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统计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死亡病例报告情况汇报

死亡病例报告情况汇报

死亡病例报告情况汇报
根据最新的死亡病例报告情况,我们对过去一段时间内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以下是我们的汇报情况:
首先,我们需要说明的是,死亡病例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对于每一个生命的流失,我们都深感痛心。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我们收集了大量的死亡病例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分类和分析。

在这些死亡病例中,最常见的死因包括心脏病、癌症、意外事故、中风等。


些疾病和意外事件造成的死亡病例占据了绝大多数。

而在这些死亡病例中,年龄层次也是非常广泛的,从婴儿到老年人都有涉及。

在分析这些死亡病例的时候,我们发现了一些共同的特点。

首先,大部分死亡
病例都与生活方式和健康习惯有关。

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往往是导致这些疾病的主要原因。

其次,一些意外事故的发生也与人们的行为和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比如交通事故、工业事故等都是可以通过加强安全意识和改善环境条件来减少的。

针对这些死亡病例,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这些悲剧的发生。

首先,我
们需要加强对健康教育的宣传,让人们更加重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对安全意识的培养,提高人们对于交通安全和工业安全的重视程度。

最后,我们也需要加强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提高医疗水平,减少疾病的发生和死亡率。

总的来说,死亡病例报告情况的汇报显示了我们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但同时
也给我们指明了未来工作的方向。

我们将继续努力,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减少死亡病例的发生,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

4.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操作

4.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操作
系统正式使用时,登陆正式网网址。培训在测试网上进行。
系统功能介绍
主要内容:
死亡卡报告与管理—主要完成死亡医学说明书的录入、以及数据的审
核、订正、查询等功能;
统计分析—提供定时统计分析、实时统计和卫统报表统计功能; 常规质量分析—用来表明全国各地区死因数据的报告和管理情况,供各
地工作质量评价时参考;
系统功能介绍
孕产妇死亡登记副卡信息
性别为女性、且选择“死时怀孕”、“死时未怀孕,但死前42天内曾怀 孕”、 “死时未怀孕,但死前43天至一年内曾怀孕”出现孕妇死亡登记副卡。
系统功能介绍
死亡卡审核
妇幼保健机构管理员负责儿童和孕产妇死亡卡的审核,其他死亡卡需要 CDC管理员审核; 所有死亡卡需要一张一张审核,不允许批量审核。 对于审核结果有两种:审核通过、审核不通过。
地市级专报系统用户
县区级系统管理员
县区级专报系统用户
用户、角色和权限说明
用户分类说明: 死因监测责任报告机构
指各种负责报告死因工作的机构,这类用户的特点他们直接向国家 发送数据,只对自己所负责(主要是本机构报告的)的个案负责,他们 不对地区内的所有个案负责。其中包括:乡镇卫生院、医疗机构、社区 服务中心。
疫情管理员(系统管理员)分级代管模式:
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采用了由大疫情系统管理员来创建和管理用户,属于平级横 向管理,各级用户的账号都由大疫情各级系统管理员来分配,为这些用户授权角色;
分配
国家级系统管理员
逐级授权
国家级专报系统用户
分配
省级系统管理员
逐级授权
省级专报系统用户
分配
地市级系统管理员
逐级授权 分配
系统功能介绍
统计分析 定时统计

疾控居民死因登记报告工作情况总结

疾控居民死因登记报告工作情况总结

疾控居民死因登记报告工作情况总结一、工作成绩:1. 完成报告任务:我们按照部门下发的任务要求,及时准确地完成了疾控居民死因登记报告工作任务。

在每个报告周期内,我们确保了所有居民死亡的登记报告,并将相关数据及时上报。

2. 数据质量改进:在以往的工作中,我们发现一些死因报告存在数据不准确、漏报等问题。

为了提高数据质量,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开展培训、制定规范、建立数据核对机制等。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成功减少了数据错误率,并提高了数据的可靠性。

3. 数据利用:我们建立了数据库并建立相关的数据分析模型,将登记报告的数据与其他公共卫生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

这为政府决策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并能及时发现一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1. 缺乏统一标准:目前各地的疾控居民死因登记报告工作存在着标准不统一的问题,这导致了数据的比较困难,也影响了数据的准确性。

为此,我们需要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合作,形成统一的标准和数据格式。

2. 信息化水平不高:目前我们的疾控居民死因登记报告工作仍然主要依赖人工操作,缺乏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支持。

这给工作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也限制了我们的工作效率。

我们需要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提高信息化水平。

3. 缺乏专业人才:疾控居民死因登记报告工作需要专业的人才进行操作和数据分析,但目前我们缺乏这方面的人才。

这导致了一些数据分析工作的滞后,也限制了我们利用登记报告数据的能力。

为此,我们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疾控居民死因登记报告工作在取得一定成绩的也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

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改进措施,加强标准化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和人才培养,我们相信疾控居民死因登记报告工作将取得更好的成绩,为提高公共卫生水平和人民健康服务。

死亡人物数据分析报告(3篇)

死亡人物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报告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死亡事件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

通过对死亡人物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死亡的模式、原因、趋势以及与人口、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关系。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死亡人物数据的深入分析,揭示死亡现象的规律,为公共卫生政策制定、疾病预防控制以及社会稳定提供数据支持。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1. 数据来源:本报告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全国死亡原因监测报告》以及相关省市卫生健康部门发布的死亡数据。

2. 数据处理:(1)数据清洗:对原始数据进行筛选,去除重复、错误、缺失的数据。

(2)数据整理:将数据按照性别、年龄、地区、死亡原因等进行分类整理。

(3)数据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交叉分析、回归分析等。

三、死亡概况分析1. 死亡人数:根据数据分析,我国每年死亡人数约为1000万左右,占总人口的7.4%。

2. 性别差异:死亡人数在性别上存在明显差异,男性死亡人数高于女性,这与男性在吸烟、饮酒、劳动强度等方面的高风险行为有关。

3. 年龄分布:死亡人数在年龄上呈现“两头高”的分布特点,即0-14岁和60岁以上的死亡人数较多。

这与儿童和老年人抵抗力较弱、慢性病发病率较高有关。

四、死亡原因分析1. 疾病死亡:疾病死亡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心血管疾病、癌症、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其中,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死亡人数最多。

2. 意外死亡:意外死亡主要包括交通事故、中毒、跌倒、溺水等。

近年来,意外死亡人数有所增加,这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交通拥堵等因素有关。

3. 自然灾害死亡:自然灾害死亡主要包括地震、洪水、台风等。

近年来,自然灾害死亡人数有所减少,这与我国防灾减灾能力的提高有关。

五、地区差异分析1. 城乡差异:城乡地区在死亡原因上存在差异,城市地区以疾病死亡为主,农村地区则以意外死亡和自然灾害死亡为主。

2. 地区差异:不同地区在死亡原因上存在差异,东部沿海地区以疾病死亡为主,中西部地区以意外死亡和自然灾害死亡为主。

死因顺位分析报告

死因顺位分析报告

死因顺位分析报告1. 简介本报告旨在通过对死因的顺位分析,以揭示不同死因对人口健康的影响程度和可能的预防措施。

通过对世界各地死因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可以为公共卫生部门和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制定更有效的健康政策和措施。

2. 方法为了获得可靠的死因数据,本次分析使用了多种方法。

首先,在全球范围内收集了大量的死因数据,包括疾病统计、医院记录和人口普查等。

然后,对数据进行分类和整理,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最后,使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3. 结果3.1 死因顺位分析结果根据收集的数据和统计分析结果,将不同死因按照其在人口中的发生率和死亡率进行了排序。

以下是该分析得出的全球死因顺位列表:1.心血管疾病2.癌症3.呼吸系统疾病4.中风5.伤害6.糖尿病7.肝病8.肾病9.慢性呼吸道疾病10.肺炎3.2 死因顺位解读•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头号死因,包括冠心病、心脏病和高血压等。

这些疾病与生活方式和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因此,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关键在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和定期体检。

•癌症:癌症是全球死因的第二位,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

各种癌症的发病原因复杂多样,预防和治疗癌症需要多方面的综合干预。

•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包括肺病、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空气污染、吸烟和工作环境等因素是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原因,因此,改善环境质量和戒烟是预防和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关键。

•中风:中风是由于脑血管破裂或阻塞引起的突发性疾病。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是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积极控制这些疾病并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是预防中风的关键。

•伤害:伤害是全球范围内的主要死因之一,包括交通事故、自杀和意外伤害等。

预防伤害需要改善交通安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加强事故预防等。

3.3 死因顺位分析的意义死因顺位分析为公共卫生部门和决策者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首先,它可以帮助确定哪些死因是最紧迫和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

死亡分析报告

死亡分析报告

死亡分析报告概述本报告旨在对死亡事件进行分析和统计,以便于从中寻找相关的模式和趋势,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决策支持。

数据收集与处理为了进行死亡事件分析,首先需要收集相关的数据。

根据所做的分析范围和目标,可以从多个渠道获取数据,如医院、警察局和政府统计机构等。

数据可以包括死因、死亡年龄、性别、地理位置等信息。

在收集数据之后,需要对数据进行清理和整理,以便于后续的分析。

死因分析死因是分析死亡事件的关键因素之一。

通过对死因的分析,可以揭示出一些潜在的健康问题或社会问题。

常见的死因包括疾病、意外事故、自然灾害等。

通过统计不同死因的发生次数和比例,可以对不同死因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估,并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来改善公共服务。

比如,如果发现某一类死因的数量大幅增加,可以调查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年龄分析死亡事件对年龄的分布情况可以提供重要的信息,如人口结构、社会健康水平等。

通过对不同年龄段的死亡数量和比例的分析,可以判断人们在不同年龄段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并为相关部门提供指导,以提高社会的整体健康状况。

此外,年龄分析还可以用于评估人们的预期寿命和抚养比等指标。

性别分析性别是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它可能对死亡事件的分析产生影响。

通过对男性和女性死亡数量和比例的分析,可以找出可能存在的性别差异和相关问题。

一些疾病可能在男性群体中更为常见,而另一些则在女性中较为普遍。

通过性别分析,可以为相关的医疗资源和政策提供参考,以满足不同性别群体的需求。

地理分析地理位置也是一个重要的分析维度。

通过对死亡事件发生地点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不同地区的死亡情况,找出高发地区并进行重点关注。

此外,地理分析还可以帮助相关部门评估公共卫生服务的覆盖范围,并制定针对不同地区的预防策略。

结论死亡分析是了解人口健康和社会问题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死亡事件的分析,可以找出潜在的问题和趋势,并为决策者提供依据。

在进行死亡分析时,需要收集和整理相关数据,并从不同维度进行分析,如死因、年龄、性别和地理位置等。

2024年疾控居民死因登记报告工作情况总结

2024年疾控居民死因登记报告工作情况总结

2024年疾控居民死因登记报告工作情况总结摘要:本报告对____年疾控居民死因登记报告工作进行了总结。

报告内容包括报告工作目标、工作流程、工作人员配备和培训、数据收集与整理、报告质量控制以及工作成效评估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详细分析与讨论,总结了今年报告工作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同时,本报告也对未来疾控居民死因登记报告工作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为提高报告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提供了参考。

第一部分:报告工作目标疾控居民死因登记报告工作的目标是准确、全面地记录居民的死因信息,为疾病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今年的报告工作目标是提高报告工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并加强对各类死因的监测和分析,以便为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策略。

第二部分:工作流程报告工作的整体流程包括:死者死亡登记、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数据收集、数据整理与分析、报告的编制与发布等。

本报告对每个步骤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如推行电子化登记系统、优化数据收集与整理流程、加强报告编制与发布的信息交流等。

第三部分:工作人员配备与培训为了保证报告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拥有一支专业、高效的工作团队。

本报告介绍了工作人员的数量、职责分工和职业素质要求,并提出了组织培训的方案,以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工作效率。

第四部分:数据收集与整理报告工作的数据收集与整理是保证报告质量的重要环节。

本报告介绍了现有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方式,同时也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如加强数据质量控制、提高数据采集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等。

第五部分:报告质量控制为确保报告质量,需要建立科学的质量控制体系。

本报告提出了多方面的措施,如设立质量评审组、推行质量评估系统、加强报告工作的监督等,以提高报告的准确性、全面性和及时性。

第六部分:工作成效评估工作成效评估是本报告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本年度报告工作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评估,可以了解报告工作的优势和不足,并制定改进策略。

全国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统计分析报告

全国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统计分析报告
4
者占 94.74%。大部分省份报告及时的比例均超过了 90%,达到 95%以上的省份 共有 18 个,其中,北京市的报告及时比例达到了 100%,福建的最低(84.43%)。
分监测点来看, 467 个监测点报告及时比例均超过了 90%,其中 205 个监测 点的报告及时比例达到 100%;报告及时比例低于 70%的监测点有 15 个,其中,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报告及时比例未达到 50%。
3、死因编码评价指标 (1)死因编码不准确比例合计
2
2015 年 1 月,全国所有报告死亡病例中,死因编码不准确比例合计为 4.14%。 其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西藏和海南的死因编码不准确比例的合计超过 10%, 而其他各省份的死因编码不准确比例合计均未超过 10%。
(2)死因诊断不明比例 2015 年 1 月,全国所有报告死亡病例中,死因诊断不明的占 2.04%。其中, 海南省最高,达到 6.09%。死因诊断不明是死因编码不准确的较为主要原因。 (3)伤害意图不明比例 2015 年 1 月,全国所有报告死亡病例中,伤害意图不明比例为 0.14%,各省 份此比例均未超过 1%。 (4)心血管病缺乏诊断意义比例 2015 年 1 月,全国所有报告死亡病例中,心血管病缺乏诊断意义的比例为 1.55%,各省份中,该比例较高的前五位依次分别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7.04%)、 新疆(4.08%)、海南(4.55%)、青海(4.86%)和广西(4.03%)。心血管病缺乏 诊断意义是死因编码不准确的较为主要原因。 (5)肿瘤未指明位置比例 2015 年 1 月,全国所有报告死亡病例中,肿瘤未指明位置比例为 0.05%,各 省份中,肿瘤未指明位置比例均较低。 (6)呼衰、肝衰比例 2015 年 1 月,全国所有报告死亡病例中,呼衰、肝衰比例为 0.36%,各省份 中,呼衰、肝衰比例均较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 年 1 月全国死因统计报告
一、报告情况概述
2013 年起,国家卫生计生委牵头完成了原卫生部死因登记系统和全国疾病监 测系统的整合,为了获得各省的死亡水平和死因分布,国家卫生计生委从全国抽 取了 605 个监测县区,组成了具有省级代表性的全国死因监测系统。
目前死亡病例的报告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 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直接填报,全国大部分省份都采用这种方式报告;另一 种方式是建立省级死亡病例报告平台,通过数据交换实现死因数据由省级平台向 国家死因信息平台的推送。目前,上海和浙江正试采用第二种方式报告死亡病例, 其中,上海已经完成了数据交换的接口建设,正在进行数据交换前的数据调试工 作;浙江尚在进行数据交换接口的建设工作。
3、死因编码评价指标 (1)死因编码不准确比例合计
2
2015 年 1 月,全国所有报告死亡病例中,死因编码不准确比例合计为 4.14%。计超过 10%, 而其他各省份的死因编码不准确比例合计均未超过 10%。
(2)死因诊断不明比例 2015 年 1 月,全国所有报告死亡病例中,死因诊断不明的占 2.04%。其中, 海南省最高,达到 6.09%。死因诊断不明是死因编码不准确的较为主要原因。 (3)伤害意图不明比例 2015 年 1 月,全国所有报告死亡病例中,伤害意图不明比例为 0.14%,各省 份此比例均未超过 1%。 (4)心血管病缺乏诊断意义比例 2015 年 1 月,全国所有报告死亡病例中,心血管病缺乏诊断意义的比例为 1.55%,各省份中,该比例较高的前五位依次分别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7.04%)、 新疆(4.08%)、海南(4.55%)、青海(4.86%)和广西(4.03%)。心血管病缺乏 诊断意义是死因编码不准确的较为主要原因。 (5)肿瘤未指明位置比例 2015 年 1 月,全国所有报告死亡病例中,肿瘤未指明位置比例为 0.05%,各 省份中,肿瘤未指明位置比例均较低。 (6)呼衰、肝衰比例 2015 年 1 月,全国所有报告死亡病例中,呼衰、肝衰比例为 0.36%,各省份 中,呼衰、肝衰比例均较低。
4
者占 94.74%。大部分省份报告及时的比例均超过了 90%,达到 95%以上的省份 共有 18 个,其中,北京市的报告及时比例达到了 100%,福建的最低(84.43%)。
分监测点来看, 467 个监测点报告及时比例均超过了 90%,其中 205 个监测 点的报告及时比例达到 100%;报告及时比例低于 70%的监测点有 15 个,其中,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报告及时比例未达到 50%。
本报告的内容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基于全人群死因登记报告的分析 结果(面上工作);第二部分为基于全国死因监测系统 605 个死因监测点的报告 质量和死因分析结果(605 点工作)。
全国报告死亡时间是 2015 年 1 月 1 日零时至 1 月 31 日 24 时且已终审的病 例共 646460 例。其中,报告死亡病例较多的前三个省份分别为四川(77218 例)、 山东(75340 例)和江苏(53011 例);报告死亡病例最少的三个省份分别为浙江 (104 例)、西藏(770 例)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787 例)。
3
为 44.73%。其中,云南的多死因填写比例最高,达到 65.45%。全国有 11 个省份 的多死因填写比例达到 50%以上,而河北、辽宁、吉林、湖南和新疆建设兵团 4 个省份的多死因填写比例较低,尚不足 30%。
三、全国死因监测系统报告信息质量评价(605 点工作)
本章节对全国死因监测系统 605 个死因监测点直报的死亡病例质量进行评 价,按照报告地区和死亡时间,分别统计分省份和分监测点的报告质量,具体评 价结果参见表 2 和表 3。
2、审核情况 (1)审核率 2015 年 1 月,全国 605 个死因监测点系统总审核率为 99.72%,各省份的审 核率均在 95%以上。 全国 605 个死因监测点中,529 个监测点的审核率达到 100%,有 11 个监测 点的审核率低于 90%,其中,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审核率为 0,即所有上报死亡 证明书都尚未完成审核。 (2)迟审率 2015 年 1 月,全国 605 个死因监测点系统总迟审率为 1.80%。各省份中,北 京、上海和西藏三个地区的迟审率为 0%;只有海南省迟审率超过了 10%,为 14.79%。 全国 605 个死因监测点中,39 个监测点迟审率超过 10%,其中贵州省毕节地 区七星关区为最高,达到了 77.08%;有 429 个监测点的迟审率为 0%。 3、死因编码评价指标 (1)死因编码不准确比例合计 2015 年 1 月,全国 605 个死因监测点系统死因编码不准确比例合计为 2.45%。 各省份中,除海南省外各省份的死因编码不准确比例合计均低于 10%,海南省达 到了 17.56%,最低的为黑龙江(0.44%)。 全国 605 个死因监测点中,156 个监测点的死因编码不准确比例合计为 0%, 35 个监测点超过 10%。 (2)死因不明比例 2015 年 1 月,全国 605 个死因监测点系统死因不明比例为 1.28%。仅海南
4、填写完整性评价指标 (1)身份证号码填写完整率 2015 年 1 月,全国所有报告死亡病例中,身份证填写完整比例为 85.40%。 其中,北京、辽宁、天津、江苏、广东、陕西和山东的填写完整比例较高,均达 到 90%以上;河北身份证填写完整比例较低,不足 70%。 (2)多死因链填写率 2015 年 1 月,全国所有报告死亡病例中,填写了多个死因的死亡病例的比例
5
省的死因不明比例超过 5%,其他各省份均未超过 5%。 全国 605 个死因监测点中, 276 个监测点死因不明比例为 0%,43 个监测
2、审核情况 (1)审核率 2015 年 1 月,全国所有报告死亡病例的审核率为 99.32%。其中,北京、天 津、上海、黑龙江、宁夏、江西、湖南、广东和西藏的审核率达到了 100%。除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81.76%)、海南(82.18%)的审核率较低外,其他所有省份 的审核率均达到 95%以上。 (2)迟审率 2015 年 1 月,全国所有报告死亡病例的总迟审率为 2.51%。其中,贵州、青 海和海南的迟审率相对较高,均在 10%以上;而北京、西藏的迟审率最低,为 0%。
全国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 统计分析报告 (2015年1月)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NationalCenter for Chronic and Non-communicable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hina CDC
编审委员会成员
二、全国死因登记报告信息质量评价(面上工作)
本章节对全国以及各省市的死因报告质量进行评价,按照报告地区和报告时 间(包括未审核个案)进行统计,针对报告情况,审核情况,死因编码情况和填 写完整性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具体结果参见表 1。
1
1、报告情况 (1)报告死亡率 2015 年 1 月,全国报告死亡率为 571.30/10 万。报告死亡率超过 500/10 万以 上的省份有 15 个;各省报告死亡率以新疆最低,为 252.42/10 万,上海、江西、 海南、西藏均未超过 300/10 万,报告完整性相对较差。 (2)重卡率 2015 年 1 月,全国所有报告死亡病例的重卡率为 0.25%。各省报告重卡率中, 最高的为青海(1.18%),其次为重庆(0.57%);重卡率较低的省份为北京、天 津、上海、黑龙江、海南、新疆,均在 0.1%以下。 (3)覆盖率 2015 年 1 月,全国 3000 多个区县中有 87.13%的区县进行了死亡病例网络报 告。其中、北京、天津、上海、辽宁、黑龙江、吉林、江苏、山东、湖南、重庆 和宁夏 11 个省份的覆盖率达到了 100%,所有县区均进行了网络报告;西藏仅有 6.76%的区县进行了网络报告,覆盖率在所有省份中最低,其次是贵州,进行网 络报告的区县不到一半(44.09%)。
1、报告情况 (1)报告死亡率 2015 年 1 月,全国 605 个死因监测点系统总报告死亡率为 466.17/10 万。各 省份中,共 9 个省的报告死亡率达到 500/10 万以上,其中天津、辽宁、江苏、 山东和四川 5 个省份达到 600/10 万以上。西藏的报告死亡率为所有省份中最低, 仅为 62.33/10 万。 605 个死因监测点中,报告死亡率达到 500/10 万以上的监测点共有 255 个, 占所有监测点总数的比例为 42.15%;报告死亡率在 300/10 万以下的共有 134 个, 占所有监测点的 22.15%。其中,最低的为新疆和田地区和田县,报告死亡率仅 为 4.41/10 万。 (2)重卡率 2015 年 1 月,全国 605 个死因监测点系统重卡率为 0.58%。各省份的重卡率 均未超过 1%,其中,重卡现象较多的前五个省份为四川、青海、山东、宁夏和 重庆。 全国 605 个死因监测点中,除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四川省眉山市青 神县的重卡率超过 5%外,其他监测点均未超过 5%;其中 408 个监测点的重卡 率为 0,占所有监测点总数的 67.43%。 (3)报告及时比例 2015 年 1 月,全国 605 个死因监测点系统中所有报告死亡病例中,报告及时
主 编: 王 宇 梁晓峰 副主编: 王临虹 周脉耕 编 审: 周脉耕 编 委: 王黎君 刘世炜 殷 鹏 刘韫宁
刘江美 由金玲 曾新颖
目录
一、报告情况概述..................................................................................... 1 二、全国死因登记报告信息质量评价(面上工作) ............................1 三、全国死因监测系统报告信息质量评价(605 点工作) .................4 四、全国死因监测系统死因顺位 ............................................................7 五、总结及建议......................................................................................... 7 表 1 2015 年 1 月全国及各省死亡登记报告信息质量分析表 ............9 表 2 2015 年 1 月全国死因监测系统全国及分省死亡登记报告质量分 析表 ........................................................................................................... 11 表 3 2015 年 1 月全国死因监测系统分县区死亡登记报告质量分析表 ...................................................................................................................13 表 4 2015 年 1 月全国死因监测系统全国及分省死因顺位统计表 ..51 附录:质量分析指标计算方法 ..............................................................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