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莱文逊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俄汉直接抱怨言语行为语用学礼貌策略分析

俄汉直接抱怨言语行为语用学礼貌策略分析
怨 的 同时 不 违 背 礼 貌原 则 和 面子 论 。
三 、 接抱 怨言语 行 为语用 学礼 貌策 略 直
俄汉语交 际中的许多言语行为 , 尤其直接抱怨言语行为 经常违背礼貌原则 和面子论 。那 么 , 作为一个典型人 在交际 中该如何 寻求相应的语言交际方式来减缓言语行为对听话人 面子的威胁程度 , 采取何种相应 的礼貌补偿策略来维护听话 人的两个 面子是交际达到成功的关键所在 。 在直接抱怨语言 行为中 , 说话人在表达批评 、 怨 、 抱 反驳 、 挑战 、 警告 、 威胁等话 题或情绪时 , 会对听话人产生言语上 的冒犯 , 损害听话人的积
V 0. 2 N o. 12 5
Sp 20 e. 09
俄汉直接抱 怨言语 行为语用学礼貌策 略分析
马 晓 华 ( 林 筑 程 院 国 学 吉 长 101 吉 建 工 学 外 语 院, 林 春, 0 ) 32
[ 摘 要] 根据语用学 中的礼貌原则和面子论 等理论, 对俄 汉直接抱怨言语行为的几种 礼貌策略进行对比分析 , 出 指 抱怨语是言语 交际中的特殊行为, 具有重要的语用学研 究价值。 [ 关键词] 直接抱怨语; 语用学; 礼貌策略 [ 中图分类号] H 5 33论依 据
语言学家 G ・ 利齐( ec ) L eh 从语用学和人际修辞的角度
提 出了言语交 际活动中的礼貌原则 , 包括六个准则。策略准 则: 尽量减少他人付 出的代价 , 尽量增加他人的益处 ; 慷慨 准
则: 尽量减 少对 自己的益处 , 尽量增大 自己付出的代价 ; 赞誉
准则 : 尽量缩小对他人的批评 , 尽量增强对他人的赞扬 ; 谦逊
第2 卷 第 5 2 期
2 0年9 09 月
长春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礼貌语用与文化 读书笔记

礼貌语用与文化 读书笔记

《礼貌、语用与文化》读书笔记文章:礼貌、语用与文化作者:顾曰国(北京外国语学院)发表时间:《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年第4期总第92期一、概述本文讨论礼貌、语用与文化三者的关系,在讨论前先对要论及的三个概念进行了界定:礼貌接近人们常说的“讲礼貌”、“懂礼貌”、“礼貌行车”等中的礼貌;本文把语用学限于关于语言系统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意义的一门学问;对于文化,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理解为解释行为的一套准则。

本文从三方面阐述:①汉语礼貌现象研究②礼貌是制约语用的一个重要因素③礼貌和语用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征二、礼与礼貌礼:祭祀→规矩→礼制本文要找出那些制约言语行为的礼貌规范,称之为礼貌准则。

①“自卑而尊人”与“贬己尊人”准则②“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与称呼准则③“彬彬有礼”与文雅准则④“脸”“面子”与求同准则⑤“有德者必有言”与德、言、行准则这五个准则相互渗透、相互制约。

如“贬己尊人”准则,行政职务名称无论大小都可两用,而职业却只是一部分行另一部分不行,“降格称呼”现象;求同准则与德言行准则相互渗透和制约,准女婿和未来丈母娘的例子。

三、英汉礼貌差异1英语礼貌准则:①策略准则(对使役言语行为而言)行为动机层: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

会话表达层:尽量夸大得到的益处。

②慷慨准则(对承诺言语行为而言)行为动机层: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

会话表达层:尽量说小自己付出的代价。

③赞扬准则:尽量缩小对他人的批评,尽量增强对他人的赞扬。

④谦虚准则:尽量缩小对自己的标榜,尽量夸大对自己的批评。

⑤赞同准则:尽量缩小与他人的不同意见,尽量夸大与他人的相同意见。

⑥同情准则:尽量缩小对他人的厌恶,尽量扩大对他人的同情。

2英汉差异赞扬准则和赞同准则与我们定义的求同准则有相似之处。

谦虚准则相当于贬己尊人准则的一部分。

同情准则的前一部分一尽量缩小对他人的厌恶—在中国文化里也涉及礼貌现象。

贬己尊人准则可以说是最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

称呼准则的中国特色不在于其他文化里没有这个准则,而在于用作称呼语的词项上。

语言学类读书笔记(摘抄)

语言学类读书笔记(摘抄)

语言学类读书笔记(摘抄)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凡体现原著重点的部分,或警句,或段落,均在摘抄之中。

要点摘录,只摘录与自己工作、学习有关的部分。

感悟须有自己观点。

摘抄及感悟如下:1、如果你爱上了某个星球的一朵花。

那么,只要在夜晚仰望星空,就会觉得漫天的繁星就像一朵朵盛开的花。

感悟:就好比情人眼里出西施一样,人们只要心里喜欢和爱慕某个事物,那么它始终就是美丽的、理想化的,满世界都是为了衬托它而存在的,这就是爱的表达。

2、如果不去遍历世界,我们就不知道什么是我们精神和情感的寄托,但我们一旦遍历了世界,却发现我们再也无法回到那美好的地方去了。

当我们开始寻求,我们就已经失去,而我们不开始寻求,我们根本无法知道自己身边的一切是如此可贵。

感悟:阅历是非常重要的,阅是指一个人读了多少书,具备了多少理论知识,历是指一个人经历过和见识过多少事情,具备了实践的能力,这就是会让我们懂得精神和情感的寄托的实质。

而当我们理解了这些,我们可能已经失去了最理想的追求。

3、只有用心灵才能看得清事物本质,真正重要的东西是肉眼无法看见的。

感悟:就像一首佛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我们看问题和事情的时候,应该找到其中的实质和本质性的东西,不能一味地用眼睛来判断,而大多数人都是以眼见为实,因此真理反而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4、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的人记得。

感悟:当我们长大成人的时候,就会用成人的思维和成熟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因此失去了小时候的那种童真,因此我们应该宽容一些,对小孩子应该用童心走进他们的内心。

5、一旦你驯服了什么,就要对她负责,永远的负责。

感悟:这句话是对爱情本质性的诠释,爱情的本质就是责任和担当,爱上一个人就应该用尽一辈子的责任感来维持这种情感,但极少有人能够做到。

扩展资料:读书笔记摘方法:1、作读书笔记不仅能提高阅读书、文的效率,而且能提高科学研究和写作能力。

通过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图书馆的作用,不但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更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

语言学-利奇《语义学》读书笔记

语言学-利奇《语义学》读书笔记

序言研究语义学的原因:1、语义学对交际很重要;2、认识和理解交际。

语义学研究对象:可能表达的意义。

利奇把语义学看作是和句法学、音位学地位相同的学科,它们平行又互相影响,语义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对语义学的研究从哲学家和人类学家向语言学家转移。

之前对语义学的研究时不平衡的,扩展了一方面,限制了另一方面。

(精神分析法应用于“概念”或“认识”那部分意义上,“内涵”或“联想”那部分意义有些被忽略。

)本书分为两部分,以第五章为过渡章。

前四章为后面的理论性讨论作准备,指出了语义学的大方向。

第六章到结尾论述了意义的中心问题,即意义的认识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语义学理论。

利奇在研究过程中用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调查,把“理论”语义学和“应用”语义学结合在一起。

第一章意义的各种意义“意义”和“意指”有争议。

Ogden和Richard在《意义之意义》中列了意义这个词的二十二种定义,说明对意义这个基本概念看法的不一致会导致混乱和误解。

其他语义学家开创的“普通语义学”中也把解决意义、思想和交际这类问题看做可能消除现代社会弊病的一个有效方法。

布龙菲尔德在《语言论》中也把语义学和科学的发展联系起来,但他的重点是认为语义学是对语言所指的各种事物所下的科学定义。

但布龙菲尔德这种“科学定义”的研究方法是有缺陷的,利奇指出了三个缺陷。

利奇认为前面提到的几个语言学家研究方法都有问题,原因是他们一味试图通过其他科学学科来解释语义学。

对语义学的研究应该摆脱其他学科的从属。

利奇对语义学研究提出了几个原则:1、现代语言学研究语义所采用的方法不能脱离语言,离开语言就不能去探索语言现象的解释;2、把语言学研究看做是对说本族语的人的语言能力的说明,在语义学上就是“指的是什么”,不是“意义是什么”;3、懂得某种语言的语义学的另一种情况就是能够识别那种语言在意义上“不合乎语义”的情况。

划清有意义和无意义的界限不困难,困难的是划清两种无意义。

一种无意义是因为它和我们对语言和意义的认识相矛盾,另一种是因为它和我们对“真实世界”的认识相矛盾。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读书笔记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读书笔记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读书笔记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之作,对后世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以下是我的一些读书笔记和思考。

索绪尔首先提出了语言和言语的区分。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套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是言语活动的社会性部分;而言语则是个人的说话行为和结果,是语言的具体运用和表现。

这一区分让我们明白,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语言,而非言语。

因为语言是相对稳定和有序的,具有一定的规则和规律,而言语则充满了个体的差异和随意性。

在索绪尔看来,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和线性的特点。

任意性指的是语言符号的能指(音响形象)和所指(概念)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例如,“狗”这个词在汉语中被称为“狗”,在英语中被称为“dog”,其发音和拼写与所代表的动物本身并没有直接的关联。

这种任意性使得语言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能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线性则是指语言符号是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排列的,形成一个线性的链条。

语言系统是由各种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制约而构成的。

索绪尔提出了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这两个重要概念。

组合关系指的是语言符号在话语中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组合所形成的关系。

比如“我吃饭”这个短语,“我”“吃”“饭”按照特定的顺序组合在一起,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

聚合关系则是指在语言系统中,具有相同功能、可以在同一位置上互相替换的语言符号所形成的关系。

例如,在“我吃饭”这个短语中,“我”可以被“他”“你”等代词替换,“吃”可以被“喝”“嚼”等动词替换,“饭”可以被“菜”“汤”等名词替换,这些能够互相替换的词就构成了聚合关系。

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就像纵横交织的经纬线,共同构成了语言的网络系统。

索绪尔还强调了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的区别。

共时研究关注的是语言在某个特定时期的状态和结构,不考虑其历史演变;历时研究则关注语言的发展变化过程。

他认为共时研究比历时研究更为重要,因为只有通过对语言共时状态的研究,才能揭示语言的内在结构和规律。

语用学 莱文逊 读书笔记

语用学 莱文逊 读书笔记

《语用学》读书笔记法1401 赵涵莱文逊(Levinson)所著的《语用学》一书,由英国剑桥大学1983年出版,是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语言学教材系列中的一种。

它是第一本比较全面地对语用学这一领域作出阐述的教科书和专著。

这本书的价值除出版早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它写得好。

作者对语用学研究的几个最基本、最重要的题目作了比较全面的归纳和比较深人的论述。

本书的第一章是导论,介绍了语用学的研究范围。

作者在这一章里谈到了语用研究的起源、它的实质、它和语言学研究尤其是和语义学研究的关系等等。

读者期待在这一章里能看到语用学的定义,但在这一节的开头,莱文逊却说道“给语用学下一个定义决非易事,我们将探讨一系列可能的定义,其中的每一种至多勾画出这一领域可能的研究范围。

”直到这一章的结束,莱文逊确实没有给出一个语用学的定义,他只是对一系列可能的定义作了讨论。

但我认为这样的讨论十分有益,这是十分值得细细一读的一节,读一下他对各种可能的定义发表的高见,远比仅仅看到一个很宽泛的定义有帮助。

在对各种可能的定义进行讨论的过程中,莱文逊涉及到了语言学和语用学研究中一系列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和一些重要关系,例如语言的功能观、语境、语言和语境的关系及其语法化等等。

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语用学是对语义理论未能包含的那些意义侧面的研究”这一定义的讨论。

莱文逊还谈到了语用研究和语义研究的关联和差别,谈到了句子和话语的区别,诸如格莱斯(Grice)的自然意义和非自然意义,句子意义和话语意义等各种类型的意义,以及相互知识在意义理解中的作用,所有这一些概念和关系十分有利于加深对语用和意义的理解。

第二章《指示》是在导论之后进行讨论的和话题,莱文逊把指示作为第一个题目的理由很明确同时也很充分:“语言和语境的关系通过指示这一现象在语言结构得到反映;”在已出版的多种语用学专著和教材中,大多数作者都把指示列为第一章或第一个论题,这是有道理的。

指示这一现象是使语言哲学家和传统的语义学家感到头痛的问题,因为只从真实值这个角度无法解释指示词语的意义,指示词项的“编码”和“解码”都得依赖语言使用的语境,而语境正是语用研究的基础。

商务电子邮件与传统商务信函中礼貌策略的对比分析

商务电子邮件与传统商务信函中礼貌策略的对比分析

礼 貌 问题 既是语 用 学研 究 的热 点 ,也 是商 务信 函 写作 5 C原 则 的首要 原 则 【。当前 ,对 商 中 J J 务 信 函中礼 貌 的研 究可谓 硕 果 累累 ,而 针 对商 务 电子 邮件这 一新 兴 商务 交流 方 式 的研 究却 少之 又
少 ,且多限于其简明性、灵活性【、口语化 、个性化和效益性【 】 2 】 3 特征,其研究范围也多限于语言 . 4
(o pee e s c m lt s) n
(l i ) H 整 c ry  ̄ 完 at
维普资讯
5 0
温州大学学 ̄(06¥ 1 - 0 ) 9卷第 5 2 期
救策略、赤裸裸地公开施行面子威胁行为;( )积极礼貌 策略:( )消极礼貌策略;( )非公开 2 3 4
双 方 都 留点 面子 , 减少对 面子 的威 胁 程度 。礼貌 补救 策 略 分为 五个 级 别 ,依 次 为 ( )不 使 用 补 1
收稿 日期 :2 0 —11 0 5 1-0
作者简介 :彭林霞(9 9) 17 .,女,湖北 武汉人,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 向:语用学 ,商务 英语 ① 商 务 信 函 写作 5 原则 指:礼 貌 ( u ey,i (orc s) 明 ( niees C c n s) E ̄ c r mes o e ,简 c csns) o ,清
维普资讯
第1 9卷第 5期
Vo 9 No 5 l1 ,

州 大 学 学 报
20 0 6年 1 0月
Oc . o 6 t2 o
J ur a fW e z o i e st o n lo n h u Un v r i y
商务 电子 邮件 与传统 商务信 函 中礼貌策 略 的

语境理论发展概述

语境理论发展概述

语境理论发展概述摘要:静态语境观把语境视为一种客观存在,且先于交际而存在的、固定不变的常项,交际主体只是被动的参与者。

动态语境观将语境看作是一个动态生成的概念,语境会随着交际的发展而不断更新。

关键词:语境静态语境观动态语境观1.引言语境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时期, 他曾多次提出词语的意义依赖于语境的理论,但遗憾的是他没有提出语境的概念。

语境概念是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linowski)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首次提出的。

从马林诺夫斯基(Mlinowski)区分的“文化语境”和“情境语境”到弗斯(Firth)的“语言的上下文”和“情境的上下文”,再到韩礼德(Halliday)的“语域理论”、海姆斯(Hymes)的“交际能力”,最后到莱昂斯(Lyons)、莱文逊(Levinson)等人的“语境理论”,这些理论都将语境看作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先于交际而存在的,固定不变的常项。

我们可以将这些语境理论视为静态语境观。

1986年,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中以新的视角对语境进性研究,提出“认知语境”(cognitive context)的概念,即从认知的角度动态地研究语境。

1999年,比利时人维索尔伦(Verschuren)出版了《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书。

书中他从四个角度详尽地阐述了语境顺应的理论,他认为语言和语境处于互为构建的动态过程(谭晓晨,2000)。

无论是斯珀泊(Sperber)与威尔逊(Wilson)的认知语境理论,还是维索尔伦(Verschuren)的语境顺应理论都认为语境不是静态存在的,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概念。

我们可以将此类的语境理论称为动态语境观。

本文拟对静态语境观与动态语境观加以系统介绍,并试着阐述动态语境观较静态语境观的进步性。

2.静态语境观(1)国外的研究从现代国外语境研究看,波兰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linowski)(1930)通过对南太平洋上的土著居民的语言进行观察后首次提出语境的概念,并得出结论:“如果没有语境,就没有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用学》读书笔记法1401 赵涵莱文逊(Levinson)所着的《语用学》一书,由英国剑桥大学1983年出版,是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语言学教材系列中的一种。

它是第一本比较全面地对语用学这一领域作出阐述的教科书和专着。

这本书的价值除出版早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它写得好。

作者对语用学研究的几个最基本、最重要的题目作了比较全面的归纳和比较深人的论述。

本书的第一章是导论,介绍了语用学的研究范围。

作者在这一章里谈到了语用研究的起源、它的实质、它和语言学研究尤其是和语义学研究的关系等等。

读者期待在这一章里能看到语用学的定义,但在这一节的开头,莱文逊却说道“给语用学下一个定义决非易事,我们将探讨一系列可能的定义,其中的每一种至多勾画出这一领域可能的研究范围。

”直到这一章的结束,莱文逊确实没有给出一个语用学的定义,他只是对一系列可能的定义作了讨论。

但我认为这样的讨论十分有益,这是十分值得细细一读的一节,读一下他对各种可能的定义发表的高见,远比仅仅看到一个很宽泛的定义有帮助。

在对各种可能的定义进行讨论的过程中,莱文逊涉及到了语言学和语用学研究中一系列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和一些重要关系,例如语言的功能观、语境、语言和语境的关系及其语法化等等。

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语用学是对语义理论未能包含的那些意义侧面的研究”这一定义的讨论。

莱文逊还谈到了语用研究和语义研究的关联和差别,谈到了句子和话语的区别,诸如格莱斯(Grice)的自然意义和非自然意义,句子意义和话语意义等各种类型的意义,以及相互知识在意义理解中的作用,所有这一些概念和关系十分有利于加深对语用和意义的理解。

第二章《指示》是在导论之后进行讨论的和话题,莱文逊把指示作为第一个题目的理由很明确同时也很充分:“语言和语境的关系通过指示这一现象在语言结构得到反映;”在已出版的多种语用学专着和教材中,大多数作者都把指示列为第一章或第一个论题,这是有道理的。

指示这一现象是使语言哲学家和传统的语义学家感到头痛的问题,因为只从真实值这个角度无法解释指示词语的意义,指示词项的“编码”和“解码”都得依赖语言使用的语境,而语境正是语用研究的基础。

传统对指示的研究包括人称指示、时间指示和空间指示三种,莱文逊在此基础上又加了篇章指示和社会指示两种。

对各种指示的论述莱文逊大体上是对莱昂斯(Lyons)和菲尔莫(Fillmore)七十年代初有关指示的论文和专着中有关章节的综述,书中提到的“手势型指示”、“象征型指示”、“编码时间”、“解码时间”等概念均借自菲尔莫七十年代初所作的一系列关于指示的讲座。

在谈到指示时,重要的是对指示这一现象的语用性质的认识,然后才是对指示词语的意义的语用解释,在这个过程中有趣的是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指示词语,尽管它们的意义是由语用决定的,如“来、去”之类,但在使用过程中却常常会出现语用反常的情况,如“我马上就来”这样的话,而这样的语用反常的情况则又只能从语用的角度加以解释。

在人们充分认识到指示的语用本质,并从语用的角度对指示进行解释之前,指示这一现象和指示词语的使用和理解通常被作为篇章内部的语法—语义关系来解释,也就是认为一个指示词语的意义依赖于篇章内的另一个词语。

第三章阐述了《会话含义》这一主题。

本章首先介绍了格莱斯的合作原则和下属的四个准则,违背准则产生会话含义的过程,以及会话含义作为一种语用推理所具有的五种特征。

然后第二部分以“修正、问题和应用”为题,谈与会话含义有关的一些问题,这部分的内容显得有点繁杂。

莱文逊区分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含义:规约性的和非规约性的,非规约性的含义又可分为会话性的和非会话性的,然后会话性的含义又可分为一般性的和特殊性的。

他指出格莱斯的合作原则解释的只限于特殊会话含义,而不能解释为什么像"He walked into a house,,这样的句子具有“他走进去的那幢房子并不属于他”这样的含义。

莱文逊也介绍了语言等级(linguistic scale)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最早是荷恩(Horn)和盖茨达(Gazdar )等人在七十年代分别提出来的。

莱文逊通过举例来说明使用语言等级可以解释特殊会话含义之外的其他含义。

很明显莱文逊注意到了格莱斯合作原则的局限,并设法提出一种具有更大解释能力的模式。

在这本书里莱文逊还没有提出他的会话三原则,即数量原则、信息原则、和方式原则(1987),但他将语言等级用于解释语言含义的做法后来构成了所谓“新格莱斯主义”的一个主要的组成部分。

第四章讨论的是“前提”或“预设”这个题目,莱文逊认为前提和会话含义一样都是一种语用推理。

最早对前提感到兴趣的是哲学家,莱文逊在本章的开头介绍了三位哲学家,他们是弗莱格(Frege),罗素(Russell)和斯特罗逊(Strawson )。

尽管哲学家对前提的认识和现在的语用学家对前提的认识不尽相同,但不同的哲学家对前提这一现象的看法也不一样,甚至同一个哲学家对前提的看法也会有不一致的地方。

了解前提这一论题的哲学渊源还是很有必要,哲学家对前提这个论题进行研究得出的一些结论对后来语用学家形成自己关于前提的观点有着直接的联系。

哲学家、语义学家、语用学家对于前提这一问题的一个主要差别在于究竟是句子,还是句子所作的陈述、还是说话的人具有前提。

经过多年的探讨,语用学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现在已经十分明确了,那就是前提是说话人的前提。

把握住这一点,我们在阅读和理解有关前提的文献时会感到容易一点。

前提既然是一种语用推理,那它当然和交际者有关,而不可能仅仅是句子本身的一种属性。

莱文逊在书中介绍了十多种前提语(presupposition trigger)。

前提语是前提的语言表微,是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表明存在前提的信号。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前提并不就是由这些前提语产生的,前提语只表明说话人在说话时具有一定的前提。

前提是语用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认识前提的语用本质,并且学会在语用研究过程中运用这个概念。

第五章是介绍了《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理论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Austin)提出,在整个语言学界引起很大的反响,对语言学各个分支领域的研究都具有很大的影响。

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思想是“言则行’,这是对人类语言活动本质的哲学解释,是一种很有创见的语言观。

言语行为理论的出现为从语用的角度对语言交际进行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石,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语用学的形成和发展,进而成为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基础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由奥斯汀首创,后由舍尔(Searle )发展和完善。

这两位学者有关这一理论提出的一系列观点在本章中由莱文逊作了归纳。

奥斯汀英年早逝,留下的着作不多,从对陈述的可验证性(verifiability)提出质疑开始,进而提出将陈述分为两大类:言有所述(constatives)和言有所为(performatives),到最后放弃这一区分而提出言语行为的三分模式: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整个过程反映出这位哲学家的思想演变以及对自己观点的不断修正。

舍尔是奥斯汀之后最有影响的言语行为理论家,他有关言语行为的一系列观点和概念,如言语行为的分类、成功实施言外行为必须满足的条件和规则、话语的命题内容等等现在都被普遍接受和应用。

言语行为理论被提出后,这一理论和传统的句法学,尤其是和传统的语义学之间的关系一度成为语言学家们争论的热点。

本章的第二、三、和第四节探讨了这一个问题。

关于言语行为的归属有两家不同的观点,即不可归纳论(irreducibility thesis 或thesis)和对立论(antithesis)。

前者认为言语行为不能归纳到真实条件语义学的研究中去,后者则持相反观点。

这一争论在七十年代十分激烈,对新出现的言语行为理论在语言意义的研究中究竟应该有什么样的地位,传统的语义学家自然是十分关心的。

现在的语用学家把言语行为理论作为一种独立的语言意义理论的看法已被多数人接受。

第六章阐述了《会话结构》。

会话是人类语言交际最典型、最常见的方式,是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在语用学出现之前,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社会语言学家、话语分析家等均已对会话作过种种分析和研究。

在本章中,莱文逊首先阐述了话语分析和会话分析在方法上的不同,并说明语用学对会话的研究采用的是经验主义的归纳法,即在采集大量语料进行观察和分析后得出结论。

本章的主体部分是对各家学者对会话结构进行分析后所得到的结论的归纳和总结。

这部分内容在一些话语分析或社会语言学的专着里也可以找到,这说明了会话是各家学者共同关心的话题,同时也表明语用的跨学科性。

就会话结构分析而言,美国的几位社会学家勘称先驱,他们的名字—谢格罗夫( Schegloff)、赛克斯(Sacks)和杰弗逊(Jefferson)-和会话结构的研究紧密相连,他们在会话结构分析方面的论文被视为经典。

对会话结构的分析可在两个层次上进行,一个是局部结构,一个是整体结构。

局部结构包括会话的轮换,相邻对的构成等。

整体结构指一次会话活动的构成,如会话怎样开始,怎样发展,怎样结束等。

会话是一种自由度很大、牵涉因素很多的复杂的社会活动,要从中找出一些规则很不容易,难怪谢格罗夫等人选了电话会话这种特征相对比较明显的一种特殊类型的会话做分析对象。

本书的最后一章是个短短的结束语,莱文逊简述了语用学和语言学其他分支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