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教案中秋节和重阳节教案
《中秋与重阳》教案设计

一、教案设计概述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秋节和重阳节的历史起源、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2. 教学内容:中秋节和重阳节的起源和传说。
中秋节和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和活动。
中秋节和重阳节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实践活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 教学准备:PPT课件、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活动道具等。
5.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播放中秋节和重阳节的歌曲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讲授:介绍中秋节和重阳节的起源、传说和传统习俗。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中秋节和重阳节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与中秋节和重阳节相关的活动,如制作灯笼、品尝月饼等。
总结:对本次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中秋节和重阳节的重要性和文化价值。
二、中秋节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历史起源、传说和传统习俗。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2. 教学内容:中秋节的起源和传说。
中秋节的传统习俗和活动。
中秋节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实践活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 教学准备:PPT课件、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活动道具等。
5.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播放中秋节的歌词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讲授:介绍中秋节的起源、传说和传统习俗。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中秋节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与中秋节相关的活动,如制作灯笼、品尝月饼等。
总结:对本次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中秋节的重要性和文化价值。
三、重阳节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历史起源、传说和传统习俗。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2. 教学内容:重阳节的起源和传说。
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中秋节》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知道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2.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对家庭、亲人的关爱和感恩之情。
3.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了解中秋节的来历、习俗和食物。
2. 培养学生对家庭、亲人的关爱和感恩之情。
三、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并体会到中秋节家庭团圆的意义。
2. 培养学生对家庭、亲人的关爱和感恩之情。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中秋节的相关图片、视频和资料。
2. 学生准备中秋节的手工作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出示中秋节的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说出中秋节的名称,并简要介绍中秋节的来历。
2. 新课导入: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中秋节的各种习俗,如赏月、吃月饼、赏花灯等,并让学生分享自己家过中秋节的方式。
3. 案例分析:教师通过讲解或让学生分享有关中秋节的家庭故事,引导学生体会到家庭团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亲情观念。
4. 实践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中秋节手工作品展示,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中秋节的文化内涵。
6.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关于中秋节的课后作业,如调查家里过中秋节的方式,写一篇关于中秋节的小作文等。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如何,教学过程中是否出现了问题等。
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便更好地进行下一节课的教学。
七、评价与反馈:教师对学生在本节课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等。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教师了解学生的需求,改进教学。
八、拓展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与中秋节相关的拓展活动,如参观月饼制作过程、参观灯笼制作展览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更深入地了解中秋节的文化内涵。
九、教学进度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可以安排在中秋节前夕进行,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秋节的意义。
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中秋节》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知道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
2.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学会分享、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中秋节的传统文化内涵。
2. 如何培养学生学会分享、关爱他人的品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故事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谈话法,引导学生了解中秋节的习俗。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 运用实践活动法,让学生亲身体验中秋节的文化魅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中秋节的相关故事、图片、视频等资料。
2. 学生准备中秋节的手工作品、月饼等物品。
3. 教室布置:挂上与中秋节相关的图片、灯笼等装饰。
4. 准备中秋节的活动材料,如猜灯谜、赏月等。
教案内容请提供,以便我为您编写后续章节。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讲述中秋节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中秋节的来历。
2. 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中秋节的习俗,如赏月、吃月饼、猜灯谜等。
3. 课堂互动: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中秋节习俗,教师点评并补充。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过中秋节,讨论后各组分享讨论成果。
5. 实践活动:学生动手制作中秋节手工作品,如灯笼、月饼等。
6.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中秋节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课后反思教学效果,观察学生对中秋节知识的掌握程度。
2.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思考改进措施,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八、作业布置1. 让学生回家后与家人一起过中秋节,感受节日的氛围。
2. 学生绘制一幅关于中秋节的画,表达对节日的祝福。
九、课后服务1. 教师解答学生关于中秋节的问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中秋节相关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十、教学评价1. 教师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中秋节知识的掌握程度。
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中秋节》教学设计

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中秋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德育目标]:知道中秋节是盼望合家团圆的日子,激发学生对在这个日子仍坚守自己工作岗位上的人们的敬佩之情。
[智育目标]:了解人们过中秋节的各种方式。
[素质发展目标]:知道中秋节是我国一个传统节日。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人们过中秋节的各种方式,知道中秋节是我国一个传统节日。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在这个日子仍坚守自己工作岗位上的人们的敬佩之情。
教学准备有关中秋节的图片学生活动设计从学生认知水平出发,以学生的“说”和“想”为主。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出示图片1、出示投影片:中秋节夜景图,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分别出示四张不同形状的月亮投影片或图片,启发学生想象,月亮像什么?(如:像弯弯的小船、像一块西瓜、像咬了一口的月饼、像圆镜子等。
)2、放录像:“中秋赏月”。
问学生中秋节的时间。
二、了解中秋节1、说说自己家中秋节是怎么过的?家人都做了什么事情?2、结合书中的图片说说人们在中秋节时的主要活动。
3、教师简介: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节的晚上月亮特别圆、特别亮。
我们中国人有个习惯,中秋节这一天,圆圆的月亮挂在天上,一家人一边看月亮,一边吃月饼,也可以玩花灯、放焰火,一家人团团圆圆,真快乐,所以把中秋节叫做团圆节。
又香又甜的月饼也被人们做成圆圆的,像月亮一样,“月饼”古代也被人们叫做“团圆饼”,中秋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
秋天也是收获的季节,粮食丰收了,水果丰收了,所以中秋节也叫丰收节。
三、结合书中的图讲解活动第二部分。
1、教师提问:“谁的爸爸妈妈不在家陪你过中秋节,你高兴吗?”2、说说图中的人都在干什么?为什么不能回家和家人团圆共度佳节?3、你想到了什么?4、还有哪些人不能回家过节?四、简介有关中秋节的传说和各地中秋的风俗。
教学反思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中秋节晚上的月亮又大又圆,月圆代表亲人团圆的含义,在这一天,身在他乡为异客的游子,此时最大的愿望就是回家和亲人在一起共度良宵。
一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教案中秋节和重阳节教案

教课目的:感情与态度:经过对中秋节和重阳节的风俗、来历的认识,初步培育学生敬爱尊长、尊敬老人的意识和感情,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认识科学技术能拓展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
知识与技术:知道中秋节和重阳节秋季的民族传统节日,认识月亮的一些基本概略和人类研究月亮的有关信息。
行为与习惯:采集资料的习惯教课要点:知道中秋节和重阳节秋季的民族传统节日,初步知道一些中秋节和重阳节的风俗。
教课难点:初步知道一些中秋节和重阳节的风俗的意义。
教课安排:课时: 2教课准备:这是一次课内外联合的知识主题活动教课。
设计者第一向学生交代活动创意,征询学生建议,形成活动初步方案。
并要修业生做好以下准备:1.自由组合,要求各组采集:1)有关月亮和中秋的传说、故事、诗歌等。
2)中秋节各地各族人民的风俗资料。
3)有能力的组采集有关月球知识的资料。
教课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课前部署教室 ( 部署教室时最好不让学生在旁边)在教室的墙上贴上与中秋节有关的绘画作品,如观月,嫦娥奔月等;贴上书法作业,内容为古代文人对月及中秋的描绘( 以一年级少儿熟知的作品为好 ) ;在教室的窗台上摆上月饼;播放歌曲《打月饼》。
2.学生走进教室,察看教室的变化,而后坐在坐位上。
二、研究问题,沟通商讨1.学生自由讲话:今日,教室里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样的变化让你想到了什么?教师依据学生讲话板书:中秋节。
发问:你知道中秋节是哪一天吗?为何叫中秋节呢?教师解说:每年的阴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
在我国,阴历的七、八、九月是秋季,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的一半,因此叫中秋节。
2.学生自由讲话:你感觉中秋节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学生自由讲话,教师把学生提到的对于中秋节的信息分类写在黑板上,能够用图表示:中秋节的传说,中秋节的活动,中秋节的作品( 包含文字和绘画作品及歌曲等 )3.学生按兴趣自由联合成三个大组,分别就中秋节的传说、活动、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形式能够是表演、绘画,书写、背诵等。
(首师大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4、中秋与重阳教案

第二单元金色的秋天课题:4、中秋与重阳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一些有关中秋节的知识,热爱祖国的传统节日。
2、过程与方法:了解一些与月亮有关的科学知识,学习观察、记录等简单的科学探究方法,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3、情感与目标:在尊老、敬老的节日里获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好体验,以实际行动关心老人、尊敬老人。
学习重点:了解一些有关中秋节的知识。
并在敬老的节日里以实际行动关心老人、尊敬老人。
知道平时该如何关心老人。
学习难点:了解一些与月亮有关的科学知识,学习观察、记录等简单的科学探究方法。
教、学具准备:课件教学课时: 1课时课前预习布置(或导学提纲):了解秋天的节日有那些?搜集描写中秋或月亮的诗歌。
课前通过听家长讲、看书或看电视等了解有关中秋节或月亮的传统故事以及中秋节的习俗等。
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1、进入秋季,我们迎来了秋高气爽,获得了五谷丰登,也迎来了一个秋天的节日。
请同学们观看动画,告诉大家这是什么节日,好吗?2、出示课件:玉兔吹喇叭,爷爷打月饼,辅以歌曲。
歌词:八月十五月儿明呀!爷爷为我打月饼呀!月饼圆圆甜又香呀!一块月饼一片情呀!引出中秋节。
3、出示挂历找到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即为中秋节。
4、教师讲中秋节的起源。
5、请学生讲自己知道的有关中秋节或月亮的传说故事。
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如果学生讲不出,教师则播放嫦娥奔月的动画)并同时解释,中秋节这天为什么要吃月饼的原因。
或朗诵有关写中秋节或月亮的诗歌。
二、新授:1、请学生介绍他们是如何过中秋节的?由于外地学生较多,从而可以介绍各地有代表性的习俗。
教师可以做适当补充。
2、一边请学生观看中秋节的图片,一边读思乡的信件。
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
(海峡两岸、驻岛官兵)3、欣赏各式月饼(课件)4、学生一边分吃月饼,一边送出自己的祝福。
教师送给每个学生一个形状象月亮的白色小球,请学生打开小球,即可看到小球内纸条上的中秋祝福。
在请学生说说自己接受祝福的感受。
《中秋与重阳》教学设计

中秋与重阳教学目标情感与态度:感受到老人对家庭和社会的贡献,愿意尊敬老人、关心老人;激发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及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的情感。
行为与习惯: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尊敬老人的好习惯。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了解有关中秋节、重阳节、老人节的常识;了解一些与月亮有关的科学知识。
过程与方法:学会观察、记录等简单的科学探究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学情分析中秋节和重阳节是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把这些文化传承下去。
我国农村地区在庆祝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时,庆祝气氛往往比城市更浓,农村小学生生活在这种氛围中,耳濡目染,对中秋节和重阳节的一些习俗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了解得还不是很深入,没有升华到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层面上。
关于与月亮有关的科学知识,学生也了解甚少,他们热爱科学,但缺少科学探究的方法与实践机会。
对于尊敬老人、关心老人方面,他们具备一定的认知,但在实际的生活中真正能够做到从细节上关心老人的却不是很多。
因此,本课针对以上的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了解有关中秋节、重阳节、老人节的常识以及与月亮的有关知识,懂得尊敬老人、关心老人。
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及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要突破重难点,教师应当兴趣引路,引导学生交流关于中秋节和重阳节的风俗,充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通过了解有关中秋与重阳的民间传说故事,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民俗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的情感。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留心观察月亮的变化,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通过模拟表演等活动,树立学生爱老尊老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有关中秋节、重阳节、老人节的常识以及与月亮有关的知识,懂得尊敬老人、关心老人。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及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收集调查社会上尊老敬老的活动,以及老人节这一天自己家周围(社区)开展哪些敬老活动。
关于中秋节的传说和各地过中秋的风俗。
冀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中秋节》教学设计

冀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中秋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明白中秋节是我国一个传统节日,是农民丰收的季节,是合家团圆的节日。
(二)能力目标明白在中秋团圆之时,有专门多人在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不能与亲人团圆。
关心学生明白得他们不能团圆的心情,明白他们在做什么。
明白我们的幸福生活是牺牲许多人的利益而得来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好奇心,让学生自主了解一些中秋节的习俗,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中秋节风俗活动,体验中华传统文化。
教学难点让学生自主了解一些中秋节的习俗,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老师:同学们,大伙儿明白农历八月十五是什么节日吗?学生:(略)老师:八月十五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中秋节,大伙儿明白这一天有什么特点吗?学生:(略)老师:这节课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中秋节。
(过渡)【讲授新课】一、认识中秋节(板书)老师:大伙儿往年中秋节差不多上如何过的呢?你们家在这一天都做些什么情况呢?学生:(略)老师:大伙儿说了专门多,同学们,打开课本第五页,我们认真看一看书上的图,我们看一看图中的人们是如何样过中秋节的?给同学们说一说。
学生:(略)老师:可见中秋节是农民丰收的季节,是个合家团圆的生活,这一天圆圆的月亮挂在天空,明亮的月光洒向大地,人们用各种活动来庆祝那个节日。
大伙儿认真观看一下图中人们的面部表情,然后想象一下他们当时的心情是如何样的?然后说一说。
学生:(略)老师: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员,你的心情会是如何样的呢?学生:(略)(让同学们观赏音频“八月十五月儿圆”、“爷爷为我打月饼”。
)老师:大伙儿还明白中秋节有哪些风俗活动呢?学生:(略)(可让同学们观赏视频“中秋灯展”、“我做月饼敬老人”;图片“放焰火庆中秋”、“千展红灯迎中秋”、“庆中秋”、“中秋吃月饼”、“中秋灯展”、“中秋节庙会”等;还可给同学们讲一下各地中秋节的习俗,详见文本资源“各地中秋节的习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
通过对中秋节和重阳节的习俗、来历的了解,初步培养学生尊敬长辈、尊重老人的意识和情感,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了解科学技术能拓展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
知识与技能:
知道中秋节和重阳节秋季的民族传统节日,了解月亮的一些基本概况和人类探索月亮的相关信息。
行为与习惯:搜集资料的习惯
教学重点:
知道中秋节和重阳节秋季的民族传统节日,初步知道一些中秋节和重阳节的习俗。
教学难点:初步知道一些中秋节和重阳节的习俗的意义。
教学安排:课时:2
教学准备:
这是一次课内外结合的常识主题活动教学。
设计者首先向学生交代活动创意,征询学生意见,形成活动初步方案。
并要求学生做好如下准备:1.自由组合,要求各组收集:
1) 有关月亮和中秋的传说、故事、诗歌等。
2) 中秋节各地各族人民的习俗资料。
3) 有能力的组收集有关月球知识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课前布置教室(布置教室时最好不让学生在旁边)
在教室的墙上贴上与中秋节相关的绘画作品,如赏月,嫦娥奔月等;贴上书法作业,内容为古代文人对月及中秋的描写(以一年级儿童熟知的作品为好);在教室的窗台上摆上月饼;播放歌曲《打月饼》。
2.学生走进教室,观察教室的变化,然后坐在座位上。
二、探究问题,交流研讨
1.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教室里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样的变化让你想到了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中秋节。
提问:你知道中秋节是哪一天吗?为什么叫中秋节呢?
教师解释: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
在我国,农历的七、八、九月是秋天,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天的一半,所以叫中秋节。
2.学生自由发言:你觉得中秋节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把学生提到的关于中秋节的信息分类写在黑板上,可以用图表示:中秋节的传说,中秋节的活动,中秋节的作品(包括文字和绘画作品及歌曲等)
3.学生按兴趣自由结合成三个大组,分别就中秋节的传说、活动、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形式可以是表演、绘画,书写、背诵等。
4.学生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总结中秋节的传说、活动、作品。
(把学生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展览)
5.教师小结:中秋节是一个团圆的节日,每到这一天人们都会回家,和家人团聚。
如果实在有事回不来,也要给家人打电话,祝家人节日快乐!
三、拓展延伸
1.学生自由发言,关于月亮你还知道哪些知识?
2.课下作业:搜集更多的关于月亮的作品,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MTV:常回家看看。
2.学生发言:听到这首歌,看着画面,你想到了什么?
3.教师小结:这一首表现人与人之间亲情的歌曲,到了周末、节假日,在外上学和工作的人们都应该回家看望自己上了年纪的父母,让他们在晚年同样感受到生活中的亲情,同样感受到幸福。
在我们中国,有一个传统节日,叫重阳节,在这一天,人们都要回家看望家里的老人。
你知道重阳节是哪一天吗?
二、学习新课
1.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重阳节的时间
(教师补充:农历九月初九)
你知道重阳节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吗?
2.创新表演:怎样给家中的老人过节呢?
A.小组讨论,尝试表演。
B.全班交流。
3.说一说:你知道重阳节在过去的时候是个什么样的节日吗?
学生自由发言。
4.教师出示三首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十日即事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又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九日文森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教师对此三首诗略作解释,总结出古时重阳节的活动: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
三、拓展延伸
你知道秋天还有哪些节日吗?(阳历的节日)在课下搜集其他秋天的节日的信息。
板书设计:中秋节
重阳节
课后小结:
学生年龄小,搜集资料的能力较差,对于中秋节、重阳节的了解很少,教师准备应再充实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