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考语文试题及详解

合集下载

2023山东高考语文试卷+答案解析

2023山东高考语文试卷+答案解析

2023山东高考语文试卷+答案解析2023山东高考语文试卷+答案解析小编整理了2023山东高考语文试卷+答案,“语文”的语源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字”缩略为“语文”一词出现19世纪80年代。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山东高考语文试卷+答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2023山东高考语文试卷+答案考生填报志愿一般要考虑哪些因素?一是以成绩为基础。

高考成绩是考生被录取的基础因素,直接决定了可选择的院校和专业去向。

二是院校综合情况。

院校是考生选择志愿的重要因素,是选择与哪些人在一起学习、到哪里去学习、学些什么等问题。

考生在选择时,既要看院校的历史、地域,也要看院校综合办学实力。

三是考虑兴趣爱好、专业就业等因素。

专业是考生志愿选择的核心因素,一般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趋向。

重点大学有优势专业、普通院校也有特色专业,是院校优先还是专业优先,不能一概而论;考生要选自己喜欢、符合个性特长的专业,改革省份考生还要考虑选考科目范围等因素。

专业选择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有关,有的专业报考很热门,就业却遇冷,需要理性判断。

四是结合身体等条件。

专业与身体状况有关联,有的专业受视力、色觉、器质性健康状况的限制;部分院校按专业学习要求,会对单科成绩和外语口语等方面提出要求。

还有一些中外合作专业、民办院校收费较高,选报时还应考虑家庭经济状况。

五是注意志愿之间梯度的问题,建议高、中、低搭配填报,较为合理,避免退档风险。

高考志愿填报的技巧1、准确定位:考生拿到高考成绩后,首先要定位自己可以报哪些学校,主要是高校录取的数中最高分、平均分、最低分等,这三种数据对考生来说,平均分最有参考价值。

2、合理安排院校梯度和顺序:在填报平行志愿时,既要考虑“冲一冲”,也要考虑“稳一稳”,更要考虑“保一保”,不要全部填报同一层次的院校。

3、尽量将平行志愿填满:由于平行志愿可以填报多所院校,建议考生尽量将所有院校志愿填满,考生如果少填一个院校志愿,可能就失去了一次投档机会。

山东省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山东省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山东省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1. 根据文本,作者认为“文化自信”的内涵是什么?答案解析:作者认为“文化自信”是指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认同和自豪感,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文化发展和创新的坚定信念。

2. 文中提到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有何联系?答案解析:文中指出“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只有充分认识到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才能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

3. 作者认为如何培养“文化自信”?答案解析:作者认为培养“文化自信”需要从教育、传播、创新等多个方面入手,加强民族文化教育,推动文化交流,鼓励文化创新。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1. 小说中主人公的心理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答案解析:主人公的心理变化经历了从最初的迷茫、困惑,到后来的觉醒、抗争,最终达到自我救赎的过程。

2. 作者通过哪些细节描写来展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答案解析:作者通过主人公在面对困境时的反应、与他人的对话、内心独白等细节,展现了其坚韧不拔、勇于抗争的性格特点。

3. 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解析:小说的主题是探讨个人在逆境中的成长与自我救赎,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展现了人在面对生活挑战时的不屈不挠和自我超越。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1. 文本中提到的“绿色发展”理念有哪些具体措施?答案解析:文本中提到的“绿色发展”理念包括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的具体措施。

2. 如何理解文本中提到的“生态文明建设”?答案解析:“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3. 文本中提到的“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发展”有何联系?答案解析:“可持续发展”是“绿色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而“绿色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语文山东高考试题及答案

语文山东高考试题及答案

语文山东高考试题及答案一、说明本文将为您提供关于语文山东高考试题以及答案的内容。

请注意,文章排版整洁美观,语句通顺,全文表达流畅,无影响阅读体验的问题。

二、语文山东高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面对于《红楼梦》的评价,错误的是:A.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B.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为主线,展现了封建王朝末年的社会百态。

C. 《红楼梦》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败现象。

D. 《红楼梦》是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答案:A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在语法功能上相同的一项是:A. 他进城去了。

B. 窗前夜雨。

C. 我们都一样。

D. 梧桐树,三更雨。

答案:B3. 《法门寺》、《野渡船》等诗中,秦观以_____的手法,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之情。

A. 抒情B. 描写C. 夸张D. 比喻答案:B二、填空题1. 《小石潭记》是 ___________ 的一篇散文。

答案:欧阳修2. "昨夜西风凋碧树"出自宋代文学家_________ 的《忆江南·江南忆》。

答案:范仲淹3. 在古代诗词中,经常用形容花朵绽放的词句是"____花"。

答案:含苞三、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杨绛的《洗澡》讲述了1960年代中国家庭淌汤的琐碎事。

这时全国实行民荐干部制度,丈夫洗澡时却叮嘱妻子不要忘记写推荐信。

1. 文章的作者是谁?答案:杨绛2. 根据文章,这篇文章最有可能属于下面哪个题材?A. 小说B. 传记C. 散文D. 诗歌答案:C四、写作题请结合《红楼梦》中的一个场景,简要叙述该场景的背景、人物及其心情,并谈谈你对此场景的理解。

题目: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在荣府花园相见答案:《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在荣府花园相见的场景展现了两个主要角色之间情感的复杂性。

背景设定在贾府内部,花园中花开似锦,景色宜人。

此时宝玉和黛玉在花园中不期而遇。

宝玉和黛玉是两个有着特殊关系的人物,他们之间既是表亲,又存在着深厚的感情。

山东2024年高考语文试卷

山东2024年高考语文试卷

选择题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瞭望(liào)魁梧(wú)B. 蹒跚(mán)缄默(jiān)C. 惬意(qiè)隽永(juàn)(正确答案)D. 蓦然(mù)狡黠(xiá)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设备越来越普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B.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C. 他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热爱体育运动,是大家公认的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正确答案)D. 能否保护好水资源,是关系到人类持续发展的大事。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作者是曹雪芹。

B. 杜甫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被誉为“诗仙”。

C. 《水浒传》描写了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受宋朝招安的全过程。

(正确答案)D.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婉约派词人。

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弱冠”指的是男子二十岁,这时束发加冠,举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人。

B. “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给予的称号,如“文忠”。

C. “七夕”即农历七月初七,源自牛郎织女的传说,是传统节日中唯一属于情侣的节日。

(正确答案)D. “社稷”是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古代帝王祭祀土神和谷神的地方,也代指国家。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他对这个问题一知半解,却自以为是,常常误导他人。

B. 他的演讲慷慨激昂,听得观众如痴如醉,不绝如缕。

(正确答案)C. 他平时不努力,考试前才临时抱佛脚,结果可想而知。

D. 这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让人叹为观止。

下列关于文言实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正确答案)B. “不耻相师”(耻:以……为耻)C. “而刘夙婴疾病”(婴:缠绕)D.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竟然)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到底去不去呀?我的小祖宗!”妈妈“咚咚咚”地敲着我的房门。

2023年山东省高考语文试卷(新高考Ⅰ)含答案解析

2023年山东省高考语文试卷(新高考Ⅰ)含答案解析

2023年山东省高考语文试卷(新高考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

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

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

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

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

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

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

《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

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

《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

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

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

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

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

他们发现,从2004年到2013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

农民们正在变富,他们将这种新收入转化为支出又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好处。

那么藜麦消费量下降34%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很长的时间内两个国家的藜麦消费量一直在缓慢而稳定地下降,这意味着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

2023年高考山东卷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3年高考山东卷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23年高考山东卷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一、阅读理解1. 阅读下面这篇诗歌,回答问题。

天地伟大,山川壮丽。

万物生长,花开富贵。

1. 这篇诗歌的主题是什么?答案及解析:这篇诗歌的主题是自然的伟大和生机盎然。

2. 请用5个词语概括这篇诗歌的内容。

答案及解析:自然伟大,山川壮丽,万物生长,花开富贵。

二、简答题1. 古代文学中的“辞章”是指什么?请举例说明。

答案及解析:古代文学中的“辞章”是指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例如,“风萧萧兮易水寒”中的“风萧萧”运用了拟声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风声呼啸的情景。

2. “病从口入”这句成语的意思是什么?请解释该成语的寓意。

答案及解析:“病从口入”这句成语的意思是说许多疾病都是通过口腔进入体内的。

该成语的寓意是提醒人们要注意饮食卫生和口腔健康,避免生病。

三、论述题请论述《红楼梦》中的贾母的形象。

答案及解析:贾母是《红楼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她是贾府的家长,具有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她聪明睿智,善于察言观色,处理事务有章法,深得贾府中人的敬重和信任。

她关心家族的利益,为人忠诚厚道,也非常喜爱自己的孙子贾宝玉。

她的形象展现出了一个智慧睿智、仁慈和家族责任感并重的母亲形象。

四、作文题请以“感恩”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答案及解析:略五、书面表达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子书籍逐渐取代了传统纸质书籍。

请你从自己的角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答案及解析:略。

山东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山东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山东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共3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题目:《故乡的春天》故乡的春天,总是带着一股湿润的气息,仿佛是大地母亲轻轻的呼吸。

田野里,一片片嫩绿的麦苗,像婴儿的手掌一样柔软,它们在春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曳。

远处,山峦起伏,被一层薄薄的雾气笼罩,显得朦胧而神秘。

春天的阳光,透过云层,洒在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和希望。

1. 文章中“大地母亲”的比喻,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春天的什么情感?2. 作者描述麦苗时,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 文章中“朦胧而神秘”的山峦,给读者带来了怎样的感受?4. 根据文章内容,春天的阳光对人们意味着什么?5. 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对故乡春天的整体感受。

二、古诗文阅读(共20分)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6-10题。

题目:《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6.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请简述其创作背景。

7. 诗中“好雨知时节”一句,表达了作者对雨的什么态度?8. “润物细无声”中的“润物”和“无声”分别指什么?9. 请分析诗中“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的意境。

10.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1. 根据题目要求,将下列句子改写成反问句。

原句: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

改写后:12. 请用“虽然……但是……”的句式,表达对故乡春天的复杂情感。

例句:虽然故乡的春天有时会下雨,但是……13. 请根据题目要求,将下列句子进行扩写,使其更加生动形象。

原句:春天的田野里,麦苗生长得很快。

扩写后:14. 请根据题目要求,将下列句子进行缩写,使其更加简洁明了。

原句:故乡的春天,总是让人想起童年的美好时光。

缩写后:15. 请根据题目要求,用“不仅……而且……”的句式,描述故乡春天的特点。

例句:故乡的春天,不仅……四、写作(共30分)16. 以“故乡的春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山东高考语文试题2024

山东高考语文试题2024

山东高考语文试题2024一、下列词语中,字形与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眷顾(jù) 伺候(cì) 怯生生(què) 不揣冒昧(chuǎi)B. 糅合(róu) 愠色(yùn) 闹别扭(biè) 闭目塞听(sè)C. 遴选(lín) 舛误(chuān) 煞风景(shā) 飞扬跋扈(hù)D. 做梗(zuò) 咋舌(zé) 处方药(chǔ) 唧唧喳喳(chā)(答案)B解析:A项中“伺候”的“伺”应读“cì”,“怯生生”的“怯”应读“qiè”;C项中“舛误”的“舛”应读“chuǎn”,“煞风景”的“煞”应读“shā”;D项中“做梗”的“做”应为“作”,“咋舌”的“咋”应读“zé”,“唧唧喳喳”的“喳”应读“zhā”。

二、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A. 五台山位于山西东北部,是我国著名的佛教胜地,上山有很多寺院,善男信女络绎不绝。

B.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故有领土,这在历史和法理上都是清楚的。

C. 作为一位大山深处的乡村教师,他不单给孩子们上课、辅导,还细心照料他们。

的生活。

D. 对峙的双方心情感动,箭拔弩张,幸亏民警及时赶到,才避开了—起暴力大事。

(答案)A解析:B项中“故有”应为“固有”;C项中“他们。

的生活”的句号应去掉;D项中“心情感动”应为“情绪激动”,“箭拔弩张”应为“剑拔弩张”,“大事”应为“事件”。

三、下列对《论持久战》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论持久战》在分析抗战走势时,并未局限于中日两国,而是展现出对世界整体局势变化的宏观把握。

B. 落后大国面对先进小国的侵略,不可能速胜,必然要经历由劣势到平衡、由平衡到优势的持久战争过程。

C. “不但看到武器,而且看到人力”,指在承认军力和经济力差距的前提下,相信人力和人心才是胜利之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2014·山东卷(课标语文)第Ⅰ卷(共36分)一、(每小题3分,共15分)1.[2014·山东卷]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 .湛.蓝/斟.酌 崛.起/倔.脾气 提.防/醍.醐灌顶 B .跻.身/犄.角 女红./彩虹.桥 沟壑./豁.然开朗 C .毛坯./胚.芽 蒜薹./跆.拳道 拙.劣/咄.咄逼人 D .劲.敌/浸.渍 咆哮./酵.母菌 着.陆/着.手成春 1.A 项,ng/jìn ,xiào/jià2.A B C D 2.发聩—3.严防火势我练就A B .C D 3.反应:①”指延伸得很长;连续不断。

“蔓延”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

引申为延伸,扩展。

根据语境“火势”,该句应该用“蔓延”。

“总算”表示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或经过一番努力以后某种愿望终于实现。

“终于”是副词,表示经过较长过程最后出现某种情况(多用于希望达到的结果)。

根据语境“几年虽然很艰难”,该句应该用“总算”。

4.[2014·山东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严冬的夜晚,凛冽的北风从后窗缝里灌进来,常常把人们从睡梦中冻醒,让人不寒而栗....。

B .这次军事演习,蓝军一度处于劣势,他们在关键时刻反戈一击....,才夺回了战场上的主动权。

C .在座谈会上,代表们结合实际情况,广开言路....,畅所欲言,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D .从文章风格看,《庄子》奇幻,《孟子》雄辩,《荀子》浑厚,《韩非子》峻峭,实在是各有..千秋..。

4.D[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A项,“不寒而栗”指不寒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B项,“反戈一击”指调转矛头,向自己原来的营垒进攻。

比喻掉转头来反对自己原来所属的或拥护的一方。

语境是蓝军对另一方的行为,用词不当。

C项,“广开言路”指尽量给下属和群众创造发表意见的条件。

是上级对下级而言的,应该是会议组织者广开言路。

本选项的句意是代表们积极发言,用词不当。

D项,“各有千秋”指各有各的存在的价值。

比喻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各人有各人的特色。

用在此处恰当。

5.[2014·山东卷]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A.这次招聘,一半以上的应聘者曾多年担任外资企业的中高层管理岗位,有较丰富的管理经验。

B.我父亲是建筑学家,许多人以为我母亲后来进入建筑领域,是受我父亲影响,其实不是这样的。

CD5.……岗位””到”。

心思不自己与自己冲突,容易与旁人冲突,使自己与环境总得不到一个合适的关系。

乱或暴乱,与散懈相反;散懈无力,暴乱初看似乎有力,其实一样的不行。

因其都是一种机械性,都无能力对付外面的变化,改造环境。

然则如何可不陷于机械而变成一个有能力的人?这就要能自觉,不散懈,亦不暴乱,要调理自己,使心情平和有力,这是改变气质的根本功夫。

调理自己需要精神,如果精力不够时,可以休息。

在我们寻常言动时,绝不可有苟且随便的心情;而在做事的时候,尤须集中精力。

除非不说不做,一说一做,就必须集中精力,心平气稳地去说去做。

譬如写一篇文章,初上来心很乱,或初上来心气尚好,这时最好平心静气去想,不要苟且从事,如果一随便,就很难有成就。

所以我们的东西不拿出则已,拿出来就要使他有力量。

诸同学中有的却肯用心思,但在写文章时,条理上还是不够,有随便苟且之意,字句让人不易看清楚。

有的同学还更差些。

这不是小事体,这是一个很紧要的根本所在。

(选自梁漱溟《朝话》,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学会心理的调整,这才是真正的学问,才是真正的进步。

B.人类之所以超过其他生物,是因为比其他物类少机械性。

C.说话和写文章时,要想表达清楚明白,心思必须先有条理。

D.调理自己的心情,使之平和有力,是改变气质的根本功夫。

6.A[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这篇文章共有六段,第一段提出问题:要调理自己的心理。

第二段写为什么要调理自己的心理。

第三、四段写调理自己要注意心思和心情两个方面。

第五段写调理自己需要精神。

第六段强调调理是大事。

可见,文章是围绕“心理的调理”展开分析论述的。

B项只是阐述人超过其他动物的原因是人能调理自己;C项只阐述了调理自己的一个方面——调理心思;D项只是阐述了调理自己的另一个方面——7ABCD7.原,而选项中“8ABCD8.一段“爱之,谓其父令儿读书。

鼎欣然,其父独不肯,骂曰:“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然鼎每自课习,夜坐饼灶下,诵不休。

其父见其志不可夺.,遣之读书。

逾年,尽通其师所能,师辞之。

时吴氏家延.师儒,鼎就学,吴氏亦子育之,使学。

未数年,吴氏子无能与鼎谈者。

其师去,鼎遂为吴氏诸子师。

元末方国珍起海上,不能制,以重位授之。

国珍开府【注】庆元,求士为己用。

国珍闻鼎有才,以计擒之。

鼎为所获,无奈,因为之尽力,为其府都事,有廉名。

国珍弟平章事,有人犯法,属.鼎治,鼎论如法。

平章之妻受赇,请于鼎。

持不可,曰:“今方氏欲举大谋,当用天下贤士,一心守法,曷使妇人得预事乎?”不许。

妻怒,谮之,系鼎狱,半载乃释。

复起,为上虞制。

上虞与伪吴王张士诚地相错,军吏贵臣甚众,以鼎儒生,不习边事,屡违约。

鼎会众于庭,引一驿丞,责以不奉公,斩之。

在庭者皆股栗,膝行请罪,膝屈久不能起,乃罢。

后虽元帅、万夫长有所.陈说,皆长跪以.言,不敢举目视其面。

鼎临事有才,简牍满前,须臾而决。

至正末,我兵临庆元城下,国珍惧,乘楼船遁于海。

上怒,欲举兵诛之。

莫为计,鼎为草表谢,辞甚恭而辩。

上读表,曰:“孰谓方氏无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

”乃赦之,不问。

更以国珍为右丞,鼎亦召至京师。

时河南行省缺郎中,吏部请命鼎为之。

丞相曰:“吾同事,以鼎才不可使外也。

”待半岁,除留守都卫经历,改刑部郎中、刑部佐僚。

未完,有司请除吏。

丞相曰:“刑部有詹鼎在,胜百辈。

”其.见称如此。

鼎在刑部,一以宽仁行法,威声不起,而人皆乐其不苛刻。

会大都督府受赂,除军吏。

事发,诬鼎有赃。

御史覆鼎,鼎言在留守时所养孤甥来省,恐有之,鼎诚不知。

御史曰:“法贵杀有名。

”卒诛鼎,与百余人皆死。

(选自《逊志斋集》,有删改)9ABCD9.”字在为“延10A.B.C.D.10级。

C项,连词,与11A.C11③句是说詹鼎廉洁奉公,第⑤句是说詹鼎言辞谦卑恭敬,软中有硬。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詹鼎出身微贱,从小酷爱学习,开始遭到父亲的反对,但苦学不辍,使父亲的态度发生转变,又得到与吴氏诸子一同从师的机会,后成为吴氏诸子的老师。

B.詹鼎被方国珍用计擒获,不得已做了方国珍府都事。

平章之妻受贿替人求情,詹鼎坚持秉公执法,后遭平章妻诬陷,身陷牢狱,半年后才被释放。

C.詹鼎在上虞时,军吏贵臣认为他不熟悉边防事务,多次违反纪律。

为整肃纪律,詹鼎以不奉公的罪名杀了一名驿丞,使部属人人畏惧,从而树立了权威。

D.詹鼎曾任上虞制、河南行省郎中、留守都卫经历、刑部郎中、刑部佐僚等职。

他在刑部任职时,适逢大都督府受贿案败露,被人诬陷贪赃,后被处死。

12.D[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D项,詹鼎曾任“河南行省郎中”错,詹鼎并未担任河南行省郎中,原文是“时河南行省缺郎中,吏部请命鼎为之。

丞相曰:‘吾同事,以鼎才不可使外也。

’”吏部本来想让詹鼎去担任河南行省郎中,但丞相说以詹鼎这样的才能,是不应该外派的。

半年之后,詹鼎被任命为留守都卫经历,后来又改任刑部郎中、刑部佐僚等职。

第Ⅱ卷(共114分)四、(24分)13.[2014·山东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上读表,曰:“孰谓方氏无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

”乃赦之,不问。

(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你)了。

”[意““故”“游”,交往。

)和“我呢?”律,说:“情呢?)才被(詹鼎)后来再次被起用,被任命为上虞制。

上虞和伪吴王张士诚的地盘相互交错,高级的军官、官吏很多,他们认为詹鼎是读书人,不懂军旅事情,多次违反约定。

詹鼎在庭中集合众官员,拉了一名驿丞上来,责备他不奉公守法,斩杀了他。

在庭中的众官员都被吓得两腿打战,跪着上前请罪,直到膝盖弯曲得太久不能站起,(詹鼎)才罢休。

后来即使是元帅、万夫长在陈说事情的时候,也都长跪着禀报,不敢抬头看詹鼎的脸。

詹鼎处理事情很有才能,即使公文铺满了面前的公案,一会儿就处理完了。

至正末年,我朝(明朝)的军队进攻到了庆元城下,方国珍十分害怕,就乘大船逃到海上。

皇上大怒,打算派兵诛杀他。

(方国珍)无计可施,詹鼎就替他起草了表章来谢罪,言辞十分谦卑恭敬,雄辩有力。

皇上读了奏表,说:“谁说方国珍没有人才呢?这就可以让他活命了。

”于是赦免了方国珍,不再问罪。

并且任命方国珍为右丞,詹鼎也被召到京师。

当时河南行省缺少郎中,吏部请求任命詹鼎任职。

丞相说:“我和他一同做事,(知道)凭詹鼎的才能不能让他到朝外任职。

”过了半年,(詹鼎)被任命为留守都卫经历,(后来)又改任刑部郎中、刑部佐僚。

任期未完,主管官员奏请减除刑部属官。

丞相说:“刑部有詹鼎在,胜过一百个人。

”他的才能被称赞到如此地步。

詹鼎在刑部任职时,执行法令一向宽大仁厚,没有令人生畏的威名,并且人们都喜欢他的不苛刻。

正赶上大都督府受贿任命官吏。

事情败露,诬陷詹鼎收受了赃款。

御史审问詹鼎,詹鼎说在留守时他所收养的外甥来行省时,可能有受贿的事,我实在不知情啊。

御史说:“执行法令贵在杀有名气的人。

”最终处死了詹鼎等一百多人。

14.[2014·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8分)寻诗两绝句陈与义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1)析。

(4(2)14①②[”。

特点。

(2)[①②[人物形象””的形象特点。

然后抓住描写手法来分析人物形象的特征。

诗中描写“陈居士”动作、神态的具体诗句主要有“楚酒困人三日醉”“亭角寻诗满袖风”“爱把山瓢莫笑侬”“醒来推户寻诗去”,由此我们便可准确判断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

15.[2014·山东卷]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1)总角之宴,____________,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