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模式
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简述

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简述一、本文概述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由荷兰心理学家吉尔特·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提出,是一个被广泛接受和应用的文化差异分析框架。
该理论通过对大量IBM公司员工的跨文化数据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价值观的显著差异,为跨文化交流和全球化管理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本文将对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进行简要介绍,包括其理论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通过了解这一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不同文化间的冲突和融合,促进跨文化交流的有效进行。
二、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概述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也被称为霍夫斯泰德模型,是荷兰心理学家吉尔特·霍夫斯泰德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跨文化沟通理论。
这一理论通过对IBM公司全球各地员工的问卷调查,分析并归纳出了四个核心的文化维度,分别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和阳刚与阴柔。
这些维度不仅有助于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沟通方式,也为跨文化交流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框架。
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维度上,霍夫斯泰德指出,个人主义文化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而集体主义文化则更注重团队和集体的利益。
这种差异影响着人们对个人成就和集体责任的看法,以及在工作和社交中的行为表现。
权力距离维度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权力分配不平等的接受程度。
在高权力距离文化中,权威和等级制度被视为理所当然,而在低权力距离文化中,人们则更强调平等和参与。
这种差异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权力观念,也塑造了组织中的决策方式和领导风格。
不确定性规避维度描述了人们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态度和应对方式。
在不确定性规避程度较高的文化中,人们往往更倾向于遵循传统和规则,以避免潜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而在不确定性规避程度较低的文化中,人们则更加开放和灵活,愿意尝试新事物和接受挑战。
阳刚与阴柔维度则关注社会性别角色的差异和性别平等观念。
霍夫斯泰德的国家文化维度模型

霍夫斯泰德的国家文化维度模型在社会科学领域.文化是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话题.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文化有不同的界定。
有人认为.文化包含了人类社会所有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有人认为.文化主要是指人类社会的制度规则以及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还有人认为.文化仅仅涉及社会成员的价值观。
最广义的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一切痕迹.与自然相对;较狭义的文化排除了物质形态.但包括制度;最狭义的文化是人类稳定不变的价值观.即文化的核心。
霍夫斯泰德认为.文化包含两种含义:一种与"文明"同义.是"对思想的提炼".包括教育、艺术和文学;另一种含义来自社会学和人类学.指的是社会成员思维、感情和行为模式的概括.即"社会行为的不成文的规则".侧重于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层面。
后一种就是霍夫斯泰德在国家文化维度模型中采用的概念。
为了同前一种文化概念加以区分.他把这种文化称为"心理程序"〔mental programs或者"心理软件"〔software of the mind。
大至国家、社会.小至家庭、单位.每一个社会群体的成员都有一套共同的行为模式。
作为个人.可能既是家长.又是企业员工.同时还是国家公民和社会成员.人们不可避免地遵循着不同层次的行为模式。
霍夫斯泰德指出.这些不同的行为模式.对应的是文化的不同层次.包括:国家层次、种族层次、宗教层次、性别层次等。
在跨文化管理中.霍夫斯泰德以国家为单位考察文化之间的异同。
有论者提出批评.认为他忽视了同一个国家内可能存在差异非常大的文化.如美国的白人文化和黑人文化.其差异可能比欧美白人文化之间的差异还要大。
针对这些批评.霍夫斯泰德指出."在文化差异的研究中应该慎用国籍变量。
然而.它又常常是惟一可行的划分指标。
……采用国籍作为标准可以说是权宜之计.因为获得不同国家的数据要比获得内部同质性社会的数据要容易得多。
文化维度理论

文化维度理论文化维度理论是一种用来探讨不同文化之间差异性的理论。
它来源于著名跨国研究学者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的研究成果,霍夫斯泰德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文化维度模型,以此来解释全球范围内企业管理和组织行为的差异。
文化维度理论主要包括六个维度:1.权力距离–揭示不同社会中的权力分配不均情况。
高权力距离的社会接受权威和等级制度,低权力距离的社会更倾向于追求平等和民主。
2.个人主义 vs. 集体主义–强调不同文化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态度。
个人主义倾向于强调个体自由和权利,集体主义则重视集体利益和团体责任。
3.不确定性规避–反映了文化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适应方式。
不确定性规避高的文化更倾向于避免风险、注重安全感,而不确定性规避低的文化更能接受变化和风险。
4.男性性别角色 vs. 女性性别角色–揭示社会中对男性与女性角色的刻板印象。
男性性别角色强调竞争、成就、权力,女性性别角色则注重合作、友好与关怀。
5.长期导向 vs. 短期导向–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于未来、过去和现在的时间观念。
长期导向强调耐力、节俭和坚守传统,短期导向则注重眼前利益和当下享乐。
6.个人与环境的关系–突显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模式。
个人控制的文化倾向于认为人应该控制环境,而环境控制的文化则认为人与环境应该和谐共生。
通过文化维度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帮助跨国企业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和融合当地文化,提高国际合作的效率和成功率。
同时,这也为我们个人在跨文化交流和合作中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不同文化维度间的交织与碰撞,构筑了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长卷,也引领着不断发展变迁的世界脉动。
文化维度理论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文化之间的差异,也让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模式,有助于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尊重与沟通,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和谐与发展。
希望未来,文化维度理论能够继续深入挖掘,为我们提供更多跨文化交流与互动的启示,促进世界更好地共融共生。
霍夫斯泰德在文化的影响中提出的四种价值观维度

霍夫斯泰德在文化的影响中提出的四种价值观维度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是一位著名的跨文化研究学者,他提出了四种价值观维度,即权力距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以及不确定性规避。
这些维度揭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为我们理解和适应跨文化环境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四个维度。
首先,权力距离是指社会中不同个体对待权力和权威的态度。
在高权力距离的文化中,人们普遍接受和尊重权威,具有较强的等级观念。
相反,在低权力距离的文化中,人们更加注重平等和民主,对权威持怀疑或不接受的态度。
其次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独立和自我实现,更加注重个体的利益和权益。
而集体主义则强调群体利益和集体责任,个体在其中具有较弱的独立性。
这种维度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个体和集体关系的态度和重视程度。
第三个维度是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
男性气质强调竞争、成就和权力,更加注重事业和职业发展。
而女性气质则强调关怀、合作和平衡,更加注重人际关系和生活质量。
这一维度揭示了社会对于性别角色和性别行为的认知和期望。
最后一个维度是不确定性规避。
不确定性规避指人们对于未知和不确定性的忍受能力和解决方式。
在高不确定性规避的文化中,人们更加倾向于避免风险和不确定性,更加注重规则、秩序和稳定。
而低不确定性规避的文化则更加接受不确定性,更加开放和适应变化。
这四个维度构成了霍夫斯泰德的文化价值观模型,对于我们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性非常关键。
通过对这些维度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文化环境,增强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比如,在跨国企业进行业务拓展时,了解不同国家的权力距离和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倾向,可以帮助我们制定更有效的管理策略。
在国际合作和交流中,了解不同文化对于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偏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文化冲突和促进合作。
在面对不确定性和变化时,了解不同文化对不确定性的态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和应对挑战。
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

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一、权力距离(powerdistance)权力距离即在一个组织当中,权力的集中程度和领导的独裁程度,以及一个社会在多大的程度上可以接受组织当中这种权力分配的不平等,在企业当中可以理解为员工和的,理I者之间的社会距离。
一种文化究竟是大的权力距离还是小的权力距离,必然会从该社会内权力大小不等的成员的价值观中反映出来。
因此研究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就可以判定一个社会对权力差距的接受程度。
This dimension expresses the degree to which the less powerful members of a society accept and expect that power is distributed unequally. The fundamental issue here is how a society handles inequalities among people. People in societies exhibiting a large degree of power distance accept a hierarchical order in which everybody has a place and which needs no further justification. In societies with low power distance, people strive to equalise the distribution of power and deinand justification for inequalities of power二、不确定性避免(uncertainty avoidance index)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人们对于不确定的、含糊的、前途未卜的情境,都会感到面对的是一种威胁,从而总是试图加以防止。
跨文化管理——霍夫斯泰德的四个维度

跨文化管理——霍夫斯泰德的四个维度一、文化模式及其发展文化模式理论,最初是由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对160个文化定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分析之后提出的。
他们认为:“文化是由各种外显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的,这些行为模式是通过符号习得和传播的,它们构成了人类群体的独特成就,其中包括体现在人工制品方面的成就。
文化的本质内核是由传统的(即历史衍生的和选择的)观点,尤其是其所附带的价值观构成的。
文化体系从一方面来讲,可被视为进一步行动的制约因素。
”在克罗伯和克拉克洪的推动下,文化模式理论在美国盛极一时。
许多人类学家都对文化模式理论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这其中贡献最大的当数罗丝.本尼迪克特。
正是她在其《文化模式》一书中正式提出了“文化模式”的概念。
她认为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整合的过程,在历史的发展中,一些文化物质被选择、吸收,渐渐规范化、制度化、合理化,并被强化为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而另一些文化物质则被抑制、排除、扬弃,失落了整体意义和价值。
文化的这种内聚和整合就渐渐形成一种风格,一种理想,一种心理的和行为的模式。
她还认为,不同民族和社会有不同的文化模式,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价值取向及潜在的价值意识。
由此可见,本尼迪克特所说的文化模式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整体意义和价值,因此可以称之为“价值模式”。
我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司马云杰认为,任何一种文化的存在都不是散漫的、无结构的,而是按照一定的法则秩序结合起来的。
文化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创造、积累、内聚、发展,各种物质渐渐稳定结构,也慢慢定型,文化的这种内在结构及其特征的稳定形态,就称之为文化模式。
由此可见,文化模式实际上是文化要素的内在结构及其活动规律的表象形态。
二、跨文化管理及其发展跨文化管理并不是一个新的事物,它起源于古老的国际间的商贸往来。
早在古代古埃及人、腓尼基人、古希腊人就开始了海外贸易,并懂得了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做生意。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丹麦人、英国人以及其他一些欧洲国家的商人更是建立起了世界范围的商业企业集团。
霍夫斯泰德 文化定义

霍夫斯泰德文化定义霍夫斯泰德文化定义是指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葛尔丁·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于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的一种描绘国家文化差异的理论模型。
该理论模型主要通过对不同国家的比较研究,得出了能够量化和衡量国家文化差异的指标,并归纳出了对国家文化进行定义的几个维度。
首先,霍夫斯泰德提出的文化维度之一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文化强调个体自由、自主性和个人权利的重要性,追求个人目标和成就。
而集体主义文化则强调社群、家族、团队和集体利益的重要性,追求集体的荣誉和共同目标。
这一维度的差异可以在国家的社会结构、家庭观念和个人行为等方面得到体现。
其次,霍夫斯泰德提出的文化维度之二是权力距离。
权力距离指的是社会中人们对于权力分配和接受的态度和习惯。
在高权力距离的文化中,人们对权威和权力的接受和尊重程度较高,社会等级分明,权威被认为是合理和必要的。
而在低权力距离的文化中,人们更强调平等、民主和权力的分散。
第三个文化维度是不确定规避。
不确定规避指的是人们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的承受和处理方式。
在高不确定规避的文化中,人们更加注重稳定、安全和规则,追求预测和控制。
而在低不确定规避的文化中,人们更加开放、灵活和适应,对于变化和不确定性更加容忍。
最后,霍夫斯泰德提出的第四个文化维度是男性主义与女性主义。
男性主义文化强调竞争、权力和成就,追求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成功。
而女性主义文化则更加注重人际关系、合作和共识,强调女性的思维特点和价值观。
综上所述,霍夫斯泰德文化定义是一种全面而准确地描述国家文化差异的理论模型。
通过对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规避以及男性主义与女性主义等文化维度的分析和比较,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并为国际交流和跨文化管理提供指导和借鉴。
霍夫斯泰德六维度理论

霍夫斯泰德六维度理论权力距离、不确定性的规避、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男性化与女性化、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自身放纵与约束一.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是荷兰心理学家吉尔特·霍夫斯泰德提出的用来衡量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一个框架。
他认为文化是在一个环境下人们共同拥有的心理程序,能将一群人与其他人区分开来。
通过研究,他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归纳为六个基本的文化价值观维度。
二.扩展资料:(一)权力距离指某一社会中地位低的人对于权力在社会或组织中不平等分配的接受程度。
各个国家由于对权力的理解不同,在这个维度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欧美人不是很看重权力,他们更注重个人能力。
而亚洲国家由于体制的关系,注重权力的约束力。
(二)不确定性的规避指一个社会受到不确定的事件和非常规的环境威胁时是否通过正式的渠道来避免和控制不确定性。
回避程度高的文化比较重视权威、地位、资历、年龄等,并试图以提供较大的职业安全,建立更正式的规则,不容忍偏激观点和行为,相信绝对知识和专家评定等手段来避免这些情景。
回避程度低的文化对于反常的行为和意见比较宽容,规章制度少,在哲学、宗教方面他们容许各种不同的主张同时存在。
(三)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维度是衡量某一社会总体是关注个人的利益还是关注集体的利益。
个人主义倾向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松散的,人们倾向于关心自己及小家庭;而具有集体主义倾向的社会则注重族群内关系,关心大家庭,牢固的族群关系可以给人们持续的保护,而个人则必须对族群绝对忠诚。
(四)男性化与女性化维度主要看某一社会代表男性的品质如竞争性、独断性更多,还是代表女性的品质如谦虚、关爱他人更多,以及对男性和女性职能的界定。
男性度指数(MDI:Masculinity Dimension Index)的数值越大,说明该社会的男性化倾向越明显,男性气质越突出;反之,则说明该社会的女性气质突出。
(五)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维度指的是某一文化中的成员对延迟其物质、情感、社会需求的满足所能接受的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模式(Hofstede’s Model of Cultural Dimensions)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关于文化的观点是在他做的关于文化差异的实验性研究基础上形成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 尽管IBM公司想在全球各工厂建立一套共同的管理程序和标准,但是在不同国家,如巴西和日本的管理程序和标准仍存在很大差异。
霍夫斯泰德通过采访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发现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与员工所在国家的文化有关系。
他把文化描述成是“人的头脑中的一种集体共有的程序,它能将一类人与其他人区分开来”。
经过几轮的研究,他把文化差异归纳为四个基本的维度。
他指出所有的差异都可追溯到基本维度中的一个或几个中。
这些维度是: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权利距离、男性化社会/女性化社会和不确定性规避。
经过进一步的研究,他又增加了时间取向维度。
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维度前面已经讨论过,下面主要讨论后四个维度。
3.4.1 权利距离(Power Distance)权利距离表明一个社会能够接受组织或公司的权利在各成员之间不平等分配的程度。
权利距离与等级有关。
对这个维度,各个国家由于对权力赋予的意义不完全相同,所以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有的文化中比较重视权威、地位、资历、年龄等,而在有的文化中它们的重要性相对较低。
比如,美国对权力的看法跟阿拉伯国家的看法就存在很大的差异,美国不是很看重权力,他们更注重个人能力的发挥,对权力的追求比阿拉伯国家要逊色不少;阿拉伯国家由于国家体制的关系,注重权力的约束力,由此,阿拉伯国家的机构,不管是政府部门或者企业都多多少少带有权力的色彩。
霍夫斯泰德认为这一维度所关心的基本问题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问题。
在各种群体中,权利上的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功能性的。
这种不平等通常以等级制的形式出现。
权利距离在所有的社会层次都有,家庭、官场、甚至在朋友间都存在。
每个社会在处理权利不平等的问题上方式方法不同,形成了价值观上的差异。
权力距离差异通过权力距离指数(Power distance index)体现。
在权力差距大的社会,人们接受较强的等级制,安心于自己的位置。
权力距离指数高的国家和地区有菲律宾、墨西哥、委内瑞拉、印度、新加坡、巴西、香港、法国、哥伦比亚等。
权力差距小的社会,人们接受较弱的等级制。
权力距离指数低的国家有澳大利亚、以色列、丹麦、新西兰、爱尔兰、瑞典、挪威、芬兰、瑞士等。
胡超在《跨文化交际:E时代的范式与能力构建》一书中指出:“权力分配距离大的文化成员(如上司认为自己不同于下属,下属也认为自己不同于上司)认为权力是社会的一部分,重视强制的权力。
而权力分配距离小的成员,则相反,相信权力只有在其合法时才可用,倾向于专家或合法的权力。
在总结权力分配距离大的文化与权力分配距离小的文化时,霍夫斯泰德(1991)发现在权力分配距离小的国家下属对上司的依靠有限,崇尚协商解决问题,下属与老板的关系是互依的,他们彼此间的感情较小,下属可以随便地接近老板,并提出与老板不一样的看法。
在权力距离分配大的国家,下属对上司有较大的依赖。
下属通常有两种表现,一种为喜欢这种依赖,另一种为完全拒绝,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反依赖(counter-dependence):这也是一种依赖,只不过表现为消极的一面。
权力距离分配的尺度在于不同地位的人们间的关系(上级与下级)。
”3.4.2 不确定性规避(Uncertainty Avoidance)不确定性规避是指组织或群体面对不确定性时所感受到的威胁以及试图通过制定安全规则和其他手段来避免不确定性的程度。
霍夫施泰德认为,人们抵抗未来这种不确定性的途径主要有三种:科技、法律和宗教。
人们用科技来抵抗自然界的不确定性,用法律来抵抗来自其他社会成员的不确定性,而宗教则被人们用来化解无可抵抗的死亡和来世的不确定性。
霍夫施泰德的调查表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在不确定性状态的回避倾向上有很大的不同,有的民族把生活中的未知、不确定性视为大敌,千方百计加以避免,而有的民族则采取坦然接受的态度,认为“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避免不确定性的强弱程度可以通过不确定性回避指数(Uncertainty Avoidance Index)来体现。
回避程度高的文化通过规章制度、安全措施以及对于绝对真理的信仰尽力回避各种不确定因素。
因为这些文化在心理上难以忍受模模糊糊的事,对事比较“较真儿”,它们以制定一系列的行为规范来减少不确定性,这类文化包括希腊、葡萄牙、比利时、日本、秘鲁、法国、智利、西班牙、阿根廷。
不确定性回避程度高的国家的人民比较起来更忙碌,常常坐立不安,喜怒形于色,积极活泼,其文化对法律、规章的需要是以情感为基础的,这不利于产生一些根本性的革新想法,但却可以培养人们精细、守时的特质,因而善于将别人的创意付诸实施,使之在现实生活中生效;而回避程度低的文化很有能力对付模模糊糊、模棱两可的事,对此没有心理的压力,对于反常的行为和意见比较宽容,他们的规章制度比较少,在哲学和宗教方面他们容许不同的主张同时存在。
属于这类文化的国家和地区有新加坡、丹麦、瑞典、香港、爱尔兰、英国、印度和菲律宾。
这些国家的人们比较起来则显得更沉静些,也更矜持,随遇而安、怠惰、喜静不喜动、懒散一些,人们对于成文法规在感情上是接受不了的,除非绝对必要,社会不会轻易立法,其文化能容忍各种各样的思想和形形色色的主意,因而有利于产生一些根本性的革新想法,但却不善于将这些想法付诸实施。
胡超《跨文化交际:E时代的范式与能力构建》一书中指出:“避免不确定性程度高的文化成员比避免不确定性程度低的文化成员在对不确定性与模糊性以及不同的思想行为的容忍度要低得多,因而,表现出高度的焦虑,要求正式的规则与绝对的真实等特征。
避免不确定性程度低的文化成员则表现为较低的焦虑感,比起避免不确定性程度高的文化成员更能接受不同的意见,更愿意冒险”。
避免不确定性程度高的文化倾向于有明确的规则来指导所有情境的行为。
而在避免不确定性程度低的文化里其规则远没有避免不确定性程度高的文化里的规则界限分明,严谨清晰。
在避免不确定性高的文化里,敢作敢为的行为是可被接受的,但通常是在避免冲突与竞争的情况下。
避免不确定性高的文化对集体保持一致性有强烈的愿望,认为异常的行为不可接受。
Hofstede(1991)指出避免不确定性不同于避免风险。
避免不确定程度高的人们要避免的是模棱两可的不确定性,甚至不惜冒风险与对手打一架来让事情明朗化。
在避免不确定性程度高的文化成员看来“不同的东西是危险的”,而避免不确定性程度低的文化成员看来“不同的东西是有趣的”。
3.4.3 男性化社会/女性化社会(Masculinity/Femininity)男性化社会/女性化社会维度表明性别对一个社会中男性和女性扮演什么角色的决定程度。
霍夫施泰德把这种以社会性别角色的分工为基础的“男性化”倾向称之为男性或男子气概所代表的维度(即男性度Masculinity Dimension),它是指社会中两性的社会性别角色差别清楚,男人应表现得自信、坚强、注重物质成就,女人应表现得谦逊、温柔、关注生活质量;而与此相对立的“女性化”倾向则被其称之为女性或女性气质所代表的文化维度(即所谓女性度Feminine Dimension),它是指社会中两性的社会性别角色互相重叠,男人与女人都表现得谦逊、恭顺、关注生活质量。
男性化社会/女性化社会的倾向用男性度指数(MDI: Masculinity Dimension Index)来衡量,这一指数的数值越大,说明该社会的男性化倾向越明显,男性气质越突出(最典型的代表是日本);反之,数值越小,说明该社会的男性化倾向越不明显,男性气质弱化,而女性气质突出。
几个主要国家的男性度指标的得分情况参见下表。
在男性文化的社会里,其社会性别角色非常明确,如男人被认为总是武断的、坚强的、注重物质成就的;而女人被认为总是更谦和、更温柔和更关心生活质量。
在女性文化的社会里,其社会性别角色是重叠的,如男人与女人都被认为是谦和的、温柔的并都关心生活的质量(Hofstede,1991)。
在男性气质突出的国家中,社会竞争意识强烈,成功的尺度就是财富功名,社会鼓励、赞赏工作狂,人们崇尚用一决雌雄的方式来解决组织中的冲突问题,其文化强调公平、竞争,注重工作绩效,信奉的是“人生是短暂的,应当快马加鞭,多出成果”,对生活的看法则是“活着是为了工作”;而在女性气质突出的国家中,生活质量的概念更为人们看重,人们一般乐于采取和解的、谈判的方式去解决组织中的冲突问题,其文化强调平等、团结,人们认为人生中最重要的不是物质上的占有,而是心灵的沟通,信奉的是“人生是短暂的,应当慢慢地、细细地品尝”,对生活的看法则是“工作是为了生活”。
在男性化社会,其成员重视表现、抱负、物质、权力和自信。
在女性化社会,其成员重视生活质量、服务、关心他人和擅长养育。
Hofstede(1998)指出在男性化社会里,女人被赋予温柔和关心的角色。
相反,在女性化社会里,男人与女人都该做这些事。
在男性化社会里,父亲通常处理孩子的情感以外的问题,情感问题由母亲来处理,正所谓严父慈母。
在女性化社会里,父母亲都关心孩子的这两方面的问题。
在男性化社会里,雇员们生活是为了工作;在女性文化里,雇员们工作是为了生活。
男性化社会注重自我的发展,女性化社会注重相互关系的进展。
在一切社会中,都存在男性和女性文化现象,但总有一个占主要地位。
男性文化为主的文化有:阿拉伯文化、奥地利、德国、意大利、日本、墨西哥、新西兰、瑞士、委瑞瑞拉等。
女性文化为主的文化有:智利、哥斯达黎加、丹麦、东部非洲、芬兰、荷兰、葡萄牙和瑞典等(Gudykunst&Lee C. M., 2002:39)。
需要说明的是这四个价值维度是衡量一个文化和一个社会具有该价值的相对程度。
3.4.4 时间取向(Time Orientation)考虑到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东方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影响之后,霍夫斯泰德在前四个文化尺度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五个维度-长期取向/短期取向。
这一维度表明一个社会的决策是受传统和过去发生事情的影响程度大还是受现在或将来的影响程度大。
举例来说,你认为你这个地区的历史对今天或未来有多重要。
当人们试图炫耀自己曾经生长的地方时,他们是谈论其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长期取向强调“坚忍不拔”、“节俭”、“有羞耻感”、“非常珍惜将来”;短期取向强调“个人的稳定”、“保护面子”、“尊重传统”、“珍惜过去和现在”。
霍夫斯泰德因为自己对文化的实验性的研究受到了赞许,很少有其他研究或理论得到了同样的支持。
但另一方面,他的模式没有解释为什么只有五个维度,没有解释为什么只有这五个维度才是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