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少阴肾经

合集下载

《足少阴肾经》PPT课件可编辑全文

《足少阴肾经》PPT课件可编辑全文
本经一侧27穴,10穴分布于下肢内侧面后缘,17穴分布
涌泉 足少阴肾经腧穴总图
阴谷
筑宾
交信
然谷 照海
复溜
太溪 大钟
水泉
俞府
彧中
神藏 灵墟
神封 步廊
幽门 腹通谷 阴都 石关 商曲
肓俞
中注 四满 气穴 大赫
横骨
足少阴肾经腧穴总图
【定1位.】涌泉* Yǒngquán (KI 1) 井穴
在足底部,卷足时足 前部凹陷处,约当足 底二、三趾趾缝纹头 端与足跟连线的前 1/3与后2/3交点上 。
【定位】 在上腹部,脐上2寸,前正中 线旁开0.5寸。
下脘 商曲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 肌鞘前壁→腹直肌。浅 层布有腹壁浅静脉,第 八、九、十胸神经前支 的前皮支及伴行的动、 静脉。深层有腹壁上动、 静脉的分支或属支,第 八、九、十胸神经前支 的肌支和相应的肋间动、 静脉。
【主治】腹痛,胃痛, 泄泻,便秘。
(四)足少阴经筋
足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下, 入足心,并太阴[1]之经,邪 (斜)走内踝之下,结于踵; 与足太阳之筋合 ,而上结于 内辅骨之下;并太阴之经筋 而上,循阴谷,结于阴器。 循膂内挟脊,上至项,结于
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
足少阴经筋分布示意图
(五)足少阴肾经腧穴 Points of Kidney Meridian of FootShaoyin,KI.
下,小便频数,癃闭。
照海
(2)咽喉干痛,痫证,失
眠。
【操作】 直刺0.5~0.8寸。
7.复溜* Fùliū (KI 7) 经穴
【定位】 在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 跟腱的前方。
交信 复溜
【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跖肌 腱和跟腱前方→拇长屈肌。 浅层布有隐神经的小腿内 侧皮支、大隐静脉的属支。 深层有胫神经和胫后动、 静脉。

足少阴肾经-七年制详解

足少阴肾经-七年制详解

腧穴的定位
1、涌泉 KI1 定位:足底2、3趾趾缝纹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
与后2/3交点处。足趾跖屈时呈凹陷。 特点:井穴 主治:①顶心头痛,眩晕,昏厥,癫狂,小儿惊
风,失眠。 ②便秘,小便不利。 ③咽喉肿痛,舌干,失音。 ④足心热。
操作:直刺0.5~1.0寸。
功用:苏厥开窍,发汗泄热;降逆止呕,强心利 尿,升降血压,为急救要穴之一。
2.治水肿:(灵光赋)复溜治水如神医。《杂病穴 法歌》水肿水分与复溜。
3.对腹泄、肠鸣、腹胀、足痿亦有疗效。
参考资料
在湖北农村卫生工作队时,常见大队卫生员给社 员药时,社员急于病好,多服A·P·C致汗出不止者, 即针合谷,复溜二穴,过30~40分钟起针,则汗 已止。
按语:然谷为肾经荥穴属火,补之能温肾, 泻之可泻肾。今刺然谷,先补后泻,乃先补 其虚,以扶肾阳;后泻其实,以祛湿热。俾 其邪除正安,五行相平,诸病除矣。
3、太溪 Taixi KI3 定位: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特点:原穴,输穴 主治:①月经不调,遗精,阳痿,小便频数,
消渴,泄泻,腰痛。 ②头痛,目眩,耳聋,耳鸣,咽喉肿痛,
小便频数、失眠健忘、足跟骨刺。 2.清虚热治咽喉痛、牙痛、消渴、咳血《通玄指
要赋》牙齿痛,吕细堪治(吕细别名太溪). 3.此外,又治月经不调,痛经,心胸痛,咳嗽气
喘、善噫、食欲不振。 配伍: 1.失眠常配神门。 2:足跟骨刺常与照海、悬钟配用。
参考资料
1.建国门门诊部针太溪治喝来苏水中毒的一个女护 士,针后眼球即可转动了。
操作:直刺0.5~0.8寸。
功用:养阴利咽,通利小便。
机理:照海属足少阴肾经穴。肾经循喉咙, 挟舌本。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跷脉。 阴跷脉通目内眦,故能滋肾阴,利咽喉。

足少阴肾经的功能主治

足少阴肾经的功能主治

足少阴肾经的功能主治1. 功能足少阴肾经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一条经络,起源于足底的涌泉穴,终止于胸部的灵墟穴。

它主要负责传输和调节肾脏的功能,对全身的生理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经络系统是人体内部的一种特殊系统,它通过气血的循环来联络和调节全身各个部位。

足少阴肾经是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经络,主要负责调节和保护肾脏的正常功能。

具体而言,足少阴肾经主要承担以下功能: - 保护肾脏:足少阴肾经与肾脏紧密相连,可通过经络系统向肾脏供应气血和营养物质,从而保护肾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 调节水液代谢:足少阴肾经对人体的水液代谢具有重要调节作用。

它通过传输和调节气血,维持体内水分的平衡,防止水肿和排尿问题的发生。

- 调节生殖系统:足少阴肾经与生殖系统有密切关系,可以调节内分泌的平衡,提高生殖系统的功能,从而增强生育能力。

- 调节骨髓的生产:足少阴肾经可以经由肾脏促进骨髓的生成,维持骨髓造血功能的正常运作。

- 维持心脏功能:足少阴肾经与心脏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调节心率和心律,维持心脏的正常功能。

2. 主治足少阴肾经在临床中具有多种主治作用,常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和调节: - 肾脏疾病:足少阴肾经在肾脏疾病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调节肾脏的功能,促进肾脏的修复和再生,减轻肾脏病变引起的症状和不适。

- 泌尿系统疾病:足少阴肾经对泌尿系统疾病也有良好的疗效。

例如,尿频、尿道炎、尿路感染等疾病可以通过刺激足少阴肾经来缓解和调节。

- 生殖系统疾病:足少阴肾经的调节作用对生殖系统疾病也有显著的疗效。

例如,性功能障碍、月经不调、不孕症等疾病可以通过刺激足少阴肾经来得到改善和治疗。

- 骨骼系统疾病:足少阴肾经对骨骼系统疾病也有一定的治疗和调节作用。

例如,骨质疏松、骨折、骨髓炎等疾病可以通过刺激足少阴肾经来促进骨髓的生成和修复。

- 心脏疾病:足少阴肾经与心脏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心脏疾病的治疗也有一定的帮助。

例如,心律失常、心悸、心绞痛等疾病可以通过刺激足少阴肾经来稳定心脏功能。

足少阴肾经

足少阴肾经

足少阴肾经一、经脉循行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骨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

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二、主治概要1.头和五官病证头痛,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聋,耳鸣等。

2.妇科病、前阴病、肾脏病月经不调,遗精,阳痿,小便频数等。

3.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下肢厥冷,内踝肿痛等。

三、经穴分寸歌足心陷中是涌泉,然谷踝前舟骨边,太溪内踝跟腱间,大钟溪下五分见,水泉溪下一寸觅,照海踝下内陷中,复溜溪上二寸取,交信溜前胫骨后,阴谷膝内两筋间,横骨大赫并气穴。

四、本经腧穴名称定位主治操作涌泉——井穴足趾跖屈时,约当足底(去趾)1/3凹陷处。

①昏厥、中暑、小儿惊风、癫狂痫等急症及神志病患;②头痛,头晕,目眩,失眠;③咯血、咽喉肿痛、喉痹等肺系病证;④大便难,小便不利;⑤奔豚气;6 足心热。

直刺0.5~0.8寸。

除邪宜用灸法或药物贴敷。

然谷——荥穴足舟骨粗隆下,赤白肉际处。

①月经不调,阴挺、阴痒、白浊等妇科病证;遗精、阳痿,小便不利等泌尿生殖系疾患;②咯血,咽喉肿痛;③消渴;④腹泻;⑤小儿脐风,口噤。

直刺0.5~0.8寸。

太溪——输穴;原穴内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①头痛、目眩、失眠、健忘、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等肾虚证;②咽喉肿痛、齿痛、耳鸣、耳聋等阴虚性五官病证;③咳嗽、气喘、咯血、胸痛等肺部疾患;④消渴,小便频数,便秘;⑤腰脊痛,下肢厥冷。

直刺0.5~0.8寸。

大钟——络穴太溪穴下0.5寸稍后,当跟腱内侧前缘。

①痴呆;②癃闭,遗尿,便秘;③月经不调;④咯血,气喘;⑤腰脊强痛,足跟痛。

直刺0.3~0.5寸。

水泉——郄穴太溪穴直下1寸,当跟骨结节内侧凹陷处。

①月经不调、痛经、经闭、阴挺等妇科病证;②小便不利。

直刺0.3~0.5寸。

照海——八脉交会穴(通于阴蹻脉)内踝高点正下缘凹陷处。

①失眠、癫痫等精神、神志疾患;②咽喉干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疾患;③月经不调、带下、阴挺等妇科病证;④小便频数,癃闭。

2.8.3第二章第八节足少阴肾经

2.8.3第二章第八节足少阴肾经
小趾之下-足心-然谷-内踝后-脚跟-腓 肠肌-下肢内侧后缘-入腹-贯脊-属肾络 膀胱
-贯肝、膈-入肺-喉咙-舌本
-络心-注胸中
(2)联络脏腑器官: 肾、膀胱、肝、膈、肺、心、喉咙、
舌本。
1
2
3
4
(二)主要病候: 1.经络病候: 头痛,头晕,目眩,咽喉肿痛,齿痛, 耳鸣,耳聋,内踝肿痛,足跟痛,腰脊强痛, 腘内廉痛,小腿内侧痛。 2.脏腑病候: 月经不调,痛经,遗精,阳痿,小便不 利,遗尿,肠鸣,泄泻,水肿。 3.其它: 癫狂,痫证,消渴。
10
照海:1.益肾调经 2.镇静熄风,宁心安神
〔配伍〕 〔操作〕
11
2.复溜 Fuliu(KI7)经穴 交信 Jiaoxin(KI8)u(KI10)合穴
〔定位〕
〔主治〕 共性:1.调理二便 2.通经活络止痛
12
特点: 复溜:滋肾祛湿。 交信:长于益肾调经,治疗月经病。 筑宾:镇静熄风。 阴谷:1.益肾调经 2.调理下焦
特点:神封、灵墟 通乳
〔配伍〕
〔操作〕 足少阴肾经腧穴主治小结:
17
14
〔定位〕 〔主治〕大赫:补益肾气,调理下焦。 〔配伍〕 〔操作〕
15
4.步廊 Bulang(KI22) 神封 Shenfeng(KI23) 灵墟 Lingxu(KI24) 神藏 Shencang(KI25) 彧中 Yuzhong(KI26) 俞府 Shufu(KI27)
〔定位〕
〔主治〕
16
共性:1.宽胸理气 2.降逆止呕 3.通经活络止痛
〔配伍〕
〔操作〕
13
3.横骨 Henggu(KI11) 大赫 Dahe(KI12) 气穴 Qixue(KI13) 四满 Siman(KI14) 中注 Zhongzhu(KI15) 肓俞 Huangshu(LI16) 商曲 Shangqu(KI17) 石关 Shiguan(KI18) 阴都 Yindu(KI19) 腹通谷 Futonggu(KI20) 幽门 Youmen(KI21)

足少阴肾经

足少阴肾经

足少阴肾经(培元补肾)涌泉:位于足心前凹陷中。

功用:清热醒神,交济心肾。

主治:心肌炎、心悸、黄疸、头顶痛、眩晕、子宫下垂、咳嗽、失者、五趾痛、脑充血、休克、失眠、惊风、便秘、脑卒中昏迷、咽喉肿痛。

然谷:位于内踝尖前,舟骨下凹陷中。

功用:滋阴补肾,清热利湿。

主治:咽喉炎、心肌炎、扁桃体炎、呕吐、糖尿病、自汗、盗汗、膀胱炎、月经不调、脚气。

太溪:位于内踝尖后,脚跟上的大筋(肌腱)凹陷中。

功用:滋阴补肾、清热利湿。

主治:热病后四肢厥冷、心内膜炎、膈肌痉挛。

咽喉炎、扁桃体炎、咳嗽、膀胱炎、浮肿、月经不调、耳聋、牙痛、失眠、神经衰弱、下肢麻痹、足跟肿痛。

水泉:位于太溪下一寸凹陷中。

功用:调补肝肾。

主治:月经不调、闭经、痛经、膀胱痉挛、子宫脱垂、子宫内膜炎、小便不利、目视不明、近视。

复溜:位于太溪穴上2寸。

眼睫前缘处。

功用:滋阴补肾、清热利湿。

主治:腹胀、肠鸣、泄泻、水肿、腿肿、自汗、盗汗、热病汗不出、汗不止、消渴、尿路感染肾炎、腹水、月经不调、小腿寒冷、下肢麻痹、水肿、神经衰弱、视力减退。

气穴:位于任脉关元旁1寸处。

功用:调补肾肝、温经散寒。

主治:腹痛、泄泻、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子宫寒冷,肾炎,腰背痉挛,膀胱麻痹等。

四满:位于气穴1寸处。

功用:调补肝肾。

主治:腹痛、月经不调,小便淋漓,痛经等。

功能性子宫击雪等。

中注:位于四满上1寸处。

功用:调补肾肝。

主治:下腹部炎症、便秘、肠炎、月经不调、痛经、小便淋漓。

育俞:位于中注上1寸处。

功用:宽肠理气。

主治:荒诞、胃痉挛,习惯性便秘,月经不调、痛经、子宫痉挛、腹膜炎、肠炎、胃脘阙冷,结膜炎、角膜炎等。

商曲:位于育俞上1寸处。

功用:调理肠胃。

主治:消化不良、积聚、胃痉挛、腹膜炎、食欲缺乏、黄疸、泄泻、便秘、目痛等。

8足少阴肾经精选全文完整版

8足少阴肾经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
八、足少阴肾经
㈠经脉循行: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之下,斜走足心,经舟骨粗隆下、内踝后侧,沿小腿、腘窝、大腿的内后侧上行,穿过脊柱,属于肾(腧穴通路:还出于前,向上行于腹部前正中线旁0.5寸,胸部前正中线旁2寸,止于锁骨下缘),络膀胱。

肾部直行脉向上穿过肝、膈,进入肺中,再沿喉咙上行,止于舌根两旁;肺部支脉,联络于心,流注于胸中(见图3-53)。

㈡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妇科病、前阴病、肾脏病,以及与肾有关的肺、心、肝、脑病,咽喉、舌等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它病症。

足少阴肾经

足少阴肾经

1神志病:失
志病:晕厥、 月经不调、 1肾虚证:遗 2妇科病证: 眠、癫狂等。
中暑、小儿 带下、阴挺、精、阳痿、健 月经不调。 2妇科病证:
惊风、癫狂 阴痒。
忘、失眠、耳 3外经病:腰 月经不调、痛
痫。
2生殖病: 聋等。
脊痛、足跟痛。经、带下、阴
2肺系病:
3外经病: 足心热。
遗精、阳痿 等。 3消渴。 4外经病:
直刺1~1.5寸。
直刺1~1.5寸。
足少阴肾经经脉循行小结
1、经脉走向 体表:起于小趾下,斜走足心,循
内踝,沿下肢内侧后缘上行,经腹胸 第一侧线,止于锁骨下。
体内:属肾,络膀胱,贯肝入肺, 循咽喉,挟舌本,支脉从肺联络心脏 ,流注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本经联系的脏腑器官包括肾、膀胱 、肝、肺、心、喉咙、舌。
膝股内侧痛。
直刺0.5~1寸;可灸 。 直刺1.0-1.5寸。
8.大赫(KI12) 9. 肓俞(KI16) 【作用】
共性: 补益肾气, 调理下焦。
特定穴 共性 特性
刺灸
大赫
肓俞
1胃肠病:腹痛、腹胀、腹泻、便秘等。 2妇科病:带下、月经不调、阴挺、痛经。
1男科病:遗精、阳痿。 1疝气。 2肠病:痢疾、泄泻
◼ 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 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脊、股内后廉痛,痿 、厥,嗜卧,足下热而痛。
二.足少阴肾经脉病候
1.经络病候: 头痛,头晕,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鸣,耳聋
,内踝肿痛,足跟痛,腰脊强痛,腘内廉痛,小腿内侧 痛。 2.脏腑病候:
月经不调,痛经,遗精,阳痿,小便不利,遗尿, 肠鸣,泄泻,水肿。 3.其他:
舌本。 ◼ 体表主干:小趾之下→足心→然谷→内踝后→脚跟→腓肠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从脚小趾下边开始,斜向脚底心(涌泉),出于舟骨粗隆下(然谷、照海、水泉),沿内踝之后(太溪),分支进入脚跟中(大钟);上向小腿内(复溜,交信;会三阴交),出窝内侧(筑宾、阴谷),上大腿内后侧,通过脊柱(会长强)属于肾、络于膀胱(肓俞、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会关元、中极)。

它直行的脉:从肾向上(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通过肝、膈,进入肺中(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沿着喉咙,夹舌根旁(通廉泉)。

它的支脉:从肺出来,络于心,流注于胸中,接手厥阴心包经。

肾脏依现代医学而言,是掌管水份的调节,并具有将体内多余水份和代谢废物由膀胱排出体外的功能;但在中医医学的领域中,肾脏包含着生命的原动力,是生殖力的源泉。

因此,和现代医学中的副肾机能很相近。

副肾是小型的内分泌器官,是控制人体内脏机能的重要组织。

因为其所处地位的重要性,所以此一机能一旦发生异常,便会引发各种不适的症状。

如脸部皮肤带黑,失去光泽。

口干舌燥,喉咙重痛。

站起身时头晕、食欲减退,特别是心窝处有无力感。

下痢、容易疲劳。

背、脚内侧冰冷,脚底、脚尖发热,有倦怠感,腰痛、精力衰退。

精神衰弱,做任何事都提不起劲。

肾是健康、生命之源,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衰弱。

若出现以上所述症状,请刺激肾经上的穴位,以谋求症状的改善。

肾经共有二十七个穴位。

俞府KI27俞府Shufu[释名]俞,转输;府,会聚。

足少阴肾经脉气由此会聚而转输至胸中,故名。

[出处]《针灸甲乙经》。

[位置]胸部锁骨下缘,胸正中线(璇玑)旁开2寸凹陷处。

《针灸甲乙经》:“在巨骨下,去璇玑傍各二寸陷者中”。

[局部解剖]肌肉:胸大肌。

(深层为肺脏)神经:锁骨上内侧神经。

血管:胸内动、静脉穿支。

[功效]利气、平喘。

[主治]古代记述:咳逆上气、喘不得息、呕吐、胸满不得饮食、咯血。

近人报道:胸膜炎。

[方例]气喘风痰:俞府、乳根。

[刺灸法]横刺0.3~0.5寸,不可深刺。

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彧中KI26彧中Yuzhong[释名]彧,意为文采、茂盛。

肺为文郁之府,穴居胸部与肺相关,故名。

[出处]《针灸甲乙经》。

[位置]胸部正中线(华盖)旁二寸,第一肋间隙凹陷处。

《针灸甲乙经》:“在输府下一寸六分陷者中”;《循经考穴编》:“合华盖旁开二寸”。

[局部解剖]肌肉:胸大肌、肋间外膜、肋间内肌。

(深层为肺脏)。

神经:第一肋间神经前皮支,深层为第一肋间神经;皮下有锁骨上内侧神经。

血管:第一肋间动、静脉。

[功效]利气、平喘。

[主治]古代记述:咳逆上气、涎出多唾、胸胁支满、呼吸喘悸坐不得安、呕吐不食。

近人报道:胸膜炎、肋软骨炎。

[方例]咳逆上气、涎出多唾:彧中、石门。

[刺灸法]横刺0.3~0.5寸,不可深刺。

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神藏KI25神藏Shencang[释名]神,心神;藏,隐藏。

穴近心脏,为心神所藏之处。

[出处]《针灸甲乙经》。

[位置]胸部正中线(紫宫)旁2寸,第二肋间隙凹陷处。

《针灸甲乙经》:“在彧中下一寸六分陷者中”;《循经考穴编》:“合紫宫旁开各二寸”。

[局部解剖]肌内:胸大肌、肋间外膜、肋间内肌。

(深层为肺脏)。

神经:第二肋间神经前皮支,深层为第二肋间神经。

血管:第二肋间动、静脉。

[功效]宽胸、利气。

[主治]古代记述:胸满、咳逆、喘不得息、呕吐、烦满、不得饮食。

近人报道:胸膜炎、肋软骨炎、心绞痛。

[方例]胸满项强:璇玑、神藏。

[刺灸法]横刺0.3~0.5寸,不可深刺。

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灵墟KI24灵墟Lingxu[释名]灵,指心;墟,场地。

神之封,灵之墟,皆与心脏相关。

[出处]《针灸甲乙经》。

[位置]胸部正中线(玉堂)旁二寸,第三肋间隙凹陷处。

《针灸甲乙经》:“在神藏下一寸六分陷者中”;《循经考穴编》:“合玉堂旁开各二寸”。

[局部解剖]肌肉:胸大肌、肋间外膜、肋间内肌。

(深层为肺脏,左侧为心脏)。

神经:第三肋间神经前皮支,深层为第三肋间神经。

血管:第三肋间动、静脉。

[功效]宽胸、利气。

[主治]古代记述:胸中支满、痛引膺不得息、闷乱、烦满不得卧、咳逆、呕吐、不嗜食。

近人报道:心动过速、乳腺炎、肋软骨炎。

[方例]肋软骨炎:灵墟、支沟。

[刺灸法]斜刺或横刺0.3~0.5寸,不可深刺。

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

神封KI23神封Shenfeng[释名]神,神气,心藏神。

封,封藏,《素问·六节藏象论》:“肾者,封藏之本。

”穴属肾经而近心脏,与其相关,故名。

[出处]《针灸甲乙经》。

[位置]胸部正中线(膻中)旁2寸,第四肋间隙凹陷处。

《针灸甲乙经》:“在灵墟下一寸六分陷者中”;《循经考穴编》:“合膻中旁开各二寸”。

[局部解剖]肌肉:胸大肌、肋间外膜、肋间内肌。

(深层为肺脏,左侧为心脏)。

神经:第四肋间神经前皮支,深层为第四肋间神经。

血管:第四肋间动、静脉。

[功效]利气、通乳。

[主治]古代记述:胸胁支满、不得息、咳逆、乳痈、乳汁不足、卧不安、呕吐、肺痈。

近人报道:贲门痉挛、心动过速、肋软骨炎。

[方例]乳痈寒热、短气卧不安:神封、膺窗。

[刺灸法]斜刺或横刺0.3~0.5寸,不可深刺。

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步廊KI22步廊Bulang[释名]步,行走;廊,走廊。

正中为“庭”,两边为“廊”,穴在中庭之旁,故名。

[出处]《针灸甲乙经》。

[位置]胸部正中线(中庭)旁2寸,第五肋间隙凹陷处。

《针灸甲乙经》:“在神封下一寸六分陷者中”;《医学入门》:“去中庭外二寸”。

[局部解剖]肌肉:胸大肌起始部、肋间外膜、肋间内肌。

(深层为肝脏下缘,左侧为心脏)神经:第五肋间神经前皮支,深层为第五肋间神经。

血管:第五肋间动、静脉。

[功效]宽胸、利气、降逆。

[主治]古代记述:胸胁支满、呼吸少气、喘息不得举臂、呕吐、不嗜食、喘息不得举臂,呕吐、不嗜食、膈逆不通、鼻塞。

近人报道:肋间神经痛、惊悸、怔忡。

[方例]气喘:肺俞、步廊。

[刺灸法]斜刺或横刺0.3~0.5寸,不可深刺。

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幽门KI21幽门Youmen[别名]上门。

[释名]幽,幽隐;门,门户。

穴近胃之下口幽门而与之相关,故名。

[出处]《针灸甲乙经》。

[位置]上腹部脐上六寸(巨阙)旁开五分处。

《针灸甲乙经》:“在巨阙两傍各五分陷者中”。

[局部解剖]肌肉:腹直肌内缘。

(深层为肝脏)神经:第七肋间神经。

血管:腹壁上、下动、静脉分支。

[类别]冲脉、足少阴之会。

[功效]降逆、利咽、和胃。

[主治]古代记述:胸胁背相引痛、恶心、呕吐、多唾、饮食不下、善哕、支满、少腹坚、心痛、逆气、烦心。

近人报道:胃痉挛、胃下垂、肋间神经痛。

[方例]烦心呕吐:玉堂、幽门。

呕吐恶心:灸胃俞、幽门、商丘、中府、石门、膈俞、阳关。

[刺灸法]直刺0.5~1寸,不可深刺。

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腹通谷KI20腹通谷Futonggu[别名]通谷。

[释名]通,通道:谷,水谷食物。

穴在幽门穴下方,为水谷通行之处,故名。

为与足部足太阳膀胱经同名穴(足通谷)相区分,《针灸大全》冠以“腹”字。

[出处]《针灸甲乙经》。

[位置]上腹部脐上五寸(上脘)旁开五分处。

《针灸甲乙经》:“在幽门下一寸陷者中”,“当上脘傍五分”。

[局部解剖]肌肉:腹直肌内缘。

(深层为肝脏)神经:第八肋间神经。

血管:腹壁上、下动、静脉分支。

[类别]冲脉、足少阴之会。

[功效]利舌咽、调肠胃。

[主治]古代记述:食饮善呕、不能言、舌下肿、口歪、暴喑、积聚、痃癖。

近人报道:胃痉挛、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

[方例]善恐:腹通谷、章门。

[刺灸法]直刺0.5~1寸,不可深刺。

艾炷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阴都KI19阴都Yindu[别名]食宫、通关。

[释名]穴属足少阴肾经,故称“阴”;位近中脘,故称“都”(汇聚处)。

别名“食宫”(《针灸甲乙经》),意指与胃相关。

下为石关,故又名“通关”(《针经摘英集》)。

[出处]《针灸甲乙经》。

[位置]上腹部脐上四寸(中脘)旁开五分处。

《针灸甲乙经》:“在通谷下一寸”;《千金要方》:“侠胃管(中脘)两边相去一寸,胃管在心下三寸。

”[局部解剖]肌肉:腹直肌内缘。

(深层为胃幽门部)神经:第八肋间神经。

血管:腹壁上、下动、静脉分支。

[类别]冲脉、足少阴之会。

[功效]调肠胃、利气。

[主治]古代记述:心满、气逆、肺胀、胁下热痛、肠鸣、大便难、腹痛、身寒热、痎疟。

近人报道:消化不良、不孕症。

[方例]心中烦满:巨阙、阴都。

肺胀、膨膨气抢、胁下热满痛:阴都、太渊、肺俞。

盗汗:气海、中极、阴都、间使、手五里。

[刺灸法]直刺0.5~1.5寸,肝脏肿大时应注意减小深度。

艾炷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石关KI18石关Sh í gu ā n[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解剖]在腹直肌内缘,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九肋间神经。

[主治]呕吐,腹痛,便秘,产后腹痛,妇人不孕。

[配伍]配中脘、内关治胃痛、呕吐、腹胀;配三阴交、阴交、肾俞治先兆流产和不孕症[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冲脉、足少阴会穴。

商曲KI17商曲Shangqu[释名]商为金音,借指大肠;曲,弯曲。

穴内为大肠部,故名。

[出处]《针灸甲乙经》。

[位置]上腹部脐上二寸(下脘)旁开五分处。

《针灸甲乙经》:“在石关下一寸”。

[局部解剖]肌肉:腹直肌内缘。

(深层为胃幽门部)。

神经:第九肋间神经。

血管:腹壁上、下动、静脉分支。

[类别]冲脉、足少阴之会。

[功效]调肠胃。

[主治]古代记述:腹中积聚、腹痛、腹胀、不嗜食、大便或泄或闭、目赤痛。

近人报道:胃痉挛、胃火、胃下垂。

[方例]癖块:中脘、建里、石关、商曲。

[刺灸法]直刺0.5~1.5寸。

艾炷灸5~7壮,艾条温灸15~20分钟。

肓俞KI16肓俞Huangshu[释名]肓,指腹膜;俞、指腧穴。

穴在脐旁,意为肓膜之俞。

[出处]《针灸甲乙经》。

[位置]腹部,脐中旁开5分处。

《针灸甲乙经》:“在商曲下一寸(《类经图翼》:“当作二寸”),直脐旁五分。

[局部解剖]肌肉:腹内、外斜肌腱膜、腹横肌腱膜、腹直肌。

(深层为小肠)。

神经:第十肋间神经。

血管:腹壁下动、静脉肌支。

[类别]冲脉、足少阴之会。

[功效]调肠、利气、温中。

[主治]古代记述:腹胀、腹痛、大便干、五淋。

近人报道:胃痉挛、肠麻痹、膀胱炎。

[方例]心下大坚:中脘、期门、肓俞。

[刺灸法]直刺或向脐中方向斜刺0.5~1.5寸。

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中注KI15中注Zhongzhu[释名]注,气血输注处,指腧穴。

穴处中腹与阴交交会。

故名。

[出处]《针灸甲乙经》。

[位置]下腹部脐下1寸(阴交)旁开5分处。

《针灸甲乙经》:“在肓俞下五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作“一寸”;《循经考穴编》:“与阴交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