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全套PPT课件538p
合集下载
针灸教学ppt课件

Part
03
灸法技术
艾灸法
艾灸法介绍
艾灸法作用
艾灸法是一种利用艾叶制成的艾条或艾柱 ,点燃后对人体特定穴位进行温热刺激的 灸法技术。
艾灸法具有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 邪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各种寒证、虚证和 痛证。
艾灸法操作方法
注意事项
艾灸法操作时需选择合适的穴位,将艾条 或艾柱点燃后置于所选穴位上方进行熏烤 ,一般以局部皮肤感到温热、舒适为宜。
安全防范措施
环境设置
确保治疗环境干净、整洁 1
,避免地面湿滑,保持室 内空气流通。
定期检查与维护
4
对针灸设备进行定期检查 和维护,确保设备的安全 性和有效性。
规范操作
2
严格按照针灸操作规范进
行,避免操作失误或不当
操作。
避免感染
3 确保针具、治疗部位和操
作者手部的无菌状态,防 止感染的发生。
异常情况处理与预防
注意事项
明确适应症与禁忌症
在开始针灸治疗前,应明确患者的适 应症和禁忌症,避免对不适合针灸的 患者进行治疗。
选择合适的针具
根据治疗需要,选择合适规格的针具 ,确保针具的质量和安全性。
消毒工作
对针具、治疗部位和操作者的手进行 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告知患者注意事项
在治疗前,告知患者相关注意事项, 如避免剧烈运动、保持针刺部位干燥 等。
理论基础
经络理论
针灸的理论基础之一是经络理论,认为人体内有十二条主要 的经络,这些经络与脏腑器官相连,运行气血。针灸通过刺 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经络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穴位理论
穴位是针灸治疗的关键点,每个穴位都有其特定的位置和功 能。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可以调和阴阳、扶正祛邪,达到治 疗疾病的效果。
针灸学(绪论)ppt

气的生理功能
气具有推动、温煦、固摄、防御和营养等生理功能。具体来说,气可以促进 血液的生成和运行,维持人体的正常体温,控制人体的液态平衡,保护人体 免受外邪的侵害,以及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等。
人体阴阳平衡理论
阴阳平衡是健康之本
针灸学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阴阳两种对立的力量,这两种力量在人体内相互制约 、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使人体保持正常的生命活动。阴阳平衡理论是针灸学理 论的核心。
深入学习古典针灸理论
针灸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深入学习古典针灸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针灸学的本质。
参加学术会议和培训班
参加针灸学术会议和培训班,与同行交流学习心得,拓展视野,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临床医学。
作用机制
头针疗法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 过刺激头部疗疾病的目的。
治疗范围
头针疗法适用于多种疾病,如 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系统疾病
、五官科疾病等。
其他针灸治疗方法
起源和发展
除了毫针、耳针和头针之外,还 有许多其他的针灸治疗方法,如 艾灸、拔罐、刮痧等。这些方法 均具有独特的治病原理和功效。
01
02
03
感冒
针灸大椎、风池、合谷等 穴位,能够缓解感冒症状 ,缩短病程。
哮喘
针灸天突、膻中、定喘等 穴位,能够改善哮喘发作 时的呼吸困难症状。
高血压
针灸足三里、太冲等穴位 ,能够调节血压,缓解高 血压症状。
外科疾病的针灸治疗
颈椎病
针灸风池、颈夹脊、肩井 等穴位,能够缓解颈椎压 迫症状,改善颈部血液循 环。
子宫肌瘤
针灸关元、子宫、归来等穴位,能 够改善子宫血液循环,缓解子宫肌 瘤症状。
儿科疾病的针灸治疗
气具有推动、温煦、固摄、防御和营养等生理功能。具体来说,气可以促进 血液的生成和运行,维持人体的正常体温,控制人体的液态平衡,保护人体 免受外邪的侵害,以及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等。
人体阴阳平衡理论
阴阳平衡是健康之本
针灸学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阴阳两种对立的力量,这两种力量在人体内相互制约 、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使人体保持正常的生命活动。阴阳平衡理论是针灸学理 论的核心。
深入学习古典针灸理论
针灸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深入学习古典针灸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针灸学的本质。
参加学术会议和培训班
参加针灸学术会议和培训班,与同行交流学习心得,拓展视野,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临床医学。
作用机制
头针疗法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 过刺激头部疗疾病的目的。
治疗范围
头针疗法适用于多种疾病,如 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系统疾病
、五官科疾病等。
其他针灸治疗方法
起源和发展
除了毫针、耳针和头针之外,还 有许多其他的针灸治疗方法,如 艾灸、拔罐、刮痧等。这些方法 均具有独特的治病原理和功效。
01
02
03
感冒
针灸大椎、风池、合谷等 穴位,能够缓解感冒症状 ,缩短病程。
哮喘
针灸天突、膻中、定喘等 穴位,能够改善哮喘发作 时的呼吸困难症状。
高血压
针灸足三里、太冲等穴位 ,能够调节血压,缓解高 血压症状。
外科疾病的针灸治疗
颈椎病
针灸风池、颈夹脊、肩井 等穴位,能够缓解颈椎压 迫症状,改善颈部血液循 环。
子宫肌瘤
针灸关元、子宫、归来等穴位,能 够改善子宫血液循环,缓解子宫肌 瘤症状。
儿科疾病的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学全本课堂PPT

1.皮肤针法 选择腰部疼痛部位,用梅花针叩刺 出血,加拔火罐。 ●适用于寒湿腰痛和瘀血腰痛。
*
[病因病机]
腰痛
[治疗] 治法 疏通经络,行气止痛。 以足太阳、足少阳经穴 为主。 取穴 1、足太阳经型 2、足少阳经型
[症状]
[定义] 坐骨神经痛是指多种病因所致的沿坐骨神 经通路,(腰、臀、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以放射性疼痛为主要 特点的综合征。
[附]坐骨神经痛
环跳 阳陵泉
*
痿证
定义:是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因不能随意运动而 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症。临床上以下肢痿弱较为多见,故称“痿蹙”。 西医诊断:运动神经原病、周围神经损伤、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脑瘫、外伤性截瘫等。 病因:外邪侵袭(湿热毒邪)、饮食不节、久病体虚等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 以肢体软弱无力、筋脉弛缓,甚则瘫痪或肌肉萎缩为主症。 辅助检查: CT、肌电图、腰椎X光片等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
1.基本治疗
毫针泻法或平补平泻法。 ★寒痹、湿痹可加灸法。 ★大椎、曲池可点刺出血。 ★局部穴位可加拔罐法。
痹证
*
其他治疗
2.穴位注射法 采用当归、丹皮酚、威灵仙等注射 液,在病痛部位选穴,每穴注入0.5 ~1ml,注意勿注入关节腔内。每 隔1—3日注射1次。
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血沉,抗“o”,类风 湿因子,x线检查
痹证
*
病因病机
病因:①外感风寒湿热之邪 ②人体正气不足
风寒湿等邪气 侵入机体经络, 留于关节
痹证
---经脉气血闭阻不同, 不通则痛
*
痹证
主症: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
行痹(风痹):疼痛游走,痛无定处,时见恶风发热, 舌淡,苔薄白
*
[病因病机]
腰痛
[治疗] 治法 疏通经络,行气止痛。 以足太阳、足少阳经穴 为主。 取穴 1、足太阳经型 2、足少阳经型
[症状]
[定义] 坐骨神经痛是指多种病因所致的沿坐骨神 经通路,(腰、臀、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以放射性疼痛为主要 特点的综合征。
[附]坐骨神经痛
环跳 阳陵泉
*
痿证
定义:是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因不能随意运动而 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症。临床上以下肢痿弱较为多见,故称“痿蹙”。 西医诊断:运动神经原病、周围神经损伤、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脑瘫、外伤性截瘫等。 病因:外邪侵袭(湿热毒邪)、饮食不节、久病体虚等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 以肢体软弱无力、筋脉弛缓,甚则瘫痪或肌肉萎缩为主症。 辅助检查: CT、肌电图、腰椎X光片等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
1.基本治疗
毫针泻法或平补平泻法。 ★寒痹、湿痹可加灸法。 ★大椎、曲池可点刺出血。 ★局部穴位可加拔罐法。
痹证
*
其他治疗
2.穴位注射法 采用当归、丹皮酚、威灵仙等注射 液,在病痛部位选穴,每穴注入0.5 ~1ml,注意勿注入关节腔内。每 隔1—3日注射1次。
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血沉,抗“o”,类风 湿因子,x线检查
痹证
*
病因病机
病因:①外感风寒湿热之邪 ②人体正气不足
风寒湿等邪气 侵入机体经络, 留于关节
痹证
---经脉气血闭阻不同, 不通则痛
*
痹证
主症: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
行痹(风痹):疼痛游走,痛无定处,时见恶风发热, 舌淡,苔薄白
针灸学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具有显著疗效。
针灸的优势
针灸治疗具有安全、简便、经济 、有效等优点,深受广大患者欢 迎。同时,针灸还对预防保健、 康复医学等领域具有积极作用。
2024/1/25
6
02 针灸基本理论
2024/1/25
7
经络学说
01
经络的概念、组成及功能
02
十二经脉的名称、循行部位及主治
03
奇经八脉的名称、循行部位及主治
消毒措施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 针具、皮肤及医者手指 进行消毒。
针刺角度和深度
根据穴位和病情选择合 适的针刺角度和深度, 避免误伤内脏和血管。
行针手法
运用提插、捻转等手法 ,以增强针感、提高疗 效。
2024/1/25
13
艾灸操作规范
艾绒选择
选择纯净、无杂质的艾绒,制成大小合适的 艾炷或艾条。
灸法选择
03
国际针灸
针灸学已逐渐走向世界,成为全球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世界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5
针灸学的地位与作用
地位
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誉为“中医之瑰宝”,在中
医临床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用
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扶正祛邪等作用,可用于治疗内 、外、妇、儿等各科疾病,尤其 对疼痛性疾病和功能失调性疾病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挖掘和整理,针灸理论体系得 到不断完善,为针灸临床实践提供了更加科学的 指导。
针灸临床应用的拓展
针灸治疗逐渐从传统的疼痛性疾病向内科、外科 、妇科、儿科等多领域拓展,取得了显著的临床 效果。
针灸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
3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针灸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 了有力支持,针灸对机体各系统、器官、组织的 作用机制逐渐被揭示。
针灸的优势
针灸治疗具有安全、简便、经济 、有效等优点,深受广大患者欢 迎。同时,针灸还对预防保健、 康复医学等领域具有积极作用。
2024/1/25
6
02 针灸基本理论
2024/1/25
7
经络学说
01
经络的概念、组成及功能
02
十二经脉的名称、循行部位及主治
03
奇经八脉的名称、循行部位及主治
消毒措施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 针具、皮肤及医者手指 进行消毒。
针刺角度和深度
根据穴位和病情选择合 适的针刺角度和深度, 避免误伤内脏和血管。
行针手法
运用提插、捻转等手法 ,以增强针感、提高疗 效。
2024/1/25
13
艾灸操作规范
艾绒选择
选择纯净、无杂质的艾绒,制成大小合适的 艾炷或艾条。
灸法选择
03
国际针灸
针灸学已逐渐走向世界,成为全球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世界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5
针灸学的地位与作用
地位
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誉为“中医之瑰宝”,在中
医临床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用
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扶正祛邪等作用,可用于治疗内 、外、妇、儿等各科疾病,尤其 对疼痛性疾病和功能失调性疾病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挖掘和整理,针灸理论体系得 到不断完善,为针灸临床实践提供了更加科学的 指导。
针灸临床应用的拓展
针灸治疗逐渐从传统的疼痛性疾病向内科、外科 、妇科、儿科等多领域拓展,取得了显著的临床 效果。
针灸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
3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针灸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 了有力支持,针灸对机体各系统、器官、组织的 作用机制逐渐被揭示。
中医学——针灸学基础ppt课件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4.经络的作用
(1)生理功能 经络的功能活动,称之为“经气”。 经气作用包括四个方面: •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调节机能平衡 •感应传导作用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十四经含义
二十二经脉(正经)+奇经八脉的任督二脉合 称为十四经。 (说明:奇经八脉中的腧穴,大多寄附于十二 经之中,惟有任督二脉,各有其专属的腧穴。
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起穴:中府→ 上肢内侧前缘→ 止穴:少商。
本经名穴:列 缺。
云门(LU2) 中府(LU1)
尺泽(LU5)
列缺(LU7) 少商(LU11)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三节 十四经穴
一、手太阴肺经(11穴) 尺泽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肘 关节微屈时定位。主治→咳嗽,咯血, 少商——拇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主治→ 咳嗽, 咽痛。 列缺——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主治→ 颈项痛,咽痛,咳嗽。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三节 十四经穴
三、足阳明胃经(45穴) 天枢——脐中旁2寸,腹直肌中。 主治 :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 足三里——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合 穴”。 主治:胃痛,腹胀,呕吐,泄泻。
丰隆——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约一横指。 主治:头痛,眩晕,咳嗽,哮喘,痰饮,胸痛,便秘,癫 狂,下肢痿痹。 内庭 —— 足背第二、三趾间缝纹端。 主治:齿痛,面痛,口眼歪斜,咽喉痛,鼻衄,胃痛,吐 酸,腹胀,泄泻,痢疾,便秘,足背肿痛,热病 。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4.经络的作用
(1)生理功能 经络的功能活动,称之为“经气”。 经气作用包括四个方面: •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调节机能平衡 •感应传导作用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十四经含义
二十二经脉(正经)+奇经八脉的任督二脉合 称为十四经。 (说明:奇经八脉中的腧穴,大多寄附于十二 经之中,惟有任督二脉,各有其专属的腧穴。
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一节 经络
起穴:中府→ 上肢内侧前缘→ 止穴:少商。
本经名穴:列 缺。
云门(LU2) 中府(LU1)
尺泽(LU5)
列缺(LU7) 少商(LU11)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三节 十四经穴
一、手太阴肺经(11穴) 尺泽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肘 关节微屈时定位。主治→咳嗽,咯血, 少商——拇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主治→ 咳嗽, 咽痛。 列缺——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主治→ 颈项痛,咽痛,咳嗽。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第三节 十四经穴
三、足阳明胃经(45穴) 天枢——脐中旁2寸,腹直肌中。 主治 :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 足三里——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合 穴”。 主治:胃痛,腹胀,呕吐,泄泻。
丰隆——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约一横指。 主治:头痛,眩晕,咳嗽,哮喘,痰饮,胸痛,便秘,癫 狂,下肢痿痹。 内庭 —— 足背第二、三趾间缝纹端。 主治:齿痛,面痛,口眼歪斜,咽喉痛,鼻衄,胃痛,吐 酸,腹胀,泄泻,痢疾,便秘,足背肿痛,热病 。
中医针灸培训ppt课件模板(完整版)pptx

留针与出针
留针时间根据病情和患者 体质而定,出针时要缓慢 捻转并拔出,防止出血或 滞针。
拔罐、刮痧等辅助手法介绍
拔罐
利用火罐或抽气罐产生负压,吸 附于皮肤表面,造成局部瘀血, 以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 肿止痛等作用。
刮痧
用刮痧板蘸刮痧油反复刮动、摩 擦患者某处皮肤,以治疗疾病。 具有调气行血、活血化瘀、舒筋 通络、驱邪排毒等功效。
智能化辅助工具
开发针灸辅助诊断、治疗建议 等智能化工具,提高针灸服务
效率和准确性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本次课程重点内容回顾
01
02
03
04
针灸理论基础
经络学说、腧穴分类与定位、 刺法灸法技术等
常见病症针灸治疗
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面瘫 、中风后遗症等
针灸临床实践
病例分析、操作技巧、注意事 项及安全问题
异常情况处理及预防措施
异常情况处理
在针灸过程中如出现异常情况,如局部 感染、气胸、神经损伤等,应立即停止 针灸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出现局 部感染可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如出现 气胸应立即进行胸腔穿刺抽气或胸腔闭 式引流;如出现神经损伤可使用营养神 经的药物进行治疗。
VS
预防措施
为预防异常情况的发生,针灸前应详细询 问患者病史和过敏史等相关信息;针灸过 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针灸后应 告知患者注意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并避免剧 烈运动等。
针灸作用
针灸可以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 祛邪,具有广泛的适应症和独特的疗 效,是中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系统与穴位分布
经络系统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 ,它们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连成一 个有机的整体。
2024版针灸学讲座ppt课件

2024/1/26
31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2024/1/26
针灸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01
简要回顾针灸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在医学领域的重要地位。
针灸的基本理论和原则
02
重点强调针灸的经络理论、穴位选择原则以及刺激方法等核心
内容。
常见疾病的针灸治疗
03
系统总结针灸在各类常见疾病中的治疗方法、效果评估及注意
事项。
晕针:立即停止针刺,将已刺之针迅 速起出,让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 开衣带,注意保暖。轻者静卧片刻, 给予热茶或温开水饮之,糖水亦可; 重者在行上述处理后,可选取水沟、 素髎、内关、合谷、太冲、涌泉、足 三里等穴指压或针刺之。亦可灸百会、 气海、关元等穴,即可恢复。若仍不 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 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2024/1/26
5
针刺手法与操作规范
2024/1/26
针刺手法
包括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基本手法有提插法和捻转法;辅助 手法有循法、弹法、刮法、摇法、飞法和震颤法。
操作规范
针刺前需做好准备工作,如选择针具、确定穴位、消毒等;针 刺时需掌握正确的角度、方向和深度;针刺后需注意护理和保 养。
6
02
常见病症针灸治疗方法
解答学员疑问
针对学员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进行现场解答和指导。
2024/1/26
探讨实践中的挑战
组织学员就针灸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和挑战进行探讨,共同寻找解 决方案。
分享学习方法和技巧
邀请有经验的学员分享自己在针灸学习过程中的有效方法和技巧, 促进共同进步。
34
THANKS。
2024/1/26
2024/1/26
针灸学幻灯PPT课件

补充经脉循行之不足 强 灌
前:任脉别络 鸠尾 散布于腹
沟通腹部经气 表 气
躯干 后:督脉别络 长强 散布于头,别走足太阳 沟通背部经气 里 血
侧:脾之大络 大包 胸胁
沟通侧胸部经气 经
孙络、浮络
难以计数,遍布全身
第31页/共53页
输布气血
• 孙络——从络脉中分出的细小分支 • 浮络——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 • 血络——出现瘀血现象的络脉
• 脏与腑有表里相合的关系 • 阴经与阳经有表里属络关系 • 十二经脉就形成了六组表里属络关系 • 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病变时相互影响,治疗时
相互为用 • 表里属络关系为十二经脉所特有
第21页/共53页
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 与十二脏腑有特定的属络关系 • 与其他脏腑也有联系,尤其阴经与脏腑联系较广 • 除手厥阴心包经外,各经脉与五官九窍、咽、喉等器官均有联系。
四肢的内侧面为阴,外侧面为阳 各分三阴三阳 太阴、阳明——前 厥阴、少阳——中(侧) 少阴、太阳——后 特殊——足厥阴——内踝8寸 交出足太阴之前
第15页/共53页
• 头、躯干部分部 手三阴——胸 手、足三阳——头( “头为诸阳之会”) 足三阴——腹及胸。
阳明——体前——前头 少阳——体侧——侧头 太 阳 — — 体 后 — — 后 头 第16页/共53页
第22页/共53页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
•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 《灵枢·逆顺肥瘦》所载:“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 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第23页/共53页
十二经脉的衔接
• 表里阴阳经 ——在四肢末端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徐凤《针灸大全》、高武《针灸聚
英》、汪机《针灸问对》、李时珍《奇经八 脉考 》。
1601年,杨继洲《针灸大成》收集了明代以
前有关针灸医学的文献资料,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针灸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清代:
吴谦《医宗金鉴》、李学川《针 灸逢源》经穴361个、廖润鸿《针灸集成》 为代表作。 1840年-民国,针灸的衰落期。近代承淡 安先生:中国针灸事业的复兴者、开拓与 传播者。
培训针灸医生,并有联合办学等多种模式。
针灸在世界各地的传播
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针灸热在全世界兴起,
从发展中国家传播到欧美发达国家。美国现 有70余所中医针灸学校。美国保险公司从 1998年起,把针灸治疗纳入医疗保险支付的 范围。德国保险公司用于针灸治疗的支出每 年约为1.5亿到3亿欧元。
第二章
针灸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唐代:设立“太医署”掌管医学教育,针灸
列为一门专门学科。内设针博士、针助教、 针师、针工等编制,担任针灸教学和医疗工 作。 宋金元时期,1026年:《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为北宋王惟一所著,考订了354个穴位。次 年,创铸了两具铜质人体经穴模型。作为教 学与观赏使用。
针-银针-不锈钢针 灸法的变化:八木之灸-艾叶-直接灸-间接灸雷火针-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等。 针和灸互相补充。“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其治以针艾,各调其经气。”
各 种 针 具
针灸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上古至春秋时期:《足臂十一脉灸经》、《阴 阳十一脉灸经》。为迄今有关经络与灸法的最 早著作。该书有经无穴、有灸无针,对研究经 络学说的形成有重大意义。 战国至西汉时期:《黄帝内经》分为《灵枢》 (针经)与《素问》。该书记述了针灸的理论 和治疗经验,详细记载了经脉、腧穴、刺灸方 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的适应症和禁忌证,还 记载了九种针具的形状和用途。被公认为是内 容全面、详细、丰富的中医经典著作。
针灸学
第一章 绪 论
针灸发展简史
绪论 - 针灸学的概念
针灸学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经络
腧穴理论为基础,运用针刺、艾灸及其 它作用于腧穴的方法,刺激人体的一定 部位,调整脏腑、经络、气血的功能, 以达到防治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针灸学的内容与特点
针灸学内容包括经络、腧穴、刺灸方法
与临床治疗等。
经
络总论
学目的与教要求
经络的基本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的命名、分布、体表循行、表里属
络及交接规律。 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的概念与生理功能。 任脉与督脉的循行特点与生理功能。 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运用。
第一节 经络的基本概念
一
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人体内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者,径也, 络者,网络。它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在生理 上起着联络、营养、上下内外,沟通气血、协调 阴阳的作用。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 贯穿上下,将内部的脏腑同外部的各种组织、器 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人体各部的功 能保持相对的协调和平衡。
现代针灸医学的复兴与普及
1979年6月,全国第一届针灸、针麻学术研
讨会召开。 1987年月11月,第一届世界针灸联合会在 北京成立,是第一个总部设在中国的国际 民间学术团体,并由我国卫生部门和针灸 学术团体的领导人担任主席和秘书长。 每年,中国针灸学会各专业委员会及各省 分会均召开各种学术交流会。
针灸的特点:适应症广、疗效明显、操
作简便、经济安全、副作用少。
针Acupuncture
灸Moxibustion
各 种 灸 法
人 体 经 穴 前 面
( )
人 体 经 穴 后 面
( )
人 体 经 穴 侧 面
( )
针灸的起源与变迁
新石器时代:“砭石”-针法的萌芽阶段。
针具的变迁:骨针-竹针-陶针-铜针-铁针-金
针灸医学向世界传播
公元六世纪,针灸被传到东方和西方国家; 公元541年,针灸医学被传入朝鲜和日本; 公元17世纪,针灸传入欧洲(法国、德国、意大 利等); 1971向全世界公布针麻成功。73年尼克松访华 掀起“针灸热”。针灸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从业 人员达到20余万。
针灸医生培训:巳为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手三阴经、手三阳经 经脉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奇经八脉:任脉、督脉、冲脉、带脉、 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足三阳经、足三阴经
经络的基本概念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
针刺等感传现象的观察:针感的循经传导 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体表相应部位的压痛、 结节与皮疹、色泽的改变。 腧穴功效的总结:腧穴的远治作用与主治范围 相似的腧穴往往有规律地排列在一条线路上。 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形成途径的多方面,各种认识的相互启发、相 互佐证与补充。
针灸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公元前403-公元前222年:《难经》81条问答称为 “八十一难”,论述了经络、腧穴、刺法、生理、 病理、解剖等。提出了“诊脉独取寸口”的理论。 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明确经络与腧穴 的关系,对全身腧穴分布进行梳理,将头面、躯 干腧穴分区划线排列,四肢分经排列,确定了349 个穴名,并对针灸手法、宜忌以及常见病的治疗 予以介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
针灸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南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重视灸术和
压痛点取穴。 金元:窦汉卿《标幽赋》提出“八脉交会 穴”。 元代公元1341年:滑伯仁《十四经发挥》三 卷。首次将奇经八脉中的任、督两脉与十二 经脉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穴”。发展了 经络腧穴的理论。
针灸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现代针灸医学的复兴与普及
毛泽东: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 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全国针灸学会的成立。 各省中医学院与针灸系:大量的针灸教材、针 灸杂志,大批的针灸博士、硕士、学士及专科 针灸人才的培养。 50年代:针刺麻醉的兴起,新病种如针刺戒烟、 戒酒、戒毒、美容、减肥美体等的开拓。 新疗法的发明与推广:三棱针、皮内针、皮肤 针、耳针、头皮针、腕踝针、背针、腹针、刺 络、电针、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等。
英》、汪机《针灸问对》、李时珍《奇经八 脉考 》。
1601年,杨继洲《针灸大成》收集了明代以
前有关针灸医学的文献资料,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针灸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清代:
吴谦《医宗金鉴》、李学川《针 灸逢源》经穴361个、廖润鸿《针灸集成》 为代表作。 1840年-民国,针灸的衰落期。近代承淡 安先生:中国针灸事业的复兴者、开拓与 传播者。
培训针灸医生,并有联合办学等多种模式。
针灸在世界各地的传播
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针灸热在全世界兴起,
从发展中国家传播到欧美发达国家。美国现 有70余所中医针灸学校。美国保险公司从 1998年起,把针灸治疗纳入医疗保险支付的 范围。德国保险公司用于针灸治疗的支出每 年约为1.5亿到3亿欧元。
第二章
针灸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唐代:设立“太医署”掌管医学教育,针灸
列为一门专门学科。内设针博士、针助教、 针师、针工等编制,担任针灸教学和医疗工 作。 宋金元时期,1026年:《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为北宋王惟一所著,考订了354个穴位。次 年,创铸了两具铜质人体经穴模型。作为教 学与观赏使用。
针-银针-不锈钢针 灸法的变化:八木之灸-艾叶-直接灸-间接灸雷火针-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等。 针和灸互相补充。“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其治以针艾,各调其经气。”
各 种 针 具
针灸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上古至春秋时期:《足臂十一脉灸经》、《阴 阳十一脉灸经》。为迄今有关经络与灸法的最 早著作。该书有经无穴、有灸无针,对研究经 络学说的形成有重大意义。 战国至西汉时期:《黄帝内经》分为《灵枢》 (针经)与《素问》。该书记述了针灸的理论 和治疗经验,详细记载了经脉、腧穴、刺灸方 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的适应症和禁忌证,还 记载了九种针具的形状和用途。被公认为是内 容全面、详细、丰富的中医经典著作。
针灸学
第一章 绪 论
针灸发展简史
绪论 - 针灸学的概念
针灸学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经络
腧穴理论为基础,运用针刺、艾灸及其 它作用于腧穴的方法,刺激人体的一定 部位,调整脏腑、经络、气血的功能, 以达到防治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针灸学的内容与特点
针灸学内容包括经络、腧穴、刺灸方法
与临床治疗等。
经
络总论
学目的与教要求
经络的基本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的命名、分布、体表循行、表里属
络及交接规律。 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的概念与生理功能。 任脉与督脉的循行特点与生理功能。 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运用。
第一节 经络的基本概念
一
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人体内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者,径也, 络者,网络。它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在生理 上起着联络、营养、上下内外,沟通气血、协调 阴阳的作用。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 贯穿上下,将内部的脏腑同外部的各种组织、器 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人体各部的功 能保持相对的协调和平衡。
现代针灸医学的复兴与普及
1979年6月,全国第一届针灸、针麻学术研
讨会召开。 1987年月11月,第一届世界针灸联合会在 北京成立,是第一个总部设在中国的国际 民间学术团体,并由我国卫生部门和针灸 学术团体的领导人担任主席和秘书长。 每年,中国针灸学会各专业委员会及各省 分会均召开各种学术交流会。
针灸的特点:适应症广、疗效明显、操
作简便、经济安全、副作用少。
针Acupuncture
灸Moxibustion
各 种 灸 法
人 体 经 穴 前 面
( )
人 体 经 穴 后 面
( )
人 体 经 穴 侧 面
( )
针灸的起源与变迁
新石器时代:“砭石”-针法的萌芽阶段。
针具的变迁:骨针-竹针-陶针-铜针-铁针-金
针灸医学向世界传播
公元六世纪,针灸被传到东方和西方国家; 公元541年,针灸医学被传入朝鲜和日本; 公元17世纪,针灸传入欧洲(法国、德国、意大 利等); 1971向全世界公布针麻成功。73年尼克松访华 掀起“针灸热”。针灸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从业 人员达到20余万。
针灸医生培训:巳为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手三阴经、手三阳经 经脉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奇经八脉:任脉、督脉、冲脉、带脉、 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足三阳经、足三阴经
经络的基本概念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
针刺等感传现象的观察:针感的循经传导 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体表相应部位的压痛、 结节与皮疹、色泽的改变。 腧穴功效的总结:腧穴的远治作用与主治范围 相似的腧穴往往有规律地排列在一条线路上。 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形成途径的多方面,各种认识的相互启发、相 互佐证与补充。
针灸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公元前403-公元前222年:《难经》81条问答称为 “八十一难”,论述了经络、腧穴、刺法、生理、 病理、解剖等。提出了“诊脉独取寸口”的理论。 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明确经络与腧穴 的关系,对全身腧穴分布进行梳理,将头面、躯 干腧穴分区划线排列,四肢分经排列,确定了349 个穴名,并对针灸手法、宜忌以及常见病的治疗 予以介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
针灸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南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重视灸术和
压痛点取穴。 金元:窦汉卿《标幽赋》提出“八脉交会 穴”。 元代公元1341年:滑伯仁《十四经发挥》三 卷。首次将奇经八脉中的任、督两脉与十二 经脉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穴”。发展了 经络腧穴的理论。
针灸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现代针灸医学的复兴与普及
毛泽东: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 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全国针灸学会的成立。 各省中医学院与针灸系:大量的针灸教材、针 灸杂志,大批的针灸博士、硕士、学士及专科 针灸人才的培养。 50年代:针刺麻醉的兴起,新病种如针刺戒烟、 戒酒、戒毒、美容、减肥美体等的开拓。 新疗法的发明与推广:三棱针、皮内针、皮肤 针、耳针、头皮针、腕踝针、背针、腹针、刺 络、电针、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