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藻、菌、地衣类中药
350中药综合大纲

掌握常用防腐剂性质及应用;
了解制药环境的卫生管理。
第四章 粉碎、筛析
掌握粉碎的目的、方法和筛析的目的、方法;
掌握药物的特殊粉碎方法,药筛的种类与规格;
掌握微粉学的基本知识与概念及微粉学在中药制剂的应用;
了解常用粉碎与筛析机械的应用与保养情况。
第五章 散剂
第三章 中药的采收、加工与贮藏
掌握中药材采收时间确定原则、各类中药材的采收时间;
掌握中药材产地加工的方法及目的,了解中药材贮藏的方法。
第四章 中药的鉴定
掌握中药鉴定的依据;
掌握中药鉴定的一般程序;
掌握中药鉴定的方法;
了解中药质量标准制定的原则及内容。
掌握浓缩丸、糊丸、蜡丸的特点与制法;
了解丸剂的特点、分类与质量标准。
第十四章 胶剂
掌握胶剂原辅料的选择、特点、质量要求及制法;
熟悉阿胶的制备方法与设备;
了解胶剂的质量要求。
第十五章 胶囊剂
掌握硬胶囊剂、软胶囊剂的含义、分类和特点;
掌握硬胶囊剂、软胶囊剂的制法,硬胶囊药物填充和软胶囊内容物的要求。
掌握各种液体药剂的特点、制法和影响稳定性因素;
掌握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与亲水亲油平衡值的计算;
掌握增溶、助溶、乳化原理与方法;
熟悉干胶法制备乳剂和乳剂的稳定性。
第十章 注射剂
掌握注射剂的含义 、特点、分类和基本质量要求,
掌握离子交换法制备纯水、蒸馏法制备注射用水,注射用水及注射用油的质量要求;
掌握散剂的基本概念、制备方法;
掌握散剂的混合方法、特殊散剂的制备方法;
了解散剂的质量检查。
中药鉴定学教学大纲

中药鉴定学教学大纲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与根本要求:中药鉴定学是在传统鉴别经验的根底上,运用近代科学知识和方法,系统地、较全面地进行本门课程的教学工作。
以培养学生掌握中药鉴定学的根本理论和操作技能,具备对中药真、伪、优、劣的独立分析鉴定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到达以下根本要求:一、根本理论:1.了解药用植物学有关根底知识;2.熟悉中药鉴定的意义和任务。
3.掌握鉴定中药的依据和取样的方法。
4.掌握中药的来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方法。
5.掌握中药的各类主要成分的理化鉴定方法。
6.掌握大纲中规定要全面、重点讲授的中药,包括来源、植物〔动物〕形态、性状、显微、主要成分或有效成分、理化鉴别特征,了解品质标志和类同品、掺杂品、伪品等情况。
7.熟悉一般中药的来源、性状鉴别特征,了解其他有关内容。
8.熟悉有关定义、名词、术语〔包括传统经验术语〕和符号。
二、根本技能方面:1.掌握中药的来源、性状及显微鉴定方法,了解理化鉴别方法,并能进行性状和显微特征的描述及熟悉有关绘图技能。
2.熟悉地掌握植物类中药的显微制片技术,包括徒手切片、外表制片、粉末制片、解离组织制片等技术。
3.能进行中药的显微测量,微量升华,荧光观察的操作技能。
本门课程总学时数为180学时,其中课堂讲授90学时,实验90学时。
课程内容总论第一章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中药鉴定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任务〔开掘整理祖国药学;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中成药鉴定;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第二章中药鉴定学的开展史本草学中有关中药鉴定资料的简介;近代中药鉴定工作概况;简介国外植物药在鉴定方面的开展。
第三章中药资源我国中药的天然资源,中药的栽培、引种及驯养、饲养。
第四章中药的采收、加工与贮藏采收、加工、贮藏与中药质量的关系。
第五章中药的鉴定鉴定的依据和取样;来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和中药的质量标准。
〔注:掌握中药鉴定的取样和依据以及中药鉴定的方法。
2013中药鉴定学内部资料

2013中药鉴定学内部资料第一章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1.中药品种混乱和和复杂现象的主要原因---4个---P10●同名异物和异物同名现象普遍存在,如贯众●本草记载不详尽,造成后世品种混乱,如白头翁●有的品种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生了变迁,如白附子●一药多基源情况较为普遍,造成地方用药习惯不同,如石决明、川贝母、水蛭2. 鉴定中药品种的真伪---7种---P113. 寻找和扩大新药源---P13-151.中药资源●天然资源●种植和养殖的资源2.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3.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方法 9个●进行全国性药源普查,寻找新的中药资源●根据生物的亲缘关系寻找●从民族药或民间药中寻找●以有效部位为线索,寻找和扩大新药源●以药理筛选结合临床疗效寻找和扩大新药源●从古本草中寻找或探索老药的新用途●根据植物生长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寻找和扩大新药源●以新技术、新方法扩大新药源●开展综合利用,扩大新药源第二章中药鉴定学发展简史1. 《神农本草经》为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P162. 《本草经集注》是后世依药物性质分类的导源。
---P163. 《新修本草》(《唐本草》)是唐代李勣、苏敬等集体编撰,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
载药850种,出现了图文鉴定的方法,为后世图文兼备的本草打下了基础。
---P164.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证类本草》)宋代唐慎微编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也是研究宋代以前本草发展最完备的重要参考书。
--- P175.《本草纲目》是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编著,52卷,载药1892种。
全书按药物自然属性,自立分类系统,为自然分类的先驱。
集明代以前本草学说之大成,17世纪初传到国外。
P176. 《植物名实图考》和《植物名实图考长编》是清代吴其睿编撰的,是植物学方面科学价值较高的名著,也是考证药用植物的重要典籍。
---P17第三章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1. 道地药材定义及药材划分---P22-24(1)定义:或称地道药材,指历史悠久,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疗效显著,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中药材。
第九章:藻类、菌类及地衣类中药的鉴定

第九章:藻类、菌类、地衣类中药的鉴定—冬虫夏 草
☆常见混用品 二、凉山虫草 虫体粗短,表面棕黑色, 环纹众多,被锈色绒毛, 子座长,大大超过虫体, 可达30厘米,分枝纤细 而曲折,子实体头部圆 满柱形或棒状。足不明 显。少数“草部”顶端 有分支。
第九章:藻类、菌类、地衣类中药的鉴定 三、地衣类 地衣是植物界中一类特殊的植物,是由藻类和真菌混合组 成的高度复合体,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 物体的大部分由菌丝体构成,多为子囊菌,少数为担子菌。 菌类则分布在复合体内部,聚合成一层或若干团,是单细胞的 或成丝状的绿藻或蓝藻。在生长过程中,菌类吸收水分及无机 盐供给藻类,并在干燥时保护藻的细胞不致干死。藻类进行光 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质供给菌类作养料。他们间的关系是共生 关系。 按形态的不同可分为壳状、叶状和枝状3种类型,含有地 衣酸、地衣色素、地衣多糖、蒽醌类和地衣淀粉等成分。本节 主要来自地衣类中药是松萝。
第九章:藻类、菌类、地衣类中药的鉴定—茯苓 ☆显微鉴别:粉末灰白色
1、菌丝团块:用水或稀甘油装片,可见无色不规则颗粒状团 块或末端钝圆的分枝状团块,遇水合氯醛试液逐渐溶化; 2、菌丝:用5%的氢氧化钾装片,团块溶化露出菌丝,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细 长,稍弯曲,有分枝,无色或淡棕色,直径3-8微米,稀至 16微米。 ☆成分:含茯苓菊糖、茯苓酸、麦角甾醇、卵磷脂等。 ☆理化鉴别: ☆化学定性(茯苓多糖):取茯苓粉末少许,加碘化钾-碘试 液1滴,显深红色。
栽培品:
云芝
第九章:藻类、菌类、地衣类中药的鉴定—茯苓
☆来源—多孔菌科茯苓的干燥菌核入药。
中药鉴定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第一节中药鉴定的依据和程序 第二节中药鉴定的方法
第一篇植物类 第二篇动物类
第三篇矿物类 第四篇中成药
第五章根及根茎类 第六章茎木类 第七章皮类 第八章叶类 第九章花类 第十章果实及种子类 第十一章全草类 第十二章藻、菌、地衣类 第十三章树脂类
第十五章动物药概述 第十六章动物药材(饮片)鉴定
第十七章矿物药概述 第十八章矿物药材(饮片)鉴定
第十九章中成药概述 第二十章中成药显微鉴定
二中药材拉丁名索 引
一中药及动植(矿) 物中文名笔画索引
三植物、动物拉丁 学名索引
作者介绍
读书笔记
这是《中药鉴定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 心得。
精彩摘录
这是《中药鉴定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 精彩内容摘录。
感谢观看
中药鉴定学(全国中医药行业 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读书笔记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内容
动物
行业
中药
中药材
更新
矿物
中医药
药版 中药产地来自全国类委员会
鉴定
专家组
植物
指导委员会
内容摘要
本教材共分二十章,编写体例沿袭上版,新增内容为:总论中充实中药鉴定学内涵,增加中药鉴定学理论问题、 中药鉴定学与质量评价(真实性、有效性、安全性),增加生物鉴定,删除DNA分子鉴定;动物药鉴定一章中增 加动物药类中药的研究,删除动物药类资源生产与化学成分 ;参考2015版药典,增加熟悉药与重点药饮片、栽 培品的鉴别,新增附药10味。更新内容为:参考2015版修订品种,增加新技术,新方法。在总论、各论 “概述” 中增加液质、DNA条形码、一测多评、农药残留、黄曲霉毒素检查等新技术、新方法;对有悖于当今药材现状的 附注进行更新;参考最新文献更新“成分”项。删除与精简内容为:简化熟悉药的薄层鉴别,重点药修订为熟悉 药,熟悉药修订为了解药,删除不常用了解药材、中成药、有待考证的附注部分及有欠规范的插图。
中药鉴定学第十三章

第十三章 藻、菌、地衣类中药学习要点:1. 概述中的内容。
2. 各药材的来源及性状鉴别特征、部分药材的主产地及特殊的加工方法。
3. 部分药材的成分类别及主要成分。
4. 部分药材的理化鉴别方法及结果。
5. 部分药材的含量测定方法及被测定成分。
6. 冬虫夏草伪品及混淆品的来源及鉴定要点。
复习题【A 型题】(在每小题给出的A 、B 、C D E5个备选答案中,只有1项是 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藻类、菌类和地衣类属于 DD. 次生叶卵状披针形,较宽A. 高等植物 B. 被子植物D. 低等植物E. 蕨类植物2. 褐藻所含的无机元素主要是 DA.钙B.铁 D. 碘 3. 海带中含碘量高达 AE. 镁A.0.34%B.0.35%C.0.33%D.0.4%E.0.3%C. 裸子植物 C. 钠钾 A. 栅栏组织D. 海绵组织 B. 疏丝组织E. 子实体5. 地衣中最特殊的成分是 AA. 地衣酸B. 地衣色素D. 蒽醌类E. 地衣淀粉6. 海藻的原植物是 CA. 鹧鸪菜B. 海人草 羊栖菜D .海蒿子或海人草E 以上都不对7. 大叶海藻的性状鉴别特征之一是 AC. 拟薄壁组织 C. 地衣多糖 C. 海蒿子或 4. 真菌菌丝呈长形细胞,或多或少相互平行排列,称为 BA. 初生叶披针形或倒卵形,全缘或具粗锯齿B. 叶条形或细匙形,先端膨大、中空C. 分枝互生,无刺状突起E. 质硬,受潮不变软8. 小叶海藻的性状鉴别特征 之一是 BA. 初生叶披针形或倒卵形,全缘或具粗锯齿B. 叶条形或细匙形,先端膨大、中空C. 侧枝有刺状突起D. 次生叶卵状披针形,较宽E. 质脆,受潮变软9. 大叶海藻和小叶海藻最主要的区别是 D10. 以身干、色黑褐、盐霜少、枝嫩、无杂质者为佳的药材是 A A. 海藻 D 潴苓 B. 冬虫夏草 C. 松萝 E. 以上都不对 11. 含藻胶酸、粗蛋白、甘露醇、钾、碘及马尾藻多糖等成分的药材是 D A. 灵芝 D. 海藻 B. 松萝 C. 茯苓E. 冬虫夏草12. 冬虫夏草的入药部位是冬虫夏草菌寄生 在蝙蝠蛾科昆虫 幼虫上的干 燥DB. 菌核C. 子座 E. 幼虫尸体 EB. L ichenes D. Poria A. 形如蚕,长3〜5 cm,粗约3〜8伽;外表深黄色至黄棕色,头部黄红 色至红棕色B. 长3〜5 cm,粗约3〜8伽;外表淡黄色,头部黑色C. 长5〜8 cm,外表土黄色至黄棕色,头部黄绿色D. 长5〜8 cm,外表淡黄色,头部暗黄色E. 长3〜5 cm,粗约3〜8伽;外表深棕色至棕红色,头部暗棕色A. 颜色不同 D. 质地不同B. 大小不同 E. 气味不同C. 叶形不同A. 子实体 D. 子座和幼虫尸体 13. 冬虫夏草的药材拉丁名是A . sargassum C. GanodermaE. Cordyceps14. 冬虫夏草的最佳采收期是 DA. 春天未出土时C. 秋天长成后E. 夏天孢子成熟后15. 冬虫夏草的鉴别特征是 A B. 冬天 D. 夏初子座出土,孢子未发散时16. 冬虫夏草虫体有足 8 对,其中 BA. 头部三对最明显B.中部四对最明显C. 头部四对最明显D. 中部三对最明显E. 中间两对最明显17. 冬虫夏草子座的鉴别特征是 EE. 深棕色至棕褐色,细长圆柱形,长 4〜7 cm,折断面类白色18. 质量最佳的冬虫夏草是 EA. 完整者B. 虫体完整,子座长者C. 虫体短小,子座长者,内部棕黄色D. 虫体完整,外色黄色,子座长者E. 完整,虫体丰满肥大,外色黄色,内部白色,子座短者19. 含粗蛋白、D-甘露醇、腺苷、麦角甾醇等成分的药材是 BA. 灵芝B. 冬虫夏草C. 茯苓D. 海藻E. 松萝20. 《中国药典》 2000年版一部规定,冬虫夏草的含量测定方法及测定的 成分是 CA. 分光光度法,虫草素B. 薄层扫描法,腺苷C. 高效液相色谱法,腺苷D. 气相色谱法,虫草素E. 高效液相色谱法,虫草素21. 《中国药典》 2000年版一部规定,冬虫夏草含腺苷不得少于 BA. 0.10%B.0.01% C .1.0%D. 0.11%E.0.011%22. 冬虫夏草的混淆品蛹草与冬虫夏草的主要区别点为蛹草是 EA. 虫体光滑,外表显黄白色,环纹明显,断面白色B. 虫体表面有类白色的菌膜,除去菌膜显褐色,子座单生或有分枝,表 面黑色C. 虫体较粗大,表面棕褐色,被锈褐色绒毛,子座细长D. 外表淡黄色,有明显的环节,无子座E. 子座头部椭圆形,顶端钝圆,橙黄色或橙红色;柄细长,圆柱形23. 药用部位是子实体的药材有 AA. 灵芝B.茯苓C.猪苓 A. 深棕色,细长圆柱形,有 B. 棕褐色,细长圆柱形,有 C. 黄棕色,细长圆柱形,长D. 深棕色,细长圆柱形,长 2〜3个分枝,折断面淡棕色2~4个分枝4〜7 cm,折断面淡棕色 4~7 cm,折断面淡棕色D. 松萝E. 冬虫夏草24. 下列哪项不是灵芝(赤芝)的性状特征BA. 菌盖半圆形、肾形,具环状棱线和辐射状皱纹B. 菌盖与菌柄表面紫黑色,有光泽,菌肉锈褐色C. 中间厚,边缘薄,通常向内卷D. 菌盖下表面有细小针眼状小孔E. 菌柄扁圆柱形,红褐色至紫褐色,有漆样光泽25. 茯苓的药用部位是BA. 子实体B. 菌核C. 子实体和虫体D. 藻体E. 根26. 茯苓(茯苓个)的加工方法是EA. 晒干B. 烘干C. 直接阴干D. 低温干燥E. 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 ,反复数次至显皱纹,阴干27. “茯苓皮”及“茯苓块”的加工方法是EA. 晒干B. 烘干C. 直接阴干D. 低温干燥E. 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28. 下列药材在采收加工时进行“发汗”的是BA. 冬虫夏草B. 茯苓C. 猪苓D. 灵芝E. 松萝29. 下列哪项不是茯苓个的性状特征DA. 呈类球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块状B. 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显的皱缩纹理C. 体重,质坚实,不易破碎D. 断面平坦,外层白色,内部淡棕色,显粉性E. 有的中间抱有松根(茯神)30. 下列哪项不是茯苓粉末显微鉴别特征EA. 可见无色不规则颗粒状团块或末端钝圆的分枝状团块(用水装片)B. 遇水合氯醛液团块溶化露出菌丝C. 菌丝细长,有分枝,无色或浅棕色D. 少数菌丝带棕色(外层菌丝)E. 草酸钙方晶众多,呈双锥八面体形或不规则多面体形31. 下列哪项不是茯苓的化学成分AA.茯苓次聚糖B.茯苓酸C.齿孔酸D.麦角甾醇E. B -茯苓聚糖32. 下列具有抗肿瘤的活性成分是BA. B -茯苓聚糖B.茯苓次聚糖C.麦角甾醇D. 茯苓酸E. 卵磷脂(磷脂酰胆碱)33. 取茯苓片或粉末少许,加碘化铋钾试液1 滴,所显颜色是DA. 蓝色B. 暗紫色C. 淡棕色D. 深红色E. 黄色34. 药材茯苓粉末加丙酮提取后,加醋酐-浓硫酸试剂呈阳性反应,其检查的成分是CA. 多糖类B. 粗蛋白C. 麦角甾醇D. 生物碱E. 卵磷脂35. 为不规则的厚片,大小不一。
藻、菌、地衣类中药-执业药师考试辅导《中药鉴定学》第十二章讲义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 上医学教育网做成功医学人执业药师考试辅导《中药鉴定学》第十二章讲义第十二章藻、菌、地衣类中药藻类、菌类和地衣类均为低等植物。
在形态上无根、茎、叶的分化,是单细胞或多细胞的叶状体或菌丝体,分支或不分支。
在构造上一般无组织分化,无中柱和胚胎。
第一节藻、菌、地衣类中药的鉴定一、藻类中药藻类植物含有各种不同的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生活方式为自养,绝大多数是水生的。
不同的藻类因含特殊的色素,使藻体显不同的颜色。
与药用关系密切的藻类主要在褐藻门、红藻门,少数在绿藻门。
绿藻多数生活在淡水中,极少数在海水中。
植物体蓝绿色。
药用的绿藻有石莼及孔石莼等。
红藻绝大多数生长在海水中。
植物体多数呈红色至紫色。
药用的红藻有鹧鸪菜、海入草等。
褐藻是藻类中比较高级的一大类群,绝大多数生活在海水中。
植物体常呈褐色。
贮存的养分主要是可溶性的褐藻淀粉、甘露醇和褐藻胶,细胞中常含碘。
药用的褐藻有海藻、昆布等。
二、菌类中药药用部位主要为菌类的菌核、子实体或子座与幼虫尸体的复合体,这类中药称为菌类中药。
菌类一般不含有光合作用的色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营养方式为异养。
与药用关系密切的是细菌门和真菌门。
细菌是单细胞植物,无真正的核,如氯霉素、链霉素、金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等。
真菌是有细胞核的植物。
中药药用以真菌门为主,真菌类中药以子囊菌纲和担子菌纲植物为最多。
子囊菌的主要特征是在特殊的子囊中形成子囊孢子来繁殖,如冬虫夏草、蝉花、竹黄等药用菌。
担子菌的主要特征是在特殊的担子上形成担孢子来繁殖。
药用部分主要是子实体,如马勃、灵芝等;菌核,如猪苓、茯苓、雷丸等。
菌类中药常见的名词术语有:(1)菌丝组成真菌的每一根细丝或一个分枝叫菌丝。
(2)菌丝体组成一个真菌菌体的菌丝总称菌丝体。
(5)菌核由疏丝组织和拟薄壁组织组成的坚硬团块,为抵抗外界不良环境的休眠体,当条件良好时能萌发产生子实体,如茯苓。
藻菌地衣类中药

冬虫夏草的采制
6-7月子座长出地面,孢子未发散时挖取,晒制六七成干,除去纤维状的附着 物及杂质,晒干或低温干燥。
冬虫夏草的商品规格
市售冬虫夏草规格按照每公斤的条数计算,从1800条到10000条不等,条大肥壮, 每公斤2200条以内称“虫草王”
藏产冬虫夏草 2000条 18000元/公斤 3000条 13500元/公斤 4000条 10500元/公斤 无数条 7800元/公斤
粉状发酵虫草菌
1、人工培育冬虫夏草
湖北省宜都东阳光人工培育冬虫夏草。其饲料、菌种、虫种在林芝比日神山野外生长;养虫、繁 殖菌种都在湖北宜都的现代化工厂。
26
灵芝(Ganoderma)
【来源】多孔菌科赤芝或紫芝的干燥子
另含有即3′-脱氧腺苷3′-deoxyadenosine(虫草素)
半乳甘露 聚糖
麦角甾醇
虫草酸
含量测定
按药典(2015版)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腺苷。粉末用90%甲醇加热回流提 取,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固定相,磷酸盐缓冲液(pH 6.5)-甲醇(85:15) 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60nm,外标法进行测量。本品含腺苷(C10H13N5O4)不得 少于0.01%。
▪ 菌类:
▪ 1、特点:①不含光合作用的色素,异养;
▪
②不含淀粉。
▪ 2、分类:分为细菌门、粘菌门和真菌门。
▪ 真菌:生药菌类均为真菌门。绝大多数真菌是由多细胞菌丝构成 ▪ 菌丝体分为子实体和菌核: ▪ 子实体:处于营养阶段的菌丝体,较松软. ▪ 菌核: 处于休眠状态的菌丝体,坚硬。
冬虫夏草 Cordyceps
(英)Chinese Caterpillar Fungs
冬虫夏草基源
兼备“虫”和“草”的外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
宜时可萌发产生子实体。
茯苓
猪苓
冬虫夏草 Cordyceps
性平,味甘。补肺益肾,止血化痰。
《本草纲目拾遗》: 味甘性温,益气秘精, 专补命门,功同人参。
冬虫夏草名副实,
清
变化生成一气通。
蒲 松
一物竟能兼动植, 世间物理信无穷。
龄
【来源】为麦角菌科真菌 冬虫夏草菌(
Cordyceps sinensis (Berk.) sace. 寄生 在蝙蝠蛾科昆虫 蝙蝠蛾 幼虫的干燥子座和 幼虫尸体的复合体。(虫草形成视频)
含量 测定
按药典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测定,本品含腺苷(C10H13N5O4) 不得少于0.01%。
附注
(1)虫草菌丝体的培养研究 由冬虫夏草分离的菌株培养的菌 丝体已有多种制剂投产:
江西国药厂的金水宝胶囊 杭州中美华东制药公司的百龄胶囊。
从冬虫夏草组织体分离到的菌株, 被认为是冬虫夏草菌的无性世代。科学 界公认,“只有将分离到的菌株直接接 种到蝙蝠蛾幼虫,使之长出含子囊孢子的 子座来,才是准确无误地检测该菌株是 否冬虫夏草无性阶段的最可靠方法”。
性 状
性 状
以完整、虫体丰满肥大、外色 黄亮、内部色白、子座短者为 佳。
显微
子座头部横切面:
子座周围1列子囊壳,子囊壳大半埋生于 子座内。
子囊壳内有多数线形子囊,每个子囊内 又有2~8个线形的子囊孢子。
具不育顶端(子座先端部分无子囊壳)。
【成分】 含核苷类 虫草菌素[cordycepin, 即3’-脱氧腺苷(3'-deoxyadenosine)],腺苷, 腺嘌呤,尿嘧啶。
与药用有关的藻类的主要特点:
石莼 鹧鸪菜 海带 昆布
海蒿子
海藻 Sargassum
【来源】为马尾藻科 海蒿子或羊栖菜 干
燥藻体。前者习称“大叶海藻”,后者 习称“小叶海藻”。
羊栖菜
【性状鉴别】
全体皱缩卷曲,黑褐色,被有白 霜;质柔韧,水浸后膨胀,肉质, 粘滑;气微腥,味咸。
海蒿子与羊栖菜的性状比较:
第十二章 藻菌地衣类中药
共有八个门,根据其植物形态、所含
第
色素、细胞内贮藏物、细胞壁结构及
一
其繁殖方式进行分类。
节
藻类植物体含有各种不同的色素,能
进行光合作用,为自养型生物,绝大
藻
多数是水生的。植物体大小不一,有 的极小,而有的长达100m以上。供药
类
用的藻类共有30余种,少数在绿藻门,
多数在红藻门和褐藻门。
成 分
糖醇类:D-甘露醇(即虫草酸);
甾醇类 麦角甾醇等;
虫草多糖
粗蛋白25~30%,氨基酸(20多种),
脂肪(约8.45%),维生素(B12 、
成
B1、B2、C),多种微量元素等。 虫草酸和虫草菌素是虫草的主要活性
分
物质。
现代研究
现代医药生物研究发现冬虫夏草主要含有生物 活性成份:虫草多糖、虫草酸、虫草素、超氧 化物岐化酶。
面或内部通常发育子
实体。
高等真菌在生殖时
期形成的具有一定
子
形状和结构能够产
生有性孢子的菌丝
实
体。是由营养菌丝
体
和生殖菌丝组成的 真菌特殊结构。
马勃
由疏丝组织和拟薄壁细胞组成的坚
硬团块,为抵抗外界不良环境的休
眠体。菌核的外壳为坚实的皮壳。
菌
菌核既是真菌的休眠器官,又是贮 藏器官,还是繁殖材料,当条件适
干。
虫草王 挑选大条。
性 状
虫体形如蚕,外表土黄至黄棕色,环纹明 显,近头部环纹较细,共有20~30条环纹; 全身有足8对,近头部3对,中部4对,近尾 部1对,以中部4对最明显。头部黄红色, 尾如蚕尾。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 白色略发黄,虫体触之松软。
子座深棕色至棕褐色,细长圆柱形,长4 -8cm,表面有细小纵向皱纹,顶部稍膨 大.。头部上端有一段较光滑的不孕端,质 柔韧,折断面纤维状,黄白色.气微腥,味微苦。
来 源
产地
主产于四川坝藏族自治州、甘孜自 治州,青海玉树自治州、果洛自治州, 西藏林芝 、昌都、那曲,云南迪庆,怒 江州,甘肃等省区。
冬虫夏草生长在海拔3000 ~ 4500m 的高山草甸区。
这些地区气温低寒, 昼夜温差大;但 日照充分, 紫外线强烈。虽气候条件恶 劣但适合虫草的生存和繁衍。
采收
羊栖菜
海蒿子
成分:含藻胶酸,粗蛋白,甘露醇,钾,碘。 又含马尾藻多糖,其组成中含 D-半乳糖、 D-首露糖、D-木糖、L-岩藻糖、D-葡萄糖醛 酸和多肽。
功效:性寒,味苦、咸。软坚散结,消痰,利水
。
附注:商品中常混有少量闽粤马尾藻(瓦氏马尾
藻)sargassum vachellianum Grev.。藻体高 90cm,固着器圆盘状,枝纤细,无刺,无沟, 叶长披针形,具疏齿,气囊球形。产于福建、 广东,在当地作为中药海藻的代用品。
夏初子座出土,孢子未发散时采挖。
雪山采虫草 脚踩污泥淖 谁知罐中药 粒粒皆难找
冬虫夏草生态环境
冬虫夏草子座长出地面
冬虫夏草子座长出地面
毛货, 采后洗净,晒至6~7成干,
除去似纤维状的附着物及杂质,晒
商
干或低温干燥。
把虫草 毛货晒至全干,用黄酒喷
品
软,用红线扎成小把,每把7~8 根,
再扎成大把, 每把4~6两,炭火烘
无光合作用的色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属异养型生物。菌类有细胞壁,因此它属
于植物,但又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为异养型,
似乎又属于动物,因而具有两重性的特点,
第
故目前有人把细菌单列为真菌界。在我们 中药学中,归属于植物,与药物密切相关
二
的是细菌门和真菌门。两者特点比较如下:
节
菌 类
药用真菌常用的名词术语:
(1)虫草多糖:是国际公认的免疫调节剂,抑 制对器官移植等的排斥反应;对重要器官的保 护作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2)虫 草 酸:能软化血管、扩张细小血管, 改善微循环,降血压,降血脂,减少脑血栓的 产生;
(3)虫 草 素:抑菌、抗癌、抗肿瘤,调节内 分泌功能,促进糖皮质激素和性激素分泌;
(4)超氧化物岐化酶:具有显著的抗辐射、抗 氧化、抗疲劳、抗衰老、健脑益智、增强记忆 力的作用。
1、菌丝:组成真菌的每一根细丝或每一个 分枝。
2、菌丝体:由真菌菌丝交织而成的群体, 菌丝体多呈须状,是药用真菌的营养器官。
3、菌丝组织体:当环境挑拣不良或繁殖时 菌丝互相密结,菌丝体变态成菌丝组织体。
常见的有:根状菌索;子座;子实体;菌核。
容纳子实体的菌丝褥
子
座。为营养体阶段到
座
繁殖阶段的过渡类型。 子座形成以后,其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