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病毒培养技术
细菌与病毒的研究与诊断方法

细菌与病毒的研究与诊断方法细菌和病毒是人类生活中常见的微生物,它们既可以有益于人类的生活,如在食品发酵和药物制造中的应用,也可以给人类带来危害,如引发各种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
因此,对细菌和病毒的研究和诊断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一、细菌研究与诊断方法1. 常规的细菌培养和鉴定方法常规的细菌培养是指将临床样本(如尿、血、各种分泌物等)涂在不同的寒暖培养基上,通过寒暖条件、营养物质、PH值等不同的条件,让细菌在试管中生长繁殖,然后利用生长繁殖具有鲜明的形态、色彩、光学性质等特征,进行定种和鉴定。
2. 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门交叉学科,利用PCR、基因芯片等技术,能够快速、灵敏地检测到微生物。
例如,在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中,可以利用PCR检测患者痰样中的肺炎支原体DNA,以便迅速诊断并给予治疗。
3.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PCR是一种基于DNA复制过程的反应,可在很短的时间内制备出特定DNA 序列的无数复制品,从而快速检测出目标DNA分子。
利用PCR技术可快速进行基因序列分析、基因型鉴定和突变检测等。
在临床上,PCR已被广泛用于各种微生物的检测,如结核分枝杆菌、肺炎支原体、病毒性肝炎等。
二、病毒研究与诊断方法1. 细胞培养法在有些病毒感染中,病毒会侵入到人体细胞内进行繁殖,这就为病毒的诊断提供了紧凑而可靠的材料。
细胞培养法是通过将感染过病毒的细胞悬浮或培养液样本接种到携带某些特定的生物学特征的细胞系上,观察细胞所产生的病毒病变和症状,确定病毒属于哪种类型。
2. 血清学检测法血清学检测法是通过检测人体血液中的病毒特异性抗体,来判断是否有病毒感染。
典型的血清学检测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放免检测法等。
这些方法简单,快速,灵敏,更加便于诊断,通常应用于对病毒的早期筛查和疫苗预防等方面。
3. 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快速发展为病毒的检测提供了更加准确、敏感、特异的手段。
例如,利用PCR技术可以扩增病毒基因组中的一部分特定序列,从而快速鉴定患者血样中是否出现病毒感染的迹象。
简述传染病病原的常规检测方法

传染病病原是指可以造成传染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对传染病病原进行常规检测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手段,能够及时发现病原体,进行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简要介绍传染病病原的常规检测方法。
1. 细菌检测细菌是导致许多传染病的常见病原体,常规检测方法包括细菌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
细菌培养是将患者样本涂抹到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观察培养皿中是否出现细菌生长。
鉴定则是根据细菌的形态、生理和生化特性进行鉴定分类。
药敏试验则是测试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以指导临床用药。
2. 病毒检测病毒是许多传染病的病原体之一,常规检测方法包括病毒培养、免疫学检测和核酸检测。
病毒培养是将患者样本接种到细胞培养物中,观察是否出现细胞变形或逝去。
免疫学检测是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抗体或抗原来确定病毒感染。
核酸检测则是通过PCR等方法检测病毒核酸的存在。
3. 真菌检测真菌感染常见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常规检测方法包括真菌培养和镜检。
真菌培养是将患者样本接种到含有富集真菌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观察培养皿中是否出现真菌菌落。
镜检则是通过显微镜观察患者样本中是否存在真菌孢子或丝状菌丝。
4. 寄生虫检测寄生虫感染多见于热带地区,常规检测方法包括寄生虫培养和镜检。
寄生虫培养是将患者样本接种到含有富集寄生虫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观察培养物中是否出现寄生虫生长。
镜检则是通过显微镜观察患者样本中是否存在寄生虫卵或幼虫。
总结来看,传染病病原的常规检测方法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检测,每种病原体都有相应的检测方法。
这些检测方法在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希望本文对传染病病原的检测方法有所帮助。
5. 免疫学检测除了病毒检测中的免疫学方法外,对于一些传染病病原体的检测也可以通过免疫学的方法来实现。
对于某些细菌或真菌感染,可以通过血清抗体检测来间接检测病原体的存在。
这类检测方法常用于慢性感染或免疫反应后期的检测。
兽医微生物学诊断方法

兽医微生物学诊断方法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学科,兽医微生物学诊断方法主要是通过检测动物体内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以确定疾病的原因和影响,并指导治疗。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兽医微生物学诊断方法。
1.细菌培养和观察细菌培养是一种常用的兽医微生物学诊断方法,可以分离和培养动物体内的细菌。
主要步骤包括样本采集、无菌处理、均匀涂抹在适当的培养基上,然后进行孵育和观察。
观察时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态、大小、颜色和运动性,进一步确定病原菌的种类。
2.病原菌的鉴定鉴定病原菌的方法主要有生化试验、免疫学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生化试验可以通过对菌落的形态特征、氧需求、代谢产物等进行分析,进行快速初步鉴定。
免疫学试验可以检测血清中的抗体水平,判断动物体内是否存在特定的病原菌。
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技术可以通过扩增病原菌的DNA片段,再通过测序和序列比对来确定病原菌的种类。
3.抗生素敏感性试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是评估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的方法,可以帮助兽医选择治疗时使用最有效的抗生素。
常见的方法有纸片扩散法、胶杯扩散法和微量稀释法。
这些试验都是通过在培养基上加入一定浓度的抗生素,观察细菌生长的情况来判断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4.病毒诊断病毒诊断常用的方法主要有病毒培养、核酸检测和免疫学试验。
病毒培养可以通过将病毒接种到特定的细胞系中,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和细胞内病毒颗粒的形成,进一步确定病毒的存在和种类。
核酸检测可以通过PCR技术扩增病毒的DNA或RNA,再使用特异性探针进行检测。
免疫学试验可以检测动物体内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水平,推测是否感染了特定的病毒。
5.真菌和寄生虫诊断真菌和寄生虫的诊断主要是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培养方法。
真菌的诊断可以通过直接镜检和培养法,观察菌丝、分生孢子和子实体的形态特征。
寄生虫的诊断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动物组织中的虫体、卵囊、孢子等。
培养法可以适用于一些难以直接检测的寄生虫种类,如血液中的疟原虫。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引言概述:院感细菌培养是医疗机构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有助于监测和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院感细菌培养的相关内容,包括培养方法、培养基的选择、培养条件的控制、培养结果的解读以及培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一、培养方法1.1 无菌技术:在进行院感细菌培养之前,必须保证培养环境的无菌。
这包括使用无菌操作台、无菌培养器具以及无菌培养基等。
无菌技术的关键在于操作者要穿戴干净的实验服,并采取正确的无菌操作步骤,如消毒、灭菌等。
1.2 样本采集:正确的样本采集方法是获得准确培养结果的前提。
在采集样本时,应注意使用无菌采样器具,避免污染。
对于不同类型的样本,如血液、尿液、创伤分泌物等,采集方法和培养基的选择也有所差异。
1.3 培养技术:培养技术是培养细菌的关键环节。
常用的培养方法有液体培养和固体培养。
液体培养适用于大量细菌的培养,而固体培养则适用于单个菌落的分离和鉴定。
在培养过程中,还需要控制培养条件,如温度、湿度和氧气浓度等。
二、培养基的选择2.1 选择适宜的培养基:培养基的选择应根据细菌的生长特性和营养需求来确定。
常用的培养基有营养琼脂、血琼脂、MacConkey琼脂等。
不同类型的培养基适用于不同的细菌,如血琼脂适用于血液细菌的培养。
2.2 添加抗生素:为了选择特定类型的细菌,可以在培养基中添加抗生素。
抗生素的选择应根据细菌的敏感性来确定。
添加抗生素可以抑制其他非目标细菌的生长,从而更好地培养目标细菌。
2.3 培养基的质量控制:培养基的质量直接影响细菌培养结果的准确性。
因此,应定期检测培养基的质量,包括pH值、透明度和无菌性等。
三、培养条件的控制3.1 温度控制:不同细菌对温度的要求不同,一般分为常温培养、37℃培养和低温培养。
根据细菌的生长特性选择合适的温度,确保细菌能够正常生长。
3.2 湿度控制:湿度对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也有一定影响。
一般情况下,细菌培养需要在相对湿度较高的环境下进行,以保持培养基的湿润度。
人工培养病毒的方法

人工培养病毒的方法
人工培养病毒是一项重要的实验技术,它在病毒学研究以及疫苗生产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人工培养病毒的方法。
首先,选择合适的宿主细胞是人工培养病毒的关键。
不同的病毒对宿主细胞有不同的选择性,因此需要根据病毒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宿主细胞。
常用的宿主细胞包括Vero细胞、MDCK细胞、HEK293细胞等。
其次,培养基的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
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和生长因子对病毒的生长和繁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般来说,培养基中需要含有足够的营养物质和生长因子,以满足病毒的生长需求。
接着,病毒的接种和感染是人工培养病毒的关键步骤。
在选择好宿主细胞和培养基之后,需要将病毒接种到宿主细胞中,使其感染并开始复制。
这一步需要严格控制感染的条件,以确保病毒能够有效地感染宿主细胞。
随后,对感染后的细胞进行培养和观察。
在感染后,需要将细
胞继续培养,并观察病毒的生长情况。
这一步需要耐心和细心,以
确保病毒能够充分地复制和繁殖。
最后,收集和提取病毒。
当病毒充分复制后,需要进行病毒的
收集和提取。
这一步需要使用适当的方法,如离心、超声波破碎等,将病毒从细胞中提取出来,并进行纯化和浓缩。
总之,人工培养病毒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实验技术,它需要在
选择宿主细胞、培养基、感染和观察等方面进行严格控制,以确保
病毒能够充分复制和繁殖。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病毒的
生物学特性,为疫苗研发和病毒学研究提供重要的支持。
微生物学在医学中的应用

微生物学在医学中的应用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的科学,它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医学领域是它应用最广泛的一个方向。
微生物学在医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微生物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1.细菌培养细菌培养是细菌学中最基本的实验技术之一,也是诊断病原菌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通过培养,可以得到细菌的单一纯种,进一步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确定病原菌种类和药物敏感性,为治疗提供依据。
2.病毒检测病毒是许多传染病的致病根源,病毒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和研究者诊断病毒性疾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病毒检测的方法包括血清学检测、PCR技术、免疫荧光等方法,其中PCR技术是目前常用的高效病毒检测技术之一。
3.真菌检测真菌感染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真菌检测帮助医生确定感染类型和严重程度,所以也是非常重要的。
真菌检测常用的方法包括真菌培养、快速真菌检测技术、血清学检测等。
4.寄生虫检测寄生虫感染是一些热带地区经常出现的疾病,寄生虫检测有助于确定感染类型、严重程度和治疗方案。
寄生虫检测常用的方法包括血液检测、粪便检测、尿液检测等。
二、微生物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微生物在药物研发中有着重要作用,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抗生素的发现和研制抗生素是临床上治疗细菌性感染必不可少的药物之一,而绝大部分抗生素都是从微生物中发现并提取出来的。
比如,青霉素最初就是由青霉属真菌所产生的一种抗生素,而阿奇霉素则是由镰刀菌属真菌所产生的一种。
2.疫苗的研发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最有效工具之一,大部分疫苗都是以微生物基础研究为基础的。
例如,百日咳疫苗是由百日咳杆菌制备的,流感疫苗则是由多种不同的流感病毒制备并混合而成的。
3.药物筛选微生物在药物筛选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药物研发过程中,首先需要在大量微生物中筛选出具有治疗效果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可以被人工合成为新药,并用于临床治疗。
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等细菌常常被用于药物筛选。
院感细菌培养

院感细菌培养标题:院感细菌培养引言概述:院感细菌培养是指对医院感染病例中的细菌进行培养和鉴定,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对院感细菌进行培养可以帮助医院了解感染病例的病原体,指导临床治疗,预防院内感染的传播。
本文将从细菌培养的原理、方法、操作步骤、结果解读和应用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细菌培养的原理1.1 细菌的生长特点:细菌是单细胞微生物,具有快速繁殖的特点,能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迅速增殖。
1.2 营养需求:细菌在培养基中需要提供适当的营养物质,如碳源、氮源、矿物盐等,以支持其生长和繁殖。
1.3 条件要求:细菌培养需要一定的温度、湿度、氧气和pH值等条件,以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
二、细菌培养的方法2.1 选取培养基:根据细菌的特性选择适合的培养基,如富含血液的富营养基、选择性培养基等。
2.2 接种细菌:将患者样本或分离的纯培养物接种到培养基上,利用无菌技术避免外源性污染。
2.3 培养条件:将接种好的培养基置于恒温培养箱中,控制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
三、细菌培养的操作步骤3.1 样本采集:从患者体液、分泌物或组织中采集样本,避免外部污染。
3.2 培养基接种:将样本接种到含有适宜营养物的培养基上,避免交叉污染。
3.3 培养观察:定期观察培养基上的细菌生长情况,记录菌落形态、颜色、大小等特征。
四、细菌培养结果的解读4.1 菌落鉴定:根据菌落的形态、气味、颜色等特征初步判断细菌种类。
4.2 生化试验:进行生化试验,如革兰氏染色、氧化酶试验等,进一步确认细菌种类。
4.3 抗生素敏感性测试:对分离出的细菌进行抗生素敏感性测试,指导临床治疗。
五、细菌培养的应用5.1 临床诊断:通过细菌培养可以明确感染病例的病原体,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5.2 感染控制:对院内感染进行细菌培养可以及时发现感染源,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预防感染的传播。
5.3 药物研发:细菌培养结果可以为药物研发提供参考,指导新药的开发与临床应用。
妇科一般细菌培养及鉴定结果

妇科一般细菌培养及鉴定结果妇科是最常见的治疗疾病的医学分科之一,其中有许多由细菌引起的疾病,因此实施对妇科病原体的培养和鉴定是十分必要的步骤。
培养和鉴定妇科病原体的方法是通过在特定的培养基和条件下对不同的细菌、真菌和病毒进行培养,然后根据它们的表型和形态来鉴定分类。
传统的妇科细菌培养和鉴定包括:血清猪血培养和鉴定,细菌培养和鉴定,培养液和厌氧细胞培养,细菌性病原体和病毒性病原体鉴定,媒介试验,膀胱壁细菌检查,流式细胞术和分子克隆等。
血清猪血培养和鉴定是一种常用的用于鉴定妇科细菌的方法,它可以涵盖所有细菌,而不仅仅是某些细菌。
血清猪血培养可用于对涉及细菌感染的病例进行来确定诊断,例如病毒感染、血液感染、膀胱炎等。
血清猪血培养的目的是收集到可能存在的细菌,然后将它们分离出来,培养,根据它们的表型和形态进行鉴定。
细菌培养和鉴定也是常用的妇科细菌培养和鉴定方法之一。
此外,通过培养细菌,还可以获得药物敏感性数据以确定针对特定细菌的最有效药物。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涵盖大多数细菌,包括大多数细菌的形态特征,以及它们的特征培养。
厌氧细胞培养是鉴定分类厌氧细菌的方法之一,可以用于鉴定细菌的厌氧性,以及对细菌的形态观察。
它可以用于细菌的分类和鉴定,以及对非细菌性病原体的鉴定。
然而,这种方法在培养敏感细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这种培养只能用于某些特定的细菌。
目前,前沿的妇科细菌培养和鉴定技术包括基因分析技术,例如基因测序和基因变异,以及数字PCR,这些技术可以更准确地确定细菌和病原体。
这种技术有助于病毒性病原体的检测,进而帮助准确诊断并采取有效治疗。
总之,培养和鉴定妇科细菌是一项必要而重要的任务,它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并更好地治疗疾病。
在进行妇科细菌培养和鉴定时,血清猪血培养和鉴定,细菌培养和鉴定,厌氧细胞培养等技术都是不可缺少的步骤。
与此同时,前沿技术也为妇科细菌培养和鉴定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如基因分析,数字PCR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光光度计法
借助于分光光度计。在一定波长下测定菌液的 光密度值
注意 :测量时一定要控制菌浓度与光密度成 正比的线性范围内,否则不准确。
病毒培养技术
1 病毒的复制 2 病毒的动物培养技术 3 病毒的禽胚培养技术 4 病毒的细胞培养技术
病毒复制:以病毒基因为模板,在酶的作用下,分别合成基因和蛋 白质,再组装成完整的蛋白颗粒,这种方式称为复制( replication) 。
鹦鹉热衣原体和立克 次氏体等,6~8日龄
流感、新城疫、传 支等,9~11日龄
操作要点
三 细菌的计数技术
细菌性疫苗在制造中,往往需要计算每毫升所含细 菌的总数。 1.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2.活菌计数法 ➢倾注平板培养法 将被测样品根据菌数含量多少, 用普通肉汤或生理盐水作10倍递进稀释。分别取其 1ml加在灭菌的平皿中,然后取预先加热融化且冷至 45~50℃,立即摇匀放平,凝固后培养,统计平皿上 长出的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即为每毫升样品中含 有的活菌数。
比浊方法 将空管拭刷干净,加入待测菌液1ml。将 标准管与待测管并列紧贴在图片前,使两管受光均匀, 然后透过两管管壁对比观察,目测图片的清晰度,并 将两管左右换位,反复对比。
例如:测定大肠杆菌的菌数,若1ml菌液加入4ml的生 理盐水后,与标准管的浊度相同,即表示该菌液经5 倍稀释后相当于标准管。大肠杆菌标准管的菌数相当 于8亿个/ml,故被测菌数为8×5=40亿个/ml。
接前要经过健康观察,以免误用带有病原体动物。
➢动物接种途径和方法
1.皮内接种 2.皮下接种 3.肌肉接种 4.静脉接种 5.腹腔接种
➢ 动物接种后的饲养管理与收获病毒
1.接种病毒后的动物,每天观察和检查规定的
各项指标,主要有精神、食欲、粪便、尿液、被毛
状态、活动情况和接种部位的局部反应,每天测体
➢ 微量点板计数法 接种量为0.02ml
3 比浊计数法
是对比细菌悬液与标准管的浊度,求出大致的 菌数。
原理:菌液中含数多少与其浑浊度成正比。
方法:比浊管比浊法和分光光度计法。
优点:快速简便
应用:常用于菌苗及其他生物制剂的生产、细 菌毒力的测定和攻毒量的确定等。
标准比浊法
比浊管 由国家生物制品检定部门提供,每套包括一 支细菌比浊标准管、数支对照空管和一张比浊用的图 片。
细菌培养技术
1 细菌的培养基本知识 2 细菌的规模化培养 3 细菌的计数技术
(一) 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①水
②碳源
1、营养物质 2、温度
③氮源 ④无机盐 ⑤生长因子 有些细菌需要
3、渗透压 4、PH
4、对气体要求
①对氧气要求:专性需氧菌 微需氧菌 兼性厌氧菌 专性厌氧菌
②对CO2要求: 5% CO2
是目前菌苗生产的主要培养法。安装有自动控温、消泡、 调pH、自动控制通气量、自动磁力搅拌等装置。细菌接 种1~2h,再通入滤过除菌空气,并适当搅拌分散通入 的气体,以增加培养液中的溶氧量。及时补充营养 。
4.透析培养法
在细菌培养液与培养基之间隔有一层透析 膜,使培养基中高浓度小分子量的营养成 分通过透析膜(不能透过大分子的细菌或 毒素)不断扩散到细菌培养液中,供细菌 生长繁殖,获得高浓度的细菌或毒素。
二、细菌的规模化培养
➢ 种子接种 是指菌体增殖培养物。 ➢ 收获时间 最佳培养时间依据细菌的生长曲线而定。
对 数 生 长 期
➢培养方法
1.固体培养基表面培养法
用于制备抗原、灭活苗、冻干苗。
2.液体静置培养法
需氧菌(深度1/2)和兼性厌氧均可用,厌氧菌(深度 3/4),还需加肝块。
3.深层通气培养法
吸附 侵入
病毒大分 子合成
装配 释放
早期:病毒特异性酶的合成 病毒核酸复制 病毒结构蛋白质合成
病毒培养技术
1 病毒的复制 2 病毒的动物培养技术 3 病毒的禽胚培养技术 4 病毒的细胞培养技术
1 病毒的动物培养技术
➢ 动物的选择
应当选择SPF动物。选择动物的条件下: ✓ ①选用对病毒易感性高。 ✓ ②动物健康、体重、年龄尽可能一致,符合培养病毒要求。 ✓ ③遗传特性相似,实验结果具有一致性、准确性和可比性。 ✓ ④外购动物要了解当地动物群健康,饲养及免疫接种情况,
➢ 平板表面散布法 接种量为0.1ml
➢ 琼脂板的制备 计数
稀释菌液
接种
培养
➢ 选择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平皿用以计数,每个稀释度应取
-8
其菌落平均数。
活菌数/ml=2个平板平-均8 菌落数×10 10×稀释倍数。
举例:在10 稀释的平板中所得平均菌落数为78个。
计算结果:78×10×10 =7.8×10 个活菌/ml
温1次,做好记录。
2.出现反应症候动物,按规定方法剖杀,采取 含病毒高的组织脏器。
病毒培养技术
1 病毒的复制 2 病毒的动物培养技术 3 病毒的禽胚培养技术 4 病毒的细胞培养技术
2 病毒的禽胚培养技术
工序过程:
如何完成此 项任务?
选择禽胚 前孵育 接种
后孵育
收获病毒
操作要点
➢ 1 禽胚的选择
(二八 叠 球 菌 葡萄球菌
(三)细菌生长繁殖的速度
(四)细菌生长繁殖的速度
分为四期:迟缓期 、 对数期、稳定期、衰退期
(五)常用培养基种类
厌氧培养基
选择培养基
增菌培养基
鉴别培养基
基础培养基
细菌培养技术
1 细菌的培养基本知识 2 细菌的规模化培养 3 细菌的计数技术
理想的禽胚是SPF鸡胚,常以非免疫鸡胚补充。
2 禽胚的接种前孵育
孵化前消毒,温度37.5~38.5℃,相对湿度50%~60%, 定时翻蛋,保证通风。孵化4~5d照蛋检查,淘汰无精蛋 和死胚,孵化至所培养病毒需要的日龄即可接种。
3 禽胚的接种途径
痘病毒和疱疹病 毒,10~13日龄
正粘病毒和副粘病 毒,10~11日龄
透析器
1.螺栓 2.培养基贮存室 3.视镜 4.透析膜 5.培养室
5、连续培养
连续培养 系统是一个恒 定体积的流动 系统,新鲜培 养基以恒定的 速度流入,又 以相同的速率 流出除去多余 的液体,细菌 始终保持在对 数生长期。
细菌培养技术
1 细菌的培养基本知识 2 细菌的规模化培养 3 细菌的计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