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课件足三阴经足少阴肾经PPT课件
合集下载
针灸学PPT课件

灸法的起源亦可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学会用火以 后。
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主要有 以
3
(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肇始时期
在《内经》成书前,主要是个人临床实践对针灸 知识的初步认识。此阶段的《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 阳十一脉灸经》是现存最早的针灸学文献,反映了经 络学说的早期面貌。
(二)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时期
针灸教研室
1
针灸学的定义
绪言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 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 治疾病的一门学科。 主要内容:经络、腧穴、刺灸法及针灸治疗。
四大优点:适应证广、疗效显著、 应用方便、经济安全。
2
一,针灸学的发展史
针刺疗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国原始社会的氏族 公社时期,新石器时代才真正产生并应用了“砭石”, 其后骨针,竹针,金属针。金属针的出现极大的推动 了刺法的发展。
清,李学川的《针灸逢源》列出经穴361个,至今仍 为针灸教材所取用。
(五)针灸学术的繁荣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
二、针灸学的对外交流
大约在公元6世纪,针灸学被传到朝鲜、日本。 16 世纪传播到欧洲。1979年12月,世界卫生组织向世界 推荐43种病应用针灸治疗。1997年11月,美国国立卫
6
三、针灸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 前---太阴
手足三阴经在四肢的分布 中---厥阴 后---少阴
{ 前---厥阴
注:足三阴经在内踝上八寸前的分布 中---太阴 后---少阴
2、在头面的分布
手足阳明----面部、前额;手足少阳---侧头
足太阳-------后头;
手太阳------颊部
注:足厥阴肝经至巅顶,与督脉的百会穴相交会。 16
理论部分: 经络:掌握经络的概念、组成、循环规律及分布特点,
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主要有 以
3
(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肇始时期
在《内经》成书前,主要是个人临床实践对针灸 知识的初步认识。此阶段的《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 阳十一脉灸经》是现存最早的针灸学文献,反映了经 络学说的早期面貌。
(二)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时期
针灸教研室
1
针灸学的定义
绪言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 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 治疾病的一门学科。 主要内容:经络、腧穴、刺灸法及针灸治疗。
四大优点:适应证广、疗效显著、 应用方便、经济安全。
2
一,针灸学的发展史
针刺疗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国原始社会的氏族 公社时期,新石器时代才真正产生并应用了“砭石”, 其后骨针,竹针,金属针。金属针的出现极大的推动 了刺法的发展。
清,李学川的《针灸逢源》列出经穴361个,至今仍 为针灸教材所取用。
(五)针灸学术的繁荣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
二、针灸学的对外交流
大约在公元6世纪,针灸学被传到朝鲜、日本。 16 世纪传播到欧洲。1979年12月,世界卫生组织向世界 推荐43种病应用针灸治疗。1997年11月,美国国立卫
6
三、针灸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 前---太阴
手足三阴经在四肢的分布 中---厥阴 后---少阴
{ 前---厥阴
注:足三阴经在内踝上八寸前的分布 中---太阴 后---少阴
2、在头面的分布
手足阳明----面部、前额;手足少阳---侧头
足太阳-------后头;
手太阳------颊部
注:足厥阴肝经至巅顶,与督脉的百会穴相交会。 16
理论部分: 经络:掌握经络的概念、组成、循环规律及分布特点,
足少阴肾及心包经ppt课件

n 【主治】n (1) 心悸,心胸胁痛。n (2) 休克,无脉症,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律不齐。n (3) 胃痛呕吐,呃逆。n (4) 失眠,癫狂,痫证,郁证,偏头痛。 n (5) 中风偏瘫,肘臂挛痛。n (6) 热病,疟疾。n (7) 眩晕症
0
n [配伍]n (1) 配太渊,有益心安神,理气复脉的作 用,主治无脉症。n (2) 配足三里、中脘,有和胃降逆,理气 止痛的作用,主治胃脘痛。n (3) 配三阴交、合谷,有益气行血,行瘀 通络的作用,主治心气不足之心绞痛。n (4) 配神门,有镇静安神的作用,主治失 眠。n (5) 配公孙,为八脉交会穴,有和胃降逆 的作用,主治呃逆。
n配伍:n①配神门治疗失眠;n②配照海、悬钟治疗足跟骨刺; n③配合谷、颊车可治疗牙痛。n④配肾俞、志室可温肾壮阳主治阳痿、 遗精、腰痛。n⑤配阴陵泉小便不利。n操作:直刺0.5~1.5寸。可灸。
0
n 3.照海 (八脉交会穴,通阴蹻脉)n 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n 功效:滋肾阴,宁神志,调二阴
n【配伍】n①配委中可凉血解毒主治急性高 热、急性胃肠炎 (四弯穴) ;n②配内关、中脘可调理肠胃主治 胃痛、呕吐。n【操作】直刺0.8~1寸,或用三 棱针点刺放血;可灸。
n 2.间使 (经穴)n 【定位】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 线上,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 肌腱之间。n 【功效】清热宁心,舒筋活络。n 【主治】n (1) 心疾:心痛,心悸。n (2) 胃病:胃痛,呕吐。n (3) 热病,疟疾。n (4) 癫狂痫。n (4) 臂痛。
A
n 配伍:n ①配合谷治疗汗证;补合谷,泻复溜, 可止汗。泻合谷,补复溜,可发汗。n ②配丰隆可通络消肿主治四肢肿;n ③配关元、血海治疗月经不调、痛经。n 本穴为肾经金穴,为本经母穴,肾经虚 证,均可针本穴补之。n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12足少阴肾经

意指分出一支进入 脚跟中。
[4] 腨内
腓肠肌部
[5] 腘内廉 窝内侧。《铜人》注:“阴谷
[6] 贯脊
居此腘内廉”
[7] 上贯肝膈 指由长强穴沿脊上行,先属肾, 再下络膀胱,其穴位即当肓俞
向下至横骨(会关元、中极)。
足三阴经的内行通路与穴位通
路同为一条,不应理解为浅表
部的盘曲。
其穴位即当从肓俞向上至幽门, 先经过肝而后膈。
操作:直刺0.5~1.0寸。
功用:苏厥开窍,发汗泄热;降逆止呕,强心利 尿,升降血压,为急救要穴之一。
机理:涌泉为肾经井木穴,肾主水,木气通肝, 肝主疏泄,故涌泉功可滋肾水而涵肝木,治疗由 肾阴不足所致的咽喉、肝郁不舒所致的神志等疾 患。
主治: 1.昏迷、晕厥、善恐、癔病、癫狂痫证。 2.高血压、低血压。 3.小便不利。 4.又可止呕吐、疗头痛。 5.灸可催产。 6.又治腰疼、疝气、黄疸、嗜睡、咳嗽、少气、
(diaphragm) [7], 入肺中,循喉咙, 挟舌(tongue)本[8]。 其支者:从肺出,
络心[9],注胸中。
2.词解
[1] 邪走足心 [2] 然骨 [3] 别入跟中
从小趾下斜行走向 足心涌泉穴。 “邪”,通“斜”。
原作“然谷”。然 骨,指舟骨粗隆; 然谷穴,在骨下方 凹陷处。
主治: 1.益肾气主治腰膝酸痛、遗精、阳萎、耳聋耳鸣、
小便频数、失眠健忘、足跟骨刺。 2.清虚热治咽喉痛、牙痛、消渴、咳血《通玄指
要赋》牙齿痛,吕细堪治(吕细别名太溪). 3.此外,又治月经不调,痛经,心胸痛,咳嗽气
喘、善噫、食欲不振。 配伍: 1.失眠常配神门。 2:足跟骨刺常与照海、悬钟配用。
6.照海 KI6 定位:内踝下方凹陷中。
[4] 腨内
腓肠肌部
[5] 腘内廉 窝内侧。《铜人》注:“阴谷
[6] 贯脊
居此腘内廉”
[7] 上贯肝膈 指由长强穴沿脊上行,先属肾, 再下络膀胱,其穴位即当肓俞
向下至横骨(会关元、中极)。
足三阴经的内行通路与穴位通
路同为一条,不应理解为浅表
部的盘曲。
其穴位即当从肓俞向上至幽门, 先经过肝而后膈。
操作:直刺0.5~1.0寸。
功用:苏厥开窍,发汗泄热;降逆止呕,强心利 尿,升降血压,为急救要穴之一。
机理:涌泉为肾经井木穴,肾主水,木气通肝, 肝主疏泄,故涌泉功可滋肾水而涵肝木,治疗由 肾阴不足所致的咽喉、肝郁不舒所致的神志等疾 患。
主治: 1.昏迷、晕厥、善恐、癔病、癫狂痫证。 2.高血压、低血压。 3.小便不利。 4.又可止呕吐、疗头痛。 5.灸可催产。 6.又治腰疼、疝气、黄疸、嗜睡、咳嗽、少气、
(diaphragm) [7], 入肺中,循喉咙, 挟舌(tongue)本[8]。 其支者:从肺出,
络心[9],注胸中。
2.词解
[1] 邪走足心 [2] 然骨 [3] 别入跟中
从小趾下斜行走向 足心涌泉穴。 “邪”,通“斜”。
原作“然谷”。然 骨,指舟骨粗隆; 然谷穴,在骨下方 凹陷处。
主治: 1.益肾气主治腰膝酸痛、遗精、阳萎、耳聋耳鸣、
小便频数、失眠健忘、足跟骨刺。 2.清虚热治咽喉痛、牙痛、消渴、咳血《通玄指
要赋》牙齿痛,吕细堪治(吕细别名太溪). 3.此外,又治月经不调,痛经,心胸痛,咳嗽气
喘、善噫、食欲不振。 配伍: 1.失眠常配神门。 2:足跟骨刺常与照海、悬钟配用。
6.照海 KI6 定位:内踝下方凹陷中。
中医学——针灸学基础ppt课件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4.经络的作用
(1)生理功能 经络的功能活动,称之为“经气”。 经气作用包括四个方面: •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调节机能平衡 •感应传导作用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十四经含义
二十二经脉(正经)+奇经八脉的任督二脉合 称为十四经。 (说明:奇经八脉中的腧穴,大多寄附于十二 经之中,惟有任督二脉,各有其专属的腧穴。
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起穴:中府→ 上肢内侧前缘→ 止穴:少商。
本经名穴:列 缺。
云门(LU2) 中府(LU1)
尺泽(LU5)
列缺(LU7) 少商(LU11)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三节 十四经穴
一、手太阴肺经(11穴) 尺泽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肘 关节微屈时定位。主治→咳嗽,咯血, 少商——拇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主治→ 咳嗽, 咽痛。 列缺——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主治→ 颈项痛,咽痛,咳嗽。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三节 十四经穴
三、足阳明胃经(45穴) 天枢——脐中旁2寸,腹直肌中。 主治 :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 足三里——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合 穴”。 主治:胃痛,腹胀,呕吐,泄泻。
丰隆——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约一横指。 主治:头痛,眩晕,咳嗽,哮喘,痰饮,胸痛,便秘,癫 狂,下肢痿痹。 内庭 —— 足背第二、三趾间缝纹端。 主治:齿痛,面痛,口眼歪斜,咽喉痛,鼻衄,胃痛,吐 酸,腹胀,泄泻,痢疾,便秘,足背肿痛,热病 。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4.经络的作用
(1)生理功能 经络的功能活动,称之为“经气”。 经气作用包括四个方面: •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调节机能平衡 •感应传导作用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十四经含义
二十二经脉(正经)+奇经八脉的任督二脉合 称为十四经。 (说明:奇经八脉中的腧穴,大多寄附于十二 经之中,惟有任督二脉,各有其专属的腧穴。
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起穴:中府→ 上肢内侧前缘→ 止穴:少商。
本经名穴:列 缺。
云门(LU2) 中府(LU1)
尺泽(LU5)
列缺(LU7) 少商(LU11)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三节 十四经穴
一、手太阴肺经(11穴) 尺泽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肘 关节微屈时定位。主治→咳嗽,咯血, 少商——拇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主治→ 咳嗽, 咽痛。 列缺——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主治→ 颈项痛,咽痛,咳嗽。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三节 十四经穴
三、足阳明胃经(45穴) 天枢——脐中旁2寸,腹直肌中。 主治 :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 足三里——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合 穴”。 主治:胃痛,腹胀,呕吐,泄泻。
丰隆——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约一横指。 主治:头痛,眩晕,咳嗽,哮喘,痰饮,胸痛,便秘,癫 狂,下肢痿痹。 内庭 —— 足背第二、三趾间缝纹端。 主治:齿痛,面痛,口眼歪斜,咽喉痛,鼻衄,胃痛,吐 酸,腹胀,泄泻,痢疾,便秘,足背肿痛,热病 。
针灸学教学ppt课件

头部
• 部位起止点: • 前发际至后发际为12
寸。 • 说明:如:前后发际
不明,从眉心量至大 椎穴作18寸眉心至前 发际3寸,大椎穴至后 发际3寸。
27
天突
胸腹部
耻骨联合
脐中 耻骨联合上缘
28
腰背部
• 部位起止点: • 大椎以下至尾骶为21
椎(直寸);两肩胛骨脊 柱缘之间为6寸(直寸) 。 • 说明:一般临床取穴, 两肩胛骨下角联线相 当于第七胸椎;髂嵴 相当于第四腰椎棘突
• 3、特殊作用—(1)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如: 针天枢能止泻,又能通便。(2)相对的特异性。 如:大椎退热、丰隆驱痰。
25
腧穴的取穴方法
• 1、骨度分寸法—将人体不同部位规定出 一定的长度或宽度,并使其折成若干个等 份,每一个等份作“一寸”,以此“一寸”来作 为量取穴位的方法,称之。(见下表)
26
头
胸 手三阴经 腹
足三阳经
手三阳经
手
足三阴经
足
16
表里属络规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肝经 肺经 脾经 心经 肾经 心包经
胆经 大肠经 胃经 小肠经
膀胱经 三焦经
17
流注规律
肺经
大肠经
胃经
脾经
心经
小肠经
膀胱经
肾经
心包经
三焦经
胆经
肝经
《经脉举痛篇》“经脉流行不止,环周
不休”—逐经相传,周而复始,如环无
端。
18
奇经八脉
• 不直属脏腑,无表里关系,与十二经合 称为“十四经”。
* 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脾经
走在中线,肝经走在前线,直至内 踝上八寸处交叉后,两者走回原位。
(精选课件)针灸教学PPT幻灯片

经脉
含义
经:路径
地位
粗大,主干
络脉
络:网络 细小,分支
走行方向 纵行(个别特殊) 横、斜,纵横交错
分布形式
线状
网状布散,遍布全身
深浅分布 多行于深部
多行于浅部
.
4
•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
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与脏 腑 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
.
5
经络学说的形成
• 对“针感”传导的观察 • 腧穴疗效的总结 • 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前 太阴
肺
中 厥阴
心包
后 少阴
心
前 太阴
脾
中 厥阴
肝
后 少阴
肾
阳(外侧) 腑(表)
阳明 少阳 太阳 阳明 少阳 太阳
大肠 三焦 小肠 胃 胆 膀胱
.
13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
•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 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
.
14
头(同名经交接)
手
(表里经交接)
• 近治作用 • 远治作用 • 特殊作用
.
25
特定穴
(Special acupoints)
• 定义:若干类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经穴。
• 分类:1.五输穴;
•
2.原穴、络穴;
•
3.俞穴、募穴;
•
4.八会穴;
•
5.郄穴;
•
6.下合穴;
•
7.八脉. 交会穴、交会穴;
26
(六)八会穴
• 人体气、血、筋、脉、骨、髓、脏、腑 精气聚会的八个腧穴。
.
6
经络系统的组成 Composition of meridian system
足少阴肾经

1神志病:失
志病:晕厥、 月经不调、 1肾虚证:遗 2妇科病证: 眠、癫狂等。
中暑、小儿 带下、阴挺、精、阳痿、健 月经不调。 2妇科病证:
惊风、癫狂 阴痒。
忘、失眠、耳 3外经病:腰 月经不调、痛
痫。
2生殖病: 聋等。
脊痛、足跟痛。经、带下、阴
2肺系病:
3外经病: 足心热。
遗精、阳痿 等。 3消渴。 4外经病:
直刺1~1.5寸。
直刺1~1.5寸。
足少阴肾经经脉循行小结
1、经脉走向 体表:起于小趾下,斜走足心,循
内踝,沿下肢内侧后缘上行,经腹胸 第一侧线,止于锁骨下。
体内:属肾,络膀胱,贯肝入肺, 循咽喉,挟舌本,支脉从肺联络心脏 ,流注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本经联系的脏腑器官包括肾、膀胱 、肝、肺、心、喉咙、舌。
膝股内侧痛。
直刺0.5~1寸;可灸 。 直刺1.0-1.5寸。
8.大赫(KI12) 9. 肓俞(KI16) 【作用】
共性: 补益肾气, 调理下焦。
特定穴 共性 特性
刺灸
大赫
肓俞
1胃肠病:腹痛、腹胀、腹泻、便秘等。 2妇科病:带下、月经不调、阴挺、痛经。
1男科病:遗精、阳痿。 1疝气。 2肠病:痢疾、泄泻
◼ 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 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脊、股内后廉痛,痿 、厥,嗜卧,足下热而痛。
二.足少阴肾经脉病候
1.经络病候: 头痛,头晕,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鸣,耳聋
,内踝肿痛,足跟痛,腰脊强痛,腘内廉痛,小腿内侧 痛。 2.脏腑病候:
月经不调,痛经,遗精,阳痿,小便不利,遗尿, 肠鸣,泄泻,水肿。 3.其他:
舌本。 ◼ 体表主干:小趾之下→足心→然谷→内踝后→脚跟→腓肠肌
十二经络穴位图鉴PPT课件

•
•
手厥阴心包经
• 【手厥阴心包经】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 • 戌时护心脏,减压心舒畅; • “心包为心之外膜,附有脉络,气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伤 。”心包是心的保护组织,又是气血通道。心包经戌时最兴旺,可清 除心脏周围外邪,使心脏处于完好状态。此时一定要保持心情舒畅: 看书听音乐、或做SPA、跳舞、耍太极……放松心情,释放压力。
一、足太阴脾经
二、足厥阴肝经
三、足少阴肾经
足太阴脾经
• • •
【足太阴脾经】巳时(9点至11点)—脾经旺。 已时脾经旺,造血身体状; “脾主运化,脾统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 统领。“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液质量好 ,所以嘴唇是红润的。唇白标志血气不足,唇暗、唇紫标志寒入脾经。 养生之道:脾胃不和,消化吸收不好,脾虚会导致记忆力下降等。这段时间 是我脾经开穴运行的时间,也是护脾最好的时间段,已经要吃中午饭了,有 条件的建议在家做饭多选择牛肉、羊肉、猪肉、扁豆、番薯、马铃薯、豆腐 、芹菜、玉米、大米等。水果可以选择苹果、橘子、柠檬、柳橙、等。茶水 可以选择绿茶、花茶、蜂蜜水等。 虚症:内分泌失调或分泌不足、胃弱、膝异常、易失眠、疲劳、食欲不振、 大便异常、腹胀等。 实症:脾胃不和,消化吸收不好、易腹胀气打嗝、头疼、疲倦乏力、膝关节 异常、排便异常等。
其歌诀: 寅时气血注于肺, 卯时大肠辰时胃, 巳脾午心未小肠, 申属膀胱酉肾位, 戌时心包亥三焦,
子胆丑肝各定位。
了解人体经络-日之中循行运转规律,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从呼吸做起,以经络为据,洞悉 太极之理,尊阴阳之纲纪,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气者生之本也,时者生之用也!
手太阴肺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