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9课 辛亥革命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是本学期的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情况,认识到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加深对近现代史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辛亥革命这一课题的了解相对较为肤浅。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深入分析历史事件,掌握相关历史概念,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此外,学生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培养历史责任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历史意义,掌握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过程、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革命成果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2.问题驱动法: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历史实物或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情况,准备相关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革命的原因。
然后详细讲述辛亥革命的过程,让学生掌握革命的发展脉络。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讨问题,解决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优质教案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出自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九课,在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
本课共有两目,分别是:“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
它们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最终爆发了武昌起义,继而中华民国才得以成立。
回顾中国二十世纪三次历史性巨变,第一次就是辛亥革命,它也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本课与前面学到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后面要学的《新文化运动》贯穿起来,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所以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内容属于运用层次。
本课教材安排了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两个子目的内容。
两项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与递进的关系,在掌握辛亥革命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科学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武昌起义的情况,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
2.过程与方法:制作大事年表,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通过看图及视频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究活动,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革命,了解早期革命者为了赢得革命胜利的牺牲精神,培养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感以及为民族的独立和发展做贡献的精神。
【重点与难度】1、重点:武昌起义。
2、难点:武昌起义的历史意义。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在通过前段历史的学习,已知道了在近代化探索的道路上,各个阶级的改革变法运动都已失败。
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知道了国人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不能救中国的历史,都带着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责任感思考如何才能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半封建的深渊。
八年级历史上第九课辛亥革命教案新课标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第九课辛亥革命教案(新课标人教版)辛亥革命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革命党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和武昌起义;掌握辛亥革命的性质和影响。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革命党人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革命史实,树立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和与时俱进、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技能目标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识图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难点:对辛亥革命意义的理解三、教学法指导表格归纳、材料分析、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相结合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辛亥革命博物馆图片讲述:辛亥革命博物馆,是武汉市为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00周年而兴建的一座专题博物馆,位于武汉市武昌区阅马场首义广场南侧,北临彭刘杨路,南抵张之洞路,东邻楚善街,西靠体育街,是首义文化区的核心建筑,与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红楼)、孙中山铜像、黄兴拜将台纪念碑、烈士祠牌坊等同处一条轴线。
这堂课就来看看辛亥革命是怎样发生的。
[讲授新课]一、革命志士的奋斗1、列表归纳武装起义的史实起义名称时间领导人结果或意义萍浏醴起义1906年冬刘道一、蔡绍南失败,但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安庆起义1907年夏徐锡麟徐锡麟死难,秋瑾被捕遇难广西起义1907年孙中山、黄兴夺取镇南关,最后失败黄花山岗起义1910年黄兴等人虽然失败,但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2、黄花岗起义(1)学生讲述黄花岗起义的概况(2)出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3)出示材料: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教材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为《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内容,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顶峰,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巨变。
本课教学主要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发展历程及意义。
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和发展经过。
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探究辛亥革命的影响,以及对这次革命的评价。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2、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3、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2、通过历史史料的解读与分析,培养学生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看待历史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事迹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课前准备:1、电脑、投影仪;2、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3、相关的音像制品及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利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展现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展示学习目标:1.了解兴中会同盟会、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的史实。
2.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
3.认识孙中山等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的精神。
学生活动:阅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设计意图】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开展下面环节。
<三>自主学习: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革命志士的奋斗年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1911年4月,黄兴等发动的黄花岗起义,最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
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八年级上册《第9课 辛亥革命》公开课教案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绍兴起义、广西镇南关起义、广州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2、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3、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核心素养】本课的教学主要通过自主学习、讲解、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事迹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革命党人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不挠、浴血奋战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不懈努力。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由一张熊秉坤和溥仪的老照片引发的疑问,从而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同盟会成立后领导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文42——43页的内容,归纳总结表格中的信息。
过渡:一次又一次的起义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革命党人一批又一批前仆后继,浴血奋斗。
是什么支撑着他们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在屡战屡败的情形下,仍然坚持着屡败屡战呢?下面让我们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怎么想的?展示徐锡麟、秋瑾、林觉民、黄兴等人的英雄事迹,通过谈话式的讲解和情感渲染,让学生感受到这些革命党人身上崇高的革命气节和可贵的精神品质,从而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
最后,请学生归纳总结革命党人哪些高贵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用材料突出“黄花岗起义”的地位和影响。
过渡:早期革命党人的起义虽然一次次都失败了,但是当时的中国在这些起义的影响下,出现了如孙中山先生所述的景象:“中国现今正处在一次伟大民族运动的前方,只要星星之火就能在政治上造成燎原之势”。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视频直观地再现中国当时的革命形势。
播放视频。
引出打响第一枪的是熊秉坤,为后面做个铺垫。
再请学生结合视频和课本44—45页的内容,自主完成归纳武昌起义的主要内容。
突出强调辛亥革命的概念和武昌起义的地位,并补充这次革命的结果之一:1912年2月12日,爱新觉罗·溥仪宣布退位,统治中国二百多年的清朝统治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结束!自然引出导入新课时的老照片,让学生探讨。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9《辛亥革命》教案一、课标内容了解武昌起义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学情分析本课之前学生已学习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知道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救不了内外交困的中国。
了解了这一背景,具备了学习辛亥革命的基础知识。
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年学习中国历史的经验,对历史事件发展的全过程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具备了学习辛亥革命的基本技能。
但是八年级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不强,对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有较大的难度。
通过本课的教学,能有效的解决学生这方面的困难。
三、教材分析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
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看作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作它最终结出的硕果。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四、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讲解、自主学习、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2.学习目标目标1:通读教材,完成自学检测,初步了解本课教材内容,并记录疑惑点,培养自主学习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目标2:阅读教材及观看视频,归纳出辛亥革命前革命志士在各地进行了哪些起义,及其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结果;通过分析教材中材料研读问题,分析出黄花岗起义的意义,认识到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重点)目标3:阅读教材,记住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革命主力;阅读材料,小组合作分析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精品教案

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识读图片、研讨资料,从中获得有效历史信息,学会全面认识、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革命党人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革命史实,树立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和与时俱进、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重难点:【重点】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自主学习】1.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2.武昌起义的经过如何?它成功了吗?3.辛亥革命有什么历史意义?【新课导入】(材料式导入)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从东面起的第三幅浮雕展现了武昌起义的情节。
作为国家级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合作探究】知识点一革命志士的奋斗1.阅读教材P42,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答案提示:2,回答:(1)黄花岗起义的领导人是谁?起义中英勇就义的烈士被埋葬在哪里?被称为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精神?答案提示:黄兴;起义中牺牲的七十二名烈士被合葬于广州黄花岗,被称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感受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
(2)根据所学回答P43“材料研读”问题。
答案提示:①黄花岗起义是近代史上一次具有较全面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黄花岗起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民族革命精神的进一步高涨,为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事业开辟了前进的道路,传播了民主自由的思想,并且推动了亚洲的民主革命运动。
②虽然黄花岗起义失败了,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用生命和鲜血献身革命的伟大精神却震动了全国,也震动了世界,从而促进了全国革命高潮的更快到来。
④起义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清朝统治,为后来武昌起义一举成功准备了条件。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案第9课 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通过历史史料的解读与分析,培养学生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看待历史事件。
三、自主学习
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革命志士的奋斗
时间
领导者
起义
1906
刘道一、蔡绍南
萍浏醴起义
1907
徐锡麟、秋瑾
安庆起义
1907
孙中山、黄兴
广西起义
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1911年4月,黄兴等发动的黄花岗起义,最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课堂小结
辛亥革命
1.革命志士的奋斗
萍浏醴起义
安庆起义
广西起义
黄花岗起义
2.武昌起义时间
地点
意义
思考、归纳、总结
通过设计板书,培养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六、巩固复习
完成配套练习相应习题。
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及理解。
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兴中会同盟会、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的史实。
2.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
3.认识孙中山等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的精神。
学习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阅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辛亥革命
【知识与技能】
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识读图片、研讨资料,从中获得有效历史信息,学会全面认识、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革命党人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革命史实,树立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和与时俱进、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重点】
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自主学习】
1.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
2.武昌起义的经过如何?它成功了吗?
3.辛亥革命有什么历史意义?
【新课导入】
(材料式导入)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从东面起的第三幅浮雕展现了武昌起义的情节。
作为国家级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阅读教材P42,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
答案提示:
(1)黄花岗起义的领导人是谁?起义中英勇就义的烈士被埋葬在哪里?被称为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精神?
答案提示:黄兴;起义中牺牲的七十二名烈士被合葬于广州黄花岗,被称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感受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
(2)根据所学回答P43“材料研读”问题。
答案提示:①黄花岗起义是近代史上一次具有较全面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黄花岗起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民族革命精神的进一步高涨,为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事业开辟了前进的道路,传播了民主自由的思想,并且推动了亚洲的民主革命运动。
②虽然黄花岗起义失败了,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用生命和鲜血献身革命的伟大精神却震动了全国,也震动了世界,从而促进了全国革命高潮的更快到来。
④起义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清朝统治,为后来武昌起义一举成功准备了条件。
3.讨论:同盟会领导的起义相继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提示:群众基础薄弱,准备不足。
教师点拨:失败原因还包括革命团体本身力量不足,革命团体内部人员质量良莠不齐等。
知识点二武昌起义
1.活动阅读教材P44,结合P45《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示意图》中左上角“武昌起义形势图”,回答:
(1)概述武昌起义的时间、主力、经过和结果。
答案提示:时间:1911年10月10日。
主力:湖北新军。
经过:发动起义——夺取军械库——进攻总督衙门——武汉三镇光复——湖北军政府成立。
结果: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
(2)阅读P45“知识拓展”,谈谈你对革命党人推举当时还是清政府官员的黎元洪为都督的看法。
答案提示:说明起义军经验不足,没有认识到掌握政权的重要性,拱手将军政府都督的位置送给黎元洪,使革命从一开始就埋下了隐患。
(3)根据所学思考: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提示: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不断传播、革命派武装起义对革命形势的推动、文学社和共进会的长期工作、同盟会的帮助、湖北新军的革命首创精神、人民群众的配合等。
教师点拨:武昌起义取得成功不是偶然的,它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十几年来不断奋斗的结果,同时也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密切相关。
2.识读P45图片《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示意图》,回答:
(1)武昌起义胜利后的革命形势怎样?
答案提示:武昌起义的胜利鼓舞了全国的革命党人,革命形势发展迅速,到11月下旬,全国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清王朝统治岌岌可危。
(2)这次革命为什么叫“辛亥革命”?
答案提示: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故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教师点拨:武昌起义后不久,全国一半以上的省份就纷纷独立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这是对清政府腐朽的、愚昧无知的反动统治的一种唾弃,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3.讨论:
(1)辛亥革命有什么历史意义?
答案提示: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2)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君主专制而不是封建制度?
答案提示:封建制度包括封建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制度。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只是封建政治制度的一个方面。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仅仅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最终辛亥革命的一声炮响,结束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因此,辛亥革命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的转折点。
辛亥革命的先辈们为国家为人民,不惜流血牺牲奋斗的理想,今天已成为现实。
他们开创的伟大事业,正由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继续前进。
辛亥革命
⎩⎪⎨⎪⎧ 革命起义⎩⎪
⎨
⎪⎧ 1906年,萍浏醴起义;1907年,安庆起义
1907年,广西起义:1910年,广州起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武昌起义⎩⎪⎨⎪⎧ 时间:1911年(辛亥年)经过:起义爆发——夺取军械库——武汉三镇光复——湖北军政府成立结果:起义成功,开启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