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地区边部地区剩余油挖潜方法

合集下载

解析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

解析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

解析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在油田开发中,随着地表易采储量的逐步枯竭,油田的剩余油逐渐成为重点开发对象。

油水层与薄差油层是常见的剩余油开发目标,而挖潜方式方法对于油田的高效开发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一、油水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1.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对于油水层来说,地震勘探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挖潜方式方法。

通过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可以更加准确地确定油水层的分布情况,深入了解油水层的内部结构,进而指导油田的开发和勘探工作。

通过这种技术,可以更加精准地定位油水层,实现对剩余油的有效开采。

2. 水驱开采技术在油水层剩余油的挖潜过程中,采用水驱开采技术是一种常见的方式方法。

通过注入水的方式,可以推动原油向采油井运移,提高原油的采收率。

这种方式方法不仅可以增加原油产量,还可以降低采油能耗,提高采收率,是一种较为经济有效的挖潜方式方法。

3. 碳酸氢盐矿物化学驱技术碳酸氢盐矿物化学驱技术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挖潜方式方法。

通过在油藏中注入碱性溶液,将油藏内碱性物质溶解,生成矿物盐沉淀,从而建立起一种新的纯净的油藏孔隙,并改变地层的渗透性和通透性,推动原油向井眼运移,实现剩余油的有效采收。

4. 重力驱动技术重力驱动技术是一种通过地面上的重力来促进油藏内物质的移动,从而实现油水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

通过在油藏上方设置合适的注水井,通过重力作用,将注入的水推动到较低处,推动原油向采油井运移。

这种方式方法不仅成本低廉,而且效果显著,对于挖掘剩余油具有积极的意义。

1. 酸化技术对于薄差油层来说,酸化技术是一种常见的挖潜方式方法。

通过在差油层中注入酸性液体,可以有效地溶解差油层中的岩石颗粒,使之产生孔隙度增大,提高渗透率,并且能与差油层内的部分矿物结合,形成可流通的孔隙,从而增加油层的产量。

2. 地面压裂技术地面压裂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差油层挖潜方式方法。

通过在油藏下方设置压裂炮孔井,通过压裂技术使得油藏的渗透性得到提高,从而推动原油向井眼运移,实现差油层的有效开采。

解析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

解析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

解析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油田开发是指对油气资源进行勘探开采的过程,而在油田开发中,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在油水层与薄差油层中,通常会存在一些油气资源残留未被开采的问题,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挖潜方式方法来提高剩余油的采收率。

本文将针对油水层与薄差油层的特点和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一、油水层与薄差油层的特点1. 油水层的特点油水层是指在油藏中,石油和地下水共存的地层。

在油水层中,石油和地下水通常会呈现出不同的渗透性和密度特点,因此在开采过程中需要进行合理的开采方式选择和生产控制。

2. 薄差油层的特点薄差油层是指油层厚度较薄、储量较少的油层。

薄差油层通常储量不大,采收率较低,开采难度较大,因此需要采用合适的挖潜方式方法来提高采收率。

二、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1. 压裂技术压裂技术是一种通过向油层中注入高压液体来破裂岩石,增加裂缝面积,促进石油和天然气的流动,从而提高油气的采收率的方法。

对于油水层和薄差油层来说,采用压裂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油气流动条件,提高采收率。

2. 水平井技术水平井技术是指在油层中钻探一定深度后,向水平方向进行钻探,从而增加油井和油层接触面积,促进油气的流动和采收。

对于油水层和薄差油层来说,采用水平井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采收率,降低成本,增加油气产量。

3. 气体驱替技术气体驱替技术是指通过注入气体(如天然气或二氧化碳)来推动油层中的石油流动,增加采收率的方法。

对于油水层和薄差油层来说,采用气体驱替技术可以有效地推动剩余油向井口流动,提高采收率。

4. 地面化学驱技术地面化学驱技术是指通过在地面对注入井的化学剂进行处理,然后再将处理后的化学剂通过井口注入到油层中,改变油层物性,从而提高采收率的方法。

对于油水层和薄差油层来说,采用地面化学驱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油气流动条件,提高采收率。

5. 高效采油工艺高效采油工艺是指通过提高采油技术水平,改进采油设备,优化采油工艺流程,从而提高采收率的方法。

解析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

解析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

解析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油水层与薄差油层是油田开发中常见的两种油藏类型,其开发和剩余油挖潜方式方法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本文将就油水层与薄差油层的特点及其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一、油水层与薄差油层的特点1. 油水层油水层是指在地下形成的一种混合含油、含水的油藏。

由于油水层中含有一定比例的水,使得油层的开发和剩余油的挖潜难度较大。

油水层的油水界面不稳定,水的运移和分布对油藏的开发和剩余油的挖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薄差油层是指储量较小的油藏,通常指厚度小于10米的薄油层。

薄差油层的特点是油层较薄,能产层差,开发难度大。

由于薄差油层中的剩余油一般较少,因此挖潜的难度也相对增加。

1. 油水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1)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通过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对油水层进行高精度的地震勘探和分析,确定油水层的构造及沉积特征,从而更准确地预测油层的分布和形态,为剩余油的挖潜提供可靠的依据。

(2) 水驱法对于高含水的油水层,可以采用水驱法进行开发,通过注水的方式推动油层的剩余油向井口运移,从而实现剩余油的产出。

合理的注水井布局和注水压力管理也能够有效地提高油田的采收率。

(3) 优化提高采收率的技术针对油水层特点,可采用提高采收率的技术,如增压采油、提高采收率的化学驱油技术等方式,以提高油水层的采收率,从而实现剩余油的挖潜。

(1) 井网优化通过对已有的井网进行优化调整,合理布置生产井和注采井,以充分利用地下储量,提高采收率,从而实现剩余油的挖潜。

(2) 高效油田开发技术采用水平井、多级压裂、酸压技术等高效油田开发技术,以提高油层产能,充分开发地下储量,挖潜薄差油层中的剩余油。

在中国大庆油田,通过对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和水驱法的推广应用,不断优化提高采收率的技术,使得大庆油田的采收率得到了显著提高,剩余油的挖潜效果显著。

四、结语油水层与薄差油层的开发和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需要根据不同地质条件和油藏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

密井网条件下断层边部剩余油挖潜方法--以萨北开发区纯油区西部为例

密井网条件下断层边部剩余油挖潜方法--以萨北开发区纯油区西部为例

密井网条件下断层边部剩余油挖潜方法--以萨北开发区纯油区西部为例邵碧莹;李占东;张海翔【摘要】After nearly 50 years of development,western pure oil areas of north Saertu development area has came into the late high water cut,and well density has been reached 100 km2/well.This situation and the yield gradually increased demand contradictory,the underground remaining oil shows overall highly scattered,relatively concentrated in local "pattern".Due to the shielding effect of the fault,the surplus oil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fault boundary area.In this paper,we take north Saertu development area west of 76-2 # fault as an example.By optimization of the parameters of well-type and well location, we choose large displacement directional well finally,and establish a numerical simulation model for the study area.By comparing the deployment on the fault location,the distance,between wells and fault plane,oil and water wells,we determine the distance are respectively 50 m,70 m,120 m.%大庆油田萨北开发区纯油区西部经过近50年的开发,现已处于特高含水阶段,井网密度达到100 km2/口,此种情况与产量逐渐上升的需求相互矛盾,地下剩余油呈现出“整体高度分散、局部相对富集”的格局。

解析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

解析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

解析油水层与薄差油层剩余油的挖潜方式方法油水层和薄差油层是油田开发中常见的两种不同类型的油层,它们的产油能力和剩余油储量都有着不同的特点。

在开发过程中,如何挖潜提高这两种类型的油层的产油能力,进而获取更多的剩余油资源,是油田开发工程师不断探索的方向。

本文将对油水层和薄差油层的挖潜方式和方法进行解析。

油水层是指油层与水层相间分布,油和水在地下层中形成不同的层面分布。

油水层的开发难度较大,需要采用一系列的挖潜方式和方法,如下:1.降低水含量:油水层的汇水面积与水含量密切相关,所以降低油水层中的水含量是提高油井产量的有效途径。

可以采用注水、改造油井、调整采油方式等方法,减少油井中的水含量。

2.增加有效孔隙度:油水层的有效孔隙度越大,油井产量也就越大。

可以通过酸化处理、水力射孔等方法增加油井的有效孔隙度。

3.提高采油效率:提高采油效率可以有效增加油井的产出,多井联产、水平井等采油方式可以增加采收率,提高采油效率。

4.拓展油井矿化范围:油水层的有效矿化范围决定了开采的储量和产量。

为了拓展有效矿化范围,可以在不同的区域开采油井,通过不断增加油井的数量,扩大油井的开发范围。

1.提高有效厚度:通过钻探勘探,确定油层的有效区域,采用化学采油等技术提高有效厚度。

3.改良水平井技术:新型的水平井技术能够钻探更长的水平段,利用这种技术可以将油井钻造到更广的油层中,提高采油效率。

4.构建二次采油系统:二次采油系统是通过对已经开采好的油井进行再次采集,来获取剩余油的一种方法。

可以通过铺设采油管网、注水等方法构建有效的二次采油系统,进而提高薄差油层的开采效率。

总之,油水层和薄差油层在开发过程中都需要针对其特有的技术难点采取适当的挖潜方式和方法。

这些技术手段需要不断创新和深入研究,以提高油田的采油效率和储量利用率。

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精准挖潜技术分析

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精准挖潜技术分析

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精准挖潜技术分析我国大部分油田均是陆相沉积型油田,而且油田的平面、储层内和储层间的渗透率改变情况均比较大。

由于油田主要是采取注水方式进行开发,随着开发工作的不断推进,油田的开采也会逐步进入高含水期,而高含水期剩余油的分布也会变得越来越复杂,这样便会增加挖潜油田的难度。

为此,本文首先对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接着对其挖潜对策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提高油田的开采潜力及效率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标签:高含水;剩余油;精准挖潜;技术分析1.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1.1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征(1)片状剩余油。

片状剩余油是指在注水的过程中,由于水没有驱入,造成剩余油残留于模型的边角位置,进而产生的剩余油。

片状剩余油主要包括两种,一是簇状剩余油;二是连片剩余油,所谓的簇状剩余油指的是四周环绕着较大孔道的小喉道中的剩余油,事实上簇状剩余油属于水淹区内的小范围剩余油块,是注水绕流于空隙中而产生的。

(2)分散型剩余油。

所谓的分散型剩余油,指孔隙占用较少的剩余油,其主要包括两种:一是孤岛状剩余油;二是柱状剩余油。

其中,孤岛状剩余油属于一种亲水孔隙结构的石油,其主要是通过水驱油而逐步形成的,注水顺着亲水岩壁表面的水膜进入,在没有彻底驱完之前,注水已蔓延至喉道,阻止了油的流动,随着孔隙中油滴的不断增多、孔隙不断增大,从而逐步形成了孤岛状剩余油。

而柱状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喉道位置,且喉道大部分是由孔隙相连而形成的,且较为细长。

1.2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1)地质因素。

砂岩的空间分布、碎屑岩的沉积韵律特点、储层的非均质性、沉积层理种类、薄夹层分布以及沉积微相展布等地质因素均取决于沉积条件。

其中,小断层、沉积微上以及储层的非均质性等是影响剩余油的主要原因。

同时,随着构造运动的不断进行,其所形成的裂缝、断层及不整合面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油水的运动,进而对剩余油的分布产生影响。

①断层构造与油层微构造给剩余油分布造成的影响。

油田开发中后期剩余油挖潜方法

油田开发中后期剩余油挖潜方法

油田开发中后期剩余油挖潜方法摘要:目前我国多数油田都已进入开发后期,综合含水率为85%以上,一些老区块含水更是高达90%以上。

本文概括了目前国内外研究剩余油分布的几种常用的方法,为现场工作人员提供了理论帮助,并对剩余油分布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剩余油高含水挖潜方法前言目前我国绝大部分老油田都已经处于高含水期。

高含水期油田开发与调整的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认识剩余油,开采剩余油”,其难度比处于低、中含水期的油田要大得多。

重要难点之一就是确定剩余油分布及其饱和度变化规律,这是因为我国注水油田大多经历了几十年的开发与调整,地下油、气、水分布十分复杂,但这是一项必须解决的、有重大意义的问题。

一、国内外剩余油研究状况现在国内外对于剩余油的研究可分成3大项:宏观剩余油分布研究、微观剩余油分布研究和剩余油饱和度研究。

前两者是对剩余油分布的定性描述,而饱和度的研究是针对剩余油的定量表征。

1、剩余油宏观分布研究这一部分是在宏、大、小规模上研究剩余油的分布。

(1)驱油效率与波及系数的计算一般在油藏、油田、油区甚至在全国的范围内进行研究,求出驱油效率与波及系数的平均值,以提供剩余油的宏观分布特征,为挖潜方向的决策提供依据。

(2)三维地震方法在油田开发中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①在高含水期油田或老油区中寻找有利的原油富集地区。

利用三维地震等综合解释技术进行精细油藏描述,改善了开发效果的例子不胜枚举;②监测油田开发过程。

(3)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利用油藏数值模拟研究油层饱和度,可以计算整个油层中饱和度在空间上随时间的变化,并可预测未来饱和度的变化,因此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这一方法主要用于两个方面:利用动态拟合的方法确定实际油藏中的含油饱和度分布,直接指导生产,这已在国内外油田开发中普遍使用;进行不同地质条件、不同驱动方式油层内饱和度分布的机理研究。

(4)动态分析方法动态分析是利用油田生产的各种数据和测试资料来研究剩余油分布,是一种直接而方便的方法。

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挖潜措施研究

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挖潜措施研究

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挖潜措施研究作者:崔力来源:《中国化工贸易·上旬刊》2019年第12期摘要:随着我国油田地质开发规模的不断扩大及开发深度的不断增加,我国大部分油田已进入到了开发中后期,正面临着采油含水高、出油率低等问题,如何对其中的剩余油进行有效开采成为了一项棘手问题。

本文主要对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挖潜措施。

关键词: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特征;挖潜措施剩余油是油田开采过程中必须面对并需要处理的问题,油田进入开发后期,综合含水高、采出程度低、采油速度低、无效低效循环严重。

如何增加油层可采储量、提高采收率,是油田开发后期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目前,在剩余油认识方面,除了沉积单元控制的剩余油外,在其砂体内部仍然存在一定的剩余油尚未得到有效挖掘,缺少油层内部砂体成因研究,也没有形成有效而系统的配套挖潜方法,对揭示层内剩余油在研究手段上还显得单一。

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精细油藏描述技术、油藏数值模拟技术、油田开发调整技术、油藏监测技术、计算机处理技术等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国内外在油田開发调整方面,正不断向多学科联合技术攻关方向发展。

只有不断加强研究和实践,才能尽快找出有效的剩余油开发对策。

1 剩余油分布特征剩余油分布从平面分布形态看,多为孤岛状或窄条带状;从区域分布看,主要分布在大断层附近、断层边角区和岩性变化带;从纵向上看,主要分布在物性相对较差的低渗透层中。

一般来说,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特征有两类:一类是占较多孔隙的连片状剩余油,它分为水波及域外的连片状剩余油和水波及域内的簇状剩余油;另一类是占据较少孔隙的分散型剩余油,主要有柱状和孤岛状等形式。

1.1 连片状剩余油连片状剩余油是一种主要的剩余油类型,可以根据水波及区域的不同划分为水波及域内的簇状剩余油以及水波及域外的连片状剩余油。

水波及域内的簇状剩余油主要是由于被大孔道包围的小孔隙当中没有被完全驱走的剩余油,也就是受到注水影响的范围内的剩余油块;而水波及域外的连片状剩余油则主要是由于注入水没有流经这部分区域,导致区域内部的油流没有被驱出,最终形成了连片状的剩余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X地区边部地区剩余油挖潜方法
【摘要】x地区过渡带经过近30多年的开采截至到2009年12月综合含水已经达到了93.48%,原井网含水已经达到了94.61%,开发面临着高含水、低采出的问题。

本文结合现代油藏工程理论和油田开发调整技术,分析了在现条件下科学的应用细分、调剖、压裂、酸化、周期注水、补孔以及水平井技术在所适用的剩余油分布类型油藏中的挖潜效果,为今后经济有效地挖掘同类型剩余油潜力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过渡带储层剩余油挖潜
1 x油田过渡带地质概况1.1 地质概况
x地区过渡带位于y地区背斜构造南部的东西两翼,各包括三个条带。

从断层发育情况来看,东部断层较多,其中钻井证实有25条,均为正断层;西部断层不发育。

过渡带油水分布受背斜构造控制,西部油水界面变化较小,东部油水界面受断层影响变化较大。

1.2 开发简况
1981年过渡带一条带基础井网投入开发,采用500m井距四点法
面积注水井网。

1988年对一条带一次加密调整,同时西部二条带投入开发,调整井网与基础井网共同组成250m井距四点法面积注水井网。

1997开始按原井网井距、排距向外均匀布井,一、三排油井,二排水井,四排油水井间注间采,注采井数比1:1.7。

1997年开展了二次加密调整试验,2004年二次加密井相继投产投注。

截至2009年12月x地区过渡带综合含水达到93.48%,其中基础井网综合含水95.73%,一次井网综合含水93.67%,二次井综合含水91.48%,扩边井综合含水88.22%。

2 油层地质特征
根据x1井岩芯资料分析,储层的岩性、物性及含油性变化范围较大,非均质性较严重。

细砂含量平均14.72%;粉砂含量平均72.77%;泥质含量平均12.35%。

平均空气渗透率0.025um2;平均孔隙度21.35%;含油产状以油斑、油迹为主,两类产状厚度合计比例76.81%,油浸厚度比例12.04%,含油厚度比例9.44%,油砂厚度比例1.72%。

3 储层剩余油潜力分析
3.1 储层非均质性形成的剩余油
在已建立注采井网区,采用合采合注,由于层间非均质的作用产生干扰,注水井多层合注时,不同油层启动压差不同,相同注水压力下,各层的吸水指数相差较大,大部分油层注入水只注入了少量的水,或根本未注进水,造成储量动用不好或基本未动用,形成剩余油;另外受平面非均质性的影响,在平面上水驱程度弱,甚至未水驱,形成剩余油。

3.2 单一成片分布薄层剩余油
过渡带地区位于油藏开发边部,在边部aⅰ组发育水层,只有b ⅱ发育油层,纵向开采层数变少,只有部分小层砂体连续稳定分布,其它层均发育较差,且为零星分布,用直井开采经济效益差。

3.3 井间滞留区、绕流区剩余油
由于注水井间压力平衡造成的注采滞留区以及注采井网的非主
流线上的滞留区、绕流区存在一定的剩余油。

3.4 未射同层存在剩余油
同层在过渡带地区大面积分布,主要在ai组油层,由于油水同层含水饱和度较高,动用难度大,多数井未射孔。

随着油田进入高含水期,有些同层开采价值较高,存在剩余油。

4 储层剩余油挖潜应用
4.1 储层非均质型剩余油挖潜
根据x地区过渡带储层的特点,通过细分调整提控结合挖潜,减缓层间矛盾,提高吸水厚度。

对细分后,水嘴仍控制不住层间矛盾的,采取层段调剖;对于细分后注水状况差的层段,采取措施增注,优化调整注水剖面,改善层间水驱动用状况,提高油层动用程度。

2009年共细分水井16口,对比细分前后平均单井日注水量上升
6m3,注水压力稳定。

4.2 利用水平井技术挖潜单一成片分布薄层剩余油
水平井较直井和常规定向井能大大增加泄油面积,从而提高单井产能,使薄油层、低渗透层具有开采价值。

z地区过渡带二条带以东地区,仅发育bⅱ组油层,为三角洲外前缘席状砂沉积,水动力条件较弱。

只有在z地区三排到四排东部的bⅱ15a层砂体以表内层沉积为主,其它层均发育较差,且为零星分布,不能用直井经济有效地开采。

在该区利用水平井开采,发挥水平井的优势,避免“舍层”问题。

4.3 利用周期性注水挖潜滞留区型剩余油
周期注水改变地下渗流场、扩大波及体积。

通过大幅度调整注水量,控制地层的升压和降压过程,促使低渗透油层中的原油排入高渗透孔道内。

2009年x地区过渡带执行周期注水方案11口井,停注周期为180天,单井日减少水15m3,全年少注水3.3×104m3。

统计周围未措施23口油井与2008年同期对比日产液量下降了50t,而日产油量增加0.3t,综合含水下降0.3个百分点,流压下降了0.04mpa。

4.4 通过补孔挖潜同层剩余油
x地区过渡带共有568口井有同层,其中未射孔同层中小层有效厚度大于0.5m的还有219口井(油井165口,水井54口),平均单井1.95个小层,砂岩4.66m,有效3.72m。

剩余未开采的同层,因含水较高未开采,但随着油田含水饱和度不断增高,这些同层仍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但挖潜难度大。

x地区东部过渡带的x3井靠近315#断层,且位于上升盘,从构造上看位于构造高部位,有利于油气聚集,具有剩余潜力。

其中发
育较好的ai21a砂岩厚度2.4m,有效厚度1.3m,分析认为该层含水饱和度较低,可能为偏油同层。

2006年4月对该井ai组进行了同层补孔,共补开6个小层。

补孔前后,日增液12t;日增油4.3t;含水下降23.8个百分点;流压上升1.39mpa。

折算补层含水64.17%。

截至到2009年12月,该井日产液14t,日产油2.1t,含水85.2%,流压5.15mpa,累计增油量3001t,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5 结论
(1)在精细地质研究基础上,进行注水井细分的同时结合措施,能够更好改善层内、层间水驱动用状况,改善高含水井区的开发效果。

(2)水平井在薄差油藏中的成功应用,为开发难动用的低渗透薄层油藏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3)随着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开发阶段,利用周期性提高和降低注水量的办法,可以控制含水上升速度,提高注入水驱油效率。

(4)同层挖潜应兼顾考虑砂体发育情况和储层微构造,同时结合动静态资料等多种手段,综合分析判断,才能避免挖潜的盲目性,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