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研究
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及挖潜对策

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及挖潜对策油田在开发过程中,随着开采和运输的进行,后期油田能源减少现象逐渐发生,为了提高油田开发利用效率,采取挖掘防效率措施是必然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粗暴地打水压压裂、堵水、酸化等技术,提高油井的产量,降低综合含水率,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帮助油田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
本文基于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及挖潜对策展开论述。
标签: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挖潜对策引言随着我国石油市场的快速发展,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已经进入了国外石油市场。
国内许多油田有单井日产量减少、水分增加、原油单井产量明显减少的趋势,但仍有水库内50%以上的可恢复储量,合理有效的剩余石油开采是各油田的工作重点。
1剩余油分布模式根据对韩·达·马里先生(1995年)和刘·凯·泰先生(2000年)水库剩余油形成和分布的研究,总结了总剩余油在水库内分布的情况。
油田堵水期间剩下的油主要用以下几种方法留在水库里[2-3]:砂体边缘区域:水库砂体都是不规则的大砂体,如有边缘且未被屏蔽分割的采石区域形成的油区。
浸水残留区域:由于水池的异质性,水库“用舌头”泛滥,形成残留区域,或有不这样的区域,这种区域一般是水性下降或表外膜。
井网缺失区:水库砂体井网分布控制有限,因断层而难以控制井网的部分形成了停滞区。
因为注射采矿系统的不完全或井之间的分流线部分也形成了停滞区域。
结构死角带:储层结构由断层和微结构起伏形成的高部位和叠层储层的上部砂体形成停滞区。
其他停滞地区:由于杨云律油层的上层物理特性大不相同,上层仍有原油。
层内及层间低渗透分离子宁的存在导致注入水未传播区。
2剩余油分布的主要特征剩余石油的分布以平面形式主要以窄带或孤岛形式分布,分布区域主要位于断层角区、大断层区、岩性变化区等。
另外,剩余油分布在低渗透层,低渗透层物理特性不好,给开发带来了困难。
剩余油分布特征一般可分为连续片状剩余油和分散剩余油两类。
非均质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与挖潜研究

上加难 , 加强油 藏工程 、 开 发地 质与数 值模拟研 究 , 用 剩余油定量 描述技 术精确 “ 定 位” 剩余 油富集 区 , 充分运 用油藏 数值模 拟技 术的集 成优化 优势 , 建立 精确 的油藏 模型 , 攻 关形成 非均质 水驱 油藏 的剩余油 富集 区定量描 述技 术 , 实现任 意井点 井层 、 任 意 网格 、 任 意闭合 区域 的全方 位、 多指标 剩余油 定量描 述 , 剩余 油富集 区描 述实现 了定量 化 、 动态 化 、 一 体化 。 以精 细剩 余油分布 研究 伟基础 , 按照不 同开 发单元 的开 发特征 采取相 应的 技术对策 , 较 好 的改善 了开发效 果 。 1剩余 油分 布影 响 因素
水 的快速推 进 , 导致 油井的快 速水 淹。 由于长期 的强注 强采使 得 目前油水 井 中
层 间干扰 、 窜槽 等现象 日益 严重 。 注聚 区外层 系抽样 检 测结果 表 明 , 外层系 有
3 7 . 9 %的油井见 到聚合物 显示 ; 同位素 监测结果表 明 , 外层系有4 2 . 9 % 的井 见到 同位 素显示 , 同时层 内渗流速 度高者 已达8 2 . 5 m/ h , 是注水开 发初期 的7 4 . 3 倍,
垂向非均质性, 控制着油气水的运动方向, 从而导致剩余油沿一定的相带分布
沉积微相 对剩余油 分布的 控制作用 主要表现 为4 个方面 : 砂体 的外部几何 形态 ;
砂体 的延伸 方 向和展 布规律 , 砂 体 内部构 造 ; 不 同微相 带影 响井 的生产情 况 。 1 . 2 微构 造和 断层构 造对剩 余油分 布控制 作用
强天然水驱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研究

强 天 然 水 驱 油 藏 高 含 水 期 剩 余 油 分 布 规 律 及 挖 潜 研 究
王建 淮 ( 石油 中国 南美公司, 北京 101) 0 0 1
[ 要 ] 以位 于 厄 瓜 多尔 奥 联 特 盆 地 东 翼 斜 坡 带 上 的 D I —ANNY 油 田 M1油 藏 为 例 , 从 边 底 水 波及 摘 OR NE F
石 油 天 然 气 学 报 ( 汉 石 油 学 院 学 报 ) 21 年 4 江 00 月 第 3 卷 第2 2 期
J u n l f l n sT c n l y ( . P ) A r2 1 V 1 2 N . o r a o dGa eh o g J J I Oi a o p.0 0 o 3 o 2 .
大 。针 对这种 情况 ,应 用地 质 、开发 和数值 模拟 一体化 技术 ,综合 研究 油水 运动规 律 ,定量 表征剩 余油
分 布特 征 ,探 讨强 天然 水驱 厚层 砂岩油 藏 高含水 期剩 余油 分 布 的主要 控 制 因素 ,制 定 相应 的挖潜 对 策 , ,
提 高油 藏采 收率 。
[ 关键 词 ] 强 天 然 水 驱 ;厚 层 砂 岩 油 藏 ; 高含 水 期 ; 剩余 油分 布 ;挖 潜
[ 图 分 类 号 ]TE 2 中 37 [ 献标识码]A 文 [ 章 编 号 ] 1 0 9 5 (0 0 2 3 6 3 文 0 0— 72 2 1 )0 —0 0 —0
强 天然 水 驱 厚层 砂 岩 油 藏 的开 发难 点 在 于高 含水 期 的挖潜 。DOR NE F I — ANNY 油 田 M1油 藏 为潮 r 控河 口坝砂体 ,油 层 主要为 厚层 河流及 潮道 砂岩 ,夹有 零散 分布 的砾 岩 、泥 炭夹层 ,西 部下倾 方 向被边 水 封 闭 ,东北 部上 倾方 向被 断层 遮 挡 ,长 期 开采 后 油 水关 系复 杂 ,寻 找 高含 水 期 剩余 油 富集 区难度 很
探讨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与挖潜

从平面 分布形态 看 , 多为孤 岛状 或窄 条带状 ; 从 区域分布看 , 主要 分布在 大
断层附近、 断层边角区和岩性变化带; 从纵向上看, 主要分布在物性相对较差的 低渗 透层 中。 —般 来说 , 研究微 观高含 水期剩 余油分 布特征 有两类 : 一 类是 占较
石壁 面或 壁面 上的水 膜 前进 , 在 孔隙 内的油被 完全 驱走 之前 , 水 已 占据 了油 流
通 过分析 厚油层 的水 洗程 度 , 说 明其 内还 有 较多的剩 余油 , 挖掘这部 分剩 余油潜 力是改善 高含水 期水驱开 发效果 的有效途径 之一 。 ( 1 ) 开展 大面积周 期注 水, 通 过周期 注水 可以在 高低渗 透层 段形成 附加压 差 , 压力 场的调 整使 油层 内 产生 附加窜 流, 可使 原来滞 留状 态的 原油动用 起来 。 基于此 , 加大周期 注水 的力 度, 重点 选择含 水较 高、 油层性 质较好 的二 , 三 类厚油层 进行 周期注 水 。 ( 2 精 心
1 剩余 油分布 的研 究 1 . 1剩 余油分 布特 征
2高 含水 囊余 油挖 潜措 施 从油藏 实际 出发 , 针对 不同类 型的剩 余油 制定 出不 同 的挖 潜措 施 , 挖掘剩 余油 。 以储层 及剩 余油研 究为基础 , 以注 水结构调 整为 重点 , 完善剩余油 富集 区 注 采井 网 , 并实施 分注 、 挤堵调 剖 、 分层 增注 、 差层单 注 等手 段挖掘 剩余油 。 对停 井、 事故 井逐 井分析 , 对 有潜 力可 以利用 的: 荧停 井及 时修复 利用 。 利用 打塞 、 挤 堵 等手段 封堵 高 吸水层 , 有 效改 善注 人剖 面 。
河14断块高含水期剩余油研究及挖潜对策

河14断块高含水期剩余油研究及挖潜对策摘要:河14断块经过30多年开发,已经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
2010年在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基础上,通过钻新井、转注、大泵提液等工作,优化产液结构和注水结构,见到了明显的控水稳油效果,有效提高了开发水平。
关键词:高含水期精细油藏描述剩余油挖潜1.概况河14断块位于现河庄油田的东北部,含油面积4.5km2,石油地质储量842×104t,构造上属于中央隆起带西段郝家鼻状构造的东北翼,构造复杂,主力含油层系为沙二段的5、9、10砂层组,是早期东营三角洲前缘自东向西推进时形成的滑塌浊积砂体,岩性以长石砂岩为主,孔隙度为20-25.1%,渗透率为50-800×10-3μm2,为中孔、中低渗储层。
断块自1972年投入开发,到2009年综合含水94.7%,采出可采储量的76.13%,剩余可采储量的采油速度14.2%。
断块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淹严重,注入水沿高渗带水窜,造成剩余油高度分散。
2.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针对该断块综合含水高、剩余油高度分散、油层动用程度高、稳产基础薄弱的实际情况,以油藏研究为核心,应用三维地震技术、隐蔽油藏描述技术、精细油藏描述技术、测井多井储层评价技术、三维数值模拟技术,开展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2.1应用三维地震技术,精细构造研究断块具有窄条带,多油层的特点,进入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以高度分散状分布于储层之中,要挖掘其潜力,首要的任务是利用地震—地质综合解释成图技术,建立精细的构造模型。
具体的做法:利用7个非标准层做图,通过对构造和断层综合两个方面的校正,用10米间距做出控制断层的断面图,用4米间距做出了13个层的顶面构造图,用1米间距做出了主力储层单元的局部微构造图。
通过精细构造研究,发现构造高部位沿断层向北偏移200-300米。
2.2利用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建立精细沉积模型综合岩性、岩相、电相、粒度、沉积构造、古生物、测井曲线及其组合等方面的特征,结合区域沉积背景,从剖面、平面上研究了厚层砂岩的沉积特征。
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精准挖潜技术分析

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精准挖潜技术分析我国大部分油田均是陆相沉积型油田,而且油田的平面、储层内和储层间的渗透率改变情况均比较大。
由于油田主要是采取注水方式进行开发,随着开发工作的不断推进,油田的开采也会逐步进入高含水期,而高含水期剩余油的分布也会变得越来越复杂,这样便会增加挖潜油田的难度。
为此,本文首先对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接着对其挖潜对策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提高油田的开采潜力及效率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标签:高含水;剩余油;精准挖潜;技术分析1.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1.1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征(1)片状剩余油。
片状剩余油是指在注水的过程中,由于水没有驱入,造成剩余油残留于模型的边角位置,进而产生的剩余油。
片状剩余油主要包括两种,一是簇状剩余油;二是连片剩余油,所谓的簇状剩余油指的是四周环绕着较大孔道的小喉道中的剩余油,事实上簇状剩余油属于水淹区内的小范围剩余油块,是注水绕流于空隙中而产生的。
(2)分散型剩余油。
所谓的分散型剩余油,指孔隙占用较少的剩余油,其主要包括两种:一是孤岛状剩余油;二是柱状剩余油。
其中,孤岛状剩余油属于一种亲水孔隙结构的石油,其主要是通过水驱油而逐步形成的,注水顺着亲水岩壁表面的水膜进入,在没有彻底驱完之前,注水已蔓延至喉道,阻止了油的流动,随着孔隙中油滴的不断增多、孔隙不断增大,从而逐步形成了孤岛状剩余油。
而柱状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喉道位置,且喉道大部分是由孔隙相连而形成的,且较为细长。
1.2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1)地质因素。
砂岩的空间分布、碎屑岩的沉积韵律特点、储层的非均质性、沉积层理种类、薄夹层分布以及沉积微相展布等地质因素均取决于沉积条件。
其中,小断层、沉积微上以及储层的非均质性等是影响剩余油的主要原因。
同时,随着构造运动的不断进行,其所形成的裂缝、断层及不整合面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油水的运动,进而对剩余油的分布产生影响。
①断层构造与油层微构造给剩余油分布造成的影响。
大庆长垣油田特高含水期水平井开发效果研究

大庆长垣油田特高含水期水平井开发效果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大庆长垣油田现已投产水平井的分析,同时结合数值模拟技术初步探究了水平井挖潜点坝砂体剩余油的部分影响因素,指出夹层特征是影响挖潜效果的主要因素,为大庆油田部署水平井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水平井点坝砂体数值模拟剩余油进入“双特高”开发阶段的大庆油田,剩余油呈现高度分散、局部富集的特征。
剩余油富集部位大多位于特殊地质部位,如注采不完善部位、断层边部以及垂向上正韵律性的厚油层顶部,这些已为检查井资料所证实。
大庆油田近年来对这些剩余油富集部位进行了有针对性地高效开发,其中水平井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对剩余油进行了挖潜,取得了较好的挖潜效果。
本文分析了已投产水平井的开发效果以及水平井挖潜点坝砂体剩余油的影响因素。
1 大庆水平井开发效果分析大庆长垣油田2003年开始开展水平井挖潜剩余油的研究与试验工作,已投产水平井生产数据(见表1)。
对于挖潜特高含水油田剩余油的井,投产初期含水低于80%即可认为是低含水,大于95%认为是高含水。
长垣油田已投产水平井开发效果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1)地质认识研究准确,开发措施合理,初期含水低、含水上升速度慢,或初期含水较高,调整注采关系后含水下降,该类井4口;(2)地质认识准确,开发措施不合理,初期含水即高,或初期含水低,但含水上升速度快,该类井占3口;(3)地质认识不准确,井控点少、水平段砂体顶面深度预测精度低、砂体钻遇难度大,加上断层边部构造变化复杂,井投产初期即出现高含水,居高不下,或是初期低含水,但含水上升速度很快,短时间内达到高含水,调整措施亦无效果,该类井占5口。
整体上大庆长垣油田运用水平井挖潜富集部位剩余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经济效益显著。
2 影响因素及方案针对大庆长垣油田曲流河点坝砂体的沉积特征以及开发现状,本文归结出夹层厚度(H)、夹层间距(ΔL)、夹层倾角(θ)、夹层垂向延伸比例(r)、井距(L)、垂向渗透率极差(J)等六个水平井挖潜点坝剩余油的影响因素,利用正交设计方法进行6因素3水平的方案设计,并对设计出的18套方案进行数值模拟计算。
探讨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与挖潜措施

等诸多因素影响, 必然造成油层在平面上水淹程度及纵向上水淹状况的不同, 剩余油分布具有一定的差异。 ( 1 ) 改变液流方向扩大注入水波及体积。 通过改变
为丰富的动静态资料结合精细油藏描述技术进行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分析研究,
以 指导今后的油藏挖潜显得更为必要和迫切。 本文利用油田 近几年来的 新井测
井 资料 、 动态 监测 以及生 产等各 种动静 态资料 , 对 目前 高含 水期 的剩余 油影响 因素及分 布规律 进行 了分析 和探 讨 , 为油 田扩大 注水波 及体积 , 提高储 量 的动 用 程度提 供 了挖潜 方 向。 1 , 高含 水油藏 剩 余油分 布控 制因 素 ’ . 1平 面剩余 油主控 因素 及分 布特征 ① 内部低 序级 断层 是控 制平 面剩 余油分 布 的主要 因紊 , 在断层 遮 挡作 用
2高含水期改●开发效果的措施
由于 注水开 发油 田油层 严重 非均质 性和受 注 采井网 、 注水 方式 、 开 采历史
下, 断层附近 、 断层夹角等水驱控制程度差的地区剩余油较富集。 以某块为例 , 2 0 0 9 年通过精细地质研究发现在断块腰部有一条落差仅2 米左右的微断层存 在。 数模结果显示受微断层遮挡, 断层东j E 部地区注水不受效, 储量动用程度 差, 剩余油较富集。 新井生产情况进一步验证了微断层的控油作用。 ②地层倾角 控制断块油藏平面剩余油分布。 整装油藏储层较平缓倾角小 , 一般仅1 — 2 O , 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Ξ
150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0 年第 21 期
构造大断层的延伸方向为纵轴 , 垂直方向为横轴建 立网格系统。如濮城东区沙二下油藏按照纵向上 50 个流动单元 , 划分为 50 个模拟小层; 平面上网格划 分选取不等距的不规则网格系统, 南北方向与濮31、 濮 49、 濮 25 等断层走向基本一致 , 划分为 107 个网 格 , 东西向划分为 35 个网格, 网格步长一般在 50m 左右。 网格划分的基本原则是, 井位在网格的中心 , 每两口井之间尽可能的保证有 3 个以上的网格, 边 部和局部井位较稀。 1. 2. 2 历史拟合 历史拟合 的目的就是应用已有的 实际动态数 据 , 对油藏模型加以修改与调整 , 使之模拟产生的动 态数据与实际动态一致。 这样应用模拟模型预测的 地下流体的分布和未来动态才是比较可靠的。 在油藏历史拟合的过程中 , 由于模型参数多, 可 调自由度大 , 而实际油藏动态数据有限, 不是可以唯 一确定油藏模型的参数, 为了避免修改参数的随意 性 , 在历史拟合时必须确定模型参数的可调范围, 使 模型参数的修改在可接受的合理范围内。 有效厚度视为确定参数; 岩石和流体压缩系数 允许岩石压力系数少有变化; 孔隙度在± 30% 的范 围内可调 , 渗透率可在 1�3~ 3 倍的范围内可调; 流 体 PV T 性质允许作适当的调整; 相对渗透率曲线拟 合过程中根据油藏实际生产动态作适当调整; 注水 井日注水量根据油藏实际注水井的时效一般在70% ~ 90% 。 油藏历史拟合主要是对压力、 含水和气油比等 参数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拟合 , 对于注水开发的油藏 历史拟合最主要的是压力和含水变化历史的拟合 , 拟合程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未来的动态预测和地下 剩余油分布的可信度 , 拟合的好 , 地下剩余油分布准 确可靠 , 未来的动态预测结果可信。 压力拟合 包括全油田压力和单井 地层压力拟 合。 全油田压力主要与压缩系数和产、 注量有关, 而 地层水的压缩系数和岩石压缩系数可调范围不大 , 在储量拟合的基础上 , 拟合全区、 单井的采注量, 最 后全区压力也得到较好拟合。 在全区压力拟合的基础上 , 进行单井压力拟合 , 单井压力主要受渗透率的影响 , 对局部地区的渗透 率进行修改时要照顾到对含水的影响 , 保证单井压 力在监测压力附近。 含水的拟 合也就是地下含水饱和 度分布的拟 合 , 主要受相对渗透率和局部地区渗透率的影响。 根 据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及油水粘度, 依照分流量公 式计算含水率 fw ( Sw ) 。 在水驱油的过程中一般油水粘度变化不大, 因 此将水油粘度比认为是一个常数, 含水的变化主要 是油水相对渗透率比值决定的 , 随着含水饱和度的
收稿日期: 2010- 08- 15
闭试 验结束 时 , 多层合 注单采 最终采 收率与 单层 单注 单采时 接近。 1. 1. 2 密闭取芯井资料分析 濮城东区沙二下油藏密闭取芯井濮 3- 227 井 资料分析结果表明, 各层层内水淹较均匀 , 而层间水 淹差异较大。 沙二下 32 强水洗 , 沙二下 34、 沙二下 44 中水洗 , 其它各流动单元未水淹。 注采关系对应较好 的河道砂体水淹严重 , 其次为河间砂体。 1. 1. 3 动态监测资料分析 动态监测在油藏开发过程中能够监测到地下流 体的运动及分布 , 是油藏开发管理的重要手段。 动态 监测资料对分析地下流体的运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 它可以用来指导油藏今后的开发调整。应用动态监 测资料结合流动单元沉积微相可对油藏剩余油分布 进行定性分析。 根据东区濮城东区沙二下油藏历年吸水剖面统 计 , 河道微相相对吸水百分数每年都大于当年河道 砂射孔厚度占总射孔厚度的百分数 2. 91 ~ 23. 81 个 百分点, 一般大 于 8~ 12 个百分点 , 河道砂吸 水性 强 , 注入水偏多, 水洗严重 , 剩余油较少; 前缘砂和河 道间相对吸水百分数同当年前缘砂和河道间相射孔 厚度占总射孔厚度的百分数相比在± 5 个百分点波 动 , 前缘相砂和河道间相砂注入水量适中, 不会造 成严重水淹 , 剩余油 较富集, 是今后挖潜 的主要对 象; 远砂相对吸水百分数每年都小于当年远砂相射 孔厚度占总射孔厚度的百分数 16. 7~ 50. 6 个百分 点 , 一般小于 20~ 30 个百分点 , 远砂相吸水能力差 , 甚至不吸水 , 远砂相带油层基本没有动用 , 剩余油富 集 , 是今后挖潜的潜力区。 根据濮城东区沙二下油藏五年间 8 口采油井产 出剖面统计 , 河道微相射孔厚度 1 11. 3m , 占总射孔
2010 年第 21 期 内蒙古石油化工
149
Ξ
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研究
张学云
( 华东石油技师学院, 江苏 扬州 225129)
摘 要: 本文是在大量研究有关老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研究技术文献的基础上 , 通过对濮城油 田这一类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研究技术的系统总结, 针对高含水期多油层断块油藏的特点, 在细分流动 单元的基础上, 进行微构造研究、 储层沉积微相研究、 储层物性和非均质性研究 , 并建立油藏三维可视化 地质模型; 对剩余油分布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 , 然后根据剩余油分布特点采取不同的挖潜措施并取 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高含水; 水驱油; 剩余油; 挖潜 中图分类号: TE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 —7981 ( 2010) 21— 0149— 03 我国很 多老油田含油 层系多, 储 层非均质严 重, 平面、 层间水驱动用差异大, 在开采一段时间后 就迅速进入高含水递减开发期, 此时油田产量急剧 下降 , 但采出率较低 , 采油速度低于油田开发要求, 然而经研究发现, 在储层中仍有大量剩余储量存在, 开发利用好这一部分储量不亚于发现一个新的油 田, 极大提高油田经济效益。 以濮城油田为例, 其在 进入特高含水期后 , 主力油层基本上水淹, 剩余油分 布零散。通过对该油田东区沙二下油藏开展油藏剩 余油挖潜研究 ,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后又在濮城油田 文 51 块断块区、 沙三上油藏开展油藏剩余油挖潜研 究, 开发效果得到较大的改善。 1 剩余油分布与挖潜研究 1. 1 剩余油分布的定性描述 1. 1. 1 室内多层水驱油试验 天然岩芯样品室内多层水驱油试验表明 , 单层 单注单采时, 储层的渗透率对其采收率影响不大 , 无 论其渗透率大还是小 , 其无水期采出程度与最终采 收率变化不大; 多层合注单采时, 无论储层的非均 质性强弱 , 对其单层而言 , 其无水期采出程度和最终 采收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小, 其见水时间比单层单 注单采时提前 , 含水上升快, 储层渗透率级差越大, 非均质性越强 , 单层随着渗透率的减小 , 其单层的无 水期采出程度和最终采收率减小的幅度增大, 因此, 储层的非均质性较强时 , 对其开发效果影响较大; 多 层合注单采时 , 综合含水与其渗透率最大的单层含 水接近, 储层渗透率级差不大、 非均质较弱时 , 对其 单层的采收率影响不 大 , 与 其单 注 单采 时相 比 有 所减 小 , 各 层水 驱油 较均 匀 , 层 数多 少对 其开 发 效果 影响 不大 ; 对于 多层 合注 单采 时 , 随 着含 水 的上升 达到 一定程 度 ( fw = 9 8 % ) 时 , 将 其逐层 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