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武村名来历

合集下载

浅谈焦作地名的文化渊源

浅谈焦作地名的文化渊源

浅谈焦作地名的文化渊源【摘要】: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凝聚着华夏民族的精神与情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层面。

地名正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层面,这之中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它从一个特定的侧面记录了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本文专就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家族姓氏、经济情况、生活愿望五方面,探究焦作的文化渊源。

【关键词】:焦作地名文化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山,南临母亲河——黄河,现在管辖解放、山阳、中站、马村、高新五区及武陟、修武、温县、孟州、沁阳、博爱六县市。

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灿烂的文明,勤劳的人民,艰苦的斗争,丰富的物产资源在焦作地名用语中都有着清晰的反映。

下面就几个方面谈论焦作地名的文化渊源。

一、以地理环境命名江河湖泊、泉水、沼泽以及大山的边缘地带都是古代劳动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地,也是先人们经常选择的居住地。

因此,山水地貌及一些特殊的景观在一些地名用语中都有清晰的反映。

焦作地区北依太行山,南临黄河,河流冲击的广阔平原,土壤肥沃,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

这里的特殊地形在焦作地区的地名中都有许多反映。

“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即山的南方因为能照到太阳,称为阳,山北称为阴;而水(河)正相反,水北为阳,而水南为阴。

自然,焦作地区地名与山水密切相关。

当阳峪,属修武县西村乡。

据记载,该村在1105年叫高阳村,因为此处地形是北、东、西三面山势较高,正南朝阳,村庄正处于山谷之间,故名当阳峪。

安阳城,属焦作市马村区,是春秋时晋之南阳城,因地处太行山的南边,后改名安阳城。

龙洞,是焦作市中站区龙洞乡人民政府驻地,位于太行山上,该村建于明朝,村北有一溶洞,传有龙常常出没洞中,故名“龙洞”。

方山,位于博爱县西北,郑(州)太(原)铁路和丹河东侧。

该村四周有凤凰山、栲栳山、蛇山、龟山。

群众俗话说:“东有凤凰连鹊,西有栲栳独狮,南有土蛇盘曲,北有金龟探水。

”因四面环山,村居当中,故名方山。

大虹桥,是武陟县大虹桥乡人民政府驻地,相传隋炀帝开永济渠经村东,渠上有杂石砌成的拱桥,桥被阳光照射似彩虹,故名“虹桥”。

修武名人

修武名人

修武县位于豫西北太行山南麓,古称宁邑,武王伐纣途中,曾在此修兵练武,故得名修武。

境域东西宽36.25公里,南北长40公里,东毗获嘉县,南邻武陟县,西至焦作市,北面分别和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和新乡市辉县市搭界。

全县总面积676平方公里,北山南川,北部山区面积为384.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7%。

南部平原面积为291.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3%,耕地面积36万亩。

全县辖10个乡镇、223个行政村,948个村民小组,共有居民7.18万户,27.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36万人,非农人口4.83万人。

修武县位于豫西北太行山南麓,古称宁邑,武王伐纣途中,曾在此修兵练武,故得名修武。

境域东西宽36.25公里,南北长40公里,东毗获嘉县,南邻武陟县,西至焦作市,北面分别和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和新乡市辉县市搭界。

打起快板来我往车前站别的先不表说说修武县修武是名县它可不简单北部是山南部川沙河在中间南北宽阔中间窄就像是马鞍乡镇有九个人口三十万手拉手,肩并肩齐心建设好家园中州铝厂,全国最大煤炭质优出口到海外卫生县城环境美红花绿树生态作示范别看修武小它的历史老宁封子,列仙班大禹治水凿开了山商筑宁城作边关武王伐纣这里是一站修兵练武,祭父盟天一举灭商开创了大周八百年因此得名叫修武这就是渊源秦朝设县制一直到今天千年古县果然名不虚传修武名人众古迹数不清孔子去洛阳问礼修武城刘邦在这里夺了韩信兵刘秀战修武很快就称雄汉献帝贬成山阳公埋葬在禅陵马中赤兔,人中吕布他的坟墓同样在修武更有那竹林七贤隐居地百家岩上听秋风郦道元,来考察清水吴泽入水经王维登高思兄弟从此山有茱萸名钱起来到古宁城胜果寺里听钟声韩愈家住东门外光照千古是文宗刘海苦修道就在海蟾宫当阳绞胎艺术高北方民窑数它好祖师下山惩恶霸根作大梁是荆枣古迹告一段最后再表一表世界闻名云台山老潭沟,有银瀑落差第一飞九天温盘峪里藏奥幽地质遗迹是奇观小寨沟里风景美遍布瀑布和秀水青龙峡谷最壮丽原始神秘更值得看一看峰林峡群山镶璧玉青山绿水猴子好乐园景点数百处点缀在山间我是说不完你是看不完人间仙境保管你流连忘返这正是:有山有水有历史中华古县多名胜千里迢迢来我家你看我讲不虚行。

河南省各地市名称的由来

河南省各地市名称的由来

河南各市县名称的由来河南地处中原核心地带,是华夏族的发祥地和聚居地,文化底蕴深厚,不仅体现在有形的名胜古迹上,连大量无形的地名也渗透着历史文化的气息。

河南现有127个县(市),从名称产生的先后顺序看:春秋战国4个、秦汉38个、三国至南北朝5个、隋唐五代25个、宋金元12个、明清11个、民国16个、新中国16个。

可以看出,河南省县市名称的形成有3个高峰时期,一是秦汉,二是隋唐,三是近现代。

从名称的来历、含义和演变看,都是名之有因。

或记其物,或志其位,或描其形,或寄其意,或由生产,或因生活,或用方言等。

无不与河南的地理、历史、政治、军事、经济、交通等密切相关。

一、与水有关的命名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

自古人们在选择定居地时,首先考虑的是接近水源。

河南以水命名的县市有27个。

命名的规律如下:1.因治所与河湖等水体的相对位置,依“水北为阳,水南为阴”的原则命名。

治所在河流北岸,以“水北为阳”得名的县市有:洛阳,在洛水(今洛河)之北。

宜阳,在宜水之北。

濮阳,在濮水之北。

舞阳,在舞水(今三里河)北。

汝阳,在北汝河之北。

淮阳,在淮水(今淮河)之北。

泌阳,在泌水(今泌阳河)之北。

汤阴县,得名于县城在汤水之南,“水南为阴”,故名。

汝南县,得名于县城在汝水(今汝河)之南。

还有内黄县,汉高帝九年(前198年)置县时,因当时习惯上以黄河以南为外,以北为内,黄河以南有外黄县,此地遂取名内黄县。

有些县市由于治所迁移,地理环境已经变化,但名称仍保留至今。

比如,沁阳,得名于原县治(今武陟县沁阳村)在沁河北岸,今沁阳市区却在沁河之南。

荥阳,在秦代置县时,以县城(今郑州市邙山区古荥)在荥泽之北而得名,北魏县治徙大栅城(今市区老城),荥泽已不存在,荥阳一名沿用至今。

2.因位于河流发源地或滨临河川命名。

济源,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县,以地处济水(今济河)之源命名。

栾川县,北宋置,以鸾水(今伊河)源于此,得名鸾川,后“鸾”演为“栾”。

修武名人

修武名人

【孔子问礼】春秋末年,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从 鲁国(今山东曲阜)出发,途经宋国(商邱)、郑 国(今新郑县)、卫国(今汲县),到周天子那里 去(洛阳)。当他们一行走到今天距县城西北十五 里的孔庄(今属焦作市山阳区)时,路上有三个小 孩正在玩土筑城游戏,挡住了孔子前行的车道,孔 子叫小孩让路,一个小孩反问道:“自古以来都是 车绕城走,哪有让城与车让路的道理!”孔子听后 深感有理,就命弟子驱车绕城而过。后人为颂扬孔 子从善如流,便在这里修了孔庙,还立起了“孔子 问礼处”的碑刻。据道光《修武县志》记载,此村 旧名聃村,后因此事遂改名为孔庄。现庙已无存, 问礼碑现存修武县文管所,为明崇祯四年(1631 年)重立。
逯鲁曾(?~1352),字善止,元代修武县恩村人。天历二年 (1329年)中进士第,初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历御史台掾、 太常博士、监察御史、枢密院都事、刑部员外郎、宗正府郎中, 出任辽阳行省左右司郎中,又任佥山北道肃正廉访司事,入朝官 拜礼部郎中。至元六年(1340年),伯彦之侄脱脱乘伯彦出猎 之机,发动政变,驱逐了自己专权暴横的叔父。当时逯鲁曾身居 监察御史一职,上书弹劾七名伯彦之党,为脱脱整肃朝政立下大 功。之后,他又任枢密院都事、刑部员外郎,为很多横遭伯彦诬 陷妄杀的大臣平反冤狱,并释放他们的妻子儿女,归还被伯彦党 徒霸占的财物。至正十一年(1351年),因元朝政治腐败,土 地高度集中,同时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江淮一带爆发了红巾军农 民起义。第二年,丞相脱脱亲自率大军前去镇压红巾军,逯鲁曾 随军为资善大李部,全城百姓也惨遭屠杀。不久,逯鲁曾病死军 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金朝末年,由于蒙古军南下,当时的大诗 人元好问的家乡太原秀容沦陷,他因此流 亡到河南,并多次游历怀州修武一带,在 此期间的诗作有《萧仲植长史斋》、《戊 戌十月山阳夜雨(并序)》二首、《马坊 冷大师清真道院》等,并受邀为为邱处机 在马坊创建的真清观(又名清真观,俗称 海蟾宫)撰《清真观记》。

千年古县—修武

千年古县—修武

千年古县--修武魏晋为七贤聚会地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建立魏国,和吴、蜀两国鼎足而立,史称三国。

修武属魏国,仍然被析置为修武、山阳二县。

不过,山阳县属河内郡,修武县属朝歌郡。

魏国建国之初,即一改曹操统治时期举贤任能、发展生产的新兴气象,就开始腐败。

至魏明帝曹睿时,腐败更甚。

这时候,魏国惟一的谋略家、军事家司马懿及其儿子们经过几十年的经营,逐渐把持了朝政,而且开始夺权。

司马氏集团为扫除异己,大张挞伐,滥行杀戮,使朝野上下危机四伏,陷于一片恐怖之中。

在这种大环境大背景下,思想领域发生了一次大裂变,由此也形成了一个强劲的思想解放浪潮,随之亦产生了一个颇具影响力的文化群体,即所谓的“魏晋名士”。

而活动于修武县北五里源一带及百家岩山林里的“竹林七贤”则是这个群体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谯郡銍(今安徽宿县西南)人嵇康,是“竹林七贤”的实际领袖。

公元243年,嵇康举家迁居河内郡山阳县,从此在此寓居长达20年之久。

随后,他的好友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等人追迹而至,其中山涛、向秀二人是河内怀(今焦作市武陟县)人。

他们或久留,或小住,以嵇康为核心,饮酒赋诗,抚琴作啸,议论时政,评品人物,甚至做出一些惊世骇俗的举动,以显示其蔑视礼教、淡出利禄、超然物外的雅士情怀。

因为他们常在竹林之中聚会,所以被称为“竹林七贤”。

原籍江南的嵇康之所以会选择山阳作为自己的长期寓居之地,是有深刻的历史和政治原因的。

汉末长期战乱造成中国北方人口锐减,出现了大量的无主荒田,这种现象在主战场首都洛阳附近的河南、河内郡更为明显,因此官员们多在这里占田建宅,特别是位于洛阳以北的河内郡,山青水秀,土地肥沃,多泉水瀑布河流,遍布达官贵人的庄园水碓,其中“有公主水碓三十余区”。

嵇康的父亲嵇昭为曹魏督军粮侍御史,嵇康本人则与长乐亭公主结婚,因而嵇康在山阳寓居,一是其父早已在那里置办有庄园,二是可能长乐亭公主在山阳有水碓。

此外,从嵇康个人来说,由于他所处的时代正是魏晋易代之际曹魏集团和司马氏集团明争暗斗、朝政极其血腥黑暗的时代,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权夺利、勾心斗角,殃及不少文人,所谓“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

修武县西村乡平顶爻村

修武县西村乡平顶爻村

选 址 借 助 自然 ,与 环 境 相 和 谐 而 形 成 两
村 相 连 的 选 址 布 局 形 式 。为上 平 顶 爻 村
和 下 平 顶 爻 村 ,有 / J \ 路 相 连 环 绕 ,别 具

格。 现 有 民居 全 部 为 体 现 乡 土 风 情 上 平 顶 爻 村 有 一 古 槐 , 高 达 十 多
所 在 地 :焦 作 市 修 武 县 西 村 乡 始 建 年 代 : 元 代 以 前
人 口:1 2 0 人
平 硕 爻村 始 建 于 隋唐 时 代 , 至 今 已 有 一 千 多年 历 史 近处的 山花 , 远 处的 古 梯 田 ,环 绕 和 穿插 在 村 中的 山路 ,与 远 处 的 大 山
合 风 门寨 中 的 “ 太 行 忠 义 社 ” 堂 主 梁 兴 ,率 领 义 军 在 此 出 峡 谷 古 道 两 侧 设 伏 ,刺 死 金 国 大 将 黑 风 ,击 溃 金 兵 三 万 之 众 ,迫 使 金 兵 在 泽 州 与 宋 军 言 和 。 九 寨 关 城 堡 历 史 悠 久 ,规 模 宏 大 ,保 存 完 整 , 为研 究 古 代 军 事 兵 防 提 供 了 实 物 资 料 ,具 有 较 高 的历 史 和 旅 游 开 发 价 值 。
交 相 辉 映 , 构 成 平 硕 爻 村 独 特 的 风 情
平 顶 爻 村 位 于 河 南 省 修 武 县 西 北 部 深 山 区 ,地 处 云 台 山世 界 地 质 公 园 峰 林 峡 风 景 区 南 部 。 古 村 落 在 选 址 、 布 局 、 建 设 上 都 体 现 因地 制 宜 。 平 顶 爻 村
的 石 头 房 ,冬 暖 夏 凉 。
米 ,树 冠 直 约2 0 米 ,树 杆 粗 可 三 四 人 合 抱 。 据 测 , 这 棵 古 槐 树 已 达 千 余

焦作的有名典故

焦作的有名典故

焦作的有名典故河南焦作,这座承载着三千年历史的城市,虽然名字看似平凡,却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底蕴。

传说中的大禹曾将他的船留在这片土地,而焦作的村民自姓焦,这只是这座城市的冰山一角。

焦作的地名,如同时光机,将我们带回了遥远的历史时光,重温了武王伐纣的壮丽传说。

古老的焦作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而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故事之一,便是武王伐纣。

这是一场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战争,发生在距今已有三千年的时光中。

焦作,三千年历史的见证者每座城市都有着自己的记忆,北京的故宫、杭州的西湖、凤凰的古城,都承载着特殊的历史故事。

然而,这些城市在时光的冲刷下,也不可避免地失去了一些痕迹。

但有些事物却愈加醇厚,愈久远愈是珍贵,比如焦作这座城市的地名。

焦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这段悠长的历史中,发生了无数令人动容的故事。

传说古代大禹治水时将自己的船留在焦作一带,而大禹的后人也在这片土地上安家落户。

唐高祖李渊听闻这个传说后,决定在此建立县城,焦作便开始了千年的历史。

抗日战争时期,县城遭到日本炸毁,县政府被迫迁至别处,但老城村、南关村、东关村等村名却始终保留了下来。

大禹和他的船虽然成为了传说,但历史记载却证实了这个故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焦作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焦作的地名承载着历史的痕迹,比如东王封、西王封、万王屯等地名,都与古代封地有关。

焦作的地名散发着古老的韵味,每个地名都有着它自己的故事,如温县林召乡的卜杨门,据传是孔子得意弟子卜商的故里;沁阳山王庄乡人民政府所在地王庄,原由小南庄、桑急两片组成,统称“竹林小村”。

招贤、武陟三阳、修武等地名也都与历史故事紧密相连。

待王镇:三千年前的见证者我出生在焦作市的千年古镇——待王镇,这个小镇承载着一段令人瞩目的历史——武王伐纣。

焦作一直都是战略要地,当年武王伐纣,人们夹道欢迎他的到来,这场战争被誉为历史上的壮丽之战。

武王伐纣的故事在焦作广为传颂,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的暴行令人发指,周武王为了结束纣王的统治,请求姜尚为他出谋划策,最终成功推翻了商朝。

获嘉县历史名人及各村名由来(组图)

获嘉县历史名人及各村名由来(组图)

获嘉县历史名人及各村名由来(组图)一/古史概述约从公元前6000年开始,获嘉境内的农耕、畜牧比渔、猎、采撷变得更为重要,从东张巨、大清、羊二庄等地龙山文化遗址发掘的灰坑、土坑墓、红烧土和大量陶片、石器,表明当时社会已走向新的文明。

前2600~前2070年,三皇五帝时代中的神农炎帝为发明医药而遍尝百草,在境内留有他的足迹,后人为纪念他,在今冯庄镇新安屯村的西北隅建有“神农庙”。

前1600年左右,商建立,县境称宁邑,属冀州。

前1046年初,周武王姬发怀抱其父文王木主,率领八百诸侯在孟津北面渡过黄河来到境域(当时的宁邑,今获嘉县)。

不料恰遇“天降大雨”且“三日不休”,儒雅相父(姜子牙)说这是“天润我军”,武王遂命令全军驻兵于宁邑“修兵练武”,为灭商作准备。

在大战前夕,周武王率领八百诸侯在今县城东北2.5公里处让士兵积土成丘(即今天的“同盟山遗址”,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丘上设坛盟誓,为“牧野大战”取得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历史上称此丘为中华第一坛,后人称此丘为“同盟山”,并在山上修建武王庙,以示纪念,此庙为周朝第一庙(全国唯一)。

前1046年2月5日,周武王亲率佩甲之士4.5万人、敢死队3000人,并与早已跟武王结成联盟的其他封国军队相配合,在殷都的郊外牧野与纣王的军队展开了生死大决战。

武王为纪念在“宁”修兵练武,遂更“宁”为“修武”;春秋初,境域称宁邑,属卫国。

卫武公(卫康叔10世孙)任卫国的国君时期(前770~前757),将其子季亹(为宁姓的受姓始祖,张巨乡李村东北角有季亹墓,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封到境域内的邑治(今徐营镇宣阳驿村),食采于宁。

前112年,南越(粤,今广东省一带)国相吕嘉叛乱,杀死汉使终军、魏臣及南越王赵兴和王太后,武帝遂调遣汉将路博德、杨仆率师五路去讨伐吕嘉。

次年,武帝东巡到汲县的新中乡(今新乡县西南张固城村),恰逢路博德平息叛乱并派人送来了叛相吕嘉的首级,武帝大悦,故取擒获吕嘉之意,遂于新中乡置县建城,取名“获嘉”,属司隶部河内郡,割汲县、修武两县部分属之,是获嘉称县的开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延陵
• 在县城南10公里处,原属王屯乡,现属 高村乡。该村西南有九冢,据传是汉明帝 九个妃子的陵墓,从南及北绵延数里,故 名延陵。以村西的火神庙为界,因该村在 东,遂得名东延陵。“延陵大葱”久负盛 名。
大位村
• 大位村,在县城东南6公里处,属郇封镇。 据传,明洪武年间始实行军卫法,该村址 曾是当时“卫”的办公地点,后有居民住 此,逐渐成村,遂得名“卫村”。清时村 名为“大卫村”,民国年间改名“大位村 ”。
小文案
• 小文案,在县城东南5公里,属郇封镇。据 旧志记载,三千多年前周武王伐纣时,以 车载木主(其父文王的牌位)东征,途经 此地,曾在此设香案祭奠文王,因而得名 文案。随着人口的增加,逐渐形成两个村 子,又因该村较小,故名小文案。
刘范村
• 刘范村,在县城西南11公里处,原属王屯 乡,现属高村乡。据传,战国时秦国丞相 范睢死后葬于此地,就此而得名“范村” 。后刘、郜、李三姓迁居于此,郜姓居中 间为郜范村,刘姓居东北为刘范村,李姓 居西南为李范村。随着人口的繁殖,三村 合为一村,因刘姓人口最多,故名刘范村 。
京里村
• 京里村,在县城东北3公里处,原属葛庄 乡,现属郇封镇。据传,春秋时期百里为 王,此处有个诸侯的京城叫吴城,当时该 村就在城里,名为京城村,后又改为京里 村。
孔村
• 孔村,在县城西7公里处,属周庄乡。据传 ,春秋时孔子周游列国路经此地,曾向当 地村童问礼。后人为纪念孔子,故名此村 为孔村。原村北1公里许有明崇祯四年( 1631年)重建“孔子问礼处”石碑,现存 县文化馆。
较大 市其 青不 境 无 有 孙镇 大
大韩 马祖 葱打 太 ) 韩 旧。 韩
,村 村居 ,韩 行 。 愈 居该 村
故是 区在 周坡 山 据 后 ,村 ,
名韩 )原 围” 青 旧 裔 清原 在 大愈 。修 数之 龙 志 , 乾名 县

韩嫡 韩武 百说 岭 记 并 隆“ 城 村系 氏县 亩, 前 载 有 五韩 西 。子 虽内 各严 的 , 牛 十屯 南
• 其六是以民间传说故事而得名的村名,如灵泉陂、 卧龙岗等。
五里源
五里源,在县城东北6公里处,属五 里源乡,为五里源乡政府驻地。据 旧志记载,该村周围五华里内有马 坊、海子、龙母、蜈蚣、圣井五个 泉源,故名五里源。明代,五里源 曾为屯营所在地,名为五连营,久 而久之,百姓讹称为“无脸营”。
马坊
马坊,在县城东北12公里处,属五 里源乡。据传,原村址在现址东北3 公里处,因水源缺乏,吃水种地很 不方便。元时有位名叫马坊的将军 从此经过,帮助村民将村子迁到现 在的地方。当地群众为不忘其功, 遂以将军之名作为村名。村中有全 真教教主邱处机倡建的海蟾宫,村 东有马坊泉。
铁炉头
• 铁炉头,在县城西南15公里处,属高村乡 。据传,明太祖朱元璋兴兵灭元时,曾在 此操练兵马,补充武器。当时,此村煅造 的兵器远近闻名,故得名金炉头村。至清 时有一大员出巡,路过此地。当他听说这 个村子叫金炉头,很不以为然,认为只有 朝廷才有金炉,又看到炉子十分破旧,就 说:“叫铁炉头吧!”从此遂有此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公 里 处 , 属 城 关
万箱铺
• 在县城东8公里处,原属葛庄乡,现属郇封 镇。据传,古时此处原有一座大寺院,最 盛时内有佛像百尊,和尚千余人,烧香朝 拜者络绎不绝。后因寺院僧人不行正道, 朝廷派兵法办罪僧,焚毁寺院。至明初, 有秦姓由山西洪洞县迁到寺院旧址东南居 住,并逐渐形成村庄。因村西北的寺院在 全盛时香客极众,日夜香烟缭绕,该村遂 取名为万香铺,后讹传为万箱铺。
金岭坡
• 金岭坡,原名寄岭坡。当地百姓传说,很久以前的 一天,从西村乡洞湾村的一个山洞里跑出一头金牛 ,一人在后面紧紧追赶。当追到这个山坡上时,金 牛脖上的金铃掉了。此人为了追到金牛,只好把金 铃埋在坡上,继续追赶。后有人迁此居住,逐渐形 成村庄,就根据这个传说,取村名为寄岭坡。建国 后,改村名为金岭坡。 ,原名寄岭坡。当地百姓传 说,很久以前的一天,从西村乡洞湾村的一个山洞 里跑出一头金牛,一人在后面紧紧追赶。当追到这 个山坡上时,金牛脖上的金铃掉了。此人为了追到 金牛,只好把金铃埋在坡上,继续追赶。后有人迁 此居住,逐渐形成村庄,就根据这个传说,取村名 为寄岭坡。建国后,改村名为金岭坡。
丁村
丁村,在县城北17公里处,属方 庄镇。据传,二十四孝之一汉代 人丁兰即在此居住,死后葬在村 北。后人为纪念丁兰,遂取村名 为丁村。
江旁庄,在县城西南1公里处,运粮河南 侧,属城关镇。据传,明朝时有张、范 两家由县城内迁此开办饭馆,服务运粮 河上过往商船,因生意兴旺,聚居人口 渐多,遂形成村庄。又因运粮河有“小 江”之称,此村位于河侧,故得名江旁 庄。该村大白菜种植历史悠久,“混汤 白菜”久负盛名。
修武县村名来历
• 主要有六种:其一是常见的以居民姓氏冠名的村名 ,如付屯、王村、田庄、朱营等;
• 其二是以所在地地形特征而冠名的村名,如古洞 窑、倒扎沟、一斗水等;
• 其三是为纪念历史名人而冠名的村名,如孔村、 纪孟、李固等;
• 其四是因所处相对方位而冠名的村名,如东村、 西村、南庄、北门等;
• 其五是由于历史原因而约定俗成的村名,如官司 、千仓、铁匠庄、张弓铺等;
李固
李固,在县城东北12公里处,属五里源 乡。据旧志记载,此处原为两汉时浊鹿 城。汉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 魏王曹丕称帝代汉,封汉献帝刘协为山 阳公,居山阳国(即今修武县),都浊 鹿城。但曹丕对他还是不放心,遂派将 军李固也驻此监守刘协,后因得村名李 固
古汉
在县城北17公里处,属方庄镇。据旧 志记载,曹丕篡位后,将汉献帝贬为山阳公, 住在浊鹿城。魏青龙二年(公元234年), 山阳公刘协病死,被葬于覆釜堆西侧。后人 为纪念汉献帝,遂将覆釜堆改为古汉山。清 初有张姓等在此居住成村,以山名得村名为 古汉。
裴庄
• 裴庄,在县城西北29公里处,属西村乡。 据传,裴庄附近的青龙洞龙王于明初永乐 年间在武陟县万花庄娶妻,此地即为万花 庄村民买去陪送龙王奶奶的嫁妆。后形成 村子,就叫陪嫁庄,简称陪庄,又改为裴 庄。在村东南龙王庙有乾隆皇帝亲书“惠 普中州”大匾。
张弓铺村
• 张弓铺村的东西路像张弓,其南北路像根 箭,箭尖正对着新庄,新庄百姓都有伤命 破财之灾。经再三请教,遂改村名为洼村 ,以避张弓射箭。
洼村
• 洼村,在县城西6公里处,属周庄乡。洼村 原名新庄。据传,明初马姓由山西洪洞县 迁此定居,因村北有一条河流叫新河,而 得村名为新庄。至清康熙年间,有个风水 先生说离此不远的张弓铺村的东西路像张 弓,其南北路像根箭,箭尖正对着新庄, 新庄百姓都有伤命破财之灾。经再三请教 ,遂改村名为洼村,以避张弓射箭。
韩 村
2.5 1794
孙 散安 色冬 韩 韩 王 九”
所 居 , 又 因 此 村
居 修 武 各 地 , 但
阳 城 ( 今 属 焦 作
草 木 并 无 霜 色 。
霜 降 , 墓 上 草 自
坡 。 民 谚 有 “ 霜
愈 祖 坟 在 修 武 县
庙 碑 记 可 考 ( 现
年 ( 年 ) 尚
, 是 唐 朝 韩 愈 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