故乡山阴一直到逝世,亦有20年,现存诗约近6500首。
诗中表现了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
“诗到无人爱处工”,可算是道出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所向往的艺术境界。
另外,在这一时期的诗中,也表现出趋向质朴而沉实的创作风格。
在陆游三个时期的诗中,始终贯穿着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年入蜀以后表现尤为明显,不仅在同时代的诗人中显得很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
陆游的诗可谓各体兼备,无论是古体、律诗、绝句都有出色之作,其中尤以七律写得又多又好。
在这方面,陆游继承了前人的经验,同时又富有自己的创作,所以有人称他和杜甫、李商隐完成七律创作上的“三变”(舒位《瓶水斋诗活》),又称他的七律当时无与伦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