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证涤棉纱混纺比的技术措施

合集下载

技术涤粘混纺色纺纱质量控制措施

技术涤粘混纺色纺纱质量控制措施

技术涤粘混纺色纺纱质量控制措施涤粘混纺色纺纱面料是“百万米无色差”的环保面料,受到设计师及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由于色纺纱是通过多道工序生产而成,即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质量问题,通过多年的色纺纱生产,结合下游客户的主要投诉作一点探索:一、颜色控制1.1配色与调色配色和调色是色纺纱生产的核心技术。

配色:通常是指选取一些有色纤维,初定一定比例,做成小样,达到与目标标样基本相似的过程。

调色:通常是指根据做出来的样品与标样之间的颜色差距,进行调整各色纤维之间的比例再进行试样,使之进一步接近标样颜色的过程。

配色一般很难一次成功,需要多次反复试验才能达到与用户提供的标准色样颜色一致。

配色完成后对色打样,待用户确认后投产。

批量上机后第一时间应再次取样对色,以防止批量与小样颜色差异,便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对色需要在合适的光源下进行,一般采用自然北光或标准灯箱内的 D65 光源。

由于光线对颜色的影响较大,应提前与用户约定统一光源,便于准确对色。

1.2色偏色偏是指大货成品布颜色与客户确认LAB-DIP或客户原始标样之间的差异,俗称级差,一般以灰卡4级为合格作为评判标准。

涤粘混纺色纺纱采取高温190°三分钟,模拟后道整理温度和时间,整理后进行对色调色,达到与标样无限近似。

颜色作为色纺纱的关键指标,是客户最易提出异议反馈项,结合工作实际,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预控措施:1.2.1 确定对色标准1.2.1.1无对色要求说明或要求对色卡(需反馈确定色卡版本号):⑴针织用纱对色在原坯色卡与水洗色卡之间,接近原坯色卡;⑵毛织用纱对色在原坯色卡与水洗色卡中间,并制毛片水洗后参考;⑶若最新版色卡没有该色号,则要求相关部门提供客户要对的色卡版号。

1.2.1.2 要求对客批样(即客人所确认的A板或B板):⑴第一批,对色在客批样与客户来样之间,接近客批样;⑵第一批以后,对色在客批样与第一批之间,接近客批样。

1.2.1.2 要求跟X批:⑴对色在X批与原坯色卡或客批样之间,接近X 批;⑵若难做到X批与原坯色卡之间,可对色在X批与水洗色卡之间,接近X批。

涤纶与棉纤维混纺面料的设备制作工艺及方法与制作流程

涤纶与棉纤维混纺面料的设备制作工艺及方法与制作流程

本技术介绍了一种涤纶与棉纤维混纺面料的制备工艺及方法,一种涤纶与棉纤维混纺交织面料由60%的涤纶纤维、35%的棉纤维、5%的T400弹性纤维混纺交织而成,包括五步工艺流程:(1)纺纱;(2)浆纱;(3)退浆;(4)编织;(5)染整。

本技术采用60%的涤纶纤维、35%的棉纤维、5%的T400弹性纤维三种纤维特殊的混合方式交织而成的面料,具有良好的吸湿排汗功能,富有弹性,手感柔软,强度良好,生产方法操作简单,并能达到环保要求。

技术要求1.一种涤纶与棉纤维混纺面料的制备工艺及方法,其特征在于:一种涤纶与棉纤维混纺交织面料由60%的涤纶纤维、35%的棉纤维、5%的T-400弹性纤维混纺交织而成,包括以下五步工艺流程:(1)纺纱;(2)浆纱;(3)退浆;(4)编织;(5)染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涤纶与棉纤维混纺面料的制备工艺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纺纱工艺流程包括以下六个步骤:(1)清花:将60%的涤纶纤维、35%的棉纤维、5%的T-400弹性纤维混合,过清花机将三种混合料制成卷;(2)梳棉:通过梳棉机将卷主制成条;(3)并条:通过并条机将生条合并成熟条;(4)粗纱:通过粗纱机将熟条牵拉成粗纱条;(5)细纱:通过细纱机将合并的熟条牵伸变细成为细纱条;(6)络筒:通过络筒机将细纱卷成圆锥形筒子纱。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涤纶与棉纤维混纺面料的制备工艺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清花步骤投料前向混合料喷洒浓度为2%-2.5%的非离子型抗静电剂与水混合喷雾进行预处理,温度控制在28-30℃范围内、湿度控制在68%-70%范围内,将混合料堆放18-24小时,每间隔8小时翻动一次混合料,共翻动三次,然后摊开阴干8小时,再进行生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涤纶与棉纤维混纺面料的制备工艺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浆纱的工艺流程中,浆料包括软水、PVA、丙烯酸、乳化剂、土耳其红油浸透剂、柔软剂SG、消泡剂7010,纺好的经纱通过浆纱机平行退绕的方式进行上浆,回潮率控制在2.5%-3%;经过上浆的经纱进入烘干装置进行烘干,烘干温度控制在70℃-85℃范围内。

低比例色涤与棉混纺纱的工艺技术要点

低比例色涤与棉混纺纱的工艺技术要点

低比例色涤与棉混纺纱的工艺技术要点一、引言低比例色涤与棉混纺纱是一种新型的纺织品材料,具有色彩鲜艳、手感柔软、透气性好等优点,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本文将介绍低比例色涤与棉混纺纱的工艺技术要点,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二、低比例色涤与棉混纺纱的工艺技术要点1. 原料的选择低比例色涤与棉混纺纱的原料主要包括棉、涤纶和染料。

其中,棉的品质直接影响到纱线的质量,因此应选择质量好、纤维细长、强度高的棉花。

涤纶的品质也很重要,应选择质量好、强度高、染色性好的涤纶。

染料的选择应根据纱线的用途和颜色要求来确定。

2. 混纺比例的确定低比例色涤与棉混纺纱的混纺比例一般为70:30或80:20。

混纺比例的确定应根据纱线的用途和要求来确定。

一般来说,混纺比例越高,纱线的强度越高,但手感会相应变硬。

3. 染色工艺的控制低比例色涤与棉混纺纱的染色工艺是关键。

染色工艺的控制应从染料的选择、染色温度、染色时间、染色pH值等方面入手。

染色温度应控制在90℃左右,染色时间应根据染料的种类和深浅程度来确定,一般为30-60分钟。

染色pH值应控制在5-6之间。

4. 纺纱工艺的控制低比例色涤与棉混纺纱的纺纱工艺也是关键。

纺纱工艺的控制应从纺纱机的选择、纺纱速度、张力、卷绕等方面入手。

纺纱速度应根据纱线的粗细和强度来确定,张力应适中,卷绕应均匀。

5. 成品的检验低比例色涤与棉混纺纱的成品检验应从外观、手感、强度等方面入手。

外观应无明显的色差、疵点和结痕等缺陷,手感应柔软舒适,强度应符合相关标准。

三、结论低比例色涤与棉混纺纱是一种优质的纺织品材料,其工艺技术要点包括原料的选择、混纺比例的确定、染色工艺的控制、纺纱工艺的控制和成品的检验等方面。

只有掌握了这些要点,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低比例色涤与棉混纺纱。

涤棉混纺纱混纺比测试

涤棉混纺纱混纺比测试

涤/棉混纺纱混纺比测试1 概述对混纺产品进行纤维含量分析是纺织生产、贸易和科研中经常性的工作。

现行的国家标准有纺织品二组分、三组分、四组分纤维混纺产品定量化学分析方法,这些标准用于纤维混纺及交织产品的定量化学分析。

本试验仅以二组分含量分析中的涤棉混纺产品为例来介绍,本法适用于除去非纤维物质后的天然或再生纤维素纤维和聚酯纤维的混纺产品。

2 目的与要求通过测试,了解纤维含量分析的基本原理,掌握二组分混纺产品纤维含量的测试方法及操作过程,并计算其混纺比。

3 采用标准3.1 采用标准:GB/T 2910、ISO 1833《纺织品 二组分纤维混纺产品定量化学分析方法》3.2 相关标准:GB 8170《数值修约规则》、GB 9994《纺织材料公定回潮率》、GB/T 2911、ISO 5088《纺织品 三组分纤维混纺产品定量化学分析方法》4 仪器与用具4.1 YG086型缕纱测长仪4.2 恒温水浴锅、索氏萃取器、电子天平(感量为0.2mg)。

4.3 真空泵、干燥器、250mL带玻璃塞三角烧瓶、称量瓶、玻璃砂芯坩埚、抽气滤瓶、温度计及烧杯等。

4.4 化学试剂:石油醚、硫酸、氨水、蒸馏水等。

5 原理混纺产品的组分经定性鉴定后,选择适当试剂溶解,去除一种组分,将不溶解的纤维烘干、称重、从而计算出各组分纤维的百分含量。

6 取样取样应包含组成织物的各种纱线和纤维成分,试样数量应足够测试用。

7 试样及制备7.1 取试样5g左右,放在索氏萃取器中,用石油醚萃取1h,每小时至少循环6次,以去除非纤维物质,然后取出试样,待试样中的石油醚挥发后,把试样浸入冷水中,浸泡1h,每克试样再用100mL、温度为(65±5)℃的水浸泡1h,不断搅拌,最后挤干,抽吸(或离心脱水)后晾干。

7.2 被测试样如果是织物,应拆为纱线。

毡类织物剪成细条或小块;纱线剪成10mm长。

7.3 每个试样至少2份,每份不少于1g。

8 环境及修正温湿度对测试结果影响不大,可在常温下进行。

涤棉混纺工艺

涤棉混纺工艺

涤棉混纺工艺涤棉混纺工艺是一种将涤纶纤维与棉纤维混合使用的纺织工艺。

涤棉混纺面料既保留了棉纤维的透气性和吸湿性,又具备了涤纶纤维的耐磨性和抗皱性,因此在纺织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涤棉混纺工艺的主要步骤包括纤维原料的选择、纺纱、织造和后整理等。

首先,需要选择适合的涤纶纤维和棉纤维进行混合。

涤纶纤维具有优异的耐磨性和抗皱性,而棉纤维则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吸湿性。

在选择纤维时,需要根据面料的用途和要求,确定混纺比例,以达到最佳的性能和效果。

接下来是纺纱工艺。

涤棉混纺纱线的纺纱工艺与纯棉或纯涤纶的纺纱工艺类似,但相比之下要更加复杂。

在纺纱过程中,需要克服涤纶纤维和棉纤维的差异,保持纤维的均匀度和稳定性。

通过合理的纺纱工艺控制,可以获得质量稳定、结构均匀的混纺纱线。

织造是涤棉混纺工艺中的关键环节。

在织造过程中,需要根据面料的用途和要求选择合适的织造机型和织造工艺。

同时,还需要调整纱线的密度和张力,保证织物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涤棉混纺织物的织造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进行控制和操作。

织造完成后,还需要进行后整理工艺。

后整理主要包括预缩、热定型、整理和染色等环节。

预缩是为了减少织物的收缩率,提高织物的尺寸稳定性。

热定型是为了使织物具备一定的抗皱性和形状记忆性。

整理是为了提高织物的手感和外观效果。

染色是为了赋予织物丰富的色彩,增加织物的价值和吸引力。

涤棉混纺工艺具有很多优点。

首先,涤棉混纺织物既具备了棉纤维的舒适性和透气性,又具备了涤纶纤维的耐磨性和抗皱性,既保暖又耐穿。

其次,涤棉混纺织物具有较好的色牢度和稳定性,不易褪色和变形。

此外,涤棉混纺织物还具备良好的柔软度和光泽度,触感舒适,外观美观。

然而,涤棉混纺织物也存在一些缺点。

由于涤纶纤维和棉纤维的差异,涤棉混纺织物的抗皱性和耐热性较差,容易起皱和变形。

另外,涤棉混纺织物在染色过程中需要注意纤维的亲水性和亲油性的差异,以避免色差和染色不均的问题。

涤棉混纺工艺是一种将涤纶纤维和棉纤维混合使用的纺织工艺。

保证涤棉纱混纺比的技术措施

保证涤棉纱混纺比的技术措施
15 t x 8mm, .6d x 3 e 超长 纤 维小 于 0 4 , . % 疵点 小 于 2 , 长纤 维小 于 2 。 % 倍 %
工 艺 流程 如下 :
等质 量指 标要 求 外 , 键 是 要 确 保 其 混 纺 纤 维 的 关
混 和 均匀 性 和混 纺 比 , 这样 才 能保 证 针 织 物 染 色
后 无 起横 , 泽柔 和 , 毛卫 衣 品种 的毛绒 长 度一 色 抓
致 , 感 丰满 。 手
1 纺纱方 案与原料 的选择
由于棉纤 维 与 涤 纶 纤 维 的 性 质差 异 较 大 , 因 此 采 用棉 纤维 与 涤纶 纤维 在 开清棉 工 序 以不 同 的 流程 和工 艺分 别 成 卷 , 后 在 并 条 工 序 按 要 求 的 然
Ke o d P l e tr C t n B e d d Ya n, ln i g Rai Dr w n rc s , n v n e s i eg t B e d n yW r s oy se o t ln e r B e d n t o o, a i g P o e s U e e n s n W ih , ln i g
2 工 艺 技 术 措 施
2 1 开清 棉 工序 .
棉 纤 维 主体 长 度 2 ~3 9mm 0mm, 克 隆 值 马
作者简介 : 晓文 ( 9 8 ) 女 , 俞 16 一 , 工程师 , 泰州 , 5 0 2 50 2
匀率 , 择 合 理 的 纺 纱 方 案 , 化 混 合 方 法 等 技 术 措 施 , 终 使 涤 棉 混 纺 纱 的 混 和 均 匀性 和 混 纺 比 的 准 确 性 达 到 选 优 最
了预 定 的要 求 。 .
关键词 : 涤棉混纺纱 ; 混纺比; 并条工序 ; 重量不匀半 ; 混和均匀性 中图分 类 号 :S0 . 文 献标 志码 : 文章 编 号 : 0- 1(020 - 4- T 142 B 1 1 452 1 )3 000 0 7 0 3

纺纱工艺设计与质量控制

纺纱工艺设计与质量控制

纺纱工艺设计与质量控制第一章棉纺工艺设计一、棉纺基本概念1、棉纺产品:用棉纺设备将多种纤维加工成的纱线制品。

2、棉纺特点:工艺流程短,速度高,设备完善,对纤维适应性广,加工成本低。

棉纺产品品种繁多,风格各异。

3、棉纺设备可加工:传统的棉花、各种棉型化纤、中长化纤、长丝、以及其它天然纤维的纯纺和混纺。

4、棉纺规模:以细纱锭子数和转杯纺头数来表示棉纺厂的规模大小。

5、棉纺产品开发设计包括:棉纺新原料的开发、混纺纱不同混纺比的设计、新原料和新品种的工艺设计、多种花式纱的设计与加工方法。

三、棉纺工艺设计纺纱工艺是纺纱加工中的流程和各机件的参数设置的总称。

在纺纱工艺设计时,既要考虑到设备及其状态,更要考虑到所加工的纤维原料的性能和最终产品(纱、线)的要求。

1.纺纱系统:普梳、精梳、混纺纱、新型纺、中长化纤、废纺,后加工新型纺纱开清棉梳棉→并条(2道)→新型纺纱。

中长纺中长专用开清棉设备→M 型梳棉机→并条(2-3 道)→粗纱→细纱。

废纺系统:利用下脚纺制棉毯等。

开清→梳棉→粗纱→细纱。

后加工2.原料:(1)棉籽棉轧棉→皮棉→打包→送到纺织厂锯齿棉皮辊棉打包国产棉包规格:100×42×60cm,V=0.25m܁,密度300~360kg/m܁,G=75~90kg。

标注唛头、产地、规格等。

棉花品级及参考指标:中国按成熟度、色泽、轧棉质量分级。

纺织部颁发:细绒棉分七级,长绒棉分五级,三级为标准级。

美国按色泽、强力、长度、细度及成熟度(马克隆值)等分级。

采用大容量快速仪HVI检验原棉所有指标。

(2)化纤品种:粘胶(人造棉)、莫代尔、丽赛、天丝、竹纤维涤纶(聚酯)腈纶(丙烯腈)锦纶(聚酰胺、尼龙)维纶(聚乙烯醇、维尼纶)丙纶(聚丙烯)芳纶(芳族聚酰胺)氨纶聚乳酸化纤分等及质量指标分等按内在质量和外观疵点分:内在质量: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细度偏差、长度偏差以及超长纤维、倍长纤维等。

外观疵点:粗丝、并丝、异状丝、油污纤维。

影响涤棉纱混纺比定量分析精确度的几项因素

影响涤棉纱混纺比定量分析精确度的几项因素
择 瞌织 技
Co  ̄ o n Te x t i l e Te c h n o l o g y
第4 1卷 第 3期
2 0 1 3年 3月
点 大小 环境送 风 系 统 中 , 人 员 操 作 区送 风 状 态 点 的焓值 ( 图 2中 i = 6 7 . 6 k J / k g ) 远 小于传 统单 露 点 送 风状 态 点 的焓 值 ( 图 2中 i =7 7 . 3 k J / k g ) , 这样使 得双 露点 大小环 境人员 操作 区 的送 风 温差
( 1 ) 为 了消 除烘 干后 的试 样 因 回潮 不 同 而引
起 的质 量差 异 , 试 验 室 环境 温度 应 在 ( 2 0 ± 2 ) ℃、
相对 湿度 应在 ( 6 0 + 5 ) %; 同时也 利于 7 5 %浓 硫酸
配置 过程 中散 热 的有 效 性 , 并 能确 保 干燥 器 的硅 胶保 持 良好 的吸湿性 。 ( 2 ) 配制 7 5 %硫 酸 溶液 时 , 待 酸冷 却 到 2 0℃ 时应校 正其体 积 质量 到 1 . 6 7 g / m E 一1 . 6 8 g / m E 。 校正体 积质量不 但 能得 到符合 试验 要求 的化 学 制 剂, 且能保 证试剂 具有 较 高 的强氧 化性 , 为 可溶 性
温度 . = 3 1℃ , 但 传 统 单 露 点 室 内设 计 温 度 为 t = 3 0℃ , 从 而使 得 双露 点 织 机织 造 区 的送 风 温 差略 大于传 统单 露点 的送风 温差 。这两 个原 因使 得双露 点整 体 的送风温 差相 对于传 统单 露点送 风 系统较 大 , 从 而减 小 了总送 风量 。
( 6 ) 测试结 果应 以两次 测 得结 果 的平 均值 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5500 作者简介: 俞晓文( 1968- ) , 女, 工程师, 泰州, 0929 收稿日期: 2011-
2
工艺技术措施
开清棉工序 为了提高成纱混纺比的准确性, 开清棉主要
第 40 卷 第 3 期 2012 年 3 月
Cotton Textile Technology
·177 · 【 41】
Technology Measures of Ensuring Polyester Cotton Blended Yarn Blending Ratio
Yu Xiaowen
Abstract
Cao Dejin
( Jiangsu Taida Textile Co. , Ltd. ) To ensure accurate blending ratio of polyester cotton blended yarn, processing in opening & picking and
匀率, 选择合理的纺纱方案, 优化混合方法等技术措施, 最终使涤棉混纺纱的混和均匀性和混纺比的准确性达到 了预定的要求。
关键词:
涤棉混纺纱; 混纺比; 并条工序; 重量不匀率; 混和均匀性 中图分类号: TS104. 2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1-7415 ( 2012 ) 03-0040-03
从降低棉卷和涤卷的重量不匀率、 提高正卷率方 面下功夫。具体措施如下。 ( 1 ) 棉纤维采用“勤抓少抓、 多松少打、 早落 、 ” 。 少碎 减少翻滚 的工艺原则 ( 2 ) 涤纶纤维采用“多松少打、 少落轻打、 以 松代打” 的短流程工艺原则。 FA106A 型开棉机 FA035A 型混开 改用梳针打手, 并降低打手速度, 棉机跳过豪猪打手、 鼻形打手, 避免出现过分打击 造成纤维损伤、 分层不清导致的黏卷现象, 放大打 放大打手到给棉罗拉的隔距, 增 手到尘棒的隔距, 加粗纱防黏装置, 并定时在棉卷辊表面喷洒一种 特殊油剂, 保证涤卷拔辊顺利。 ( 3 ) 抓棉机和棉箱的运转率保证在 95% 以 根据实际运转率情况, 通过调节抓包机打手刀 上, 片伸出肋条的距离、 小车下降的距离和小车的运 行速度, 勤抓少抓, 达到既保持供棉稳定又确保均 匀混和的目的。 ( 4 ) 调节好整套机组的定量供应, 棉箱正常 正常储涤量保持在 1 /2 , 适当 储棉量保持在 2 /3 、 降低水平 帘 的 速 度, 并控制 V 形帘下开口的角 度, 保证棉箱供棉稳定。 ( 5 ) 每天检查变频自调匀整仪动作灵敏度 , 保证动态正卷率在 90% 以上。 ( 6 ) 配置合适的风扇速度, A076 型成卷机风 扇速度应比打手速度快 230 r / min ~ 350 r / min, 纺 化纤比纺棉快 10% ~ 15% , 使尘笼与风扇通道的 打手至尘笼 相对压力保持在 - 250 Pa ~ - 300 Pa, 的相对压力保持在 -20 Pa ~ -50 Pa。 ( 7 ) 加强尘笼罩壳及两侧密封件的检查, 保 证尘笼左、 中、 右负静压的均匀稳定。 ( 8 ) 控制同品种落棉率差异, 定期测试各单 , 机的落棉率和落棉含杂率 确保同品种同型单机 的落棉率差异小于 0. 3% , 在 A076 型成卷机综合 打手罩壳的前方及两侧均匀打几个孔 , 增加补风, 消除负压对落棉的影响。 2. 2 梳棉工序 梳棉工序主要控制好生条的内外重量不匀 率, 具体措施如下。 ( 1 ) 加强设备管理。 定期检查各部工艺, 确 保工艺 100% 上车; 梳棉机采用动态维修, 根据棉 落棉率、 棉网等情况, 对各针布进行不定期更 结、 换, 保证各部针布的锋利度, 保证落棉一致; 严格 执行设备维修作业计划, 推行设备质量承包制度, 各包机人每天上岗检查所包机台的机械状况 , 确 保良好的机械状态, 避免由于给棉罗拉加压失效、 给棉传动不正常、 给棉罗拉轴承损坏等造成的粗 细条。 ( 2 ) 控制落棉差异。梳棉机台间落棉差异过 大会直接影响棉网质量和梳棉机台与台之间的生 条重量差异, 进而影响生条重量外不匀率, 因此梳 棉落棉率每月测两次, 并及时调整不符合标准的 机台, 使台间落棉差异控制在 1% 以内。 ( 3 ) 纺涤纶纤维时, 优化梳棉机后部工艺, 将 弦长 200 mm 的小漏底, 放大 小漏底换成全网眼、 除尘刀与刺辊、 小漏底与刺辊间的隔距, 减少落棉 及对纤维的损伤, 合理调节大漏底进出口的工艺 隔距, 使棉网能顺利聚集到道夫上, 保证生条条干 和重量不匀率达标。 ( 4 ) 经常检查各吸尘点吸风状态, 保持风量 一致, 确保各吸尘点的吸棉量接近, 逐台调节前上 确保盖板花量一致。 罩板隔距, ( 5 ) 经常目测检查棉网质量, 要求试验工每 值车工班班交接棉网, 保证棉条 周测试棉网质量、 的重量内不匀率符合要求。 通 过 以 上 措 施, 生条重量外不匀率降至 2. 8% 左右, 内不匀率降至 1. 5% 左右。 2. 3 并条工序 并条工序是确保混纺比的关键工序, 我们遵 “工艺服从产品质量 ” 循 的原则, 按照各品种不同 混纺比的要求, 以棉生条的干定量为基础, 先将涤 同时注意涤预并条定量不能与棉 生条进行预并, 生条定量相差太大, 然后在混一确定两种纤维条 的并合根数。 为了使其混和更充分, 混一的条子 排列采用两种纤维条间隔排列的方法 。根据混一 的开台情况确定混二的并合根数, 喂入混三的条 、 , 子由于纤维排列整齐 伸直度好 牵伸力有所下 降, 所以使用 8 根并合, 这样可充分发挥并条机的 并合作用, 以利于提高混和的充分性和降低重量 不匀率。 2. 4 混和方法的优化 由于储棉箱的储棉量有限, 箱与箱之间原料 或许存在少量的差异, 且在采取了一定措施的情 况下, 生 条 的 外 重 量 不 匀 率 仍 然 偏 高 ( 2. 8% 左 右) 。为了弥补这些缺陷, 我们在开清棉、 梳棉、 并条工序实行了大混和。具体方法如下。 ( 1 ) 棉卷用不同色的包卷布进行标识, 每一 个包卷布颜色对应一个圆盘。 ( 2 ) 这些以不同卷色区分的棉卷按一定的定
随着棉纺织企业用棉成本的提高, 为了降低 成本、 减少风险, 涤棉混纺纱的市场随之逐步扩 大。涤棉混纺针织纱除了满足条干及常发性纱疵 等质量指标要求外, 关键是要确保其混纺纤维的 这样才能保证针织物染色 混和均匀性和混纺比, 后无起横, 色泽柔和, 抓毛卫衣品种的毛绒长度一 致, 手感丰满。
3. 7 ~ 4. 2 ,短 绒 率 13% 以 下。 涤 纶 纤 维 规 格 1. 56 dtex × 38 mm, 超长纤维小于 0. 4% , 疵点 小于 2% , 倍长纤维小于 2% 。 工艺流程如下: 棉纤维: FA002D 型抓棉机 → FA035A 型混 开棉机→FA106 型开棉机→SFA161A 型给棉 机→A076 型成卷机→A186F 型梳棉机 涤纶纤维: FA002D 型抓棉机 → FA035A 型 混开棉机 → FA106A 型开棉机 → SFA161A 型 给棉机 → A076 型成卷机 → A186F 型梳棉机 →FA320 型并条机 ( 棉生条) ] → FA320 型 并 条 机 ( 三 道 ) ( 涤预并条) →FA458A 型粗纱机 → ASFA507B 型细纱机 →№21C 型络筒机

carding were modified to reduce inner and outer weight unevenness of cotton lap and card sliver. Proper spinning plan was selected, blending method was optimized, finally the expected requirements of blending evenness and accuracy can be realized. Key Words Evenness Polyester Cotton Blended Yarn, Blending Ratio, Drawing Process, Unevenness in Weight, Blending
类推。 ( 3 ) 在并条工序, 涤生条先进行预并, 采用 6 根并合, 为了保证涤预并条的重量不匀率 , 所用的 不同机台不同眼的涤 涤生条实行定台定眼供应, 预并条条筒以不同圈色区分, 然后供应不同的混 一机台; 混一所用的棉生条采用定台供应 , 混二所 需的混一条最大化的来自不同的混一机台 , 为了 不同混一机台生产出的混一条条筒用不同 区分, 圈色区分; 混三采用 8 根并合, 由混二机台定台供 应, 这样可以稳定熟条重量, 降低熟条的重量不匀 # 1 预并条机 A 眼条筒用红 在涤预并, 率。例如,
【 40】 ·176 ·
Cotton Textile Technology
第 40 卷 第 3 期 2012 年 3 月

保证涤棉纱混纺比的技术措施
俞晓文
摘要:
曹德进
( 江苏泰达纺织有限公司) 为了保证涤棉混纺纱混纺比的准确性, 通过改进开清棉、 梳棉工艺, 降低棉卷、 生条的内外重量不
[ 1] 李德州. CJ / T 60 /40 13 tex 纱的生产实践[ J] . 棉纺 2010 , 38 ( 5 ) : 4345. 织技术, [ 2] 毕文霞, .棉 徐玉芳. 涤棉混并工艺的优选试验[J] 2005 , 33 ( 6 ) : 4243. 纺织技术, [ 3] 葛晓红, . 杜春慧. 小比例色纺纱质量控制体会[J] 2004 , 32 ( 8 ) : 3335. 棉纺织技术, [ 4] 孙力, 赵巧妮, 李明. 棉锦混纺纱的生产技术要点 [ J] . 棉纺织技术, 2010 , 38 ( 10 ) : 5457. [ 5] 《棉纺手册》 ( 第三版) 编委会. 棉纺手册[ M] . 3 版. 2004 : 7995 , 216236. 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 [ 6] 逯常青. 降低 CJ 7. 3 tex 纱百米重量 CV 的技术措施 [ J] . 棉纺织技术, 2011 , 39 ( 6 ) : 2426. [ 7] 陈玉峰. 降低棉卷重量不匀率的体会[ J] . 棉纺织技 2007 , 35 ( 6 ) : 3436. 术, [ 8] 魏贻滑. 针织用纱重量不匀率的控制措施[ J] . 棉纺 2009 , 37 ( 11 ) : 5860. 织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