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政管理三大学派理论初探

中国行政管理三大学派理论初探
中国行政管理三大学派理论初探

中国行政管理三大学派理论初探

苏祖勤/陈祖耀/黄翘云

【专题名称】公共行政

【专题号】D01

【复印期号】2005年04期

【原文出处】《改革与战略》(南宁)2004年12期第96~101页

【作者简介】苏祖勤,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研究所所长、教授;

陈祖耀,中南民族大学欧阳雄飞学科体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黄翘云,中南民族大学欧阳雄飞学科体系研究室客座教授、武汉市人民政府秘书二处处长。(湖北武汉430078)

【内容提要】本文提出了学派研究的意义、判别的客观标准,初步探讨了中国行政管理学界三大学派形成的历史渊源、基本特征、主要内容和发展趋势。旨在促进我

国行政管理学派之间的交流、交锋和争鸣,推动中国行政管理学不断走上新

台阶。

【关键词】行政管理学/夏书章学派/郭济学派/欧阳雄飞学派

一、学派研究的意义和判别标准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发[2004]3号)(以下简称“中共中央《意见》”)中指出:“提倡不同学术观点、学术流派的争鸣和切磋,提倡论理充分的批评与反批评。鼓励大胆探索,在实践中不断认识真理、发展真理。”这就是说,倡导、培育、扶持、推动我国行政管理学派之间的理论沟通、思想交流和学术争鸣,是繁荣和发展行政哲学和行政管理学的基本条件和根本动力。而研究、探讨我国行政学界夏书章学派、郭济学派和欧阳雄飞学派的历史渊源、理论特征、基本内容和发展趋势,促进各学派之间的讨论、争鸣、批评与自我批评,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建立健全行政学界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不仅有利于各学派理论的成熟和发展,而且是推动中国行政学不断走向新台阶的必要条件和重大举措。

学派的产生和形成有一定的历史渊源、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而判别学派是否一个独立的学派,同样有一个客观标准。判别一个学派基本标准是:1、必须有一个或一批较优秀的学科带头人,有被社会认可的理论创新成果,有经过实践检验是正确的学科理论体系。

2、这一学科理论体系的原创性范畴、概念、观点和基本理论,能够自圆其说,达到范畴规范化和逻辑一元化的理论水平。

3、学术界同仁自觉和不自觉地支持、认同、宣传、维护和发展该学派的理论观点和学科体系。

4、这一学派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在回答和解决理论和现实问题方面,为社会创造日益增长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行政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研究对象和内容纷繁复杂的独立学科。从事国家行政管理研究的理论工作者,由于其经历、阅历、理论修养、综合素质、学识水平的不同,以及观察分析问题立场、观点、方法的差异,从而产生不同的概念、学术观点和理论体系,形成理论风格各异的诸多学派。

我们应当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三不主义”的方针,根除当前行政学界“一哄而起、阿谀奉承或急功近利、学心浮躁或重复研究、不思进取”的不良理论研究风气,积极倡导、鼓励行政学界诸学派之间的自由讨论、争鸣、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真理,修正

错误,不断完善自己的学术观点和理论体系,营造保护、扶持和培育有利于理论创新的诸学派成长的学术环境和社会氛围。学术界是否出现或形成不同学派,既是理论研究能否不断创新的必要条件,也是学术界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正如董京泉同志在《社科研究与理论创新》专著中指出的:“马克思说,真理就像燧石,只有撞击,才能迸发出灿烂的火花。不同学术观点、不同学派的争鸣,是实现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只有学术空气活跃,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创造一个民主、团结、自由讨论的环境和氛围,才有利于相互启发,博采众长,激发思维,才有利于新思想、新观点、新学派的形成和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才能真正形成科学研究生机勃勃的局面。”(《社科研究与理论创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07页)

二、夏书章学派即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派

夏书章学派,叫做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派。夏书章教授为我国行政管理学的恢复、重建和发展建立了卓越功勋,是中国行政学界的泰斗。夏书章教授1982年元月29日发表于《人民日报》关于“把行政学的研究提上日程是时候了”的重要文章,迈开了中国行政管理学繁荣和发展的、富有决定意义的第一步。夏书章同志主要代表作有:1985年5月主编的我国首部《行政管理学》专著(山西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行政学新论》;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行政管理学》专著。20年来,全国各地很多学者都受益于夏老的鼓励、教导和指导,出版了近百部冠名为《行政管理学》、《社会主义行政管理学》的著作。其学科带头人有王乐夫、陈瑞莲、刘熙瑞、唐代望、刘怡昌、郭景春、南元生、张书庭、刘延余、雷忠勤、何国强、应国良、林锦峰、赵过渡、梁裕楷、傅小平、郭小聪等专家学者。

由于夏书章教授最早提出、率先垂范“必须研究和必须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政管理学”,所以称之为“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派”。夏书章学派的基本特征是:1、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中国特点的行政管理学研究;2、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3、反对照抄照搬西方行政学理论;4、澄清是非,批判行政管理学研究领域中的资产阶级自由化观点。

夏书章教授1991年6月为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的“《行政管理学》第一版序”中明确地指出了中国特色行政管理学的基本特征。他说:“问题的关键,似集中在中国特色这一点上。本来,我们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那么,我国的行政管理和行政管理学便都应当具有中国特色,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行政学教学和研究领域中,存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观点的问题。我们不能在有意和无意中,以为行政学是一门应用学科而对此有所放松或轻忽,同样要体现‘坚持、补充、批判、澄清’的精神,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增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的研究成果,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观点和澄清是非。”

夏书章教授是夏书章学派的创始人。夏书章教授在建设中国特色行政管理学方面的卓越贡献有以下几点:

(一)夏书章教授是我国行政管理学重建的发起人和创始人之一。

我国行政管理学恢复和重建于80年代初。1982年和1983年,夏书章教授积极呼吁、指导和促进中国政治学会,分别在北京和上海举办了行政学讲习班,倡导行政科学的研究。1984年8月,夏书章教授作为国务院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筹备组负责人,鼓动和参与国务院办公厅和原劳动人事部在吉林市召开了行政科学研讨会,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了开展行政学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和发展行政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985年7月,《中国行政管理》杂志创刊。标志着我国行政管理学正式开始恢复

和重建。

(二)夏书章教授作为我国行政学的一位创始人,奔走呼吁,组织力量,积极参与确立了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社会地位。

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研究领域的科学,获得了中国社会科学界和国内外科学管理权威系统的认同。社会公认这是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应该投入资源研究的领域,是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具有自己研究范畴、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论体系的学术领域。同时,夏书章学派初步确立了行政学研究的范畴体系和结构合理、前后有序的篇章结构体系。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和其它国家行政学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基本上确立了以追求行政效率为目标,以行政学逻辑为起点,形成了以行政组织、行政职能、行政决策、行政环境、行政监督、人事行政、行政改革与发展等为中心内容的学科框架,明确提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行政学这一重大课题,牵头组织成立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

(三)夏书章教授积极参与中国行政学的组织建设和教学机构建设,扩大了中国行政学的国际影响。

行政学自80年代中期恢复以来,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研究领域“异军突起”,到90年代初就已成为全国最热门的学科专业领域。夏书章学派在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过程中,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这些工作中的很大一部分是相当有价值的。从总的情况来看,全国已经形成了一支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相结合的研究和教学队伍;建立了包括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教学研究会、中国青年行政管理研究会在内的全国性和许多区域性的专业性学术团体或组织,有几十个高等院校建立了行政管理系或行政学专业;创办了国家行政学院和省、市各级地方行政学院;出版了一大批行政学的学术论著、教材和刊物;开展了对外学术交流,参加了国际性行政组织和地区性国际行政组织;国际学术交往日趋活跃。

三、郭济学派即中国公共行政学派

(一)

郭济同志既是中国行政学界德高望重的领导人,又是我国学术界的著名专家。我们这里提出的郭济学派,是郭济同志作为学科带头人意义上的学派,叫做中国公共行政学派或公共管理学派。郭济学派是近几年来形成并有较大影响的学派,在全国掀起了一阵“公共管理”热潮。我国一些新建的高等院校(所)和学术机构,纷纷冠名为“公共管理学院(所)”、“公共管理学会”;《公共行政学》、《公共管理学》、《中国公共管理学》等专著、教材,成打成打地走向图书市场;凡行政学类著作和教材,如不贴上“公共”的标签,似乎就不那么时髦了;张康之教授在《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1、2、3期发文,振臂高呼“公共管理:社会治理中的一场革命”。

郭济学派的代表作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郭济主编的《中国公共行政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刘熙瑞主编的《中国公共管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2月汪玉凯主编的《公共管理》;其学科带头人有郭济、刘熙瑞、汪玉凯、张康之、金太军、钱振明、李乾贵、孙文基、张锐昕、顾丽梅等专家、学者。

号称“社会治理中的一场革命”的新兴学说即《公共行政学》或公共行政学派的主要理论特征有:

1、公共行政学是一门独立学科,“公共行政”内容比“行政”一词丰富得多。郭济同志主编的《中国公共行政学》开门见山地指出:“公共行政学,是一门在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的理论性和应用性相统一的独立学科”。“关于‘公共’,有学者作了比较全面的阐述。(1)和私人行政相区别。(2)明确了行政活动的目的和性质。(3)公共的性质决定了它应负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4)强调了行政活动的公共性。”“由于

‘公共’一词具有上述这些主要内容,因此,‘公共行政’一词本身的含义比‘行政’一词要丰富得多。”(《中国公共行政学》第2、3页)

为什么“公共行政”一词的含义比“行政”一词要丰富得多呢?“行政”一词有什么缺失呢?刘熙瑞教授坦率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他振振有词地说:“按‘政府推行政务’这样的涵义来理解‘行政’概念,就隐含了一系列缺失。包括:第一,它不能明确提示管理的目的,因而难以杜绝为私的成分;第二,公民参与与否不明确;第三,被管理的事务性质不明确,并没有强调必须是公共事务,因而难以界定管理的范围;第四,它在行政中是否接受公民的制约,也没明确提示出来,等等。这就导致我们在使用‘行政’概念时有多方面的遗憾。”(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8月版,《中国公共管理》第7页)

2、公共行政学是主导全球行政改革和政府管理的理论。

既然“行政”概念有“一系列缺失”,那么,公共行政学或公共管理学,有哪些优越于行政管理学,或者有比其更“丰富得多”的内容呢?复旦大学顾丽梅同志作出了一个精辟的“结论”:公共行政学、公共管理学“它们所追求的共同价值理念表现为:一是提倡由官僚政治需要转变为顾客需要。二是反对政府的强制干预,倡导社会的共同治理;三是鼓吹个人主义,反对集体主义;四是主张小政府、大社会;五是要求从重投入、重规章,转移到重产出、重结果;六是不同于传统公共行政所强调的政治与行政分离、文官政治中立的思想,它们强调文官与政务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和渗透关系……简言之,这些理论的共性是崇尚市场力量、市场作用、市场机制。它们所关注的焦点是政府与市场和社会的关系。”(《中国公共行政学》第312页)

由于“公共行政学”、“公共管理学”有比“行政管理学”丰富得多的内容,因此,“新公共管理理论是与西方国家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公共行政改革运动相伴而生的,到了20世纪90年代,新公共管理理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发展,已成为指导西方乃至全球行政改革和政府管理的主导理论。”(《中国公共行政学》第303页)

3、中国行政改革必须转变理念,尽量不用行政、行政管理概念,大力推进政府职能市场化。

对于“公共行政学”、“公共管理学”这种“主导”全球行政改革和政府管理的理论,国家行政学院刘熙瑞教授强调:“为了突出民主,我国行政改革中必须采用公共行政、公共管理的概念,而尽量不用行政、行政管理概念。”(《中国公共管理》第7页)更有甚者,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贾凌民副秘书长公然站出来,理直气壮地呼吁:“政府管理理念不断转变与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迄今,公共行政改革(也被称为行政现代化)的潮流席卷全球,各国纷纷步入‘公共行政改革的新时代’,而改革的先导是施政理念的不断转变与创新。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不同程序上推行‘新公共管理’的理念。开始从传统公共行政向‘新公共管理’转变。其基本理念是借用私营部门的管理技术来重塑政府,大力推进政府职能市场化。将公共行政视为一种产品与服务的输出,同时将民众视为顾客,尽力去满足顾客的需求。”(《中国行政管理》杂志,2004年第6期,第16页)

也就是说,公共管理学派的基本理念:是“崇尚市场力量、市场作用和市场机制”,把政府当作“企业”;把公众、群众当作“顾客”;把政府职能当作“商品”,进入政府职能交易市场,包括权钱交易领域,大力推进政府职能市场化。根据这个“理念”,“政府管理理念”必须“不断转变与创新”,“尽量不用行政、行政管理概念”,即“尽量不用”中国行政管理学理论,而尽量以西方国家的公共行政学、公共管理学理论,来“主导”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郭济学派这些关于公共行政管理学的主要理论特征,是否与中国行政管理学恢复和发展的实际状况和西方公共行政学的发展进程相适应,在我们看来,值得推敲。因为公共行政学或公共管理学,无论过去和现在都招引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质疑和批评。

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公共管理评论》指出:“什么是公共管理?这一问题很长时间以来都萦绕在中国公共管理学者的头脑中。记得10多年前,我还在美国一所大学读公共管理学博士研究生的时候,中国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先行者之一,一位知名国际政治学者曾经问过我:‘被称作公共管理的究竟是一种什么事物?它是做什么用的?’而在当时为数不多的公共管理学著作中,他已经是其中的一位著者。大约8年之后,当已经有更多中国学生或在国内或在国外学习公共管理课程了,还是有人对公共管理学科的情况不甚了了。一位在美国大学就读MPA的中国学生的家长也曾问我:‘公共管理是什么?’‘当我女儿拿到一个公共管理硕士学位后,她可以从事什么工作?’即使是在中国学者已经出版了百多部公共管理著作的今天,他们当中最优秀的一部分仍旧认为理解公共管理的最好途径可能还是大量翻译西方人发表和出版的关于公共管理的文章和著作”。(张梦中等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版,《中国公共管理评论》第8页)

这个结论和事实告诉我们:只有照抄照搬西方国家的公共行政学、公共管理学理论,中国公共管理学派才能找到出路!否则,将一事无成。

(二)

根据郭济同志关于“相信学术上的百家争鸣会促进本书的进一步完善,也能够促进中国公共行政学科的不断创新和完善”的期望,现就“公共行政学”、“公共管理学”学科建设有关学科名称、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等重要理论问题,与郭济同志和行政学界同仁商榷。

1、应当明确地坚持把中国政府管理理论,定名为“中国行政管理学”;不能用西方公共行政学来削弱和取代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地位。

关于学科名称问题,郭济同志认为:“公共行政学,通常称行政管理学,又称行政学。”这个提法值得商榷。

既然郭济学派已经认定“‘公共’一词本身的含义比‘行政’一词要丰富得多”,“公共行政学”、“公共管理理论”,“已成为指导西方乃至全球行政改革和政府管理的主导理论”,那么,“行政学”或“行政管理学”怎么可以与“公共行政学”等同,甚至平起平坐呢?实际上,从西方的公共行政学和东方的行政管理学的历史渊源看,行政学或行政管理学,不能称之为“公共管理学”。

我们知道:行政学是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的,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立学科。随着社会的前进,行政学的研究内容逐渐发展和完善。早在西周时期,就有周公、召公“行政”之说。二千多年前孔子的《论语》就有丰富的行政管理思想,历史上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誉。中国从古至今的行政管理学深厚的文化积淀,是国内外行政管理理论的发源地和主要源头。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美国前总统威尔逊的《行政学研究》理论(威尔逊并没有冠名“公共行政学研究”),都是借鉴和引进了我国古代的官吏选拔任用制度和治国安邦的行政思想。西方国家的行政学或公共行政学,仍是我国行政学的延伸。就公共行政管理学的源头和理论内容而言,公共行政学是行政管理学的分支学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政府注重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出现了公共行政学。但西方国家的公共行政学则是中国行政管理理论的一种理论支流,而不是源头。中国行政管理学这一概念,既可以借鉴和吸收东方国家的行政理念,又可以接纳西方公共行政学的合理内涵。但我们不可照抄照搬西方公共行政学,更不能鼓吹公共行政、公共管理学是主导全球行政改革和政府管理的理

论。既然西方行政学理论发源于中国行政管理思想,为什么现在又倒过来,用“中国公共行政学”,来削弱和取代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地位和作用呢?

我们理论工作者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不是公共行政学或公共管理学主导全球行政改革和政府管理,而是只有政府重视和“主导”行政管理学包括公共行政学,才能繁荣发展行政哲学、行政管理学和公共行政管理学。

2、关于学科的定位问题。

《中国公共行政学》认为:“公共行政学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公共行政学是“一门独立的管理科学”。郭济同志给公共行政学定位有几种提法,或称“独立的科学”、或称“独立的管理科学”、或称“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作为一门学科,在同一本书里有几个定位,在学界非常罕见。

郭济同志的提法,首先混淆了“学科”与“科学”概念的区别。“学科”是专指某一门学问而言,如政治学、社会学等。而“科学”是一个泛指的概念,如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等。“科学”包含了很多“学科”。公共行政管理学只是行政学的分支学科。把三个概念混为一谈,把公共行政学定为“一门独立的管理科学”,这就把公共行政学等同于管理科学。为此,应把“学科”与“科学”相区别。从严格意义上说,行政管理学是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3、关于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学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郭济同志关于研究对象之说,与学界公认的对象之说大相径庭。定义一:“公共行政学,顾名思义,是研究公共行政规律的科学”。定义二:“公共行政是国家行政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和社会各项公共事务的活动。”定义三:“所谓公共行政学是研究国家行政组织运用国家权力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科学”。

郭济同志关于“公共行政学,顾名思义,是研究公共行政规律的科学。”这句话是同义重复,照这样下定义的话,任何人都可以给某门学科下类似的定义。这叫简单化。

政治学的基本常识告诉我们:所谓国家,是指国家的全部机器、包括行政组织的总称。“公共行政机关”,只能是国家行政组织;而国家就包括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纪检监察机关等国家组成部门。当代中国的行政权力并不等于国家权力,只是国家权力的一个部分;国家权力属于人民代表大会,行政权力属于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级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所以国家行政机关只能行使行政权利,不能行使国家权力。行政管理不等于国家管理;因为国家管理是国家的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全部国家机器的管理;行政管理是指政府的管理,是国家管理的组成部分。所以,公共行政不能单方面从事国家管理,更不能去“管理国家”。否则,就叫“错位”或“越位”管理。

就中国国情而言,是谁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由国家机关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来管理国家。问题的实质就在这里。而郭济同志认为“公共行政是国家行政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和社会各项公共事务的活动”或“所谓公共行政学是研究国家行政组织运用国家权力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科学”的提法,均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常识大相径庭。

郭济同志认为“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对象是国家行政管理的主体,规范以及管理活动的过程、方式和规律。”把行政学研究对象定为“国家行政管理的主体”,这本身就不清楚。这里的主体是指人还是指事,并没有交待。郭济学派关于公共行政学研究的主体,在《中国公共行政学》第8页、第29页、第48页有多种提法,至今令人无所适从。郭济著作中一会儿说“公共行政的主体是人”;一会儿说“行政管理主体主要指行政领导干部”;一会儿说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国家管理的主人,是管理的主体。”由于郭济学派关于公共行政的主体的提法不明确,因此,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对象,也就自然而然,令人捉摸不透。

郭济学派关于公共行政学研究对象之说,与夏书章教授和欧阳雄飞专家对行政管理学所下的定义有一定的差距。

夏书章教授主编的《行政管理学》(山西版)一书中是这样定义的:“行政管理学应研究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客观规律的科学。”欧阳雄飞的定义是:“行政管理学是研究国家行政机关或其它机构的行政部门依法对国家事务、社会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一般规律的科学。”(《中国行政管理》1988年第2期,第43页)这两个定义都较准确地反映了国家行政管理的实际,比较完整和科学。这是郭济同志所下定义无法比拟的。所不同的是,欧阳雄飞的定义多了“有效”和“其它行政部门”的词语,就使这一定义更加完善;其完善之处就在于突出了国家行政管理的四个本质特征:一是依法行政;一是科学行政;一是民主行政;一是绩效行政。

在欧阳雄飞学派看来:(1)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公共管理”,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凡管理都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管理;或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管制。(2)所谓“公共管理”,是指公众或管理对象参与管理,这种“公共管理”只是一种手段和方式,而不是目的。(3)凡人民政府的管理,是建立在对敌人的专政和对人民的民主基础之上的管理。人民政府不仅是服务型机关,而且是人民民主专政机关,从来不是什么“公共行政机关。”西方国家热衷于鼓吹“公共行政”、“公共管理”,是为了掩盖其服务于私有制和资本家政权的阶级实质;人们如果照抄照搬西方公共管理学,是否具有自觉或自发的政治企图,将不言自明。(4)行政学“十”字型体系的中心学科,即公共行政管理学,是相对于周边行政学分支学科的理论内容和知识体系而言的。建设一门行政学和管理学知识相统一的、人们即工、农、商、学、兵普遍适用的《公共行政管理学(MPA)》,是优化国民综合素质、提高国民参与行政即执政能力、参与管理或行政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4、关于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内容。

郭济同志关于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内容,在《中国公共行政学》第5、第6页,列举了“行政职能、行政组织、行政权力、行政领导、行政决策、行政监督等14项以上的理论内容,这些研究内容中很多的基本观点,值得学术界通过百家争鸣的途径,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就“行政职能”而言,郭济同志认为:“进行经济文化建设必然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要求,因为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客观上要求在基本消灭剥削阶级后,将政府工作的重心及时转向经济建设”。(《中国公共行政学》第41页)这就是说,“公共行政的基本职能是工作重心及时转向经济建设”,即为人民和国家谋取和营造日益增长的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一句话,公共行政的职能之一就是“营利”。而郭济学派关于“阐述比较全面”的“公共行政”含义时,却提出一个相反的命题,即:公共行政的职能不是“营利”;“私人行政的目的和性质是为了营利,而公共行政的目的和性质主要是为公众提供服务”;“与传统的公共行政只计投入、不计产出不同,当代社会要求政府应更加重视政府活动的产出和结果,即重视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中国公共行政学》第3页、第312页)郭济学派关于公共行政学的学科名称、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之所以出现概念混乱、前后矛盾、逻辑上不能自圆其说的现象,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国公共管理学派无视国情,盲目推崇西方公共行政学,在中国行政管理学这把正宗“理论交椅”上,发生了“错位”、“越位”和“缺位”的现象,即中国公共管理学的一批学科带头人,协同教育部现行的个别低素质领导,不端座于“中国行政管理学”的“理论交椅”上,硬要移位到西方

公共管理学的“理论洋椅”之中,自我欣赏,鼓吹“借用私营部门的管理技术来重塑政府”,“从结构调整到以顾客为取向”,“大力推进政府职能市场化”,自以为突破了中国行政管理研究和教学的沉闷局面,实际上导致了中国行政管理研究出现了“缺位”现象,偏离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行政管理学的正确方向和目标。实在是“天有不测风云,‘学’有旦夕祸福”。

四、欧阳雄飞学派即中国行政管理学“十”字型学派

欧阳雄飞学派,学术界称为“中国行政管理学‘十’字型学派。”欧阳雄飞同志是我国80年代初中国政治学和中国行政管理学研究的拓荒者。当时,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政治学会会长张友渔同志,推荐《未来政治学》的创始人欧阳雄飞参加1980年12月28日在北京成立的中国政治学会,成为我国政治学界和党中央智囊团的首批专家。1983年,欧阳雄飞出席首届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讨会昆明会议期间,曾伙同丁中柱、唐代望等专家,鼓动中国政治学会陈为典秘书长,邀请夏书章教授出任主编,出版全国首部《行政管理学》著作。1985年4月,国务院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筹)专门发文指定他为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理事候选人;1988年10月,欧阳雄飞应邀赴北京出席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成立大会并当选为理事,成为国务院办公厅智囊团的第一批学者。

欧阳雄飞同志的代表作有:1985年10月版《行政管理学基本知识解答》,云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3月版《现代行政决策学》(这两部专著均由著名政治家、法学家张友渔审阅书稿并题写书名);海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6月版《通用行政管理学》(中央委员王众孚同志题写书名);1988年欧阳雄飞由《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聘为《行政管理学基础知识普及栏》专栏作家,其《行政管理学基础知识》的连载发表,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学习和普及国家行政管理学知识的热潮,为参与召开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成立大会作了理论准备。198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中国行政管理》创刊号第22页,专题报道了欧阳雄飞于1985年5月发起并出任会长的“湖南省教育学院成立了《湖南省教育学院行政管理学会》,已有会员60余人”的学术动态,成为全国高等院校成立行政管理学研究组织的首位发起人。欧阳雄飞发表于《中国行政管理》1987年第6期的《试论我国行政管理学的学科体系》一文,率先成为中国行政管理研究的突破口和中国行政管理学学科群的发源地,在国内外行政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999年9月,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葛孚光同志主编的全国首部《我国行政管理学学科体系初探》专著,设专章介绍了欧阳雄飞学科体系,称其为“我国至今最全面、最严密、最完整的学科体系”。长沙行政学院卢岳华副教授发表于《改革与战略》2004年第8期关于“繁荣发展行政哲学和行政管理学的理论前导”(以下简称“理论前导”)一文,对中国行政管理学“十”字型学科体系,即《欧阳雄飞学科体系》的产生、形成、主要结构和特征,作了系统的初步探讨;第一次提出“凡是自觉不自觉地支持、认同、宣传、丰富、创新中国行政学‘十’字型学科体系的理论工作者和实际部门工作的同志,都可以称之为欧阳雄飞学派”。2004年11月6日,《深圳特区报》用“以深圳学者命名学术机构成立”的醒目标题,发布了一个重要新闻:全国行政学界第一家以深圳学者名字命名的学术研究机构,日前在湖北武汉诞生。10月28日,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研究所正式成立“中国行政管理学欧阳雄飞学科体系研究室”。

就目前研究状况而言,欧阳雄飞学派有五个基本特征:

(一)《意见》明确指出:“形成具有时代特点、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学科体系。”而欧阳雄飞学派的首要理论特征,就是创建了一个具有时代特点、门类齐全、结构合理、与时俱进的中国行政管理学‘十’字型学科体系,为其学派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欧

阳雄飞同志在《试论我国行政管理学学科体系》一文中明确提出:“借鉴国内外行政科学的历史经验,根据我国行政管理实际情况,我国行政科学的理论体系,呈现一种‘十’字型网络结构,即日益形成一种以公共行政管理学为中心点,有静态行政管理学和动态行政管理学、纵向行政管理学和横向行政管理学、广义(宏观)行政管理学和狭义(微观)行政管理学纵横交织,协调有序的、网络开放型的体系,可称之为‘十’字网络型行政管理学体系。”

卢岳华副教授在“理论前导”一文中,对欧阳雄飞学科体系作了如下评说:欧阳雄飞学科体系,“不仅能够自成一家,自圆其说,而且能够以理服人,经得起中国行政学发展历史进程中的逻辑论证和时间、历史、事实的考验。行政学“十”字型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系统性,既有利于探讨和揭示国家行政管理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又有利于在行政管理学的理论研究中,不断与时俱进,进行观念创新、思维视角创新,为回答和解决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辟行政管理学研究的新领域,掌握新规律,提供新知识,获取新成果。”

(二)《意见》指出:“要积极扶持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使之成为哲学社会科学新的生长点,带动哲学社会科学的更新发展。”欧阳雄飞学派的重要理论特征,就是专家学者们站在中国行政管理学“十”字型学科体系制高点,日益建立和形成了由行政管理学分支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构成的、健康有序发展的学科群。

欧阳雄飞同志在《试论我国行政管理学的学科体系》中指出:“随着时代的进步,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和行政管理实践经验的日益丰富,行政管理学的理论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广泛吸取哲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统计学、社会学、政治预测学、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等相关学科精华的基础上,日益走向系统化、条理化和科学化。”“行政管理学学科体系中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交叉点和边缘点,往往成为行政管理学的生长点和发源地,即导致各种形式的狭义行政管理学的诞生。”正如卢岳华副教授指出的:“欧阳雄飞学科体系的学术地位和社会价值,在于继承国内外优秀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催生、孵化了一系列行政管理学的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迎来了行政管理学繁荣和发展的春天。”

由学界名家桂世镛、张文寿、夏书章任顾问,刘怡昌、许文惠、徐理明任主编,方彦、许有方、李琪、齐明山任副主编,由中国人事出版社、1996年10月出版的《中国行政科学发展》专著,其中第23、37、38页较为明确地、系统地介绍、宣传和总结了中国行政管理学“十”字型学科体系发展进程中的成果,明确指出:“行政科学已初步形成一个学科体系,一个学科群。”“按照杂交产生优种的原理,以多学科知识的杂交产生一批优秀的行政管理分支学科。”“我们现在选择相对较成熟些、富有代表性的59门分支学科,给予概括性地介绍。”

“1、一般基础理论类有:邓小平行政管理思想研究……政府经济学、现代管理科学等8门分支学科。”

“2、行政要素结构类有:行政组织学、人事行政学、中国公务员制度、西方文官制度、组织行为学、机关管理学、办公自动化、秘书学、行政领导学、行政决策学、公共政策分析、行政协调学、公共关系学、行政方法、行政法学、法制行政、财务行政、行政文化学、行政体制改革等19门分支学科。”

“3、专业行政类有:农业行政管理学、交通行政管理学、教育行政管理学、民政行政管理学、卫生行政管理学、金融行政管理学、房地产行政管理学、档案行政管理学、文化行政管理学、公安行政管理学、国家安全行政管理学、司法行政管理学、监狱行政学、监察行政管理学、工商行政管理学、企业行政管理学、自然灾害管理学等17门分支学科。”

“4、层级行政类有:乡镇行政管理学、县级行政管理学、城市行政管理学、城市区街行政管理学等4门分支学科。”

“5、行政历史类有:行政思想史、中国行政制度史、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等3门分支学科。”

“6、行政比较类有:比较公共行政、新加坡行政管理学、日本行政管理学、美国市政管理、台湾行政管理学、香港行政管理学等6门分支学科。”

“7、其它有:行政案例学、社会政治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等。”

由学界泰斗胡绳题词、楚图南题写书名、学界名家高放、黄顺基、潘培新任主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年8月出版的、全国首部《社会科学学科大全》,选辑了自1987年中国行政管理学“十”字型学科体系问世以来,由欧阳雄飞同志创始的、在行政学界陆续出现的、近80门行政管理学的分支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其中,《广义行政管理学》、《狭义行政管理学》、《宏观行政管理学》、《微观行政管理学》、《静态行政管理学》、《动态行政管理学》、《公共行政管理学》、《历史行政管理学》、《比较行政管理学》、《综合行政管理学》、《行政原理学》、《行政组织学》、《行政机关学》、《行政决策学》、《行政改革学》、《中央行政管理学》、《省行政管理学》、《县(旗)行政管理学》、《乡镇行政管理学》、《农村行政管理学》、《经济行政管理学》、《税务行政管理学》、《科技行政管理学》、《交通行政管理学》、《环保行政管理学》等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象雨后春笋一般,纷纷自立于中国《社会科学学科大全》的理论园地;换言之,欧阳雄飞学科体系,真可谓“结构合理、门类齐全;各具特色,自成一家。”正如卢岳华副教授指出的:“中国行政管理学‘十’字型学科体系作为理论前导,已经成为哲学、行政管理学新的生长点和成长园地,引导、带动、改变和更新了传统行政管理学的理论内容和学科面貌,推动了行政哲学和行政管理学与哲学、相关社会科学的相互交叉和渗透,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的学科群。”

(三)《意见》中指出:“在传统学科继续发展的同时,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快速发展。逐步形成门类比较齐全的学科体系,涌现出一批富于创新精神的学科带头人,推出一批产生广泛影响的优秀成果。”中共中央的《意见》,实际上为欧阳雄飞学派形成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欧阳雄飞学派产生和形成的鲜明特征是:在中国行政管理学“十”字型学科体系的创新、发展和完善的历史进程中,同时也催生、培育和涌现了一批行政管理学分支学科的带头人和学术研究队伍。

根据欧阳雄飞创立的《中国行政管理学系统工程图》(见《中国行政管理》1987年第6期,第13页),按图索骥,据表对照,我国行政管理学分支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的带头人,限于篇幅,择要如下:

1、在《静态行政管理学》分支学科序列中,学科带头人有:彭国甫(著《行政组织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徐理明(著《行政领导学》,蓝天出版社,1989年版),李肇诚(著《行政决策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高放、黄顺基、潘培新(编《行政首长学》,《行政程序学》,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徐晓林、田穗生(著《行政学原理》),候伯明(著《人事心理学》,劳动出版社,1988年版),陶勇(著《人事管理学》,国际文化出版社,1988年版),陆国泰(著《人事行政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王健刚(著《行政机关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姜明安(著《中国行政法学》,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王建学(著《中国行政管理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在《综合行政管理学》学科序列中,学科带头人有:颜佳华(著《行政哲学论》,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丁业伟(著《行政心理学》,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张康之、李传军(主编《行政伦理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李照公、赵岷山、孙学范、李春国(执行主编《社会科学学科大全》、《行政预测学》、《行政社会学》、《行政改革学》、《行政效率学》、《行政职位分类学》、《中央行政管理学》、《省行政管理学》、《特区行政管理学》),张国棋(著《市政管理学》,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陈学慎、时运生(著《中国县级行政管理学》,中国工人出版社,1990年版),李青山(著《乡镇行政管理概论》,农村读物出版社,1993年版,王中山、王忠臣、张荣兴、范树茂(著《行政协调学概论》,吉林科技出版社,1992年版),刘欣、毕盛镇、李国民(主编《文化艺术行政管理学》,东北师大出版社,1991年版),刘秉芝、胡传玲、梁祟珠、熊子永(著《农业行政管理学》,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常仲智、陈宪、包国宪(主编《公共行政管理学教程》,兰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另外,《行政科学发展》著作中介绍的59门分支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和江苏行政学院等编辑出版的《部门行政管理学丛书》的学科带头人,以及欧阳雄飞学科体系中的横向或动态行政管理学、历史或比较行政管理学等各学科序列中的学科带头人和研究队伍,则限于篇幅,留待后述。

由此可见,中国行政学“十”字型学科体系中的分支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的相互关系,及它们的学科带头人产生和形成的历史渊源、基本特征、主要内容和发展动态,是欧阳雄飞学派研究的重要任务。

(四)《意见》中提出:“积极推动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和科研方法创新。”而在行政学界自觉地创新我国行政管理学的原理、概念、范畴、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并使之日益成为中国行政逻辑格局中的理论纽结和思维亮点,则是欧阳雄飞学派的又一鲜明的理论特征。

作为欧阳雄飞学科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现代行政决策学》,在学术界提出了我国行政决策制定和组织实施的基本原理,为行政机关提高执政能力奠定了理论基础。即“行政决策的制定、实施和推移过程中的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规律,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规律,思维逻辑进程和客观现实发展的历史进程相统一的规律,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揭示了行政决策学中的决策主体和决策对象之间相统一的共同规律。行政决策的共同规律和三项基本规律之间,彼此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有机过程,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现代决策学》,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4页)

范和生教授在《行政管理新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提出的《广义行政观》、《狭义行政观》、《最广义行政观》等范畴;夏书章教授主编、1991年版的《行政管理学》专著中,多次提出的“学科群”、“决策主体”和“决策客体”、“静态行政管理和动态行政管理”等范畴;颜佳华教授在《行政哲学论》中反复使用的“逻辑起点”、“行政主体”、“行政客体”、“行政主体和行政客体的相互作用”、“行政哲学就是讨论行政主体和行政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学说”等范畴、概念和基本观点,追本溯源,无一不是发端于欧阳雄飞学科体系中的原创性范畴、概念和基本观点,并日益根植于行政学的理论园地,成为我国行政管理逻辑格局中的理论纽结和思维亮点。正如卢岳华副教授指出的:“欧阳雄飞学科体系理论范畴的原创性、逻辑思路的一元化、学术内容的多元化、学科体系的严密性、系统性、完整性和前瞻性,使他跻身于我国行政管理学学科发起人、带头人之一和中国行政管理学‘十’字型学科体系的创始人,成为行政管理学大师级人物。”(《改革与战略》2004年版第8期,第53页)

(五)《意见》中明确提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欧阳雄飞学派在满足实践需要过程中不断创新的理论成果,为促进国家行政管理走向科学化、专业化、现代化和法制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日益提供强劲有力的学术支撑和智力支持,这是欧阳雄飞学派的又一重要特征。

欧阳雄飞学科体系认为:“各种狭义行政管理学或各分支学科的出现,都是行政管理学和行政管理实践在某个领域、某个部门、某个方面的理论结合点和学术创新点;每一门狭义行政管理学或各分支学科,是在整合相关理论资源的基础上,出现的一种新的理论形态,反过来又指导行政管理实践,解决行政管理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例如,刘秉芝、胡传铃等人合著的《农业行政管理学》,对于系统地、科学地解决我国农民、农村和农业的‘三农’问题,发展‘三高农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解决农村的政治、行政、经济和社会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对策研究。”(《改革与战略》2004年第8期,第54页)

随着我国行政管理建设的深入发展,国家广义行政管理学和各层次狭义行政管理学的诞生将由可能变成现实;欧阳雄飞学派当前和今后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研究、了解和掌握欧阳雄飞学科体系的逻辑格局,哪些行政学的分支学科已经形成和发展,哪些学科正在研究和形成,哪些学科至今仍然是理论研究的‘空白’;以利于从行政管理实践需要出发,调整和更新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学科结构,制定和实施行政学研究的近期计划和长远规划,以达到中共中央文件中关于‘要积极扶持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使之成为哲学社会科学新的生长点,带动哲学社会科学的更新发展’的战略目标。”(卢岳华:《改革与战略》2004年第8期,第54页)

总之,只有继承、丰富、创新和发展具有时代特点、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中国行政管理学‘十’字型学科体系,充分发挥其理论导向功能,巩固和发展行政哲学和行政管理学的理论成果,才能促进国家行政管理走向科学化、专业化、现代化和法制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

教学理论 - 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教学理论 - 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1.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 源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知识即道德”的传统。这种理论认为教学的目的是形成人的道德,而道德又是通过知识积累自然形成的。为了实现道德目的,知识就成为教学的一切,依次便演绎出一种偏于知识授受为逻辑起点、从目的和手段进行展开的教学理论体系。 这种理论的代表作有:苏联达尼洛夫等的《教学论》( 1957 )、斯卡特金主编的《中学教学论》( 1982 )和王策三的《教学论稿》( 1985 )。 这种理论的基本主张是: ( 1 )知识——道德本位的目的观。 ( 2 )知识授受的教学过程。 ( 3 )科目本位的教学内容。 ( 4 )语言呈示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三种基本方式。优点与缺点:见 P182 ) 2.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20 世纪初,以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为首发起的行为革命对心理学的发展进程影响很大。他在《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中指出,心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纯客观的实验分支,它的理论目标在于预见和控制行为。因此,把刺激---反应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学习即“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安排强化。由此派生出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自我教学单元、个别学习法和视听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和方式。 其中以 B · F ·斯金纳( Burrhus Frederic Skinner, )的程序教学理论影响最大,其理论的基本主张为: ( 1 )预期行为结果的教学目标。斯金纳认为,“学习”即反应概率的变化;“理论”是对所观察到的事实解释;“学习理论”所要做的,是指出引起概率变化的条件。他还认为人类与动物的行为可能取决于前提性事件,也可能取决于结果性事件,所以我们可以安排各种各样的反应结果,以决定和预见有机体的行为。根据行为主义原理,教学的目的就是提供特定的刺激,以便引起学生的特定反应,所以教学目标越具体、越精确越好。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 1913---)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与行为主义的基本假设是相一致的。 ( 2 )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所谓相倚组织,就是对强化刺激的系统控制。斯金纳认为,学生的行为是受行为结果影响的,若要学生做出合乎需要的行为反应,必须形成某种相倚关系,即在行为后有一种强化性的后果;倘若一种行为得不到强化,它就会消失。根据这一原理,形成了一种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这种教学过程对学习环境的设置、课程材料的设计和学生行为的管理做出了系统的安排。 包括五个阶段: ①具体说明最终的行为表现:确定并明确目标,具体说明想要得到的行为结果,制定测量和记录行为的计划; ②评估行为:观察并记录行为的频率,如有必要,记录行为的性质和当时的情景; ③安排相倚关系:做出有关环境安排的决定,选择强化物和强化安排方式,确定最后的塑造行为的计划; ④实施方案:安排环境并告知学生具体要求; ⑤评价方案:测量所想到的行为反应,重现原来的条件,测量行为,然后再回到相倚安排中去。简单来看,行为主义者似乎关注的是“怎样教”,而不是“教什么”。事实上,根据行为科学的原理设计程序,直接涉及到要教什么,不教什么,他们侧重的是行为,并要以一种可以观察、测量的形式来具体说明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 ( 3 )程序教学的方法。程序教学法是根据强化作用理论而来的。斯金纳认为,对有

教育学人物总结

教育学萌芽阶段 中国 孔子-------------《论语》、教学无类、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偏重社会人事和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材施教、学思行相结合、温故知新。 孟子---------------性善论、教育目的明人伦、理性、要遵循和发展人的内在能力。 荀子-------------性恶论,化性起伪(通过教育或者学习来改变自己的本性)、基本层次贤能之士、理想层次培养圣人、人才分为四个等级(俗人、俗儒、雅儒、大儒)、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闻---见---知---行)、强调尊师、 墨翟------------兼爱、非攻,主要体现科学技术教育和训练思维能力、重视“说之”。 道家-------------主张遵循自然原则, 《学记》---------1、教育功能:“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有学乎”“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政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个体功能 2、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豫时孙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 3、学不跦等-----遵循学生的心里发展 西方 苏格拉底----------助产术 柏拉图-------------《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教育的最高目的,对儿童分阶 段进行教育,后来成为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源泉。 昆良体------------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 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建立 近代实验科学鼻祖-------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泛智”教育------普及教育的思想,“把一切的事物交给一切的人”, 教育应适应自然,学制系统(诞生到成年分成了四个阶段),班级授课制 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教学原则。 卢梭----------性善论、《爱弥儿》、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有儿童的样子。 康德----------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人完全是教育的结

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心得

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心得 今年,我学习了现代教育理论与方法概论,感受颇深。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竟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21世纪也是教育和学习起核心作用的时代,要实现课程改革的创新,必须从 根本上实现教育理念的转变。 其中着重学习了"关于创造性学习的特征"一篇,文中提到"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国力竟争日趋激烈,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势在必行。"学习贵在创新,那么教育也应重在创造。作为一名教师的我应受到些什么启发,当今世界的科技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最可贵的品质是创造性,而创造教育应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心理品质,创造思维能力应是我们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自身的教学思想和自身的创造力也是一个要探讨的问题。 创造力就是把已知的经验和材料重新组合产生新的有价值的事物和思想的能力,创造性是个体在活动过程中其创造力的外现,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教师既可以创造性的为素质而教,亦可以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观已不适应素质教育和创造教育,教师的认知特点,教学风格,教学方法和创造力均影响到学生的创造性。作为教师的创造性不同于一般的行业从业者的创造性,他除要创造新的有价值的成份之外,更主要的是开发学生

的创造性,所以教师的创造性重要的是起创造性的教学思想。教师的创造意识是对创造的需要,愿望和动机,创造性的教学观以培养创造性为目标,主要表现为:好奇心,质疑的习惯同,探究的习惯,求异的习惯,富有想象,恒心和一丝不苟等方面。要有创造性的教学风格,主要表现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作风,,尊重个性的教学作风,创造性的评价思想,民主教学作风,营造创造性的班集体等。还要有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一方面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安排,教学方法组合,教学手段运用等富有新意,另一方面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行 探索式学习。 总之,教师的创造性是为了学生的创造性,教师也是只有将创造性的教学思想,创造教学的能力和具体的创造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潜能更好地发挥出来,对学生来说能动地安排学习,有效系统的学习方法,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除了以上的体会以外,我还觉得现代教育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基本理性支点。还要有对人类的热爱和博大的胸怀,对学生成长的关怀和敬业奉行的崇高精神,良好的文化素养,复合的知识结构。学习了以后更使我有了向这一目标去努力去靠近的信心和动力。

古典组织理论

第五章古典组织理论 古典管理理论的发展阶段是从 20 世纪初到 20 世纪 30 年代,这一阶段是管理理论最初形成阶段。其间 , 在美国、法国、德国分别活跃着具有奠基人地位的管理大师 , 即“科学管理之父”—泰罗、“管理理论之父”—法约尔以及“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在第四讲中,我们介绍了泰勒的科学管理论,本讲重点介绍法约尔和韦伯等人的古典管理理论。 第一节法约尔的古典组织管理理论 一、法约尔的生平简介 泰勒的科学管理开创了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先河。继泰勒制之后所形成的组织理论,所研究的中心问题是组织结构和管理原则的合理化以及管理人员职责分工的合理化问题,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法约尔及其一般管理理论。亨利·法约尔( Henri Fayol ,1841 — 1925 )是欧洲的一位极为杰出的经营管理思想家。他和泰勒虽是同时代人,但个人经历不同。法约尔, 1860 年从圣艾帝安国立矿业学院毕业后,进入康门塔里—福尔香堡 (Comentry-Fourchambault) 采矿冶金公司,成为一名采矿工程师,从1866 年开始一直担任高级管理职务,对全面管理工作有深刻的体会和了解,积累了管理大企业的经验。并在此度过了 58 年的职业管理生涯。法约尔从采矿工程师后任矿井经理直至公司总经理,由一名工程技术人员逐渐成为专业管理者,他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法约尔一直从事领导工作,他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与此同时,他还在法国军事大学任过管理教授,对社会上其他行业的管理进行过广泛的调查。法约尔的经历决定了他的管理思想要比泰勒开阔。法约尔一生中写了很多著作 . 其内容包括采矿、地质、教育和管理等等。特别是他在管理领域的贡献,使他受到后人的瞩目, 1916 年,在 75 岁时法约尔发表了他的划时代名著《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对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法约尔的管理思想 法约尔认为,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同他的理论是相互补充的,因为他们都想努力通过不同的分析方法来改进管理。泰勒的研究是从“车床前的工人”开始,重点内容是企业内部具体工作的效率。法约尔的研究则是从“办公桌前的总经理”出发的,以企业整体作为研究对象。 法约尔第一次明确区分了“经营”和“管理”的概念。法约尔认为“经营”和“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法约尔认为,企业无论大小,简单还是复杂,其全部活动都可以概括为六种。为了突出管理的实质,法约尔又进一步将管理的要素划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提出了 14 项管理原则。 (一)法约尔对“经营”和“管理”区别 法约尔第一次明确区分了“经营”和“管理”的概念。 法约尔认为,“经营”是指导或引导一个组织趋向某一既定目标,它的内涵中包括了管理;法约尔提出了普遍意义上的管理定义,即“管理是普遍的一种单独活动,

教育教学理论当代主要教育教学理论流派

教学理论- 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错误!未定义书签。 1.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 源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知识即道德”的传统。这种理论认为教学的目的是形成人的道德,而道德又是通过知识积累自然形成的。为了实现道德目的,知识就成为教学的一切,依次便演绎出一种偏于知识授受为逻辑起点、从目的和手段进行展开的教学理论体系。 这种理论的代表作有:苏联达尼洛夫等的《教学论》(1957 )、斯卡特金主编的《中学教学论》(1982 )和王策三的《教学论稿》( 1985 )。 这种理论的基本主张是: ( 1 )知识——道德本位的目的观。 ( 2 )知识授受的教学过程。 ( 3 )科目本位的教学内容。 ( 4 )语言呈示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三种基本方式。优点与缺点:见 P182 ) 2.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20世纪初,以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B.Watson, 1878---1958)为首发起的行为革命对心理学的发展进程影响很大。他在《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中指出,心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纯客观的实验分支,它的理论目标在于预见和控制行为。因此,把刺激---反应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学习即“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安排强化。由此派生出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自我教学单元、个别学习法和视听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和方式。 其中以B· F ·斯金纳( Burrhus Frederic Skinner, 1904---1990 )的程序教学理论影响最大,其理论的基本主张为:? ( 1)预期行为结果的教学目标。斯金纳认为,“学习”即反应概率的变化;“理论”是对所观察到的事实解释;“学习理论”所要做的,是指出引起概率变化的条件。他还认为人类与动物的行为可能取决于前提性事件,也可能取决于结果性事件,所以我们可以安排各种各样的反应结果,以决定和预见有机体的行为。根据行为主义原理,教学的目的就是提供特定的刺激,以便引起学生的特定反应,所以教学目标越具体、越精确越好。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 B.S.Bloom , 1913---)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与行为主义的基本假设是相一致的。 ( 2 )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所谓相倚组织,就是对强化刺激的系统控制。斯金纳认为,学生的行为是受行为结果影响的,若要学生做出合乎需要的行为反应,必须形成某种相倚关系,即在行为后有一种强化性的后果;倘若一种行为得不到强化,它就会消失。根据这一原理,形成了一种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这种教学过程对学习环境的设置、课程材料的设计和学生行为的管理做出了系统的安排。?包括五个阶段: ①具体说明最终的行为表现:确定并明确目标,具体说明想要得到的行为结果,制定测量和记录行为的计划; ?②评估行为:观察并记录行为的频率,如有必要,记录行为的性质和当时的情景; ③安排相倚关系:做出有关环境安排的决定,选择强化物和强化安排方式,确定最后的塑造行为的计划; ④实施方案:安排环境并告知学生具体要求; ⑤评价方案:测量所想到的行为反应,重现原来的条件,测量行为,然后再回到相倚安排中去。简单来看,行为主义者似乎关注的是“怎样教”,而不是“教什么”。事实上,根据行为科学的原理设计程序,直接涉及到要教什么,不教什么,他们侧重的是行为,并要以一种可以观察、测量的形式来具体说明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

现代教育理论读书笔记

现代教育理论读书笔记 精品文档 现代教育理论读书笔记 教育技术的内容应该是如何利用技术来进行教育,从而使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也就是技术与教学,学习等之间的关系。 教育技术的发展需要以下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教育理论基础,技术理论基础和艺术理论基矗教育不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所谓理论基础也就是辅助教育技术产生的其他理论。它不同于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则是教育技术本身的理论,是教育技术所研究内容的一部分。它应该包括基于媒体的学习理论、课程与教学理论、教育传播理论。多媒体技术(这是前台技术,其中包含了非线性编辑等数字时代的教育电视技术)、数据库技术(这是后台技术,其中不仅包括计算机专业的数据库技术,还包括图书情报信息专业的数据库技术,而且必须从教育资源建设的角度将这两方面技术整合起来)、通讯技术(包括天网、地网和人机通讯技术),将这三大技术基础整合起来的是教育人工智能技术(各种复杂技术要想在教育中广泛采用,必须人性化、“傻瓜化”,也就是智能化。教育技术学的主要艺术基础包括:语言文字艺术(口才与文才是传统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艺术基础)、数字视觉艺术、数字听觉艺术(后两者是多媒体在教学和社会中广泛采用后,对教师和学生的新要求),将这三大艺术基础整合起来,尚未引起教育技术学专 1 / 5 精品文档 业的足够重视,而且缺乏一个相应的概念,笔者认为可以称其为数字文化艺术。数字文化艺术不仅应该成为现实与未来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艺术修养和艺术表现能力,而且应该成为信息时代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具有的艺术素养。

上面分别是教育技术的教育基础理论,技术基础理论和艺术基础理论。他们都是教育技术应该研究的内容。从更深层次上说,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是技术哲学和教育哲学。技术哲学和教育哲学的结合就形成了教育技术观。 以前,我们对教育技术的认识上一直局限在很狭隘的范围内。认为技术就是媒体在教育中的应用,这种应用是就是利用技术来达到教育目标的一种手段。完全没有自己的研究内容和对象。我们过多地强调-教育技术是作为一门交叉的学科,从而理论上从教育学搬来,技术就是媒体的直接应用。致使教育技术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境地。教育技术如何在教育中有效的应用,媒体和学习教学等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关系才应该是我们教育技术研究的内容。教育技术在教育学理论和技术支撑的同时还有自己的规律。我们恰恰却忽略了这种规律的研究。这正是技术科学与教育科学的切合点所在,也是教育技术得以存在的依据。从而使教育技术具有不可替代性。 教育技术发展还不成熟,我们对它的认识和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它的理论也都是套用其他学科的理论,自己的 2 / 5 精品文档 理论体系尚没有建立起来。因此人们对教育技术的评价是教育技术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我们对教育技术的认识需要不断深化,不断加强对教育技术本质的研究和对它本身理论体系的构建。这对于教育技术的发展是必须的。 教育技术的内容应该是如何利用技术来进行教育,从而使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也就是技术与教学,学习等之间的关系。 教育技术的发展需要以下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教育理论基础,技术理论基础和艺术理论基矗教育不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所谓理论基础也就是辅助教育技术产生的其他理论。它不同于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则是教育

现代教育理论研读

《现代教育理论研读》 1、联系陶行知生活的教理论,结合下面的故事,谈谈教育教学中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答:本故事反应的是一种“注入式”的教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盲目地灌知识,学生被迫地接受知识,但效果更佳,而陶行知教学理论中就提倡改变旧教育的教学模式,提倡“教学做”的统一。 我认为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教师在课堂上只担任引导学生的角色,做到学生能通过教师的引导,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让学生很好地掌握了新知识,这既达到了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的“双赢”效果。 2、有一位学生由于他不太会说话、瘦弱、成绩差等多方面的原因,总是收到一些强势同学的欺负,当然都是老师不在的场合下。老师也曾想到给他调到前排等办法来保护他,但是,还是会有同学欺负他,而且他也不敢讲出这些学生的名字,如果你是班主任,你讲怎样处理这件事情呢? 答:作为班主任,应该从两方面入手:(1)对于这位被欺负的学生,班主任要用心灵去感化他。由于他不太会说话、瘦弱、成绩差而产生了自卑心理,所以作为班主任要积极地开导他,鼓励他学习,鼓励他大胆地跟同学交流,而自己能做到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与他同欢乐,

共忧伤,忘记自己是老师,从而拉近了跟他的距离。(2)而对于欺负他的那些学生,班主任要加强对他们心理上的疏导,要他们学习小学生守则,从而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欺负其他同学是不对的,同学之间要相互团结、相互学习、相互友爱。 3、你打算如何把多元智能理论运用在你的教学实践中? 答:首先教师应该知道,多元智能理论最主要的就是要达到“为真正理解并学于致用而教”的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实践,而老师只做间接的引导,看学生是否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所学的概念,进行知识内化;能否对新知识进行迁移并发生新的推论,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否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有所创新。老师最后对于还没有掌握好的内容再加指导,通过这样的过程,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比较好地学习新知识。 4.在教学《摩擦起电》一课,教师用一把塑料梳子,在一名学生的头上轻轻梳几下,然后将梳子接近另一个同学的头发,奇迹出现了,梳子像着了魔似的把头发吸引住而掉不下来,在学生惊奇不已之时导入新课。试用建构主义的相关理论对这种课堂导入方式的合理性进行分析。 答:《摩擦起电》一课的这导入方式非常好,它很好地反应出构建主意中的情境教学,强调把所学知识与一定的实际情境联系起来,提倡

教学理论-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教学理论- 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baike./wiki/%E6%95%99%E5%AD%A6%E7%90%86%E8%AE%BA&prd=button_doc_entry 1.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 源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知识即道德”的传统。这种理论认为教学的目的是形成人的道德,而道德又是通过知识积累自然形成的。为了实现道德目的,知识就成为教学的一切,依次便演绎出一种偏于知识授受为逻辑起点、从目的和手段进行展开的教学理论体系。 这种理论的代表作有:苏联达尼洛夫等的《教学论》(1957 )、斯卡特金主编的《中学教学论》(1982 )和王策三的《教学论稿》(1985 )。 这种理论的基本主张是: (1 )知识——道德本位的目的观。 (2 )知识授受的教学过程。 (3 )科目本位的教学内容。 (4 )语言呈示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三种基本方式。优点与缺点:见P182 ) 2.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20 世纪初,以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B.Watson ,1878---1958 )为首发起的行为革命对心理学的发展进程影响很大。他在《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中指出,心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纯客观的实验分支,它的理论目标在于预见和控制行为。因此,把刺激---反应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学习即“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安排强化。由此派生出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自我教学单元、个别学习法和视听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和方式。 其中以B ·F ·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 1904---1990 )的程序教学理论影响最大,其理论的基本主张为: (1 )预期行为结果的教学目标。斯金纳认为,“学习”即反应概率的变化;“理论”是对所观察到的事实解释;“学习理论”所要做的,是指出引起概率变化的条件。他还认为人类与动物的行为可能取决于前提性事件,也可能取决于结果性事件,所以我们可以安排各种各样的反应结果,以决定和预见有机体的行为。根据行为主义原理,教学的目的就是提供特定的刺激,以便引起学生的特定反应,所以教学目标越具体、越精确越好。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B.S.Bloom ,1913---)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与行为主义的基本假设是相一致的。 (2 )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所谓相倚组织,就是对强化刺激的系统控制。斯金纳认为,学生的行为是受行为结果影响的,若要学生做出合乎需要的行为反应,必须形成某种相倚关系,即在行为后有一种强化性的后果;倘若一种行为得不到强化,它就会消失。根据这一原理,形成了一种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这种教学过程对学习环境的设置、课程材料的设计和学生行为的管理做出了系统的安排。 包括五个阶段: ①具体说明最终的行为表现:确定并明确目标,具体说明想要得到的行为结果,制定测量和记录行为的计划; ②评估行为:观察并记录行为的频率,如有必要,记录行为的性质和当时的情景; ③安排相倚关系:做出有关环境安排的决定,选择强化物和强化安排方式,确定最后的塑造行为的计划; ④实施方案:安排环境并告知学生具体要求; ⑤评价方案:测量所想到的行为反应,重现原来的条件,测量行为,然后再回到相倚安排中去。简单来看,行为主义者似乎关注的是“怎样教”,而不是“教什么”。事实上,根据行为科学的原理设计程序,直接涉及到要教什么,不教什么,他们侧重的是行为,并要以一种

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育理论综合练习考试卷模拟考试题.docx

《现代教育理论综合练习》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什么是教育思想?( ) 2、简述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 3、教育思想具有哪些功能?( ) 4、简述教育思想的反思功能。( ) 5、什么是教育思想创新?( )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6、教育思想主要是指经过人们理论加工而形成的,具有思维深刻性、抽象概括性、逻辑系统性和现实普遍性的()。() A.教育认识 B.教育理论 C.教育规律 D.教育经验 7、现代教育通过创造、发展和传播现代科学技术,培养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素养的劳动者,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教育是()和人才培养的基础。() A.科技发展 B.经济发展 C.知识创新 D.社会发展 8、19世纪出现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思想,是我们今天全面推进的素质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理论基础。() A.通才教育 B.主体教育 C.自由教育 D.全面发展教育 9、()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稳定的态度,比如自信还是自卑、自强自励还是自我放纵。() A.主体意识 B.主体人格 C.主体能力 D.主体精神 10、()是科学素养的核心,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是科学素养的灵魂。 () A.科学方法与能力 B.科学知识与技能 C.科学行为与习惯 D.科学思想与态度

传播学三大学派(陈力丹总结)

一、传播学经验—功能学派 (一)代表人物:拉斯韦尔 拉扎斯菲尔德 霍夫兰 莱文(旧译勒温、卢因)美籍德国心理学家 施拉姆 (二)经验—功能学派的特点 1.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 2.功能取向的学术立场 (三)技术—控制论学派的理论来源:信息论 二、传播学技术—控制论学派(系统论;控制论) (一)代表人物:1.英尼斯 2.麦克卢汉 3.梅罗维茨 4.莱文森 5.詹姆斯·凯瑞 (二)控制论思想在技术—控制论学派的理论中起着核心作用。 (三)系统论最早是由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1901-1972)提出的。 (四)技术—控制论学派的理论观点: 循着由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启发的传播思想,传播媒介形态的变化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传播学研究领域。它从传播媒介技术形态的角度研究传播现象,被研究者称为“技术主义范式”。 1.英尼斯(1894-1952)相关媒介理论的代表性著作《帝国与传播》(1950)、《传播的偏向》(1951)英尼斯认为传播媒介具有时空偏向性。 2.麦克卢汉(1911-1980),加拿大学者,英尼斯的学生。20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因在《理解媒介》等著作里提出一系列与众不同的观点而成为轰动一时的人物。他最主要的贡献在于推翻了传播内容高于内容载体的传统认识,他要把人们“从对媒介影响的麻木状态中唤醒”。他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等观点,以及“地球村”的概念。 3.梅罗维茨(1953-),美国传播学者。代表作:《消失的地域》(1985)。通过研究电视这种媒介形态,论证了媒介本身如何成为一种环境。 4.莱文森(1947-),被称为“媒介哲学家”,美国学者。代表作:《软边缘》(1997)。其观点多少使传播技术决定论的观点走向折衷。他认为“人类发明的所有信息技术,没有任何一种技术能够和我们人类基本要素的语言中心相提并论,除非它是对语言的超越和通过某种方式所进行的替代。但是,这些技术还是在有限的层次上对我们的生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詹姆斯·凯瑞(1934-2006),美国文化学家和新闻教育家。他关于传播的传递观和仪式观的思想中,包含着对媒介技术形态和表现方式的深刻认识。

师爱为魂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心得

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心得 新世纪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使我们在教育战线工作的人感到欣慰的同时,更感到了压力。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在自己认真研读以后,真的感到这一决定是非常正确的,的确如前言所说,选取的文章是目前全国教育理论专家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方面的精华,既有超前意识的思考,也有从现实出发的呼唤。作为一名教师确实应该全面掌握本专业知识及发展动向,同时还必须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高尚的师德修养。否则就很难适应新世纪的教学需求。 教师、教书育人,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劳动的知识性、专业性、艺术性、创造性、复杂性、长期性和示范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素质构成的特殊性。教师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知识素质与心理素质等。诸项素质缺一不可,实际工作让我深切感受到道德素质的力量,这一力量常会发挥意想不到的功效。我体会到你对学生付出真诚、付出了爱,学生总有被感动的时候,一旦他们从心底里产生震撼、自发的产生积极向上的精神,这时再加以引导,就有水到渠成的感觉。在读〈新时代教师的法制观念与师德修养〉这篇文章时,有很多感触,更有很多收获。“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师德的高度概括。“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德”,实践证明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去精心的培养学生,只有情谊厚,才能认真耐心、细心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热爱学生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教师的爱就更加困难,所以在爱的教育中要注重艺术,掌握方法,把握时机。作为班主任我经常讲做人的道理、学习的方法、集体的形成。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我深深的懂得了“师爱为魂”这四个字的涵义。

[精品资源]当代教学理论的主要流派(一)

当代教学理论的主要流派(一) 当代教学理论的主要流派(一)江山依旧 当代教学理论的主要流派(一) 本世纪50年代以来,各国教育家们从各自的角度和立场出发,对教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而涌现了许多新的教学思想。 赞科夫的教学理论 赞科夫(1901-1977)是苏联的教育学家与心理学家,他从1957年后,在小学进行了教学与发展的试验,致力于探求新的途径,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他所指的学生的一般发展,不等同于智力的发展,它包括了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而心理的发展,他认为主要是通过观察力、思维力、实际操作能力的发展三个方面来实现。 在教学理论方面,他主张教学应推动发展前进,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赞科夫根据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发展分为两个水平,一个是现有发展水平,即学生已经达到的,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个是最近发展区,即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它介于学生潜在的发展水平和现有发展水平之间。他认为教学应为学生发展创造最近发展区,然后使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化为它的现有发展水平。他认为教学结构是学生一般发展的一定过程发生的原因教学的结构是因,学生的发展是果。这种因果联系很重要,因为它能决定学生的发展进程。 为此,赞科夫经过长期的教学实验和理论总结,提出五条教学原则: 高难度进行教学 高难度含义之一是,加大教材难度,更新教学内容,体现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充分满足儿童的求知欲望和认识的可能性。因为儿童的智力也像肌肉一样,如果不给以适当的负担,加以锻炼,它就会萎缩、退化。即是说,教学要为儿童的精神成长提供足够的食粮,不要使他营养不良。 高难度的另一含义是要学生通过努力克服困难,把精神力量发动起来,促进一般发展。教学应该创造最近发展区,让儿童努力思考,经教师的指导,由现有水平而发展到最近发展区。 高速度进行教学 以知识的广度达到知识的巩固性,要求教学不断地向前运动,不断的以各方面的内容丰富学生的智慧,能为学生越来越深入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创造条件,因为这些知识被纳入到一个广泛开展的体系中。 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 理论知识是掌握自觉而牢固的技巧的基础。因此,掌握理论知识不仅不妨碍技巧的形成,而且恰恰相反,乃是形成技巧的重要条件。 理解学习过程 注意学习过程本身,着眼于学习活动的内在机制,教会学生怎样学习。 全体学生得到一般发展 教学面向全体,使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 布鲁纳的教学理论 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论是当代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三大教学论之一。创立者为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新教学论思想家杰罗姆·布鲁纳(J.S.Brunner,1915~)。他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一位杰出的教育改革家。 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论较为明显地体现了时代精神。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大规模进行教育效革的产物。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紧密结合的结晶。布鲁纳首先是一位心理学家,

教育学试题

教育学 1、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字的出现。 2、《大教学论》的出版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3、关于教育的起源,朱熹所持的观点是神话起源说。 4、古印度种姓制度中,处于最底层的是首陀罗。 婆罗门(僧侣)、刹帝利(武士)、吠舍(平民)、首陀罗(奴隶) 5、批判教育学是当代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实用主义教育学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代表人物有杜威、克伯屈。实验教育学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文化教育学兴起于19世纪末。

6、“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体现了封建社会的教育具有等级性。 7、赞科夫:《教育与发展》 8、原始社会的教育:为生产劳动服务 9、学生个性发展中,三种心理内化形式:道德内化、知识内化、智力内化 11、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养成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等五种道德观念。 12、一般认为,在夏朝的时候,我国就出现了学校,但是,我们并没有从考古发掘中找到可靠的实物事物来证实,而有文字记载同时又有考古出土的实物证实的学校出现在商朝。 13、夸美纽斯认为教育要适应自然,其中“自然”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自然界存在的普遍秩序;二是人的自然本性和儿童年龄特征。 14、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

15、荀子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就是通过教育和学习来改变自己的本性,使人具有适应社会生活的道德智能。 16、卢梭被誉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他的自然主义思想被誉为“旧教育”和“新教育”的分水岭。 17、现代教育是以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的现代社会教育。 18、西周的教育形式主要是国学和乡学。 19、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是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20、孔子的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21、东晋武帝咸宁二年下令设立国子学。 22、汉代地方官学通常称为郡国学或郡县学,其发展始于景帝末年、武帝初年的“文翁兴学”。 23、依据教育的形式化程度,可将教育分为非形式化教育和形式化教育。 24、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是奴隶主贵族子弟学习礼乐的学校。

传播学基础知识16讲_试题篇_

第一章习题 一、填空 1、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 2、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实验法以及个案研究法。 3、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4、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二、名词解释 1、两级传播论 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等人通过伊里调查发现,信息从大众媒介到受众,经过了两个阶段,首先从大众传播到舆论领袖,然后从舆论领袖传到社会公众。他们提出的理论称为两级传播论。两级传播论认为人际传播比大众传播在态度改变上更有效。是一种有限效果理论。 2、施拉姆 威尔伯〃施拉姆(1907-1987),美国传播学者,被称为“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他将传播学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提出来,并力图使之系统化、正规化、完善化。他创立传播学的标志是1949年编纂的第一本权威性传播学著作《大众传播学》的出版。他一生中著有《报刊的四种理论》、《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览》等30余本著作,创立了衣阿华民意调查中心、伊利诺伊大学传播研究所、斯坦福大学传播研究所、夏威夷大学东西方研究中心传播研究所等四所研究机构,培养了许多学生,是传播学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三、简答 1、传播学为何在20世纪初的美国兴起? 作为资本主义阵营中最为发达的美国,之所以能成为传播学诞生的摇篮,除了具备基本的社会、学科前提条件以外,还有其独特的社会、学科条件。 首先,在美国,传媒一直在政治生活中至关重要。美国的政治家重视利用传播媒介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树立形象、争取支持。另外在战争时期, 政治家对传播媒介的依附更凸显出来。 其次,在经济上,美国是资本主义阵营中唯一的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加强经济实力的国家。一方面,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需要垄断资本家向国内、国际市场扩展,须对广告、公关、消费者以及媒介的经营与竞争进行研究。另一方面,美国的大众传播业在两次大战之中和以后日益壮大。大众传播业客观上和主观上都需要进一步研究传播规律,改进传播行为,扩大传播效果。 再次,在社会上,美国的大众传播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互动中媒介给社会生活带来的负面作用也显现出来。一方面手中可以从更多的渠道获取信息,促进社会繁荣;另一方面,媒介内容中的暴力、色情等严重影响着受众,特别是少年儿童。 (最后,在学术基础上,许多欧洲学者流亡美国,造成各种人文社会学科和领域的繁荣,如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三论”、政治学、语言学、文化研究、统计学、符号学等等,直接导致了传播学这个边缘学科的诞生。) 2、试述传统学派与批判学派的差异。 传播学的批判学派与传统学派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集中在研究目的、研究焦点及研究方法三个方面。 研究目的的差异:美国的传统学派的研究目的是要维护现在的社会制度和传播制度,因而实用性、经验性明显。而欧洲的批判学派是将传播活动臵于社会系统中加以考察,从哲学、社会学质化分析的角度探讨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矛盾与冲突。利用对现存传播状况的研究改变既存事实、促进社会变化,因而要对现有的状态进行分析、批判。 研究焦点的差异:由于传播学传统学派研究目的在于维护,在于实用,因而它的研究焦点就放在了传播效果与受众上。批判学派着重点在于宏观的传播体制的研究、传播者和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的关系上。这与它希望找到变革的社会原因和根本动力的出发点不无关系。 研究方法的差异:传播学传统学派强调定量分析,注重实证、经验、微观。批判学派强调定性分析,注重思辩、

阅读教育理论心得体会3篇

阅读教育理论心得体会3篇 教育理论的繁荣没有带来与之对称的教育实践改进是不争的事实,这使教育理论蕴藏信誉危机。下面是OK带来的阅读教育理论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他的主要教育理论是生活教育理论,这是陶行知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主体和核心,是 ___传统教育的反思与批判,更是陶行知对自己一系列教育实践的总结与提。 在陶行知看来,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正如他所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细细想来,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时时是教育、处处是教育。作为人民教师来说,在校园生活中、在教学过程中,跟学生相处的每一分每一秒、每一次接触,都是教育。因此,我们要抓住教育的真谛,不能只看到学生的成绩,而要从根本上出发,真正走进学生心里,与学生融为一体,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去努力。那样,我们的教学相长才可谓落到实处。

在《现代教育理论导读》一书中,除了大量的教育专家的不同教育理论外,还展示出许许多多真实的教学实例、案例。这无疑在教学实践方面,给了我们一些丰富的宝贵经。 比如有一堂数学课的教学实例在解决概率的计算上,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列表和画出树状图,让学生感受求基本事件个数的一般方法,从而化解由于没有学习排列组合而学习概率这一教学的困惑。整个教学设计的顺利实施,达到了教师的教学目标,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思考、讨论、点评得到解决,对问题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学生的课堂学习充满了成就感,课堂气氛轻松愉快,课堂效果好。 从这个实例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教学生什么知识,对于现代新型的素质教育大环境下,最忌讳的就是一板一眼直接讲授知识。而是要找到一个切入点,符合学生年龄、学生接受能力、兴趣导向等方面的关键点。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跟着老师走,也才会在老师的引导下有自己的创新、自己的办法。才能通过最最自然的方式走向自主学习的层次,自主不是完全自主,而是在老师引导下自然过渡而来。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人物理论学说部分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人物理论学说部分 一、课程编制的基本原理 1、目标模式——泰勒(美国)《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泰勒原理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1)确定课程目标;(2)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经验);(3)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经验);(4)根据目标评价课程。实质是以目标为中心的模式,因此又称为“目标模式”。 2、斯腾豪斯(英国)的过程模式——只是一种理论模型,缺乏可操作性。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相结合。 2、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课程的社会化、生活化和能力化,加强实践性,由“双基”到“四基”) 3、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加强课程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 4、加强课程综合化。 5、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加强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 6、课程法制化。 三、夸美纽斯(捷克) 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教育观点如下: 1、“泛智”教育。普及教育思想,“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2、教育适应自然。 3、班级授课制。 4、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教学原则。 四、赫尔巴特(德国)——“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学派 1806年《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1、把道德教育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2、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3、第一次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 4、教学四段论即明了、联合(联想)、系统、方法。形成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特点。 五、杜威(美国)现代教育学派 提出“新三中心论”即“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 1、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还提出“学校即社会”。 2、从“教育即生活”中引出“教育无目的论”,“教育的过程,在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

传播学三大学派

(一)代表人物:拉斯韦尔 拉扎斯菲尔德 霍夫兰 莱文(旧译勒温、卢因)美籍德国心理学家 施拉姆 (二)经验—功能学派的特点 1.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 2.功能取向的学术立场 (三)技术—控制论学派的理论来源:信息论 (一)代表人物:1.英尼斯 2.麦克卢汉 3.梅罗维茨 4.莱文森 5.詹姆斯·凯瑞 (二)控制论思想在技术—控制论学派的理论中起着核心作用。 (三)系统论最早是由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1901-1972)提出的。 (四)技术—控制论学派的理论观点: 循着由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启发的传播思想,传播媒介形态的变化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传播学研究领域。它从传播媒介技术形态的角度研究传播现象,被研究者称为“技术主义范式”。 1.英尼斯(1894-1952)相关媒介理论的代表性着作《帝国与传播》(1950)、《传播的偏向》(1951) 英尼斯认为传播媒介具有时空偏向性。 2.麦克卢汉(1911-1980),加拿大学者,英尼斯的学生。20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因在《理解媒介》等着作里提出一系列与众不同的观点而成为轰动一时的人物。他最主要的贡献在于推翻了传播内容高于内容载体的传统认识,他要把人们“从对媒介影响的麻木状态中唤醒”。他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等观点,以及“地球村”的概念。 3.梅罗维茨(1953-),美国传播学者。代表作:《消失的地域》(1985)。通过研究电视这种媒介形态,论证了媒介本身如何成为一种环境。 4.莱文森(1947-),被称为“媒介哲学家”,美国学者。代表作:《软边缘》(1997)。其观点多少使传播技术决定论的观点走向折衷。他认为“人类发明的所有信息技术,没有任何一种技术能够和我们人类基本要素的语言中心相提并论,除非它是对语言的超越和通过某种方式所进行的替代。但是,这些技术还是在有限的层次上对我们的生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詹姆斯·凯瑞(1934-2006),美国文化学家和新闻教育家。他关于传播的传递观和仪式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