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油茶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

油茶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油茶是我国南方地区常见的一种作物,也是重要的农产品之一。
油茶在生长过程中常常受到病虫害的侵害,导致产量减少,质量下降。
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对于油茶的生长和产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油茶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和相应的防治技术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1. 病害(1) 炼茶红藓病:是油茶上常见的一种真菌性病害。
主要在高温多雨的季节发生,易使叶片变黄枯萎。
(2) 油茶碱蓠霉病:是影响油茶钻头孢子萌发和生长的一种主要真菌性病害。
(3) 油茶炭疽病:炭疽病在油茶上也是一种重要的病害。
常见的症状为叶片出现大小不等的圆形黑褐色病斑。
2. 虫害(1) 油茶食叶昆虫:主要有油茶叶螟、茶青虫、油茶黄毛虫等昆虫,它们主要以油茶叶片、嫩芽和嫩叶为食。
(2) 油茶茎蛀蛾:油茶茎蛀蛾是油茶的主要蛀干害虫,幼虫进入茎内蛀食,严重危害枝条和花芽。
二、油茶病虫害的防治技术1. 病害防治技术(1) 合理施肥:油茶适宜的营养成分含量对防治病害至关重要。
(2) 喷洒药剂:病害发生初期,可使用有效的杀菌剂进行防治。
(3) 清除病害源:及时清除枯萎叶片和感染的枝条,减少病害的传播。
2. 虫害防治技术(1) 生物防治:可利用天敌昆虫进行油茶害虫的生物防治。
(2) 农药防治:施用低毒、高效的农药对于油茶害虫的防治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3) 粘虫板:在油茶园地里设置粘虫板,可以诱捕和监测油茶害虫。
总结:油茶作为重要的农产品,常常受到病虫害的侵害,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
采取适当的防治技术,预防和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对于油茶的生长和产量至关重要。
希望油茶种植者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保障油茶的生长和产量,提高经济效益。
油茶主要病害及其综合防治建议

油茶主要病害及其综合防治建议油茶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但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害的侵袭。
病害的发生不仅会对油茶的产量和品质造成影响,还会增加农民的生产成本。
科学有效地防治油茶病害对提高油茶产量和质量、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就油茶主要病害及其综合防治建议进行详细介绍。
一、油茶主要病害1. 炭疽病炭疽病是油茶的一种常见病害,主要危害茶树的嫩叶和嫩梢。
病害发生后,叶片上会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黑色或暗褐色斑点,叶片逐渐枯黄并脱落,导致严重的叶片减少,影响光合作用,进而影响茶叶的产量和质量。
二、综合防治建议1. 合理施肥科学合理的施肥可以增强油茶的抗病能力,提高免疫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施肥要根据土壤情况和油茶生长的需要,合理选用有机肥、磷肥、钾肥等,做到施肥适量、精准施肥。
2. 剪除病梢对于发生病害的油茶,及时剪除病梢,防止病害的扩散和传播。
剪除病梢后要及时清理和焚烧,杜绝病害的传播源。
3. 合理灌溉油茶在生长过程中需要适量的水分,但过量的灌溉会导致根部缺氧,影响植株的健康,易引发病害。
要根据油茶的生长需要和土壤湿度,合理控制灌溉水量,避免土壤过湿。
4. 病害防治定期对油茶进行病害防治,可选用生物农药、有机农药等绿色无公害的防治方法。
对于大面积发生病害的油茶园,可以进行喷药防治,及时消灭病原菌,减少病害的危害和扩散。
5. 合理耕作合理的耕作可以增加油茶园地的通风透光性,有利于病害的防治。
及时修剪茶树,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减少水汽积聚,避免病害的发生。
6.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病性强的油茶品种进行种植,可以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
选用适应当地环境条件的抗病品种,提高油茶的抗病能力,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7. 加强管理加强对油茶园的管理,定期清理杂草,消除病源,保持园地的卫生,减少病害的发生。
加强对油茶的观察和监测,及时发现病害,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减少病害的危害程度。
通过综合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油茶病害的发生,提高油茶的抗病能力,保障油茶的产量和质量。
油茶主要病害及其综合防治建议

油茶主要病害及其综合防治建议油茶是一种重要的油料作物,由于其种植面积广泛,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会受到多种病害的侵袭,导致产量严重下降。
因此,本文将介绍油茶主要病害及其综合防治建议。
一、火麻叶螨病火麻叶螨是油茶经济害虫之一,长约0.2毫米,体呈椭圆形,多为橙红色。
在干燥的环境中,幼虫和蛹可以在4-5天内完成生命史。
叶片上有很多小黄点,稍大后则变成小黑点,如果不及时治疗,叶片会出现黑色坏死点,导致病叶脱落,严重降低油茶产量。
综合防治建议:1.正确选用杀虫剂进行喷雾。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具有持效期、效果明显、副作用小的杀虫剂。
2.加强油茶园的生态建设,建立天敌以控制火麻叶螨的繁殖。
3.及时清除落叶等垃圾,减少虫害繁殖的场所。
二、茶树蛾病茶树蛾是油茶的六个主要害虫之一,以成虫和幼虫对油茶树害不同。
成虫是常见的灰色蛾,似小蝴蝶。
幼虫吃油茶的嫩芽、叶片及枝条等,尤以嫩芽为害。
综合防治建议: 1.及时采取剪枝、清园、灯诱捕等综合防控技术,避免虫害爆发。
2.及时选择防范标志性杀虫剂进行处理,薯蓣素、氟氯氰菊酯等是油茶防治茶树蛾的有效药剂。
3.养好生态,保持油茶环境的平衡,避免荒芜、污染。
三、白粉病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病害,叶片上有白色粉末状,且常常附着在叶片的背面。
这种病害会导致油茶叶片变黄、枯萎、脱落。
综合防治建议: 1.定期对油茶进行防虫消毒,控制病虫害的传播。
2.及时观察发现油茶白粉病,进行甲乙种药物的防治。
3.及时清理落叶、树枝等杂物,保持油茶环境的清洁。
四、锈病锈病是一种由真菌引发的病害,会在油茶叶片的表面形成红色霉斑。
如果不及时治疗,叶片将枯萎、变薄。
综合防治建议:1.定期喷洒有效的杀菌剂来遏制锈病的蔓延和繁殖。
2.及时采取多种新技术,如农业防锈素、甲基硫代硫芥等化学药物喷洒。
3.保持油茶庭院的整洁,减少病害的传播。
总之,油茶主要的病虫害需要及时科学预防,以提高产量,维护农业生产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油茶主要病害及其综合防治建议

油茶主要病害及其综合防治建议
油茶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在种植过程中可能会受到病害的侵袭。
下面将介绍油茶主要的病害以及综合防治建议。
1. 焦枯病:主要发生在幼苗和嫩枝上,病叶逐渐枯萎、干枯,严重的话可能导致幼苗或枝条死亡。
防治建议:及早移栽,避免温度和湿度过高;保持适当的疏伐和通风,提高光照;使用对焦枯病有防治效果的药剂进行喷洒;及时清除枯死的叶片和枝条。
2. 灰斑病:主要侵袭茶树的嫩叶和嫩枝,留下灰色的小斑点,严重的话可能导致叶片黄化、落叶。
防治建议:提前修剪和疏伐,提高光照和通风条件;喷洒铜剂或其他防治药剂进行治疗;合理施肥,增强抗病能力。
4. 茶鳞蚧:这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它吸食油茶的茶汁,导致叶片黄化、叶缘卷曲,严重的话可能导致树体衰弱。
防治建议:及时清除已感染的叶片和枝条;使用残杀虫剂进行喷洒;增加天敌的数量,如寄生性蜂类。
综合防治建议:
1. 种植选择抗病抗虫品种,提高油茶的抗病能力。
2. 在种植过程中加强田间管理,及时疏伐和清除枯死的叶片和枝条,保持良好的通风和光照条件。
3. 严格控制施肥和灌溉,避免茶园土壤过湿,以减少病菌和虫害的滋生。
4. 加强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定期巡视茶园,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5. 使用防治药剂时要注意按照使用说明进行使用,避免过量使用或者频繁使用,以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6. 加强病虫害信息的收集和交流,及时了解病虫害的防治经验和技术,做好茶园的病虫害预警和防范工作。
油茶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种子
1、加强油茶林管理。2、5月下旬至6月下旬,人工捕杀成虫。3、油茶果采收后,水泥晒场晾晒时杀灭虫。4、用3%噻虫啉微胶囊剂500倍~800倍液在成虫期喷2次。5、9月~10月,幼虫下地后施用绿僵菌颗粒剂,1亿孢子~2亿孢子/克,每亩2.5 kg。
油茶金龟子Popilliaspp.
根颈部树皮和叶部
1、6月初至7月底,成虫期利用黑光灯诱杀。2、加强管理,使用腐熟的有机肥,中耕除草,捕杀幼虫。3、施用金龟子绿僵菌颗粒剂杀灭土壤中的幼虫。4、如成虫大爆发,喷施3%噻虫啉微胶囊剂1 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2 000倍~3 000倍液毒杀成虫。
油茶织蛾Casmara patronaMeyrick
枝干
1、加强林地管理,杀灭幼虫。7月~9月剪除虫害枝,集中烧毁。及时疏伐与修剪过密油茶林,保证林内通风透光。2、诱杀成虫。成虫发生期,尤其是羽化盛期,在林间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3、化学防治。于初孵幼虫期和幼虫潜居卷叶危害期,用20%氰戊菊酯乳油2 000倍~3 000倍液喷雾。
黑跗眼天牛Chrenoma atritarsis (Pic.)
枝干
1、加强抚育管理,剪枝杀灭幼虫。抚育油茶林同时,将被害枝条齐环痕处剪去置于笼中,待天敌飞出后烧毁。2、人工捕捉成虫。4月~5月份成虫活动盛发期,在早晨进行人工捕杀。3、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黄翅黑兜姬蜂Dolichomitus mclanomcrus tinctipcnnis等幼虫期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4、化学防治。用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原液浸涂产卵痕和早期为害槽,或在虫枝节结下部涂刷一圈,杀灭幼虫。
油茶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油茶主要病害及其综合防治建议

油茶主要病害及其综合防治建议油茶是我国传统的特色经济作物,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
油茶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害的侵袭,影响油茶的产量和质量。
掌握油茶主要病害及其综合防治建议,对于提高油茶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来了解一下油茶的主要病害有哪些。
一、油茶枯萎病油茶枯萎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主要症状是叶片出现大片褐色斑块,逐渐干枯脱落,枝条枯死。
这种病害严重影响了油茶的生长和产量。
三、油茶炭疽病油茶炭疽病是由炭疽菌引起的,主要症状是叶片、嫩枝和果实上出现大片圆形或不规则的黑色病斑,严重时会导致叶片凋萎、果实腐烂。
四、油茶红蜘蛛油茶红蜘蛛是油茶栽培中的一种常见害虫,主要危害新梢和叶片,使植株生长迟缓,甚至导致死亡。
五、油茶食叶蛾油茶食叶蛾是油茶的一种主要害虫,幼虫主要以新梢和叶片为食,造成叶片大面积损害,严重影响油茶的生长和产量。
针对上述油茶主要病害,我们可以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以保障油茶的生长和产量。
一、培育抗病品种选育抗病品种是预防油茶病害的重要途径。
通过育种,培育出抗油茶枯萎病、油茶锈病、油茶炭疽病等病害的品种,提高油茶植株的自身抗病能力,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二、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预防油茶病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油茶生长需要充足的营养物质,因此合理施肥可以增强油茶植株的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三、加强管理加强油茶的田间管理是预防病害的关键。
包括及时修剪、排水通风、留枝合理、保持树形美观等措施,可以使油茶植株保持健康生长状态,降低病害的发生。
四、科学喷药科学喷药是控制油茶害虫和病害的一种重要手段。
选择合适的农药,按照适当的浓度和频次进行喷洒,可以有效防治油茶病害,减轻病害带来的损失。
五、提高生产管理水平提高油茶生产管理水平,包括科学施肥、合理用药、定期病虫害调查和监测等措施,可以帮助生产者及时发现病害和害虫,并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降低病害危害。
针对油茶主要病害的综合防治,我们既要注重预防,又要科学施药,加强管理,以确保油茶的健康生长和高产高质。
油茶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

油茶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
油茶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林木,具有很高的药用和食用价值。
但是,油茶也容易受到各
种病虫害的侵害,导致产量下降和质量降低。
因此,加强油茶病虫害的防治是非常必要
的。
一、主要病害
1.根腐病
根腐病是由多种真菌引起的病害。
主要特点是根部腐烂、枯死及萎缩,树冠发黄、枯
萎等。
该病害多发生在盆栽及幼树生长阶段。
预防方式:使用健康的种苗、施用适量化肥、保持排水和透气性等。
2.叶斑病
叶斑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
主要特点是叶片出现黄褐色圆形斑点,以及叶片萎缩、
枯死等。
该病害多发生在潮湿环境和高温环境下。
预防方式:及时采摘、剪除叶片,保持
排水、透气能力,防止过度摘叶等。
3.软腐病
软腐病也是由细菌引起的病害。
主要特点是树体软化、发热、散发恶臭等。
该病害多
发生在潮湿环境、过度浇水、过度施肥等情况下。
预防方式:保持通风、透气和排水能力,及时移栽病株,避免过度打药等。
1.茶小叶蜂
茶小叶蜂是一种害虫,危害油茶生长。
主要特点是虫卵在叶背面形成,幼虫咬食油茶
嫩叶而导致萎缩、黄化等。
该虫害多发生在夏季和秋季。
预防方式:使用防虫网、增加益
虫等。
2.梧桐蚕
3.红象
总之,加强油茶病虫害的防治是非常必要的。
可以通过使用健康的种苗、施用适量化肥、保持排水和透气性、及时剪除叶片、增加益虫等方法进行预防和控制。
同时,要密切
关注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油茶主要病害及其综合防治建议

油茶主要病害及其综合防治建议油茶是我国南方地区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也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饮品。
由于油茶栽培环境特殊,种植技术不够标准化,种植规模不够严格,病虫害防治措施不够全面,导致油茶的病害防治工作面临一定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发展油茶产业,需要对油茶主要病害及其综合防治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目前,油茶主要病害包括褐根病、褐斑病、褐疮病、立枯病、炭疽病、白粉病等;主要害虫有茶青黑星病、茶红蜘蛛、油茶茶小圆蚧、油茶蚧、栗蚧等。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主要病害和害虫,并提出相应的综合防治建议。
一、褐根病褐根病是油茶的一种重要根病害,主要发生在春、夏季节。
病原菌以腐生委内瑞拉菌为主,引起油茶的根系腐烂、枝条凋枯,严重影响油茶的正常生长和产量。
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加强田间排水,使用优质种苗,增施有机肥,适时进行根部追肥、喷灌等。
二、褐斑病褐斑病是油茶的一种重要病害,主要危害油茶的幼叶和嫩梢。
病原菌为褐斑病菌,主要通过伤口或气孔侵入油茶叶片,引起叶片褐斑、瘄黄、凋蔫等症状,严重影响油茶的观赏效果和经济效益。
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加强间作栽培、合理施肥、定期喷施药剂等。
四、立枯病立枯病是油茶的一种严重内生病害,主要发生在树冠下部,引起树干横切面形成明显的褐色病斑,使茎皮翘起呈立枯现象。
病原菌为立枯病菌,通过伤口侵入引起立枯病的发生。
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及时用干净锋利的工具清理病部,喷洒杀菌剂,合理施肥等。
五、炭疽病炭疽病是油茶的一种重要病害,主要发生在果实上。
病原菌为炭疽病菌,通过果实伤口侵入油茶果实,引起果实褐斑、腐烂、变质等现象。
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加强清园除草、定期喷施农药、采取果实早采、早销等措施。
七、茶青黑星病茶青黑星病是油茶的一种常见害虫,主要危害油茶的叶片、嫩梢等部位。
主要以挖取叶肉汁液为食,使叶片变黄、枯萎、严重影响油茶的正常生长和产量。
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定期喷施杀虫剂、加强间作栽培、保持农田生态平衡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茶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摘要对油茶炭疽病、油茶软腐病、油茶煤污病和油茶白绢病4种主要病害的症状特点、影响发病的因素及其防治方法进行总结,以为油茶的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油茶病害;症状;防治油茶(Camellia oleifera)是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大力发展油茶生产,对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发展林业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以及缓解我国耕地压力,减少对食用油进口的依赖,维护粮油安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油茶是一种抗逆性较强的树种,其树干光滑、叶片革质、具有较强的耐火性,对多数虫害和鼠害也具有抗性;油茶树体不高,具有抗风能力;油茶对立地条件要求不严,耐干旱、贫瘠[1]。
因此,油茶的火灾、旱灾、虫害和鼠害极为少见,而病害危害十分严重。
油茶病害往往造成油茶落果、叶片脱落、根系腐烂等,影响油茶的产量和生长。
因此,油茶病害是制约当前油茶稳产、高产的主要因素,如果病害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油茶产量就难以得到保证。
1 油茶病害的危害现状油茶的主要病害有油茶煤污病、油茶炭疽病、油茶白绢病、油茶软腐病、油茶叶肿病、油茶疮痂病、油茶毛毡病、油茶半边疯、油茶根癌等。
油茶病害较为普遍,可造成大量花蕾、果实、叶片的脱落和干枯,甚至全株枯死,严重影响其产量和品质。
据调查,我国常见油茶病害有20种,黄山市约有10种,而歙县特种经济林场以炭疽病、软腐病、煤污病和白绢病发生较普遍而严重。
2 油茶主要病害我国各地油茶产量差异很大,有的油茶林产量高达1 350 kg/hm2,而多数油茶林不足75 kg/hm2,少数甚至颗粒无收。
导致油茶低产的原因很多,据歙县特种经济林场现状调查分析,影响油茶产量的主要因素有品种不良、立地条件差、经营管理粗放和病虫害危害4个方面。
在相同的林分条件下,病害往往是影响油茶产量的最主要因素。
以下是歙县特种经济林场4种油茶主要病害的发生情况和防治的要点内容。
2.1 油茶炭疽病油茶炭疽病(Glomerella cingulata)是油茶的主要病害。
在长江流域以南各省的大面积油茶栽培区,以及河南、陕西南部地区发生普遍。
病害发生后,引起严重落果、落蕾、枝梢枯死,甚至整株衰亡[2]。
各地油茶常年因该病减产10%~30%,重病区可达50%,甚至100%。
炭疽病是影响油茶产量的最主要因素。
2.1.1 症状特点。
果实、枝梢、叶片均可发病。
果实上出现黑褐色或棕褐色圆斑典型病斑。
发病初期果面上出现红褐色小点,后扩大,变为褐色至黑褐色,后期的病斑上轮生小黑点,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
雨后露水浸润和湿度大时,产生粉红色颗粒状、黏质的分生孢子堆。
单果可有1~10个病斑,病斑扩展后可联合。
嫩叶病斑多发生在叶尖、叶缘,半圆形或不规则形,黑褐色,常有不规则轮状细皱纹,边缘紫红色。
老叶病斑下陷,褐色,有时黑褐色,亦常有不规则、较稀轮纹,病斑边缘紫红色。
该病与温度关系密切,最适温度25~28 ℃,温度增加,病害加速蔓延和发展,一般4—5月开始发病,7—8月蔓延,并发生落果,9月为落果高峰,一直持续至10月后才逐渐稳定。
2.1.2 影响发病的因素。
林内湿度大的中等密度林内,如连季套种高杆作物,有利于病害发展。
2.1.3 防治方法。
具体如下:①在普通油茶林,尤其重病区,选择抗病高产单株,就地繁育,及时推广。
②禁止从重病区调种,种子在果壳储藏或播种前,用0.2%退菌特可湿性粉剂拌种处理。
③冬季至早春前,剪除病枝与带有病蕾、病幼果的小枝至病部以下5 cm处;摘除病叶、病果。
刮治大枝和干部病斑。
刮口和工具经0.1%升汞水或75%酒精消毒,伤口涂敷波尔多液保护。
④结合抚育,抹除枝干上不定芽,剪除不定芽萌发梢。
⑤根据当地可能条件,喷药保护。
选用药物有1∶1∶100波尔多液加1%~2%茶枯水,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
2.2 油茶软腐病油茶软腐病(Agaricodochium camelliae)又名油茶落叶病,我国各油茶产区都有发生,是油茶的主要病害之一。
2.2.1 症状特点。
危害油茶地上部分各幼嫩部位,以叶片受害最重。
病害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也可在叶片任何部位发生。
病斑初呈半圆形或圆形,水渍状,在阴雨潮湿时,迅速扩展为黄色或黄褐色不规则的大斑。
病斑边缘不明显,叶肉腐烂,仅剩表皮,2~3 d内病叶即可脱落。
后期病斑上散生土黄色粒状物,在放大镜下呈白色钮扣状,是此病的明显特征。
芽或嫩叶感病后,即可枯黄腐烂而死。
果实发病后造成大量裂果和落果。
干旱高温时,病斑开裂,裂口不齐,有纵裂、横裂或纵横开裂,后脱落。
果实自发病到脱落,经2~4周,一般自7月开始落果,直至采收时仍有脱落。
叶片在3月发病,4—5月阴雨天气蔓延较快,6—8月为发病高峰,引起落叶、落果,严重时叶、果全部脱落,10月以后逐渐停止。
2.2.2 影响发病的因素。
油茶软腐病的流行与温湿度,立地条件、茶林的密度和郁闭度有密切关系。
茶林密度和郁闭度大的林区容易发病,山凹、阴坡或排水不良以及抚育管理粗放的油茶林或苗圃容易发病。
2.2.3 防治方法。
具体如下:①营林措施。
密度过大的油茶林要及时整枝修剪或疏伐,使林内通风透光良好。
冬季清除病叶、病果,消灭越冬病原。
苗圃地要选择排水良好的地方,并加强管理。
②化学防治。
发病时喷洒1∶1∶120波尔多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对水400~600倍液。
2.3 油茶煤污病油茶煤污病(Neocapnodium sp.)又称煤病或烟煤病,在我国各油茶产区都有分布。
茶林受害轻的影响油茶树生长,并造成落花落果,降低茶籽的产量和品质,重的枝枯叶落,终至全林枯死。
2.3.1 症状特点。
受害油茶树枝叶上产生黑色煤尘状菌苔。
叶上菌苔最初常在叶片正面沿主脉产生,然后逐步扩及全叶以至叶的背面,并且逐渐增厚,厚度可达0.5 mm。
菌苔表面粗糙,或呈绒毯状。
在病菌分生孢子器盛发阶段,可见密生的鬃毛状突起物,高可达1 mm。
在缺乏营养或环境不适的条件下,菌苔收缩干裂,可自叶面剥离。
小枝上菌苔形态相同。
有的煤污病的菌苔,初在叶正面呈黑色圆形霉点,后扩展成不规则形,或互相汇合覆盖整个叶面。
病害每年3月上旬至6月下旬,9月下旬至11月下旬为2次发病盛期。
2.3.2 影响发病的因素。
煤炱菌是植物枝叶表面的腐生物,由于阻碍植物的光合作用而使植物受害。
主要以蚧类、蚜虫、粉虱等刺吸式口器的害虫的分泌物为营养来源,有时也可利用植物本身的分泌物。
因此,在这些害虫为害的林分中,常同时发生煤污病。
2.3.3 防治方法。
具体如下:①加强油茶林的抚育管理。
清除杂草灌木,修剪过密枝和病虫枝,使林内通风透光,促使林木生长健壮,提高自身抗病虫能力。
②化学防治。
防病必须先防虫,没有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危害,病害自然消退。
在蚧虫、蚜虫孵化盛期至2龄前喷药。
可用50%马拉松、乐果1 000倍液、10%吡虫啉乳油800倍液、25%亚胺硫磷2 000倍液等喷雾防治。
施用农药应注意保护天敌,在蚧虫密度不是很高的林分中不宜滥用[3]。
③生物防治。
黑缘红瓢虫是蚧虫的主要天敌,可在瓢虫密度高的林分中收集,携至发生蚧虫和煤污病的林分中释放。
2.4 油茶白绢病油茶白绢病(Sc1erotium rolfsii)又称菌核性根腐病,主要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我国南方各省的油茶产区较普遍,苗木受害严重。
有些地方的苗圃,油茶发病率可高达50%以上,引起苗木大量死亡。
2.4.1 症状特点。
病害多发生于接近地表的苗木茎基部或根颈部,初期皮层出现暗褐色斑点,随后扩大呈块状腐烂病斑,不久即在表面产生白色绢丝状菌丝体,天气潮湿时,可蔓延至地面,并沿土表伸展。
最后在病株根茎部及附近的浅土中,出现油茶籽状小菌核,初呈白色,后变淡红色、黄褐色,终至茶褐色。
苗木被害后,水分和养分输送受阻,以致生长不良,叶片逐渐变黄凋萎,最后全株直立枯死。
病苗容易拔起,其根部皮层腐烂,表面有白色绢状菌丝层及小菌核产生。
2.4.2 影响发病的因素。
该病菌发育最适温度约为30 ℃,在pH值为6左右时,最适于繁殖。
光线能促进产生菌核,最有效的波长是在蓝光及接近紫外线的区域。
通常在湿度较大、黏重板结、贫瘠的土壤发病率高。
2.4.3 防治方法。
具体如下:①整地时深翻土壤,将病株残体及其表面的菌核埋入土中,可使病菌死亡。
播种前用75%五氯硝基苯粉或80%敌菌丹粉15 kg/hm2,加细土225 kg/hm2,撒在播种沟内,或结合整地翻人土壤进行消毒。
②发病初期,用1%硫酸铜液浇灌苗根,防止病害继续蔓延,或用10 mg/kg萎锈灵或25 mg/kg氧化萎锈灵抑制病菌生长。
于发病圃地施生石灰750 kg/hm2,可减轻下一年的病害[4]。
③对发病严重的圃地,可与玉米、小麦等不易受侵害的禾本科作物进行轮作。
轮作年限应在4年以上。
3 参考文献[1] 庄瑞林.中国油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8.[2] 程朋,束庆龙.现代林业理论与应用[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3] 黄敦元.油茶病虫害防治[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4] 束庆龙,张良富.中国油茶栽培与病虫害防治[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