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渗砂岩油藏渗流机理及提高采收率方法推荐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合集下载

低渗油藏渗流机理

低渗油藏渗流机理

低渗油藏渗流机理毛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湖北武汉(430074)Email:***********************摘要:低渗油藏孔隙细小,渗流不符合达西定律,流体在其中流动存在启动压力。

低渗透油气藏渗流规律有着不同于中高渗油气藏渗流规律的特殊性,二者在油田开发效果上存在的差异正是这种渗流规律的特殊性引起的。

因此,必须加快特低渗油气藏渗流机理研究,为低渗油气藏稳产增产奠定基础。

本文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对低渗透油藏的渗流规律做综合性的论述。

关键词:非达西流启动压力介质变形渗流规律前言油藏工程和渗流力学研究中一直以达西定律为主要基础。

达西定律的假设条件为:流体为牛顿流体,液流为层流状态,流体与孔隙介质不起反应。

低渗透油层的许多特点和现象与达西定律所假设的条件相差很大,受固体表面影响边界层在孔隙中所占的比例很大。

因此,达西定律不适用于描述低渗透油藏的渗流规律。

早在20世纪50-60年代,国外就有非达西渗流的提法。

我国西安石油学院阎庆来等人最先用地层水和原油通过天然岩心进行渗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渗透率较低时,无论是水,还是原油都有较为明显的启动压力梯度显示,即产生非达西渗流现象。

低渗透油藏由于渗透率低,孔隙结构复杂,渗流环境复杂,因而其油、水渗流特点、规律要比中高渗透储层复杂得多。

油田开发实践表明:与中高渗油田相比,低渗透油田在开发效果上存在很大差异:(1)绝大部分低渗油藏天然能量不足,产量下降快,注水井吸水能力差;(2)注水压力高,而采油(气)井难以见到注水效果;(3)见水后含水上升快,采液指数和采油(气)指数急剧下降;(4)油田最终采收率低等特征。

其原因在于低渗透油气藏渗流规律有着不同于中高渗油气藏渗流规律的特殊性,二者在油田开发效果上存在的差异正是这种渗流规律的特殊性引起的。

因此,必须加快特低渗油气藏渗流机理研究,为低渗油气藏稳产增产奠定基础。

正文1.低渗透油藏相对渗透率规律研究现状目前求取两相渗流相对渗透率的方法,主要有稳定法和不稳定法两种,对于稳定法,因为测试时间长、受限于实验仪器设备的精密度还未被大部分学者所采纳。

低渗油藏渗流机理研究

低渗油藏渗流机理研究

低渗油藏渗流机理研究王林明(胜利油田孤东采油厂新滩试采矿,山东东营257000)摘要:根据低渗透油田和中高渗透油田的不同,本文对低渗透油田的启动压力和渗流规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建立低渗透油田两相启动压力曲线的方法,并对两相启动压力,水驱油特征的影响,油水两相渗流规律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进行了非稳态流动实验,计算了相对渗透率曲线,分析了其特征,讨论了非达西渗流对相对渗透率特征的影响。

结果表明:油水、油气各相的启动压力梯度与驱替相的饱和度间均呈指数变化规律,气驱、水驱后期指数变化规律遭到破坏;在低渗油层中,油井见水后,产油量会迅速下降,水驱低渗油藏采收率较低;考虑非达西流后,计算的油相相对渗透率增大,水相相对渗透率减小,等渗点右移;在相同的含水饱和度下,非达西流使产水率增大,并得到了非达西渗流油水两相渗流数学模型,相对渗透率的计算公式,并进行了非稳态试验,对低渗油田的开发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启动压力;压力梯度;渗透率;驱替中图分类号:TE3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083(2009)03-0049-03一、引言同中高渗透率油层相比,低渗透油层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低渗透油层一般连续性差、采收率与井网密度关系特别密切;低渗透油层存在“启动生产压差现象”,渗流阻力和压力消耗特别大;低渗透油层见水后,采液和采油指数急剧下降,对油田稳产造成急剧影响;低渗透油田一般裂缝都较发育,注入水沿裂缝窜进十分严重。

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低渗透率油藏,本文将从启动压力与渗流规律着手,对影响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二、低渗透砂岩油藏启动压力研究1.低渗砂岩油藏启动压力梯度研究(1)测定方法及原理室内实验测定低渗透砂岩单相渗流启动压力梯度大都是测定不同驱替压差流体通过低渗透砂岩岩心的渗流速度,求得流量与压力梯度的关系,描述流体在岩心中的渗流过程再用数学的方法获得压力梯度,又称作“压差-流量法”。

低渗透油藏水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

低渗透油藏水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

低渗透油藏水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水驱开发是低渗透油藏开发的主体技术。

但随着低渗透油藏开发程度不断加深,开发矛盾日益突出,如何不断改善开发效果、进一步提高水驱采收率将成为低渗透油藏产量稳定的关键。

本文针对低渗透油藏采用注水开采技术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总结归纳了一系列低渗透油藏水驱提高采收率的相关技术,对提高低渗油藏开发水平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标签:低渗油藏;水驱开发;采收率中国低渗透油藏经过长期的不懈探索和实践,在开发理论和开发技术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随着低渗透油藏开发阶段的不断深入、开发对象和储层改造的日益复杂,将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

水驱开发是低渗透油藏开发的主体技术,提高水驱采收率是改善低渗油田开发效果,有效动用低渗储量,对油田持续稳产、效益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井网优化及加密调整技术2000年以后投入开发的特低渗透油藏,结合整体开发压裂,优化并采用了非常规的菱形和矩形井网。

这种井网的优点是井排距灵活可变,适应不同开发物性、不同裂缝发育程度的低渗透油藏。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方向性水淹速度,提高侧向井见效程度及平均水驱均匀化程度。

缺点便是与基质物性匹配难度大,调整余地小,对于天然裂缝多向发育的油藏风险较大。

动态缝的延伸、沟通是低渗透油藏方向性见效、水窜的主要原因,天然裂缝方向和人工裂缝方向及相互影响决定了水窜、水淹方向。

裂缝侧向基质的有效驱替范围,主要取决于基质物性,是确定合理排距或注采井距的主要依据。

类块状油藏井网对河道砂体的控制和多层油藏井网对非主力层的控制是提高水驱动用的关键。

单砂体注采井网的合理性和完善程度是提高水驱波及的主要因素。

注采井网与砂体分布形态的合理配置,尽量避免沿河道方向注采,造成基质水驱沿主河道高渗条带突破。

井网与缝网的合理匹配是改善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关键,针对不同类型油藏、不同井型、不同改造方式,优化并确定合理注采井网系统。

2 层系优化重组技术层间及层内非均质造成动用程度、水驱状况差异较大,层系优化重组技术,可以提高采油速度、水驱波及体积和采收率。

低渗透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论文]

低渗透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论文]

低渗透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摘要】石油开采时石油行业的一个重要环节。

面临石油能源需求日益增加的现状,有效开发低渗透油藏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在我国,低渗透油藏地质情况复杂,其开采技术也相差甚大。

本文通过分析低渗透油藏的地质特征,论述了有效开发低渗透油田的主要技术措施,介绍和分析了井网优化对油田开发效果的影响。

【关键词】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周期注水井网调整1 低渗透油田地质特征及开采规律低渗透油田地质特征如下:(1)油藏类型较单一。

我国低渗透油田主要是岩性油藏和构造岩性油藏,一般为弹性驱动油藏,弹性能量的大小依各油藏的地质特征和饱和程度的高低有所不同。

(2)储层物性差。

低渗透油田储层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根据低渗透油田的实际,形成低渗透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即储层的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

一般说来,储层渗透率低,其孔隙度也低,所以这类油田也叫低孔低渗油田。

(3)孔喉细小、溶蚀孔发育。

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孔隙以粒间孔为主,原生粒间孔(<25%)和次生粒间溶蚀孔(40%~70%)都有发育,但溶蚀孔要较发育,另外还有微孔隙(<35%)、晶间孔和裂隙孔。

由于低渗透储层一般孔喉半径很小,在一定驱动力作用下,相对大的孔道进油了,而毛管压力阻力大的小孔道,油进不去,所以造成了低渗透储层含油饱和度比较低。

(4)构造运动拉张、挤压形成油田的裂缝。

我国西部沉积盆地多为挤压型盆地,裂缝多伴随逆冲断层发育,裂缝发育很明显,发育规模大,延伸长度和密度大。

裂缝的空隙度很低,但渗透率比基质岩高得多,对流体流动影响很大,对石油储量影响较小。

2 低渗透油田开采特征低渗透油田储层物性差、岩性变化大、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严重、天然能量弱.在开采过程中表现出与一般中高渗透油田不同的开采特征。

(1)自然产能低,只有通过优化压裂改造以后,才能做出正确的技术经济评价。

(2)天然能量不足,地层压力和油井产量下降快,一次采收率低;(3)低含水期含水上升慢。

SiO_(2)纳米流体在低渗透油藏中的驱油性能和注入参数优化

SiO_(2)纳米流体在低渗透油藏中的驱油性能和注入参数优化

第38卷第1期2021年3月25日油田化学Oilfield ChemistryVol.38No.125Mar,2021目前,常规的中高渗透油田已进入开发末期,低渗油藏成为油田开发关注的重点[1—4]。

我国低渗透油气资源储量丰富,但低渗透油藏孔隙喉道狭窄、渗流能力差[5—6],在中高渗油藏驱油效果显著的复合驱体系因难以注入地层而无法用于低渗透油藏。

我国低渗透油藏以注水开发为主,存在注入压力高、驱油效果差等问题[6—9],因此需要探索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的方法。

随着纳米技术的出现,纳米流体被应用于油田开发。

实验研究表明,纳米颗粒可以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乳化原油、改善润湿性、产生楔形渗透等作用,在低渗透油藏中使用纳米流体可以提高采收率[10—18]。

在众多纳米颗粒中,SiO2纳米颗粒具有易于改性、方便获取、纯度较高、价格低廉的优势,具备大规模生产应用的潜力。

SiO2纳米颗粒用于提高采收率的报道较多,SiO2纳米流体被证实可以提高采收率[15—20]。

尽管如此,在诸多报道中仅指出SiO2纳米流体可以用于提高采收率,未见对SiO2纳米流体注入参数的研究。

而实际上SiO2纳米流体的注入速率、注入量以及SiO2纳米颗粒浓度等注入参数对提高采收率均有较大影响,有必要对注入参数进行研究。

基于此,本文采用实验室自制的具有一定疏水性能的SiO2纳米颗粒,评价了SiO2纳米流体的稳定性和改善界面张力的效果,从含水率变化、压力变化、提高采收率三个方面对SiO2纳米流体驱油效果进行了评价,研究了注入量、注入速率、纳米颗粒浓度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并优化了注入参数。

1实验部分1.1材料与仪器氨水、正硅酸乙酯、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分析纯,上海麦克林生化科技有限公司;模拟地层水,实文章编号:1000-4092(2021)01-137-06SiO2纳米流体在低渗透油藏中的驱油性能和注入参数优化*尚丹森1,2,侯吉瑞1,2,程婷婷1,2(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非常规油气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102249;2.中国石油三次采油重点实验室低渗透油田提高采收率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室,北京102249)摘要:为研究纳米流体在低渗油藏中的驱油性能,采用实验室自主研发的具有一定疏水性的SiO2纳米颗粒,研究了SiO2纳米流体的稳定性及其对界面张力的影响,并通过低渗岩心驱替实验评价了SiO2纳米流体的驱油性能,优化了该纳米流体的注入参数。

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

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

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一、低渗透油藏的特点低渗透油藏是指地层渗透率较低的油气储层,通常指渗透率小于0.1md的储层。

这类油藏由于地层渗透率低,油气困陷在储层中难以开采,因此开采难度大、生产周期长、投资成本高。

低渗透油藏的油层工矿物产能大、天然产能小、体积总量大、成本单位量高等特点,使其开发和评价面临一系列挑战。

二、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评价方法1. 地质储量评价地质储量评价是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首要评价指标。

针对低渗透油藏的特点,评价方法主要包括静态储量评价和动态储量评价两个方面。

静态储量评价包括地质储量的勘探评价和具体储量的计算,主要考察地层的构造、地层的厚度、地层的有效渗透率等因素。

动态储量评价则通过油藏的产量、生产曲线、生产动态等参数进行评价。

2. 采收率评价采收率是指油气储层中可采出的油气资源的比例,也是衡量油气资源开发效果的关键指标之一。

在低渗透油藏开发评价中,采收率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水平井措施、改造技术、提高采收率等方面进行评价。

3. 生产效率评价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效果与油气的产出效率密切相关,因此生产效率评价也成为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

生产效率评价主要考察生产动态、生产工艺及设备的使用效率等方面。

4. 经济效益评价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效果还需要考虑其经济效益,包括投资回报率、成本收益比、油气资源开发的投资与收益等方面。

1. 评估开发潜力针对低渗透油藏的地质条件和储量情况,通过地质、地面、地下和采收率等多方面考察,评估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潜力,为后续的开发工作提供依据。

2. 优化井网布置低渗透油藏需要通过合理的井网布置来提高采收率、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通过开发效果的评价,可以为井网优化提供指导。

3. 优化开发方案通过对开发效果的评价,可以及时发现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进而优化开发方案,提高油气资源的开采率和经济效益。

低渗透油藏的开发效果评价方法及其应用对于油田的开发和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低渗透油藏挖潜增产技术与应用

低渗透油藏挖潜增产技术与应用

低渗透油藏挖潜增产技术与应用低渗透油藏是指地下岩石孔隙度低、渗透率小的油藏,其开发面临诸多挑战,包括产量低、开采难度大、开发成本高等问题。

为了解决低渗透油藏的这些问题,提高油田的开采效率和经济效益,油田公司采用了一系列挖潜增产技术,在实践中得到了成功应用。

一、水平井技术水平井技术是开发低渗透油藏的主要方式之一,其原理是在油层水平方向钻探,增大油井与油层的接触面积,提高采油效率。

水平井技术可分为精细定向井和侧钻井两种,前者是在一般方向钻探的油井上进行调整,将井眼转向水平方向,以增大油与岩石的接触面积;后者是在井眼线以外打侧孔,进而延伸井眼,增大开采面积。

二、增油剂技术增油剂技术是一种通过加入化学剂来改变原油物理、化学性质,促进原油流动并提高采收率的技术。

常用的增油剂包括表面活性剂、聚合物、油溶剂等,它们能够改变油藏孔隙的表面张力,减小孔隙压力,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

增油剂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低渗透油藏的开发和优化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人工压裂技术人工压裂技术是将深层岩石通过压裂将其切断,并在岩石空隙中注入高压水,使油藏中的原油通过空隙流动,提高采收率的一种技术。

在低渗透油藏中,人工压裂技术可帮助原油穿过厚压力层和多层岩石,流到井口,提高采收率。

该技术在国内外均得到广泛应用,常见的人工压裂方式包括穿过压力层压裂、均质压裂、局限性压裂等。

四、地下水驱技术地下水驱技术是通过向油藏注入地下水或添加水驱剂,使原油温度、粘度降低,从而提高采收率的技术。

该技术适用于高粘度、低渗透或深埋油藏中,能够降低开采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地下水驱技术可分为天然水驱和人工水驱两种,前者指原油层天然地含有足够的水,可利用其水驱作用提高采收率,后者是通过注入非天然地下水或添加水驱剂来实现采收率的提高。

总之,针对低渗透油藏开发面临的问题,依托高新技术、创新开发方式和完善管理体系等,油田公司在实际应用中不断探索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保证油气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做出努力。

砂砾岩油藏采收率的影响因素与预测

砂砾岩油藏采收率的影响因素与预测

湿 性特征 、低渗 特征 等 ;③ 开发 因素 的作 用 尚难 以很 好地反 映 出来 ,主要 因为 开发 时间短 ,缺少 足够 的 分 析样本 ;④测 井 、试 井 、室 内岩 心分析 等获 取资料 的手段在 砂砾 岩油 藏 中应 用受 限 ,可靠 性和 成功率
降低 ,无 法很好 地支 持常规 的分析 方法 。
研 砂 砾 岩 油 藏 开 发 实 例 及 相 关 资料 ,选 取 典 型 的 胜 利 油 田砂 砾 岩 油 藏 , 详 细 研 究 了砂 砾 岩 油 藏 的渗 流 机 理 与开 发 特 征 , 确 定 了影 响砂 砾 岩 油 藏 采 收 率 大 小 的 主 控 因素 ,建 立 了适 于 砂 砾 岩 油 藏 采 收 率 标 定 的 计 算 方 法 。对 类 似 砂 砾 岩 油 藏 采 收 率 的标 定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
砂 砾 岩 油 藏 采 收 率 的 影 响 因素 与 预 测
姚 约东 ( 中国石油大学 ( 北京)石油工程教育部重 点实验室, 北京 ’2 9 02 ) 4 雍 洁 ( 中石油辽河油田 分公司 市场管理部, 辽亍盘锦141) 00 2 朱 黎 明 ,姬 泽 敏 ,邱 晓娇 ( 中国石油大学 ( )石油工程学院, 北京 北京124) 29 0
[ 要 ] 国 内上 报和 动用 探 明储 量 中, 砂砾 岩 油藏 比例 明显 有 所 上 升 ,准 确 地 标 定 可 采 储 量 ,为 有 效 开 发 摘
和 及 时评 价 提 供 依 据 , 而 目前还 没有 考 虑 砂 砾 岩 油藏 的 特 殊 储 层 与 渗 流 特 征 的 采 收 率预 测 方 法。 通 过 调
[ 关键 词 ] 砂 砾 岩 油 藏 ;采 收 率 ; 影 响 因 素 ;预 测 [ 图分 类 号 ] T 3 7 中 E 2 [ 献标 识 码 ] A 文 [ 文章 编 号 ] 1 0 —9 5 (00 4— 18— 6 0 0 7 2 2 1 )0 0 0 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名称:低渗砂岩油藏渗流机理及提高采收率方法推荐单位(专家):教育部项目简介:我国低渗油藏储量巨大,开发难度大,采收率很低,提高采收率的资源潜力巨大。

但是,目前国内外对于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研究基础尚很薄弱,亟待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

针对这一迫切需求,在“973”前期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10个国家重大项目的持续支持下,历经10余年,取得了低渗油藏渗流和驱油理论的重要突破和提高采收率方法的创新成果。

发现了水、油、聚合物溶液等液体的低速微尺度流动效应,揭示了液体在低渗油藏中的微尺度渗流机理,据此建立了低渗油藏的水测视渗透率模型;发现了不同于传统“滑脱理论”的气体高压微尺度流动效应,据此建立了低(特低)渗岩心气测渗透率模型;基于理论创新,发明了低渗岩心物性测试方法和仪器。

建立了低渗油藏启动压力梯度模型和渗透率压敏模型,研发了“低渗透油藏非线性渗流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了超前注水优化设计方法,自主研发了润湿反转降压增注和强酸性压裂液高效压裂技术,解决了制约低渗油藏开采的能量不足、注水困难等瓶颈问题。

揭示了低渗油藏不同于高渗油藏的渗吸排油、乳化微调、改善润湿性等化学驱机理,据此研发了强乳化、适度低张力的低渗油藏化学驱剂;发现CO2具有的强化渗吸和乳化特性、高压气体异于经典理论的强注入能力和剩余油启动能力是其在低渗油藏中的重要驱油机理,;提出了低(特低)渗油藏间歇注采、脉动注气等非常规气驱方法。

揭示了低渗油藏中水/气窜机理及相关规律;发现低渗油藏剩余油具有异常高的临界驱动压力;原创性地研发了原位聚合插层型复合凝胶和凝胶微囊深部调剖剂;形成了低渗油藏深部复合调剖技术,并取得了规模应用的显著效果。

创新成果获授权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获软件著作权2项,出版教材3部,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330篇(其中SCI收录34篇,EI收录85篇,论著被SCI他引98次、被EI他引136次、被CNKI他引2286次);创新成果与技术已在吉林、长庆、江汉、大庆等油田应用,受效油井2000余口,累计增油77.6万吨,成果应用获直接经济效益20亿元经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鉴定:“该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微尺度渗流与驱油机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针对低渗油藏微尺度渗流机理和驱油‐调驱技术的研究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小组,为该技术提供了优良的实验条件,为该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资金支持。

主要贡献为:①实验研究了油、气、水低渗油藏孔隙中的微尺度流动效应,揭示了低渗油藏中水的低速非线性渗流和高压气体的非Klinkenberg渗流机理。

②建立了低渗岩心水测视渗透率、气测渗透率模型和表征低渗储层驱油特性的孔渗系数模型。

③低渗透油藏驱油剂的关键性能指标和与驱油‐调驱技术配套的驱油乳化剂优化研究。

④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强窜流低渗油藏原位聚合插层型复合凝胶和低注入粘度的地下聚合凝胶深部调剖体系。

⑤建立了低渗油藏有效驱替系统的井网优化方法;提出了低渗油藏非常规非均衡注水提高单产能的方法。

⑥地层适应性研究并制订了选井条件,在全国4个主要低渗透油田开展现场试验。

(2)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主要在室内实验和矿场应用方面做出了贡献。

实验结果为分析该技术的机理提供了基础和依据,设计的矿场施工方案、监测和跟踪保证了现场试验的顺利实施,具体贡献为:①实验研究了调剖剂调剖性能的影响因素;②根据吉林油田低渗透油藏条件优化了调剖剂配方;③矿场施工方案设计和动态监测和效果分析。

(3)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二采油厂。

主要在调剖‐驱油技术在长庆油田适应性的室内研究和矿场应用方面做出了贡献:①实验研究了油藏物性对驱油剂驱油性能的影响;②根据长庆油田低渗透油藏条件优化了调剖剂配方;③编制深调现场试验施工方案和效果评价分析。

(4)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汉油田分公司。

主要在低渗油藏储层物性室内研究和调剖‐驱技术矿场应用方面做出了贡献:①实验研究了低渗油藏储层物性的表征参数和方法;②研究了调剖‐驱油技术在江汉低渗透油藏的适应性;③调剖‐驱油试验施工方案设计和动态监测。

推广应用情况:低渗油藏改善水驱理论与方法、驱油方法及水/气窜机理与治理方法等创新成果已在我国主要的低渗透油田推广应用。

其中包括在长庆油田、吉林油田、大庆油田和江汉油田等(附件3)。

自2005年至2013年共增油77.6万吨,按原油价格3360元/吨计算,累计增加产值255792万元,新增利润204847.8万元。

曾获科技奖励情况:(1)“低渗砂岩油藏渗流机理及提高采收率技术”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14年1月);(2)“低渗砂岩油藏渗流机理及提高采收率技术”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13年10月)。

(3)“特低渗油藏非线性渗流与开发技术”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年10月)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1)“油膜驱替特性模拟装置及系统” 专利证书及权利要求书(2)“原位聚合插层型复合凝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专利证书及权利要求书(3)“一种多季铵盐型粘土层间修饰剂及其制备方法” 专利证书及权利要求书(4)“低速非线性渗流参数的测量系统和方法” 专利证书及权利要求书 (5)“一种酸性粘弹性流体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专利证书及权利要求书 (6)“一种酸性粘弹性流体压裂地层的方法” 专利证书及权利要求书(7)“一种检测泡沫稳定性的多孔介质模拟装置以及检测装置”专利证书及权利要求书(8)“高温高压耐腐蚀储层模拟装置” 专利证书及权利要求书(9)“模拟地层多应力场耦合作用的岩心夹持器” 专利证书及权利要求书 (10)“压差式防冻定压放气阀”专利证书及权利要求书(11)“一种改进型游动凡尔罩”专利证书及权利要求书(12)“低渗透油藏非线性渗流数值模拟软件”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证书(13)“低渗透油藏压裂水平井产能预测软件”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证书主要完成人情况表姓名岳湘安排名 1 技术职称教授工作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项目总负责人,提出研究思路,制定研究方案,组织研究工作的实施。

提出了低渗透率油藏液体流动的微尺度效应的概念,揭示了低渗油藏中液/气渗流和驱油机理,建立了低渗油藏液体和气体的视渗透率模型,深化了低渗油藏改善润湿性降低注水压力的机理;研发了适合强窜流低渗油藏条件的原位聚合插层型复合凝胶及助剂。

发表代表性论文38篇(附件4-3);获发明专利2项(附件1),获实用新型专利2项(附件1);出版了1部教材(附件4-1),对创新点1、2、3和4均有突出贡献。

曾获科技奖励情况:2014年“低渗砂岩油藏渗流机理及提高采收率技术”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1。

2013年“低渗砂岩油藏渗流机理及提高采收率技术”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1。

2010年“特低渗油藏非线性渗流与开发技术”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6。

2011年“特低渗储层表征方法及开采技术适应性评价”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2。

2011年“强化采油复杂渗流理论和开发方法及工业化应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3。

姓名程林松排名 2 技术职称教授工作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在储层非线性渗流理论、实验技术和有效驱替系统评价方法方面取得了突破。

研制了"模拟地层多应力场耦合作用的岩心夹持器"和“低速非线性渗流参数的测量系统和方法”, 获得1项发明专利和1项新用新型专利。

提出了低渗透油藏启动压力梯度、介质变形的物理模拟实验新技术,创建了低渗透油藏启动压力梯度和介质变形的定量表征方法,建立了低渗油藏非线性多场耦合渗流模型,编制了模拟软件,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

出版教材2部,发表代表性论文25篇,对创新点1和2有突出贡献。

曾获科技奖励情况:(1)2010年“特低渗油藏非线性渗流与开发技术”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1)(2)2009年“气藏储层应力敏感性及其对气井产能影响的基础理论研究”河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排名第4)(3)2005年“复杂结构井开发新技术研究及应用”,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1)姓名张士诚排名 3 技术职称教授工作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主要在低渗透油藏整体压裂理论与优化设计方法、低渗透油藏缝网压裂室内实验方法和缝网压裂优化设计理论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作为第一发明人。

获得“一种酸性粘弹性流体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和“一种酸性粘弹性流体压裂地层的方法”2项发明专利,研发了强酸性压裂液高效压裂技术,解决了制约低渗油藏开采的能量不足、注水困难等瓶颈问题。

对创新点2有突出贡献。

曾获科技奖励情况:姓名马新仿排名 4 技术职称副教授工作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主要在低渗透油藏整体压裂理论与优化设计方法、低渗透油藏缝网压裂室内实验方法和缝网压裂优化设计理论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发表代表性论文8篇。

建立了考虑低渗透油藏非达西渗流与裂缝导流能力失效性的整体压裂优化设计数学模型,该模型中流体的流动由压裂前的径向渗流变为压裂后的双线性渗流,真正体现了水力压裂的增产机理。

在缝网压裂方面,研发了储层缝网形成能力评价的无声破碎剂压裂实验方法,形成了低渗油藏压裂网络裂缝扩展形态预测和优化设计方法。

对创新点2和4有重要贡献。

曾获科技奖励情况:姓名张立娟排名 5 技术职称讲师工作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主要在驱油剂的渗流与驱油机理、调剖剂的调驱机理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发表代表性论文16篇(附件4-3)。

实现了油藏条件下驱油剂驱油性能和调剖剂调剖能力的模拟、判别与预测;提出了聚合物溶液在孔隙变截面处的附加流动阻力是聚合物驱注入压力异常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揭示了粘弹性驱油剂对孔喉、盲端和油膜等3类残余油的驱油机理,建立了粘弹性驱油剂启动水驱后孔喉残余油的判别方法。

研发了“油膜驱替特性模拟装置及系统”,获得发明专利。

对创新点1、3和4有重要贡献。

曾获科技奖励情况:2014年“低渗砂岩油藏渗流机理及提高采收率技术”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2。

2013年“低渗砂岩油藏渗流机理及提高采收率技术”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3。

姓名薛永超排名 6 技术职称副教授工作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在低渗透油藏非线性渗流实验技术和方法、非线性渗流计算方面开展工作,发表代表性论文6 篇(附件4-3)。

通过改良岩石方法,定量研究了低渗油藏中天然裂缝与人工裂缝耦合作用对不同井网渗流场及产能的影响规律,揭示了裂缝各向异性难采储层中井网的渗流场特征及产能变化规律,建立了考虑裂缝耦合作用的渗流数学模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